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式扶贫是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开发的载体 对吗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开发式扶贫奏华章
――产业引领闽宁协作驶入快车道
日09:55&&来源:
成片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在贺兰山下整齐铺开。记者 王晓龙 实习生 马楠 摄
宁夏国圣食品公司由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记者 王猛 摄
  如何让扶贫从“输血”转为“造血”,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20年来,闽宁协作成功实现了由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福建省将人才、资金、技术、经验输送到了宁夏,结合宁夏贫困地区的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发展宁夏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脱贫之路。
  随着产业援宁的一个个项目在宁夏这片热土落地,一笔笔资金集中注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受援地的群众也从中受益,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闽宁镇:打造“一城两园” 铺就致富之路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闽宁镇,通过20年的闽宁协作,为当地移民铺就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2015年,闽宁镇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350元,比移民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0元增加了17.8倍,成为移民致富示范镇。
  经过福建省多年的产业化扶贫,全镇初步形成了“建园区、养黄牛、种葡萄、抓劳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闽宁镇“一城两园”的发展思路。“一城”即抓好闽宁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打造宁夏第一镇;“两园”即抓好闽宁扶贫产业园和闽宁产业城两个园区建设。
  2013年10月,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上,福建广亚集团等13家企业正式进驻闽宁产业城,金强集团投资10亿元的硅酸盐保温板项目、亚通创新集团投资约5.7亿元的现代农业设施项目、银峰集团投资30亿元的新型铝型材制造项目、成功红酒业有限公司投资6.5亿元的葡萄酒业城项目、牧乐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机械制造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纷纷落户闽宁产业城,助力打造宁夏移民致富第一镇。
  西吉闽宁产业园:发展优势产业 助力转型升级
  投资10亿元的宁夏(西吉)闽宁产业园,是宁南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也是经济开发开放示范区和西吉优势资源加工产业聚集区。园区通过产业扶贫先行先试,让更多大山里的百姓走上了康庄大道。
  据了解,福建莆田市秀屿区与固原市西吉县对口协作以来,西吉闽宁产业园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轻工、电子、物流、商贸服务“一园五区”的整体空间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投产马铃薯深加工、服饰加工、回乡刺绣、塑胶制品、食品包装、电子产品、自行车生产、精油加工、建材制品等企业15家,吸纳1300人就业,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8亿元。
  自西吉闽宁产业园建成以来,莆田市先后援助西吉县各类项目68个,累计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特别是秀屿区与西吉县对口协作以来,两县区进一步创新协作方式,大手笔、宽领域推进协作,帮助西吉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隆德闽宁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产业聚集
  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自建园之初,就从抓招商引资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先后招商引进新坐标鞋服、天鸿食品等32家企业落户园区。
  按照“充分依托闽宁协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突出扶贫带动作用、创新发展工业地产、严守环境保护红线”的原则,隆德县举全县之力加快闽宁扶贫产业园建设。近年来,广州香雪集团中药资源开发公司、大连佐源集团、浙江日普集团以及上海果脯、阿里巴巴电商等项目相继启动。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成为该县第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企业,公司生产的时尚花饰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固原市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2015年,园区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87亿元,解决就业1504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创汇型的人造花项目下线生产,解决了900多人就业,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隆德中药材:成为朝阳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在隆德县,从福建等地引进推广的中药材新品种,提升了产业现代化水平。结合六盘山独特的地理优势,突出六盘山道地药材,建成以秦艽、黄芩、黄芪、柴胡、党参、枸杞为主导的万亩中药材优质种苗基地和10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作为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闽宁协作中,福建投资兴建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科学化种植中药材,并多次在福建举办隆德县中药材等项目专场推介会。
  截至目前,在福建挂职干部及福建企业家的带动下,隆德县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种植”,积极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GMP认证,构筑种植、加工、营销和研发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努力在种植规模、种植标准、农户参与度、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逐步实现由“中药材原料基地”向“中医药产品生产基地”转变,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冷凉蔬菜:帮农民脱穷帽 让户户钱袋鼓
  依托当地高原气候冷凉、生态绿色的地理环境优势,固原市正在建设中国冷凉蔬菜产业基地。在挂职干部陈玉鹏、陈奋强的牵线搭桥下,2009年4月,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江华林蔬菜有限公司在西吉县征地110亩,首期投资6000万元,成立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标准、全程技术指导、确保产品质量,经初步加工后,面向全国市场销售。
