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评判我国主要能源短缺主要多因子二级评判法

影响我国能源供给稳定的主要因素_百度知道
影响我国能源供给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为产业结构因素二为技术进步因素。
这些因素分别对我国能源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理财规划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探讨了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主观满意度高低有明显影响,且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晚年生活丰富程度、危机意识三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最后,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为提高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了对策性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546345.htm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开始面临着一个更为开放的、急剧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中的活动频率不断增加,城市内诸系统要素更加错综复杂,这些都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新的挑战。在众多城市发展难题中,城市养老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而愈加凸显出来。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老龄化阶段。我国是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首先,从老年人口数量来看,我国表现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26%(国家统计局,2010),而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则预测,如果保持目前328%的年增长率,那么到2020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4亿,其中3000万是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7)。其次,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从11%左右快速上升到约40%,使老年人口负担等于本世纪初的3到4倍(曾毅,2001)。最后,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使得改善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政策措施缺乏物质保障。在这样的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问题业已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09年起推行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继而在2011年颁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而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目标:全面切实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为了促进这一老龄工作核心目标的实现,有必要系统探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制定更具实效的老龄政策,以此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本研究将以城市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为资料来源,通过构建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政策建议。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主客观因素关系分析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简称QOL),是反映人们的客观生活环境状况以及人们对客观条件的主观评价状况的综合指标。关于生活质量一词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Pigou A.C.)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并用以描述福利的非经济层面;其二则认为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Galbraith J.K.)在《丰裕社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并从个人的主观层面对之予以了界定与描述(周长城、刘红霞,2011)。而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这个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以及不同的研究机构设计了种类繁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测量量表;他们所采用的测量指标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包含了客观指标(物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身心健康状况等)和主观满意度指标两个方面。从指标的设置方式可以意识到,现在的学者都逐渐认同老年人生活质量既与老人所处客观条件的好坏紧密相关,又与老年人对客观条件的主观感受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对于评价生活质量各自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二者之间到底有着一种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客观条件的好坏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外在反映,而主观满意度的高低则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在体现,且外在的客观条件能够对内在的主观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下面将对这种观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是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分析各种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从而达致这样一种和谐状态: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改善其生活质量所需要的社会供给,而老年人自身也通过不断调整各种影响主观感受的指标来提升对于社会的主观认同感和个人满意度。可见,只有当老年人既能从社会中获得足够的客观物质供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较强的主观生活满意度,才能真正体现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要认识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向前发展的。随着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这种动态提升过程在指标研究中的体现,就是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会被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此外,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收入状况、邻里关系、家庭关系、生活娱乐等的主观感受,都会依据个人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环境背景的不同而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决定了个体对于生活质量追求层次上的差异性。这也就是说,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对于生活质量的评判准则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在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评价方面,这种异质性体现得尤为突出。   最后,从承认上述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就是在每个人自身设置的衡量尺度上,相对于先前的生活感受而言有所提升。这样看来,比起老年人所处客观物质条件的改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老年人对于自身生活主观满意度的实质提升。因为即使物质环境改善了,但老年人自身并不满意这种环境的改变,那么实际上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没有实质提高的;相反,有些生活并不富足的老年人,每天却过得很幸福,而这些老人则会觉得自己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可见,我们不仅要注意到不同的老年人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还要关注这些个人正在做什么、想什么、要什么(周长城等,2009)。