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阿尔法5100 镜头7镜头55—200多少钱

手机查报价X
索尼元镜头报价
已选条件:
徕卡肯高柯达理光
镜头用途:
超长焦镜头
镜头分类:
镜头画幅:
4/3系统镜头
中画幅镜头
1英寸画幅镜头
镜头类型:
镜头卡口:
三星NX卡口
富士XF卡口
其他参数:
关注度好销量高(示例)
最具科技含量产品(示例)
您产品独具创新的核心功能(示例)
您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示例)
产品类型:示例类型
核心参数:功能概括
产品特性:重要特性
核心特点:核心竞争力
产品参数一:示例参数
产品参数二:示例参数
产品参数三:示例参数
产品参数四:示例参数
我的产品要出现在这里:点击查看置顶推广效果
镜头用途:中长焦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索尼FE卡口
滤镜尺寸:72mm
镜头结构:12组17片
最大光圈:F3.5-F6.3
最小光圈:F22-F40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最近对焦距离:0.5m
镜头用途:中长焦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E mount卡口
焦距范围:18-105mm
滤镜尺寸:72mm
镜头结构:12组16片
最大光圈:F4.0
最小光圈:F22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镜头用途:标准镜头 (定焦)
镜头卡口:E mount卡口
滤镜尺寸:49mm
镜头结构:5组7片
最大光圈:F1.8
最小光圈:F22
最近对焦距离:0.5m
对焦方式:内对焦
镜头用途:标准镜头 (定焦)
镜头卡口:E mount卡口
焦距范围:35mm
滤镜尺寸:49mm
镜头结构:5组7片
最大光圈:F2.8
最小光圈:F22
最近对焦距离:0.35m
镜头用途:中长焦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E mount卡口
焦距范围:18-200mm
滤镜尺寸:62mm
镜头结构:13组17片(2片低色散玻璃片和4片非球面镜片)
最大光圈:F3.5-F6.3
防抖性能:光学防抖
最近对焦距离:0.5m
镜头用途:超广角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E mount卡口
焦距范围:10-18mm
滤镜尺寸:62mm
镜头结构:8组10片
最大光圈:F4.0
最小光圈:F22
最近对焦距离:0.25m
镜头用途:变焦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索尼α卡口
焦距范围:16-80mm
滤镜尺寸:62mm
镜头结构:10组14片
最大光圈:F3.5
最小光圈:F22-29
最近对焦距离:0.35m
镜头用途:超广角镜头 (变焦)
镜头卡口:索尼α卡口
焦距范围:11-18mm
滤镜尺寸:77mm
镜头结构:12组15片
最大光圈:F4.5-5.6
最小光圈:F22-29
最近对焦距离:0.25m
相机摄像机
相机摄像机相关子类
(中关村在线 银川行情)索尼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SEL2470Z)镜头是一支针...
【IT搜购网石家庄市行情】近日,小编在市场中了解到,索尼FE 24-70mm F2.8 GM正在商家“石...
【IT搜购网石家庄市行情】近日,小编在市场中了解到,索尼 FE 50mm F1.4 ZA正在商家“石家...
【IT搜购网石家庄市行情】索尼24-240mm镜头是索尼首款提供10倍光学变焦的全画幅E卡口镜头...
相关类别:
热门类别:索尼a200(双头套机)镜头
好评率100%
好评率100%
好评率100%
好评率100%
>> PART:PluginVer3/Rank/Manu >>> -->
>> PART:PluginVer3/Rank/Pro >>> -->&主题:索尼FE35、FE55、FE16-35、FE24-70、FE70-200及E10-18等六款微单镜头点评
&[ 主题管理员: 天漠虎峪 ]
&浏览:227070&& 回帖:1123 &&
泡网分: 106.768
精华: 16帖子: 30310
注册: 2006年06月
gzfisher 发表于
说不定掘的不是坟墓,而是一个叫A9的新坑呢?不能用我们玩家的小家子目光去看巨人企业的思路啊。
再说出几个GM头又如何呢?一样有人买,就证明有需求。出了又不是逼你买。你要小轻,不是有28、35/2.8、55几个头么?batis的镜头也不重啊,虽然大头了一点,最少没觉得手感太差,更不会头重脚轻。中量级也有小三元可以给你用。说实话我是看不明白为何要抗拒别人出标杆镜头,再说sony有说过“我们以后都不会再出小而轻的镜头”么?没有的话操心什么呢?说不定出几个GM之后回头就来一个小巧的?FE50/1.8不就是其中一个小巧镜头?
