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项羽,我为他鸣不平,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好霸气,五万打四十万,彭城之战三万打六十万,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

  公元前209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12年后,由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引发的政治动荡,使全国又一次了陷入了内乱,以原六国贵族为主体的反秦势力与秦王朝的镇压军队,展开了席卷全国的生死搏杀。  到公元前208年,双方主力汇聚于巨鹿城下,进行了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空前大决战。这场战斗以反秦势力完胜,秦军完败而告终,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役,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且对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又如何进行的呢?赢得这场战役的真正功臣又是谁呢?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卒存钜鹿者,楚力也。”看起来好像是楚军统帅项羽,带领楚军打败了秦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从头还原历史的真相,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一、战役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通过宫廷阴谋,夺取了皇位,并继续推行残酷的统治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到了巨鹿之战爆发前夕,原战国时的山东六国赵、齐、燕、魏、韩、楚,都复国成功,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武装,而秦王朝显然对此缺乏思想准备,能够动员起来投入平叛的主力机动部队仅仅只有两支,一支是章邯军,另外一支是王离军。  当时,黄河以南直到淮河的原楚国故地,既是首义之地,也是起义声势最大的地区,所以两支秦军进入这一地区,进行平叛行动,按照史书记载,章邯先后消灭了陈胜的张楚[1],杀死了楚国的项梁[2],攻杀了齐王田儋[3],在临济消灭了魏王魏咎[4],基本打垮了黄河以南的反秦武装力量。  而王离军的情况,史书只是记载他吃了一个败仗,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提到,(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同一件事也被反复记载在史记汉朝一帮开国功臣的传记里[5][6][7]。  这时,黄河以北的赵国发生了内讧,赵国国王武臣原是陈胜的部将,后受命进攻赵地,攻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他的手下大将李良因受到了武臣姐姐的侮辱,一怒之下在都城邯郸杀死了赵王武臣和他的姐姐,赵国的大臣张耳和陈余逃出后,在邯郸北面的信都(今邢台)拥立旧贵族赵歇为赵王,而后又打败了追杀过来的李良,李良随后去投奔了章邯[8]。  有了李良的情报,章邯对黄河以北的反叛势力有了详细的了解,等到章邯在打败楚军主力,杀死项梁后,就决定先放下楚地,过河去攻击赵国,至此,巨鹿之战拉开了序幕。
楼主发言:39次 发图: | 更多
  二、章邯的战略  章邯放弃剿灭以楚怀王为首的楚国残余势力,与唾手可得的彻底胜利失之交臂,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原因,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简单的说,“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2],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我们试着在这里更深入的分析一下。  实际上,章邯舍楚攻赵有着深刻战略原因,当陈胜派遣周文,一路向西,直抵咸阳城下,按照东汉末年荀悦在《汉纪》中的说法,“(周文)西至戏水,盖百二十万矣。”章邯临危受命,统领70万骊山囚徒,一举击败周文,而后章邯率军东出函谷关,顺黄河而下,深入楚地,直捣叛军老巢,眼看胜利即将在望。  而这时,李良的出现,使章邯知晓,燕赵之地已经全部失守,反叛势力已经开始整合壮大,如果赵地的叛军顺广阳道而下,夺取洛阳,那么就会把章邯和关中的联系一举切断,不但叛军可能会趁虚攻入关中,而章邯也会失去关内支援,成为孤军,陷入各路反秦武装的汪洋之中,从而使目前在楚地所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  所以当章邯在楚地形势有所好转,感觉叛军不能在造成大的威胁后,就迅速挥军北上,执行先赵后楚的战略,此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先扼守住广阳道,使叛军不能南下,这个战略要地就是占据棘原,后面我们会对此再做详细分析。  而后章邯继续北上,开始攻略赵地。
  三、战役经过  目前巨鹿之战的原始资料只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特别是其中的《项羽本纪》、《张耳陈余列传》和《秦楚之际月表》,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也有一些参考价值,其他材料,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再加工。  由于《史记》记载较为简略,加上河流、地貌、地名的变化,使得弄清巨鹿之战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争议的主要问题有,王离军数量和进入河北的时间,章邯的大本营棘原的位置,楚军滞留地点“安阳”的位置,项羽破釜沉舟的地点,汙水的位置等。  下面在叙述巨鹿之战的过程中,将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1、章邯的行动  章邯的攻赵计划可能是得到了秦朝廷的批准,从而能够“令王离、涉间围钜鹿”[2],按《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军围巨鹿”,三年十月,章邯军“破邯郸”,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  秦以十月为岁首,王离军后九月围巨鹿,怎么下个月又出现在黄河以南呢?这可能是王离军的主力前往了巨鹿,而留在楚地负责监视楚地的余部被刘邦击败,按照史记的写作习惯,当搞不清一支部队的将领名字时,往往也会用他的统帅名字来代替。  