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刺客信条4舰队任务挣编成任务无法完成 有人知道怎么回事么

Sina Visitor System日本人眼中的:联合舰队的覆灭  伊藤正德 [日本]  一    拥有637余艘军舰,总吨位达19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情形极为凄惨: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全部葬身海底,残存的舰只中仅有小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巡洋舰3艘,潜水母舰1艘,特务舰2艘,驱逐舰30艘,潜艇12艘,合计49艘。这一悲惨的结局,日本人在开战之前恐怕连作梦也没有想到吧。    战争期间,据说是为了不使日本国民的意志消沉,大本营一味地夸大战果而对败绩只字不提。但美英方面则迥然不同,他们如实地向国民公布胜败的实况以促使国民奋发。相比之下,大本营就显得思虑浅薄,不甚高明了。结果,日本国民在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之中,迎来了战争的失败。针对如此惨状,国民无不惊讶万分。许多人以不可思议的口气令人啼笑皆非地发问道:      “莱特湾海战?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海战?”     还有的人问:“马里亚纳海战是怎么回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也有的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地瞪着吃惊的大眼睛问道:“听说7万吨级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在迎战的第一天就被击沉了,那么大的军舰竟然也会被打沉吗?!”     战后10年,为纪念8月15日这一失败的日子,我以本书的题目试写了一篇简短的海战记,万万没有想到,此举竟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我在40年的记者生涯中所未曾体验过。作为一名记者,我很清楚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反响,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于是,我相继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76回、在《产经时事》上发表了41回的长篇海战记。我想,既然决意要将海战写下去,就应该竭尽全力地根据正确的史实,综合地、把解说和批判交织在一起来进行写作。  二  对一个人的死,尚且在报纸上登登消息,甚或去看一看在本愿寺和青山斋场举行的安葬仪式。然而,对于410艘战舰葬身海底、26,000架飞机粉身碎骨、409,000人抛尸异乡的“联合舰队的死”却置若罔闻,这未免太过分了吧!作为海军的朋友,我没有忘掉这一切,我有责任来填补国防史上的—这一空白。为了当海军记者,我只不过学习了3年(从大正3年到大正6年 [ 译者注:即从1914年到1917年 ] ),而命运却安排我从事海军记者工作达40年之久。    联合舰队的覆灭是悲哀的代名词。其惨状确实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有的战争似乎不应该以失败告终,然终因被命运所抛弃,结果一败涂地。有的战争由于一时的疏忽而失掉良机,从而兵败如山倒,导致最后的惨败。对于这种失败,无不令人惋惜,令人深思。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战列舰葬身海底,世界上第一流的武器未能施展其威力,世界上无可比拟的战术由于生产能力的不足也付之东流了,这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如果不是由于政治上的错误,如果不是军阀统治日本,如果海军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开战,上述的一切将肯定不会发生。越是回顾就越感到痛惜。更何况,领土无失,作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国依然存在。每忆至此,百感交集。    三  令人宽慰的是,这个小小的岛国在开国50年之后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一,而以迅速发展了雄厚的海军力量为自豪的历史仍然没有消失。    早在大正年代末期,我国海军就跻身于世界三大海军之列了。到昭和16年 [ 译者注:昭和元年是1926年,昭和16年即公历1941年。后面出现的昭和年号可以以此类推。就更加雄厚充实,几乎发展到可以和占世界第二位的英国海军相抗衡的地步。如此强大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完全是日本人民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是日本民族智慧和财富的结晶,那些被驱使作战的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他们是牺牲品,而决定这场战争的少数战犯则罪该万死。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万人的精神却是不朽的,应该永远载入日本民族的史册。      虽然日本联合舰队的身影已经永远消失了,但是,日本国和日本人仍然存在。问题在于,他们能否还保留战争中阵亡了的日本人的爱国心和牺牲精神,并引以为戒?如果要再现联合舰队的阵容,起码要花费2兆5千亿日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日本人的这种精神是可以而且必须恢复的。我相信,这种精神的恢复已经为期不远。    在我执笔撰写太平洋海战史的时候,日本民族的正确认识、宝贵的牺牲精神、日本的希望、国民的矜持等等感想,情不自禁地涌向心头。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我的感情思潮中的几朵浪花。本书只是在尽可能地、正确地调查了海战实况之后,写出的一个记者的批判。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将会有何感想,那是诸位的自由。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章 联合舰队的历程   伊藤正德 [日本]    [出自《联合舰队的覆灭》] 1956    (一)回顾联合舰队——祭奠卓越的舰队及作战人员      作为海岛之国日本的守卫,联合舰队仿佛是一尊守护神,长期为日本国民所熟悉。提起它,就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联合舰队是一支居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力量,其雄伟而潇洒的战列舰则是世界第一流的巨舰,用“威容”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支舰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直得到了国民的关注和信赖。      然而,如此强大的一支舰队竟然全军覆灭,尸沉大海,踪影消逝殆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昭和16年12月8日,从广岛湾出击的10艘大战舰中有9艘被击沉,只有“长门”号1艘战列舰幸免。就是这艘“长门”号,据说后来被搁置在横须贺码头,成了炮兵学校的教室。战败后不久,“长门”号又被拖到比基尼环礁,葬身于原子弹试验——导致如此衰亡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战败后的第二年春天,《文艺春秋》杂志社最早得到了这一消息,并希望我执笔写一下联合舰队衰败的真相。当时,我缺乏信心,加之眼前不时浮现出朋友们尸体的影子,心绪极乱,因而拒绝了。假如那时硬着头皮写出来,想必也不会成功。      战败后一晃10年过去了,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同时,我也发现对联合舰队的顾念之情在国民的心目中已油然而生。于是,我就给《时事新报》写了篇仅有四、五回的短篇海战记,接着,又继而将它扩展到长达80回的长篇海战记——这与其说是我个人的意念,倒不如说是读者的希望更为恰当。      对联合舰队的憧憬与回顾,似乎深深地埋藏在国民的心灵深处……       1905年,在决定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 译者注:即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 ] 出击之前(即日本海海战,世界上又称之为对马海战),东乡司令长官从镇海湾停泊地向大本营拍发了电报,电文如下:       “接到发现敌舰的情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动,决心全歼敌舰。今天天气晴朗,但海浪很高。”——此电文后来成了国民所喜爱的名句。       东乡司令长官在自己的旗舰“三笠”号的桅杆顶部高高地升起了“Z”字信号旗,该旗的含意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我全军将士务须全力奋战”——这“Z”字旗的含意和上述电文一样,成为国民难以忘怀的激昂的文字。      回忆也曾唤起了我担任海军记者时的欢悦。为了纪念“死”去的但没有举行葬礼的联合舰队,10年之后,我站在新的祭坛上,被好友们寄来的吊唁信深深地打动了。信的大意如下:      当我们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恰好收到了挚友小泉信三感情洋溢的信,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人对海军的怀念之情。小泉在任庆应私塾塾长时,曾兼任过网球部部长。在小泉60岁寿辰时,网球老友数十名聚集在小泉家中。此时正是昭和22年,换言之,正是战败的心灵创伤还隐隐作痛,美国的占领政策更加严酷的时刻。三杯酒下肚后,有人提议:“为了庆贺生辰并解除愁闷,大家一起唱支歌好吗?”于是,在一片赞同声中,全体高声唱起了《军舰进行曲》。这是对美国占领日本最大的反抗,也表现了国民对海军的怀念之情。雄壮的《军舰进行曲》,使热爱海军的小泉先生热泪盈眶。
  二)秘密建造“不沉战舰”——世界第一流的三大巨舰的由来:      在世界上,有着关于日本海军的一系列传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超级战舰“大和”、“武藏”、“信浓”3舰的建造。英美两国所拥有的最大战舰充其量不过3.5万吨,而这3艘战舰却大出世人意料之外,令海内外震惊——满载排水量都是7.2万吨。伴随着这3艘巨舰的建造,人们经历了若干悲伤和喜悦。      当时,日本国民对建造战舰一事全然不知,海军当局能够背着国民建造如此巨大的军舰,足见用心之良苦,胆略之宏大。 ]    对战舰的诞生和倾覆一无所知的日本国民曾向执笔中的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回忆海军密切相关。他们的观点和疑问大体概括如下:       “建造世界上最大战舰的伟绩必定和日本民族的名字一起被永远载入世界历史的史册。对惨败仅仅仰天长叹是无济于事的。虽说7.2万吨的大战舰已经永远不会重新再去建造了,但是,日本具有建造这种巨型战舰的能力却是千真万确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它将是日本民族复兴的一大精神力量。然而,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制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呢?几乎等于英美主力舰两倍的巨型战舰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不沉战舰’为什么终于葬身海底了呢?这确实是难以想象的。难道巨舰存在某种缺陷吗?或者,它象相扑大力士一样,因为有某些闪失而招致失败?也许,是由于战术运用上的失误而被敌舰击沉的吧?总之,我们很想知道事件的真相。”       上述疑问也正是日本海军官兵的疑问。      秘密建造超级大型战舰“大和”、“武藏”和超级巨型航空母舰“信浓”的本身就能说明海军战略的真情,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不少深刻的启迪。      三艘巨舰是在意欲废弃华盛顿裁军条约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于日到日在华盛顿举行了全称为“关于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及太平洋区域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也称“太平洋会议”。参加者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9国。会议上,曾于日签订了美、英、日、法、意的《五国公约》,规定了5国海军比例为5:5:3:1.75:1.75,并规定了主力舰的吨位,军舰的最大排水量(不能超过3.5万吨)、大炮的最大口径等等。本书的“华盛顿裁军条约”即指此条约。 ] 的企图下着手建造的。当时,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它们注定要沉没的命运。       1936年以后,3艘超级巨型战舰相继在长崎、吴港、横须贺的那围着大围墙的船台上装上了龙骨(“信浓”、“大和”开始时是在船坞内建造的)。用围墙把实情隐瞒起来,说明海军当局为了达到秘密造舰的目的,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但是,“和平之神”的眼睛早就识破了日本企图废弃裁军条约的用心。       