一方面,客观条件的改善能够体现在老年人对于相应客观条件的主观评价上;另一方面,与客观条件指标的绝对性相比,老年人的主观感受更能解释老年人实际的生活质量状况,主观满意度指标的高低更能内在地反映老年人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后文中将不同的客观隐性指标作为外因潜在变量,而把主观满意度作为内因潜在变量,以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索影响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状况的主客观因素间的影响路径。   二、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接下来的模型分析考察的是完整结构方程模型,亦即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模型中既含有测量模型又包含结构模型。每个测量模型含有两个以上的观察变量(指标变量),而每个观察变量都设置有误差变量;一个测量模型中的不同观察变量用来共同反映一个无法观察的潜在变量,而这个潜在变量能够体现相应观察变量的共同特质。与传统的路径分析相似,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分为递归式的和非递归式的两种类型。递归式模型是指潜在变量之间关系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相反非递归式模型中的潜在变量允许互为因果关系(吴明隆,2009)。本研究中采用的是更为常见的递归式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明确的理论导向性。在进行模型设计时,应该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者的既有实践经验,先提出不同变量间关系的可能性假设,然后在统计软件中设计出与理论假设相一致的模型图,接着将数据库中的实证调查数据带入理论模型中进行拟合检验,最后根据拟合结果分析,判断研究者的理论假设是否合理,在检验结果不合理时做出必要的理论修正。笔者正是依据上述分析逻辑,在实际分析前构建了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型关系图。下面将对之进行具体阐述。   在考察了既有文献资料后,尽管笔者发现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有很多,但依据模型构建的简约性原则,不可能在一个模型中罗列出所有可能的因素。简约并不等同于简单,而是指简单而又有效;科学研究的本质并不是再现世界,而是探求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郭志刚,2006)。依此思路的指引,笔者提出以下理论模型的六点框架:   理论框架一: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晚年生活丰富度、危机意识对主观满意度高低有明显影响;   理论框架二: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晚年生活丰富度、危机意识三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理论框架三: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住房满意度”、“社区满意度”、“整体生活满意度”等六个方面;   理论框架四: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主要表现为“家庭年收入”、“月生活费”、“家庭经济地位”、“个人年收入”等四个方面;   理论框架五: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度主要表现在春节期间“交往亲属数”、“阅读报刊”频率、“健身锻炼”频率、“打牌”频率、“做家务”频率等五个方面;   理论框架六:老年人的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环境”、“世界经济”、“军事入侵”、“恐怖主义”、“能源短缺”等五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评判;   依据上述理论框架,可以在AMOS统计软件中绘出初步的模型设计。具体的变量间关系假设见图1。   三、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CGSS 2006数据库。依据CGSS官方提供的抽样说明,可以了解到“该调查采用的是分层的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区(县)、街道(镇)、居委会、住户和居民,其中区(县)、街道(镇)、居委会/村三级已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完成抽样”。鉴于CGSS 2006的调查同时涉及城市和农村地区,且调查对象涉及各年龄层的人口,而数据库中的资料则是整合了所有上述样本的数据,因此在确定分析样本时,笔者从原数据库中选取了来自城市、出生在1946年(含)以前的805位老年人作为最终的分析样本。表1显示了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二)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将用以考察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丰富度、危机意识、主观满意度这四个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每个潜变量都有相应的观测变量(指标变量)来反映潜变量的特征,具体的变量设置如下所示:   客观因素:(1)生活丰富度:春节期间“交往亲属数”“阅读报刊”频率、“健身锻炼”频率、“打牌”频率、“做家务”频率;(2)家庭经济特征:“家庭年收入”、“月生活费”、“家庭经济地位”、“个人年收入”;(3)危机意识:对“环境”、“世界经济”、“军事入侵”、“恐怖主义”、“能源短缺”等五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评判。   主观因素:“家庭经济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住房满意度”、“社区满意度”、“整体生活满意度”。   在具体分析中,“生活丰富度”潜变量中的“交往亲属数”为定距变量,其余四个与参与频率有关的变量被重编码为“1=从不”、“2=一年几次”、“3=一月一次”、“4=一月几次”、“5=一周一次”、“6=一周几次”、“7=差不多每天”,数值越大则表示参与频率越高;反映经济条件的“家庭年收入”、“月生活费”、“个人年收入”为定距层次变量,而“家庭经济地位”被重编码为“5=上层”、“4=中上层”、“3=中层”、“2=中下层”、“1=下层”,数值越大表示研究对象所感知的家庭经济地位越高;而对于“危机意识”变量,可以将原选项中的定序层次变量视为定距变量,即若选择“最严重”,则对应变量分值为5分,“严重”打4分,“中性”打3分,不严重打“2”分,“最不严重”打1分。对于主观因素分析,在问卷中相关选项设置是依据的四分法。因此,可以把主观满意度视作定距变量处理,即对于六个主观满意度指标,将选项中的非常满意记为4分,比较满意记为3分,不太满意记为2分,非常不满意记为1分。   (三)统计分析   在设计完理论模型结构以后,就可以使用样本数据库中的实证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是否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但是,当笔者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卡方值很大,模型整体上无法收敛,这表明上述构建的初步模型与实际数据差异较大,难以匹配。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是很常见的,并不代表预设的理论模型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而是表明该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根据相关理论的指导和笔者自身的研究经验,接下来将对初步理论模型进行改良设计。具体而言,模型的修正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鉴于模型无法被识别的现状,笔者考虑是由于模型内的变量过多,导致需要估计的参数过多,因此第一步便删除了三个潜在变量的多个观察变量,发现这样处理后模型的卡方值显著减小,整个模型可以被识别;然后,尽管经过第一步的修正后模型拟合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拟合优度数值可以看出,该模型依然与实际数据有较大差别,鉴于此,笔者依据统计软件所提供的修正指标值,增列了部分变量间的变量关系,使得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最后,通过观察统计结果中的路径系数,又删除了部分作用效果不明显的路径,包括删除了生活丰富程度和危机意识对主观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经过这些处理后,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模型中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也变得更为明确。修正后的最终模型及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值见图2。   通过上面的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可以认为所构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最终模型能够获得事实证据的支持,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因此,我们能够借助于对理论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在考察图2中显示的变量间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最初的六条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并探讨系数值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次信息。由于假设一和假设二是对结构模型关系的讨论,而其余四个假设则是对测量模型中变量关系的说明,因此接下来将分别针对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的统计结果逐一进行验证性分析。   (1)结构模型结果分析。理论假设一和理论假设二是对经济条件、生活丰富度、危机意识和主观满意度这四个潜变量之间关系提出的假设。