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国棉四厂五厂原址现在哪里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武汉和上海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以及“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而如今,随着城市改造的快速推进,一栋栋优秀历史建筑被推倒,一片片著名里分(里弄)被夷平,一处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档楼盘。地产经济正在左右城市的发展。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大汉口的踪迹?

武汉国棉四厂(王炎生 摄)

武昌裕华纱厂是在湖北布、纱、丝、麻四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九十年代,为弥补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经费之不足,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又称布、纱、丝、麻四局或湖北纺织官局。张之洞引进推广机器产纱织布,改变了数千年来的手工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发生突变,使湖北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这在湖北、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1947年裕华纺织公司回武汉恢复办厂的职工与渝厂职工合影(《武汉工业百年》,雷鹏主编,2009印制)

1920年,张松樵等人在承租经营湖北纺织官局的基础上,在武昌上新河长江边购置地皮建起武昌裕华纱厂,后与大兴、大华纺织公司等一起形成裕大华公司。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裕华纱厂西迁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迁武汉。

1957年9月毛泽东视察武汉国棉四厂(《武汉工业百年》,雷鹏主编,2009印制)

建国后,裕华纱厂改为武汉市第四棉纺厂(国棉四厂),1993年改组为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地铁集团收购了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裕华纱厂搬迁至蔡甸。裕华纱厂没有列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厂房已全部拆除,目前厂区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惟有一座硕大的牌楼(厂门)矗立在原址,似在向过往的人们证明它曾经的存在和历史的辉煌。

原武汉国棉四厂三维地图

2016年3月5日,作者第一次探访武汉国棉四厂,被宏伟大气的厂门所震撼。厂房早已不存,荒野遍地,乍暖还寒之际,一片萧瑟景象。老厂门通道成了驾校训练场所。

武汉国棉四厂老厂门(周国献2016年3月5日拍摄)

2017年6月27日,作者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呼吁有关部门对国棉四厂老厂门这一承载着湖北近代纺织工业历史和激情年代印记的重要工业遗产进行原址保护,并将其列入第二批武汉市工业遗产名录。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记载,1919年,承租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的楚兴公司主要负责人徐荣廷、张松樵等受军阀势力的排挤,决心自己筹办工厂。织布局管事张松樵等筹资50万两,汉口纱商孙志堂亦拟集资70万两,二人遂合组武昌裕华纱厂。因孙缺乏办厂经验,放了倒账5万两,又因向英商购置纱机结汇迟缓而蒙受损失,致使资金短缺,建厂受阻。

不久,张松樵邀集楚兴同仁徐荣廷等入股并增资36万两,成立武昌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由徐荣廷任董事长,张松樵为经理,孙志堂为监督。在武昌新河洲填河建厂,定名为武昌裕华纺织厂。1922年有3万纱锭和500台布机。(《武汉市志·工业志》)

抗日战争时期,裕华迁重庆开办裕华渝厂(重庆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后又在成都办裕华蓉厂(成都纺织厂前身)。抗战胜利后,武昌裕华纱厂恢复生产,但渝、蓉二厂仍留原地。

1949年,武汉解放,张松樵积极配合人民政府做好其他股东的思想工作,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完成,1966年改名武汉市第四棉纺厂(简称武汉国棉四厂)。

武汉国棉四厂(周国献2016年3月5日拍摄)

2016年6月4日,作者再次探访武汉国棉四厂,老厂门忆旧屹立在长江边,原国棉四厂厂址上一片郁郁葱葱,野花盛开。

武汉国棉四厂老厂门(周国献2016年6月4日拍摄)

武汉国棉四厂(周国献2016年6月4日拍摄)

最后一幅全景图拍摄于2016年6月4日。

请横屏观看(手机请关闭自动旋转屏幕)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链接】:

0、周国献作品《大武汉》即将在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展出

1、大武汉系列之13:武汉申新第四纺纱厂、武汉市国棉三厂

2、大武汉系列之12:武汉锅炉厂

3、大武汉系列之11:武汉重型机床厂

4、大武汉系列之10:武汉汽车齿轮厂

5、大武汉系列之9:江岸火车站、江岸车辆厂和转车楼

6、大武汉系列之8:平和打包厂

7、大武汉系列之7:周恒顺机器厂寻踪

8、大武汉系列之6:从扬子机器厂声名鹊起,到武汉冶炼厂黯然退场,一声叹息

9、大武汉系列之5:武汉国棉一厂续篇——珍贵老照片及布机车间火灾现场

10、大武汉系列之4:武汉国棉一厂

11、大武汉系列之3:汉口隆茂打包厂的最后遗照

12、大武汉系列之2:探访鲜为人知小角落——武昌粤汉码头遗址,上世纪初火车如何渡江

13、大武汉系列之1:消失的影像——汉口交通路

特别声明:本头条号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发请注明出处。

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巡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12日,在三孔桥纺织市场,原价20多元/米的棉布仅卖6元,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淘宝。月底前,纺织市场所在的老国棉三厂片区要整体搬迁,业户将迁入一路之隔的嘉汇国际家纺城。 记者王锋 摄

??市民从纺织市场内淘到的便宜布 记者王锋 摄

??传了很久的济南三孔桥纺织市场将搬迁的消息终于坐实。12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本月底前,该市场将停止营业,并整体迁往旁边的嘉汇国际家纺城。至于旧址,或将进行房地产开发;不过也有消息称,一家国企将搬到这里来。

??【现场探访】 给钱就卖,满眼尽是甩货的

??听说这里要搬了,赶紧淘点便宜货吧。12日,在三孔桥附近,几名中年妇女相约来到纺织市场。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商户都挂出了搬迁甩卖的招牌,有的甚至打出了给钱就卖的招牌。

