有一本三国的主角在冀州杀人案坑杀了世家的小说

Warning! 13Jia.com has expired.
If this is your domain name you must renew it immediately before it is deleted and permanently removed from your account.
To renew this domain name visit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凤舞文学网
&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类别: 作者:毛宗岗 书名:&&&&君子观于袁氏之乱,而信古来图大事者,未有兄弟不协而能有济者也。桃园兄弟,以异姓而如骨(肉ròu),固无论已;他如权之据吴,则有“汝不如我,我不如汝”之兄;((操cāo)cāo)之开魏,则有“宁可无洪,不可无公”之弟:同心同德,是以能成帝业。彼袁氏者,绍与术既相左于前,谭与尚复相争于后,各自矛盾,以贻敌人之利,岂不重可惜哉!&&&&善处人骨(肉ròu)之间者,其惟王修乎!若执从父之见,则当以袁尚为嗣;若执立长之说,则当以袁谭为嗣。然使谭而能为泰伯,则尚可受之;谭而不能为泰伯,则尚不宜受之矣。使尚而能为叔齐,则谭可取之;尚而不能为叔齐,则谭不宜争之矣。故审配之助弟以攻兄者,非也;郭图之助兄以攻弟者,亦非也;惟王修之言,为金玉之论云。&&&&甚矣,朋党之为祸烈也!以袁氏观之,初则众谋士立党,后则两公子亦立党。初则田丰、沮授为一党,审配、郭图为一党;后则郭图与审配又因谭、尚而分为二党,于是逢纪党审配,辛评又党郭图。甚至审配之侄,背其叔而党其友,辛评之弟,背其兄而党其&&&&仇。然则谓袁氏之亡,亡于朋党可也。&&&&曹((操cāo)cāo)决漳河以淹冀州,与决泗水以淹下邳,前后两篇大约相类。然用水于南境不奇,用水于北境为奇;淹下邳之计出于曹((操cāo)cāo)之谋士不奇,淹冀州之策即出于袁氏之旧臣为奇。且下邳之淹,止一水耳;若淹冀州,则先遏一水,通一水以运粮,然后决一水以破敌,是有三水矣。下邳之水,所以报濮阳之火,两家各用其一耳;若淹冀州,则先有却韩猛、烧乌巢之火于前,而乃有通白沟、决漳河之水于后,是一家兼用其两矣。&&&&侯成以献酒被责而降曹,冯礼亦以饮酒被责而降曹。降曹同也,而一降于决水之后而不死,一降于决水之后而随死,则大异。魏续为友人抱愤而献门,审荣亦为友人抱愤而献门。献门同也,而吕布在城中而被执,袁尚在城外而未擒,则又异。就其极相类处,却有极不相类处,若有特特犯之而又特特避之者,真是绝妙文章。&&&&观乌巢之焚,令人追念易京楼之焚;观审配之死,令人追念耿武、关纪之死。一冀州耳,韩忽变而为袁,袁忽变而为曹。其始也,馥失之,瓒争之,而绍取之;其既也,谭失之,尚争之,而((操cāo)cāo)取之。兴亡弹指,得丧转盼,夺人者,曾几何时而为人所夺。读书至此,为之三叹。&&&&陈琳之檄,骂曹嵩,又骂曹腾,其骂也胜似杀矣。陶谦杀((操cāo)cāo)之父,而((操cāo)cāo)(欲yù)报仇;陈琳骂((操cāo)cāo)之祖父,胜于杀((操cāo)cāo)之祖父,而((操cāo)cāo)不报仇,何也?曰:琳为袁绍而骂,则非琳骂之,而绍骂之也。绍为主而琳为从,不罪陈琳而归罪于袁绍,犹之不罪张闿而归罪于陶谦耳。虽然,使琳为曹((操cāo)cāo)骂绍而为绍所获,则绍必杀琳。绍不能为此度外之事,而((操cāo)cāo)独能为此度外之事,君子于此益识袁、曹之优劣矣。&&&&此回叙袁、曹相攻,各有三层转变:袁尚始(欲yù)救谭,既而不救,终而复救;袁谭始(欲yù)降曹,既而合尚,终复降曹;曹((操cāo)cāo)始攻冀州,既攻荆州,后复仍攻冀州。诸如此类,皆不测之极。&&&&却说袁尚自斩史涣之后,自负其勇,不待袁谭等兵至,自引兵数万出黎阳,与曹军前队相迎。张辽当先出马,袁尚(挺tǐng)槍来战,不三合,架隔遮拦不住,大败而走。张辽乘势掩杀,袁尚不能主张,急急引军奔回冀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尚之败,袁绍实纵之;绍之死,袁尚实速之也。刘夫人慌救入卧内,病势渐危。刘夫人急请审配、逢纪,直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绍但以手指而不能言。刘夫人曰:“尚可继后嗣否?”绍点头。袁绍此时即不点头,亦不容不立尚矣。审配便就榻前写了遗嘱。绍翻(身shēn)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孙策死得磊磊落落,袁绍死得昏昏闷闷。后人有诗曰:&&&&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袁绍既死,审配等主持丧事。刘夫人便将袁绍所(爱ài)宠妾五人,尽行杀害;妒(性xìng)猖獗矣。又恐其(阴yīn)魂于九泉之下再与绍相见,痴极,可发一笑!乃髡其发,刺其面,毁其尸:其妒恶如此。妒至于鬼,妒亦奇矣。妒其生,故(欲yù)其死;如又妒其死,则何不亦从之死耶?我为人,而人终不能防鬼;不若我亦为鬼,而鬼庶可以防鬼耳。袁尚恐宠妾家属为害,并收而杀之。惠帝见人彘而泣,今袁尚助母为虐,毋乃太甚。审配、逢纪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遣书报丧。此时袁谭已发兵离青州,知父死,便与郭图、辛评商议。图曰:“主公不在冀州,审配、逢纪必立显甫为主矣。当速行。”辛评曰:“审、逢二人必预定机谋。今若速往,必遭其祸。”袁谭曰:“若此当何如?”郭图曰:“可屯兵城外,观其动静。某当亲往察之。”谭依言。郭图遂入冀州,见袁尚,礼毕,尚问:“兄何不至?”图曰:“因抱病在军中,不能相见。”尚既僭立,谭不奔丧;尚固不弟,谭亦不子。尚曰:“吾受父亲遗命,立我为主,加兄为车骑将军。目下曹军压境,请兄为前部,吾随后便调兵接应也。”图曰:“军中无人商议良策,愿乞审正南、逢元图二人为辅。”郭图索二谋士,(欲yù)去尚之左右手也。独不思谭而谋尚,乃自去其手足耶!尚曰:“吾亦(欲yù)仗此二人早晚画策,如何离得!”图曰:“然则于二人内遣一人去,何如?”尚不得已,乃令二人拈阄,拈著者便去。逢纪拈着,尚即命逢纪赍印绶,同郭图赴袁谭军中。纪随图至谭军,见谭无病,心中不安,献上印绶。谭大怒,(欲yù)斩逢纪。郭图密谏曰:“今曹军压境,且只款留逢纪在此,以安尚心。待破曹之后,却来争冀州不迟。”谭从其言,实时拔寨起行,前至黎阳,与曹军相抵。谭遣大将汪昭出战,((操cāo)cāo)遣徐晃迎敌。二将战不数合,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曹军乘势掩杀,谭军大败。谭收败军入黎阳,遣人求救于尚。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尚与审配计议,只发兵五千余人相助。曹((操cāo)cāo)探知救军已到,遣乐进、李典引兵于半路接着,两头围住,尽杀之。救如无救。袁谭知尚止拨兵五千,又被半路坑杀,大怒,乃唤逢纪责骂。纪曰:“容某作书致主公,求其亲自来救。”谭即令纪作书,遣人到冀州致袁尚,与审配共议。配曰:“郭图多谋,前次不争而去者,为曹军在境也。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矣。不如不发救兵,借((操cāo)cāo)之力以除之。”是何言语?尚从其言,不肯发兵。前止少发兵,后竟不发兵,计愈左矣。使者回报,谭大怒,立斩逢纪,谮田丰之报。议(欲yù)降曹。&&&&早有细作密报袁尚。尚与审配议曰:“使谭降曹,并力来攻,则冀州危矣。”乃留审配并大将苏由固守冀州,自领大军来黎阳救谭。第一次少发兵,第二次不发兵,第三次亲自领:其反复无常,酷肖其父。尚问军中:“谁敢为前部?”大将吕旷、吕翔兄弟二人愿去。亦是兄弟二人,正与谭、尚映像。尚点兵三万,使为先锋,先至黎阳。谭闻尚自来,大喜,遂罢降曹之议。阋墙则阋,御侮则御,固兄弟之常理也。谭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为掎角之势。不一(日rì),袁熙、高干皆领军到城外,屯兵三处,每(日rì)出兵与((操cāo)cāo)相持。尚屡败,((操cāo)cāo)兵屡胜。至建安八年(春chūn)二月,((操cāo)cāo)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叙四路兵交战,却甚省笔。弃黎阳而走。((操cāo)cāo)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四路合成一路。((操cāo)cāo)兵连(日rì)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后来遗计定辽东,亦是此意。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正攻冀州,忽作一顿,匪夷所思。((操cāo)cāo)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cāo)cāo)引大军向荆州进兵。&&&&谭、尚听知曹军自退,遂相庆贺。袁熙、高干各自辞去。袁谭与郭图、辛评议曰:“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不出郭嘉所料。图曰:“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请显甫、审配饮酒,伏刀斧手杀之,大事定矣。”谭从其言。适别驾王修自青州来,谭将此计告之。修曰:“兄弟者,左右手也。今与他人争斗,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安可得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彼谗人离间骨(肉ròu),以求一朝之利,愿塞耳勿听也!”数语抵得一篇<棠棣>之诗。谭怒,叱退王修,使人去请袁尚。尚与审配商议,配曰:“此必郭图之计也。主公若往,必遭(奸jiān)计;不如乘势攻之。”袁尚依言,便披挂上马,引兵五万出城。未有带五万人赴席者,为之一笑。袁谭见袁尚引军来,(情qíng)知事泄,亦即披挂上马,与尚交锋。尚见谭大骂。谭亦骂曰:“汝药死父亲,劈空造出一罪案。凡兄弟相争者,往往如此。篡夺爵位,今又来杀兄耶!”二人亲自交锋,岂复成兄弟也。袁谭大败。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战((操cāo)cāo)何其怯,追兄何其猛。谭引败军奔平原,尚收兵还。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前来。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璧出骂阵,尚(欲yù)自战,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二将战无数合,旷斩岑璧于马下。谭兵又败,再奔平原。审配劝尚进兵,追至平原。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坚守不出。尚三面围城攻打。谭与郭图计议。图曰:“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cāo)cāo),使((操cāo)cāo)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若((操cāo)cāo)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cāo)cāo)。((操cāo)cāo)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一袁尚且不能胜,乃(欲yù)胜既破袁尚之曹((操cāo)cāo),恐无是理,但说得好听耳。谭从其言,始议降曹,既而合尚,今复从降曹之议:其没主意,亦酷肖其父。问曰:“何人可为使?”图曰:“辛评之弟辛毗,又是兄弟二人,映像成趣。字佐治,见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谭即召辛毗,毗欣然而至。谭修书付毗,使三千军送毗出境。毗星夜赍书往见曹((操cāo)cāo)。&&&&时((操cāo)cāo)屯军西平伐刘表,表遣玄德引兵为前部以迎之。未及交锋,辛毗到((操cāo)cāo)寨。见((操cāo)cāo)礼毕,((操cāo)cāo)问其来意,毗具言袁谭相求之意,呈上书信。((操cāo)cāo)看书毕,留辛毗于寨中,聚文武计议。程昱曰:“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亦曰:“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复舍表而助谭?”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料刘表如见。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荀攸(欲yù)先灭尚而后灭谭,后来却先灭谭而后灭尚,变化不同。若说一句是一句,便是今(日rì)印板文字矣。((操cāo)cāo)大喜,便邀辛毗饮酒,谓之曰:“袁谭之降,真耶诈耶?袁尚之兵,果可必胜耶?”毗对曰:“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xué);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其言全不为袁谭,竟是为曹((操cāo)cāo)。辛氏兄弟各怀一心,与袁氏兄弟正复相似。