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有一期视频节目中讲到一个卖帽子商人做招牌故事,不断有人帮助举报给百度提建议议,不断减少,求是哪期啊?想回看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自媒体节目如何?
如果把知乎的牛人聚集起来,也可以复制一档同类型的节目吗?
按投票排序
402 个回答
罗是一个媒体人,不是个学者,所以他的节目内容,多是结合热门事件,糅合社科观点的大杂烩。具有传播宣传效果,是为了吸引观众,但大多并不值得推敲。同理可证,相亲节目不是用来相亲的。
是这样,我其实算是罗辑思维的听众。原因很简单,在我实习的时候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只有听点什么了,于是把最能扯的播客都下下来。听玩高晓松,就只有听这个了。我觉得逻辑思维最大的价值就是消遣和打发时间了,跑步的时候也可以看看。打游戏需要长时间做重复性动作的时候可以打发时间,整理数据啥的时候也可以。逻辑思维这个节目是专业性为0的。我订阅过很多其他播客类节目,例如
的《it公论》,
的《硬影像》,还有《科学脱口秀》甚至《观影风向标》,这些节目趣味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听了之后受益匪浅。而逻辑思维只有打发时间一个用途了。逻辑思维最好听的就是写历史故事,这些玩意也是他们扒的别人写的书,例如多次引用张宏杰先生的书,甚至连语气和修辞都照搬,原创性几乎为零。但是我们把这个节目定义成打发时间的节目,只要听别人讲故事就够了嘛。所以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开始讲道理,就只能呵呵笑了。因为太傻叉了。逻辑思维每一期都想要讲个道理,或者给你什么启示,你一旦听他总结,就觉得我靠这人什么脑子。。。最后,一旦进入专业领域,恨不得你得生气。本人是学经济学的,逻辑思维有关经济学的节目,没有一期是靠谱的,没有一期是没有硬伤的。但有趣的是,罗振宇这个人还经常“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或者建议大家学经济学,或者自称学了经济学受益匪浅等等。很无语。我记得有一期是讲泡沫的,罗振宇说要先从“郁金香泡沫”说起,然后讲了半天郁金香泡沫的故事,从头分析到尾,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什么启示,中间还不忘掉书袋,说周其仁先生那里看的。等我把他提到的周其仁先生那篇找到,我惊呆了,因为那篇文章其实是说,根本就没有郁金香泡沫,这些都是大家以讹传讹传出来的:“说来由不得你不相信:全部现代着作关于郁金香狂潮的描述,皆来自一位M先生(Mackay)1841年一本书里的7页。这本书抄袭了另外一位先生关于哈尔勒郁金香市场的记载,后者除了援引一个英国旅行家——他1705年到过当地,对70年前发生的投机传闻不过在日记里记了一句话——之外,全部摘自一本叫《G&W》的小册子。经考证,《G&W》系荷兰地方当局编写,旨在规劝人民远离投机活动,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抽烟有害健康”或“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让我长话短说。直到本书作者1989年发表关于“郁金香狂潮”的论文前,没有人整理出一份比较完整的时间序列的郁金香球茎市价变动表。更没有人系统地区分清楚种种不同的郁金香球茎——以及各种不同的交易和价格——的实际含义。人们宁愿复述、传播甚至再创作“郁金香狂潮”这样一个“模式化的事实” (stylized fact),并以此为基础,产出更多的术语、理论、模型、推理、管制大计和道德规劝。”最后周其仁先生总结:”让我说明,“无知”不是罪过,我们甚至不必为之难为情——承认无知毕竟可以刺激求知。问题是,为什么要给无知包上一件“大有学问”的术语外衣,还偏偏要以美丽的郁金香的名义?“看得我笑翻了。这句话不就是讽刺以郁金香的名义贩卖自己所为”道理“和”启示“的罗振宇先生嘛,罗先生真是大度,做了一期节目,还公开了参考书目,结果这个书就是骂他的。。。。。估计他都没认真看吧。ps :我晕。看到好多同学说看到我的回答不想看《逻辑思维》了。别啊。其实我还是经常听这个节目的,只不过当消遣而已。写这个回答是为了说明,他的节目当消遣玩很不错,但是想要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启示,就过了。我想他的定位也就是个消遣的玩意。而题主认为把知乎的大牛集结起来打败他。其实完全不是一个领域。