  闽商林水英投资的华林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种植的“华林模式”。几十种高端蔬菜引入西吉,打破了山乡蔬菜种植“老三样”。华林公司的现代农场有5200座温棚,年产蔬菜3万吨,8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变身产业工人,周边300多农户也开始种植起冷凉蔬菜。华林公司自创建以来,综合投入已超过2亿元。
  “华林蔬菜”西吉生根,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据西吉县农经部门测算,以往除去各项费用支出,当地农民每年每亩的纯收入不足500元。而华林公司一次性就向土地流转合作社支付每亩500元的租赁费。种植基地建成后,带动吉强、兴隆两镇5个行政村300多户农民从事现代有机蔬菜生产,每户每年仅种植蔬菜就可增加1万多元收入。把土地流转出去收租后,农民还可在自家门口的蔬菜公司打工或外出务工挣钱。目前,基地雇工人数1000多人,月工资平均1000元,用工高峰期可达2000多人。
  泾源肉牛:建设高端基地 拓宽扶贫之路
  畜牧业已成为泾源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当地正在破解多元化饲草基地、良种繁育、基础牧畜、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等产业发展难题,形成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产业链。
  在福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泾源肉牛产业开始走上“产业+农户”的道路。不仅同时建设了国际良种胚胎移植繁育示范小区,还对基础母牛专门进行胚胎移植繁育。通过扶持贫困农户种植优质牧草,投放母牛,走脱贫致富之路。福建扶持水沟万头养殖园区、大田新天地万吨饲草料配送中心和泾河源镇冶家村安格斯基础母牛养殖示范项目,这些帮扶让泾源百姓交口称赞。“泾源黄牛”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的注册,也为草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年间,泾源县通过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扶持基础母牛存栏和标准化园区创建,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依托养殖园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农民发展养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覆盖。目前,该县通过建设六盘山肉牛交易中心,打造西北最大的肉牛集散地,牛羊肉产业正在向标准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
  六盘山苗木:形成产业集群 引领产业转型
  六盘山苗木全国有名,如何引领泾源县苗木产业转型,成为福建援宁挂职干部的“心头事”。挂职干部多次南下搬救兵,闽商姚迅带着公司法律顾问等团队来到泾源县,仅2个多月时间,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宣告成立。
  随后,皇达公司干了几件让山区农民大开眼界的事:建立苗木专业交易市场,统一了数千个沿路而设的摊点;产品公开上网,面向全国销售;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所建立珍稀苗木育苗实验室,对六盘山70多种濒临绝种的珍稀花木进行人工繁育。在皇达“头脑风暴”的启迪下,市场、流通、信息、品种等“死穴”随之打通。2013年,泾源县苗木专业交易市场成交额1.5亿元,占全县苗木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建成珍稀苗木生产基地并成功上市,六盘山地区形成苗木产业集群。
  经过几年发展,该公司已形成集苗木珍稀品种研发、繁育、大面积种植、苗木交易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机构。该公司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针对六盘山区乃至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合作开发和推广,在泾源县设立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日,该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西吉马铃薯:通过深加工 变身“金豆豆”
  2011年底,为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战略,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来到西吉县投资建厂,成立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经过5年发展,国圣公司不仅打造了宁夏马铃薯种薯基地,还让小土豆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零食。
  2012年10月,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技术互利的模式,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设繁育基地等任务,打造土豆加工全产业链。该公司依托西吉县丰富的马铃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将国内现有休闲食品加工设备进行改良,对马铃薯深加工工艺进行革新,提高了马铃薯在休闲食品中的添加量及营养成分,全面提升西吉马铃薯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国圣公司完成了14条现代化马铃薯加工生产线,可生产29种马铃薯休闲食品,每年可直接使用当地新鲜马铃薯约4万吨,年生产清真土豆饼干、土豆沙琪玛等马铃薯休闲食品达数万吨,为当地数千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六盘山脚下的土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豆豆”。
  菌菇产业:种下幸福草 长成摇钱树
  在西海固,老百姓喜欢称种植菌菇的草为“闽宁草”“幸福草”。20年来,闽宁协作创造性地将菌草产业引人西海固地区。人称“菌草之神”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绫桓=ㄊ×斓嫉憬险螅挝袷前镏姆⒄咕菀怠>菁际踉谀牡囊殖晒Γ蚱屏宋骱9痰厍粤肝鞯拇持种材J剑倭艘惶醺咝┮捣⒄怪贰
  从199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5批205名技术人员到宁夏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并分别在彭阳、原州区、海原等地建立示范点,逐步扩展到宁夏各地,开启了西海固地区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多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彭阳等荒漠化贫困地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产业,授之以渔的“造血式”产业扶贫,帮助成千上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全区累计种植菌草17万棚,解决就业2.28万人次,行业新增产值2.87亿元,山区农民增收1.66亿元。菌草种植已成为闽宁对口扶贫项目中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大部分菌草种植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亲切地把菌草技术称为“摇钱树”。
  如今,彭阳菌菇已形成品牌,走上西安、兰州、银川等城市市民的餐桌。
  德龙酒业:葡萄酿美酒 戈壁变绿洲
