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2017央企员工薪酬改革革

护工薪水高人却不好招 关键是嫌工作脏累|半岛网
  “我一直想招聘个护工,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近日,市民王先生开出优厚的报酬招护工,但挂出招人广告几天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随后,记者采访了市区三家家政公司发现,目前护工的薪资不断走高 ,但招人却很难。护工活累脏成为家政人员不愿意接手的主要原因。另外,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目前日照市没有一家家政服务的定点培训机构,这限制了该行业发展。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将招人广告贴出去三天了,但至今未找到合适的人选。“我开出的工资是白天80元,晚上 80元,一天160元。即使这样也没有人联系我。”王先生告诉记者,家政公司也根本没有空闲的护工,所以只有自己贴广告招人了。记者采访了市区三家家政公司,只有一家表示这两天还有个人手,其余两家均表示无人。“现在白天收费都90到100块了。”佳美家政的滕经理称,护工价格持续走高 ,但人数仍少得可怜。“我们家政公司只有4名护工。”热心大嫂日照服务中心的王经理也表示,现在要找护工不好安排。  根据今年市人社局公布的非全日制工种的工资指导价发现,护工是其中工资最高的。无论是普通护工还是病人部分自理,以及不能自理的护工薪酬指导价都是非全日制工资中价格最高的,均价每个月2000元以上。“工资再高也不如保姆好,时间不自由,必须每天都靠在那里。”王大姐告诉记者,她干过一段时间护工,但时间太死,而且活太脏太累,于是她改行干起了保姆。热心大嫂日照服务中心的王经理称,由于现在女性不爱干护工,男性除了护工,别的家政干不了,所以男护工在他们公司占主力。  记者了解到,不仅护工难求,专门的护工培训机构也很少。不少家政服务公司的护工都是未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记者走访了解到,多数护工都是经家政公司“上上课”就上岗。日照家政服务网的支洪刚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参加护工培训的人数仅仅是保姆的十分之一。而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到目前为止,全市没有一家专门针对家政的定点培训机构。  记者 高晓飞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工作压力大薪酬低 养老机构遭遇“护工荒”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
  张先生家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在为老人找过程中,他发现,照顾老人的很难找。不单是张先生,养老机构近年来也为招不到头疼,招聘难,留人也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用工荒”已成为养老机构发展之痛。  市民 一床难求,入住福利院怎么这么难?  市民张先生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6年前突发脑溢血,从此失去了基本认知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常年卧床需人照顾。张先生与妻子由于工作无暇分身,便请了住家一对一照顾,张先生没了后顾之忧,但久而久之,张先生发现请住家的成本越来越高,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前几年请每月需元,住家专职只负责照顾老人,雇主还要包吃住,加上日常开销,一个月怎么也得3000元,对工薪家庭负担有点重。”张先生说,之后向人打听了市区内几家福利院,与妻子商量后觉得福利院的护理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且福利院的更专业,打算把母亲安排住院。  本以为容易,不料福利院告诉张先生“床位已满”,还有好几位老人等着入住,要入住须先登记、排队,有床位后才能安排入住。  “没想到找张养老床位这么难。”张先生诉苦道,事后了解到,不久前福利院有两名请辞,院里紧缺,忙不过来,无奈之下福利院只能暂时减少老人入住数量,以保证护理质量。  据了解,紧缺普遍存在,不仅是福利院,市内一些家政公司也缺。记者从仁仁爱家政公司了解到,目前家政公司的基本流入医院,需求十分紧张,一直供不应求。流动性大,是紧缺主要原因之一。 
精神紧绷,工作量大薪酬低  “不少住进福利院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要我们喂饭、喂水、端屎倒尿、定时翻身,洗澡、按摩也离不开,工作量大,精神紧绷,经常是大半天都不能喘口气。”常年从事护理工作的陈大姐说,她在市内两家养老院都干过,除了待遇稍有不同,工作量基本都是不变的。  “照顾一般的老人还好,要是照顾生病或者不能自理的老人,真的是非常辛苦,体力要好,要有耐心,要特别谨慎,生怕照顾不好,老人发生意外。干这行要有很强的责任感。”陈大姐说,当照顾老人的这些年,她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由于护理难度大、风险系数高、经常感觉思想紧张精神压力大,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合法权益的法规进行保障,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据了解,目前市内几家福利院、养老院护理老人的专职月薪在2000元-2300元之间,除去交保险低的仅有1600元,与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相比,许多觉得薪酬偏低,干不了多久便辞职了。有人对有偏见,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不够体面。“有同事对自己从事的护理员工作,不愿让亲戚朋友知道,就是感觉没面子,不好说出口。”梁大姐说。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茶馆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newteahouse无节操、有道理最麻辣,最有趣的时事脱口秀!你今天脑补了吗?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xinminwangshi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更多关于的新闻
数据加载中……
上海文化广场的年末大戏《伊丽莎白》...