知乎也有很多大v我就不点名了,答题也是鸡汤,或者讲故事,或者讲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也有很多赞,人们给他们点赞不在于答得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能学到什么东西,而是答的正好是他们爱听的话,这些人做节目去灭罗振宇是可以的。但是知乎也有更多的人,回答的都是非常专业的东西,做节目估计不是人们爱听的话,要灭掉罗振宇。。。。毕竟不是一个领域的嘛。就像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完全两码事儿,你说让戈达尔灭掉迈克尔贝,中国观众首先就不答应。pps:很多同学说不专业也不要苛求。说这是启蒙。我觉得启蒙是讲一些简单的东西,而不是讲一些错误或者至少是误导性的东西。例如你可以觉得给小孩讲地心引力很难,但如果你说地球是平面的,那还叫启蒙吗?罗胖的很多说法都是有误导性的。还是拿泡沫那一期。罗胖用郁金香泡沫总结了很多泡沫发生的条件以及特点等等,前边已经说了,本来就是夸大的子虚乌有。另外罗胖还抛出一个观点:说你觉得泡沫就是价格高,什么是价格高呢?没有标准,价格是供需中形成的。这句话没错。但这恰好证明了泡沫的危害。因为供需中形成的价格,必须满足价格越高需求越低,供给越高,这样才能有稳定的均衡,而泡沫的特点恰好是,价格越高需求越高,大家都投机嘛,能升值才买。所以泡沫恰好是价格机制失灵,或者市场失灵的结果,而罗胖用市场机制为价格辩护,让人们误以为泡沫其实是一种好现象。非常具有误导性。再例如有一期,罗胖为了反驳《21世纪资本论》,说不应该为资本家的资本收入收税,然后他讲了个企业家造海底电缆的故事,说正是这些资本家为了创造了新技术,给他们征税怎么行。这里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混淆了资本家和企业家,故事里讲的都是企业家因为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开拓失业的故事,可是现实世界里大量的资本家都是单纯的食利者,只拥有股票或者财富,然后有一个专业的经理人或者理财团队为他打理,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钱,就是因为他有钱,而钱是具有稀缺性的,和他个人能力贡献无关。这也就带来了第二个错误,也就是认为征税一定会减少供给。其实学过基本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不是一定的,例如你是姚明,打篮球能赚1亿元,我征税9千万,你就不打篮球了?不是的,如果你作为姚明找一份其他工作,只能挣100万,你打篮球还能挣1000万呢,你干嘛不打?你照样打。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租。你特殊的才能具有垄断性而获得的“租金”,为这些东西征税是不影响供给的。而资本家或者甚至企业家能够赚得巨额的财产,就是因为这种天赋和才能所带来的垄断租,还有就是食利者因为对财富的垄断而获得的利益。对这些东西征税,当然不会影响他们的供给。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尽力调节收入分配,例如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都是累进制的,而发达国家已经是高福利化了,政府收富人的税然后转移支付给穷人,是非常普遍的,反而是我国做的还不够。罗胖这一期替谁说话,代表谁的利益,大家心里清楚。
罗振宇的“互联网思维”、禅宗、成功学都是一回事儿。罗振宇火了,就像小米手机火了一样。每天都有人跟我说,你看罗振宇做了什么什么,你看罗振宇多牛逼多会玩,你跟人家好好学学。就是这些人逼着我去研究一下罗振宇。所有的流行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能引起流行的社会心理无非那么几种。坏的节目是迎合审美,好的节目是迎合人性;坏的商业是迎合XX后,好的商业是迎合永恒不变的人性。人性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东西是“不劳而获”。有人跟我说,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不劳而获,我对国外的情况不太了解。至少,中国的商业界,这些按说应该更加理性的人,也都经常非理性的喜欢不劳而获。他们不太相信常识,更相信奇迹。不劳而获就是所有奇迹中最值得赞颂的一种,和摩西分开红海一样。现在,整个商业界,特别是快消品行业,言必称小米。事实上,他们并不用小米手机,他们都用苹果和三星,他们也不了解小米。他们对小米的兴趣只有一点:小米在广告和营销上的投入的费用非常少,但是效果非常好。有人说这是粉丝营销,有人说是饥饿营销。