((操cāo)cāo)大喜曰:“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即(日rì)督军还取冀州。玄德恐((操cāo)cāo)有谋,不跟追袭,引兵自回荆州。正攻荆州,又忽作一顿,匪夷所思。&&&&却说袁尚知曹军渡河,急急引军还邺,命吕旷、吕翔断后。袁谭见尚退军,乃大起平原军马,随后赶来。行不到数十里,一声炮响,两军齐出:左边吕旷,右边吕翔,兄弟二人截住袁谭。谭勒马告二将曰:“吾父在(日rì),吾并未慢待二将军,今何从吾弟而见((逼bī)bī)耶?”二将闻言,乃下马降谭。谭曰:“勿降我,可降曹承相。”二将因随谭归营。谭候((操cāo)cāo)军至,引二将见((操cāo)cāo)。((操cāo)cāo)大喜,以女许谭为妻,即令吕旷、吕翔为媒。人谓袁谭此时失却一弟,得却一妻,背却一父,得却一翁矣。孰知后来皆成画饼耶?谭请((操cāo)cāo)攻取冀州。((操cāo)cāo)曰:“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我由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运粮用水,后来攻城亦用水。遏淇水入白沟,先为决漳河伏线。令谭且居平原。((操cāo)cāo)引军退屯黎阳,封吕旷、吕翔为列侯,随军听用。郭图谓袁谭曰:“曹((操cāo)cāo)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cāo)cāo)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孰知二吕之不复为袁氏用乎?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印只算谢媒。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cāo)cāo)。((操cāo)cāo)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yù)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cāo)cāo)便有杀谭之心。曹((操cāo)cāo)许女之意,既是假非真;郭图刻印之谋,亦弄巧成拙。&&&&且说袁尚与审配商议:“今曹兵运粮入白沟,必来攻冀州,如之奈何?”配曰:“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令沮授之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主公可进兵平原,急攻袁谭,先绝袁谭,然后破曹。”不急攻&&&&仇而先攻兄,为计亦左。袁尚大喜,留审配与陈琳守冀州,使马延、张顗二将为先锋,连夜起兵攻打平原。谭知尚兵来近,告急于((操cāo)cāo)。((操cāo)cāo)曰:“吾今番必得冀州矣!”正说间,适许攸自许昌来,闻尚又攻谭,入见((操cāo)cāo)曰:“丞相坐守于此,岂(欲yù)待天雷击杀二袁乎?”不用震为雷,将用坎为水。((操cāo)cāo)笑曰:“吾已料定矣。”遂令曹洪先进兵攻邺,((操cāo)cāo)自引一军来攻尹楷。兵临本境,楷引军来迎。楷出马,((操cāo)cāo)曰:“许仲康安在?”许褚应声而出,纵马直取尹楷。楷措手不及,被许褚一刀斩于马下。叙许褚战功,为后杀许攸伏线。余众奔溃,((操cāo)cāo)尽招降之,完却尹楷。即勒兵取邯郸。沮鹄进兵来迎。张辽出马与鹄交锋。战不三合,鹄大败,辽从后追赶。两马相离不远,辽急取弓(射shè)之,应弦落马。((操cāo)cāo)指挥军马掩杀,众皆奔散。完却沮鹄。于是((操cāo)cāo)引大军前抵冀州。曹洪已近城下。((操cāo)cāo)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又暗掘地道以攻之。前官渡之战,袁绍用土山地道;今冀州之攻,曹((操cāo)cāo)亦用土山地道。孰知艮为山,坤为地,总不如坎为水也。审配设计坚守,法令甚严。东门守将冯礼,因酒醉有误巡警,淳于琼以酒失事,今冯礼又以酒失事,何袁将之善饮也。配痛责之。冯礼怀恨,潜地出城降((操cāo)cāo)。((操cāo)cāo)问破城之策,礼曰:“突门内土厚,可掘地道而入。”((操cāo)cāo)便命冯礼引三百壮士,夤夜掘地道而入。&&&&却说审配自冯礼出降之后,每夜亲自登城点视军马。当夜在突门阁上,望见城外无灯火。配曰:“冯礼必引兵从地道而入也。”急唤精兵运石击突闸门,门闭,冯礼及三百壮士皆死于土内。((操cāo)cāo)折了这一场,遂罢地道之计,袁绍掘地道,曹((操cāo)cāo)当之以堑;曹((操cāo)cāo)掘地道,袁兵拒之以闸:前后遥映。退军于洹水之上,以候袁尚回兵。袁尚攻平原,闻曹((操cāo)cāo)已破尹楷、沮鹄,大军围困冀州,乃掣兵回救。部将马延曰:“从大路去,曹((操cāo)cāo)必有伏兵。可取小路,从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营,必解围也。”尚从其言,自领大军先行,令马延与张顗断后。早有细作去报曹((操cāo)cāo)。((操cāo)cāo)曰:“彼若从大路上来,吾当避之;若从西山小路而来,一战可擒也。吾料袁尚必举火为号,袁尚之火,不如曹((操cāo)cāo)之水。令城中接应。吾可分兵击之。”于是分拨已定。&&&&却说袁尚出滏水界口,东至阳平,屯军阳平亭,离冀州十七里,一边靠着滏水。尚令军士堆积柴薪干草,至夜焚烧为号。遣主簿李孚扮作曹军都督,直至城下,大叫:“开门!”审配认得是李孚声音,放入城中,说:“袁尚已陈兵在阳平亭,等候接应,若城中兵出,亦举火为号。”配教城中堆草放火,以通音信。屡用火字,引出下文水来。孚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尔时冀州百姓,未死于水而先死于兵矣。配从其论。次(日rì),城上竖起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操cāo)cāo)曰:“此是城中无粮,教老弱百姓出降,后必有兵出也。”又早猜破。((操cāo)cāo)教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军来,伏于两边。((操cāo)cāo)自乘马、张麾盖至城下,果见城门开处,百姓扶老携幼,手持白旛而出。百姓纔出尽,城中兵突出。((操cāo)cāo)教将红旗一招,白旗、红旗,映像成趣。张辽、徐晃两路兵齐出乱杀,城中兵只得复回。((操cāo)cāo)自飞马赶来,到吊桥边,城中弩箭如雨,(射shè)中((操cāo)cāo)盔,险透其顶。前在下邳城下,(射shè)中麾盖;今在冀州城下,(射shè)中头盔。两番用水之前,其被(射shè)亦复相似。众将急救回阵。((操cāo)cāo)更衣换马,引众将来攻尚寨。尚自迎敌。时各路军马一齐杀至,两军混战,袁尚大败。尚引败兵退往西山下寨,令人催取马延、张顗军来。不知曹((操cāo)cāo)已使吕旷、吕翔去招安二将;二将随二吕来降,((操cāo)cāo)亦封为列侯。叙法甚省笔。即(日rì)进兵攻打西山,先使二吕、马延、张顗截断袁尚粮道。谭、尚相攻,是以袁攻袁;((操cāo)cāo)即用袁氏之将,以截袁氏之粮,亦是以袁攻袁。尚(情qíng)知西山守不住,夜走隘口,安营未定,四下火光并起,伏兵齐出,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尚军大溃,退走五十里。势穷力极,只得遣豫州刺史(阴yīn)夔至((操cāo)cāo)营请降。((操cāo)cāo)佯许之,却连夜使张辽、徐晃去劫寨,((操cāo)cāo)于谭之降,则纳之;于尚之降,则劫之。又是一样做法。尚尽弃印绶、节钺、衣甲、辎重,望中山而逃。&&&&((操cāo)cāo)回军攻冀州。许攸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前下邳之淹,其计出于曹((操cāo)cāo)之谋士郭嘉;今漳河之决,其计出于袁氏之客许攸,是亦以袁攻袁也。((操cāo)cāo)然其计,先差军于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审配在城上见((操cāo)cāo)军在城外掘堑,却掘得甚浅。妙。配暗笑曰:“此(欲yù)决漳河之水以灌城耳。壕深可灌,如此之浅,有何用哉?”遂不为备。当夜曹((操cāo)cāo)添十倍军士,并力发掘。比及天明,广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数尺;((操cāo)cāo)之掘堑,先浅后深,诡谲可喜。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辛毗在城外,用槍挑袁尚印绶衣服,招安城内之人。审配大怒,将辛毗家属老小八十余口,就于城上斩之,将头掷下。辛毗号哭不已。审配之侄审荣,素与辛毗相厚,见辛毗家属被害,心中怀忿,乃密写献门之书,拴于箭上,(射shè)下城来。审配前收捕许攸子侄,今又诛杀辛毗家属,而不能自(禁jìn)其侄,可发一叹。军士拾献辛毗,毗将书献((操cāo)cāo)。((操cāo)cāo)先下令:如入冀州,休得杀害袁氏一门老小;军民降者免死。次(日rì)天明,审荣大开西门,放曹兵入。前淹下邳,有献门之未宪、魏续;今淹冀州,有献门之审荣。前后亦复相似。辛毗跃马先入,军将随后,杀入冀州。审配在东南城楼上,见((操cāo)cāo)军已入城中,自变量骑下城死战。正迎徐晃交马,晃生擒审配,绑出城来。路逢辛毗,毗咬牙切齿,以鞭鞭配首曰:“贼杀才!今(日rì)死矣!”配大骂辛毗:“贼徒!引曹((操cāo)cāo)破我冀州,我恨不杀汝也!”徐晃解配见((操cāo)cāo)。((操cāo)cāo)曰:“汝知献门接我者乎?”配曰:“不知。”((操cāo)cāo)曰:“此汝侄审荣所献也。”配怒曰:“小儿不行,乃至于此!”袁氏兄弟相左,审氏叔侄亦相左,俱是骨(肉ròu)之变。((操cāo)cāo)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与张辽答濮阳之火语气相似。((操cāo)cāo)曰:“卿忠于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辛毗哭拜于地曰:“家属八十余口,尽遭此贼杀害。愿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操cāo)cāo)教牵出。临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就刃。审正南缘何正北而死?一笑。后人有诗叹曰:&&&&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审配既死,((操cāo)cāo)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众将请曹((操cāo)cāo)入城。((操cāo)cāo)方(欲yù)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cāo)cāo)视之,乃陈琳也。((操cāo)cāo)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陈琳作檄事已隔数卷,至此忽然一提。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箭自比,以弦比袁绍。箭非自发,乃弦发之也。((操cāo)cāo)若能为琳之弦,琳亦愿为((操cāo)cāo)之箭矣。左右劝((操cāo)cāo)杀之。((操cāo)cāo)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杀审配极似杀陈宫,赦陈琳极似赦张辽,与淹下邳一篇文字遥遥相对。○曹((操cāo)cāo)头风亏得陈琳医治,此时不杀,只算谢医。&&&&却说((操cāo)cāo)长子曹丕,字子桓,时年十八岁。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rì)不散。有望气者密谓((操cāo)cāo)曰:“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骑(射shè),好击剑。百忙中忽入曹丕一小传,早为后文曹丕称帝伏线。○叙袁家儿子将完,忽接入曹家儿子事,妙笔。时((操cāo)cāo)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shēn)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丕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yù)杀之。正是:&&&&四世公侯已成梦,一家骨(肉ròu)又遭殃。&&&&未知(性xìng)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快捷键:←)
&nbsp&nbsp
&nbsp&nbsp (快捷键:→)重要声明:小说《》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主角穿越三国其中有段情节是主角失忆了被大乔的老爸收养的小说_百度知道
主角穿越三国其中有段情节是主角失忆了被大乔的老爸收养的小说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国兽焰,如是请采纳。谢谢合作
采纳率:30%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三国之仲谋天下最新章节列表