章邯军应当是和王离军在秦二世二年后九月(公元208年12月)先后进入了河北,章邯军先围攻邯郸,“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8]。一个月后,“破邯郸”。  章邯军攻下邯郸后,由于该地有着深厚的反秦群众基础,为了防止被敌人再次占据利用,章邯拆毁了邯郸城墙,并将居民全部迁到河内[8],这一举动,目的在于彻底消除在大本营棘原和巨鹿之间的一个潜在隐患,同时把夺取的城内粮食运至棘原。  根据《汉书o地理志》的记载估算,邯郸在西汉鼎盛时期的人口有40万,秦汉之际也应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章邯可能是扫荡了邯郸和周边地区,将数量非常可观粮食全部运到了大本营棘原,由于没有了粮食,当地居民也只能迁往他乡。  而后,章邯赶到巨鹿前去支援围城的王离军,“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8]。“钜鹿南棘原”这句话困扰了史学界两千多年,因为在巨鹿南找不到一个叫棘原的合适地方,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如果“钜鹿南棘原”是指的一个地方的话,以司马迁惜字如金的写作风格,似无必要如此重复描述。  所以这句话中间应该有一个顿号,就是“章邯军巨鹿南、棘原”,也就是章邯此时分兵巨鹿南和棘原两处,并在巨鹿南“筑甬道属河”,古时的河专指黄河,“属河”就是通到黄河的意思,而根据巨鹿之战后半段的战争情况,棘原的位置应当在今天的安阳市西边。  这样就连成了一条完整的运粮线路,从棘原大本营出发,经洹水,入黄河,再通过甬道,来到巨鹿南章邯大营,最后送至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巨鹿被围后,张耳的人脉关系开始发挥作用,反秦各路诸侯的援军纷至沓来,但面对数量庞大,战斗力强的秦军,谁也不敢向前,只是远远观望。
  2、项羽的行动  当章邯和王离围攻邯郸和巨鹿时,楚怀王命卿子冠军宋义统领项羽等前去救援,应该说在救援赵国这件事上,楚怀王是有顾虑的。“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2],如果失利,楚国将无以自保,但要不去,不仅失去道义,而且万一秦军战败,又会错过一个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所以“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2]。  宋义认为,“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2]。“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推翻秦王朝(搏牛),而不能与章邯的军队(虮虱)纠缠,这里的“博”与“破”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楚国的这种想法,也是所有各路援军的想法,大家都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楚军出发后,停留在了“安阳”四十六日[2],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现在也是争议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线索,在此期间,“(宋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2]。无盐位于现今东平县无盐村。  我们可以推断,身为大军统帅,宋义不可能离开军营驻地时间太长和距离太远,否则将失去保护和对军队的控制,也许去一天,回来一天。有心情饮酒高会,显然也没有急着赶路,按照古时的交通条件,这一天行程估计在20公里左右。  另外有一个线索就是,项羽在杀宋义后,派人追杀宋义之子,而这时宋义之子刚“及之齐”,也就是说才刚到到齐国边境,如果到了齐国境内,也就杀不了。所以如若按照一般史学界认为在山东菏泽曹县附近,离无盐直线距离150公里,宋义一来一回,其子宋襄早到了临淄了,所以此“安阳”不会离无盐很远。  再从安阳名字解读,山南水北为阳,所以这一地方可能是在汶水以北,梁山以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区内。东平湖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  另外我们再在出发地彭城(今天的徐州),和目的地巨鹿(今天的河北平乡镇)之间画一条直线,我们会发现无盐正好是中点附近,所以,可以看出,宋义带大军正好走了一半的路,停在这里,就不走了。  这个地点在古时为陆地,西为大野泽,东为梁山,汶水和济水在此交汇,宋义在此屯驻,进退皆宜,兼顾巨鹿与彭城,并可东联齐国,可以看出,宋义确实很有想法。
  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史记o黥布列传》里记载,“及项籍杀宋义於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在东汉末年荀悦编写的《汉纪》中记载,“十有一月。楚师至于河上。项羽谓宋义曰。疾引兵渡河。我击其外。”显然荀悦也是认可“河上”的说法的。  “河上”,就是黄河边,我们刚才定位的“安阳”,离最近的古黄河(在今天山东冠县旁边)直线距离有将近100公里,所以这里还是有很大疑问的,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史料情况,在《史记o张释之冯唐列传》,司马迁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可见在西汉时,巨鹿之战的细节,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荀悦写《汉纪》时,基本照抄了《史记》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司马迁是熟悉巨鹿之战情况的,并且《史记》所载内容是得到随后东汉史学家认可的。  就是说,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说的宋义驻留“安阳”,在《黥布列传》里又说“杀宋义於河上”,而《汉书》都未做改动,说明当时的人是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对此并无异议。  这种现象,能解释的通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楚怀王部署宋义出征救赵时,曾明令“诸别将皆属宋义”,就是说,除了西征的刘邦军以外,所有北征救赵的部队,都归宋义统领。  而宋义自己统领大部队,带着项羽驻留在与巨鹿、徐州、临淄近乎等距离的“安阳”,待机而动,而“别将”黥布、蒲将军统领的两万精锐楚军,作为先锋,已进抵巨鹿战场外围,驻扎于黄河岸边,与巨鹿隔黄河相望,等待宋义的命令。  所以《黥布列传》里说“杀宋义於河上”,意思是,(羽)杀宋义于(黥布驻)河上(时),这种情况是当时人们都很清楚的,所以,后来的班固与荀悦都对此都未做特别解释。