??搬迁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记者在市场公告栏上看到,一张通知上写着:该市场租赁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移给齐鲁化纤集团,因为房屋征收,通知业户解除租赁合同,业户须于3月18日之前迁出。另外还有一张通知上写着:市场将于2016年3月31日停止营业。

??【业内分析】 莱钢或将接手 另有国企也中意

??谁最有可能接盘?纺织市场业户间盛传是莱钢建设公司,而且说其已经交了一两亿元的订金,记者向多方核实,均未得到准确信息。不过一个既定事实是,此前,仁丰纺织母公司齐鲁化纤集团已经与山东莱钢建设公司签订了仁丰纺织土地熟化协议。

??莱钢建设是莱钢集团全资子公司,在济已开发了凯旋公馆、凯旋新城、艾菲尔花园等房地产项目。

??记者还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由于牵扯到济南北部改造,北湖即将开挖,这里一些企业势必要搬迁,其中有一家国企,业绩不错,有可能搬到这里办公。

??市场要搬到一路之隔的嘉汇环球广场的国际家纺城,很多业户担心新市场会失去原有市场的人气。纺织市场上次搬迁是在2008年,从铁路西侧的国棉四厂搬到现在的位置,营业额顿时下降三四成,经过六七年发展,刚恢复得差不多了。业户腾先生说。延伸阅读

??最辉煌时济南曾有14家纺织厂

??济南曾是全国纺织行业重镇,现在这些企业状况如何?这一点,济南市纺织工业协会前会长,退休之前曾任济南纺织工业局副局长的贾凤美最有发言权,她经历过济南纺织行业的鼎盛时期,也见证了衰落过程。

??济南棉纺织业在发展鼎盛时期,总共有14家厂,编号为一厂到十四厂。当时,归纺织工业局管理的棉纺厂总共有7个,从国棉一到国棉七都是国有企业,其他棉纺厂有的是集体企业。

??提起凤凰山路1号的国棉一厂,很多老济南人都印象深刻。该厂现在主要靠出租物业、厂房,收入的租金还要给现有职工发工资,目前已经进入破产程序。

??位于济泺路的国棉二厂历史也很辉煌。1990年,曾是济南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之一。国棉二厂片区已与青岛海尔地产集团公司签订了开发意向协议,目前已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三孔桥纺织市场所在地是济南仁丰纺织公司,也即原来的国棉三厂。该厂成为济南帮扶解困的44家困难国企之一,而且成为破产退出一批的企业范围。

??国棉四厂即原来的成通纱厂,后改制成为济南诚通纺织公司。国棉五厂在济兖路,1996年依法宣布破产,后被济南元丰棉纺织印染厂收购。后来通过多次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先后收购了济南袜厂、创办了齐鲁鞋城。国棉七厂在经历1998年华诚集团兼并后,于2008年7月重新下放给济南管理,并于2009年1月进入破产程序。济南第八棉纺厂是1986年由原历城砖瓦厂转产兴建而成,1993年申请破产,是济南市首例国有企业申请破产的案件。

??第九棉纺厂原址在天桥区。第十棉纺织厂在平阴县,被元首针织收购。第十一棉纺织厂原地处章丘市,2008年重组并改制为山东省鲁棉集团天元纺织有限公司。

??济南第十二、十四棉纺厂在商河县,2000年合并改制后成为齐鲁宏业纺织集团。第十三棉纺厂地处济阳,1999年底改制为济南银花纺织公司。

}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武汉和上海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以及“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而如今,随着城市改造的快速推进,一栋栋优秀历史建筑被推倒,一片片著名里分(里弄)被夷平,一处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档楼盘。地产经济正在左右城市的发展。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大汉口的踪迹?

武昌裕华纱厂是在湖北布、纱、丝、麻四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九十年代,为弥补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经费之不足,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又称布、纱、丝、麻四局或湖北纺织官局。张之洞引进推广机器产纱织布,改变了数千年来的手工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发生突变,使湖北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这在湖北、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1920年,张松樵等人在承租经营湖北纺织官局的基础上,在武昌上新河长江边购置地皮建起武昌裕华纱厂,后与大兴、大华纺织公司等一起形成裕大华公司。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裕华纱厂西迁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迁武汉。

建国后,裕华纱厂改为武汉市第四棉纺厂(国棉四厂),1993年改组为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地铁集团收购了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裕华纱厂搬迁至蔡甸。裕华纱厂没有列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厂房已全部拆除,目前厂区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惟有一座硕大的牌楼(厂门)矗立在原址,似在向过往的人们证明它曾经的存在和历史的辉煌。

2017年6月27日,作者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呼吁有关部门对国棉四厂老厂门这一承载着湖北近代纺织工业历史和激情年代印记的重要工业遗产进行原址保护,并将其列入第二批武汉市工业遗产名录。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记载,1919年,承租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的楚兴公司主要负责人徐荣廷、张松樵等受军阀势力的排挤,决心自己筹办工厂。织布局管事张松樵等筹资50万两,汉口纱商孙志堂亦拟集资70万两,二人遂合组武昌裕华纱厂。因孙缺乏办厂经验,放了倒账5万两,又因向英商购置纱机结汇迟缓而蒙受损失,致使资金短缺,建厂受阻。

不久,张松樵邀集楚兴同仁徐荣廷等入股并增资36万两,成立武昌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由徐荣廷任董事长,张松樵为经理,孙志堂为监督。在武昌新河洲填河建厂,定名为武昌裕华纺织厂。1922年有3万纱锭和500台布机。(《武汉市志·工业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江市国棉四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