像NC的旗舰级机器,其实大部分都是报社、媒体,或者有特殊专业用途的骨灰玩家才买的,对于一般消费者,明显次旗舰级的5D系列和DX00系列更多人选择吧。
反正出了只是证明我有这种技术,买不买又没人去强迫。轻量级镜头蔡司的batis和loxia一直在帮忙补充。传闻的A9也感觉快出现了,不知道为何总有人要去针对人家的体积说事,不喜欢就别买嘛。你怎么知道没人喜欢?像我就一直很想有支,也有很多人喜欢85/1.4这种规格。怎么能一棍就打死说出这种镜头就是自掘坟墓呢?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作为厂商,完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非常正确,这样做非但不是自掘坟墓,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用户。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大光圈和高画质而不介意体积。另外,光圈大镜头的体积就大,这是一个物理常识,没啥可吐槽的。自己不需要可以不买,有更多选择空间难道不好吗?
俺认为目前GM镜头的问题不是体积,而是价格。价格太黑会严重影响那些想买的潜在用户。而且索尼的一贯做法是喜欢严厉打击率先支持它的人,俺就是受害者之一。
泡网分: 21.569
帖子: 2309
注册: 2006年04月
宝岛情缘 发表于
非常同意这位朋友的观点。用微单的直接目的是小巧轻便,但索尼最近出的所谓大师级镜头没有一只小而轻的,这违被了微单的宗旨。用微单两年多,觉得与单反差距很明显,想要超过更不是一件易事。试想,一部小巧的相机配上一只大大的镜头,你觉得协调吗?所以我觉得索尼在违被出终,在自掘坟墓。“微单”只是索尼为E口相机在中国注册的一个专用名词而已(仅限中国),没必要过度演绎“微单”中“微”的含义。就如同对“可口可乐”(也仅限中国)的命名,我们没有必要计较这饮料是否有搞笑效果一样。
索尼英语网站,7系列产品的命名中没有任何“Micro”的字样。
泡网分: 24.003
帖子: 7351
注册: 2007年01月
天漠虎峪 发表于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作为厂商,完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非常正确,这样做非但不是自掘坟墓,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用户。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大光圈和高画质而不介意体积。另外,光圈大镜头的体积就大,这是一个物理常识,没啥可吐槽的。自己不需要可以不买,有更多选择空间难道不好吗?
俺认为目前GM镜头的问题不是体积,而是价格。价格太黑会严重影响那些想买的潜在用户。而且索尼的一贯做法是喜欢严厉打击率先支持它的人,俺就是受害者之一。天漠兄好,不是想吐槽,有点生气是真的。我觉得,目前佳能和尼康为什么不出全幅微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早就看出了索尼镜头生产有瓶径,过不了体积和重这一关。所以二家没有急于进入全幅微单行列,而是始终占领单反领域的制高点。现在道是索尼处于比较尴旮的境地,说你是微单,你的镜头与单反镜头一样大,说你是单反你的机身确是微单。佳能5D4出来了,镜头也在更新,想必有许多朋友又要回归单反阵营。
泡网分: 24.003
帖子: 7351
注册: 2007年01月
gzfisher 发表于
说不定掘的不是坟墓,而是一个叫A9的新坑呢?不能用我们玩家的小家子目光去看巨人企业的思路啊。
再说出几个GM头又如何呢?一样有人买,就证明有需求。出了又不是逼你买。你要小轻,不是有28、35/2.8、55几个头么?batis的镜头也不重啊,虽然大头了一点,最少没觉得手感太差,更不会头重脚轻。中量级也有小三元可以给你用。说实话我是看不明白为何要抗拒别人出标杆镜头,再说sony有说过“我们以后都不会再出小而轻的镜头”么?没有的话操心什么呢?说不定出几个GM之后回头就来一个小巧的?FE50/1.8不就是其中一个小巧镜头?
