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新境界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JavaScript is disabled for your browser. Some features of this site may not work without it.
dc.contributor.advisor郭金彬
dc.contributor.author詹志华
dc.date.accessionedT07:24:49Z
dc.date.availableT07:24:49Z
dc.date.issued 10:04:21.0
dc.identifier.urihttp://dspace./handle/
dc.description.abstract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takes 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main task is to explor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with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science. Its scope and content of a wide range, including Chinese 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 own history, but also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ts Study can not only promot...
dc.language.isozh_CN
dc.relation.urihttp://210.34.4.28/opac/openlink.php?strText=21575&doctype=ALL&strSearchType=callno
dc.source.urihttp://210.34.4.13:8080/lunwen/detail.asp?serial=22503
dc.subject科学史
dc.subject科学史学
dc.subject科学史学史
dc.subjecthistory of science
dc.subject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dc.subject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dc.title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dc.title.alternative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dc.typethesis
dc.date.replied
dc.description.note学位:哲学博士
dc.description.note院系专业:人文学院哲学系_科学技术哲学
dc.description.note学号:
条目中的文件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pdf
[3115]CH-ETD
copyright&&&& &&Theme by&&&&&
自日起总访问量:
搜索本专题
copyright&&&& &&Theme by&&&&&
自日起总访问量:谢国桢之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谢国桢之史学研究
【摘要】: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和藏书家。其治学态度严谨,在明清史、版本目录学等方面皆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在明清史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著述成果丰硕。他写下的十多部史学专著,大量的论文、札记以及其编纂的史料汇辑,成为当代明清史研究的珍贵遗产。
本文以谢国桢生平、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作为主线,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及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其在明清史研究所作的贡献,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和思想学风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探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其学术贡献为基础,对其独特的史观和史学思想、治史特点和方法,给予比较系统的阐发和总结,从而揭示谢国桢史学研究的独特性,并以此定位他在现代史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本文由正文三章及结语组成。第一章,通过对谢国桢生平和史学研究道路的考察,分析所受教育、成长环境和从政经历对其学术研究的影响。第二章,着重论析他在明清史研究,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和明末清初学风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第三章,论述他在史料学与版本目录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结余部分,对他在明清史领域所得成就进行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K092【目录】:
论文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 生平与治学之路9-16 第一节 生平事略9-12 第二节 师承及影响12-16第二章 明清党社运动研究16-37 第一节 党争问题研究16-23
一、党争起源问题17-20
二、东林党议问题20-23 第二节 结社运动考23-29
一、科举制度与明末结社的形成24-25
二、复社与明末结社性质的转变25-29 第三节 明末清初学风研究29-37
一、“三部学谱”的撰写29-31
二、明末清初的学风研究31-37第三章 史料学与版本目录学37-45 第一节 史料学思想37-41
一、对史料学的基本认识37-38
二、广域的史料观38-41 第二节 版本目录学41-45结语45-47参考文献47-50后记50-5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少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商传;;[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姜德明;;[J];读书;1982年12期
王记录,夏雪;[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05期
韦祖辉;;[J];明史研究;1992年00期
王桂云;[J];黑龙江史志;1995年02期
谢国桢;[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杨志清;;[J];明史研究;1992年00期
林甘泉;;[J];明史研究;1992年00期
刘重日;;[J];明史研究;1992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华兴,张元隆;[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潘文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汪高鑫;;[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刘正刚;张家玉;;[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金卫国;;[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张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郑琪;;[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梅运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林金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张金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政尧;;[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徐泓;;[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万明;;[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张宪博;;[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沈龙法;;[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謝維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保传;[D];西北大学;2010年
魏晓虹;[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金华;[D];南开大学;2010年
张磊;[D];南开大学;2010年
吕庙军;[D];南开大学;2010年
张栋豪;[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军;[D];南开大学;2010年
刘艳红;[D];南开大学;2010年
尹佳涛;[D];南开大学;2010年
袁曦临;[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桂峰;[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冯海瑛;[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强鹏程;[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彭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龚莹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杨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丁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钱苏青;[D];苏州大学;2010年
包青山;[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王芳;[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国祯;[J];齐鲁学刊;1981年03期
谢国祯;[J];齐鲁学刊;1981年04期
牛建强;[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健武;[J];中州今古;1994年05期
牛建强;[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王桂云;[J];黑龙江史志;1995年02期
任道斌;[J];史学史研究;2000年01期
战晓雷;;[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02期
申少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曹旅宁;;[J];读书;2010年05期
士方;;[J];海内与海外;2007年12期
雪焰;;[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9年09期
柳成栋;[J];黑龙江史志;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重日;;[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雷梦水;;[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韦祖辉;;[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林甘泉;;[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本刊编辑部;;[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吴艳红;;[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商传;;[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杨志清;;[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吉尾宽;;[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本刊编辑部;;[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春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杨松涛;[N];南京日报;2007年
马志琼;[N];甘肃日报;2001年
王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许海云;[N];北京日报;2007年
王春瑜;[N];光明日报;2008年
张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余传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马海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许海云;[N];贵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小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齐山德;[D];吉林大学;2010年