  与秦国有着新仇旧恨,急于复仇的项羽,果断斩杀宋义,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2]。项羽“疾引兵”来到黄河岸边后,与黥布和蒲将军会合,这时距离巨鹿被围已有两个月了[9],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2],进行试探性进攻。  随后,“战少利”[2],这应该是指“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2],搞的“王离军乏食”[2],可见这两万人并没有直扑巨鹿城下找王离决战,而是前去袭扰章邯的运粮甬道。  而后,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2]。项羽所渡的河,史学界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漳河,这种分歧的实质是,古黄河在滑县宿胥口分为东西两叉,而西边的黄河支叉在秦汉之际时是否断流的问题。  谭其骧先生在《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一文中认为,战国时齐、赵、魏沿河筑堤,从而致西股河道断流[10],此说值得商榷,因为这等于是说在战国时就能够人工堵黄河缺口了,这显然不太可能,而从《史记》记载的巨鹿之战过程来看,西边黄河当时应是存在的。  具体的渡河地点,一般认为是平原津[11],但这要绕道巨鹿东边,比走直线多花两、三天的时间,项羽军急于赶时间,应当是通过大野泽,在现在冠县附近先过东股黄河,然后在巨鹿东边的今天邱县古城营乡再次渡过黄河,投入巨鹿战场。  邱县古城营早在夏朝就有集市,为县内第一集市。辖区内有“许由故里”、“清官程骏”、“邢伦墓”、“庄户顶文化”、“破釜沉舟”、“两汉周侯国古城遗址”等历史人物和遗迹。
  3、巨鹿大战  章邯从巨鹿南到黄河边修筑10公里的送粮甬道,并沿线布兵保护,与王离军互成犄角之势,但章邯军应该只是一部在这里负责运粮,另一部仍在棘原,否则后勤补给将是很大的负担,这样兵力相对薄弱的甬道就成了秦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项羽的战术就是,先派先头部队袭扰一段时间甬道,造成王离军军粮短缺,消弱王离军的战斗力,然后再率主力过河。由于楚军的袭扰,有大批粮食滞留在甬道中没能运走,为了夺取粮食,项羽使用了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的战术,有效的激发了楚军的战斗意志。  从“陈余复请兵”[2]来看,抵达巨鹿战场的各诸侯军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甚至是有协作计划的,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详说。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2],从兵力的人数和诸侯军之间有沟通来看,应当是“(项羽)至,则(诸侯军)围王离,(楚军)与秦军遇”,也就是说诸侯军负责“围观”已“乏食”的王离军,使其陷入巨鹿城内外夹击的态势,不敢轻易支援章邯,从而保护了项羽的侧翼,而由项羽率领的楚军负责消灭把守甬道的章邯军。  楚军“九战,绝其甬道”[8],这里的九战,可能是连续攻破了章邯沿甬道布设的九座营垒,由于章邯军少,又与王离军被分割,打不过“以一当十”[8]的楚军,所以失利后,就带着残兵撤回大本营棘原了。  “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2],从项羽渡河,到虏王离,用时一个月。项羽也由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各路诸侯的事实领袖。
  4、再战棘原  秦二世三年端月(公元前207年4月),巨鹿会战结束,二月,项羽追击章邯至棘原,面对项羽军的逼人气势,章邯不断后撤,收缩防线[9],而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2]。面对章邯无懈可击的坚固防线,让项羽一时难以下手。  但在相持阶段,双方内部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章邯夷平了邯郸,迁走了居民,运走了粮食,使项羽军在漳水两岸,没有补给,发生了粮食危机[2]。而章邯军战事不利,屡屡退却,也引起了秦二世的不满,二世派人责让章邯[2],章邯恐慌,派司马欣回咸阳面见秦二世,但遭遇丞相赵高的阻挠与迫害,章邯已经失去了秦朝廷的政治支持。  对于项羽军缺粮的情况,章邯应当是能够估计到的,现在章邯的选择就是打持久战,待项羽支撑不下去时,再发动反击,现在只能坚守不出,章邯派人回咸阳,可能就是解释自己的战略,并希望能得到新的援军。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开始秘密谈判[2],章邯可能想与项羽达成某种约定,比如互不为敌,实现武装割据,这种条件项羽显然不能答应,二十万秦军必须被彻底解除武装,在双方约谈还在进行的时候,项羽决定用军事手段来迫使章邯答应自己的条件。  面对秦军的坚固防线,项羽又一次出动了蒲将军统领的精锐陷阵之师,驻守漳河北岸的这支部队从三户津日夜过河,进入漳南,利用地形掩护,绕过山脚隐蔽接敌,秦军的注意力主要在当面的漳南项羽军,而对于侧翼突然杀出的蒲将军毫无防备,楚军一举攻破了秦军的坚固防线[2],这个突破地点应当是山脚下秦军防线的薄弱处。  而后,项羽趁势率领全军,从此缺口,又一举攻破了秦军沿洹水布设的第二道防线[2],史记中的“汙水”应当是从北面山坡上流下汇入“洹水”的一条冲沟或支流。这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此时,战场的态势是,秦军与诸侯联军隔洹水相持,诸侯联军占据洹水北岸,秦军据守南岸。  面对项羽军的凌厉攻势和赵高的政治迫害,章邯彻底绝望,在殷墟上与项羽会盟,项羽代表楚怀王履约封章邯为雍王,但二十万秦军则全部被解除武装[2]。棘原之战从秦二世三年二月至七月(公元前207年5月至10月),共历时5个月[9]。  这个会盟地点在今天洹水南岸,安阳市西北殷墟附近的柴库村一带[12],由一般军事常识可知,两个互不信任的敌对双方,要在阵前谈判,选择的地点必定是在双方战线之间。而会盟地点正好位于项羽的突破口,和章邯据守的防线之间,完全符合军事常识。  至此,我们可以推测,章邯大本营棘原的具体位置就在安阳西的水冶镇,这里南北西三面为太行余脉,形似口袋,水冶镇正位于口袋底部,而安阳城恰好是口袋的口部,虽为口袋,但却非绝地,从水冶镇向西有一条大道穿过险峻的太行山脉,直通林州,再由此向南,即可进入章邯的大后方河内郡。  章邯据守于此,可经洹水入黄河,直抵巨鹿前线,又可防止叛军由广阳道南下,如若不利,还可经太行险道退往河内郡,撤回关中,此地地形险要,北面为漳水和洹水的分水岭,漳水和洹水沿山脚从西向东夹山而出,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以安阳城为核心,可轻易的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就是凭借这样一个可进可退的战略要地,章邯与项羽统领的诸侯联军相持达5个月之久。
