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思想路线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谈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日08:37&&&来源:
原标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在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发展体制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全会的成功召开,必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坐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次全会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按照这条主线来谋篇布局的。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到各方面实践之中。
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当紧密联系大势和大局来把握。
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尽管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依然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特别是围绕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许多国家都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赢得发展主动。可以说,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树立和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能使我国发展占据时代制高点,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事关长远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于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同时发展也应当根据新的实践而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还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必须把握好的大逻辑。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我们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正是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上的不断与时俱进,我们的发展道路才行稳致远、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二、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作了深刻阐述。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刻认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过程中,领会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有这样五个方面需要深刻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要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看待问题,注重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把解放思想作为总开关,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破除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作为行为标尺,自觉对照检验我们的实际工作,符合的就鼓励和支持,不符合的就反对和摒弃,更好地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在转变观念中赢得新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成功经验在哪里,重要的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要注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注重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大干快上、不搞层层加码、不作难以兑现的承诺,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也要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发展的新进步。抓问题还要注意抓薄弱环节,解决问题应当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无论是制定具体规划,还是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都要着力补短板、解难题,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百姓导向、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越是发展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越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越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全面把握和推动落实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的过程。要着眼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滞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突出问题,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体现着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要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掌握科学统筹的方法,一起用力贯彻落实,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三、领导干部要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素养和能力
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带头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素养和能力。
第一,增强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素养和能力。理论优势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首先要解决好理论武装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把推动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搞对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发展思想、发展观点。要把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第二,增强把握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趋势的素养和能力。定大局、谋大事,前提是观大势、明大势。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应当认清发展形势、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好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蕴含的机遇和挑战,既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化,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又看到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甚至更多更复杂,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而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实现新的发展蓝图而顽强奋斗。同时,还要清醒把握我们立足的世情国情,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又看到这“四个没有变”中也出现许多新情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着力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与“势”,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奋发有为,做到胸中有大势、谋事有大局,增强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第三,增强驾驭现代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素养和能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重要的是熟悉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以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应当肯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完善,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知识去研究、去应对。如果总是沿用老的思路和办法,就难以胜任现在的工作。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加强学习调研,加强实践历练,努力掌握现代经济知识,努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力争有“几把刷子”。
第四,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素养和能力。现代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坚持依法决策,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定程序是什么。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决策,更要按法律规定办事,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发展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第五,增强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素养和能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抓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关键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好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三严三实”要求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标准要严、措施要实,以“严”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实”的干劲抓好发展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扭住各项重点任务、重要举措,一抓到底、善作善成。要树立全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不能逃避责任、消极对待。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敢啃硬骨头、敢于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瓶颈短板中推进改革发展。
提高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既要靠每个领导干部的自觉努力,也需要良好环境的激励和约束。各级党委要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培训,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推动发展的本领。要发挥好干部工作指挥棒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守纪律、讲规矩的要求,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要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调整优化考核评价指标,完善奖惩机制,健全追责问责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更好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日在中央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分享到:
&&& 广元新闻网讯(白燕林& 记者& 王姝)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区委安排。31号下午,区委常委班子紧扣“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主题,重点围绕“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展开讨论。区委书记刘襄渝主持会议并讲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发才、区政协主席陈蕾参加讨论会。&&&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部署,决定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在全市党员和干部中集中开展“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大讨论。利州区积极安排部署,决定紧扣“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主题,重点围绕“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常态、养成新习惯”、“引领新常态、担当新作为”三个专题组织开展大讨论,着力解决思想认识、行为规范、工作状态上的突出问题。