1936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当时,华盛顿裁军条约还仍然有效,根据这一条约,日英美三大海军国必须限制建造军舰。 ~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家们深知,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建舰竞争曾为这一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火种,因此,他们十分担心日美海军之间的竞争将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便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巧妙地制定了裁军条约,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成功之举。日本全权代表、元帅加藤友三郎(日本海军中最受尊重的铁腕人物,后成为日本首相)在缔结这一协定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来自英美新闻界的赞颂之词雨点似地向他扑来,从而也提高了日本海军的声望。      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华丽风采名列“世界三大国”之一的日本,无疑主要是依靠国力的强大和大海军的威容。但是,加藤与英国的鲍尔弗、美国的休斯等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曾多次掌握了打开会议僵局的主导权,因而,这与世界对日本高度评价不是没有关系的。笔者当时在华盛顿目睹的事实就证实了这一点。      加藤元帅回国后,一举把日本海军裁掉了一半,他忠实地恪守华盛顿裁军条约,甘心于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力量,并期望在和平的日子里继续加强国家力量。当时,在掌握了这种战略领导权的加藤面前,无论是海军中的强硬派还是陆军中的少壮派,始终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幸的是,加藤在未彻底消除对华盛顿5:5:3的海军比例的不满情绪之前就与世长辞了,日本海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铁腕人物,于是,强硬派开始抬头了,他们主张修订三国海军比例,如不能兑现,则干脆废除这一条约。1930年在召开伦敦裁军会议时,加藤元帅的影响仍然存在。冈田(后为日本首相)、财部彪、野村、山梨、堀等一些足智多谋的将官们解决了协定的关键条款。米内(后成为日本国首相)、山本五十六等也成了他们的继承人。      但是,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 [ 译者注: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武装政变事件。日,少数陆海军“少壮派”军人闯入首相住宅,杀死首相犬养毅,同时还袭击了警视厅等机关,企图迫使政府发布戒严令,成立军人内阁,强化军国主义体制。暴乱平息后,成立了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内阁,军部法西斯势力进一步加强。 ] 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 [ 译者注:日本法西斯军人武装政变事件。1936年冈田内阁执政时,2月26日,在军国主义势力的策划和指挥下,少数“少壮派”军官率领1400名士兵举行政变,占领政府重要机关,袭击高级官吏住宅,杀死了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和教育总监等人,并向陆军大臣提出“兵谏”,要求成立“军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由于军阀集团内讧,政变未能得逞。2月29日,暴乱被平息。但其后执政的广田内阁却更为反动,标志着日本进一步法西斯化。 ] 以后,强硬派掌握了左右政局的权力。      在这之前,原订在1935年召开的第二次伦敦会议,是决定华盛顿裁军条约命运的一次会议。鉴于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协议国于1934年在伦敦召开了预备会。日本方面,山本五十六以海军少将的身份被选为代表,出席了预备会议。当时,不论是“条约派”还是“反对派”,都对山本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山本从会议返回后曾坦率地对笔者说:“明年是没有希望了(指会议),必须考虑下一个良策。我和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进行了接触,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他对话,就好象与一位亲切的老人在交谈一样。”       很清楚,山本是继承了加藤友三郎思想的一位将官。然而,那时他的身份还太低(少将),他只能随和“强硬派”,并暗暗地思索着将其拖住的对策。       1935年的伦敦会议果然决裂了,对这一结局,可以说早就在日本海军的预料之中了。剩下的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的到日期满的限制建造军舰条约向后延期5年。在这期间,各方进行了几次妥协性的会谈,英美方面将此看作是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并企图以此维持住和平的局面。他们认为,只要不再重新建造战舰,海军竞争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1936年来到了。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日本的态度。这年秋天,日本单方面声明延长华盛顿条约无效,并发出通告说日本决定退出这一协定。当时,这一决定在世界引起的哄动是非笔墨所能描写的。总之,在世界政局布满阴云的时刻,如果日本同意延长停止建造军舰协定,此举必将成为照亮东方的一道曙光,人们希望以此驱散笼罩世界的阴云,争取光明的到来。但是,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渊。      如此重大的决策对日本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海军内部的“稳健派”很早就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们也因世界局势对日本不利而忧虑。然而,已经掌握了海军权柄的“建舰竞争派”的怒涛之猛已经势不可挡了。       战舰“大和”在吴港造船厂安装龙骨的时间和日本退出条约的通告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华盛顿,就象奇袭珍珠港的消息同日本公布宣战诏书几乎也在同一时间到达华盛顿一样。
  三)建造战舰 但不参战——米内海军大臣在会议上的断言       退出华盛顿条约的通告和开始建造“大和”战舰在时间上不谋而合,这真是神仙也难以办到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有其根源的:        1. 早在两年前日本就下了建舰的决心。       2. 各种设计图纸早已准备就绪。       3. 早在一年前,就已着手船台的准备和材料的集结工作。       如果没有上述的准备工作,建造巨舰与废弃条约在同一时刻发生是决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日本也同英美一样,停止建舰已达15年之久了,再说,日本方面也缺乏建造3.5万吨级以上军舰的经验。英美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华盛顿条约把军舰的吨位限制在3.5万吨(唯一的例外是英国的战列舰“胡德”号,公认为是4.2万吨。遗憾的是“胡德”号被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于大西洋海底)。      可是,相隔15年之后,日本海军居然从3.5万吨级一跃而能够建造7万吨的大战舰了。在过去,连英美的专家们也都认为,5万吨级以上的军舰的建造是不可想象的,可见,日本的造舰技术和胆量是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的。日本建造巨型战舰的目的在于,一旦建舰竞争的局面再次出现,日本虽不能在数量上压倒英美,也要在质量上高过他们一筹,因而决定建造英美完全想象不到的大型战舰。另一个重要考虑是,7万吨级的大型战舰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所以,一旦将来美国仿造成功,舰队要想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运动也将困难重重。       1936年11月,在退出条约的同时开工的“大和”战舰,实际上在条约有效期间就已经设计完毕,在全世界都希望能够延长限制建舰条约的呼声中安装上了龙骨。我在前面所说的上帝的“眼睛”早就注视着企图撕毁条约的日本,即指此而言。史无前例的巨型战舰终于建造成功了,但是,如前所述,它终究未能摆脱其命中注定的悲惨下场。 &      在此,为不使读者产生误解,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即,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治着海军。7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美的交涉中发挥作用。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       昭和12年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议会回答质问时说:“帝国海军不具备与英美相抗衡的兵力,将来也不想这样做。”      米内这一明确的极为重要的发言表达了海军的信念。此时,战舰“大和”已经进入船坞,“武藏”、“信浓”的建造也已经确定下来了,想起这件事,真令人感慨万分。       不仅如此,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和次官山本五十六还坚决反对进一步加强日、德、意防共协定。尤其是山本,他与陆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毫不畏惧,终于埋葬了协议案,并宣称:“我们决不干以英美为敌的蠢事。”表示即使建造了“大和”巨舰,这一坚定的战略信念也决不改变。      但是,率先建造巨型战舰给世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云,却是不容置疑的。从1937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我在欧美进行新闻采访。在这期间,舆论界无一不对日本建造巨舰提出了质问。英国隐居的著名记者古因(英国晨报前主编)是日英缔结同盟时的记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亲日派。他对我说:“我认为,建造巨舰从海上势力来说,对日本是有利的,但是,是否会给日本的国家局势带来不利呢?对此,我深感忧虑。”       谈话结束时,我对他说:“英美为什么不允许日本拥有七成的海军呢?如果再承认一成(当时规定美英日海军比例为10:10:6)的话,一切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从大局来看,我希望英美能有这点政治风格。”       对我的话,古因回答说亦有同感,并对此深表遗憾(如果美英日海军比例能从10:10:6改变成10:10:7的话,日本海军中的不满情绪定会烟消云散)。       当我再次赴美时,又曾与《纽约时报》的世界著名海军记者汉森·鲍德温进行了交谈。他说:“听说战舰‘大和’上的高射炮仅5.5英寸 [ 译者注:1英寸等于2.540厘米 ] 口径的就有12门。”——他竟然知道得这么详细,真使我大吃一惊。临别时他又说:“相互之间都把裁军一事束之高阁了,看来非要打一仗不可了。让我们在战争结束后的裁军会议上再见面吧。”  这是1938年1月的事情,显然已经无裁军会议可言了。  四)对美作战能否取胜——陆军盲目相信,海军深表怀疑       即使建造了“大和”、“武藏”这样的巨舰,只要那种尽可能地回避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海军中占统治地位,战争也不会发生。重臣会议推选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为总理大臣是适时而得人心的。但是,陆军的不满情绪无论如何也是掩盖不了的。虽然由于天皇陛下的美言,畑陆军大臣才终于上任。可是不久,畑就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理由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形下,陆军方面又拒绝了内阁推荐的继任人选——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米内在任海军大臣时严厉拒绝缔结日德同盟这“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也企图促使反对陆军思想的内阁垮台。这不仅为东条代替米内开辟了通道,而且,青年将官们的“必须讨伐英美”的过激思潮左右政局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军队的某些部门里,不了解世界动向的大佐以下的一伙持亲德排美观点的人完全操纵了将级军官。