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控制案例已经赶上美国的了吗

陈经:有一个西方机构说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中科大风云学会研究员,《中国的官办经济》
关键字:&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成本美国制造业波士顿咨询集团西方机构制造业制造业成本
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境外媒称,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纽约时报》日前则表示,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
据台湾“中央社”8月10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这表明两者差距已大幅缩小。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引用完毕)
总之,有一个西方机构(这次是BCG)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有媒体直接介绍了这个事,如新闻3。还有媒体谈的是其它事,但引用这个指数当证据。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介绍或者认同了这么一个数据:
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如果肯认真点去看英文原文,链接是这个:
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公司,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
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
1. 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
3.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1.1+1.5=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
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
1. 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
2. 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
3. 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
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1.4+1.4=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
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
1. 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2. 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
3. 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1.8+4.4=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
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
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1.1: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来源80%以上是水和煤)
这种逻辑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
1. 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
2. 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3. 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
4. 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
5. 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
6. 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瞎说。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为了掩盖美国自己制造业的没落,居然使出了这样的炒作手法,妄图吸引投资者的眼光,让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撤出大陆,始终都是小道,也说明美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制造业衰落的危机有多严重了。
回头再看看国内的专家和学者的引用与转发,加之不求真相与媒体的大量报道,此刻无言。
所以不用急,时间在我们这边!
本文刚完成,又看见了中金公司的正式报告《变革中国之“制造奇迹”》,不少内容还可以。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在报告的第9页,又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一系列制造业报告研究指出,中国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工资水平上涨达到187%,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在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BCG提出美国综合制造业成本目前仅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依此趋势发展,十年之后美国制造成本将可能低于中国。”
(@中科大胡不归 帮助修改本文,特此致谢。)
原标题:骗子与傻子: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中科大胡不归微博
责任编辑:小婷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想问问家里有没有开厂的人,从过去十年的角度来看,制造成本已经上升到和美国差不多的程度了吗?希望有亲历者或相关研究者来回答。
今天看到的文章,如有侵权立删链接在此骗子与傻子: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陈经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1.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2. 境外媒体:大陆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印度欲迎头赶上境外媒称,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纽约时报》日前则表示,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据台湾“中央社”8月10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这表明两者差距已大幅缩小。3. 美国BCG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引用完毕)总之,有一个西方机构(这次是BCG)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有媒体直接介绍了这个事,如新闻3。还有媒体谈的是其它事,但引用这个指数当证据。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介绍或者认同了这么一个数据: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如果肯认真点去看英文原文,连接是这个:The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How CostCompetitiveness Is Changing Worldwide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见,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1、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2、电力成本,数值是1.1。