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那种做房子的火缺火可以带砖石吗出售没用过的还剩好多家里不用,把地方腾空有需要的

泗洪地名考证与传说(二)
我的图书馆
泗洪地名考证与传说(二)
三十六、王沙岛
临淮镇王沙岛座落在镇区不远处的洪泽湖之中,与半城镇的穆墩岛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从临淮乘快艇只需20分钟就可上岛。
相传,早年洪泽湖水位比较低的时候,这个小岛上住有几户姓王的大户人家,因岛上的沙滩多为黑沙,因此人们就将它称为王沙岛。王沙岛最具特色的东西就是黑沙,黑色沙滩布满小岛,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一个小岛全部盖着乌金般的黑色沙子,在2069平方公里的浩浩洪泽湖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沙岛上的黑沙是怎么来的,这个小岛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洪泽湖上发生过一次大的龙卷风,黑沙是从天上下了一阵“黑沙雨”落下来的;还有的人传说是洪泽湖古时候通大海,一个乌贼精在这里作祟,把这里的沙子都用墨汁染成了黑色。关于王沙岛的形成渔民传说的更是神乎其神:很久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黑龙偷食了龙王敖广的黑珠,犯下天条,被玉帝派天兵天将追杀,于是逃到洪泽湖,钻进湖底藏身,这条黑龙在湖底翻了个身,拱起一片黑色沙滩,就是如今的王沙岛,临淮一带湖上渔民说这个小岛还是“龙拱地”呢。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洪泽湖水位达到13米的季节,王沙岛上陆地面积有1.72平方公里,比穆墩岛略小,是一个尚未被工人开发的小岛,厚厚的黑色砂砾,春秋季节踩上去有温热之感,夏天黑沙被阳光曝晒,温度很高,赤足踩踏,十分灼热,据说,王沙岛上的黑沙还可以治疗脚病。春天上岛,阳光明媚,沙滩闪光、碧水白帆,烟波浩淼,别有一番意趣。
抗日战争期间,王沙岛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厂和新四军造币厂和被服厂所在地,新四军的《拂晓报》也在岛上印刷过。王沙岛为淮北抗战立下汗马功劳。据泗洪民间传说,1940年刘少奇来淮北指导对敌斗争时还带来一批黄金储备在王沙岛新四军造币厂,1942年日本鬼子进行“大扫荡”。为了和鬼子作战,进行“反扫荡”,制币厂将这批黄金掩藏在王沙岛上某个地方。后来,掩藏黄金的那位新四军干部为革命牺牲了,其他人也不知道藏金的地点,至今这批黄金还在王沙岛,没有找得到。
目前,泗洪旅游局和临淮镇政府已将王沙岛列入旅游开发计划,王沙岛这位“养在深闺的处女”即将以崭新的面貌接待游客。据有关方面透露,一位美藉华人看上了王沙岛开发的前景,已和临淮镇府签约,将对王沙岛进行全面开发,将使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小岛走出泗洪、走出江苏、乃至全国,走向全世界。
&三十七、陈 圩
陈圩乡位于县境东南,洪泽湖西岸,离县城青阳20.6公里。全乡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村,2个水产养殖场,一个居委会和马浪湖林场,总人口3.2万人。据高山雪先生调查,陈圩明清时即形成村落,属古泗州。清同治年间,这里是个偏僻荒凉的渔村,有人在村上盖起瓦房。得名瓦房庄。由于当时朝廷腐败无能,对外卖国求荣,对内横征暴敛,国势衰,天下乱,盗匪猖獗,这里是盗匪出没之地,人们谈匪色变,闹得人心惶惶,为了防御匪患,半城三老爷乐名扬写信给瓦房庄庄主,建议他沿庄挖濠沟筑圩墙以拒贼。于是庄主动员乡民在村庄周围挖宽四丈,深2丈5尺的深沟,圩堤之上植树栽荆,设东南西北四门,着庄丁把守,入夜四门紧锁,庄丁巡更守夜,此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此,瓦房庄更名圩子,由于圩内住户大多姓陈,所以改称陈圩至今。
陈圩境内张墩系一古老的大土墩,据有有关部门考证可能是我国春秋时期古遗址——徐偃王墓,即在全国文化界有广泛影响的季扎挂剑台。
1940年前,陈圩属于安徽泗县管辖,后属抗日民主政权泗南县,泗东县半城区。1949年4月后属于泗洪县,1957年撤区并乡,张墩,王岗两乡撤销,连同石集刘宋村,城头乡顾台村划入陈圩乡辖。1958年与孙园乡合并成立崔集人民公社,1962年从崔集人民公社析出,成立陈圩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陈圩乡,乡政府驻陈圩村。