考察潜在变量间的关系即是对结构模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构念之间所具有的作用路径及作用效果。由于图2中的统计数据是标准化的参数估计,因此图中潜变量之间双向箭头旁的数值就是对应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而潜变量间的单向箭头则显示了一个潜变量对另一潜变量的直接效果值或路径系数。统计结果表明,理论假设一没有得到完全支持,三个外因潜变量中只有经济条件对于主观满意度有较大影响,其余两个潜变量由于对内因潜变量的作用效果很不明显,因此在设计最终模型前,出于模型优化的需要已经去除了它们对于主观满意度变量的作用路径。再来具体考察经济条件对主观满意度的影响,其直接效果值为065,显示出经济条件对主观满意度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经济因素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对于理论假设二所涉及的三个外因潜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说明老年人的危机意识与经济条件之间有低度相关存在(相关系数为025),而生活丰富程度与经济条件、生活丰富程度与危机意识之间则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8和040。这一结果表明理论假设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生活丰富程度、经济条件和危机意识这三者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   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可以发现上述统计结果与实际的情况是一致的。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老年人主观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家庭经济地位对于保障老年人有高生活满意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再看外因潜变量间的关系,由于有线电视的普及,看电视成了老年人晚年的重要生活内容,而   图2 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现阶段的新闻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经济危机、能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这会潜移默化地使老年人产生危机意识。较高的危机意识一方面会让老人更期望有厚实的经济保障,而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丰富的业余活动来淡化心中的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更积极乐观地生活,提升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此外,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是需要有一定经济支撑的,比如每天阅读报刊、打牌等,这些活动都难免会增加日常的经济开销。故而越是要追求晚年生活的丰富性,就越需要有较好的经济条件,相反拥有较高经济保障的老人也会更倾向于通过丰富晚年生活来提高生活质量。可见,生活丰富度与经济条件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是符合现实表征的。   (2)测量模型结果分析。余下的四个理论假设分别是对四个潜在变量与各自观察变量间关系的说明,亦即假设测量模型中的观察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对应潜在变量的主要特征。测量模型的分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因子分析;但与因子分析不同的是,测量模型分析是先有的“因子”,而不是像因子分析中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既有变量提取公因子。因此,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潜在变量的操作时,是在理论指导下挑选出若干因子来测量潜变量,这就难免会造成研究者自己设计的测量模型与某份实证数据资料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在本研究中,笔者也遇到了这种难题,这在前文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时已有所提及。正是由于最初的测量模型不能与现实数据完全匹配,最初与测量模型有关的理论假设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实际数据的完美验证。但是,这并不是在全盘否认之前四个假设的合理性;实际上,依据修正后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之前的假设得到了部分验证,修正后的测量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要测量的潜变量的主要特质。具体而言,四个潜在变量与对应观察变量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主观满意度潜变量,家庭经济满意度和整体生活满意度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分别是090和062,表明主观满意度的观察变量的个别信度较好。从因素负荷量大小分析,在三个测量指标中家庭经济满意度仍是影响主观满意度的首要因素,这与之前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其次是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体现了老人对现在生活的整体态度,这也是主观满意度的重要组成因素;相比于前两个指标,社区满意度的因素负荷只有032,表明老人对所居住的社区环境有一定关注,但是关注度不是太高。这显示出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更多还是落脚在对自身情况的满意程度评判上。   第二,对于危机意识潜变量,三个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值都超过了075,说明老人对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和能源短缺的严重程度评判能够很好地表征老年人的危机意识这一潜在变量。此外,相比于对世界经济的忧虑,老年人更倾向于关注环境和能源短缺问题,但是这种关注程度的差异并不是很大,这与日常新闻中经常同时报道上述三类事件的事实是相符的。
  第三,对于经济条件潜变量,老年人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高低,其因素负荷量为070;对于经济条件次重要的因素是月生活费的高低,对应的因素负荷量为029,而家庭年收入对于评价老年人整体经济条件并没有起到显著作用。这一结果显示出老年人看待经济条件高低的标准,是与自身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紧密相关的;与之相比,绝对的收入高低和月生活费的多少显得不那么重要。   第四,对于生活丰富度潜变量,阅读报刊因素能够显著体现生活丰富程度的主要特征,其因素负荷量达到了084;相比之下,打牌的频率只能有限反映出老人的生活丰富状况。这表明老人更为看重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而这也正好佐证了当前一些社区工作者主张在社区中开办阅览室以丰富社区居民生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综上所述,尽管原初的理论模型中所涉及的部分指标变量被剔除,但是在最终模型中所余留的指标能够较好地表征对应潜在变量的特质;而且根据测量模型的因素负荷量系数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老年人更为看重的具体层面,这对于反映老年人的生活实际以及制定旨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政策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与讨论   上述分析探讨了生活丰富度、经济条件和危机意识与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从研究中发现城市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有必要对前述分析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下面,笔者将本研究中得出的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列举如下:   第一,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最为明显。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老年人比较看重“家庭经济地位”和“月生活费”这两个因素,经济地位及月生活费越高的老人更加倾向于有较强的生活满意度;其二,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这一潜变量对主观满意度高低有着明显正向影响;其三,对于主观满意度的测量,家庭经济满意度是影响主观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生活丰富度、危机意识三个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这反映出不同的客观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城市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   第三,对于不同的潜变量,城市老年人更加在意某类潜变量包含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而不是全部的测量因素。