3、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 +1.1 + 1.5 = 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1、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2、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3、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 +1.4 + 1.4 = 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1、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2、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3、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 +1.8 + 4.4 = 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 :1.1 : 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这种垃圾逻辑,它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大胆的无耻,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骗子太多了,傻子够用吗?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1、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2、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3、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4、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5、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6、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扯淡。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本文刚完成,又看见了中金公司的正式报告《变革中国之“制造奇迹”》,不少内容还可以。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在报告的第9页,又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一系列制造业报告研究指出,中国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工资水平上涨达到187%,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在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BCG提出美国综合制造业成本目前仅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依此趋势发展,十年之后美国制造成本将可能低于中国。”(完)致谢:@中科大胡不归 帮助修改本文,特此致谢。作者简介:笔名陈经,21世纪初开始有独特原创性的经济研究,启发了大批读者。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预言中国将不断产业升级,挑战发达国家。2006年的《中国的“官办经济”》是一代名文,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深入、系统的解读。
作为制造业从业人员,说一些个人看法。&br&&br&首先,中美制造业成本比较这题目,从业人员其实很难比 BCG 的咨询报告来得有说服力。行业太大,身在此山中,反而难免以点代面,一叶障目。打个比方,街边的加工作坊,人力是个大的成本项,但精密机加工,人力成本就是小零头而已。但是有一些个人观察的东西,似乎也能套到别的地方,所以厚着脸皮来说一说。&br&&br&报告里面谈到的三点原因,劳动力成本,汇率和能源成本的上涨,都是事实,没什么问题。但除此之外,我看到的还有这么几个问题:&br&&br&1. 我所在单位用的一些紧固件,还是要从美国进口。其实就是很普通的紧固件,不是什么特殊货色。一些略微特殊的原材料,如 CRA,Inconel 等,也还是依赖进口。这么一来,算上物流成本,其实中国不如美国。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就不展开了。&br&&br&2. 国内企业质量体系,质量意识很不过关。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管理的车间比比皆是,劳动保护意识差或者根本没有。做事怎么省钱怎么来。粗看是降低成本,但遇上品控严格的甲方,基本就是生产一批报废一批,成本不可能降下去。举个例子,某零件我们要求国内供应商报价,发现竟比国外供应商高出 20%,要国内供应商说明一下这个报价如何得来,供应商答曰,贵方要求太严,按照我们以往经验,报废率在 50% 左右,所以这次报价我们直接按两件的成本报价。换言之,其实这个零件国内成本只有国外的 60% 左右,但如果加上报废率,反而高出20%。&br&&br&3. 90后工人逐渐增多。这个话题可能引起争议,但是我所陈述的都是事实。目前新招进厂的90后工人,与此前的80后相比,责任心不强,懒惰。在机械加工这一块,没有责任心,任何一个环节检查不仔细,做事有疏漏,结果往往是零件报废。报废率就会蹭蹭的上涨,相较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在用工方面限制很多(必须严格符合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随意解聘)。但说真的,无论设立怎样的奖惩措施,在我们这里,一个普通报废件的材料费,往往都抵得上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这种情况下,成本怎么可能不上涨呢。&br&&br&上面所谈的这三点,作个结论,其实都是在说制造业必须转型。与普通的直觉相反,我们目前长期做低端货,粗放管理,一切靠人而不依赖制度,不重视基础制造业,不重视国内普通工人的培养,反而大大增加了国内制造的成本,削弱了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br&&br&&b&以上回答因涉及一些个人情况,禁止一切转载,谢谢。&/b&
作为制造业从业人员,说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中美制造业成本比较这题目,从业人员其实很难比 BCG 的咨询报告来得有说服力。行业太大,身在此山中,反而难免以点代面,一叶障目。打个比方,街边的加工作坊,人力是个大的成本项,但精密机加工,人力成本就是…
谢邀!&br&我从我的实际经历来回答一下,的经历。&br&当时,在争取两个客户的订单&br&一个是美国的G公司,一个是日本的M公司。&br&G公司的产品册颇有打怪升级的模式。&br&能把该公司给到的产品册逐个打样成功,并通关一系列可靠性测试,才有资格成为供应商。最后嘞,失败了,中等难度的样品都出现了很多技术问题。可靠性测试后的产品完全够不到客户的要求。而当时,国内成功通关的企业只有一家,美国有好多家,日本有好多家。技术不可达也是成本高。可能有一定概率做出良品,但按照几千分之一的良率来投入,做出的东西对企业营收有什么用?&br&M公司是我接触的比较友善的日本公司。公司氛围很好,对待我们这些中国供应商工作人员也是比较和善的。产品难度并不很高,我们能做到80左右的良率。依照良率改善计划,良率在稳定量产过程中可以再提升八个点。最后嘞,我们失败了,订单逐步转移到一家日本供应商。我们和日本本土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优势再于人力成本低。劣势是人家可以做到令人望尘莫及的良率。99.5%的良率达到了依然还要再检讨再改善好么!他们,我们的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逐步将工厂开设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那里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所以,我们的预期88%良率有什么用?&br&提到G公司,是为了表达,没有对等的技术能力,谈不上成本差不多。真要拿成本说事,我们的成本很高。&br&提到M公司,是为了阐述,即使是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的产品,我们也没办法靠着低价劳动力大杀四方了。我们的对手,不是光在老美,在全球。&br&一派胡言,看过就忘了吧,谢谢!