  但就在两军对峙期间,赵国将领司马卬和申阳已先行南下攻克了河内和河南[2],章邯已经无法再退回关中咸阳,联军对章邯形成了战略包围,二十万秦军已无路可走,项羽的军事才能确实盖世无双,而司马卬和申阳,更因此功,在灭秦后,被封为王[2]。
  总结整个战役过程,可见,项羽率领的楚军战术得当,战斗意志坚决,选择的突破点正确,先用小胜破除了秦军强大的神话,从而鼓舞激发了联军的士气,彻底打破了战场的僵局,项羽堪称战术大师,而诸侯联军彼此间沟通协调顺畅,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反观章邯和王离率领的两支秦军,面对战场形势的变化,反应迟钝,缺乏配合,当面对楚军对甬道的袭扰时,章邯没能及时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反而困守甬道,坐以待毙。  当项羽率领联军发动总攻时,王离应当马上解除对巨鹿的围困,收缩兵力和章邯合兵,但两支部队的战场部署却始终没有丝毫应变,这可能是秦军的指挥体系出了问题,两支部队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  并且当章邯脱离巨鹿战场后,更应当果断放弃棘原大本营,带领全部主力北上,去全力解救被围困在巨鹿城下的王离军,要知道王离军在巨鹿城下又支撑了一个多月,才最后被诸侯联军彻底消灭,但章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受到了项羽的阻击,也许是对王离不满,也许是只求自保,这也许已经成了历史之谜了。。。
  5、巨鹿之战的参战人数  巨鹿之战的参战人数,也是一个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就结合史籍的零星记载,结合常识来进行一下推理。  先说巨鹿城内,李良在邯郸杀死武臣后,张耳陈余逃出城,“出收其兵,得数万人。”这应该是赵国除李良人马外,还听从张耳陈余的全部兵力了,虽然此时至巨鹿被围,期间有将近十个月时间,但总数估计应该在5万人左右,否则也不会弃邯郸,而守巨鹿,因为邯郸城规模大,如果兵力不够,是守不住的。  巨鹿城面积1.5平方公里,边长1.2公里,周长按5公里计算,每5米架设一架云梯,可以架设1000个,每个云梯配20个士兵,那么每次攻城人数在2万人左右,防守一方人数5万是可以形成优势兵力的。  反之对于攻方,由于作业面不够,纵然人数众多,也发挥不出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巨鹿在秦军重兵围攻下,能长久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秦军的人数,荀悦的《汉纪》有记载。“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荀悦写《汉纪》时可能意识到了史记在这方面的缺陷,所以在抄录史记的基础上,将各方军队的人数做了补记。  章邯在棘原投降后,被“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而章邯军在巨鹿城下是击溃战,人数损失并不多,所以章邯总兵力有20多万人,由于是兵分巨鹿南和棘原两地,所以在巨鹿城下可能有10万人。  那么王离军就是30万人,按照曹操对古代军队的解释,后勤军夫占军队人数的比重为二成到三成,30万人就需要5-9万后勤兵夫,所以作为后勤支援的章邯有10万人,也是符合实际的。  援军方面,“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两者合起来可能有5万人。  荀悦《汉纪》中记载,“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秦三将”可能指的是章邯、王离和涉间。  另有“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每“壁”按2万人算,如果人数少了,来参加这种级别的会战,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打赢了实力太弱捞不到好处,打输了又会先被吃掉,所以总数当在20万人左右,并合陈余、项羽的10万人,城内5万人,联军总数在35万人上下,实际上与秦军人数相差不多。  而后,联军追击到棘原,以优势兵力与章邯20万人相持,等到大局已定,进入关中,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摆鸿门宴时,兵力已到40万人之众。  项羽率领5万楚军进攻章邯的10万人,《史记》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这里可能是暗喻《孙子兵法o谋攻篇》的名句,“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楚军以相当于五倍于敌的气势,去主动发起了进攻。
  6、陈余的作用  现在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谁是这场战役的真正功臣呢?真的是“卒存钜鹿者,楚力也”?其实由于项羽的光环过于闪耀,以至于将巨鹿之战的真正组织策划者,完全掩盖在了他的身后。  那么巨鹿之战的真正组织策划者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陈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陈余在巨鹿之战中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从“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来看,陈余在巨鹿被围后,积极网罗外援,组成“所谓河北之军也”。  其次,与城内保持沟通,“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可见,围城期间陈余与城内的始终有着联系。  另外,项羽赶到巨鹿战场后,“战少利,陈馀复请兵。”可知陈余对战斗的进程始终起着协调作用。  由上面几点可见,城内城外、援军之间的联系核心就是陈余。回顾整个作战过程,项羽攻击章邯,其他援军负责围堵王离,当项羽打跑章邯后,各路援军又一起围攻消灭王离,可以想见,城内守军也一定在此期间,给予了相应配合。这样一个宏大的战役计划,制定和组织协调者,非陈余莫属,项羽在战前名望尚显不足,根本无力去说服各路人马去执行这样一个作战计划。  所以项羽所率楚军,只不过是这个作战计划的主要执行者罢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总参谋部和主力部队,总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以主力部队为核心,去实施执行,当然要想取得胜利,两者谁也不可或缺。  没有了项羽,巨鹿之战肯定不会取得胜利,而没有了陈余,巨鹿之战肯定不会取得全歼王离军这样的战略性胜利。  陈余对自己的使命显然是清楚的,所以当张耳屡屡要求陈余共同赴死,来践行“刎颈交”时,陈余总是说“NO”,陈馀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  并且陈余对自己在巨鹿之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清楚的,“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张耳何功?组织力量守住了巨鹿城,陈余何功?组织策划了巨鹿的解围之战,故此“张耳与馀功等也”。  所以当我们在讴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时,也一定不要忘了那个消隐在幕后的英雄--陈余。