最近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成了他们言必称的对象,罗永浩的广告和营销费用也非常少,在他们看来,就是发了几条微博而已,但是,效果非常好。别的企业投了几千万的广告费,在罗永浩的面前,就像是打了水漂一样。于是他们说,我也要这个,我也要发几条微博,就有几百万人关注我。在他们看来,这就叫“互联网思维”,就是不好钱办大事,或者,花小钱办大事啊。罗振宇做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鼓吹者,非常直接的利用了这一心理,激发了整个媒体界和商业界对于他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了他的传播节点。对,就是不劳而获。这件事情要分开说。首先,《罗辑思维》是一档非常好的互联网视频节目,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努力,也有很多人喜欢看,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中国好看的互联网节目不止《罗辑思维》一家,《晓说》或者《暴走大事件》的点击和粉丝都数倍于《罗辑思维》。《罗辑思维》基于它的内容和主持人,不太可能是一档特别大众的节目,观众是有限的,如果仅仅是比点击,它明显不可能是最好的互联网视频节目。所以罗振宇要再玩点别的。那些每天跟我谈《罗辑思维》和罗振宇的人,都不看这个节目。他们只是每天在微信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罗振宇做的事情,关于罗振宇的分析文章,然后跑来跟我说,你看,人家罗振宇没有花一分钱,就做了一个这样的活动;没有花一分钱,就做了这么大规模的宣传。你看,你看,你为什么不做。是的,这些人就成了罗振宇的宣传节点。罗振宇的宣传节点是三类人。首先是节目的粉丝,罗振宇每期节目的点击是150万到200万之间,听上去不少了,但是,在优酷完全排不到前面,还有《暴走大事件》这样12期点击就过亿的节目呢,你也没怎么听说过,是吧。所以,仅靠节目,无法支撑《罗辑思维》的传播。其次是那些跟着他蹭吃蹭喝的粉丝。这些人除了喜欢罗振宇的节目之外,还是罗振宇“不劳而获”也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信徒,他们坚信,这种蹭吃蹭喝的商业模式将发扬光大,自己好好跟着罗振宇,以后还能抽电视抽妹子抽房子汽车。第三种是不看《罗辑思维》的人,很多商业圈和媒体圈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看不上这种节目,但是,对于能够罗振宇的商业模式十分喜欢,看啊,人家到处蹭吃蹭喝,白吃白拿,不花钱办活动,不花钱做宣传,这就是未来的商业和商业的未来啊。罗振宇把用互联网思维这三类人装了进来,然后,都变成了自己免费的商业节点。罗振宇的所有宣传和文案,简单的说,就是:看我不劳而获,跟着我你也能不劳而获,学着我你就会不劳而获。于是大家口口宣扬这一奇迹。看,红海真的分开了,不花钱真的能买东西。奇迹是大家最愿意谈论的事情。商业世界里最大的奇迹就是东西随便拿,不要钱。罗振宇做到了,并且你们相信了。是不是有点眼熟,就是这样子的,80年代中国有一帮点子大王和策划大师(现在他们的后人都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就在教这个,只要一个点子,就能打开市场,花小钱办大事呗。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是鸡贼致富,不是勤劳致富。张悟本的绿豆也是一样的,癌症很可怕,很难治,科研攻关不易,医疗体系一团糟。没事,不用去医院,有绿豆,有地瓜。花小钱办大事呗。罗振宇这种玩法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并冠上一个高大上的名头。比如互联网思维、国学或者创新。相比于细节和产品的创新,中国人更相信思维的创新可以改变一切,思路决定出路,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世界观发生改变,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水平都会发生改变。听着有点像禅宗。宗教做为安慰剂的一种,总要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比如,你烧烧香,下辈子就能投胎到一个富贵人家。相比于成为富贵人家,烧烧香然后等投胎,还是更容易的嘛。不仅因为操作简便,让人愿意尝试,而且无法验证。这个真是太完美了,唯一的缺点是听上去有点太简单了,无法迷惑知识分子。