于是,石原中将的集中兵力于满洲的理论被排斥,亲英美派的岩畔、辰己等大佐级军官也被排挤出参谋本部,战争论如滚滚洪流,从三宅坂流向全国。      当时,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正在海上。不论是哪一内阁,如果山本任海军大臣,恐怕他一定会率领海军反对日德同盟,也一定会更强烈地反对对英美作战。如果海军坚决反对,那么无论陆军怎样磨刀霍霍,然而毕竟是单枪匹马,无力开战。也许是已经预料到会发生什么不幸,山本独自一人在旗舰“长门”号的司令长官室内陷入了对前途的忧虑。      对于山本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事,有一位军事参谋说,这是对山本搞“海上流放”。如果山本在东京的话,必遭暗杀,这对国家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就山本本身而言,因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职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他是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拒绝的。这样,他就完全置于诏书上规定的“军人不应干预政治”的那种境地。      山本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时,曾经对笔者说:“以后我要让吉田善吾来干。关于吉田这个人你也许不了解,他比我坚强得多。如果让他来干,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你完全可以放心。”不幸的是,吉田在内外精神压力之下,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久就离职了。从此以后,一些有智无勇的海军将领纷纷登场,被陆军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新任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的态度和米内、山本不一样,他与陆军搞妥协,对此,近卫首相担心他会被陆军慢慢地拉下水。昭和16年秋初,趁山本司令长官来东京之机,近卫首相与山本在荻市外的庄园里进行了密谈。近卫提出了日本海军若同英美作战是否能够取胜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山本作了明确地回答:“如果在开战后的一年之内,还满可以干一阵子,以后如何,很难预料。”换言之,就是说,如果长期作战,将会招致失败。言外之意,还是不打为宜。因为他们二人清楚地知道英国人的坚韧不拔以及不亚于大和魂的美国先驱者的顽强精神。因此,近卫暗自断然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对英美作战。他随即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对美外交。可是,这种作法招来了陆军的憎恶,终于导致了东条上台,      东条上台,危机到来,这样说并不过分。时局已经发展到无法抵挡陆军一意孤行的地步。这里所说的陆军的一意孤行,指的是“必须讨伐英美”这一股思潮。这个时刻,学者以及作家之中有的人也大写而特写什么“必须讨伐英美”、“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文章。战败后的今天,以和平论、中立论等论调向人民大众讨好的那批人,也正是这一伙。在当时,他们向陆军讨好,大骂日美交涉是媚外外交。野村和来栖的对美交涉只不过为好战分子准备战争赢得了时间。他们玩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把戏破坏了谈判,以奇袭珍珠港揭开了所谓“圣战”的帷幕。       退一步说,假若采取“必须讨伐英美”这一战略,实际上就会出现“被英美惩罚”的局面,这是不堪设想的。判断是“讨伐”还是“被惩罚”唯一有资格者只能是海军当局。为什么呢?因为英美是两个海军大国,是不可征服的,遭受攻击的危险必然在日本一方。日本海军能否长期掌握太平洋上的海空权是胜败的分水岭,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当时的海军当权者是否直言不讳地把山本回答近卫首相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东条?是否陈述了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必然失败这一道理,从而反对进行战争呢?没有!相反,他们妥协了。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吗?有权威的评论家是这样说的:       “亡国的责任主要在海军,责怪鲁莽的、手持长矛的陆军是愚蠢可笑的。无论是国家舆论还是天皇陛下都无法抑制这场战争,只有海军能够办得到。如果海军坚决反对开战,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即罪恶在于日本海军的屈从。”       这是千真万确的。但问题在于是否对海军估价过高?关于这一点,在结论部分中还将详述。      山本曾经说过,战争若延至一年以上是不可能取胜的。其他的舰队司令官是怎么想的呢?总而言之,战争不是打棒球。如果打9次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大和”、“武藏”拼死一战或许能为日军赢得胜利,如果无休止地打下去,“大和”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海军最高当局方面,米内和山本的勇气已经锐减。第二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小柳富次在所著《莱特湾海战)一书的结论中写道:“海军虽然不赞成,可是一直犹豫不决,终于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中去。对此,我为前辈当事者的优柔寡断深感遗憾。”海军中有识之士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五)称誉世界的造舰技术——官兵们的前途不堪设想      建造“大和”战舰所花费用是1500亿日元(平均每吨2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表明,日本永远也不会再建造这样的军舰了,因为建造一艘“大和”战舰,其费用几乎等于今天日本国防预算的总额——这不能不说是一艘令人吃惊的巨舰。当时日本能够毫不吝惜地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现在回顾起来,的确令人震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7.3万吨(准确地说是72,809吨)的巨舰上,装有18英寸的大炮9门,以巡洋舰“最上”号的6英寸主炮为副炮的大炮12门。而且,巨舰的时速为28海里。这种造舰的记录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其造舰野心之大以及技术之高超,简直是骇人听闻的。      实际上,日本先进的造舰技术早就称誉世界了,巨舰的建造决不是偶然的。追溯起来,早在1907年,日本海军将巡洋舰“筑波”号的舰首冲角改造成渔船型时,日本在世界造船界作为“前途不可估量的新人”,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在这以前,战舰的舰首是从水平线尖入水中的,目的是以此撞击敌舰。但是,这种舰不适宜于远距离炮战,并且影响舰速,因而一举将其改造成渔船型的舰首。这一步使日本的造舰技术又走到了别人的前面。      过去,参加日本海海战(1905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旗舰“三笠”号在内,全部都是进口舰只,与今天的汽车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一海战的第二年,在日本开始建造战舰“筑波”时,立即进行了设计革新,从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再次以汽车为例,就等于一跃而造出了超高级的新型汽车。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大正11年(1922年)11月,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日本的新型战列舰“陆奥”一时成了会议的话题。休斯代表提出了“全部废除计划中以及正在建造的战舰”这一方案。这样,新战舰“陆奥”自然也列入了应废除的战舰之列。由于“陆奥”是10月间建成,刚刚完成了从吴港到横须贺的试航,因此,日本的全权代表加藤立即对此提出抗议。英美无视加藤的抗议,结果,双方大约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展开了争论。当时,美国记者们曾这样写道:“陆奥”是明治天皇的名字,日本是一定要力争到底的。      英美深知“陆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同型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也远远超过了英国的“威廉·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利益,英美因而极力主张把新建的“陆奥”也列入应废除的战舰名单之中。加藤友三郎的政治手腕是相当高明的,他为了保存“陆奥”,提出英美可以各保存两艘舰只为条件,从而打破了僵局。      进入昭和年代,日本的造船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在3千吨的轻型巡洋舰“夕张”上面配备了和英美6千吨级的战舰相匹敌的武器装备,使世界为之一震。在当时有名的重型巡洋舰竞争中,“夕张”的续航能力也是凌驾于英美同类舰只之上的。下面是万吨级巡洋舰装备的比较表:     国名 舰名 舰炮 鱼雷 速度 装甲钢板厚 !    日本 那智 8英寸炮10门 24英寸12枚 34.5海里 舷侧4英寸 4.7英寸炮6门 炮塔1英寸    英国 肯特 8英寸炮8门 21英寸8枚 31.5海里 弹药库4英寸 4英寸炮4门 其他1英寸    美国 彭萨科拉 8英寸炮10门 21英寸6枚 32.5海里 舷侧2英寸 5英寸炮5门 炮塔2英寸       各国舰艇的武力装备及其性能的优劣,从上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昭和初期,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肯特”(万吨级重型巡洋舰)来到横滨港,应日本同型舰“妙高”的邀请,英舰将士登上“妙高”参观,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才算第一次乘上军舰,我们以前所搭乘的简直是旅游船。”这既是半恭维的言辞,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海军将士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      同样,1937年重型巡洋舰“足柄”参加英帝国的加冕礼时,《伦敦太晤士报》记者在一篇观感评论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迎来了海上之狼。”这种描写实际上并不过分。       “足柄”的风姿就是日本军舰的象征,它体现了当时日本海军军人的精神。战舰“大和”决不是偶然之作,它是综合继承了“足柄”的设计特征,集一切技术经验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这恐怕是除日本人之外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吧!      但是,创世界记录的三大战舰都在敌机和敌潜艇的攻击之下,在短短的半年之内相继沉没了。这不禁使人感到是不是三大战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沉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实际上呢,主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日本失败的趋势日趋明显,海军被迫进行最后决战,从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无力自拔,最终导致覆灭。      与其他舰只相比较,巨舰本身是坚韧无比的。比如战舰“武藏”,在巴拉望岛的近海虽然被3颗鱼雷击中,但仍安然无事,继续航行,确实向世界炫耀了真正的“不沉战舰”之神威(发生在昭和19年3月),而且,两个月之后又重返战斗行列,活跃在比亚克、马里亚纳海战的第一线。