谢邀! 我从我的实际经历来回答一下,的经历。 当时,在争取两个客户的订单 一个是美国的G公司,一个是日本的M公司。 G公司的产品册颇有打怪升级的模式。 能把该公司给到的产品册逐个打样成功,并通关一系列可靠性测试,才有资格成为供应商。最后…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深度解析 | 中国制造业成本为何直逼美国?
深度解析 | 中国制造业成本为何直逼美国?
  各位兄弟们这篇文章不错分享给大家: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处于临界点,这是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的临界点。如在这个临界点过渡得好,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  以前看报道说,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直逼美国96%,与美国相差无几,还有点不信。2016年5月,我借助参加一家美国公司全球年会的机会,与一家国内企业董事、监事、高管考察团到美国考察了不少工厂,与美国工厂的一线管理者现场交流,方知所言非虚。  随着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虽然在加快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步伐,但工厂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原有阶段。如果不立即调整,就会成为“夹心饼干”,不仅与越南、印度制造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与美国制造业相比也没有竞争优势。  前几年美国人谈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无法想象,今天似乎已成现实,中国制造被美国品牌商零售商换成了东南亚制造。中国轻工类产业的空心化已成定局。一个例证就是,我在美国买了几件服装,有越南产的、印度产的。而美方参加活动穿着的服装,也没有中国生产的。  按照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凡是必须以人力为主的行业,如服装行业、加工组装行业,中国都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迟早会转移出去。有些行业过去是以人力为主,却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人机结合。我参观的企业,基本上是人机结合的。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以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管理思想体系的改变。和我一起参与调研的董事、监事、高管,在归途中就立即展开布署,立志改变管理思路,进行流程再造。因为简单地核算一下,就能想象到改变带来的巨大收益。  中美工厂的管理差异在哪里  归纳起来,中美工厂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差异:  第一,中国工人基本是工序作业,而美国工人是流程作业  在中国工厂,一个工序就是一个岗位,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人基本不动,而生产线在流动。人员密集程度由工序决定。这是中国工厂管理的基本特点。但在美国,一个流程只有一个岗位,一个工人负责全部流程。生产线在流动,工人也在流动。一个工人可以负责一条生产线,甚至可以负责一个工厂。  中国工厂即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也是简单的工序替代。机器增加了,但对人员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正因如此,中国的制造成本是由工人数量决定的,而美国的工人工资虽然很高,但占成本比例很低。经过简单核算后得出一个结果:美国与中国一家同等规模企业的制造成本相比,美国竟然只有中国的一半。  第二,中美工厂的设备差异不是核心,分工理念才是核心  我们考察的美国工厂,既有1970年代的老工厂,也有刚投产的新工厂。从设备先进程度讲,美国的有些工厂不一定有优势,有些中国工厂的先进化程度、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是,仍然不如美国工厂,我认为美国是分工理念的差异决定的。  中国工厂的专业分工非常细,甚至细化到工序,决定因素变成了熟练程度,而非专业水平。美国工人的分工是流程分工,一个流程必须全部熟悉。而事实上,美国工人的文化水平也不是非常高。  第三,大量非核心工作外包  中国工厂的配套人员比例很高,有些配套人员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平时并没有多少工作量,紧急时刻人还不够用。但美国工厂非核心工作基本外包,外包公司其实更专业,效率也更高。所以,在美国工厂是很难看到非核心人员的。而中国工厂的非核心人员配备,不仅一个厂要配套,甚至很多部门为了使用方便,部门内部也在配备,形成极大的浪费。  第四,产业链分工稳定,交易成本低  我们见到的美国工厂,多数没有销售员,即使有人数也很少,要么兼职,要么老板就是销售员。产业链分工明确,交易非常稳定,而且多数是长期合同,大家都把精力放在确保品质稳定上。  美国有很多产业辅导的企业(或称咨询公司),对产业链的研究非常精细,可以提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咨询服务。  第五,工厂基本只有一级管理  中国的很多工厂,管理层次很多。因为管理层次是由人数决定的。而美国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一层管理,或者管理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在美国,几个人的工厂很常见。  相反,中国工厂人员庞杂,职能部门分工极细,每个部门都有管理者。而分工越细,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只要需要协调,管理就变得细化了。  第六,严格的流程化作业非常高效  美国工厂讲究流程。流程稳定的好处就是有序,不像中国工厂那样,大家在乱忙。我们参加美方会议时,有些议程不愿参加,这就打乱了美方的流程。  第七,电脑用于工厂控制与管理  中国有很先进的企业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但在美国工厂,电脑用于生产管理和控制已经常态化,非常重视数据分析。从这一点看,虽然美国没有提工业4.0,但比中国起步要早。  第八,企业并购频繁  中国工厂,自建的较多。而在美国,我们见到的工厂,多数有被并购的历史,有数百年历史的被并购就更多。  中国制造怎么改变?  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流程再造。就是抛弃原来以人为主的流程,或者简单的机器替代工序的流程。我认为流程再造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二是设备匹配。虽然我们引进了设备,但不是简单替代工序,应该形成设备在整个流程中的匹配。设备不一定很先进,但一定要靠设备进行流程化作业,人在其中只起简单作用。  三是极大地精简管理人员、配套人员、职能部门人员,解决分工过细的问题,解决管理流程过于复杂的问题,解决KPI考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只有人员减少了,管理的结果导向才容易实现。总之一句话:就是让中国管理简单化。  