所以,高僧大德们更进一步,发明了禅宗,禅宗把这种简单的实践复杂化,看上去十分玄虚,所问非所答,搞出了很多口头禅,让知识分子也喜欢起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你看多开心。说到这里还要再补充一下,我知道,佛教和互联网都是很好的东西,但是理论和实践以及大众传播是不同的层面,完全是两码事。民主和共和国也是很好的东西呢,但是到了大众传播层面,就成了阿Q说的革命,直接去赵老爷家搬元宝洋钱洋纱衫,以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就是这样,粉丝,信罗振宇可以白吃白喝送电视家具房子妹子呦。总结:让别人相信,我掌握着不花钱拿东西,不花钱做宣传,不花钱做活动的秘笈,也就是“互联网思维”;所以,看我,说我,跟我学吧;然后,我火了。大象装冰箱,一般都分三步。
“想起孟德斯鸠的话:在一个专制主义国家,人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服从就行了。因此中国教育顶多只是为了培养一些‘有用的’工具而已,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相当成功的。”“我想这一辈子能让我真正敬佩的人只有自我实现的人这也许是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相融合的自我实现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或许是那些抵住甚至是抛开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压力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从知乎上借用两句话(关于教育的目的的讨论),用来表示我对罗辑思维的价值的认同,以及对老罗的尊敬。“自由”“思想独立"这两个关键词是罗辑思维一直强调的,罗辑思维也一直在传递着这样的价值观。媒体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并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受众的责任,罗辑思维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做的很好。收听用户的爆炸式增长。朋友圈里分享罗辑思维的内容和“互联网思维”等老罗炒热的概念的文章也越来越多,而且分享的人颇以为自己有些逼格。这现象初时挺令人惊喜,原来身边还有这么多“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个体存在,看来体制的问题压抑不了所有人格的健康成长。后来事情的发展越发的不对劲。直到有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向来还算敬重的朋友分享了个罗辑思维书单,状态是”以后谁再送礼请送这个。”顿觉怒从中来,这人已无药可救。“自由”的前提是去除依赖感,一个人连读书都要依靠着别人推荐的书单,你还能来哪门子的“自由”?!我并非要抨击罗辑思维本身,也并非说你推出个书单或者别人参考这个书单就是有问题的。只是太多的人,在追求这所谓的“自由”的“组织”的时候已经失去了自由,却完全没有觉察。再好的事物,一旦成了流行,一旦有了太多追随者,问题一定会接连出现。罗辑思维也不例外,如果是第一次招募会员只是想折腾着玩玩,第二次招募大批会员我认为一定是失去了自我。“把一群思想独立的、想法类似的人聚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我不认为思想独立的人会选择大规模的群居,虽然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非要存在这么一个“组织”类似的东西,一定会是对思维的桎梏。同样的,一个真正寻求自由的人如果非要被称为”自由主义者“,那他一定是会不爽的,因为被定义为任何“主义”的时候,他就已经失去了自由。一个会写作的天才,被约为专栏作家很容易成为天才的陨落的开端;一个思想上的天才,开始被狂热化的追随,也会成为迷失的开始。我最钦佩的精神导师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明确的表示不应该有任何追随者,因为依赖永远是通向自由和空性的阻碍。我写此文,全是因为最初对罗辑思维的喜爱。但愿它尽量少地在喝彩声与追捧中迷失自我,但愿不要因为每天都要憋出60秒而减少了真正的灵气;但愿那些罗辑思维的粉丝们,别忘了最初引起你们共鸣的,是那颗想要追寻“自由、独立”的初心。最近刚写的。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可取的价值,自己没有时间思考或读书的话经常收听一定是有收获的;但问题就出在有些人对它的过度依赖而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成为任何事物的脑残粉后果都是可怕的。