今天上午10时,备受关注的“复旦投...
早上八点,二审法院门口就已经陆续有...
10时庭审开始。原审被告人林森浩身...
12月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
初冬暖阳洒满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门前...
《小王子》是一本全球阅读量仅次于圣...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新民网友: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
点“看微博”查看您的
评论成功,谢谢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呼唤改革
原标题: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并存 养老服务体系呼唤改革
编者按:空巢、失能、留守。这是加速老龄化中国的养老问题中,最痛的三个关键词。与之相联系的老年人群体该如何安度晚年,正成为千千万万家庭的隐痛。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广东、北京、河南、江西等地,与空巢、失能、留守老人面对面,感受到地方养老新政下部分老人的舒心,也体会着更多家庭的担心。
调研发现,虽然国家每年财政补贴上亿元,但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加速作用下,老年人获得感的取得与财政补贴的方向有出现错配的苗头。亿万国人关心的养老社会服务,亟待来一场供给侧改革。
空巢独居老人渴盼“家门口”的养老
91岁高龄的广州独居老人程德锦走路非常缓慢,戴着助听器,听人说话依然吃力。像很多老人一样,他宁愿住在老旧小区的家里,也不愿去住养老院。
“因为在新闻里看到过养老院虐老的新闻,不到万不得已不想送父亲去养老院。”程德锦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后,父亲的养老问题一度让她十分困扰。给父亲请过保姆,也一直不太顺心。后来,老人得知家对面新开的孝慈轩养老院可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便跟女儿商量了请护工上门服务。
“护工住在家里,每天去孝慈轩的食堂为父亲打饭,每周带他去医院做一次腿部康复。我每周回家看望父亲,发现她们耐心又细心,真是出于良心做事。”程德锦的女儿说。
除护工外,养老院还配备了一名社工定期联系老人,及时了解服务需求。“黄姑娘会叫理发师上门给我理发,平常过年过节有活动也喊我一起玩,就连电视机坏了,都是她想办法帮我修好的。”程德锦竖起大拇指称赞。
不久前,程德锦专门给孝慈轩养老院写了一封信,建议以养老院为圆心,在200米左右的范围内,以租赁或置换方式拓展更多养老场地,让更多老人可以结伴养老,安享晚年……
去年10月,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在2016(首届)京津冀养老论坛上披露,随着家庭结构日趋缩小,空巢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将持续递增:亿,亿,亿……观念使然,许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院,更愿居家养老。
一些城市居家养老需求优化养老社会服务,让老人体会到了获得感。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叶芬介绍,从“十二五”后期,广州已把服务重心从机构养老转向居家养老,将居家养老服务从困难老人覆盖到普通老人,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广州市安排了1000万元专门用于为老服务公益创投。11个区已有111个街道(镇)开展了助餐配餐服务,累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63.2万人次。
失能老人激增,专业化养老“一床难求”
在北京市海淀区罗庄社区里,有一个针对阿尔茨海默症失智老人的照护专区。
走进居民楼一层由两套单元房打通改建的乐老汇养老驿站失智照护专区,80岁的王子仁老先生正在用小提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激昂投入。其余十来位老人面对面坐成两排,正跟着乐曲打拍子。这样的文娱活动基本每天都会进行。尽管所有老人都有程度不同的阿尔茨海默症,但普遍精神状态不错。
单元房看似平常,却很有“科技含量”。记者看到,全部老人的床上方都安装了摄像头,家属随时可通过手机APP,视频查看老人的状况,让家属更安心。照护人员还为每位老人安装了防走失呼叫器,一旦老人靠近单元楼的门口,工作人员就能收到提醒。
“我们的专业服务解放了家属。”乐老汇养老驿站负责人陈帅告诉记者,通过每天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益智活动和康复型运动,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在互动交流中延缓病情发展。老人的子女们和每位老人以及机构的关系也很和谐,亲如一家,子女们来看老人时,总会给每位老人都买一份礼物。
“母亲失能后曾几次去急诊,我们感到在养老机构得到的关注与助护,远比医院更好。”杨秀蓂老人的子女说,养老机构的护工还经常陪老人聊天,母亲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2015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失能老人护理难度大,养老服务亟待专业化。
开在广州老城区东湖社区里的孝慈轩养老院,与附近的白云社区医院进行合作,“医养结合”。该院常务副院长王丹介绍,孝慈轩2015年5月开业后,两个月之内48个床位全部住满。
