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四种形态和把握新常态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
作者:冯蕾
  今年两会,“新常态”既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记者采访的重点。图为一名记者在会场拍摄。本报记者 冯蕾摄  (本版内容)
(责任编辑:HN666)
03/03 15:4303/03 00:0803/03 00:0603/02 02:1503/02 01:2403/01 14:0002/28 17:4802/28 07:1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播报: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时隔半年,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该指出,新一届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习近平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选择。
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宏观政策。
首先,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将要面临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5月份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第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四:一是刺激依赖症;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404-Not Found
您访问的页面暂时未找到,可能已经丢失,本网为您推荐了更好看的东西哦!
如未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添加扫描以下微信公众号留下您的问题,我们的服务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服务认识新常态 把握新常态 抓住新常态
 来源:宣城日报 
来源:宣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新常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在宣城能不能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抓住新常态,考验着我们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既需要我们不急躁,保持定力,更需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一、正确认识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是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是发展的更高要求、更高境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深刻论述,指出新常态带来的9个方面趋势性变化。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既要在认识上同中央、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又要从宣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研究问题。这其中,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思想上的误区,对新常态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必须深入辨析,切实加以克服。一是不唯gdp、不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发展。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二是不盲目追求高速增长不等于不要速度,不能把新常态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速下滑,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本身就包括有一定速度的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不上项目,不是不搞建设,不是不抓重点工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庸政、懒政,不作为、慢作为,就是最大的政绩观问题。四是保持底线思维和防范意识,不是守摊子、混日子。不能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群众期盼的是收入越来越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群众反对的是乱作为、不作为,群众从来不会反对发展、反对干部干事创业。新常态在我市的表现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点。一是发达地区已解决的问题与新常态下的共性矛盾在我市并存。比如,长三角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我们还在工业化中期。我们没有走出“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二是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仍然是我市最大的市情。与全国平均水平比,201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的7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国的84.3%,全市还有8.94万贫困人口和108个贫困村。与全省比,2013年,gdp总量居全省第10位,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均居全省第9位。三是既面临“加快赶”的压力,又有“抓紧转”的挑战。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的产业还没有成型,就面临着转型。我们的工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就面临产能过剩。我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总量都不大,真正能称得上的块状经济,也就一两个,其他的都还处在成长过程中。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新常态下一定要有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此要在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第一,必须坚持不低于并力争略高于全省增速的发展速度。确立这样的目标,既有需要也有可能,既有基础也有压力,属于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跳起来体现的是精神是状态,体现的是实干、苦干、拼命干。第二,必须清醒认识新常态是新机遇,并要紧紧抓住机遇。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五个有利因素和六大机遇,对我们都适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认识宣城独有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一是苏浙沪转型带来的机遇。这是我们最大的机遇。上海早就提出建设四大中心,重点就是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以上。杭州、南京也明确提出发展重点是以服务业为主。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除高端制造业,现有一部分工业必须外迁,原可能在这些地方落户的工业项目就要到外地去落户,这种产业梯度转移对我们就是机遇。二是文化生态的优势。宣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良好的生态,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尤其是现在人们的理念在变化,过去讲旅游是到大城市,现在旅游是到生态好的地方去,到乡村去,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三是区位优势。宣狸路开通后,到南京机场就50分钟车程,和南京就是一家了。同时,随着宣狸高速、扬绩高速、宁宣杭等一批高速建成,我们距离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就更近了。四是人口红利。过去是用工紧张,现在很多在外务工的又回来了,某种程度上又出现找工作难,从另一方面说,这对我们一些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将会是一个改善。如果把以上这些历史、文化、生态、区位等优势叠加在一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在新常态下增加我们的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第三,必须突出抓好市本级。市本级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市四大班子,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都要强化市本级龙头意识。市本级做的好不好,直接考验我们四大班子和市直部门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必须把更多精力放在抓市本级发展上。只有市本级做大做强了,对县市区才有凝聚力、号召力,对经济发展才能增强带动力、辐射力。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当前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已经走不通了。我们要利用好环境保护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加快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融合。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新常态
  郑新立
  新常态当然也会伴随新矛盾新问题,但新常态的内容不宜泛化,不宜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都纳入新常态,那样会失去解决矛盾、问题的时机和动力;也不宜把一些短期现象纳入新常态,那样会导致长期经济政策发生偏离;更不能把新常态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不能把经济下行视为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也是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并非无药可解。从内部看,它源于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前进的艰难爬坡阶段。综观世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在经济结构特别是城乡结构上实现了根本转变,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赶上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大体接近。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应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如果出现增长乏力,就应当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
  不能把需求不足视为新常态。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它不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是长期以来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投资率不断攀升,消费率不断下降,生产能力快速扩张而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下降。产能过剩是需求不足这一矛盾的另一面。问题是,我们对计划经济下的&短缺&有着深切认识,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对市场经济下的&过剩&关注不够、理解不深,缺乏有效对策和经验。发达国家通过加强经济预测和宏观调控、发展福利社会,使生产过剩的危机得到一定缓解。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通过扩大内需、淘汰落后,解决当前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这样,既可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又能使广大居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不能把通货紧缩视为新常态。通货紧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但一来我们并没有陷入通货紧缩;二来通货紧缩属于短期经济波动问题,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很大运作空间,如果措施得当,完全可以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我国政府债务率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发行长期建设债券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扩大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率偏高一些,但证券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由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格局所决定的。广义货币(M2)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一些,这是正常的、必要的。当前适当增加一些基础货币投放,松动一下银根,不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对扩大内需、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所说的经济新常态,与国际社会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低迷状态所说的新常态,以及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括的新平庸,显然有着不同含义。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实际出发推进改革、谋划发展,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日《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蒋应红(实习)
翻开日的《人民日报》,位于13版的“生态文明建设专刊”和16版的“兰州·蓝”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以兰州为背景的...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