  (六)举世闻名的“无敌舰队”——日本的“传统战术”破产      正如“无敌舰队”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一样,所谓“不沉战舰”也不过如此而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沉战舰”首先沉没了,“无故舰队”也徒有虚名,终于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谓“无敌舰队” [ 译者注:西王菲力普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王”地位和征服英国,于1588年5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它拥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766名,摇桨奴隶2088名,还有士兵21,855名,教士300人。7月底该舰队与英国舰队交战,遭重创,后又两次遇到大风暴,1588年10月败退到西班牙时,仅剩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 最先源于西班牙。作为“无敌舰队”的创始者——西班牙舰队,已于1588年8月在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海战中以失败告终。而“无敌舰队”的继任者——日本联合舰队,也于昭和19年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折兵大半,从而一蹶不振。在屡遭惨败之后,有人高喊:“还是不要以名字作为自豪的根据吧!”然而,“无敌舰队”这个名字在当时日本国民中确实具有极大的魅力,它被视为国家安全的保障。      平心而论,倘若不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某些失误,日本联合舰队也许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敌舰队”,英美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长驱日本近海。因为“无敌舰队”确实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武装力量。说实在的,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根本无法和“无敌舰队”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拿现在的海上自卫队和当年的“无敌舰队”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简直可以说是对“无敌舰队”的亵渎。开战初期的“无敌舰队”曾向全世界显示出它自己非凡的神威,“无敌”之名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巨舰“大和”、“武藏”暂且不提,单就其他舰只而言,如活跃于海战第一线的“陆奥”、“长门”、“扶桑”、“山城”、“伊势”、“日向”,还有“金刚”、“比睿”、“榛名”、“雾岛”等等舰只,都是威力极大的快速战列舰。这12艘主力战舰舷侧炮火齐射的弹量与美国主力舰炮火的总兵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由于“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参战,使美日主力舰队兵力之比从10:6一跃而超过了10:8。       根据美国海军部图上作战拟定的计划,如若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用兵,失败的可能性将是很大的。因此,美国改变了以主力舰为中心的“渡洋作战”的策略,决定实行机动部队“游击作战”的战略战术。换言之,就是把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中流砥柱,战列舰等舰只作为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兵力,以巨大的海空力量对日本主力舰队实施集中猛烈的打击,将其彻底击溃。      这一战术的作战方针是把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同时,有效地使用潜艇,使其与强有力的机动部队相配合,以诱导和雷击来歼灭日本的主力舰。细想起来,美海军的这一新的战略战术势必能够打破日本上述以主力舰为中心的舰队优势。然而,在日方势力减弱,美方有可能取胜时,美军一举发动了掌握制海权的反攻决战,这实际上是美海军运用日本海军的传统战术,反过来对付日本的一种作战方法。       当华盛顿裁军会议上作出美日战舰的比例为10:6之后,日本海军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消耗作战”的战术。其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派遣日本潜艇进入东太平洋,对进击中的美国主力舰队反复进行频繁的鱼雷袭击,逐渐削弱其海上武装力量,待日美双方势力大体相等时,再一举将美舰队歼灭于日本近海。根据这一战术,潜艇部队便成为作战的前提,这样,潜艇部队的续航能力、雷击训练、舰艇数量将成为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在1930年伦敦裁军会议上,日本极力主张潜艇部队的吨位要保持在7.8万吨,并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醉翁之意,亦即在此。      而英美方面,自1922年以来,极力宣扬潜艇是非人道的海上进攻武器,到处散布“全面废除潜水艇”的论调,其用心所在,则是看穿了日本的“消耗作战”这一企图之后而采取的对策。因此,伦敦会议上的“潜水艇之争”曾一度达到了白热化。交锋结果,规定了日英美三国都平等地保持5.27万吨的潜艇吨位。      殊不知这么一来,在日本海军军令部内却燃起了愤懑的火焰。他们认为,日本所需要的不是什么“平等”这个动听的名词,而是潜艇部队的实力。日方提出的潜艇部队的吨位在7.8万吨,是经过百余次图上演习之后精算出来的绝对数字。若以5.27万吨的吨位来计算,日本方面将减少16艘潜艇(大、中型综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失去两支海底奇袭部队,这对至关重要的“消耗作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日本军方认为伦敦条约将会招致日本国防的危机。      必须提到的是,日在东京车站上发生的谋杀滨口首相的事件,与对伦敦条约的不满不无关系。在国内,甚至发展到了关于“统帅权问题”的斗争,不久,又使议会处于不景气状态。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与减少潜水艇吨位密切相关的。那么,日本的这一点点潜艇力量在后来的海战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七)“精锐”的潜艇部队有去无回——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也遭破产      日本潜艇部队作为“无敌舰队”的一翼,确实在海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日本具有称誉世界的造舰能力,所以其潜艇性能也是优越的。举例而言,新式精锐潜艇“伊号”型,无需补充燃料独自即可往返加利福尼亚沿岸。可以说它是今天轰动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祖先。另外还有“吕号”型潜艇,它拥有在夏威夷海域作战的续航能力。最具雄姿富于传奇色彩的是“四〇一”号潜艇,满载吨位超过4000吨,是以横渡太平洋前往炸毁巴拿马运河为目的而建造的(昭和20年1月完工,但未服役)。      日本在明治28年(1895年)2月(日清战争)用不满百吨的水雷艇穿越中国军港威海卫的防线,击沉当时世界有名“不沉战舰”“定远”号。以此夜间奇袭为例,日本潜艇部队反复训练,信心百倍地接受了“消耗作战”的方案。这是英美方面也早已警觉到了的日本方面锐利的秘密武器。       在宣告日美开战的同时,64艘日本潜艇(9.6万吨)便蜂拥地踏上了征程。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潜艇的数目曾一度达到126艘,然而战果却微乎其微。战争结束时,只剩下大约50艘破烂不堪的潜艇在港内停泊着,早已失去了作战能力。曾一度内外闻名被寄以厚望的潜艇部队,没有向日本国民奉献出任何战果,就无声无息地长眠海底了(当然,在局部地区还是取得一定战绩的)。      对于失败的详细原因,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没有必要去追究因南洋群岛的海水温度高,不适宜于潜艇训练;也没有必要责怪居住条件不佳(居住极为窄小,因为把所有空间都集中到作战方面去了)而降低了长期作战的能力。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美国海军改变了以主力舰集体出击为主的海战战术,使得日本潜艇失去了攻击目标。另外,潜艇结构比较陈旧,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随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潜艇部队,从战争的中期就逐渐占了上风,明显地压倒了日本潜艇部队。      实战中,当日本驱逐舰得知美潜艇接近时,美潜艇已向日舰发射了鱼雷,并迅速返航了,就在日舰转向目标的一瞬间,灾难已经降临——舰身中雷,摇摇欲坠。由此可见,任何战术也是难以取胜的,“精神力量”终于输给了“机械力量”。就这样,潜艇战的“股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国人手中。      虽然,日本舰艇的机械性能也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事实上,雷达的发明已经把1940年的“机械力量”置于半身不遂的状态之中了。因此,责怪一去不复返的号称第一流的日本潜艇部队显然是不应该的,而只能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叹息。      同日本潜艇部队的失败一样,日本独特而高超的夜战战术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威力。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曾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某一基地召开了参谋会议。会议期间,全体参谋一边进餐,一边议论纷纷:“看来美国的机械力量确实是强大的,据说他们用推土机建造机场,其速度比日本快10倍。看来,我们只有从视力方面大作文章。‘蓝眼睛’在黑夜里是无能为力的,而‘黑眼睛’在夜晚却看得一清二楚,因而,除实行夜战之外别无他法。”可见,当时日本海军以“夜战”自居竟达到了多么愚蠢可笑的地步。殊料,雷达等电子武器简直象太平洋上的“原子弹”,日本自鸣得意的作战方法也被美海军从根本上摧毁了。虽然日本军舰后来也安装上了雷达,然而,同美国的雷达相比,其精密程度则是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美海军又发明了雷控射击。夜间,美舰用雷达捕捉日本军舰,继而用雷达调整炮位向日本舰队开火,致使炮弹在黑暗中如同长了眼睛似的,弹无虚发。从而使“蓝眼睛”、“黑眼睛”之类的盲目自信与乐观成了纯粹的无稽之谈。      美国潜艇上装有精密度极高的雷达和水中测量仪器,它可以从水上、水下远距离捕捉日本舰队。因而,以击沉美潜艇为使命的日本驱逐舰,反而成了美国潜艇有效的打击目标。为巨型航空母舰“信浓”号送葬的就是短小精悍的美潜艇!在击沉巨型“不沉战舰”“大和”号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鱼雷中,谁能担保没有来自美潜艇的“恩赐”。总之,美潜艇部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大大出乎美海军部的预料。      日本海军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的“股票”就这样悉被美海军掠走了,发行“股分”的总额也被美海军独占了。岂止如此,日本的“消耗作战”只是以逐渐削弱美国主力舰的实力为目标的,而美国的“消耗作战”则是扼向日本帝国的脖子——截断日方通过海上运送燃料和粮食的供应线。开战时的650万吨威风凛凛的大舰队(占世界第三位)结果全军覆灭,化为乌有,其中63%被美潜艇击沉了。      关于日本潜艇的衰败状况和美国潜艇的活跃情形将在后面叙述。在此,先将遭美潜艇截击而导致日本方面粮食、原料,尤其是燃料供应断绝的悲惨状况统计列表如下:    原有船舶吨位 开战时日本海运船舶 590万吨     战争中新造船舶 410万吨    合计 1000万吨     损失船舶吨位 被击沉 861.7万吨     因进水而不能航行的船舶 93.7万吨     合计 955.4万吨     损失原因 遭美潜艇进攻而破损的比率(%) 54.7    被美空中力量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30.9    被舰载鱼雷或其他武器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14.4      上述统计中,完全被美潜艇击沉的日本舰船占63%。         