&&&&孙仲谋:“这是一个乱世,半点不由人,我想要一个温馨的家庭,自由自在一辈子,却偏偏背负着沉重的天下苍生!”&&&&————————————————————————&&&&拾一开了一个仲谋书友群,大家有兴趣了话可以来转悠一下()
&推荐阅读:
《三国之仲谋天下》最新章节(提示:已启用缓存技术,最新章节可能会延时显示,登录书架即可实时查看。)
《三国之仲谋天下》正文本页位置: &&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2500年城史
  太原旅游的魅力在于独特的历史美和人文美。
  天下王气出太原;天下霸气出太原;天下文气出太原;天下财气出太原。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萧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历代咏并诗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宋代词人沈唐的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大词人除了描绘太原的风光形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而吊往。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雄藩巨镇,百度兴衰。远古的时候,太原曾经有过六个不同的名称,即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据《水经注》记载:“(太原)一地六名,其实同也。”古为金天氏子台骀所居,唐尧始封于此,定名为唐国;舜帝时代设为并州;夏、商两朝,省并州入冀州;周成王时封弟叔虞于此,也称为唐国;其子燮父继承王位后,更名为晋,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
  大夏、夏墟、大卤、太原、晋、晋阳,在远古太原的这六个名字中,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沉入了历史的谷底。
  大夏、夏墟、大卤曾经是太原上古时期的乳名,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忘却了,即使专修文史的学者,也很少提及。据《山西通志》记载,太原最早的原住民,是轩辕皇帝的五世孙实沈,实沈是帝喾的次子,他带领一支游牧部落最早来到了古大夏之地。于是水草丰茂的这个地方,第一次有了人烟,有了历史。
  有关“晋”的来历,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是:从象形的角度,可以解读出来这个地名的形成与地势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古体的“晋”字,特别象一个插着弓箭的箭袋。言外之意,远古时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尚箭尚武,形成这种风俗,一方面是为了狩猎,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别人的侵略。“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见《彀梁传》)这块地方处在中原和草原交错的地带,故而这里的人们有尚武尚箭之风。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晋”,境内有水,自然为“晋水”,晋水北边崛起城市以后,按照古老的惯例。山南水北谓之阳,于是有了古城“晋阳”。
  有关“太原”的来历,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最早“太原”一词,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如《诗经》:“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国语》:“料民于太原。”;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活丰泽,延漫太原”;阮籍《东平赋》:“长风振厉,萧条太原”……这些文献诗赋中所提到的“太原”,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后来,人们渐渐把“太原”用来专指高大平缓的晋阳。第一个把“太原”专指晋阳的,是上古的《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随后,《春秋》:“晋荀吴率师败狄于太原”;《战国策》:“子产对叔向‘宣汾、洮、障太泽,以处太原’”……秦汉以后,随着太原郡的设立,“太原”一词,有原来的泛名词,变为地域专有名词。
  正因为“太原”一词的变化比较复杂,所以清代学者认为:“太原肇自《禹贡》,指原野之统名。晋阳出于春秋,实城邑之定号。”所以,我们今天认定太原的建城年代,一般是指晋阳城的创建年代。从目前大量的史证来看,晋阳城准确的创建年代,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到2003年正好是2500年。
  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太原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应当把历史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首先是一种文化产业。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从全国一些发达的旅游城市来看,他们都是找准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定位,通过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景区建设,打造出了颇具个性的文化品牌,做强做大了自己的旅游产业。如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通过挖掘现代文明的内涵,打造出了东方名城、现代都市的旅游文化品牌;杭州、苏州、西安、北京、洛阳、南京等城市通过挖掘古老文明的内涵,打造出了东方古城、古老文明的旅游文化品牌;大连、青岛、厦门、烟台、北海、三亚等城市通过挖掘自身的滨海资源,打造出了华夏明珠、休闲胜地的旅游文化品牌……太原城,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国来说,连续不断地传承2500年历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数。它的长处就在于自己的人文美和历史美,所以我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把太原的旅游文化主题定位为“唐风晋韵现盛世。名都自古是并州。”通过挖掘唐文化和晋文化的丰富人文遗产,做强做大自己的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其次是一种形象产业。它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最能展示一个城市的个性特点。大家通过到香港、上海、深圳、广州旅游,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中的人们领先潮流的生活状态;大家通过到北京、杭州、苏州、西安、洛阳、南京旅游,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融合,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古老都市中的人们焕发出来的崭新风貌和勃勃生机;大家通过到大连等沿海休闲城市度假旅游,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蓝天碧海中的人们幸福快乐的精神状态……太原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以汾河公园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人文景观的建成,晋祠天龙山景区的综合整治,傅山文化旅游区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太原正在恢复它文化名都的魅力,正在成为“北京西郊的历史文化长廊”,正在成为“民俗中国、乡土中国、人文中国”的代表性景区。太原人是唐尧的传人,太原人是古老文明的继承者,更是现代文明的实践者。
  旅游产业,再次是一种阳光产业。它除了无污染、无公害之外,它是离世界经济圈最近的产业,它是带动力最强的产业。太原旅游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研究;三流的规划;四流的宣传。我们工作的重点首先应当改变研究、规划、宣传滞后的现状,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速旅游业的发展……建城2500年,是我们发展旅游业、做强做大旅游业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应当将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宣传到全国去,做到一流的资源、一流的研究、一流的规划、一流的宣传,强做大太原旅游的文化品牌。
  一、唐尧故地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萧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历代咏并诗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宋代词人沈唐的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大词人除了描绘太原的风光形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而t往。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雄藩巨镇,百度兴衰。当年,衰败的时候,华馆琼楼,满目凄凉。兴旺的时候,荒烟野草都显得生机勃勃。2500年的太原,它的兴衰史,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惊人地合拍,可以说古城太原是古老的中国的一个缩影。远古的时候,太原曾经有过六个不同的名称,即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据《水经注》记载:“(太原)一地六名,其实同也。”古为金天氏子台骀所居,唐尧始封于此,定名为唐国;舜帝时代设为并州;夏、商两朝,省并州入冀州;周成王时封弟叔虞于此,也称为唐国;其子燮父继承王位后,更名为晋,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
  大夏、夏墟、大卤、太原、晋、晋阳,在远古太原的这六个名字中,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沉入了历史的谷底。
  大夏、夏墟、大卤曾经是太原上古时期的乳名,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忘却了,即使专修文史的学者,也很少提及。据《山西通志》记载,太原最早的原住民,是轩辕皇帝的五世孙实沈,实沈是帝喾的次子,他带领一支游牧部落最早来到了古大夏之地。于是水草丰茂的这个地方,第一次有了人烟,有了历史。
  有关“晋”的来历,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是:从象形的角度,可以解读出来这个地名的形成与地势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古体的“晋”字,特别象一个插着弓箭的箭袋。言外之意,远古时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尚箭尚武,形成这种风俗,一方面是为了狩猎,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别人的侵略。“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见《彀梁转》)这块地方处在中原和草原交错的地带,故而这里的人们有尚武尚箭之风。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晋”,境内有水,自然为“晋水”,晋水北边崛起城市以后,按照古老的惯例。山南水北谓之阳,于是有了古城“晋阳”。