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危机意识主要体现在老人对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和能源短缺的严重程度评判方面;相比于绝对的收入高低和月生活费的多少,老年人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高低;与打牌、打麻将等业余活动相比,城市老年人更为看重阅读报刊等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依据上述对本研究主要结论的总结,我们能够意识到现阶段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丰富度以及危机意识对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首先,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条件以及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都有待增强。这两个因素对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影响,可见,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广也是经济因素的一个层面,因此,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首先要提升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并且让老年人感到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其次,现在生活于城市中的老年人已经越来越对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和能源短缺等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产生担忧情绪。这种情形很有可能是源于当下电视、广播以及报刊所播报相关新闻的影响。而老年人的危机意识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判断,因此全社会应该对之予以高度的重视,合理引导媒体报道的舆论导向,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上述全球性问题有多么严重。最后,研究表明,读书看报等精神文化生活对于老年人的主观满意度会产生不容忽视的间接影响,而当前社区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并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这也有可能成为当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可见,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完善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更多相关的惠民举措,以此来进一步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HT5”SS]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722253.htm。   [2] 郭志刚,2006:《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7:《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http://www.cncaprc.gov.cn/yanjiu/33.jhtml。   [4] 吴明隆,2009:《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5] 曾毅,200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人口与经济》第5期。   [6] 周长城等,2009:《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   [7] 周长城、刘红霞,2011:《生活质量指标建构及其前沿述评》,《山东社会科学》第1期。   责任编辑 汪晓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请你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_百度知道
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请你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
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请你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唔,快呐,哪个天才~~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浪费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我国能源效耗量大.二: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三: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尊听补充)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一: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
一方面使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国家电气化程度不高,我国应着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节能效果,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短短的6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电力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明显偏低。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窑炉和采暖的煤炭占47.3亿t标煤,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在国际贸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策动的结构性变动,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附属品”,我国仍然采取的是高增长。2 从供给方面分析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国每年要进口7 000万t石油,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2 实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化,并开始向气体能源转化,但实际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钢铁等重工业化行业快速发展,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的不平衡。2.2 能源工业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5 %.7%,这将促进经济以一个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展。  首先是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主动去寻求更经济的能源技术。企业从市场出发,自主寻找更节能的生产方式、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进出口结构不同,单位进口价值与单位出口价值的能源消耗不同,由于对石油、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  为了达到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业之间达到协调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综合的能源宏观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同能源行业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能源行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关注不同能源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使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协调发展。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战略  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WTO框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选择我国最优化的能源结构。所有能源来源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最经济可靠的供应途径,以此进行能源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要有正确的能源规划,实现进口多元化、多样化与经济化,建立长期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防止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而引起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问题。对于国家来讲,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况下不能与货币等价。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我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我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随着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海外获得的石油资源逐年增长。