  八)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的悲剧——“不沉战舰”悉遭倾覆 ?      作为第一章的结束,我想谈一下日本海军秘密建造的世界三大巨舰的命运。关于“大和”和“武藏”两舰的情况,我将在后面几章具体研究每一个海战时再详加叙述,这里仅重点叙述一下在未参战前就被击沉了的“信浓”号航空母舰的悲惨遭遇。这艘日本国民一无所知的具有极大威力的“不沉航空母舰”是怎样葬身海底的呢?        事实上,“不沉战舰”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幻影。虽然巨舰“信浓”那雄壮威武坚不可摧的舰体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引以自豪,但是,该舰舰内结构却存在严重的缺陷。回想在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时,英国就把“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派往远东,企图将日本咄咄逼人的南下攻势扼制于新加坡以北。然而,日,这艘最新的精锐的英国战列舰遭到日本海空军的集中攻击而悲惨地沉没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悉“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被击沉的噩耗之后,痛苦地挂上电话,悲伤到了极点。      在这之前,日,德国5万吨级的“不沉战舰”——设施精良、武备完善的大型战列舰“俾斯麦”号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俾斯麦”号排水量为42,500吨,装有8门15英寸大炮。 ] 被英国海军击沉在大西洋。当时,德国海军相当自负,坚信“俾斯麦”号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绝对不会被击沉的新型战列舰,企图以其截击英国护航运输船队,切断英美海上交通线。英国海军集中了大小百余艘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英国方面抽调了42艘各类舰只参战。 ] 火力强大的舰艇围追堵截。在途中的两次交战中,英舰遭到严重损失。但是,英海军不甘受挫,调整了部署,对“俾斯麦”号尾追不舍。这一努力果然奏效。追歼中,“俾斯麦”号被打得变成一堆废铜烂铁,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德西亚”连续发射的数枚鱼雷击沉了。      美国海军坚信,要想使日本的“不沉战舰”葬身海底,也必须采取这一战术。他们深知,对“大和”、“武藏”来说,如果使用舰面炮火将其击沉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日本这两艘战列舰上都拥有18英寸的威力巨大的主炮,而英美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是16英寸,两英寸之差对决战的胜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美海军极力避免进行战舰之间的水面交战,而决定自始至终进行空中轰炸——使用飞机进行鱼雷攻击。事实上正是如此。1944年10月和1945年4月,美海军全力以赴地使用了大批飞机对“武藏”和“大和”进行了凶猛的攻击。美军坚信,如果从空中毫不吝惜地倾泻大批鱼雷、炸弹,即使是“海上堡垒”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同时,他们还认为,如果派遣为数众多的潜艇顽强地去接近日本巨舰,实施猛烈的鱼雷攻击,最终击沉巨舰将是毫无疑义的。      早在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建造的过程中,该舰就被美国潜艇列入了主要攻击的目标。“信浓”原计划在横须贺施工,建成与“大和”、“武藏”同类型的巨型战列舰。由于横须贺船台靠近交通要道,无法用大型围墙掩蔽起来,因此特意为它另外建造了6号船坞(通称秘密船坞),“信浓”就是在这里建造的。但是,奇袭珍珠港事件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以航空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鉴于海战中空中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海军才明智地决定把建造中的“信浓”号战列舰改建成航空母舰。可以说,“信浓”号是一个“畸形儿”,它的下半身是战列舰,上半身是航空母舰。尽管如此,它作为一艘雄伟而坚固的举世无双的航空母舰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于改建的缘故,它的工程比“大和”迟延了近3年,直到昭和19年11月才宣告建成。       “信浓”号之所以被称为一艘举世无双的航空母舰,主要是因为它的吨位居当时世界航空母舰之冠——标准排水量为6.8万吨 [ 译者注:与“大和”战舰的标准排水量相同 ] ,可搭载飞机47架(实际上一架飞机也没有搭载就沉入海底了)。该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是由20厘米和10厘米两层钢板合制而成的,上面铺设了由钢筋水泥、胶乳、锯末合制而成的混合板,可以抵御500公斤炸弹的直接命中。关于“信浓”号的设备性能的细节,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该舰是最新技术设备的集大成者。其缺陷是,由于急于让该舰参战,简易突击施工,质量低劣,水密性很差。尽管这样,它的出现对美国海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围绕着建造大型航空母舰,数年前,在美国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当时,美国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决心建造一艘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已设计完毕,马上就要作预算了。不料海军内部以及议会内部分人对此强烈反对,两者各不相让,形成僵局,福雷斯特终于辞职,后来病故了。 [ 投笔从戎注:詹姆斯·V·福里斯特尔,曾担任美国海军部长、第一任国防部长。6.5万吨的超级航空母舰“美国”号的建造计划是福里斯特尔任国防部长时从议会争取到拨款批准建造的,安装龙骨之前福里斯特尔已因健康原因辞职,继任者路易斯·约翰逊中止了建造计划。福里斯特尔本人并非病故,而是在贝塞斯达海军医院跳楼自杀。 ] 可是,3年之后,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呼声又重新占了上风,不久,终于建成了以福雷斯特命名的5.9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且很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来,日本早在15年前就能建造6.8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了。日本海军在造舰方面的这一思想和技术,应该永远载入史册。      昭和19年11月11日,“信浓”建成并停泊在横须贺海港内。这一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6周年纪念日 [ 译者注:在欧洲,日清晨5时,德国外交大臣埃尔兹贝尔格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此涅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 ,可谓“和平纪念日”,应该是与战火无缘的日子。      此时,日本屡战皆失,太平洋战局日趋危急。日海军在马里亚纳和莱特湾两个海战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舰,因而海军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信浓”问世。但“信浓”由于突击建造而成,设备简陋,而且舰员也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训练,便匆匆忙忙地开往四国松山的联合舰队训练基地。11月28日,巨舰“信浓”紧急备航,准备开往大阪湾作临时停泊。下午6时,“信浓”在身经百战的驱逐舰“浜风”、“矶风”、“雪风”的护卫下拔锚启航了。当晚,海面上刮着6级北风,空中的星月闪着寒光。       29日凌晨零时30分,观察员发现水天线上有一个黑影。是云朵,还是敌潜艇?4名兵士为此发生了争执,意见不一,遂报告了值班军官和副舰长。两名长官交替用望远镜观察了一阵,回答说:“是云彩。”由于判断错误,护航的驱逐舰没有提高战斗警惕,“信浓”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线,以20海里的速度继续破浪南下。      凌晨3时12分,母舰观察员突然吃惊地报告:海面发现鱼雷航迹!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美潜艇“射水鱼”号在东京湾南面100海里海域进行水面战斗巡逻,于28日20点48分发现“信浓”,设法跟踪,于翌日凌晨3点,占据了有利的发射阵位,于3点16分向“信浓”发射了6枚鱼雷,4枚击中目标。 ] 只见4枚大型鱼雷径直扑向“信浓”号,而且第一枚鱼雷已经逼近到离“信浓”只有100米了。晚了!一切都晚了!这时,“信浓”本身已经没有回避鱼雷的余地了。3时13分,第一枚鱼雷击中母舰,紧接着其他3枚鱼雷也相继几乎在同一部位上炸响,将“信浓”号左舷中央水线部位洞裂,海水汹涌地灌入船舱,连最新式的排水设备在这个时候也无济于事了。      在此万分危急的关头,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以及部下仍旧盲目自信(实际上是自负):巨舰即使遭到三、五枚鱼雷袭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信浓”仍以第三战斗速度(时速20海里)继续向大阪方向航行。当时,如果驶进附近港湾或者在沿岸搁浅,巨舰和全体人员也许有可能得救,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海水凶猛地涌进水密性极差的船体,结果,在到达熊野海面——潮岬100海里处海域时,母舰舰体倾斜已达50度,至此,舰长阿部才不得不下达令人痛心疾首的命令:“全体离舰!”      这时,身负重任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舰桥。他的旁边站着一位用舰旗裹身的年轻士官。这位士官是昭和18年毕业于军事学校的优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浓”被鱼雷击中一直到倾覆沉没,这位年轻少尉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海图,仍然象平时一样镇定自若地记录着战舰的方位、时间、地点等,毫不慌忙,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在舰首弥留海面的刹那间,人们远远地还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舰首处的身影。后来,在侥幸得以活命的900余名官兵的名单中,人们再也没有找到阿部和安田。幸存的同僚们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无不流下敬佩的热泪。在“信浓”号航空母舰沉没之前,泽本中尉发现了他们俩人的照片,并用帆布包好,系在救生圈上,委托给一名水兵。后来他们俩人的照片终于漂到了驱逐舰“浜风”的舰舷旁边。 &       “信浓”号在被鱼雷击中之后又继续航行了7小时42分钟。完全沉没的时间是11月29日上午10时55分。本来,该舰进入伊势湾是轻而易举的,但是,由于盲目相信“信浓”是“不沉战舰”,因而坚持向大阪前进,终于导致了巨舰倾覆以及大约500名官兵葬身于熊野海底的悲剧。       “信浓”号被击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29日凌晨点30分,对敌潜艇的突然出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3时12分发现敌鱼雷航迹时,为时已晚;中雷后排水工作不得力;母舰本身设备简陋。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如果能派出飞机直接在空中担任警戒,巨舰改为早晨出发,白天航行,恐怕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当局把炮弹难以击沉的航空母舰置于敌潜艇经常出没的海面,并选择夜间航行,应该是这一悲剧的最主要的导演者。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一行动具体是由谁决定的,但在那时,上层决策者们判断失误,情报不灵的事,真是不胜枚举,因而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也许采取夜间航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总不应该忘记一个月以前进击莱特湾时的教训吧!日夜晚,2艘美潜艇发现了北进的栗田舰队,当夜全速追击,23日凌晨,美潜艇发动了猛烈袭击,结果,日本海军2艘重巡洋舰被击沉,1艘遭重创。这一重大损失为什么不应当牢牢记取呢?如果既已决定采取夜航,那么也完全应当对“信浓”采取严格的警戒措施。实际上,整个行动没有认真采取一点象样的措施,从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军最后的造舰尊严。      同年12月,当局建立了调查委员会。但由于巨舰的建造和沉没都列为绝对机密,所以,该事件对社会上严加封锁,提交的报告书也在战争结束时被烧毁了。现在,若就沉没的原因再度问起活着的委员们,他们认为“信浓”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舰舰长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战舰”之说,巨舰中雷后继续以20海里的速度航行;二是舰员采取向右舷注水以保持舰体平衡的急救措施迟缓。昭和19年10月24日下午7时35分,当战舰“武藏”连中数十枚鱼雷之后在菲律宾锡布延海下沉时,舰体仍然是平衡的,前后炮塔在水面上几乎成一条线。这是和舰员们熟练的技术分不开的。而“信浓”号则不然,据说1400名舰员中,有850名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识和方法都极为缺乏。中雷后的“信浓”在倾斜中连续航行了7.5小时,最后倾斜达到了50度,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巨舰“信浓”号没有发射一炮,没有载运一架飞机(原订在松山搭载飞机),在竣工20天以后,不,正式服役出航后仅仅才过了17小时就悲惨地沉入了海底。在大型舰只的寿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了。6年的苦心毁于一旦。这不单单是一个悲剧事件,甚至可以说,这是上帝对日本海军破坏条约、秘密建造大型战舰的诅咒和报应!    