  有关“太原”的来历,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最早“太原”一词,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如《诗经》:“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国语》:“料民于太原。”;司马相如《上林赋》:“布活丰泽,延漫太原”;阮籍《东平赋》:“长风振厉,萧条太原”……这些文献诗赋中所提到的“太原”,是高大平缓之地的统称;后来,人们渐渐把“太原”用来专指高大平缓的晋阳。第一个把“太原”专指晋阳的,是上古的《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随后,《春秋》:“晋荀吴率师败狄于太原”;《战国策》:“子产对叔向‘宣汾、洮、障太泽,以处太原’”……秦汉以后,随着太原郡的设立,“太原”一词,由原来的泛名词,变为地域专有名词。
  正因为“太原”一词的变化比较复杂,所以清代学者认为:“太原肇自《禹贡》,指原野之统名。晋阳出于春秋,实城邑之定号。”所以,我们今天认定太原的建城年代,一般是指晋阳城的创建年代。从目前大量的史证来看,晋阳城准确的创建年代,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到2003年正好是2500年。
  在今天太原城南50里处的清徐县境内,有一处不起眼的村落:尧城村。据说,这里曾是帝尧故城。帝尧,为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名放勋。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有关其都城遗址,历来说法有四: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山西太原和山西临汾。太原尧城村,建于何时,史无记载,现存一批元明建筑:四合院一处,前有牌楼,后有尧王殿,周围还有奶奶庙、狐仙庙、戏台等附属建筑。近来又在尧城村附近发现了古都遗址。《清源乡志》记载:尧王初为部落首领时,曾旅居在此。他根据荚草的生长周期制定了历法,后来随着部落逐渐壮大,迁都到了晋南的平阳。历史上正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于是古老的太原城也是唐尧故都之一。
  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据《史记 。晋世家》记载: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继承了大业。唐国发生了骚乱,周公亲自平息了叛乱。一日,周成王与年幼的弟弟叔虞一起做游戏,成王把桐叶剪成玉状,开玩笑地对叔虞说:“以此为凭,封你为唐侯。”旁边的史官认真记下了这段话。叔虞长大成人后,史官提醒成王应当实现当初的诺言。成王诧异地说:“当年我是在开玩笑。”谁料史官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载入史册,就要歌礼颂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叔虞封唐后,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在今天的太原境内,尧城遗址,尚有迹可寻;而叔虞唐城遗址却无迹可寻。而真正有史记载、有址可寻的便是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的建城年代,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因而有过数种不同的说法,后来之所以确定为春秋时期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主要依据,来源于对《春秋》、《左传》、《史记》等诸多记载的综合分析。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定公十年)晋赵鞅帅师围卫。”;《史记。赵世家》记载:“赵(鞅)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俟于诸侯。”;《左传》中有三段记载:“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吾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十年,赵鞅围卫,卫人惧,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今欲徙晋阳。晋阳,赵鞅邑。”综合这五段历史记载来看,公元前500年,即鲁定公十年,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晋卿赵鞅为了报去年齐国帮助卫国夺取夷仪之仇,率师包围了卫国,卫国人害怕了,赶紧奉献了五百人贡,赵鞅这才撤了兵。撤兵之后,赵鞅把自己的战利品五百人贡暂时安置到了邯郸。过了三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赵鞅向邯郸的赵午提出来,要求归还五百人贡,他准备迁移到晋阳。赵午答应了他的要求。综观远古的典籍,晋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就是赵鞅要在此安置五百人贡。本来他在三年以前就得到了这批战利品。之所以暂时放到邯郸,显然是当时的晋阳城尚未建好。三年后,赵鞅再次提出来归还五百人贡,原因只有一个,他的食邑晋阳已经初具规模,急需填充人口,于是他想到了当年滞留在邯郸的那批人。因此,晋阳城初建于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是确切无疑的!
  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一段晋阳古城的遗址,那些裸露在田野里的残垣断壁,如同经年历久的沧桑巨人,以无声的语言,给我们讲述着2500年的兴衰荣辱,给我们讲述着2500年的风云变幻……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二、战国名城
  太原,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太原府志》记载:九州形胜,秦得百二,齐得十二,晋介二邦以称险塞。太行当天下之脊,雁门居九塞之首,非虚语也。至太原,以云中、上谷为之屏,河东、上党为之蔽,临谷为堑,因山为障,带二水之双流,据百岭之重阻,尤险之最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纷争的时期,故而太原的地理位置异常显赫。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仁政思想,也发生了最为惨烈的诸侯争霸。
  在太原西北郊的上兰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窦大夫祠。祠中的主像供奉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窦摺K唤隹淞颂钤绲乃こ蹋矣幸惶淄暾闹喂勘乃悸贰>荨豆铩芳窃兀厚咴缘笔钡闹凑哒约蜃铀担姨稻蹩杀氖俏奕瞬牛皇俏耷疲豢杀氖俏尴统迹皇俏蕹璩迹豢杀氖敲幻溃皇悄晁瓴皇佟娑择叩娜收枷耄笔庇鹨砩形捶崧恼约蜃又缓昧阃罚坏日约蜃邮屏η看笠院螅韫噬焙α讼湍艿鸟摺?鬃釉醋急傅浇莘谜约蜃樱迪湍艿鸟弑簧保⒓辞祷胤担璐死幢硎咀约憾圆斜┒栌沟恼约蜃拥牟宦硎径韵兔鞔蠓蝰呱羁痰幕衬睢4乐两竦鸟即蠓蜢簦侨蟮厣献钤绲娜收枷氲姆⒃吹亍=蠓蝰咭宰约旱南恃蜕咽玖撕笫谰跷宋幕驹颉
  历史上,春秋演变成战国,最早是从晋阳开始的。当时,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赵国、魏国和韩国。山西别称“三晋”,就是由此而来。
  晋水的源头,有一大片恢弘壮丽的建筑,就是今天的晋祠。明代诗人李继贞曾有一首咏晋水的诗:“水可亡人国,哪知国自倾。片言能树敌,三版得完成。”这首诗讲的就是历史上三家分晋的故事。晋平公的时候,国君式微,韩、赵、魏、范、智、中行氏六大公卿的势力却越来越强。而且六大公卿之间不停地进行争斗。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败走齐国,韩、赵、魏、智四家掌握了晋国的政权。而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挟晋君以令诸卿。甚至骄横的智伯寻找借口,逼迫韩、赵、魏三家献地,以此来消弱他们的影响。韩、魏慑于智氏的淫威,不敢不从。而赵襄子拒不服从。智伯大怒,联合韩、魏两家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分其地,赵襄子不敌只好退守晋阳。战斗进行了一年多,毫无进展。丧心病狂的智伯最后决定引汾、晋二河,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饮,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一片惨败景象。眼看都城就要破了,赵襄子急中生智,连夜派张猛谈深入韩、魏营中劝说利害:“一旦赵氏灭亡,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是韩、魏无疑。”韩、魏素来痛恨智伯张狂,遂与张猛谈歃血为盟,相约决堤放水,反攻智伯。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洪水突然冲到了自己营中,韩、赵、魏大军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韩、赵、魏并雄于世。这就是“三晋”的由来。在今天的晋祠境内,尚有智伯渠存在,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的旧道。
  今天的晋祠附近,有个小村子叫赤桥,春秋末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惨烈的刺杀案。“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唐代诗人胡曾在赤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感怀国士豫让的咏史诗。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智伯生前虽然对公卿骄横,但对家臣豫让相当不错。赵襄子灭掉智伯以后,为了发泄不满,甚至把智伯的头颅割下来,当尿器使用。国士豫让为了给主人报仇,改名换姓为刑人,挟匕首潜入赵襄子宫中的厕所,结果行刺被擒。赵襄子感其忠义而释之。不久,豫让又漆身毁容、吞炭为哑,埋伏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上,继续行刺,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失败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豫让以自杀的方式,回报当年主人的知遇之恩。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与荆柯、聂政齐名的死士。
  贤能仁义的窦摺⒒敲艚莸恼韵遄印⑨楦樟业脑ト茫堑墓适拢О倌昀丛诮舸蟮厣洗啻K鞘谴呵锿砥凇⒄焦缙谔私艿牡湫痛怼
  三家分晋以后,太原属赵,曾经作过赵国早期的都城,后来赵国迁都邯郸以后,太原仍然是陪都。在赵国的历代国君中,最有作为、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赵武灵王。他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据《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变胡服骑射以备燕、参胡、楼烦。’”在今天太原西北不远处的宁武、静乐一带,战国时期曾经是楼烦国,居住着大量的胡人,除此之外,在太原东北方向,还有中山等国,也是以胡人为主。他们经常骚扰邻近的赵国。前代赵君多次对胡作战,每当大兵压境的时候,轻装骑射的胡人就退到了大漠深处,赵军只好无功而返;等大批的军队撤回太原,胡人又卷土重来,继续危害赵国的边境。最后,赵军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屡吃败仗。这种被动挨打的状况,直到赵武灵王当政的时候,才发生了彻底的改观。
  赵武灵王为了解决边患,多次深入胡地进行微服私访,最终发现胡人的长处在于衣着短小精干、善于马上急驰、马上射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于是,他决定仿效胡人的装束,对赵国军队的着装和训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他的改革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权臣公子成再三进谏:“大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今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悖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赵武灵王为了说服大家,当庭与众人展开了辩论,力排众议:“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最后,他力排众议下达了胡服令,并带头穿起了胡装,带头学习胡人的骑射本领。在他的强制推行下,赵国的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高了战斗力。几年以后,赵国攻破了中山,震慑了燕、代,向西扩展到了云中、九原。不仅洗刷了前代的耻辱,而且进入了全盛时期。赵武灵王习人所长、胡服骑射的举措,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赵武灵王之后,除了赵惠文王有所作为之外,大都是些昏聩不堪的国君,他们坐拥四塞天险,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压制良将,留下了千古遗恨。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晚期著名的将军,有很多都是赵国人。他们先后驻守重镇太原,留下了许多悲喜故事。