这篇分析罗辑思维的文章,角度很独特
尽管有时候他引用一些书中的观点与我自己的观点想左,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涉及到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结论还有待商榷,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档节目,因为罗振宇在节目中引用一些观点和论据的目的是分享,他并不期待这些理论完全光荣、伟大、正确,这个节目的目的也不是要说服所有听众都认同这些观点,只是希望能引发我们对提及的问题进行更加多维、理性的思考。同时他引用的观点都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新奇的同时,又不会让听众觉得“三观尽毁”,是一种思考的态度,而不是哗众取宠。————————————————————————————————U盘式生存方式挺有意思的。在内地可能感觉不明显,我在深圳,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太重要了。只有自己不依附于组织,才能在组织里活得更好。自我增值也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依靠工作过程中获得的资源和人脉。
你们中谁是没有动过赚傻逼腰包的念头的,谁就可以拿石头砸他。
罗胖的观点如果放在美国来看的话算是名左实右,表面上赞成社会平等,其实还是笃信精英主义, 效率至上。我一直拿罗胖和芮成钢做对比,都是70后,都在央视,都是做财经节目,都是安徽人。罗胖节目里面讲过他退出央视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及格只能做幕后,于是钱都给主持人赚去了。如此说来,罗胖的反面不就是芮成钢么?所以罗胖表面上讲应该平等,讲应该依靠市场来给人才一个合理的估值,但那不是讲给真正的屌丝听的,而是讲给他自己这种觉得被压制了的“精英”听的。有人说罗胖没什么立场,逻辑不清晰,不过我觉得罗胖的节目还是有立场的。他的观点虽然多数是靠搬运,不过还是能看出他个人的好恶。总体上他虽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穷逼你就活该穷逼,但明显能看出来他绝对不赞成有些拉美国家(也包括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搞的“结果平等”,而是更
倾向于美国共和党喜欢讲的”机会平等“,穷人要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当然这个倾向不是他一家独有,中国人普遍讲究“救急不救贫“,其实就是这种传统智慧。罗胖在政治历史之外最喜欢讲的就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有网友说罗胖讲到和技术有关的观点的时候明显外行,简直听不下去。不过我觉得他讲大数据也是和他的立场有绝对关系。如果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机会平等“,那么机会在哪里?罗胖认为当前的一个大机会就是互联网和
”大数据“,有追求的年轻人都应该到里面去淘金,摆脱穷逼的命运。互联网方面,罗胖始终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已经建设成熟
了,现在是他这种技术盲也能利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淘金的时候了。相比之下,“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还远没有成熟。硅谷的中国工程师们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现在
“大数据”虚火很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还没有搞好。比方说现在虽然有网络存储、云计算平台,但连个好用的基于云端的绘图和数据可视化工具都没
有,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在这种非常基本的任务上烧钱,而几年下来可能连一套成熟可用的产品都沉淀不下来。所以如果罗胖去所谓的”大数据“
里冲浪,很快就会发现连船和码头都没有,有多少水呛多少水。