“出门一把锁、一天一餐饭”,留守老人内心盼着啥?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面临的养老难题更为残酷。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一天一餐饭”的生活。
半月谈记者在江西省新余市看到,这个市从农村留守老人最头痛的就餐和精神孤独问题入手,推广“党建+颐养之家”,为老人提供热菜热饭和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下村镇何家村77岁的何学云每天在村里的颐养之家吃完饭,再给老伴带一份回家。老伴中风后已经瘫痪了15年,身边离不开人,儿子远在深圳打工指望不上。
每天的做饭是老何最头疼的事。“以前做菜就随便在地里摘点萝卜、白菜炒,一个礼拜吃不到一斤肉。”何学云说起村里的颐养之家就咧开了嘴,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天三餐都在村里吃,每人每月只要交200元,荤素营养搭配,还不用自己做饭、洗碗。“来颐养之家是享受。”他觉得这里的“大锅饭”特别香。
近日,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披露,未来三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2.55亿人,约占总人口比重17.8%。我国老年人中多数在农村,且留守老年人占比较高。
按照“家门口养老”和“花钱不多”的原则,颐养之家80%以上用房为闲置村集体房产,也有不少爱心人士捐出的富余用房。投入的1300多万元资金有800余万元来自民营企业家捐助。颐养经费按照每人每月350元标准,在个人自缴200元基础上,由市县两级财政各补贴50元,不足部分通过乡村自筹和社会捐助解决。目前,新余市409个行政村已建成颐养之家207个,共有“入家”老人3594名。
供需不匹配,“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并存
令人深思的是,不论是空巢型、失能型还是留守型,记者采访中看到的地方养老新政发力后过得舒心的老人,还只能说是“少数派”。
半月谈记者调研中发现,各地养老市场普遍面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衡,“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同时并存。公共投入多的城市养老院门庭若市,条件差、位置偏的养老院无人问津;公办养老院价格便宜,床位吃紧,许多老人想住住不进,“十年等不到一张床”;一些高档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富余,老人又住不起。
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认为,按照相关政策,国家对养老机构的床位给予补贴,一些地方政府便把养老机构床位数当做养老服务发展的硬性考核指标。床位数大大增加了,但盲目建设、粗放式发展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床位空置率高。
杨立雄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国老年福利机构床位只有314.9万张,但到2015年第三季度,已增加到629万张,翻了近一番。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平均空置率达到5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70%。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专家认为,目前,机构养老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投入有必要从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倾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钧说,机构服务和社区居家服务有机结合能发挥出1+1&2的整体效应。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综合运营的养老服务商,让其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次同时发力,以养老机构的专业力量延伸到社区中心,再延伸到居民家庭上门服务,降低成本,让老年人与经营者都有获得感。
新风口?老关口? 管窥养老行业四重“玻璃门”
半月谈记者在广东、江西、北京、河南等地调研发现,近年来,一系列促进养老行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国家每年补贴上亿元,各地养老床位数逐年增长。但是,大量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仍然“喊渴”。由于一些政策难以落地、养老机构标准不完善、护理队伍人员匮乏等老问题未得到解决,新兴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时常遭遇绊脚石,养老行业依然举步维艰。
政策之门:暖政“雾里看花”,还有多少好政策耗在路上
记者在民政部等网站查询发现,2011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在土地、投融资、税费减免、医养结合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仅土地政策就至少发布了8份文件。但在调研中,养老机构、民政部门都反映,这些文件就像隔着一道“玻璃门”,看得见摸不着。