  有道理。  
  陈余隐身其后确实没错,历来史学家对这一点,也没有争议。他不仅自己组织军队,积极救援,而且几次在楚营和诸侯军之间来回沟通。但是,真正的功臣还是项藉,没有项藉的绝对实力,没有项藉的绝对武力,一切再好的规划和谋略,都是空谈。
  @大蒸锅
17:53:47  陈余隐身其后确实没错,历来史学家对这一点,也没有争议。他不仅自己组织军队,积极救援,而且几次在楚营和诸侯军之间来回沟通。但是,真正的功臣还是项藉,没有项藉的绝对实力,没有项藉的绝对武力,一切再好的规划和谋略,都是空谈。  -----------------------------  如果没有项羽,是取得不了巨鹿之战的胜利的,但是如果没有陈余对各路援军的组织协调,进行配合作战,仅靠项羽的一己之力,或大家无序、或采取错误战术去进攻秦军,最理想的结局也就是一次击溃战,甚至有可能再次发生像张黡、陈泽一样的悲剧。  正是由于陈余的积极努力,联军一方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将联军的集体力量和楚军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才取得了全歼王离军的决定性胜利,直接敲响了大秦帝国的丧钟,陈余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就是,在棘原决战时,陈余竟能遗书章邯,并打动章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事情,先不说这又是陈余的奇功一件,还有可能陈余在巨鹿城下,就曾给章邯、王离都写过书信,内容无非就是离间二人关系,导致最后互不相救。  陈余此时已经渔猎河上,还轻车熟路的去对章邯施加自己的影响,看来在巨鹿城下陈余做过章邯、王离思想工作的事情,还是很有可能的。  陈余的功绩不仅在历史上,甚至在当时,都从未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首先他的好友张耳不理解他,认为他是贪生怕死,辜负了两人之间的生死友谊,其次陈余的功绩被项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戏下分封起初遗漏了陈余。  如果陈余为了与张耳的友谊,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自蹈虎口去赴死,那仅仅是私人恩怨,而以救赵灭秦为己任,是大义,陈余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世史学家,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陈余和张耳朋友关系的戏剧性变化上,以此感慨人性的弱点、世态的炎凉,这种评价是很不全面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一个是在巨鹿之战后,陈余的军队被张耳夺取,在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没有实力,是不会得到承认的,另一个是陈余后来显得心胸狭隘,非要致张耳于死地,招致了世人的一些看法,再有就是司马迁的舆论导向作用,先是把巨鹿之战的所有功劳都归于了项羽,再是把陈余仅仅是定性为了一个人性的失败者。  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陈余的看法,但绕开了陈余,巨鹿之战的故事显然没法讲述,所以纵使司马迁对陈余评价不高,但还是要告诉我们,这场大战的主角除了项羽,还有一个陈余。
  项藉过于光彩照人,确实掩盖了其他很多人的风采,陈余的那封劝降信绝对是经典之作,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但是,世人提起巨鹿大战,脑子出现的还是项藉的九战九胜,盖世无双。陈余的谋略和长袖善舞终究比不上项藉的光彩夺目。世人皆以胜败论英雄,项藉的悲剧英雄太过吸引人了,陈余则埋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中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  霸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如儿戏,从此英雄不复生。
  技术帖,mark一下。
  要研究清楚巨鹿之战,其中一个关键是黄河的位置,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于今河南浚县宿胥(淇河、卫河合流处,今属浚县境)决口,酿成改道,西面的原河道史学界一般称为禹贡大河(或山经大河),东面的新河道称为大河故渎,而后禹贡大河变成了清河,下面就是清河的简介。  古河名。一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到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  《战国策·赵策二》苏秦说赵王,“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张仪说赵王,“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  章邯就是利用这段河道,从棘原,经洹水,入清河,通过甬道,送至巨鹿城下王离军,破釜沉舟等故事也发生于此,在史记中,司马迁通称之为“河”。
  看完顶一顶,传说是美德。我来赚点经验,攒点分。
  顶,楼主继续。
  请让我们在2017年之前回迁吧!——山西省太原市小店110小区、水务局和农委宿舍棚户区动迁户的心声  /dpool/blog/s/blog_c3b9ff3f.html?type=-1
  实际上巨鹿城下的失败对章邯来说,还并不是致命的,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在定陶对阵项梁时,章邯也曾反败为胜,关键是那时的章邯得到了秦朝廷的全力支持,“秦果悉起兵益章邯”。  但现在,秦朝廷的内部矛盾大于外部矛盾,“(秦二世三年)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这正是巨鹿之战期间,而章邯领兵前,是负责修建始皇陵的少府,直接向李斯汇报工作,章邯是李斯举荐提拔的,所以赵高上台后,章邯已经得不到秦朝廷的支持了,面对赵高的迫害,只好投降。
  顶,讲的真好
  好贴啊,好贴
  原来陈余这么厉害,可井陉之战,韩信带领3万多新兵歼灭了陈余20万军队,那又怎么说?