  第二章 回忆珍珠港    伊藤正德 [日本]     [出自《联合舰队的覆灭》    (一)举世无双的大奇袭——警惕现代原子袭击       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在战前,关于奇袭珍珠港的秘密,只有军队上层极少数人知道,日本国民则完全被蒙在鼓里。美国方面更不消说,朦胧之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情的炸弹就落到了头顶。奇袭珍珠港是使用了当时最先进、最具威力的武器——舰载机进行的。现今,最具神威的武器已经由舰载机转换成了原子弹。不难想象,如果当今发生“珍珠港式”的原子弹奇袭事件,那么,遭到毁灭的恐怕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太平洋舰队,而必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毁灭。      实际上,美国对苏联倍加警惕,并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想必于此。就国防安全而言,任何人不得不考虑一旦发生“珍珠港式”的原子奇袭,后果将会怎样?珍珠港奇袭轰炸发生在日美断交通告发表前的35分钟。这次奇袭如果是1000架载有原子弹的飞机向美国各大城市同时出击,狂轰滥炸,战争的胜负无疑当场就成定局。所以说,禁止使用核武器,军事上采取相互考查、进行空中摄影等等一系列国际性措施,其根源就在于珍珠港奇袭事件——这样认为也许并不过分。      震惊世界的奇袭珍珠港事件的详细战况,现在已经众所周知了,在此,本书就不再赘述了。我仅想就人们知道得不确切的地方以及奇袭的准备、当时联合舰队的实力和有关的作战事项作—个简单的补充说明。      严格说来,奇袭珍珠港不能称之为战争。因为大凡战争,应该是敌对的双方共同采取武力,而奇袭珍珠港只是日本海军单方面的突然袭击,美军一方毫无防备,这样说难道太绝对了吗?不!奇袭珍珠港确实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奇袭,美太平洋舰队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因此,很难恰如其分地写出两军在作战和技术方面的胜败状况。这好象击剑一样,一方的武士还没有来得及拿起武器,而对方却不顾一切地抢先进行凶猛的攻击,前者必定被击倒在地,赤手空拳地挨打,以致最终丧命。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评论被打的一方具有何等实力。同样的道理,对实施突然袭击的日本一方的力量也无法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然而,实际上,日本一方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评论对象了。对日本方面的评论主要有下列几点:       1. 日本海军远航3000余海里竟然没有被发现,这一隐蔽的航行法秘密何在?       2. 日本海军使用了什么样的鱼雷攻击技术?       3. 为完成上述两种作战目的,联合舰队进行了怎样的训练?      当然,最后还要看一看采用这种奇袭战术开战的日本联合舰队是否得到了上帝 [ 译者注:这里指开战时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 ] 的恩赐。但这一点并不一定仅仅与奇袭珍珠港有关,而前面所提到的三点,确实是我们回顾已经覆灭了的日本联合舰队的极好线索。      奇袭珍珠港是以必须绝对做到出奇不意为前提而得以实现的。其作战计划是航空母舰机群从瓦胡岛以北200海里处起飞,直到出现在珍珠港上空为止,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美军发现,如果在攻击前一旦被发现,日本的远征舰队就将被占优势的美太平洋舰队歼灭,已经腾空的日本机群也难免被岛上的600余架美机吃掉,如果这样,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天,日本联合舰队就将被一网打尽。可以说,奇袭之举确实是一次大赌注。       当奇袭的作战计划付诸于行动时,日本舰只有的从佐伯湾,有的从吴港,也有的从横须贺,悄悄地拔锚启航,分别取道航行,向单冠湾(位于千岛群岛的择捉岛)集结。任何一艘舰只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即使是最富于想象力的舰长也料想不到作战任务竟然是远征3000余海里去奇袭夏威夷。11月22日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其兵力如下:      空袭部队,由南云中将直接指挥,拥有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瑞鹤”、“翔鹤”。       增援部队,由三川中将指挥,拥有战列舰“比睿”、“雾岛”、重型巡洋舰“利根”、“筑摩”。      警戒部队,由大森少将指挥,拥有轻型巡洋舰“阿武隈”、驱逐舰“谷风”、“浜风”、“浦风”、“矶风”、“霞”、“霰”、“阳炎”、“不知火”、“秋云”。      后备部队,由特务舰“远东丸”舰长指挥,拥有加油船“远东丸”、“健洋丸”、“国洋丸”、“神国丸”、“东邦丸”、“东荣丸”、“日本丸”。 [ 译者注:有关资料记载,还有“曙丸”。      同时,今泉喜次郎海军大佐的潜艇部队派3艘潜艇担任航道警戒,派小西要人海军大佐的2艘驱逐舰前往破坏中途岛空军基地。    奇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直至11月23日才开始向全体出征将士们公开。获知奇袭计划之后,年轻的飞行员都高兴得跳起来,恨不得一枚炸弹就把美国大型军舰炸沉。他们为日本男儿的志愿即将得以实现而狂欢乱叫,然而,从司令以至参谋们,在欣喜之余,也不免忧心忡忡。      他们反复担心和忧虑的是:“3000海里的秘密航行”、“海上的燃料补充”、“潜入美海军警戒圈”等诸项关键性的问题,能否一切如愿,顺利进行?据10年来的统计,12月份的北太平洋,暴风雨天气多达24天,而风平浪静的日子只有7天。在向夏威夷进击的12天内究竟能否碰到有利于海上加油的好天气?在这期间倘若途中碰到航船,又将如何是好呢?如果恰恰碰到美国的舰船或渔船,那该怎么办呢?假若在到达夏威夷的前一天碰到美国舰船或渔船,只要他们发一个无线电报,岂不就万事皆休了吗?那就完全只能听天由命了!      真是上帝保佑!舰队出发的那一天,竟然遇到了十几年来少有的好天气,途中也没有碰到任何一条舰船。更可庆幸的是,舰队一直到星期六深夜仍然没有被美军巡逻侦察机发现,航行队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12月8日黎明成功地到达了夏威夷近海的预定海域。      对奇袭珍珠港方案,海军军令部认为这是一个大赌注,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军令部自己提出来的关于第一阶段的作战方案是首先集中兵力进行南方作战,打一个阶段之后,再采取近海伏击战的方式歼灭美国海军。这是日本海军坚持了30余年的传统作战方针,即明治42年(1909年)通过的“帝国国防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假想敌国。此后,在内南洋群岛一线(从马里亚纳群岛到马绍尔群岛)决战成为日本国基本的作战方案,并根据这一方案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训练。但是,山本司令长官是坚决主张奇袭珍珠港方案的。争论历时1个月,最后,军令部总长永野终于在11月3日签署了进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针对上述3个关键性问题,山本司令长官曾经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天助在我方,则奇袭大有希望;若中途失败,说明我们失去天助,应该立即放弃全部作战方案!”所谓“放弃全部作战方案”,其意义极为深长,或者说,这里面甚至包括放弃全部战争。山本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坚定的不妥协的信念和决心。     (二)策划大奇袭的内幕——严酷的战前训练      关于奇袭珍珠港,还有一件要提及的重要事情,就是这一作战计划直到昭和16年,即开战当年的5月底为止,在日本海军中还是全然不存在的。在这之前,日本海军所采取的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的战术,意欲进行“邀击作战”。美国的方案是采取海面突袭作战的方式,实施“渡洋作战”,并制订了“环行队列”这一海上航行法。对此,日本采取的方针是用潜艇进行“消耗作战”,在双方兵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以战术的高超和舰艇性能的优越歼灭美国海军。在最初的28年间,日本海军把战场假设在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一带;山本五十六上任以后,又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绍尔群岛一带;到昭和15年7月,山本又打算把战线进一步扩大到夏威夷。山本进行这种考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而且,通过昭和15年上半年的军事演习,他坚信日本海军的航空兵力作为舰队作战的主力能够在战争中出色地发挥作用。      昭和16年1月,山本极为秘密地召见他的心腹大西泷治郎(大西当时担任第11航空舰队参谋长),面授机宜,让他研究一下运用航空兵力攻击夏威夷的可能性。同年4月,大西向山本递交了关于使用舰载机攻击夏威夷的完整的作战方案。山本看完奇袭方案之后,更加坚定了打夏威夷的决心,并于5月将此作战方案作为舰队的正式研究课题提交给联合舰队有关的高级将领。然而,对此作战方案持异议的大有人在,就连奇袭方案的制定者大西少将本人也向山本进言道:       “此案成败各占一半,是否再慎重考虑一下。”但山本此时的信念已坚如磐石。同年7月,联合舰队就根据这一方案,向航空作战部队发出了进行秘密训练的命令。      这一命令实际上就是舰队的训练方针,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尽的职责,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航空兵战斗力。自从昭和12年的渡海轰炸(日本航空母舰空袭南京)以来,日本海军便对航空兵充满了信心。以后,航空舰队年复一年地进行更加严酷的训练,无论是超高空轰炸,还是超低空鱼雷袭击,都取得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优异成绩。昭和15年夏初,坐镇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的山本大将,从航空兵所具有的高超技术方面得到了用航空兵力对夏威夷进行突然袭击的启示。      这一启示意味着万一发生战争,必须抛弃以往的积极防御的基本战略——邀击作战,而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作战”,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作战训练。这实质上是一个“进攻防御”的战略。采取航空奇袭的手法,将战线扩展到夏威夷海域,这确实足一个惊人的创举。      按一般常规,作战目的在每年的1月初由军令部总长下达给舰队司令长官,然后由舰队司令长官根据命令考虑完成该作战目的应采取的手段以及训练方法。20余年来,作战目的——即歼灭美国舰队——丝毫没有改变,只不过这到该作战目的的手段改变罢了。到昭和16年,由马绍尔海战改变为夏威夷空战。就是说,提出奇袭珍珠港这一方案决不是意味着要挑起日美战争,相反,山本五十六是极力反对进行日美战争的。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地从他的口中听到过关于他反对进行日美战争的言谈。