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光伏扶贫补贴加盟补贴

普洱学院扶贫工作简介--《普洱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普洱学院扶贫工作简介
【摘要】: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精神,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洱学院把扶贫开发攻坚工作与学校转型发展、国门大学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学校包村、支部包组、干部职工结对帮户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每年选派10名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编制扶贫规划,对挂包点镇沅县按板镇联盟村实施教育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
【关键词】:
【分类号】:G649.2【正文快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見》精神,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卢”长玟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呆202 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茂辉;[J];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刘晓春;王嘉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聂亚珍;马宏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宋媛;;[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赵邦宏;张亮;张润清;姚金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年06期
黄承伟;沈洋;;[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孙景隆;[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李黎明;;[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李佳;赵有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张永亮;罗光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顺华;[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刘贵文;[N];吕梁日报;2012年
许伟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王三运;[N];甘肃日报;2014年
陈亚静;[N];湖南日报;2011年
徐爱龙;[N];甘肃日报;2013年
张桂英;[N];黑龙江日报;2011年
;[N];渭南日报;2006年
党涛江;[N];贵州日报;2010年
李剑;[N];广西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绍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茶马史诗】茶国公司员工给大山乡扶贫联系户捐爱心款 - 普洱茶品牌新闻 - 中国普洱茶网,
【茶马史诗】茶国公司员工给大山乡扶贫联系户捐爱心款
【茶马史诗】茶国公司员工给大山乡扶贫联系户捐爱心款
&&来源:茶马史诗&&&作者:佚名&&点击:0&&
  【茶国公司】讯:
  3月17日,茶国公司员工由工会主席李青带队,前往普洱市人民医院,将茶国公司员工集体捐助的爱心款4100元,亲自送到茶国公司扶贫联系户普洱澜沧县大山乡芒海村土城组的李改生手中。
  茶国公司工会主席李青(中)与市场部经理陈学金将爱心款交到李改生手中
  李改生现因脑梗导致半边瘫,生活已不能自理,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茶国公司员工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纷纷为李改生捐助爱心款。目前这笔爱心款已经交到李改生手中,他对茶国公司员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行动表示感谢。
  茶国公司员工到医院探望李改生佳益茶业网&云南普洱茶&安溪铁观音&
&& 最新动态 &&
产业扶贫铺就幸福路
发布时间: 12:00:35信息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作者:峰之茗茶业浏览次数:849
&&& 一条条公路如玉带般在山间盘绕,一栋栋楼房坐落在绿树丛中,垄垄茶园生机盎然&&在茶乡大地,一个个昔日的穷山村,因扶贫开发,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 96个贫困村 完成公路硬化291公里
&&& 走进尚卿乡银坑村,绿树葱郁,一派生机。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焕然一新的银坑希望小学&&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脸上都绽放着笑容。
&&& &整合资源,发挥拳头效应。&这是我县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上的一招妙棋。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我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方面加大投入。五年来,全县完成新开村间公路134公里,96个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291公里,通村公路100\%硬化;修建人饮工程95处,扶持89个村电网改造,帮助21个自然村告别未通电的历史,修复水利工程151处,扶持新建村址31座,新建希望小学3所&&
&&& 贫困村农民年均纯收入提高到7510元
&&& &茶业发展了,去年净收入20多万!&龙涓乡举源村村民陈金泉笑着说。2008年,36岁的陈金泉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加入村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
&&& &这一切的变化,要感谢2008年省派驻点村支书严小明。他把&专业分工、规模发展、精耕细作、公司运作、效益保障、质量追溯&的合作社运营理念,带入我们合作社实施。&合作社负责人陈传溪说,村民的人均收入,由合作社创办前的2900元提高至9700元,加入合作社的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23万元,合作社的资产由2008年的50万元,激增到今年的上千万元。