四是中国产业链配套的优势仍然存在。虽然人员成本上升,但是产业半径的优势还在,要利用这仅有的优势,迅速完成中国制造业的改变。  五是将以业务员为主的不稳定交易,变成以品质为主的稳定交易。在多数中国企业,销售员占比太高,销售成本太高,由此挤占了成本,使工厂缺乏控制品质的成本空间。这需要经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刘春雄  相关阅读: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中国制造业成本国际比较及降成本六大建议》  “降成本”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长期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低成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易成本、税费、人工、土地、资金、能源、物流和汇率等企业生产成本的“八高”使得中国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主的“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市场活力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财税、社保、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并加快推进物流行业整合与道路通行机制改革。  一、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既包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和税费成本等直接生产成本,也包括物流成本和汇率成本等流通成本,还包括整体营商环境和政府廉洁程度等外部交易成本。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中国的营商环境居第84位,较2015年上升6位。相比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整体营商环境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而相比于巴西和印度等国,中国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好。从分项指标来看,虽然中国整体营商环境排名上升了6位,但除了办理施工许可和纳税两项指标外,所有营商环境指标排名都下降了,特别是开办企业和获得信贷指标下降较为明显,2016年排名分别比2015年下降9位和8位。目前,对中国企业而言来自各种不合理审批、许可和中介服务收费等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  (二)用工成本  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工资上涨速度不仅显著快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而且快于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年,中国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同期美国工资实际增长率仅为1.9%、欧元区为0.5%、日本为-0.8%;南非和巴西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分别为3.2%和5.7%。  从制造业而言,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13.0%,同期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名义增速为8.4%。并且,中国企业还要负担“五险一金”的社保费用,其中企业需要负担养老保险(单位缴费20%)、医疗保险(单位缴费6%)、失业保险(2%,单位、个人比例各省自定)、工伤保险(平均费率0.75%)、生育保险(不超过0.5%)以及住房公积金(不低于5%,不高于12%),合计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3%-40%(国外一般为15%-20%),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较重。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涨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税费成本  按照国际标准的宏观税负计算方法,2014年中国宏观税负高达37.2%,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30%-35%之间),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极不相称。同时,与发达国家实行“高税负、高福利”政策不同,中国是在较低福利水平上存在较高税负。并且中国宏观税负较高,主要体现为企业部门税负高,不利于企业投资和创新。  (四)资金成本  2014年,中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6%,远高于美国(3.25%)和日本(1.22%)等发达经济体,但大大低于巴西(32.01%)、俄罗斯(11.14%)、印度(10.25%)、南非(9.13%)等发展中经济体。如果考虑2014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为-1.9%,中国企业贷款实际利率为7.5%,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实际贷款利率普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因而中国贷款实际利率明显高于除巴西之外的其他主要经济体。此外,中国企业贷款的中介费用较高,所承担的评估费、保险费、顾问费等费用普遍高于其他国家平均水平。  (五)能源原材料成本  尽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跌,但是,受交易税费、定价机制、流通费用、原料来源等因素影响,总体上中国能源原材料成本高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主要能源市场。能源价格相对较高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带来抑制作用。  中国煤炭价格仍高于主要国际市场。2014年,中国、日本动力煤、美国阿帕拉契、西北欧煤炭现货价格指数分别为145.6、97.7、69.0和75.4,分别较2008年下跌16.5%、20.5%、41.9%和49.0%。从动力煤现货价格来看,2015年底中国秦皇岛、澳大利亚BJ、欧洲ARA港和南非理查德RB动力煤现货价分别为每吨370元、339元、313元和320元,中国煤炭价格分别高出9.1%、18.2%和15.6%。  中国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OECD成员国工业平均电价为每千千瓦时123.88美元。而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时,可见中国工商业电价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更是美国平均电价的两倍。