&&& 讨论会上,区委常委们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紧扣“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主题,面对面畅谈对“新常态”的理解认识。围绕“怎么看”,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具体任务,深刻认识“四个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内涵实质和路径要求,在思想观念上纠偏勘误、正确方向,以观念大转变促进思想大解放,以思想大解放引领新常态。&&&&刘襄渝在讲话中说,召开区委常委班子“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大讨论,旨在进一步深入认识“新常态”,更加准确、理性认清形势,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区经济加快发展。就如何“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刘襄渝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新常态”的历史背景、内涵和特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新常态,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是经济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表现,是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顺应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具有经济增速适度、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较高、经济制度环境有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发挥等特点。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清醒有为、务实有为、奋发有为、努力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准确把握“新常态”与“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新定位,为“四个全面”提供了客观依据;“四个全面”是对经济“新常态”总体布局的主动把握,也是引领“新常态”的实践纲领;经济“新常态”与“四个全面”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从战略目标看,引领经济“新常态”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致的;从战略抓手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轮子,也是推动经济“新常态”的两个轮子;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正确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证。&&& 三是要防止认识误区,准确理解把握“新常态”的新要求。要增强信心,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和特征,清醒认识、正确看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既不心浮气躁、大惊小怪,也不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要专注定力,准确把握“新常态”不是不抓发展,深刻认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努力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改进作风,准确把握“新常态”不是“挡箭牌”,“新常态”的本质要求是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积极作为,不能成为畏难的托词和失职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挡箭牌。&&& 刘襄渝强调,就全区而言,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的最大区情实际没有改变,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和各项要求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上升空间没有改变。这“三个没有改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赶”“加快追”“加快跨”。新常态下,更要有超常的状态,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扩增量中转方式、在稳当前中利长远,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更加清醒有为、务实有为、奋发有为,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区领导张勋图、陈内召、王超、孙新华、刘文武、冀健华、李映文、何国林、李兴鸿、向坤道参加讨论。您当前的位置:&>&&>&&>&
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王友卓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词自此倍受人们认可,并从经济层面迅速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等各个领域。新常态一词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的正确判断,是我党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新发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因此,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认识新常态,全面理解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深远意义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党的建设新常态,就是通过全面落实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党建新常态是基于我党面临新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正确判断,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执政党历史规律看,复杂多变的世情特征体现了党的建设新常态必要性和紧迫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其自身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该政党的生命力。上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固然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多种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放松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致使执政党失去了自身的先进性和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最终导致政权旁落,亡党亡国。我们党当前面临的世情特征和过去相比更加复杂多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这些世情特征既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使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鉴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我们要应对这一挑战并获得最终的战略主动权,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下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放松自身建设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深刻理解新常态下只有全面推进以从严治党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才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掌握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从党的建设现实情况看,敢于直面问题的气魄体现了党的建设新常态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深刻把握、科学分析党情,是抓好党的建设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党的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否认,随着形势的变化,党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发生偏移错位甚至是倒置的问题明显,不少领域&四风&现象日盛,腐败问题突出,致使一些地方党群关系由过去的鱼水关系演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党组织没有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以至于面对改革大潮中的利益调整心态失衡,进而造成信念失稳、行为失妥甚至失控,最后必然会导致我们党失去执政根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把握在新常态下强化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从党的建设新要求看,崇高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党的建设新常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立足国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此,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从而使党建新常态应运而生。任重道远的崇高使命需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不懈努力,而党建新常态最鲜明的取向就是一个&严&字。要落实好这个&严&字,就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大无畏气概荡涤一切不正之风;就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提振全党精气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起点上切实认识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从严治党的新高度营造党建工作新常态,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适应新常态,全面领会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深刻内涵
认识党建新常态,有利于把握党建新形势。而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就必须改变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全面领会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深刻内涵,树立与时俱进的四种意识。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迎接思维观念新挑战是适应新常态的基本前提。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前提。历史经验表明,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就会事倍功半。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经济工作不抓不行、党的建设不行才抓&的倾向,抓党建的思维正逐步僵化弱化,这是党建主体责任没有得到履行的集中体现。而适应新常态就必须严格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作为责任主体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观念,把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党组织的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更须责无旁贷率先垂范,做到把责任记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务工作者作出榜样。通过强化责任意识,使各级党委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力度更大一些,使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落实更严一些,使党委成员&一岗双责&的廉政建设责任更细一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凝聚团结向上的正能量。