&&&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县扶贫办主任陈永春介绍,我县积极鼓励骨干企业到贫困村、边远山区,设分厂和加工点,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湖上乡盛富村开展招商引资,去年2月办起了服装厂,同时创办茶叶合作社。如今,村财年收入由过去的1800元,增至15万元以上。
&&& 据调查测算,我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4050元提高到2011年的5916元,增长46\%;贫困村的农民年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5530元提高到2011年的7510元,增长35.8\%。
&&& 9210人 告别危房和地质灾害点
&&& &我们从偏僻、多地质灾害点的山里,搬到湖头镇横山村福址埔,住上舒适的楼房,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喜迁新居的湖上乡湖上村村民苏先生,说起易地搬迁工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山区地形条件,使我县灾害隐患点较多。县委县政府利用省、市&造福工程&指标,通过分散安置或集中安置方式,解决搬迁安置问题。五年来,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共完成人的危房和地质灾害点的搬迁,落实&造福工程&配套资金1842万元。
&&& 同时,推行扶贫贴息贷款,有效破解贫困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瓶颈。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支持扶贫村建设优质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通过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帮扶一批产业能人,农民的收入开始呈现多元化,脱贫致富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踏实。&
24小时咨询热线:400 689 8825& 传真:9
EMAIL:& 网址:
云南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双凤路邦盛国际茶城3-1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ICP备号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云南峰之茗茶业有限公司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乡建设村委会--普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梅子乡建设村委会调研报告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普洱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北回归线横穿中部(由于地处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在376米至3306米之间。与的和的同处一个纬度)。东临、,南接,西北连临沧,北靠、楚雄。东南与、接壤,西南与毗邻,国境线长约486公里(与缅甸接壤303公里,老挝116公里,越南67公里)。全市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总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市曾是&&上的重要的驿站。由于受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一、历史沿革
宁洱具有相对明显的区位优势,位于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归线,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府起,已有278年历史。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使宁洱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茶事兴旺、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文化昌盛的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中心。这里地灵人杰、人文昌盛。
梅子乡位于宁洱县西北部,东沿把边江与墨江分界,南与该县德安县相连,西以干坝子大山为界与景谷接壤,北与镇沅毗邻。1987年前属德安区辖,1988年析设梅子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52公里。面积306.9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梅子街。公路北通镇沅、南接国道213线。辖永胜、建设、宽裕、阿枧河、民乐、民胜6个行政村。
二、村庄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乡,海拔 1706 米,年平均气温 16 ℃,年降水量 145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村庄面积52900公里,主要地形为山地,区域农业为农业区。村庄距县87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地处梅子乡西边,西邻景谷县,北邻永胜村。东邻宽裕村,南邻德安乡,辖光山、岩洞、大小陆厂、饶家寨等16 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基础设施落后。
(一)人口情况与水利设施
建设村现有农业人口户数410户,总人口数1575户,举家搬迁外出到其他地级市(如景洪,西双版纳)务工的占到了总人口数的近60%,长期居住在建设村的村民共163户,总636人。村民居住共15个小组,居住相对比较分散。
该村地形主要为山地,受山地影响,没有可以进行灌溉的水井、堰塘和水库。居民主要饮用水也来源为山泉水,存在着&靠天喝水&和&靠山储水&的状况,如果出现干旱灾害,村民的饮水也将成为一大问题。2013年小宽粟大沟三面光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新修沟渠改造总长11公里,由政府投资250万元。该沟渠建成后可改善建设村大园圃、小芦箐、坝头箐等12个村民小组的水利状况,新增灌溉农田200亩,改善灌溉800亩,提高增产粮食10万公斤,有力地提高灌区复种指数,充分挖掘12个村民小组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对农业增效促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村民交通与公共设施
村庄村委会到乡镇公路15公里,从村委会到乡镇已硬化公路里程,硬化公路还未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和 &户户通&,村庄到乡镇也还没开通公交线路,农民出行方式主要靠着家里的摩托车,或是步行,建设村农户到乡镇不方便,进一步也阻碍着村庄经济的发展。