但是,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明显低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此外,经合组织成员国居民平均电价要高于工业电价,而中国则恰恰相反,2014年工业平均电价约为居民平均电价的1.52倍。  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价格属于世界中等水平。2015年10月,北京汽油价格约为5.92元/升,高出同期美国(3.8元/升)和加拿大(5.1元/升)54%和16%。主要是因为中国汽油价格中约有30%多的各种税费(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和教育附加费等),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燃油税较低。但是,中国汽油价格明显低于实行高燃油税的日本和西欧各国,同期日本汽油价格高出中国汽油价格20%左右;西欧国家汽油价格超出中国汽油价格40%-80%。  中国天然气比价大幅抬高。近年来随着油价和煤价持续大幅暴跌,长期偏低的气价在改革之后反而因比价偏高,成为抑制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因素。国际比较来看,2014年日本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价格为16.33美元/百万Btu,是德国LNG进口价格的1.8倍,更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天然气市场价格的2.0、3.8和4.2倍。日本LNG进口价格基本代表东亚地区的进口气价水平,与中国LNG进口价格接近。这表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进口气价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六)物流成本  近年来,中国物流成本出现不断降低的态势,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17.6%降低至2014年的16.6%,但是仍然远远高于2014年美国(8.3%)和日本(8.5%)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比世界平均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11.7%)要高。因此,中国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较高是造成制造业总体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土地成本  国际比较表明,年,中国商品房年均售价累计上涨约200%,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涨幅。美国房价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大幅下跌,商品房价格指数在2011年见底,2012年开始反弹,目前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高点,较2000年累计上涨约51%。而日本房屋价格指数基本稳定,近年来几乎没有上涨。欧元区近十年来房价指数累计仅上涨6%左右。南非和印度的房价指数上涨较快,年南非独栋住宅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369%,年印度全国房价指数累计上涨了163%。此外,目前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中土地成本占70%以上,全国平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土地成本占建筑成本的比例仅为17%。  (八)汇率成本  尽管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贬值趋势,但自2005年7月汇改至2015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币分别累计升值27.5%、41.0%、39.3%和27.1%,特别是这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56.2%。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经济体为了自身经济复苏和刺激出口纷纷推动本币贬值。2008年7月至2015年底,人民币、美元和印度卢比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36.3%、15.1%和8.1%,而同期欧元、日元、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和南非南特实际有效汇率分别贬值15.7%、12.5%、28.2%、29.9%和22.3%。因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给国内制造业企业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需求减少,甚至影响到部分外贸企业的生存。  二、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偏高的原因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致使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但对企业来说,各种审批、许可行政事项仍然较多。同时,存在明显旧有路径依赖,部分办事程序并未随着简政放权马上作出调整,甚至部分中央政策难以落地;行政事业等公共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大、费用高并因人设事,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交易成本。  (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及社保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用工成本快速上升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出现快速上升趋势。首先,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16-59岁)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峰值,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开始下降,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其次,《劳动合同法》在保障劳动者合法利益的同时,明显加大了企业对员工社保支出。第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等闲暇需求加大,减少了劳动时间,进而会加大劳动力供应紧张。此外,社保分担机制的不健全使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力。最重要的是,我国技术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这是影响竞争力的关键。  (三)宏观税负较高加大企业税收负担  我国宏观税负比较高,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上缴利税较多,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增长较快,此外,还存在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同时,目前我国间接税的比重较高,2014年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的流转税占总收入比重超过70%,这部分主要由企业部门负担,而由居民部门负担的所得税、房产税等直接税占比较少。此外,每当经济下行财政增收困难的时候,部分地方政府便开始清理各种税收优惠,甚至征收过头税,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税费负担。  (四)金融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分流了部分资金。当前,以国有大银行为主的金融体制及金融资本“避实就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降低不能有效传导到信贷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五)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顺使企业用能成本过高  受定价机制、交易税费、流通费用、开采成本等因素影响,总体上中国能源成本相对较高。我国汽柴油等石油终端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美国和部分资源国,主要是税费较高的结果。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中包含着增值税(17%)、消费税(汽油1.52元/升、柴油1.2元/升)、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税率3%)、地方教育附加(税率2%)。因此,当前我国每升汽油中税费占比接近50%。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机制仍不完善,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近年来随着油价和煤价持续大幅下跌,长期偏低的气价在改革之后反而比价偏高,成为抑制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因素。此外,煤电联动机制并未顺利执行,电价水平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六)市场分割及物流管理不善导致流通费用高昂  一是外向型经济结构突出,货物大进大出,提高了物流成本,这是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导致运输距离过大。三是中国的物流行业目前处于“小、散、弱”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四是物流行业管理不善,货物往往是单向流动而非双向流动,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能。五是中国许多道路需要收取通行费用,各地往往会依据地方法规甚至不合法地收取来往通行车辆的过路费、过桥费等,而高速公路的收费往往较高。  三、中国制造业降成本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行政改革和简政放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当前,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必须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改革,优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激发各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是降低相对成本  治本之策应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绝对成本提高的同时降低劳动力的相对成本。同时,应防止劳动力绝对成本提高过快。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增强收支平衡能力,通过完善费率和待遇调整机制,理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基金结构,指导有条件的地方适时适当降低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率。在确保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失业保险费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研究合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细化工伤保险行业费率,强化费率的浮动机制。  (三)推进税收改革和收费机制完善,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实现减税,尽快将“营改增”推广至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二是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普遍降低各类企业增值税税率2个百分点。三是出台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针对“三农”、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面。四是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系统清理各项政府性基金收费。  (四)推进金融改革和融资机制完善,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改革现有银行业盈利模式,改变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息差赚取利润的模式,使金融资本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大力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并进行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利率水平更加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加强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  (五)推进能源价格体制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电力成本负担  深化现有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能源产品价格关系,切实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加快在趸售电价、留存电量价格、直购电和富余电量消纳、天然气直供、天然气经营企业成本监审等方面的改革步伐,进一步降低企业能源成本。  (六)推进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强和规范收费公路管理。 号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