像NC的旗舰级机器,其实大部分都是报社、媒体,或者有特殊专业用途的骨灰玩家才买的,对于一般消费者,明显次旗舰级的5D系列和DX00系列更多人选择吧。
反正出了只是证明我有这种技术,买不买又没人去强迫。轻量级镜头蔡司的batis和loxia一直在帮忙补充。传闻的A9也感觉快出现了,不知道为何总有人要去针对人家的体积说事,不喜欢就别买嘛。你怎么知道没人喜欢?像我就一直很想有支,也有很多人喜欢85/1.4这种规格。怎么能一棍就打死说出这种镜头就是自掘坟墓呢?回这位朋友,讨论问题有时表述过激不好意思。我原来是佳能粉,看不惯佳能挤牙膏入了索尼门,用的是A7R2一机三镜(16-35&&4、35 1.4和55 1.8),除了没有长焦外基本上够用了。原本还想入二只高端镜头玩玩,结果索尼生产的镜头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有点生气。我这个人比较爱较真(实在说没有这个必要),既然你叫微单你就得微起来,否则你就别叫微单,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干脆入了三只徕卡M镜头,玩起了转接,好在有天工自动转接环,能自动对焦。原来的四只佳能镜头也能自动转接在A7R2相机上,尽管损失了一些功能,成像 没有问题。吐槽不好,会影响你们的销售的,不好意思了。
泡网分: 9.424
精华: 1帖子: 9231
注册: 2010年05月
天漠虎峪 发表于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作为厂商,完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非常正确,这样做非但不是自掘坟墓,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用户。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大光圈和高画质而不介意体积。另外,光圈大镜头的体积就大,这是一个物理常识,没啥可吐槽的。自己不需要可以不买,有更多选择空间难道不好吗?
俺认为目前GM镜头的问题不是体积,而是价格。价格太黑会严重影响那些想买的潜在用户。而且索尼的一贯做法是喜欢严厉打击率先支持它的人,俺就是受害者之一。因为你睿智的一句话顶你!
泡网分: 106.768
精华: 16帖子: 30310
注册: 2006年06月
宝岛情缘 发表于
我这个人比较爱较真(实在说没有这个必要),既然你叫微单你就得微起来,否则你就别叫微单,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微单只是一个注册商标的性质而已,真正的意义是短法兰距的无反。所以,俺并不认为E口镜头就必须小,想要大光圈吗?那么镜头肯定大,这种现象非常正常。
泡网分: 106.768
精华: 16帖子: 30310
注册: 2006年06月
花冠摄影 发表于
因为你睿智的一句话顶你!呵呵,因为咱两人在这个意义上是难兄难弟啊!
泡网分: 9.424
精华: 1帖子: 9231
注册: 2010年05月
天漠虎峪 发表于
呵呵,因为咱两人在这个意义上是难兄难弟啊!看来西城砖塔和兵马司的哥们是一样的待遇和一样的遭遇。
泡网分: 2.289
帖子: 1282
注册: 2013年09月
宝岛情缘 发表于
回这位朋友,讨论问题有时表述过激不好意思。我原来是佳能粉,看不惯佳能挤牙膏入了索尼门,用的是A7R2一机三镜(16-35&&4、35 1.4和55 1.8),除了没有长焦外基本上够用了。原本还想入二只高端镜头玩玩,结果索尼生产的镜头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有点生气。我这个人比较爱较真(实在说没有这个必要),既然你叫微单你就得微起来,否则你就别叫微单,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干脆入了三只徕卡M镜头,玩起了转接,好在有天工自动转接环,能自动对焦。原来的四只佳能镜头也能自动转接在A7R2相机上,尽管损失了一些功能,成像 没有问题。吐槽不好,会影响你们的销售的,不好意思了。我只说两点,多了伤和气。