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养老用地问题。广州一家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国家出台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养老产业政策后,该养老院想借此机会在广州市天河区开办一家社区养老院。“由于建养老院要变更土地用途,这项手续始终没办下来,消防报建连递件都递不上去,两年来白白交了上千万元租金。”
一线城市发展民办养老院的业内人士透露,在北上广等地发展民办养老院普遍面临地价高、租金贵的烦恼,仅用地一项,起码比公办养老院多支出1.1倍。
对其他尚未落实的“暖政策”,江西某市民政局一位局长一一列举: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支持停留在口头,民办养老机构在信贷融资方面门槛高;医养结合的最后壁垒没有打开,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发生的康护费用无法报销。这些都大大制约了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
层层审批原本是为了把好安全关,实际操作中却成了道道关卡。河南省新乡市有一个小区,60岁以上的居民超过1000人,迫切需要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民政部要求有了食品许可证才能办养老许可证,食药监局又要求有养老许可证才能办食品许可证,房管局说老房子不给鉴定。我们很头疼,到底政策放开了没?”新乡市老龄办主任胡解冰对此十分不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的养老院办不下来许可证,干脆不要“身份”,黑户运营,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标准之门:“各家全凭感觉摸索”,养老服务行业不能没有标准
记者采访多名养老机构负责人、基层民政干部及长期研究养老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养老院资质和标准、财政补贴的效率效能等制约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呼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江西新余银河园养老服务中心董事长陈燕刚认为,养老机构的标准应包括选址、建筑、服务、康复等多个指标,而目前国家有明文规定的只有建筑标准,其他方面均无统一标准,都是“各家凭感觉摸索”。以生活服务为例,相当比例的养老机构属于低端供给,老人住进去感受不到尊严,甚至是苟延残喘,导致许多老人谈养老院“色变”。
财政补贴的效率效能如何,应有第三方评估。“国家每年拿出上亿元补贴,真正得到实惠的老年人却有限,资金变相流向地产开发等怪象不同程度存在。”多年从事养老调研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等专家建议,建立第三方评估和监管机制,对得到补贴的养老院进行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退出。
分级之门:防止财政资金补贴富人,养老机构分级制待建立
张明锁教授在河南安阳的一家公办养老院发现,有退休干部卖掉自家房子,和老伴占了养老院两大间房子。而那些失能老人住的是床位紧挨床位,五六层楼的养老院只有一层留给了困难群体。“这不是个案,很多福利性资源被有权有钱的人占据了。”张明锁认为,国家投入大笔资金改善养老院条件,一些地方最急需的群体却往往没得到实惠。出现这种问题,背后原因是养老机构缺乏分级。
“不能再用有限的财政去补贴富人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认为,政府只需集中精力为失能失智等困难群体的养老需求兜底。胡解冰说:“这家给20万元,那家给50万元,财政补贴像撒胡椒面,这些钱早就能办一个很大的社会福利机构了!最无助的老人在这儿兜底养老,有条件的去外面选高档次的养老院,政府市场各司其职多好啊。”
养老机构负责人、基层民政干部呼吁,政府公办养老机构应回归兜底困难群体的定位,其他养老需求交给市场解决。针对不同市场群体,实行养老机构分级制,国家给予的养老补贴等优惠政策均可与等级挂钩,倒逼养老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针对性。
目前很多地方把床位数当作考核硬指标,养老机构床位数高歌猛进。万科智汇坊长者照料中心的运行店长艾倞介绍:“有的养老院恨不得设一万张床,把自理、失能、失智的老人统统放一起。”艾倞建议学习香港经验,建立类型多元的养老机构体系,老人入住前也要进行统一评估,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养老院类型。
“探索养老机构分类管理的方法,开展等级评定,有利于实现养老服务行业的自律和自净。”新余市民政局副局长罗振平说。
人才之门:养老护理队伍盼政策春雨
专业护理人员匮乏始终是养老院提升服务质量的一大短板。多位采访对象建议,应通过增加护工收入、畅通上升渠道等途径,大力提升该职业的社会美誉度。
河南新乡市老龄办主任胡解冰呼吁,国家要创新补贴政策,切实改善护工待遇。好家养老院与新乡卫校合作,凡毕业后承诺在养老院工作3年的贫困学生,养老院为其出学费,从而留住了一批护理人员。
杨立雄建议,优惠政策须因地制宜,如一线大城市可以给在养老机构工作一定时间的毕业生落户。同时,建议国家在补贴政策上适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调研中,养老机构普遍反映,留住人才还需赋予其上升空间。护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伺候人的”“没有含金量”,如果不给予职业层面的身份认可,很难吸引专业人才投身该领域。张明锁等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护工技能阶梯性认证体系,根据专业水准定薪酬,护工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记者 毛一竹 袁慧晶 双瑞 林苗苗)