  楼主快更。
  独辟蹊径
  感谢楼主的精彩分析。
  @pusar-10 16:36:06  原来陈余这么厉害,可井陉之战,韩信带领3万多新兵歼灭了陈余20万军队,那又怎么说?  -----------------------------  最后连项羽都被韩信吊打分尸,陈余败于韩信不足为奇。  其实陈余的失败在于轻敌,真实的历史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韩信拜将后,就直接带着大军出陈仓,直到垓下决战,谱写了一篇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那样就太小看刘邦了,其实韩信拜将后,刘邦一直把韩信带在身边,仅作为谋臣使用,直到公元前202年,彭城大败后,刘邦控制力减弱,才放出韩信去攻击魏王豹,这才是韩信独立带兵的开始。  到与张耳去攻打陈余,韩信才刚统兵4个月,虽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接连消灭了魏、代,但灭代后,精锐主力马上就被汉王刘邦要走了。  所以进攻陈余时的韩信,随略有名望,但大家还并不是很了解他,加之兵少路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陈余认为这是一个树立以德服人光辉形象的好机会。  可以想见,对于一个经历过战国、秦始皇统一战争、灭秦大业的老革命来说,面对一个新人韩信,如果过于谨慎,确实有失颜面,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邦彭城大败后,“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到这时,韩信的忠诚于能力,才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而后,“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可见刘邦善将将,也不是浪得虚名,虽有萧何保举,以及韩信的“汉中对”,但此时刘邦并未将宝押在韩信身上,只是“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像刘邦这样的老江湖,光凭口活是不够的,韩信还要等待时机,才能够展翅翱翔。
  顶,有道理,好参谋和好好司令都很重要。但是项羽应该不止主角光环,他也不是你说的只是个执行的战斗力,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决心应该是胜利的绝对保障。没有陈余的协调,秦军的对手那么多也不见得能抗得住项羽的攻击
  @niuniu332
20:11:23  顶,有道理,好参谋和好好司令都很重要。但是项羽应该不止主角光环,他也不是你说的只是个执行的战斗力,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决心应该是胜利的绝对保障。没有陈余的协调,秦军的对手那么多也不见得能抗得住项羽的攻击  -----------------------------  关键是项羽并没有打歼灭战的经验和实力,这在定陶会战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最后还是让章邯成功翻盘,在巨鹿攻击章邯时,又打成了击溃战,为什么我要说“又”呢,这恰恰说明了,项羽缺乏打歼灭战的能力。  项羽勇气和战力是胜利的保证,但不能保证歼灭王离,这就需要联军的统一协调行动,这就是陈余的功劳了,而歼灭王离,才真正为灭秦奠定了基础。
  所以司马迁说的“卒存钜鹿者,楚力也”,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客观,也不全面。
  项羽的兵力能打歼灭战吗?
  项羽缺乏打歼灭战的能力的缺点,在后来的楚汉相争时,被暴露的充分无疑,不仅刘邦屡败屡战,其他诸侯也是随灭随起,这都是项羽战略能力差的充分表现。
  @niuniu332
20:40:34  项羽的兵力能打歼灭战吗?  -----------------------------  后来打成了歼灭战,不正说明了联军和陈余协调能力的作用吗?
  究其原因,都是项羽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不认真学,半途而废,后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悔莫及,世人都应引以为戒啊。
  在下读书少,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看到有人提到韩信,借机问问楼主,之前在一篇帖子里看到写到韩信时说没有“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件事,只是从兵出陈仓,没有修栈道。但在另一篇帖子里又看到“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还说“善将将”是野史里面有。所以想问问楼主到底真相是什么样的?  
  @让风继续吹-10 20:52:13  在下读书少,只是一个普通的
爱好者,看到有人提到韩信,借机问问楼主,之前在一篇帖子里看到写到韩信时说没有“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件事,只是从兵出陈仓,没有修栈道。但在另一篇帖子里又看到“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还说“善将将”是野史里面有。所以想问问楼主到底真相是什么样的?  -----------------------------  这个也不必过谦,大家都是业余爱好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以前高束庙堂,价格昂贵的典籍,触手可及,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找到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以万不可妄自菲薄。  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到1比1万的地形图,右上角都标着绝密的字样,交回去时,少一张都要坐牢,而今天,打开谷歌地图,山川地貌,任由指点,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话语权,毕竟已经没有门槛一说了,只看你有没有兴趣。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一典故,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以及《樊郦灌滕列传》等记载所述,韩信兵出关中时并无"明修栈道“的描述,实际上应为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部从故道(又名陈仓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明修栈道“一说最早出自元代戏文,之前并无此记载。(以上引自百度)  “善将将”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还是有点问题,应该是“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并非韩信领兵出陈仓,韩信领兵是荥阳大战后面的事了。