  10年前,永宁县闽宁镇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片沉寂千年的戈壁荒滩,但是闽籍侨商陈德启却从荒凉中看到了希望,“我要在这里种出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2007年,陈德启来到闽宁镇后,突然对贺兰山东麓这片戈壁滩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原本打算投资做房地产生意的陈德启彻底改变了主意,他找来多名葡萄种植专家对贺兰山东麓土质进行鉴定和分析,最终确定贺兰山东麓和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生产地同处于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纬度”。2008年,陈德启注册成立了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与永宁县政府签订了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协议。
  陈德启最终投资7亿元,在闽宁镇10万亩荒漠戈壁建起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庄,不仅吸纳千余人就业,还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葡萄产业。公司还引进了意大利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先进的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打造集种植、酿造、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葡萄产业园区,创造了让沉寂上亿年的戈壁滩变绿洲的奇迹。(记者 阎文华 赵 磊)
(责编:李彦芬、马甜)
人民日报看宁夏
人民日报看宁夏
人民日报看宁夏农村扶贫开发具体措施——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
农村扶贫开发具体措施&&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
&&&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扶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正式部署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系统工程。几年实践充分证明,&双到&扶贫作为广东省落实科学发展、实施共富战略的一项重要行动计划和扶贫实践模式,为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扶贫开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丰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内涵,提供了典型示范和有益借鉴。
一、提出&双到&扶贫的背景
&&&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全国长期以第一经济大省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0.99%;进出口贸易总额9838.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25.4%;财政总收入1.47万亿元,占全国的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在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地区结对帮扶、开发式扶贫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问题在&十一五&中后期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2007年,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只占全省三成半,但GDP占全省近八成,财政收入占全省八成二;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14个地级市GDP仅占全省的两成,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18%;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75,超过全国0.62的平均水平。
二是山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2008年,珠江三角洲15个县(市)的人均GDP为22790元,而粤西山区12个县(市)仅13497元,粤北山区30个县(市)12987元,粤东山区10个县(市) 12026元,分别相当于珠三角县(市)的59.2%、56.9%和52.8%。珠三角县(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119元,而粤北只有787元、粤西只有596元、粤东只有492元,分别仅相当于珠三角的37.1%、28.1%和23.2%。粤东西北山区县(市)财政收支不平衡和赤字问题突出,自身&造血&功能和扶贫能力十分有限。
三是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全省粤东西北地区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有34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6%;有70万农户、316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贫困户中有54万户住的是残危房、土坏房,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认为,虽然广东省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绝对贫困仍然是广东农村的一个严重问题,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收入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应引起警惕的程度。
&&& 在此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广东各级党委、政府曾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重心下移不够,瞄准对象精准度不够,扶贫举措落实不够,有些问题如&谁来扶贫、扶谁的贫、用什么扶贫、如何扶贫&等,没有通过合适的抓手或平台把这些问题统筹解决好。
&&& 2007年12月,刚到广东上任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到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进行调研。大古坳村地处高寒山区,山路崎岖,信息封闭,村民们几乎与外界隔绝,房子大都用木头和泥巴搭建,低矮潮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到村民群众生活仍然十分困难的境况,汪洋指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广东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很不相符;做好扶贫工作,关键是建立抓落实的责任制,能不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可不可以把贫困户基本情况录入电脑,登记造册,明确脱贫的具体办法,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的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两天后,在清远市扶贫汇报会上,汪洋书记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扶贫开发应实施&靶向疗法&,建立一种瞄准机制,只有将扶贫资源对接到户,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和顶层设计,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推出&双到&扶贫这一重大举措。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作重要讲话,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到组织领导等,对&双到&扶贫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和全面实施。