截止到今年,该村农户已实现全部通电,小芦箐、卫家寨和大园圃三个村寨为2012年新通电农户,在调研的30户农户中,有6户新通电农户。2012年新增沼气农户54户,通有线电视的农户数量达140户,多数村民家中的电视机均有十多年的历史。村庄于2012年由政府出资新建村部大楼,并在村部大楼设有居民议事(会议)室,用于平时村庄的日常打理,但相应设施缺乏,还未引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三、村庄经济情况
(一)村庄整体经济
建设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稻谷和烤烟,玉米亩产平均400斤,水稻亩产均为220斤,均为农户自种自用。2012年村庄收入80000元,基本为上级补助收入,其中,用于生产建设的5000元和用于公共福利的支出40000元。按照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民居的建设要求,为建好群众新居,于2012年欠工程队10000元,至今未还。
全村共有一家集体企业,种植方面很难形成一定规模,养殖最大规模也只达一家100头/只,养殖最大经营产值在元间,村里达到这样规模的农户有3家,主要养殖为家禽(如猪牛羊等)。由于村庄受山地地形的影响较研重,再加上土地质量的限制,村内举家常年外出务工的有208户,户口仍留在村内,因为受教育水平低下和缺乏技能,多数从事的是农民工的工作,所以在村内就不存在有打工农民返村创业的农户。
(二)村民的经济状况
1.农业的发展
该村耕地总面积达7107亩,其中林地面积55031亩,农户承包地面积5263亩,人均耕地约达3.3亩,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烤烟种植慢慢也增多。一些农户也种植核桃和茶叶,但种植面积少于水稻和玉米的面积。随着村庄路面不断地修建,村里和乡上联系也逐渐方便了,许多想致富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家里开始种植烤烟。由于村里资源的限制,即水资源灌溉的不方便,很多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很难走上通过烤烟种植改善生活的状况。
2.农民的生活水平
村庄长期住村内农户163户,村民大多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屋中,该村主要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农户都自食自用,村中收入较多的农户主要通过种植烤烟和核桃,收入为元不等,相应收入较少的农户收入在之间。在被调访的30户农户中,4户农户都为老人,家中缺乏青年劳动力,土地不是抛荒就是让给邻居栽种,日常生活也是通过邻居、亲戚或政府接济。表一为这次调研的15户农户收支情况,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村村民基本上还是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也有因为看病就医而超支。
2013年建设村农户收支表
收入(元/年)
支出(元/年)
注:1、表中农户李孝勇和李志两家务工收入皆为临时工收入;
&&& 2、生活支出包括日用品消费支出、饮食消费支出、通讯支出和人情支出;
&&& 3、务农中的0收入为地里无收成;生产中的0支出为没有相关支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占农民支出比重最重的是生活支出,而其中包括的日用品消费支出、饮食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生活必备的,至于文化教育支出则只有家中有在读学生的农户,表明该村农民消费结构趋于单一化。
四、村庄政治状况
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村干部3人,都是中共党员。由于村庄整体发展比较落后,村庄事务还没有大学生村官的参与,主要工作的处理都落在村书记和村主任肩上,职位工作职责分工明确。
建设村党支部设6个党小组,分别为卫家寨党小组、绕家寨党小组、坝头箐党小组、侈依树党小组、小宽粟第一党小组和小宽粟第二党小组,并分别设有党小组组长。现有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2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名,中专学历5名,初中及以下学历23名,30岁以下党员1名,2012年入党人数为2人。党支部换届方式采用村民选举、两推一选的方式,村委会换届方式实人推荐与村民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保证每一个有资格参与的村民真正行使选举权利。
党支部支委分工情况:(1)卫家寨党小组组长支持村党支全面工作,分管党务,农业、卫生,联系卫家寨党小组、侈依树党小组;(2)小宽粟第一党小组组长协助支部书记处理村党支部日常事务,分管计划生育、妇幼、民兵、畜牧和产业发展工作,联系小宽粟第一党小组和小宽粟第二党小组;(3)坝头箐小组组长负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分管村级业务、交通、卫生、共青团和综合工作。
本村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稳定,党员与村干部相互协调工作,认真组织村庄管理工作。2012年全村党员开会次数3次,村民代表开会也是3次,两委联席会议达10次,在平时的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加大力度培育支柱产业,稳步推进烤烟、核桃的发展,壮大烤烟产业,提高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2年村庄治安状况良好,因为家庭内部与土地纠纷发生4起村民间的纠纷,村民到县里上访人次为1人,这几起纠纷都得到了有效地处理。在村集体的努力下,村庄也曾获得县文明村、县平安村的荣誉称号,在2001年度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十二年来,村庄农户始终秉持着团结互助的精神,一家有难,邻里支持,一同走在努力致富的路上。
五、村庄社会状况
(一)村庄文化与教育
建设村位于梅子乡西部,村庄发展比较落后,村内没有学校和任何娱乐设施,农户家里的学生上学都去到乡镇上,因为村庄离乡镇较远,交通不方便,小学和中学均采用住校形式吸纳学生。学生生活方便了,九年义务对中小学学费的免除也给村里很多农户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住宿的学校生活却又给农户带来了负担。尤其给家里无年轻劳动力和行动不方便者增加了负担。
(二)社会保障