  赵奢,原来只是一名下层的税官,赵国王公平原君的家臣仗势抗税,赵奢依法杀了九名犯法者。平原君大怒,准备惩治赵奢,谁知赵奢被捕以后,不仅毫无惧色,而且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平原君。平原君认为赵奢是贤才,于是推荐给了赵王。赵王起用他管理全国的税收,没有几年,百姓富而府库实。一次,秦国进军韩国,韩国派人来求救。赵王征求大家的意见。许多将军都认为路远道狭难以救援。只有赵奢站出来:“虽然路远道狭,但形势如同两鼠斗于穴中,哪支部队的将帅有魄力,这支部队必然取胜。”赵王于是派赵奢率军前去救援。主力前脚一走,秦军后脚就包围了赵国的武安,赵军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想回撤。赵奢当即杀了违令者,稳定了军心。赵奢率部日夜急弛,迅速赶到了目的地,占据了有利地形,最后大破秦军。
  李牧,也是赵国晚期的名将。他常年驻守在太原北边的雁门关,防御匈奴。李牧治军有方、厚待部下,多次击败了强大的匈奴,异族人闻风丧胆。特别是赵悼襄王年间,李牧训练了一支强大的赵军,最后诱敌深入,以出其不意的军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此役灭楼烦、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单于逃之夭夭。不久,李牧又率领赵军,北征燕国,西御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人使用反间计,买通了赵国的权臣,最后糊涂的赵王竟然听信权臣的谗言,杀掉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的长城就倒塌了,没过几年,强大的赵国就被秦军灭掉了。
  赵国还有一位让秦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廉颇。廉颇是太原人,从小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以勇气冠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广为流传。可是,蔺相如死后,尽管廉颇多次打败秦军,无奈昏庸的赵王,再次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撤掉了主帅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长平一战,被秦人坑杀四十万赵卒,赵国的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战国时代的太原,有说不尽的名将故事。
  三、太原故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在昔日赵国的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秦汉时期的太原城,也是举世瞩目的雄藩巨镇。
  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有大功于秦。但是遭到了奸人的陷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渐渐明白过来自己制造了一桩冤案,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将白起的儿子白仲封于太原。白仲,对许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他有个后人却是天下皆知,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生前,作文、写诗署名时常常自称为太原白居易。就是在朋友之间,也都称之为太原白公。白居易,曾经为太原白氏写过传记《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其中提到了自己家族和名城太原的关系:白氏远祖是秦朝名将白起,历史上秦赵长平之战中,他利用反间计,打败赵国,坑杀四十万赵卒。因为有大功于秦,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受人诬陷,赐死于杜邮。秦始皇醒悟过来,非常后悔,念其大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遂为太原人。天下白氏出太原,由此而来。
  汉初年,高祖刘邦在此建韩国,都太原,最早将韩王信封于此处,主要为了抵御匈奴。据《汉书。韩王信传》记载:“高帝五年春,与信剖王符王颖川。六年春,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此外,《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六年正月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汉代的太原,是防御匈奴的主战场,刘邦原来派韩王信驻守在此。万万没想到,匈奴一来,韩王信就树起了降旗,这无异于北方的边墙倒塌了。威加海内的刘邦,亲自率兵远征降将韩王信,铜醍一战,韩王信溃不成军,最后逃走塞外,彻底投入了匈奴人的怀抱。刘邦乘胜追击,从太原出发,向关外挺进。这时,正值寒冬腊月,汉军没有经历过如此艰难恶劣的天气,十有一二从马上摔了下来。等部队到了平城的白登,结果被大队的匈奴人团团包围起来,眼看就要覆灭了,这时陈平献计,匈奴王室特别贪财,不如我们送给他们一批珍宝,说不定他们会给我们一条生路。刘邦依计行事,终于死里逃生。雄才大略的刘邦,自从平定天下以后,从未遇到过对手,可是这次却栽了个大跟头,差点把命都丢掉。从平城逃出来,一路上胆战心惊,快要赶到太原的时候,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于是,刘邦把当时属于太原的一块地方,命名为忻州,以此来表达自己死里逃生后欣欣然的愉悦之情。
  此后,太原北边的代国,连年遭受匈奴人的侵扰,再加上内乱不断,刘邦无奈把代国整体迁移到了太原,并规定只有王侯、相国、或者是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大吏方可立为代王。当时的燕王涫、相国萧何等三十三人联合推荐皇子刘恒,认为刘恒忠厚贤良可立为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高祖经过仔细思考,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刘恒就任代王以后,把晋阳定为中都,不久又将中都迁到了当时太原辖区内的平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恢复了昔日雄藩巨镇的面貌。太原任职的经历,对刘恒来说极为重要,他从饱经战乱、动荡不安的太原局势中,感觉出来新兴的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休养生息、积聚实力,如果继续采取高祖连年征战的策略,势必导致国破家亡。后来,就任皇帝以后,他一改刘邦的做法,对外暂时采取忍让和亲的政策,对内除肉刑、开荒田、布德偃兵、削谤除弊,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代,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出太原,远征匈奴,把他们彻底赶到了沙漠深处,终于洗刷了当年的白登之辱。太原,对于汉王朝来说,锤炼了汉文帝这样一位出色的皇帝,因而千古流芳。两汉之际,是太原人才辈出的时候,著名的有西汉时期的大丞相卫涫、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常惠。
  卫涫,在汉文帝时为中郎将。景帝时拜河间王太傅。吴王叛乱,卫涫带兵痛击,立下了大功,于是封为中尉。后以军功至建陵候,迁御史大夫,大丞相,为一代能臣贤吏。
  常惠,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在了异域。汉昭帝时,他和苏武终于摆脱了囚徒的生活,返回了长安,受到皇家的隆重迎接。昭帝嘉其节,拜为光禄大夫。后来,常惠又受命出使西域的乌孙、昆弥等国,联合他们共同打败了强大的匈奴。
  俗话说“天下王氏出太原”。在今天晋祠风景区的西南,是一处晋溪书院。在书院之内,有王氏宗祠一座。改革开放以来,天下王氏名人前来寻根祭祖的越来越多。太原之所以成为天下王氏的宗祖之地,一方面是由于上古时期,始祖周太子子乔避祸于太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两汉时期太原出了不少王氏名人。
  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字子乔,本姓姬,他只活了十七岁。周灵王驾崩以后,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自知国事没落,于是举家避祸于晋阳。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故而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秦汉交替之际,王氏出了祖孙三代名将:王翦、王贲、王离。王翦是秦国的大将军,他率师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赏,王翦与蒙恬功劳最大,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王翦封地在长安和太原。秦末,刘邦、项羽起义,王离率兵与项羽决战巨鹿,王离兵败自杀。王离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邪,是为“琅邪王氏始祖。”而王离的次子王威仍居晋阳,西汉时曾出任扬州刺史,其子孙于是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又从外地重返故里太原,他一生隐居读书,从未出仕。王霸生有两子:王殷和王咸。王殷担任过东汉的中山太守,食邑在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王咸随父一直生活在太原,其后裔称为“晋阳分支”。
  两汉年间,王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王允。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汉献帝时曾官至司徒。王允少时就有大志,通文习武。十九岁时,王允担任太原府的小吏,时有宦官赵津在晋阳城为非作歹,成为当地的一大恶霸,王允将他捕杀。赵津的兄弟买通朝中的宦官进谗言于皇帝,汉桓帝震怒,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太原郡守处死。王允送丧去了平原,归家三年后复出。这时,太原郡又出了一个无赖叫路佛素,太守还准备把他召为官吏。王允冒死进谏,结果得罪了太守,太守立刻把他抓起来,准备处死。正直的刺史邓盛听说以后,赶紧向太守说情,王允这才侥幸逃过一劫。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因平叛有功,升为尚书令。初平元年,军阀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操纵国政,为所欲为,引起天下大乱。身为大司徒的王允,想方设法做通了中郎将吕布的工作,乘汉献帝大病初愈,群臣会于未央宫之际,在宫门之内埋伏了几十个勇士,等董卓一到,大家立刻动手,一举锄掉了这个残暴不堪的家伙。长安百姓闻之,纷纷买酒庆贺……后来,董卓残部杀进长安城来,王允死于乱军之中。王允是东汉末年的名臣,后人罗贯中根据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写下著名的“连环计”和“美人计”,直到今日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太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两汉期间特别受朝廷的青睐,许多著名的将军都曾率兵节制太原,甚至像汉文帝、汉武帝等雄才大略的皇帝曾经多次巡边太原。此外,太原也为国家贡献了许多贤才名士,以至于后世的诗人,一来到太原就能感觉到一种英雄报国的气息。如明代的陈子龙有诗赞美太原“高接天关险,恒山入晋难。黄云知塞近,白草入春寒。龙首何三折,羊肠路几盘。长垣欣不落,宝剑为谁弹!”