[责任编辑: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doc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提案编号:1045
提 案 者:赵增杰
由:关于进一步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承办单位: 卫生局
办理结果: 解决或采纳
提案内容:
近几年来,护工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在医院越来越彰显出特有的功能。但实际管理中,护工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管理无机构
  目前医院里的护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医院自己聘请的护工,这部分护工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少;二是有一部分是自己到医院里来揽活的“黑护工”,这种占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医院聘用和管理护工的做法是:护工的聘用、薪酬、管理等方方面面直接“打包”外包给公司管理,公司与医院签协议后送护工到医院服务,护工不是医院的后勤人员。医院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人,公司也没有专人在医院管理护工。因此护工直接和病人或家属打交道,商量工作的内容、时间和报酬,护工来去自由。
  2、质量无保证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绝大部分的医院护工来自农村,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进城务工者。据调研,护工管理公司在招他们时,也基本没有任何要求,只要能吃苦耐劳就行。护工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护理知识,使住院患者缺乏医疗安全感。
  3、权益无保障
  这里也要为护工说几句话。护工工作时间远远超过我国法定工作时间,据一份材料显示:每天工作19-24小时的占32.7%,每天工作9-12小时的占。30.9%,每天工作13-18小时的占5.9%,每天工作8小时的占10.5%。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吃住都在医院,睡觉就用几张椅子拼接,晚上还要多次起夜护理病人。他们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他们服务对象是病人,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病毒,但大多数人没有合同,权益和相应的劳动保障无人认可。护工的薪酬水平不能反映劳动价值。
  为此,我就加强护工队伍管理,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护工要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
卫生部1997年第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了护工的聘用原则:“护工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可以由医院统一选聘。” 建议要由医院与护工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由于管理权限的问题,我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管辖到本区内的多家三级医院,但本区区属的二级医院(如徐汇区中心医院、市八医院、大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可以规定必须有医院招聘管理护工队伍。如果护工是属于医院的临时工作人员,这部分人由医院来聘用,就能保证质量。病人是否需要护工要根据病情和等级护理需要,由各病区统一安排,那种由病人自聘护工的情况应该结束。医院要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并及时协调矛盾,解决问题。此外,是否可以创新观念,将一部分护工定位在‘助理护士’上,可以到外地招聘一批受过护理教育的中专护士到我区医院工作,也可以把他们列为护士入编的储水池,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
  2、加强护工技能培训
要建立护工“准入制度”,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护工培训基地,通过岗前培训,岗中考核,继续教育等培训形式,使护工获得《护工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才能在医疗机构中上岗。在目前对护工尚未有明确工作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我区是否可以首先颁布一个行政文件,明确护工的职业要求,出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护工职业管理规定。
  3、加强护工劳动保障