有一期,说北伐军进入南京的时候轮奸了领事夫人,青龙刀杀了领事。这个段子是林思云写的《真实的汪精卫》,而且已经在当时就辟谣说是误传了。我给罗振宇发了邮件,他的制片人邮件,他的微博私信,没有消息。看来,对历史的严谨,他们节目差太多了。也就是就书拼书。大爷为了一场战役都骑行一千公里去找答案,骑行算两军行进速度,这帮节目策划的书生估计也就只会找故纸堆了
我总结的《罗辑思维》(顺便提到《晓说》): 高晓松、罗振宇这一类靠电视/视频就光对着镜头说,头一次见觉得讲得真有道理,这些人自身学识真高,有意思。说到底就是把一个非常私人化的文化资本包装到一个便捷文化产品里,卖法随机卖点平易,其实就是让那些懒惰的人拿个快餐式观点,好抚平一点无知的焦虑,谈的都是高于中国常识低于专业知识的经验。读书是比较个人的事,所以二手观点和二手逻辑针对的人群,我就不多啰嗦了。但是我还是爱关注《罗辑思维》,有这么几个“不可复制”的原因:罗胖形象讨喜,那个眼神那个手势,有种自然的萌感。高讨论度的话题切入点比较有趣,从历史政治等解读,能扯得起来(那些抱怨他不放干货的,如果要全干货你还不如直接去念书啦)。很有平台意识,不管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微信平台,有新意,很亲和。有观众意识(不愧是资深媒体人),你不觉得他在中国这种媒体话语环境里,属于最能打擦边球,既安抚草民,又温柔地威胁某群人的唯一一个有底线的刺头吗?我看出了他的处心积虑,看出他的说话之道和智慧之处,妙哉~ 目前有知名度的自媒体还没有人在这一点超过罗胖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罗辑思维的骗局_快刀洪七-爱微帮
&& &&& 罗辑思维的骗局
罗辑思维亲情会员,已经粉丝转路人…… 一句话总结我的感受——感觉智商被践踏了。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正当我们对罗胖的“社群经济”如痴如醉时,猛然回头却发现,罗胖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那回事。万万没想到,节操不见了,罗辑思维正在偏离社群经济的轨道,也越来越无爱了。加入之前,罗振宇天天在微信上鼓吹加入会员多么多么牛逼,会员名额非常紧俏,必须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你必须天天关注他在微信语音上发的东西,才能知道哪天开放报名。 你一天不落地听了,妈蛋,比上学时候听课还用心。终于有一天,他告诉你,各省的准会员的微信群已经建好了,让你加入。但是呢,他不告诉你怎么加。你找不到入口,他就说,不懂得怎么连接的人,不配和全国最牛逼的互联网思维的社群玩儿。好吧。于是你到微博上搜,到QQ上搜,到各种SNS搜——最后,终于搜到了本地一个铁杆会员,加了好友,他把你拉进了“准会员”的微信群。 然后他告诉你,加会员只有一天的时间,你没加进去,这一年都别想再加了——终于,在某个早晨,你激动地点下付款按钮,输入密码,成功给罗振宇交了200块钱。 我们是一个特别牛逼的社群,小伙伴们只有连接才能产生价值BALABALABALA…… 好吧,连接。于是,你们城市的会员们计划组织一次线下连接的活动,毕竟只有连接才能产生价值。 然后,在前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城市的罗辑思维会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高逼格”活动:吃饭不叫吃饭,叫霸王餐; 聚会不叫聚会,叫思想碰撞; 交朋友不叫交朋友,叫建立连接; 侃大山不叫侃大山,叫线下High聊会…… 交了钱,优越感就来了。铁杆的看不起亲情的,亲情的看不起非会员的,非会员的看不起没听过罗辑思维的……妈蛋,我就想不通,你们跟同城交友、同城吃喝玩乐群有毛线区别?牛逼的人才不跟你们搀和 罗辑思维的会员都是很有优越感的。不得不惭愧地承认,最开始我也有这种优越感——觉得全天下所有人都是没思想没脑子、成天只会吃吃喝喝的蠢蛋,只有我们罗辑思维的人才是有知识有素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好青年,觉得除了罗辑思维的人,全天下都找不到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见到朋友,总是特自豪地告诉人家我是罗辑思维的会员,人家要说罗辑思维是什么?哼,罗辑思维都不知道,鄙视之。
现在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以后,我开始深深反省。有一个非常痛的领悟是——罗辑思维会员里你能聊得来的人,其实都是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