  四、北朝霸府(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交织着黑暗和光明的时代。这三百多年间,除了西晋统一的二十年之外,大部分都是分裂、割据、混战的时期,动荡不安的局面,造成成百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从来没有忘怀过“定于一”的理想信念。一批人失败了,另一批人继之而起,终于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是名副其实的龙兴之地。尽管国家四分五裂,但其中有许多乱世豪杰,在山西这块土地上风云而起,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他们由此成了名垂千古的人物。如后汉皇帝刘渊,兵起离石而有天下;后赵皇帝石勒兵起上党而有天下;北魏拓拔氏兵起大同而有天下;北周宇文氏兵起代州而有天下……四战之地的太原,前期曾经是司马王朝散落在北方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后期是北齐政权的发迹祖地,故而,太原被称为“北都霸府”。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稳定边疆,把塞外的六大胡人部落迁到了内地,雁门关内一下子涌进来大量的胡人,开始河东守吏管理有方,胡汉之间还比较太平。到了西晋初年,由于少数民族与统治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山西境内爆发了多次少数民族起义,直接威胁到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太原籍的名吏郭钦第一个提出了“徙戎论”的主张。他从小生活在太原,眼见太原城周围的匈奴人势力越来越强,而汉人的实力日渐消弱,他于是给晋武帝上疏:如果匈奴起来造反,胡骑从太原、平阳、上党出发,不出三天,就可以到达孟津,直逼洛阳。因此他主张平定东吴之后,乘国力强盛之际,应该把杂居内地的胡人迁往塞外……尽管郭钦的主张很好,但司马氏没有采纳。
  郭钦的预言,五年以后就得到了应验。占据左国城的匈奴左贤王刘渊起兵建立政权,国号为“汉”,随后,鲜卑、氐、羌、羯等各族纷纷起义,陆续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洛阳、长安没过几年就被胡人攻破,西晋王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司马室只好南渡长江,偏安一隅,这就是东晋。从西晋到东晋的历史演变,再一次验证了得山西者得天下。正因为五胡占据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山西,所以,他们从山顶的高原向山下的都城俯冲,很容易得手。
  尽管山下都城里的皇宫易主,但山上的重镇晋阳,仍然是司马氏的天下,期间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慷慨悲壮的死士英雄,他就是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早年曾经是一个诗人,素有大志。年轻的时候,与祖逖同为小吏,彼此相交很深,同床而卧,同被而眠。有一次,半夜听到鸡叫,祖逖推醒刘琨,对他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人开始到院子里练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的故事。后来四海沸腾、群雄并起。祖逖到南方辅佐司马王朝,而刘琨在国破家亡的时刻,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一个乱世雄才、一座乱世雄镇,从此名扬千古。
  刘琨赴任的前夕,镇守太原的东越王司马腾,为了逃避战乱,竟然放弃了北方军事重镇晋阳,带着一万多将士百姓,出逃河北,白白地把北方雄郡留给了匈奴人,结果,司马腾刚刚在河北落脚,就被尾随而来的匈奴人杀死。晋阳被匈奴人占领以后,烧毁了大量的官署和民居,城民四散逃亡,一座繁荣的城市已经化作了废墟……刘琨看到此状,给远在江南的朝廷上疏:“流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极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见《晋书》)可以说是字字血泪。
  不仅,晋阳是一片废墟,更为关键的是,晋阳周围已经是强帝林立。南面有建都平阳的后汉王朝,东面有虎视眈眈的后赵,北面是方兴未艾的拓拔部落,任何一方的实力都远在刘琨之上,用四面楚歌来形容此时的晋阳一点都不过分。晋阳成了黄土高原上、乃至北中国唯一的汉人领地。
  从古至今,人们赞叹英雄,大家既赞叹那种开一代先河的人物,更佩服那些固守最后孤独的英才,刘琨无疑属于后者。到了孤城晋阳的刘琨,首先剪除荆棘,收葬枯骨,安抚百姓。组织了一支部队,战时抵御入侵的匈奴,平时和老百姓一起下田种地。经过一年多的积聚,晋阳的元气慢慢恢复过来,北方的士大夫和流离失所的百姓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
  然而,此时的匈奴,自从夺取长安、洛阳等重要城市后,实力大增,锐不可挡,他们随即挥师数十万人进攻晋阳,刘琨不过几千人,根本抵御不住潮水般的异族军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琨把父母和全家留在晋阳城,只身前往河北搬兵。救兵未到,晋阳城内的守吏就被敌人疯狂的进攻吓破了胆,竟然开门投降,晋阳再次落入敌手。等刘琨搬来救兵,他的父母和全家已经被敌人杀害了。刘琨为了报仇,与匈奴人在晋阳城外展开了血战,可是由于彼此力量悬殊,刘琨的人马几乎全军覆没,他最后带领几个随从败走常山。
  为了夺回晋阳,足智多谋的刘琨深入塞外游说拓拔部落的首领猗卢,想尽一切办法做通了他的工作。于是取得数万精锐之师,重新杀回晋阳,这次刘琨终于大获全胜,匈奴人暂时退回了平阳。经历这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刚刚恢复了元气的晋阳,又一次遭到了重创,瓦砾遍地,残不忍睹。刘琨原来打算继续积聚生气,可是不久,支持他的拓拔部落内部发生了骚乱,尽管其中的大部分人马归降了他,但是,彼此间丧失了早年的信任和默契,而外部的匈奴人根本不甘心上次的失败,再次由名将石勒率领几十万部队,与刘琨进行决战,人心惶惶的晋军再也没有创造以少胜多的神话,三万多人最后只剩下了不到一千人,刘琨只能眼睁睁看着古城晋阳沦入敌手。
  败走河北的刘琨,打听到割据蓟镇的鲜卑部段匹蝉势力很大,又一次萌发了借胡御胡的念头,胆略过人的刘琨来到了蓟镇,晓以大义,段被他的精神和气质打动了。刘琨和段匹蝉歃血为盟,决定共同对付强大的匈奴。可是,段匹蝉家族倾向匈奴,于是不停地在他们之间制造摩察,最后,段匹蝉对刘琨产生了戒心,把他软禁起来。刘的部下,一听主将被抓,愤而闹事,段匹蝉正好找到了一个借口,把刘琨杀害了。一代孤胆英雄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死时只有四十八岁。刘琨的名字与英雄的太原,千百年来一直是后人崇敬的对象。
  刘琨一死,晋阳就彻底变成了胡人的天下。在胡人诸多部落中,谁占领晋阳,意味着谁对北方有发言权。发迹辽东的鲜卑部慕容家族,最先在混战中把匈奴人赶出了晋阳,于是他们建立了以晋阳为西北屏障的后燕政权。此时,坐镇平城的另一支鲜卑部拓拔氏,早就觊觎这座雄藩巨镇。拓拔氏就是当年刘琨的北方联盟猗卢的后代,传到了拓拔手里,他们又一次强大起来,拓拔瞅准时机成熟,率领四十万精锐部队,南下突破雁门天险,打败了驻守晋阳的慕容农,然后顺着当年韩信出井陉攻赵的线路,以死伤大半人马为代价,终于灭掉了最强大的对手后燕。
  拓拔氏自从取得晋阳以后,就开始建立台、省等官署,并在地方上分封了一批刺史、太守,开始筹备建立新兴的国家,这就是北魏。北魏曾经统一过北方,最早立都在今日山西大同,后来迁到了洛阳。晋阳,对北魏王朝来说,坐落在两京中间,处于枢纽和霸府地位,所以,北魏王朝对太原苦心经营,经受百年战乱之苦的古城重新焕发了生机……
  北魏末年,洛阳宫廷发生内乱,坐镇晋阳的大将尔朱兆、尔朱世隆在晋阳立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皇帝,并且尔朱兆亲自带兵杀入洛阳,竟然将孝庄帝带回晋阳缢死。这样一来,尔朱家族成了北魏的实际统治者,他们把自己在太原立的傀儡皇帝,送到洛阳,正式登位。企图通过傀儡皇帝来遥控国家。按理说,尔朱氏到了这一步,真是大权在握,无人能及,完全可以取代拓拔氏。可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葬送了自己。兵起晋阳的尔朱家族,得势以后,兄弟几人因为权利分配不均,竟然产生了仇恨,彼此各霸一方,互不来往。尔朱兆占据老巢晋阳,独霸祖地;尔朱世隆进京当了尚书令,只能控制宫内;尔朱天光出兵雍州,占据关陇;尔朱仲远征徐州,割据东南……
  晋阳尔朱家族的分裂,为另一个太原霸主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五、北朝霸府(下)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赞美太原的名句。北朝后期,北中国的命运几乎是由两大集团来控制的,一个是坐镇长安以宇文氏为首的关陇集团,另一个就是坐镇晋阳以高氏为主的太原集团。说来也巧,这两大集团的首领人物,都与太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宇文家族的祖籍就在太原,而高氏虽然是河北人,但世代盘踞在太原。
  据明代万历年间修的《太原府志》记载:周太祖宇文泰,世代居住在雁门关,是当地一支胡人部落的首领。年轻时候,到并州去朝见大丞相高欢,高欢发现他长相非常奇特,对手下人说:“那个黑小伙眼睛特别明亮,不是个一般人物。”于是,把他强行留下来。后来,雍州刺史贺拔岳被部下杀死,震动了朝廷。宇文泰一看时机成熟了,自请领兵前去讨伐,结果,平定雍州之乱后,宇文氏坐拥关中,成了唯一可以与太原高氏相抗衡的人物。
  高欢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据历史记载,高欢祖籍是渤海(今河北景县)人,祖上移居塞外,风俗习惯和鲜卑人一模一样,家里很穷,高欢字贺六浑,年轻时在城里做苦工,娄家的小姐看上了他,于是打发婢女送钱给他。高欢自从讨了娄家的小姐,才养得起马,在镇上做了函使。一次,他到洛阳去送函件,令使给他肉吃。他毫不客气坐在椅子上就吃,令使认为他没教养,心中产生了怨恨,于是当众抽了他四十鞭子。受此大辱以后,高欢回到家乡,带领好友段荣、孙腾、侯景等人投军,先是投奔了杜洛周,转而又投葛荣,最后投到了晋阳尔朱荣的手下。开始,尔朱荣并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他跟随尔朱荣驯服烈马,正好有一批马无人能驯服,身为驯马高手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烈马制服了,顺利完成任务以后,他对尔朱荣说:“驾驭恶人与驯服烈马是同样的道理”。尔朱荣这时才感到高欢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于是引为干将。
  建义年间,尔朱荣率领几千并州胡骑,东出太行,竟然打败了拥有数十万军队的葛荣,于是把葛荣押解到洛阳,交给北魏皇帝处死,随后又带兵平息了好几起叛乱。尔朱荣由此控制了朝廷大权。不久,皇帝担心尔朱荣尾大不掉,借机杀害了他。他的弟弟、坐镇晋阳的尔朱兆得知兄长被害,于是率兵从晋阳出发,一举打到了洛阳,不仅废掉杀害兄长的皇帝,而且尔朱家族又重新掌握了北魏的大权。