  有理有据。。
  留个记号
  好贴,值得一顶
  顶楼主 ,写得条理清晰  
  好文啊,不负我深夜看完
  作者分析有道理,但历史记载也没什么大错,历史通常只着重记载MVP。  就象昨天的开拓者和勇士之战,没有库里,就算有科尔,格林,汤神,勇士也得跪,第一节可能就跪了。  这些人当然也是牛人,但两军对垒,他们通常是兑子的那个,不是打破天平的那个,甚至连兑子都不够。可以说,昨天如果不是库里,科格汤等就是利拉德的背景(就某个战役或某场球而言)。所以昨天当然铺天盖地报道库日天。项羽就是昨天的库里,章邯成了利拉德。
  分析的有理有据,学习了。  
  即便有神一样的将军,也无法辅佐屎一样的君主。以章邯之武勇,拒韩信犹如螳臂。更何况辅佐胡亥这种禽兽一样的君主。细想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就会对胡亥继承大秦帝国产生莫名的悲愤。在这样的君主指挥下,无论再厉害的将军和军队,都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更何况还有赵高这样的病毒时时腐蚀和损害着中央首脑。  巨鹿之战一举奠定了项羽霸主的地位,虽有种种原因,但最后的发展结局都是一样一样的,当时之时天下霸主非项羽莫属,直到韩信拜将为止。其实之前也有一将,使项羽奈何不得,就是专门截粮道的彭越,游击战出神入化,而项羽精于闪电战和突击战,韩信则精于练兵和阻击战。
  有道理,可是历史,谁又能说得清呢。当前,很多事还都是一团雾水。
  @pengzhan_a
12:11:25  有道理,可是
,谁又能说得清呢。当前,很多事还都是一团雾水。  -----------------------------
  其实所有的失败都应该是“始皇帝”的早死造成的。
  @angledodoabc
20:51:00  究其原因,都是项羽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不认真学,半途而废,后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悔莫及,世人都应引以为戒啊。  —————————————————  相对于刘邦,项羽简单而浮躁,刚猛而不柔韧。  
  @angledodoabc
04:11:00  二、章邯的战略   章邯放弃剿灭以楚怀王为首的楚国残余势力,与唾手可得的彻底胜利失之交臂,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原因,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简单的说,“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2],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我们试着在这里更深入的分析一下。   实际上,章邯舍楚攻赵有着深刻战略原因,当陈胜派遣周文,一路向西,直抵咸阳城下,按照东汉末年荀悦在《汉纪》中的说法,“(周文)西至...  —————————————————  算  
  7、森林和沼泽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专家,在研究巨鹿之战时,大都是按照平原攻坚战来进行推演的,但可能大家都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了。  两千年前的巨鹿和今天巨鹿的地理环境变化极大,今天的巨鹿地区四面都是沙土,人口稠密,水资源稀缺,与周围的华北平原景致一般无二。  但在古时,这里可不是这样的,“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尚书》上的一段记载,说的便是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的义举。古时,“大”、“钜”二字相通,“麓”、“鹿”二字形近,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把“大麓”写成“钜鹿”,这就是巨鹿之名的由来。  “麓”,就是山脚下的森林,大麓则意指太行山脚的巨型森林。秦汉时的巨鹿城就是隐藏在森林中的一座城市。  光是森林还不够,巨鹿城下还有古代北方最大的沼泽地,战国时期,因地处钜鹿城,又名钜鹿泽,所以巨鹿城在秦汉时期,周边为森林和沼泽、湖泊所包围环绕。  这种地形,极大的限制了大兵团的攻城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张耳和赵歇会最后逃入巨鹿,而章邯会筑甬飨王离,准备打持久战,张魇、陈泽会神秘消失等等一系列令人费解的事情的原因所在。  当然由于缺乏更多更具体的资料,我们已无法还原当时的场景,很难揣测王离和章邯军团,具体受到了那些地形的限制,而包括项羽在内的各路援军,又如何利用了这种地形,这都是很难再考证的了。  但可以想象的是,项羽率领的楚军,在这种类似自己家乡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中作战,可能会更为得心应手一些。而王离率领的北方战士,可能不适应这种地形    最后要感谢知乎的一位网友,首先提出的这一观点,并上传了这张图片。原地址在这里/question/
  @洮水依旧
11:27:00  即便有神一样的将军,也无法辅佐屎一样的君主。以章邯之武勇,拒韩信犹如螳臂。更何况辅佐胡亥这种禽兽一样的君主。细想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就会对胡亥继承大秦帝国产生莫名的悲愤。在这样的君主指挥下,无论再厉害的将军和军队,都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更何况还有赵高这样的病毒时时腐蚀和损害着中央首脑。   巨鹿之战一举奠定了项羽霸主的地位,虽有种种原因,但最后的发展结局都是一样一样的,当时之时天下霸主非项羽莫属,直到  —————————————————  项羽失败我认为并不是什么坑杀二十万秦卒,参看白起杀四十万赵兵也没影响秦灭六国  
  这是黎明的前奏,这是片刻的温存,这是天使的眼泪,这是上帝的精神,这是改革开放多少年都没有的奇迹
  请教一下楼主,项羽手下的蒲将军是什么情况?能否探究一下,感觉神出鬼没,史料记载虽少,但是大战基本都有他的身影  
  @angledodoabc