建设村共有410户,1375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3%,尽管参保率很高,但是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生活中却作用不大。目前,该村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新农合的报销范围仅限于住院不包括门诊,而长期住院所需的费用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于是大多数农民只能选择在家休养,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门诊检查,采取这种方式就无法获得医疗报销,这样新农合对重病农民的帮助微乎其微。以董布昌老人家里为例,该农户今年68岁,家中只有一个老伴,收入仅仅来源于政府的救济,老人家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据他描述因为去年生病就花掉20000多,因为没住院所以就没报销,至今还欠着。对于普通的农户,新农合的作用也不甚明显。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农民感到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和治疗费用要高于非定点医院,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花去几百元,所以大多数农户常常是小病扛,实在坚持不住就选择一家收费便宜的医疗机构治疗。所以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把实惠落到农民身上还需不断改进。
村庄全部农户都参与新农村养老保险,820人参保,参合率达到52.1%,村民分年度缴费。在调查的30户农户中,投保包括每年100元和每年200元这两个档次,凡参加了新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直接享受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目前已经有180人已经领取养老金,村内80岁以上的农户也享受着每个月100的高龄补贴。
该村的低保户有53户,共186人,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低保确定方式为村民代表会议。这些农户中多为生活困难的村民,且老人较多,从这角度将,低保制度育有养老的性质。事实上,由于该村受山地影响土地耕种较困难,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家里只有老人或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基本上务农收入很少,生活状况不是很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受到限制,所以低保补贴就成为许多贫困农户的基本收入来源。当然,仅凭单单的低保是很难达到老有所养的要求,但是能够享受到低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帮助到那些困难的农户,尤其对于孤寡老人来说。
(三)社会交往
建设村离乡镇较远,加上交通不方便,该村村民若无是不会外出或是即便有需要也通过让邻里相互带而不出村的。在被调查的三十户农户中,多数农户到乡镇或县城也是为了卖农产品的、购置生活必需品和外出看病,该村村民的交往往往局限于本村之内。虽然该村外出次数比较少,但本村村内的交往却很频繁。许多农户平时不是待在家里便是窜门闲聊,像平日里栽种烤烟的农户都没有存在雇工情况,而是邻里间相互帮助,这也是村民交流的方式之一。此外,人情往来在村内也是一比大支出,在被调查的30户农户中,2012年的人情支出平均在2000左右,基本上就占了日常生活支出的大头。
六、贫困村基本情况与扶贫政策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建设村是老、少、边、穷的贫困村之一,距离乡镇15公里,是一级贫困村。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为7107亩,其中水田、水浇地面积4322亩,梯田面积2785亩。有效灌溉面积有1000亩,茶园面积1500亩。该村总人口数有15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0户,根据现居住在村庄的人数来看,贫困人口数380人。村庄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这次调查走访,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庄交通、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一时交通难,在建设村中,虽然由村委会到乡镇以实现硬化,但也未通汽车,而这个问题会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农产品有收成但农户增收难;二是饮水难,全村163户人家全部饮用山泉水,受山地地形的影响都还没有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居住条件差,虽然该村农户都有住房,但多数都是居住了十几年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对于山体滑坡多发的地区来说也是个潜在的威胁。
2.该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基本上为靠天吃饭。有10户农户,40人于2012年受旱灾、水灾和病虫害的影响,农作物损失了20成,其中缺粮需救济的4户农户得到每户1000元的救济金。
3.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该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小部分种植烤烟,小部分农户养殖猪、鸡、牛、羊等,当形成不了规模,种植养殖技术含量低,村民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也缺乏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扶贫政策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积极落实扶贫工作,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贫困村建设问题的建议:
一是增加扶贫重点户的数量,提高扶贫重点户财政扶持资金。扶贫工作开展至今,村庄会出现出现各个收入层次的农户,根据家中不同的生产经营情况可进行有增有减的扶贫资金补贴。
二是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扶贫重点村大多处于高山区,基础条件恶劣,群众收入不高,缺乏建设资金,虽然县上落实了&整村推进,资金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但贫困户多,项目资金有限,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资金捆绑难的问题。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限制,项目资金捆绑难,落实更难,单靠扶贫部门给每个重点村25-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很难解决贫困村的突出问题。
三是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底,没有一技之长。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扶贫治本之策,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洱茶加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