温玉清;[D];天津大学;2006年
朱发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春辰;[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王晓华;[D];山东大学;2007年
王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黄广友;[D];山东大学;2010年
谢进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俐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景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陈军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袁秋实;[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崔海雷;[D];贵州大学;2007年
毛丽;[D];厦门大学;2007年
张凤英;[D];厦门大学;2008年
谷利平;[D];西南大学;2009年
韩燕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马俊燕;[D];苏州大学;2007年
郭绪怀;[D];苏州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继续用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中国新文明类型的新境界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鲁绍臣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成立95周年大会上如是强调。
当代学者霍尔(Edward T. Hall)曾指出,“所有文化的基础,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观念,时间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这是因为时间折射着历史和传统,对某个时间和节日的纪念,是我们确认自我的身份、起源与初心的重要方式,对节日和时间的忘却会使我们像断了根茎的树木一样,难以找回自我。
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正是开启了我们对历史时刻的铭记,在继往中坚定地踏上未来的征途。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返本开新,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彰往而察来”、通过“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达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境界。“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精神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规律”的精神相通的。
任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民族,都必须自觉地探索自身独特又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可以说,“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只有按照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探明的规律和原则行事,才能顺应并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往,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并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
首先,中国的新文明类型不但超越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超越了资本主义 “时间就是金钱”的文明。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新文明类型将逐步彻底恢复劳动者的体面与尊严,“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职业的尊严在金钱的面前荡然无存,甚至劳动本身也往往超过了生理和社会道德的界限,人们除了吃饭、盛洗、穿衣等等,只能长时间从事重复性的劳动,缺乏自由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资本主义如梅扎罗斯在《超越资本》中所批判的,是“对生命时间的践踏”的文明,生活于其中的百姓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4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能理解的,恰恰是只有通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才能真正成为财富的本质。压榨、剥削和对抗的资本主义文明最终将遭遇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马克思洞察到,如果劳动力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那么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意味着资本生产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工人越来越贫困,经济危机也将随之来临,工人将面临失业和进一步的贫困。“因此,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只会在工人的劳动和使用他的劳动的条件之间,造成一道无边无际的鸿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中国的新文明类型成功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最为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具体阐述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应该始终并且应当继续以人的发展为一切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批判和防范虚拟经济的拜物教化,坚持承认智力和创新劳动是构成“财富的唯一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关切和回应的首要对象,从而将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扬弃资本主义文明人的本质空虚化、片面化、外在化的异化弊病,避免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其次,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和原子个体主义也使得社会的共生与合作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障碍。新文明类型将资本主义对抗式的自由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的共享式竞争,作为资产阶级绝对法权的表现形式的自由竞争,曾经大力促进过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必定会演变为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新生产力的获得,而是原有生产力的丧失。在马克思之前的一切文明的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新文明类型则可以有效克服“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传统文明类型。以合作、互助为导向的新竞争方式,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正如总书记所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最后,新文明类型的具体内涵还表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可以分解为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和从事非生产活动的时间,前者被马克思称之为“劳动时间”,后者马克思称之为“自由时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除了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哲学片面地理解为自然时间外,就是过度重视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时间”,而忽略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即从事艺术和科学等非物质创新劳动的“自由时间”的重要性。前者被马克思指称为必然王国的“常规劳动”,后者则是被理解为“创新实践”的自由王国,自由时间的生命活动意味着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或者说审美和享受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页,第427页。)而今天生产方式的变革的起点,则应是以自由时间为尺度的创新实践,即通过全面发展人的诸本质力量和潜能来推动的创新发展。人的生存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在马克思看来,创新实践的对象化过程“不仅直接以产品的形式或者以当作劳动资料来使用的产品的形式出现,而且以生产力本身的形式出现。”因此,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力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应当成为新文明类型主要依靠的力量。更明确些说,其日益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属性,作为真正的生产资料加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在这里,财富的尺度变成了自由时间或个性自由发展的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就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再是物化劳动时间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是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自然技术科学引领的科技创新。劳动也将逐步从机械化、重复性的常规劳动转向探索性的创新劳动,劳动过程也将由一种必要性的忍耐转变为创新性的快乐,原创性将逐步成为中国下一轮发展的新起点,原创性将日益成为社会财富和文化的新尺度。
总之,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解世界历史和潮流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很快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并在建国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大大节约了生产生存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极大地增加了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103页。)从而为当下的中国从工业生产向后工业生产,从机器化生产向生产机器本身的创新生产的转换创造了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还需要在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探索和深化,但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所开启的新文明类型已然成型,并将日益发展、壮大,进而成为世界新文明类型的标杆和旗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考证学的新境界
在1949年以前业已取得很大成就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一批原先熟悉严密考证方法的史学家接受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他们做到既发扬广搜史料、互相参证的优良传统,又能把握历史演进的大势,由表及里,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达到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因而使历史考证学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的卓越成就为20世纪中国史学谱写了出色的篇章,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九年级历史二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九年级历史二模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学研究生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