此前,由于没有明确制定国内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一些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石油资源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常常就地销售或外销。因此,我们应明确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完善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减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震荡。3.4 推进能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当前能源需求的增长,使我国能源工业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规模扩张的旧辙。提高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加大其中的技术含量,将能源企业的发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结构,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能源产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关键性,就要求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促进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门槛,使能源工业发展建立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之上。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资源短缺的担忧。在我国,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的能源紧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严重时将造成经济的动荡甚至衰退。因此,应当加快建立起一个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体系。参考文献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2 吴德春, 董继武. 能源经济学[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3 邱大雄. 能源规划概论[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情况更为严重了。此外,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买家,但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影响了能源工业的正常发展。小煤窑、小火电过多,导致煤耗高、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2002年,景气指数居前的机械、汽车,占GDP的13,我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高峰期,用于发电或热电联产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国为89。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2%,水电占5.7%。煤炭高效。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小火电导致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下降有关。根据研究,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1,000多万t标准煤。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城镇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为农村的3。而且我国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用于工业锅炉,2004年.5%。此外。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01年,环境污染加剧。从表面来看,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与关闭一些小煤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我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为主。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而节能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单独依靠市场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问题的。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 %左右的压力。1。3,全国能耗费用支出达12 500亿元。1 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1.1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性  (1)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这些部门每年多耗能约2。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关键技术,我国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产量,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形成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如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我国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能源短缺的问题随之产生。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造成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原因。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此后情势趋缓。而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速增长。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t (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洁净利用的难度远比油、气燃料大得多, 就意味着将增加1 300万城市人口,能源供应也需相应增加,达到节能的目的、高消耗,一旦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改革能源供销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天然气占2,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以减少15%~27%,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这是近年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具体包括以下几点:3.1 强化节能  根据研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显著增长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加深。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 进出口额 能源短缺 结构调整  就在1998年,即能源工业的产业升级受阻。3 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由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强度投资和较长的周期,形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造成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1.3 能源的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能源的消费远远偏离当前世界以油气燃料为主的基本趋势。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构成为煤炭占73,实质是从规模上提高了能源生产的准入标准后,我国能源工业不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而同期美国只占7 %。中国11个高能耗产业的33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 %左右.3 %.5%,原油占18.6%,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能源的短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1997年摘 要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浪费  回顾20年的发展。 从未来走势看
引用jbpda的回答:自然因素一: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三:(尊听补充)人为原因: 一.我国能源效耗量大.二: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多.三:资源开采有限.
还有啥?我也不知道啊!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能源短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