1940年,十八集团军(八路军)苏皖边区军政干校在陈圩祖姚庄创办,黄克诚将军兼任校长,后迁何邵店子、洋井庄、新行圩等地。1942年12月新四军四师师部移驻陈圩境内大王庄。1943年夏,国际友人罗森特医生到陈圩乡大王庄四师司令部驻地为伤病员治病,受到四师官兵和根据地民众的欢迎和爱戴。20世纪60年代中期,泗洪县曾在境内马浪湖开办一家“马浪湖麻疯病人康复医院”,把不少麻疯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陈圩乡地灵人杰,仅《泗洪县志》上介绍的杰出人物就数十个。大王庄的王修生()1940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任中共孙元乡总支书记、濉河区区委书记、石集区区委书记、峰山区区委书记,1943年冬,任军分区警卫营副教导员、军分区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46年10月随刘作孚前往华中军区司令部驻地淮安汇报军情,返回途中在老子山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 & 南郁嘴村的周培扬(),1939年参加革命,先后任农会主任、半城区鱼龙乡乡长,1946年7月,升任陈圩区区长。随中共泗南县委退守洪泽湖,敌半城区公所派人诱降,诱其自首。周培杨果断答复来人,“共产党人宁在阵前死,不在阵后亡,想我投降,瞎了那双狗眼!”,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日,周培扬等武工队在赵沙村被敌军包围后被俘,在酷刑下不屈就义。
& &刘文德(),陈圩刘宋村人。1942年6日,参加革命,先后担任洪泽县溧河乡助理员,农会主任,中共洪泽县委文秘科科长,安河区副区长,泗阳县成河区区长,对敌斗争立场坚定,作战勇敢,战友们称其为“刘大胆”。日在率区队攻打龙集金圩时,掩护县大队撤离,完成任务撤退时,因体力不支,与通讯员小马一起被俘,敌人施以重刑,文德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义正辞严,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杀害,割下首级到泗阳报功。
& &革命的老妈妈娄凤英(),新四军四师战斗英雄陈立贵,山东省淄博市工会主席王振刚,安徽省交通厅航运局局长王浩,浙江金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喻晓芳,湖南省计划委副主任林梦非,黑龙江省工商银行副行长陈立亚、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一师付师长王伏霖,国家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王修祥,中国人民解放军2100部队研究员王子珍等均是陈圩乡人。
&三十八、红色故土大王庄
&大王庄位于陈圩乡东部,北面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半城,东南濒临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长期以来隶属于安徽省泗县管辖,抗战时期属我党建立的民主政权泗南县。村民王姓居多,其祖上在明朝年间由山西太原迁居于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只有几十户人家。&
& &早在1939年上半年,安徽省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和抗演六队一部也相继来到了半城、大王庄一带。他们在半城镇、大王庄积极发动群众,成立抗日团体,向各阶层人民宣讲团结抗日主张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 &1939年7月,中共洪泽湖特区区委成立,经常派人到大王庄来,秘密开展建党活动,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大王庄先后发展了4名党员,并于11月在大王庄东头的柏树林里成立了半城第一个党支部,即大王庄党支部。支部由王梓琴任书记,王敏任组织委员,王云任宣传委员,4名党员编为一个小组,王修祥为小组长。大王庄党支部成立后,在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1939年冬,在大王庄西头的祠堂里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全队约有30余人,步马枪10余支,手榴弹若干枚,积极开展抗日斗争。
& &1941年5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在路西经过3个月的反顽斗争后,奉军部命令转移到皖东北地区,不久四师司令部移驻半城。新四军四师指战员,以洪泽湖为依托,在淮北大地上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指挥淮北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使整个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1942年冬,在粉碎日寇33天的大“扫荡”之后,12月17日,淮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移驻大王庄,直至1946年10月。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8月15日,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之命,率四师主力部队在大王庄誓师西征。