一、你要纠结微单一词我没办法,但说不定迟些出的A9会放弃微单这个术语?且不说有没有传说的A9,君不知道Sony还有视频摄像产品支持E卡口的(举例:有个产品叫PXW-FS7)?人家可能还觉得以前的FE镜头太小呢。阁下可以说索尼把A7定义成微单,但索尼没说过FE卡口镜头是专门为A7(微单)服务的吧?人家只是说,我们的A7系列是使用FE卡口镜头,没说过FE卡口镜头就是为了微单生产这句话吧?(举个例子,FE28-135,这个头是为了什么而设计的?显然不是为了“微单”造的吧?)既然阁下喜欢抓住一个词不放,我就从逻辑来解开你的心结好了。
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影视后期合成工作人员,我不做销售,大家有意见上不同的地方可以讨论,不过别乱给别人带帽子,谢谢。
本帖最后由 gzfisher 于
23:04 编辑
泡网分: 16.631
帖子: 1495
注册: 2007年01月
好帖子,花了大量心思和精力,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非常感谢~
泡网分: 20.04
注册: 2002年08月
看了好多年的天漠兄帖子,受益很深,最近因为GM镜头,讨论激烈,帖子越发好看了。
FE卡口镜头出越多越好,FE卡口这条船,其实很有发展前景。
无反这东西不是尼康佳能不做,而是他们保守,不肯给消费者吃口肉。
sony现在做出了名气,但也开始转变策略追求镜头的利润了,不是什么好事。
消费相机行业,垄断行业,没办法,但似乎已经预见何时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寒冬气息了,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只有色影爱好者才会买相机拍照,普通家用已经没有人需要买个相机了。
泡网分: 2.076
帖子: 1520
注册: 2010年01月
天漠虎峪 发表于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作为厂商,完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非常正确,这样做非但不是自掘坟墓,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用户。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大光圈和高画质而不介意体积。另外,光圈大镜头的体积就大,这是一个物理常识,没啥可吐槽的。自己不需要可以不买,有更多选择空间难道不好吗?
俺认为目前GM镜头的问题不是体积,而是价格。价格太黑会严重影响那些想买的潜在用户。而且索尼的一贯做法是喜欢严厉打击率先支持它的人,俺就是受害者之一。
因为你睿智的一句话顶你!同顶!现在坚决不再尝鲜,要看到产品,等等,好好试用之后再做决定。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编辑于: 14:00:42
泡网分: 1.985
帖子: 1024
注册: 2011年09月
pennyboy 发表于
FE35,FE55都非常不错,尤其是35/2.8,还算是不错的,毕竟体积摆在那。但个人用的最多还是24-70,微单关键优势就在于方便,轻巧,平时一个小包就可以一机二镜,基本够用了。
如果非要折腾上个G大师2.8头,真不如直接上佳5DSR算了,手持感胜几条街。觉得24 70挂机是不错,大光圈留给转接吧。
泡网分: 1.985
帖子: 1024
注册: 2011年09月
天漠虎峪 发表于
微单只是一个注册商标的性质而已,真正的意义是短法兰距的无反。所以,俺并不认为E口镜头就必须小,想要大光圈吗?那么镜头肯定大,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是的,电子技术进化快,但是改变不了光学技术的限制。
泡网分: 106.768
精华: 16帖子: 30310
注册: 2006年06月
友情提示:
本帖中可供下载的所有原图都存放在借用的服务器上,不保证永远有效,想下载原图者,请抓紧时间。
索尼的全画幅微单确实令人振奋,但振奋之余,原生镜头缺少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人。到目前为止,不算尚未上市的FE16-35,只有五种,三个变焦,两个定焦。除FE28-70外,俺已经将其余四款陆续收入囊中。因此萌发了相对这几个镜头评论一番的想法。
一、FE55mm/1.8和FE35mm/2.8:
FE55是俺入手的第一个全画幅微单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争议少,即使在无忌这个索尼推出啥就有人黑啥的地方,FE55算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了。对于1.8的光圈,也没太多的人计较,估计大家都和俺一样,慢慢明白了只要玩索尼全幅微单,基本上就等于和1.4绝交了的道理。当然,也有人怀疑不是全金属镜身。俺买了之后,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不是,但拿在手里能给你一种十足的金属感,做工也挺棒,俺觉得这也行了。至于成像,没啥可挑剔的,可能有人认为色彩比以往的蔡司50标头稍差,但如果不是自己亲自用两个头刻意对比,一般人恐怕感觉不出来,俺就是这种一般人之一。
不过,对俺来说,俺觉得镜头的体积有点大。俺买微单的初衷就是图小巧,一个标头做成这么大颇不称心。但这仅仅是俺的感觉而已,不代表别人,因为不是每个人玩微单的想法都和俺一样。
和FE55相比,FE35就没那么幸运了。毋庸讳言,俺对这个FE35也一直耿耿于怀。仔细想了一下,大家对FE35不满的主要还是价格和规格之间的平衡。假如索尼稍微大方一点,把这个镜头做成2.0光圈的,即使还是这个价格,也可止沸。做成2.8光圈的也行,价格定在三千元左右,大家的不满也会减少。即使FE35的成像无可挑剔,价格依然是用户购买时最在意的因素之一。有人认为,索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RX1系列而故意把这个FE35的光圈缩小了。也许是这个原因,但也未必,因为俺觉得那些不买FE35的人未必肯定去买RX1等,可换镜头和不可换镜头的相机毕竟不是一个系列,用户群也不见得相同。
这个镜头的画质和FE55一样,没啥可吐槽。对焦迅速且安静,俺准备将其作为A7S的挂机头,配合静音快门在一些不利明目张胆拍照的地方使用。很多人不满镜头的材质,俺也是其中一个,俺乃俗人一个,当然不会脱俗。尽管和FE55一样,FE35拿在手里也有一种金属感,但毕竟太轻,总觉得花这么多钱买个轻飘飘的东西有些不上算。不过,一旦将FE35安装在机身上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和A7系列机身还是很般配的,轻飘飘的感觉也没有了。至于镜片太小,和指甲盖一样,确实如此,不过光圈都缩到2.8了,镜片小就小吧,还计较它干啥?俺喜欢这个镜头体积小巧紧凑,拿在手里不惹人注目,符合俺要求器材尽量低调的标准。
FE35mm F2.8 和 FE 24-70mm F4 OSS安装在A7系列机身上的效果:
俺觉得FE24-70加上遮光罩就更大了,因此决定不用,但为了保护镜头,花了小五百元为其专门买了一个B+W的67mm的UV镜。觉得FE35的原配遮光罩太难看,花了几块钱买了一个山寨镂空遮光罩,这样既可不用UV,出去时连镜头盖都可以不带了。
这是用A7 + FE35 从f2.8到f22光圈下的拍摄效果:
二、FE24-70点评:
俺一直对FE24-70和FE70-200这两个F4光圈的E口全画幅镜头犹豫不决,主要是觉得F4光圈不够大。但从索尼的镜头推出趋势来看,至少近年来不会有恒定2.8的问世了,即使问世,体积也会很大。因此,价格下来一些之后,俺就一样进了一个。
不过,从无忌上的舆论来看,FE24-70是一个很不受人待见的镜头。记得以前很多人都说E16-70和E16-50差不多,说除了F4恒定光圈外,成像并没好多少。如今,同样的理论又落在了FE24-70和和FE28-70之上了。不过,俺对蔡司的小蓝标有信心,因为以前被人说得十分不堪的E16-70和E24后来证明都是非常好的镜头。因此,看到FE24-70港货价格是五千多的时候,俺决定冒险进一只。
通过购买之前认真做功课,根据拥有此头的人的经验,大致得出如下结论:FE24-70的广角端成像边角稍差,长焦端比较肉。广角端成像边角稍差很好理解,因为是E卡口的短法兰距所致,这个俺能接受。但对于长焦端较肉的说法心里没底,成像太肉确实影响心情。因此镜头到手之后立即将其放在A7R上和手里的A口的24-70mm F2.8进行了一番对比实拍对比。结果证明,FE24-70在70mm端确实不如A口70mm端表现,但尚可接受。看在五千多价格的份上,俺觉得没啥。
另外,摄影器材,尤其是镜头,性能和体积往往成正比,减小体积要以性能为代价,两者之间是妥协的关系。俺认为SAL24-70/2.8和SEL24-70/4妥协得恰到好处,在缩小一点光圈和降低一些画质的条件下,减少了重量和体积,同时也拉开了两者的价格。因此,俺认为那些把FE24-70说得一钱不值的言论有些过于苛刻。