二、&双到&扶贫的基本思路、重点对象与目标任务
&&& 广东省&双到&扶贫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靶向疗法,定村定户,定责定人,驻村帮扶,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定三年,限期脱贫,分轮分批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这一工作思路的精髓就是&精准扶贫、定点清除&理念。广东省的&双到&扶贫目前已进入第二轮。对每一轮&双到&扶贫,都精心进行顶层设计,明确重点扶贫对象,明确具体目标任务。
(一)第一轮&双到&扶贫的重点对象和目标任务。第一轮&双到&扶贫的实施期限是年。重点帮扶对象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14个地级市和恩平市等83个县(市、区)的3407个贫困村,以及这些贫困村内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36.7万户贫困户、158.6万贫困人口。目标任务是: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二)第二轮&双到&扶贫的重点对象和目标任务。第二轮&双到&扶贫的实施期限是年。重点帮扶对象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2011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623元(即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的60%)、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2571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内2011年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93元(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的33%)、有劳动能力的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目标任务是:(1)到2015年,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并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家庭成员按规定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贫困户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因贫困辍学,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和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部完成。(2)到2015年,贫困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村庄环境整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改变落后面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 相比较而言,第二轮&双到&扶贫的目标任务比第一轮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体现了从重点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从重点关注收入贫困向关注多维贫困的转变。
三、推进措施与主要做法
&&& 在明确总体思路、重点对象与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究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推进&双到&扶贫?我们不妨从广东省针对解决八个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来对&双到&扶贫的基本做法做一些梳理和归纳。
(一)明确帮扶单位,定点定人定责,着力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将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双到&扶贫责任,以&两办&文件名义采取&一对一&的清单形式,一次性地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市、县和帮扶单位,实行定点定人定责(见专栏1)。如第一轮&双到&扶贫,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帮扶单位,共派出11524名干部,组成3541个扶贫工作队,进驻到3407个贫困村,一定三年不变。各帮扶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分别由帮扶单位安排党员干部,责任到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也是一定三年不变。这样,保证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责任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专栏1:广东省&双到&扶贫定点帮扶贫困村责任单位分解
&&& 广东省委、省政府将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的&双到&扶贫责任,以&两办&文件名义采取&一对一&的清单形式,一次性地分解下达到各相关市、县和帮扶单位,实行定点定人定责。第一轮&双到&扶贫(年)3407个贫困村的分解方案是: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帮扶247个村,珠江三角洲7个经济发达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帮扶1160个村,贫困村所在的市、县帮扶2000个村。第二轮&双到&扶贫(年)2571个贫困村的分解方案是: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帮扶227个村,珠江三角洲6个经济发达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帮扶875个村,贫困村所在的市、县帮扶1469个村。
(二)全面建档立卡,实行&靶向疗法&,着力解决&扶贫扶谁&的问题。&双到&扶贫推行的是&靶向疗法&,瞄准的&靶向&是贫困村、贫困户。为确保&双到&扶贫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进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按照民主推荐、核准认定、张榜公示、登记造册等程序,锁定帮扶对象。省扶贫办统一制定《贫困村帮扶记录簿》和《贫困户帮扶记录簿》,由县(市、区)负责印发到村、到户。各帮扶单位按照要求,将帮扶情况和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一笔一笔地如实填写《贫困村帮扶记录簿》;帮扶贫困户的责任人按照要求,将入户帮扶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
也要一笔一笔地如实填写《贫困户帮扶记录簿》。这&两簿&,由村负责人、贫困户户主、驻村工作队队长共同签名确认后,及时录入省扶贫信息系统,形成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档案和工作台账,作为绩效考评重要依据。省、市、县(市、区)和乡镇数据库实时联网监测,对帮扶工作实行信息化监督管理。为确保建档立卡、电脑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建档立卡工作经费,如第一轮&双到&扶贫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550万元。