山本曾对近卫首相断言说:“如果在开战后的一年之内,还可以干一阵子,以后如何,很难预料。”这说明了他是不主张进行日美战争的。另外,他在给他的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和美国作战,则必须有在华盛顿结城下之盟的思想准备。”这句话实际上意味着对美作战方针是极为愚蠢的。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山本是反对进行日美战争,那就是在开战20天以前,山本去东京和永野见面时,听到了野村大使关于日美交涉大有好转的消息后,两人高兴得为此举杯痛饮。       那么,联合舰队在作战训练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按照山本的命令进行的空袭夏威夷的模拟训练一直延续了5个月。训练中他们牢牢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有优秀的技术才能在一瞬间彻底歼灭庞大的美舰队,若技术拙劣,肯定要吃败仗。正因如此,海军才开始了严酷而猛烈的训练。      鹿儿岛的市民们把航空兵的训练叫做“海鹫杂技”。极为惊人的飞行训练情况是这样的:飞机从城山 [ 译者注:城山是位于鹿儿岛市的一个丘陵,标高107米。 ] 上空一下子降入岩崎山谷 [ 译者注:岩崎是位于岗山市北部的一座山。 ] ,然后穿过峡谷,在山腰中盘旋,当飞抵海岸时,再一次降低飞行高度,在超低空下降的同时发射鱼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亲身参加训练的飞行员,根本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搞这种极端危险的魔术般的训练。      原来,作战实地的地形是很复杂的。位于瓦胡岛上的珍珠港,背山面水,且水面极为狭窄,飞机若从背面山上下降,面临着林立的高层建筑,一旦到达海面,必须立即对停泊的军舰展开攻击。而日本航空部队的这种类似特技表演似的严酷的训练就是以适应上述作战地形而进行的。参加这种危险、激烈而高超的战前训练的鱼雷机,数量达100架以上,但是,没有一架发生过事故,可见日本航空兵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超的。       1941年10月,军令部给第一航空舰队的旗舰“赤城”送来一个大而神秘的东西,这是个啥玩意呢?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小超过一坪(3.305平方米)的美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的模型。担任制定奇袭珍珠港计划的参谋源田中佐每天坐在模型前面冥思苦想。被指定担任战前飞行训练的空中攻击队队长渊田美津雄中佐为适应实际作战地形,带领鱼雷机队队员昼夜苦练。由于参加训练的各类日机总数多达400架以上,所以,除在鹿儿岛之外,还在出水、鹿屋、佐伯等8个地方夜以继日地进行战前训练。 `      除进行飞行训练以外,一些关键性武器的研制工作,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为了能够洞穿舰体装甲钢板,对特殊穿甲弹的研制以及有效高度的试验也颇费了一番苦心。尤其是为了攻击停泊在水位较浅的珍珠港里的舰只,还专门进行了浅海鱼雷的研制及其发射方法的研究。因为以前的鱼雷对于近距离浅海作战是无能为力的。      经过精心的反复研究,认为鱼雷攻击机使用下述两种方式可以达到80%的命中率。    方案 发射高速 初速度 机头角度     A 10-20米 160海里 水平(零度)    B 7米 100海里 四、五度       按照上述方式,必须配备下沉度小的新型浅海鱼雷,于是,在苦心研讨的基础上,直到9月中旬才着手制造这种新型鱼雷,由于出征日期已到,这种鱼雷尚未如数交清,只好把航空母舰“加贺”启航前往集结地的时间延长到18号,等待所欠的那部分鱼雷装载完毕后,才驶往单冠湾,在那里再进行分配。  三)出色的攻击——配合默契,作战从容       12月2日,御前会议作出了开战的决定。同日,远征舰队收到了山本五十六发来的作战命令,这就是有名的“攀登新高山”密码电报——意即:按预定计划行动,开始进攻。为确保机密,各舰之间用暗语电报进行联系。至此,海上风平浪静,舰队将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珍珠港以北230海里海域。      昭和16年12月7日上午6时(东京时间凌晨1时30分),第一攻击波的183架飞机(俯冲轰炸机51架,攻击机89架,战斗机43架),竞相从各艘航空母舰上起飞了。按照常规,在舰载机起飞时,航空母舰摇晃度不得超过10度,否则难以起飞成功。可是,当时海面上波涛汹涌,母舰产生15度的大倾斜,尽管如此,经过严格训练的飞行员全部安全地起飞了。1小时后,第二攻击波的167架飞机(俯冲轰炸机78架,水平轰炸机54架,战斗机35架)也顺利地咆哮入空,扑向珍珠港。      在这里,还要提及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日本攻击机群从起飞直至抵达珍珠港上空,需要1小时50分钟左右。在瓦胡岛,美警戒部队部署了6座雷达。这种雷达可以捕捉到几百海里处的机群 [ 译者注:原书中为50海里。有误。 ] ,实际上,在开战之前,有一座雷达于7时30分左右 [ 译者注:应为7时5分。 ] 突然发现在北方海空有大批飞机向珍珠港接近,他们马上将这一紧急情况报告了情报中心。当时,美军一名中尉正在床上呈似睡非睡状态,接到报告后,半信半疑地从朦胧中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中尉知道这天早晨将有一队B-17飞机从美国西海岸飞来,误认为这是自己的飞机,遂将这个报告搁置起来了。后来,美B-17机群果然按预定时间到达了珍珠港上空,但立即遭到日本战斗机的围歼——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当然,对B-17机群来说,这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深重的灾难。      奇袭珍珠港事先制定了两种攻击方案,一是“奇袭”,一是“强攻”。计划中规定,若机群一旦被美军发现,无法施行“完全奇袭”,便进行“强攻”。      此两种进攻方案各有不同。“完全奇袭”的战斗攻击顺序是由鱼雷机队打头阵,由它们率先冲入敌阵,短兵相接。因为假若轰炸机抢先动手的话,那么爆炸产生的烟雾就会将停泊的美舰遮掩,使鱼雷机看不清攻击目标。之后,紧接着由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大显身手。 J_+y    与之相反,“强攻”的战斗顺序是:首先由战斗机进行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清除空中进攻的障碍,接着由轰炸机群突进。当珍珠港美军陷入一片混乱时,鱼雷机队乘隙实施鱼雷攻击。      当然,这两种方案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效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究竟采取哪一种袭击方法,这要等到机群到达珍珠港1万多英尺 [ 译者注:1英尺等于0.305米。 ] 的上空时,才能最后决定,各攻击队一旦接到命令,迅即展开攻击。      当渊田中佐率领机队到达珍珠港上空时,但见晴空如洗,珍珠港呈现出星期日早晨那种特有的平静安谧的气氛,在此千载难逢、千钧一发的时刻,渊田毅然发出了攻击令。此时,正是夏威夷时间7日清晨7时40分,东京时间8日凌晨3时10分。从7时55分开始到8时零5分之间,各攻击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历时1小时的时间里进行了反复轰炸。      第二攻击波于上午9时前后展开,与此同时,珍珠港又呈现出决死激战的场面,将士们作战之勇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有的飞机下降到十数米的低空掠海飞行实施轰炸,其飞行高度之低,竟使机尾挂断了电线。      参战的350架飞机中,平安地返回母舰的有321架 [ 译者注:有关资料为324架。 ] (日机损失29架),袭击轰炸取得了惊人的战果,这一战果充分显示了经过严酷训练的空中勇士们的战斗技术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完全可以这样说,奇袭珍珠港作战给日本作战史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从战略上看,奇袭珍珠港的是非问题另当别论)。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美国方面的损失情况。      美太平洋舰队被击沉的舰只有:战列舰“西弗吉尼亚”、“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俄克拉何马”、“内华达”以及巡洋舰1艘。 [ 译者注:“内华达”号并未被击沉,在日机第二攻击波中,由于它急于夺路逃走,在霍斯皮特尔角搁浅。根据日本大本营12月18日发布的战果公报,被击沉的美舰只是:战列舰5艘(加利福尼亚级1艘、马里兰级1艘、俄克拉何马级1艘、亚利桑那级1艘、犹他级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2艘和油船1艘。      被重创的舰只有:战列舰“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巡洋舰两艘;其余多艘舰艇都有某种程度的损伤。 [ 译者注:根据上述日本大本营战果公报,被重创的舰只是:战列舰三艘(加利福尼亚级一艘、马里兰级一艘、内华达级一艘),巡洋舰两艘和驱逐舰两艘。 ]       综合各类损失,如果说美太平洋舰队水面舰只的主力遭受全歼,也并不为过(航空母舰没有停泊港内,因而免遭损失,这是美太平洋舰队的幸运,这给以后的海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大本营发表的战果公报和美国方面发表的损失报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雄辩地说明了在激战中将土们是何等的沉着冷静,命中率是何等的惊人(从这以后,日方所发表的战果大半都是谎报)。据美军报道,日机的命中率大体如下:鱼雷攻击是55.3%强;水平轰炸是24.4%强;超低空轰炸是49.2%强,统计表明,日机在实战中发挥了比演习时还要高的水平,投弹精密度之高,确实令人赞叹。奇袭轰炸使219架敌机遭到破坏。由于美空中力量全部被摧毁,所以,日本航空母舰全部得以安全地撤离战场。       