除了画质之外,FE24-70讨人喜欢的地方还有手感,全金属镜身,沉甸甸的,拿在手里踏实,拍摄起来稳当,还有很大的抚摸价值。无论是变焦环还是对焦环,阻尼都非常均匀,纯金属的,上面没有橡胶敷皮,不用担心天长日久变色或者细缝里进灰,让镜头显得脏了吧唧的。不过金属变焦环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容易露白,俺的FE24-70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变焦环已经露出了金属的白色,因此必须多加小心才行。另外,这是一个防抖镜头,尽管有人认为防抖没用,但俺认为很有用。并且,俺不认为打开防抖会明显降低画质。
三、FE24-70和A口24-70对比:
这是两组一共四张对比图,从左至右为FE24-70F4、FE24-70F2.8、FE24-70F2.8、FE24-70F4,光圈用的都是F4,都是70mm端,手持拍摄,尽管天气雾霾,但不影响对比。
下面是画面中央100%截图。
第一张,FE24-70F4: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二张,A口24-70F2.8: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三张,A口24-70F2.8: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四张,FE24-70F4: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北京天气放晴,俺又用两个镜头分别放在A7R上进行了对比,光圈从F4-F22,都是70mm端,也是手持,结果发现两个镜头的表现非常接近。
下面是FE24-70/F4和A口24-70/F2.8在广角端24mm的不同光圈对比:
这是用A7R + FE24-70在广角端24mm从f4到f22光圈下的拍摄效果:
更多FE24-70试拍:全开光圈,70mm端,A7R + FE24-70
四、FE70-200点评:
俺的这个FE70-200是八千多买的,说实在的,有点贵,再等等可能价格还会下来一些。俺认为,索尼缺少的是FE70-300或FE55-300这样的镜头,以前一直转接DT55-300代替长焦。DT55-300的画质非常出色,但用起来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半幅,其次是SAM马达,对焦声音太大。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防抖。因此,俺买这个FE70-200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防抖。FE70-200的防抖确实没有让俺失望,OSS的表现刚刚的,很容易做到1/20s手持不糊。
FE720的对焦表现大致是这样:广角端比长焦端对焦快,大光圈比小光圈对焦快(实时显示效果打开时),在白天普通光线下,无论长焦端和短焦端,在三个A7和a6000上,对焦速度均可满足拍摄要求。在暗光下,对焦明显速度下降,尤其是长焦端,三个A7和a6000均如此。其中A7S在暗光下对焦最快,其余三台都差不多,a6000也没显出多大优势。不过,俺对这一点并不在意,因为有人请俺说说FE720的对焦,俺才想起说的。俺觉得FE720暗光下对焦比较慢没啥,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出现在暗光下用这个头拍摄的需求,因此无所谓。
俺发现,无忌上对于FE70-200表示不满的人还不太多,基本认为此头虽不以锐利见长,但出片耐看,尤其是色彩具有美能达的风格。尽管俺不是美能达镜头的追随者,但也觉得这个镜头成像非常不错,而且很锐,具体结果下面有原图可供下载。
和俺一直在用的DT55-300相比,俺为了防抖功能,牺牲了100mm焦距,进了一支FE70-200。在长度上,DT55-300+转接环和FE70-200 F4并未长多少。俺用尺子量了一下,前者的长度是15.7cm,后者的长度是17.5cm,也就是说仅仅长了不到两厘米。不过,将这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时,却显得非常招摇。因为FE70-200的镜身粗了不少,而更主要是白色镜身。说实在的,俺讨厌白色镜身。可除了尼康的70-200基本上是黑色之外,佳能和索尼都把70-200搞成白色的。白色的固然漂亮,很多人觉得拿在手里很威风,但俺觉得照相器材太威风了不是好事,俺不喜欢,因为器材太惹眼则不利于拍照。俺以前拿着a6000出去试拍,没几个人理会,但这次换上了FE70-200,连保安都会多看俺几眼。唉,索尼咋就不两种颜色的FE70-200呢?另外,FE720的那个白色遮光罩尤其可怕,亮骚指数100%,俺决定放弃不用,但为了保护镜头,俺花了五百多块钱买了一块B+W的UV镜,是那种新型的 Haze MRC nano,感觉超好。