护工干的往往是苦活、累活、脏活,有的还是全天候工作,高强度工作。低端收入只会使护工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因此,在和护工鉴定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要为他们办理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切实保障工资、福利、补贴、假期等待遇。要管理好护工的吃住,生活区与工作区要分开。建议总工会和区卫生工会一起研究建立护工工会1、在机构管理方面。由于医疗机构现在实行的是财政差额拨款,人社局对医院人员编制又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本区区属医疗机构是与护工管理公司签订陪护工劳务委托协议。在管理上我局要求:?区属医院要注重与管理规范、用工正规的护工管理公司建立业务关系;?医院护理部与公司协同配合、加强管理,双方共同制定护工管理条例、奖惩制度及考核细则;加强评估与考核,护理部参与评价、督查公司护工的管理及服务优劣,不允许“黑护工”出现;?护理部设专管人员对护工进行管理,同时护工管理公司也派遣常驻医院的管理人员,定期由护理部、护理公司及患者或家属,对每位护工的表现共同进行考核。虽然护工的聘用、薪酬、管理由护工管理公司负责,但医院管理层有建议及监督的权利;?注重细节管理,做到护工服务不脱节。护工管理公司以承担法人责任为基础,保证患者或家属与护工管理公司约定的服务内容及时间,护工管理公司派出的护工在为患者服务中服务质量、工作时间均有保证。即使护工因故缺岗,护工管理公司会为患者及时安排补位。
2、在护工质量方面。为提高护工服务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凭证上岗。徐汇区区属医疗机构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待遇降低的改革 肯定难以推行”_网易新闻
“待遇降低的改革 肯定难以推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新华社电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两者终将“并轨”。养老金“并轨”的瓶颈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突破?
“并轨”难因怕待遇降低
上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求,国家在企业先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然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由此造成了养老“双轨制”。
“‘并轨’最大的瓶颈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一针见血,“不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觉悟低,也不是国家决心不够大,待遇降低的改革肯定难以推行。”
“双轨制”形成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并与在岗者工资增长挂钩。多数退休者退休金一般不低于退休前在岗档案工资的7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大多在80%以上。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测算,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到47.94%水平后,一直处于45%左右的区间,也就是说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也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中位数为24000元,企业养老保险金的中位数为18000元,两者差距明显。
“单独改革是行不通的”
“‘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胡晓义对新华社记者说,“有些地方个人也缴费了,但机制没有理顺,结果又退回去了。但我们这次一定要力争改革能够成功,不能做一个‘夹生饭’,半道又退回来了。”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也指出,只有对养老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结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弥合这种差别。
郑秉文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一起进行,单独进行改革是行不通的。
郑秉文说,“如果单独提高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替代率,那就等于又建立了新制度,相当于没有改!”
胡晓义特别强调,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
郑秉文建议,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要以职业年金为补充,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同时,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一起改革。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薪酬改革对员工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