二要树立规矩意识,迎接制约监督的新挑战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保证。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既包括成文的党内纪律和法规,又包括不成为的自我约束纪律和惯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也是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不少干部改变了作风,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仍有一些干部说话口无遮拦,办事随心所欲,视规矩为&稻草人&、视纪律为&纸老虎&。对党的纪律和规矩毫无敬畏之心,缺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底线。适应党建新常态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规矩意识,这既是对当前反腐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的清醒认识,也是当前党建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树立规矩意识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明确纪律是高压线不可触碰,规矩是边界不能逾越,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
三要树立服务意识,迎接行为方式的新挑战是适应新常态的根本途径。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自我要求不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着工作作风&庸懒散&、生活作风&假浮蛮&、廉政建设&私奢贪&的现象。这种作风不得到彻底转变,党的执政根基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适应新常态迎要求存在此类作风的党员干部彻底改变这种作风,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面对任何新情况新问题,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把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做深入、做细致、做到位,从设身处地的立场依靠群众、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推动事业前进的营养,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
四要树立创新意识,迎接驾驭本领的新挑战是适应新常态的不竭动力。素质能力弱化、安于现状是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能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能力危机、本领恐慌,严重影响着干部在新常态下的驾驭能力,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严峻考验。解决这一现状,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思维探索前行,通过强化自身标准提升适应发展实践,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树立创新意识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对最新政策的研判能力,善于用开放性思维排除干扰驾驭全局,始终在政治上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树立创新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困难问题面前不等不靠,拿出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树立创新意识要求党员干部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切实保障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把握新常态,全面促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新常态也是新机遇。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实现党建工作新突破。
一要在地位上求突破,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首要任务。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表述,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使党建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要把抓好党建作为各级组织的最大政绩,在人财物上予以优先保障。各级党委应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在人财物的配备上予以优先保障。从党建经费的拨付到活动场所的落实,从主体责任的体现到专门人才的安排,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要把抓好党建作为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在工作部署上予以提前谋划。党的建设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抓好党建,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最终以党的建设的新进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因此,抓好党建必须在工作部署上予以提前谋划,使党建比其他工作先行一步,以党建工作的有效推进带动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抓好党建作为引领风尚的基本途径,在日常监督上加大力度。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因此,要把抓好党建放在以优良党风促政风民风引领社会风尚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切实做到有腐必反,一如继往地&打老虎&、&拍苍蝇&、&揪蛀虫&。党内生活坚持常&红脸&、多&出汗&、勤&洗澡&、早&防病&,强化日常监督,并在推进措施上加大力度,切实把正党风转作风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努力形成&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好局面。
二要在重点上求突破,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着力点。党建工作量大面广内容宽泛,因此,要谋求党建工作在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必须突出重点牵住&牛鼻子&,以点带面抓好党建。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生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养成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生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生动的警示教育,严格的党性教育来净化党员干部的心灵,提高党性觉悟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要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重点,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在自身建设上发挥表率作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关心群众利益,真正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要以创建创新型党组织为重点,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在新常态下,党建工作要想有新作为、实现大提升,就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要紧密联系时代特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有的放矢地抓好党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要在难点上求突破,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关键点。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常态下党建工作,有效突破党建难点,这是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关键所在。坚持政治导向,有效破解抓与不抓一个样难题。推动党建新常态,就是要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内法规为抓手,实行严格的管党治党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在干部考核中突出党建地位、注重党建实绩,让抓好党建的干部脱颖而出,对抓党建的干部考核看其实效,以政治导向营造人人关心党建的良好氛围。坚持问题导向,有效破解改与不改一个样难题。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是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形式,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活动来时&波涛汹涌&、活动结束&风平浪静&的怪圈,这也是党建工作的又一大难题。以刚刚结束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例,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可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仍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因此,开展活动必须重长效、管长远,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发挥好活动载体作用。坚持激励导向,有效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难题。在党建工作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是一大传统性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有考评,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约束和有效激励。没有绩效评价的党建是虚功。党建工作要出成绩,要出效益,必须建立健全党建考核评价制度,并加大考核权重和分值,把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情况严重的要严肃问责,使党建工作成为&硬杠杠&,以制度确保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四要在抓基层上求突破,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创新点。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带领干群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在新常态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意义更加深远,因此,要把抓基层作为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创新点。要使基层党组织在新常态下迸发新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建的活力直接影响新常态下的党建工作的总体活力,因此要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规范并创新、丰富党内组织活动,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真正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使基层党组织迸发新活力。要使基层党建队伍在新常态下展现新形象。新常态的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充满了新期待。因此,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基层党员干部外在的新变化,形成良好的新评价,就要在&严&字上高标准、在&新&字上做文章。要通过不折不扣落实从严治党,模范践行&三严三实&,展现新常态下基层党建队伍的新形象。要努力探索新常态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推动新常态的&新&逐步向&常&转变,必须在推进新常态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机制建设。新常态党建不是阶段性过场,而是长效工作,因此,要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建章立制,把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基层党组织应把机制建设不断量化细化,并且确保机制的生命力,创新机制抓党建、依靠机制促党建,高度重视机制在推动党建新常态下的创新和延续。
五要在实效上求突破,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落脚点。抓党建是慢功细活,应该巧补短板,勿贪急利,扎扎实实地推动党建工作在新常态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方面要在政策落实上求实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党的方针政策能不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真正以党建实效取信于民。另一方面,要在工作方式上求实效,确保服务群众&零距离&。群众看党员干部,不是看说得多好,关键是看干得怎样。因此,抓党建工作特别是抓基层党建工作,不能搞&假大空&一阵风的形式主义,而是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接地气&、出实招。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就是要主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确保服务群众&零距离&,使群众诉求表达有人听、利益关切有人管、生活困难有人帮,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谋求党建工作新作为的最终落脚点。
免责申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
版权所有:中共邹城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联系电话: Email: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