(三)科学制定规划,落实帮扶项目,着力解决&扶贫扶什么&的问题。各帮扶单位本着&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两级&三年规划(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规划)以及年度帮扶工作计划。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事业、基本民生保障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帮扶项目,形成项目进度计划和落地实施清单。年第一轮&双到&扶贫期间,3407个贫困村都制定了整村推进三年扶贫规划,36.7万贫困户也都制定了脱贫计划。三年共实施扶贫项目28868个。其中,特色农业项目18101个,村办工业和商贸旅游项目4497个,其他建设项目6270个。正是这些帮扶项目的落地与实施,才确保了第一轮&双到&扶贫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创新开发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如何增收的问题。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户增加家庭收入,必须选准发展路子,建立支柱产业,拓宽增收门路。而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瓶颈&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信息、缺有效的产业化组织机制。&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创新产业扶贫机制,解决&四缺&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把原来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以村委的名义统一租赁过来,大搞蚕桑、金银花、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连片开发,然后根据贫困户劳动力情况和个人申请,将基地分给农户管理种植,形成&基地 +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村兴建蚕桑420亩,金银花 368亩、花生 345亩,共带动贫困户152户参与基地种植。再如,中山大学采取&交钥匙&方式帮扶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兴建灵芝生产基地。中山大学负责出资金、包技术、包管理、包孢粉深度加工、包市场销售;村里以土地、贫困户以劳力入股,全部利润按&三七开&由村集体和贫困户分配;三年以后,灵芝生产基地交给琴口村管理和经营。再如,东源县涧头镇洋潭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重点发展油茶、柠檬、珍稀林木&3个千亩基地&,采取土地集约方式成立&绿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所得收入由村集体和村民(包括贫困户)共同受益。目前,&3个千亩基地&的效益日益显现,预计 3个产业项目进入丰产期后,全村农户人均分红可达上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超百万元。还如,清远市在贫困村积极推行&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即每个村至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联挂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目前全市共培植发展扶贫龙头企业 116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425个,带动贫困农户近 4万户。郁南县创造了金融扶贫&郁南模式&,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小额贷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见专栏2)。
专栏2:郁南模式:以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的小额贷款金融扶贫
&&& 位于粤西的郁南县是广东省云浮市下辖的一个山区农业县,也是开展&双到&扶贫的重点县之一。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贷款难&是郁南县农民发展生产面临的普遍问题,2002年至2008年期间,郁南全县信贷年均增长幅度仅为2%。
&&& 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郁南县从2009年6月开始,探索建立以&信用村&为代表的&郁南模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村&,就是把过去农村信用社信贷员一对一了解各家各户信用状况的传统做法,改革成县信用联社对某个行政村整体授信即向&信用村&授信的办法。行政村如何成为&信用村&?条件和做法是:在各村成立由乡镇领导牵头,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以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为主体组成的农户信用等级评议组,对村内所有自愿申请信用贷款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评议组成员根据由村民大会通过的评议办法给申请户打分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根据得分高低,分出&优秀信用户&、&一般信用户&和&非信用户&,由村委会统一向金融机构报备;金融机构根据事先约定,以村为单位,向不同等级的&信用户&授信。对于没有评上&信用户&的农户,可以采取3户以上联保申请授信。郁南县各村评议的结果是,85%以上的农户都能够评上&信用户&。 在评议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基础上,郁南县政府与人民银行密切合作,统筹县属相关部门,以成立&县征信中心&为载体,构建了覆盖全县的信用体系。
&&& 如今,在郁南县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有信用就有钱&。也就是说,农民只要讲诚信,有正当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就可以从信用社那里轻松获得1万&5万元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 此外,对于&双到&贫困户,&郁南模式&金融扶贫的创新做法是,由政府与帮扶单位共同设立额度为1000万元的金融扶贫担保基金,金融机构为全县4497户贫困户授信小额贷款5000万元,并由&双到&扶贫一对一帮扶责任人对贷款贫困户进行部分贴息,从而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引导贫困农民勤劳致富、信用致富。
更多关注:中农富通院《中国美丽乡村创新论坛》、中农富通院《城乡一体化之三产融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中农富通院《城乡一体化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中农富通院《城乡一体化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论坛》、中农富通院《城乡一体化之现代村镇产业发展论坛》、中农富通院《城乡一体化之特色小镇建设论坛》等活动。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规划院、农业部、住建部、发改委以及驻华使馆等各领域。
(作者: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
文章热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产业扶贫的对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