  尔朱兆返回晋阳后,发现原来叛将葛荣留下来的二十多万部队,投降以后,由于饱受当地人的欺凌,经常发生骚乱,他非常头疼,正在这时候,有人推荐高欢来统帅这支部队。尔朱兆不加考虑就将二十多万人交给了野心勃勃的高欢,高欢从此有了强大的部队。当时的晋阳城一切由尔朱荣说了算,高欢为了进一步发展,先是买通了尔朱兆手下的重臣,替自己说话,接着他亲自找到尔朱兆,对尔朱兆说:晋阳虽然富庶,但城内拥有几十万军队,生存将来肯定是个问题,降军不断生事,就是明证。不如我把这支部队带到河北去谋生,这样也能减轻晋阳的压力。糊涂的尔朱兆竟然同意了高欢的建议,等高欢前脚一走,后脚尔朱兆才反应过来,他于是带领少数人迅速去追赶。终于在今天的襄垣一带,追上了正往河北方向行进的高欢部队。聪明过人的高欢一看,尔朱兆带着少数人赶来,立即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打消了多方的疑虑。尔朱兆又一次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放过了高欢,自己重新回了晋阳……
  进入河北以后,高欢一方面得到了大批的给养,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收编了不少当地的散兵游勇,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他开始反攻尔朱家族,利用他们兄弟之间勾心斗角的矛盾,先是攻破了尔朱世隆控制的洛阳,接着又打败了前来救援的尔朱天光,坐镇长安的贺拔岳和宇文泰乘机杀死了留守这里的尔朱显寿。高欢大部人马顺利进入了洛阳,废掉了原来的皇帝,重新拥立了孝武帝,他由此控制了北魏王朝的大权。
  稳定洛阳以后,高欢下一步进行北征太原,太昌元年,他率兵重新占据了天险晋阳城,失败的尔朱兆只好逃到塞外,自缢而死。高欢因太原地势极为重要,于是在这里建了大丞相府。随后的东魏、北齐,太原一直是陪都。
  身在洛阳的北魏孝武帝不甘心受高欢的控制,几次出兵太原讨伐对方,结果都被高欢打败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率领文武群臣逃到了长安,依靠了另一个实权人物宇文泰。高欢只好另立一个皇帝,这就是孝静帝。从此,北魏一分为二: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宇文氏控制,东魏由高欢控制。高欢为了行使权力方便,竟然下令把都城由洛阳迁到了离太原较近的邺城,并派儿子高澄到朝中任职,代替自己处理大事,而高欢自己在晋阳,集中一切精力对付日渐强大起来的西魏。可是,仗打得并不顺利,甚至经常吃败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描写的是美丽的塞外风光,高高的大阴山、辽阔的敕勒川、天也茫茫、地也茫茫,置身塞外只能看见风吹草低现牛羊。《敕勒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了塞外风景诗的代表性作品。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它特殊的创作背景的话,就能感觉到《敕勒歌》这首诗里凝聚了鲜卑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作者斛律金,是东魏时代的朔州(今山西朔州)敕勒部人。性敦直、善骑射,精通少数民族兵法,据说有很高的军事天赋。他早年从军,敌人的部队从遥远的天边赶来,斛律金从飞荡而起的烟尘中就能判断对方有多少人马;他只要趴在草地上就能听出来对方部队行军的远近。斛律金先后打败了葛荣、尔朱兆等众多割据势力,成为大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将。一次,高欢的军队团团保围了西魏要塞玉壁城,虽然城内断粮断炊,人们易子而食,哀鸿遍地。可是西魏军队拒不投降,甚至反攻得势。这时高欢得了重病,军队里谣言四起。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身为大将军的斛律金,一边弹着胡琴,一边唱起了鲜卑民歌,这就是《敕勒歌》。在他的影响下,无论大丞相高欢,还是身负重伤的士兵,都满含着热泪,激情澎湃地跟着高声大唱……鲜卑人都知道,他们的根祖之地,在那茫茫的草原,在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地方。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稳定边防,把草原上的六个胡人部落迁到了长城以内。多少年来他们受尽了魏晋军队的歧视和折磨。到了西晋末年,司马诸王自相残杀的时候,自强不息的鲜卑人风云而起,建立起了好几个政权,这其中就包括高欢控制的东魏。现在,眼看面临失败,斛律金和高欢在高亢的歌声中,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内心深处那个美好的草原,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昨天的辉煌和骄傲,残兵败将们突然迸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们终于死里求生,打败敌人,返回了晋阳。
  《敕勒歌》就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诞生的,诗句通俗易懂,大气磅礴,但诗歌背后却充满了战争的残酷、鲜卑民族的血气和以死求生的悲凉……
  突出重围后,一代枭雄高欢就得病去世了,不久,他的长子高澄又在都城被人刺死。他的二儿子高洋开始继承父兄的大业,继续坐镇晋阳,称霸北方。只不过,高洋不再向父兄那样,满足于当个大丞相或者是中书令,他一脚踢开了傀儡皇帝,自己黄袍加身,立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高洋就成了北齐文宣帝。
  晋阳长大的高洋,开始还有点励精图治的样子,刚做皇帝的那几年,他减免赋税、重用人才、赏罚有度,北齐出现了一段繁荣的局面,直到今天,我们从天龙山那些北齐雕造的石像中,仍然能够感受出来当年的盛世欢歌。
  但是,随着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巩固,中年以后的高洋残酷享乐的本性一天天暴露出来,面对外围强大的敌手放松了警惕,每日沉湎于酒池肉林,朝政荒废,随后的几任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北齐只能凭着天险晋阳,维持了不到三十年的光景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无数人杰起兵晋阳,他们有的以孤胆英雄的形象传之后世;有的成为旷代之才为后人景仰;有的以雄风霸气为后人所折服;有的以传奇身世震撼古今……无论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势的人杰,他们都为北朝霸府锦上添花。
  六、太原公子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刻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
  我们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故而一气呵成这一千二百零三字的佳文,字字珠玑,盛赞晋阳风范。时隔一千年,读着这篇美文,似乎还听得见看得见李世民的面貌声音,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密谈、疏财、聚贤、举义的情景以及讨檄声、号令声、马蹄声,历历如绘――贞观宝翰,不简简单单是一件书法杰作,更是盛世晋阳元气淋漓的气韵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经参观了贞观宝翰碑,慨然赋诗:太原公子自无双,戎马生涯未肯降。
  “河源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震自龙门。”(见李世民《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五言诗盛赞黄河:黄河之源出自昆仑山,河水上接天空下浸大地。浑浊的波浪流经三晋大地,奔腾的河水冲过龙门峡谷,掀起万丈波澜。黄河的流势,一如历史上那个极盛的李唐王朝。源自黄河上游的陇西,后来却从三晋大地掀起了万丈波澜。公元600年,李世民出生在陕西武功。公元615年随父举家前往太原。李世民生于多事之秋,长于戎马之间,很早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干。据《旧唐书》记载:隋大业十一年秋天,隋炀帝北巡,被十万突厥军队困于雁门,急得眼睛都哭肿了,急诏全国募兵,前来救难。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率领童子军北上勤王,他仔细观察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对大将军云定兴说:“敌人敢围天子,必定认为我军仓促难以救援。破敌之计在于:白天布旌旗十里,晚上征鼓雷鸣不断。敌人就会以为我方救兵已到,自然会望风而逃。否则,敌众我寡,难以取胜。”云定兴依世民之计,果然吓退了十万突厥军队。死里逃生的隋炀帝,在泪眼朦胧中,第一次认识了这位不同凡响的太原公子。
  “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虽地尽三分,而余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见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当年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面对苇泽关外狼烟四起,群雄争霸;而汾河两岸仙楼耸峙、气象万千的景致,心中勃发起了万丈豪情。他仔细分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以后,三次规劝太原留守李渊起义。据《资治通鉴》记载:他第一次他劝父亲:“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转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太原留守李渊一听,吓破了胆:“汝安得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李渊听说起义的主张后吓得摆出一副大义灭亲的样子来。不久,李世民第二次规劝李渊起义:“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亦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避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此时,李渊已探得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无可奈何地说:“今日破家亡躯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后来李渊讨寇不力,隋炀帝要兴师问罪,李世民第三次规劝李渊:“今主昏臣乱,尽忠无益―― 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以滋举事,何患无成!”此时的李渊只好对李世民言听计从,终于下了起义的决心。设若没有太原公子李世民,没有这晋阳三谏,李氏王朝何来三百年风光基业?