对于70-200mm这样焦段的镜头,俺主要关心其长焦端的表现。俺买FE70-200主要是用于两个机身,一个是A7R,一个是a6000,因此也分别将其放在两个机身上试了试200mm端的成像。
俺没有索尼的二代的720G,因此找出了佳能的小白兔EF70-200 F2.8 IS II放在A7R上从f2.8-22拍了11张。
在没看结果之前,俺认定小白兔肯定要比FE720更锐利,但结果颇出意料,不仅没发现前者比后者好,仔细看了看。相同光圈下的表现好像还不如前者呢。说明,两者都没用UV,都是手持拍摄,自动对焦,佳能头用的是唯卓EF-NEX转接环。由于俺不太相信DXO上的对比,不是怀疑DXO的权威性,而是因为佳能没有3600万像素的机身,让小白兔在得分上吃亏,因此自己比了一下。俺一向认为小白兔非常锐利,如今这个结果真让俺有些意外。想当初,这个小白兔可是俺花了一万六千多大洋买的国行呢。当然,这也属于不严谨的对比,连三脚架都没用,因此结果仅供有兴趣者参考。
补充说明:
redeast资深下载了俺的原图后发现,文件名可有有误,他说:“下了楼主的70-200mm的测试图,文件名有些错误。纠正后发现200mm端还是佳能的更好。我自己和小小白对比,200端拍远景,也是佳能的好很多,尤其中央分辨率差异大。光圈减一档就立刻变好。拍近景结果就反过来。大法的更清晰,尤其边缘。”
俺认为有这种可能,首贴就不另行修改了,特此说明。详见本帖第1086楼。感谢redeast资深!
五、E10-18mm/4 OSS点评:
俺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再买半幅E口镜头,因为俺要以玩全幅机身为主。为此,俺抵抗住了E16-70和E24的诱惑,因为俺一直惦记着这两个牛头。不过,最近俺还是进了一只E10-18mm/4 OSS,主要原因在于看到有人将这个镜头放在全幅机身上使用。有关这个镜头的点评,俺已经发表在俺的a6000和A7的贴子里了,这里再将主要内容整合到这里,便于大家参考。
除了希望能用于全幅机身之外,俺最近下决心进E10-18/4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俺还有NEX6和a6000两个半幅机身,即使E10-18/4用在A7系列上表现不好也不算白买。
从无忌的帖子里得知,很多都是通过后期矫正E10-18/4在全幅机身的暗角和畸变的。俺为了玩转接,曾特意花了78港币买了镜头补偿APP,因此俺的第一感觉就是使用这个APP,因为俺觉得后期太麻烦,能不后期就不后期,后期对俺来说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果然,这个APP还是很有用的,经过试拍,不说大喜过望,至少也算基本满意。在A7上的APP设定如下:周边阴影(黑白)+16,周边阴影(红色)-4,周边阴影(蓝色)0。色差(红色)摄+16,色差(蓝色)0。失真+6。经过反复试验,这一设定可让E10-18/4在A7上较为满意地使用12-16mm焦段拍摄。
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将10-18作为全副头使用时,不要使用遮光罩,因为原配遮光罩是为APS-C视角设计的。UV镜也尽量不用,任何遮挡都有可能缩小可用焦段的范围。只有至于有人说拆掉镜头后组上的档板,效果可能更好,但俺有些舍不得,没这样做。第二个需要注意的事情是,E10-18比较适合用于A7和A7S,在A7R上的表现不是很好,两边会有红移,紫边也变得十分明显。
和俺一直使用的福伦达旁轴超广相比,E10-18的近摄能力强。但E10-18当全画幅使用时畸变较为明显。另外,E10-18尽管也有星芒。但远不如福伦达灿烂,尤其是大光圈下。俺觉得这是E10-18最大的遗憾,因为俺有时候也喜欢用超广拍夜景。
另外,E10-18不是G头,也不是蔡司,用料差,塑料感强,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四千多的价格似乎有点贵。但考虑到将其放在A7上,半幅加全幅,可以覆盖12-27mm的范围,加上还有防抖,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不乏一定的推荐价值。