04:16:36  2、项羽的行动  当章邯和王离围攻邯郸和巨鹿时,楚怀王命卿子冠军宋义统领项羽等前去救援,应该说在救援赵国这件事上,楚怀王是有顾虑的。“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2],如果失利,楚国将无以自保,但要不去,不仅失去道义,而且万一秦军战败,又会错过一个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所以“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2]。  宋义认为,“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  -----------------------------  另外有一个线索就是,项羽在杀宋义后,派人追杀宋义之子,而这时宋义之子刚“及之齐”,也就是说才刚到到齐国边境,如果到了齐国境内,也就杀不了。所以如若按照一般史学界认为在山东菏泽曹县附近,离无盐直线距离150公里,宋义一来一回,其子宋襄早到了临淄了,所以此“安阳”不会离无盐很远。  再从安阳名字解读,山南水北为阳,所以这一地方可能是在汶水以北,梁山以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区内。东平湖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安阳应为梁山东平交界的小安山,,此地古时为巨野则北,为南北交通要冲,距无盐约40公里。
  @angledodoabc 少府章邯,虽身任文职,却能领兵疆场、廓清宇内、扫荡群雄。当年随始皇帝征伐六国时,仅是名辎重营将军,负责后勤及攻城器械,因秦军中名将如云,资历尚浅的章邯,根本没机会在灭国大战中一展身手。倒是天下大乱给了他青史留名的机会。20万囚徒大军,如臂使指,纷乱的天下,差一点就被这位少府将军平定了。承平日久,兵事仍如此娴熟;挥师戡乱几无败绩,战略考量、战术谋划亦无可挑剔;若非社稷崩塌、七庙已隳,章邯此番戡乱兴许只会在史记中留下寥寥数笔。章邯苦苦等待的机会是如此的千载难逢!但悲催的是欠缺着一个明君圣主。所以,任他再能打也是枉然,终将要面对一个“丧失了为谁而战”的尴尬。没有了继续战斗的信念,军人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投降项羽,我认为章邯根本不是怕了他,仅仅是章邯丧失了继续战斗的理由。巨鹿之战上将军的神武令作壁上观的各路诸侯丧胆!跪进中军大帐而伏地不敢仰视……这种震恐是兽性的凶残所导致的,而非人性中真正令人害怕的恐惧。章邯与韩信是一类人,他们眼里的项羽,只是一介凶狠的蛮夫,根本无可畏惧!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却也敌不过乌压压的十面埋伏!凭一己之勇,是断不能敌天下的。囚徒大军自出函谷以来,章邯即表现出秦军专业的素养;无论是从战略方向、还是一路扫荡群雄的战役,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起那些灭国名将却也毫不逊色;关键是没有辱没了那支纵横天下的秦军。才看了开头就忙不迭的叨逼叨,实在是处于对少府将军的喜爱,打扰之处,楼主包涵。  
  @angledodoabc
04:32:50  6、陈余的作用   现在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谁是这场战役的真正功臣呢?真的是“卒存钜鹿者,楚力也”?其实由于项羽的光环过于闪耀,以至于将巨鹿之战的真正组织策划者,完全掩盖在了他的身后。   那么巨鹿之战的真正组织策划者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陈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陈余在巨鹿之战中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从“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来看,陈余在巨鹿被围后,积极网罗外援,组成“所谓河北之军也”。   其次,与城内保持沟通,“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可见,围城期间陈余与城内的始终有着联系。   另外,项羽赶到巨鹿战场后,“战少利,陈馀复请兵。”可知陈余对战斗的进程始终起着协调作用。   由上面几点可见,城内城外、援军之间的联系核心就是陈余。回顾整个作战过程,项羽攻击章邯,其他援军负责围堵王离,当项羽打跑章邯后,各路援军又一起围攻消灭王离,可以想见,城内守军也一定在此期间,给予了相应配合。这样一个宏大的战役计划,制定和组织协调者,非陈余莫属,项羽在战前名望尚显不足,根本无力去说服各路人马去执行这样一个作战计划。   所以项羽所率楚军,只不过是这个作战计划的主要执行者罢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总参谋部和主力部队,总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以主力部队为核心,去实施执行,当然要想取得胜利,两者谁也不可或缺。   没有了项羽,巨鹿之战肯定不会取得胜利,而没有了陈余,巨鹿之战肯定不会取得全歼王离军这样的战略性胜利。   陈余对自己的使命显然是清楚的,所以当张耳屡屡要求陈余共同赴死,来践行“刎颈交”时,陈余总是说“NO”,陈馀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   并且陈余对自己在巨鹿之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清楚的,“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张耳何功?组织力量守住了巨鹿城,陈余何功?组织策划了巨鹿的解围之战,故此“张耳与馀功等也”。   所以当我们在讴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时,也一定不要忘了那个消隐在幕后的英雄--陈余。  -----------------------------  额……巨鹿之战应该算是章邯策划的“围城打援”经典案例吧?天下匪起,纷乱不堪;作为剿灭乱匪的政府军,最头疼的当属“天下纷乱”的情况了。政府军战力再强也难解决盗匪散乱的困扰,对于前敌总指挥而言,最好的态势莫过于“盗匪所有主力能够齐聚一处,一并解决”!……代号“巨鹿”的行动计划应是基于上述考虑。章邯一面围而不打,同时放任书信往来,方便敌方求援。另一面,章邯也在积极的做战前准备,“'奇特甬道'的筑造、以及史记描述的那个惊心动魄、血腥惨烈的主战场;六国诸侯的作壁上观等等……”假使将这些情况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会惊异的发现章邯简直就是个疯子!  他精心布置的战场环境是这样:不仅能容纳数十万人有效的进行攻伐有据的纵情杀戮!甚至还为各路英雄预设了围观位置、部队驻扎位置。从六国诸侯“作壁上观”了楚军的凶残和神勇上看来,各诸侯围观的位置,如同俯视的古罗马斗兽场包厢似的。所不同的是,我们这位角斗士很醉心于现场的表演。而且每次都能令观众看到胆寒!围观这样的战场厮杀确实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章邯的初衷,应该是为了震慑别人!  
  有意思  
  顶贴是美德  
  关于巨鹿之战的更详细的内容在博客里,请大家斧正:  .cn/u/
  关注专业性文章,考据精实,手法可信。
  关注史实,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