  太原公子不仅智谋过人,而且知人善任,审时度势。至今,晋源城里还流传着李世民与狱中的刘文静坐论天下大事、李世民在晋阳宫里贿结权臣裴寂、李世民在晋祠门外计除敌手高君雅、王威的传奇故事。此时,运筹帷幄的李世民还不到二十岁。
  太原起义,奠定了李氏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太原公子李世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李渊,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唐高祖爱好酒色,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于公元616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武功,他本人并无创业才干,连做个中等守成的君主也是不成的。”这个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后人怀疑,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作伪,有美化太宗、贬斥高祖之意。其实,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记载了太原举义前,发生的这样一件奇怪的事情:当时李渊以太原留守身份,兼领晋阳宫监。晋阳宫是隋炀帝的离宫,里面有不少供隋炀帝来太原时享受的美女,其中有几个是隋炀帝最宠爱的妃子。副宫监是闻喜人裴寂,与少年公子李世民交好。李渊为人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好色。李世民为了促使父亲下定起义的决心,于是与副宫监裴寂密谋,使了一招“美人计”。由裴寂出面,邀请李渊到晋阳宫来喝酒。李渊喝醉之后,贪恋美女的本性暴露出来。裴寂乘机把隋炀帝最喜欢的两位妃子招来,陪太原留守过夜,酒后的李渊自然欢喜不禁。等他次日酒醒过来,一看旁边的女人竟然是隋炀帝的妃子,顿时吓得大惊失色,他明白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死罪。正在痛悔之际,少年公子李世民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突然闯了进来,一看这种情况,故作无奈地说:起义是死,不起义也是死,不如起义算了!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胆小怕事的李渊终于下定了起义的决心。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在太原首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人们,似乎都是从玄武门之变中,感觉到唐太宗有一种处变不惊、先发制人的本事。其实,在太原起义之前,就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先发制人的故事。隋炀帝年轻的时候,曾经以晋王身份署理太原,自然知道太原对于国家的影响和分量。他对从小在一起玩大的李渊,出任太原留守也不放心。于是给他安插了两个钉子,一个是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另一位是虎郎牙将高君雅。两人一看,少年公子李世民散财结交天下英豪,太原留守李渊一改往日糊里糊涂的样子,外地的粮草人马频频往太原集中,预感到李氏父子要举事。两人密谋借五月晋祠祈雨之际,除掉李氏父子。可是这个绝密的消息,就被太原公子李世民打听到了。他告诉了父亲,李渊吓得一时不知所措。李世民给他献策:将计就计,先发制人。五月祈雨那天,仪式结束后,按照惯例,太原城的大小官员都要坐下来闲聊一会儿。没等王威、高君雅开口,突然,李渊亲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举报王、高二人勾结匈奴,密夺太原。平日里柔弱的太原留守当即吩咐拿下二人,听到号令,隐藏在幕后的李世民立刻冲到前面,将王威、高君雅及其下属全部捆绑起来,一举除掉了这帮险恶的对手。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数年之后,李氏父子打进了长安,兄弟之间发生了内讧,李世民又一次仿效当年晋祠之变的办法,将计就计,先发制人,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最终胜利。
  太原,是太原公子最钟情的城市,是他的发迹祖地。李氏父子打到长安后,马邑枭雄刘武周乘虚而入,占领了太原。河东唐军屡战屡败,以至于唐高祖都灰心丧气了,准备下令:全力固守关中,宜弃大河以东。太原公子李世民闻之,坚定地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失太原必失天下!”决意引兵夺回了发祥之地。
  太原,正因为出了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所以,后世许多文化名人对太原城刮目相看。在李世民过世几十年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来到了太原,自然而然想起了当年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不朽的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其民久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七、太原诗人
  在所有的物质世界里,水是最纯净的;在所有的精神世界,理想是最纯净的;在所有的文化作品中,诗歌是最纯净的。在一个流俗的物质时代,在一个浮躁的精神时代,所有孤独的文人,都想拥有一个精神家园,都想面对一片纯净的水面。于是,我们把目光对准那个失落的唐朝,静静地面对那片波光潋滟的水面,突然,我发现其中有许多伟大的太原乡贤的倒影,读着他们如泣如诉的作品,我渐渐感觉到,正是他们的存在,支撑起了那个理想的王国。
  按照史家惯通的做法,那个辉煌至极的时代,常常一分为四,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的诗歌,如同高山融雪,冰寒刺骨;盛唐的诗歌,如同大河奔流,气势万千;中唐的诗歌,如同九曲回肠,佳作迭出;晚唐的诗歌,如同美人迟暮,哀怨缠绵。在这四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代表性的大诗人,其中许多都是太原人。以致于后世有人开玩笑地说:太原诗人支撑了半部全唐诗。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一个以诗取士的年代。很多有才华的诗人,因为其诗歌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因为其诗歌而名传千古。我们今天也是通过璀璨的唐诗,了解到了那个梦幻般的王朝。比如,我们读李白雄浑豪放的诗,体味到了那个王朝的盛事元音;我们读杜甫深沉凝重的诗,体味到了那个王朝的大起大落;我们读白居易流畅通俗的诗,体味到了那个王朝士大夫的人文关怀。山西太原诗人王维,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我们读他的诗歌,体味到的是那个王朝中才士们波诡云谲的人生命运。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其父曾任过山西汾州、蒲州的小吏。王维的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山西度过的。十六七岁的时候,他抱着建功立业的希冀,来到了长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许多和他年龄相仿、意气相投的青年才俊,经常聚在街楼酒斯里高谈阔论,吟诗唱和,呼酒买醉。这其中有落魄才子,也有达官后裔,甚至不乏公主佳人。一群咸阳少年游侠们狩猎习武过后,把马系在高楼酒肆之下,团团相聚在酒肆之上,纵论国是,赛诗狂饮。新丰美酒作伴,少年豪情大发,一首首千古绝句流传开来。才气、酒气、英气过人的王维,渐渐成了少年游侠中的诗冠,从而引起了朝廷的瞩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见《使至塞上》)王维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朝庭里担任刀笔小吏,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抱负,心中极为苦恼。同时身边的许多庸官对这位才干过人的青年也看不顺眼。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遗大败吐蕃,朝廷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长安。诗人在赴边途中,面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征蓬、汉塞、归雁、胡天,顿觉心胸开阔,气势万千,把心中多少年积蓄的郁闷和不快统统抛之脑后,写下了壮美的诗句,勃发了为国建功的壮志。唐代有许多诗人以边塞诗见长。如岑参、高适;又如王昌龄、李颀。前者以悲壮的战争场面摄人魂魄;后者以昂扬的气势引人共鸣。王维的系列边塞诗,以近乎工笔画的方式,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天宝年间,唐王朝西塞尚未安宁,东塞烽烟又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摧毁了盛唐神话的泡影,玄宗仓皇出逃。长安烽火连天,一片狼籍。诗人被俘,迫受伪职,遭受如此重创,王维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
  一场恶梦般的战乱平息以后,唐肃宗重新回到了长安。曾受伪职的王维,受到了牵连。幸亏他的弟弟王缙是勤王功臣,向皇帝提出来愿意降职为兄长赎罪。皇上这才念及旧情,放过了曾在旋涡中挣扎的诗人。经历这场变故,王维早年的政治抱负彻底灰飞湮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绝句,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那时他在繁华的长安,酒醒人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冀州公安局刑警被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