但必须说明,在全幅模式下用E10-18拍摄,本身是一种非常规的挑战性玩法,挑战器材的同时,也挑战自己。当将其用在A7上时,拍风光无所谓,但由于畸变因素的影响,拍建筑时要尽量避免在画面里出现横平竖直的线条。因此,对于比较挑剔的用户,需慎重考虑,还是老老实实地将其用在半幅机身上最踏实。
E10-18作为全幅镜头使用的原片,见本帖第823-830楼。
六、FE16-35点评:
俺说了好几次不买这个头,因为并不缺这个焦段,但后来还是进了一只。其实,玩来玩去,最后买器材时并非完全出于拍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占有欲。
这个头上市时间已经不短,不少人都称赞说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镜头。但也有人说该头在35mm端成像太肉,乃至无法忍受。
4月16日,一场大风之后,北京的天气终于变得通透起来,但俺知道这种通透维持不了几个小时,于是抓紧时间,上午10点带上像素最高的A7R和两个16-35ZA来到国贸CBD附近进行了一番对比拍摄,想要看看究竟是2.8的A口头好,还是F4的E口头好。
通过几组对比拍摄发现,FE16-35确实很优秀,A口的16-35和E口的相比有明显差距,如果不考虑A口的2.8光圈,在光圈均为F4时,A口头16mm端的中心分辨率接近E口头,但边缘相差甚远,而在35mm端,E口头的整个画面都明显好于A口。
这是一组两个镜头在f4光圈下的对比,压缩包里是JPG+RAW,共20个文件,(强烈建议使用迅雷多线程下载,否则速度太慢)。从图片左边道路旁的蓝色路标文字的清晰度上,可明显看出A口16-35的边缘成像远不如E口16-35。
这是一组两个镜头在不同焦段和不同光圈下对比:,(强烈建议使用迅雷多线程下载,否则速度太慢)。这个压缩包里共有25张,所有照片均为相机直出JPG,均有Exif信息。其中:编号为的是E口16-35在f4光圈下不同焦段下的表现;编号为的是E口16-35在f5.6光圈下不同焦段下的表现;编号为的是A口16-35在全开光圈f2.8下不同焦段下的表现;编号为的是A口16-35在f4光圈下不同焦段下的表现;编号为的是A口16-35在f5.6光圈下不同焦段下的表现。
这是一组FE16-35在35mm端不同光圈下的对比,,(强烈建议使用迅雷多线程下载,否则速度太慢)。从对比图里可以看出,FE16-35在35mm端全开光圈时确实存在成像不好的问题,貌似还赶不上最小f22光圈时的表现,其最佳光圈范围约为f5.6-f16。不过,FE16-35用35mm端拍摄时,稍稍收一点光圈,比如收到f5.0,锐度即有明显好转。如下图所示,放大到100%时,画面中的祖孙二人清晰可见:
(点击小图可放大查看)(强烈建议使用迅雷多线程下载,否则速度太慢。)
FE16-35和另外几个FE镜头相比,拍夜景时有明显星芒,并且全开光圈即可出现,应属意外之喜。不过,该头星芒条数较多,不是很分明,效果不如福伦达璀璨, 但有星芒总比没有的好,因此可谓优点。另外,从结构上说,FE16-35是外变焦,对此俺没觉得不好,反而觉得比A口的16-35的伪内变好,因为后者安装上UV镜时,由于空气流通补偿造成的压力,变焦时感觉很难受。最后,FE16-35和FE24-70一样,也是金属镜身,对焦环和变焦环都未敷皮,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因为金属露白很难看。
FE16-35的实际畸变还是不小的,比如对着一个大门拍摄时,从取景器里就能明显看到门框不是直的,但如果你的机身固件是最新版并且打开了菜单里镜头补偿里的三个选项,拍出来的片子则没有畸变。这一点用户需要注意,如果指望用JPG直出,就一定要打开这三个选项。
经过大量试拍发现,FE16-35的色彩浓郁,蔡司味儿十足,具体可参见俺在回复里发的样片,色彩和对比度过度柔和,高光和暗部细节丰富,即很多人所谓的“油润”。
以上为全部点评,有兴趣者可自行下载原图,自行比较,进一步得出结论。
欢迎加入“我摄影,我快乐!QQ摄影群”,群号:
素有奥地利最美小镇称号的哈尔施塔特
本帖最后由 天漠虎峪 于
10:12 编辑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18 200镜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