当你遇到一个公知有些观点和你一致,你愿意去听,是因为找到共鸣,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其实你自己是在找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而且越是这样对自己帮助越小。这里不得不说说我所在城市的会员。经过这半年的观察,加罗辑思维会员的人多数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1、想通过这个社群发家致富跟着罗振宇一起牛逼一起飞的,屌丝;2、喜欢读一切编著类图书,什么老子的职场解读啦,走向成功之路啦,人生贵在坚持啦这种书,喜欢拿罗辑思维来标榜自己爱读书、爱知识的,屌丝(其实就的明明没有读过几本书,还偏偏想让人家承认他有文化)3、容易被洗脑的一类,这类人范围比较广,从买面膜的微商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有,特点是把罗辑思维的观点奉为圣经,别人发表个什么观点,他们都能拿出罗振宇的话来比对。“就像罗胖在《XXXX》那期里说的一样“,“罗胖不是说过吗,balabalabala”是他们的常用语。4、个别投资人,到罗辑思维会员里找项目。然并卵,他们并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项目。也有人试图通过罗辑思维会员群,发起一些小项目,但是最后都呵呵了。所谓的爱智求真不过是营销手段罗辑思维节目号称“爱智求真”,但其实是《卡耐基成功学》,《犹太人的智慧》,《商场里的成功哲学》的爱智求真。他恰恰放弃了对它最重要的部分---产品品质的打造。 其实对于这种节目, 知识策划人就是产品经理。 可是从最新这些期来看,罗辑思维的知识策划人就是原来近亲繁殖的那几个人,所以还会没底线地来知乎盗取谢熊猫君的内容,可见这块的能力非常薄弱,和罗辑思维的社会知名度根本匹配不上。看来注意力都用在商业套现上了。同时,几乎所有我看到的节目的思路都是先立一个观点或者结论,然后挑选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而削弱这个结论的证据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或者一带而过。是一种目的驱动的“论证”,律师,政客式的论证。
我理解的“爱智求真”,是把问题充分展开,各种证据理由充分论证,最后得一个开放式的结论,不光明白论证的优点,更重要的还要能明白论证的弱点在何处。可以说是一种学术式的论证。
我认为的爱智求真的目的只能有一个:就是爱智求真本身。罗胖一边摇头晃脑自信满满真理在握,同时宣布自己在“爱智求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不过如果说罗胖就是个商人,他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他的“爱智求真”本身便是营销手段嘛,可不能死磕。 就好像小米本来说目标客户是发烧友,后来又说,“ 小米群体分了两类,一个叫发烧友,一个叫泛发烧友。泛发烧友是指你可能不专业,但你得有专业设备。所以小米就是给你贴了一个标签,你不一定真正专业,但是你有专业的想法,你愿意选择带着专业气质和这种角度 ”。 所以,通过看看视频节目, 在微店买些东西, 买个号称限量的会员身份,你也可以成为贴上“泛爱 智求真人士”的标签,不用读书思考, 容易吧?这就是我非常不喜欢罗辑思维的原因。当然了在我看的有限的节目里,他讲完故事后的分析,都有些挺可笑的逻辑,有一种浓浓的市井味(抱歉不知道怎么形容)。有点在饭馆和出租车上听人谈国家大事的感觉:总觉得逻辑能力有点欠缺,观念有点走样,谈论的事情超过了谈论者的能力。当初很多人购买会员,都是觉得现在浮躁的社会,能沉下心来做一档读书节目实属不易。所以大家每人尽一份力,一起供养这个有理想的读书人,让罗胖不用为生计发愁,让节目能坚持下去。
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一年多,这小子变商人了。▼ 小编向你推荐几个提神公众号 ▼读者文摘每天推荐精彩正能量文章,有趣、有爱、有用一路向北分享精彩旅行攻略游记与美景欣赏,旅行小助手爸爸请归队爸爸你在哪儿?爸爸请归队!臻匠装饰精心为你打造房屋装饰大餐我之前原创的一篇《卿惶恐是对的,但姿势错了!》得到了业内大腕秦刚、京东商城的公关总监闫跃龙以及知名自媒体公众号调戏电商的转载,也收到了很多朋友和网友发来的好评。点击原文链接阅读更多信息。
点击展开全文
冷热话题美文八卦爆料电商案例财经创业大杂烩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建议的英语句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