  (四)特种潜艇参战——开战第一天的特攻精神      关于奇袭珍珠港的详细战况已经有了很多论著,在此就不作重复了。本节仅就特种潜艇的参战情况重点加以叙述。      航空母舰出色的攻击以及受过严格训练的机上人员在大奇袭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恐怕读者还记忆犹新吧!然而,铭刻在日本国民心头的“特种潜艇”的进攻却因战果不明而有可能被人们遗忘。但是,“特种潜艇”的进攻决不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莱特湾的拼死决战,最后的菊水特攻战以及神风特攻、回天作战等一系列的战术思想在奇袭珍珠港第一天的战斗中就已经初露端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特种潜艇”的参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特种潜艇”实际上是一种自杀性的进攻武器。这种潜艇长24米,直径近2米,排水量为46吨,载鱼雷2枚,采用电池推进器,可潜航5小时,可以说是一个水底怪物。开战时,计划用潜水母舰把它们运到珍珠港湾附近,使其从水下悄悄地接近敌舰,然后施放鱼雷,袭击目标。这一作战构思和方案是由当时的中尉岩佐直治、松尾敬宇等立志舍身报国的青年军官提出的。看起来,这和“九死一生”(请参照莱特湾海战一章)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山本司令曾以出击后将无法回返为理由一度驳回了这一提案。但是,到9月底,在进一步研究了回收方法之后,他们又一次提出了申请,山本司令官又以出击人员活着回来的希望极为渺茫为理由再一次驳回了这一提案。可是,这2名中尉并没有死心,他们又多次向山本司令陈述这一方案,最后终于用热诚打动了山本司令长官,于是,山本终于允诺了,并把它称之为甲种潜艇——海军是这样命名的——同时,下令进一步研究能够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在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后,至11月中旬终于如愿以偿,至此,“特种潜艇”的续航时间增大到16小时。      实际上,“特种潜艇”并不是一种新式武器,上述2个中尉的构思来自“载人鱼雷”——日俄战争时曾使用过。昭和14年,日本海军终于决定着手制造。昭和15年,“特种潜艇”第一号服役,取名为“小潜艇”,开战的当年日本已拥有近20艘这种潜艇,都是以“甲种潜艇”命名的。这种潜艇是以在舰队决战前后的混乱情况下进行袭击为目的而制造的(一旦动力耗尽也可以逃脱),而不是为潜入严密警戒的敌军港去冒险作战而制造的。一旦真需要潜入敌军港作战的话,无疑那是需要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术。然而,士兵们燃烧着的爱国心使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这种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就连山本司令长官也料想不到。现在,当人们冷静地回顾一下的时候,谁都会认为那样做简直不可想象,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事实。对这一自杀性的作战方案,许多人毫不畏惧,踊跃自愿报名参加,最后决定了如下10名队员:岩佐直治大尉、古野繁实、横山正治两位中尉,广尾彭、酒卷和男两名少尉,佐佐木、横山薰范、上田定、片山义雄、稻垣清5名军士。他们分乘5艘“特种潜艇”(一艇2人),于12月8日上午3时开始,每隔3分钟启航1艘,依次向珍珠珠挺进。计划里应外合,与空袭机群同时发起对珍珠港的进攻,攻击结束后,分别驶向在拉奈岛以西7海里处接应的潜水母舰。      珍珠港入口处附近浅滩密布,在唯一的一条深水航道入口处,美军设置了防潜艇网,这个防潜艇网只有美潜艇通过时才打开,因此,“特种潜艇”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入口处待机,一旦有美潜艇通过,即刻尾随潜入港内。据美军战报报道,凌晨3时50分左右,扫雷艇“秃鹰”号发现水面有一个黑黝黝的近似小型潜艇的舰只与之向港口同行,便立即展开了搜索,搜索结果,报告说黑影消失了。从上午5时到8时,恰好有美扫雷艇进港,日本“特种潜艇”就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潜入港内。      在珍珠港大空袭中,当美舰连续发出“注意鱼雷”的警报时,人们才想起了“特种潜艇”的进击这件事情。大概炸沉敌舰的鱼雷中也混杂着“特种潜艇”的45厘米的鱼雷吧。      然而,水底奇袭的结局却很悲惨。有的潜艇机件发生故障,导致搁浅。参战者除不省人事的酒卷少尉被俘之外,其他全部阵亡。     主张使用“特种潜艇”进攻方案发起人之一的松尾中尉,因战前去夏威夷视察,回国已晚,未被选入10名敢死队员之列,心中极不平静,不久,终于在次年5月对悉尼港强行进行的潜艇战斗中,一命归天。      在奇袭珍珠港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以“特种潜艇”方式作战而光荣牺牲的勇士们。  五)“战略性失败”之说——假如进行第二次进攻,后果将会如何      从战术上来看,珍珠港一战作为世界性的大奇袭所取得的成功,永远写进了人类历史的史册。这一惊人之举是与山本五十六司令长官的战略思想分不开的。山本很早以前就是一名航空兵力的倡导者,他在任海军大佐的时候就担任过航空兵方面的指挥官。1940年3月,他在观看联合舰队进行空中演习时,更奠定了他运用航空兵力袭击夏威夷的决心。      另外,英国地中海舰队利用舰载机夜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主要是鱼雷攻击),从而给处在停泊状态中的意大利军舰以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件,使山本更坚定了上述信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方面也对“塔兰托事件”极为关注。昭和16年1月,海军部长诺克斯在给史蒂文森陆军司令的关于夏威夷防御计划的提案中写道:        “我们一定要以英国成功地轰炸停泊中的意大利军舰为借鉴,一旦日美战争爆发,必须警惕敌人奇袭珍珠港。其中,首要的危险就是航空战斗队的鱼雷袭击。因此,必须增加战斗机,强化防空炮火,并要优先加强对空雷达设备。”       史蒂文斯回答说他也有同感,并把诺克斯的这番话传达给驻地警戒部队。然而,由于日本在宣战诏书公布之前就发动了奇袭,预防措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悔恨和悲痛交织在一起,凝成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珍珠港事件。”这句话强烈地激起了美国国民的复仇心。毋庸置疑,这对美国决心同日本血战到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断然作出这样的结论:奇袭珍珠港是日本战略上的失败。去年 [ 译者注:这里系指1940年。 ] 罗斯福曾在他有名的竞选演说中说过:“我要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向诸位宣誓,决不把诸位的子弟送到海外战场上去。”奇袭珍珠港就意味着打开了罗斯福这一“反复”演说的锁链。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华盛顿方面发生的事情。按日本最初的计划,日军将在野村大使把《对美备忘录》(又称《最后通牒》)递交给国务卿赫尔1小时以后对珍珠港发动奇袭,因为这样做就不会违背国际法。后来,日本方面又把时间差改为30分钟。由于这份备忘录是洋洋5000字的、被分成14部分分别发出去的长篇文件,原计划必须在华盛顿时间12月7日下午1时由日本大使亲手递交给美国政府,但是,由于翻译和打印工作迟误,待到野村大使赶到美国国务院会晤赫尔时,已经是下午2时20分了,珍珠港事件已经在25分钟之前爆发了 [ 译者注:准确地说,应该是在52分钟前爆发了 ] 。当日本大使亲手向赫尔递交《最后通牒》时,赫尔正在收听日本飞机袭击珍珠港的战况广播。就这样,日本犯下了不宣而战的罪行。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幕后发生的事情。日本的《最后通牒》的密码电报于12月7日上午8时整被美海军破译,于9时15分报告给海军部长,并于10时左右送到了国务院。虽然《对美备忘录》并不等于就是宣战诏书,但事实上,美国方面,总参谋长马歇尔于上午12时就已给海外各武装部队的司令官发出了“战争警报”的告急密电。此时此刻正是夏威夷清晨6点,美太平洋舰队完全有可能摆脱遭受日本突然袭击的命运,然而,电报到达夏威夷时,日本的空袭已经结束了。      美国方面采取的对策是否奏效姑且不谈,作为日本,已经在发表战争通告前的半小时发动了战争,事已至此,美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最后通牒》按原计划送到的话,奇袭珍珠港可谓作战史上的一大杰作。成功的奇袭还导致了既定的南方作战以出乎意料之外的辉煌战果与神奇的速度圆满地结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所说的“彩虹作战计划”已经确立,计划主旨是:一旦开战,菲律宾以下各基地听任命运摆布,而美舰队主力在6个月或9个月内进击马绍尔群岛或西加罗林群岛一线,以便对日作战。如果日方在战前侦探到美国这一作战计划的话,恐怕山本五十六就不会冒奇袭夏威夷这个风险了。只有在马绍尔群岛近海进行伏击作战,才是30余年来朝夕训练的日本海军战略的真谛。然而,在开战前夕,日本海军判断,战争一爆发,美太平洋舰队就会立即从侧面威胁牵制日本的南方作战。在这种判断的支配下,日本毅然决定奇袭珍珠港。这也可以说是一场由判断错误而引起的悲剧。      最后,再探讨一下奇袭事件的本身。有人说南云舰队只进行了一次空袭(分两波),就匆匆收场了,这真是莫大的遗憾。也有人说既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当机立断急速返航,是符合兵法的,否则,贪欲者必失。但是,如果当时断然执行第二航空母舰战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所主张的第二次攻击(飞行队已准备就绪),即轰炸珍珠港巨大的燃油库、海军造船厂,并将其摧毁,日本方面固然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可以肯定,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复苏无疑将会大大地向后拖延。      美国战史学家们极力主张上述观点,并说,日本海军安于小成,还说,如果换成美国海军的话,不论冒多么大的风险,定会反复进行攻击轰炸。至于以后的战争评论家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是评论家们的自由。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出动数架飞机去炸掉美国的油库,恐怕奇袭珍珠港就会成为世界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奇袭战了。&~  
  第三章 初战告捷    伊藤正德 [日本]    [出自《联合舰队的覆灭》] 1956    (一)马来亚海面之战——“威尔斯亲王”号出战       世界海战史风云2000年,战斗形式几经变迁。昭和16年12月10日,一个完全新型的海战在马来半岛的关丹海面爆发——日本飞机与英国战舰在这一海域展开了一场以鱼雷轰炸对舰面炮击为主要形式的殊死激战。      这一划时代的海战,由日本海军陆基航空部队的95架飞机担任主角;英国方面参战的是威名赫赫的新型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以及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另外,还有护卫驱逐舰4艘)。交战的双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英国号称“不沉战舰”的“威尔斯亲王”号终于悲惨地沉没了,全世界为之一震。日本方面所取得的这一辉煌战果不禁使各国评论家万分惊异,目瞪口呆。      在海战中,主力战舰与飞机相比较,究竟哪一方更具神通,能在激战中稳操胜券呢?对此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得出肯定的回答。如果两者的阵势是一对一的话,恐怕胜负难分,但倘若出动数量相当可观的战机展开进击,胜负将如何呢?对于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综合敌对双方进攻的阵形、环境、作战情绪及有关的其他因素,一决雌雄,方知高下。      马来亚海战,成败已定,举世皆知。以其战斗形式而言,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海战。坦率地说,日本海军对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也是始料未及的。英国方面,祸从天降,恐慌至极,自不必说,而盟友美国,突闻噩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川舰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