在誓师大会上,彭雪枫作了感人心魄的动员讲话。他说:“三年前,我们忍痛撤出了豫皖苏路西根据地,从撤出路西那天起,我们就发誓一定要把它收回。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 & 从8月15日到9月11日,彭雪枫率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肖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9月11日,彭雪枫率部攻打八里庄,就在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在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殉国,年仅37岁。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士气,也为了保护身怀六甲的彭师长爱人林颖,师领导请示新四军党委后,决定暂缓公布彭师长阵亡的噩耗,并要求有关人员保守这个秘密。直到1945年1月,彭雪枫师长牺牲的消息才公布于世。
将星殒落,淮北军民悲痛欲绝,2月2日,淮北各界6000余人前往洪泽湖畔,将彭故师长雪枫的灵柩,从停在濉河上的大木船上恭迎到师部驻地大王庄,并于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7日,党中央在延安、淮北军民在大王庄,同时举行彭雪枫追悼大会。大王庄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村民王以志回忆说:不少群众(包括远自百里以外的)来到停放彭师长灵柩的大王庄吊祭彭师长,四师骑兵队的每一匹马的头都戴上了白花,祭桌上摆满的猪和羊,鞭炮声持续不断,人们用特殊的方式来悼念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
&在追悼会上,军民齐声呼唤师长,声震淮北。从半城到大王庄,两公里的路边上,群众自发地摆了100多处祭桌。每个祭桌上都放着一炉香、一碗水和一面镜子,表达群众对彭师长的虔诚敬意,水和镜子象征雪枫同志清正廉洁的高贵品德。在彭师长的灵柩运往墓地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跟在后边,哭声一路。不少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也跟着送葬。送葬结束了,可人们围着彭师长的墓久久不愿离去。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曾山,看到这些情景感慨地说:一个领导同志牺牲后,出现这样动人的场面,过去是很少有的。
在淮北根据地,彭雪枫师长、淮北区党委邓子恢书记以及边区行署刘瑞龙主任领导根据地人民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兴修水利,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兴办学校,救济灾民,抚恤伤亡。在抗日和根据地建设中,四师与淮北人民水乳交融、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时至今日,大王庄的许多村民对往事仍记忆犹新。他们回忆说,当时村民吃水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时,彭雪枫师长立即带领四师官兵为全村村民挖了口砖井。老百姓为纪念四师的恩情,特将此井命名为“新四井”。现年76岁的村民王家赞说,当时他家有五头牛,他的父亲有次不小心,脚后跟被牛蹄踩掉了一块肉,疼痛难忍。彭雪枫得知后,派警卫班班长郑其州连夜骑马到河东的龙集应山四师医院去取药,医好了父亲的脚伤。全村的人在得知彭雪枫牺牲后,凡是懂事的没有不掉眼泪的……
淮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扎大王庄期间,老一辈革命家陈毅、邓子恢、张爱萍、张震、刘瑞龙在这里都留下了革命的足迹,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爱民篇章,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岁月流逝,抹不去人们心中的记忆。新四军的领导、老战士没有忘记大王人民。斗转星移,1982年起,林颖偕子彭小枫、张震与夫人马龄松及儿子张晓阳、刘瑞龙的女儿刘延淮以及邓子恢之子邓淮生多次到来到这片红色的热土,看望过去的老房东和村民。可惜的是原有的住房、部分老房东也不在了,
但那在战争年代凝结而成的情感是无论如何也是割舍不断的,将在新四军第二代的和现今的大王村民身上延续。
人民的乳汁哺育起来成长新四军第二代也牵挂现今大王庄的发展。2005年10月,在北京新四军后代们的努力协调下,中华海外联谊会、香港南益集团总经理林树哲先生出资捐资40万元,对原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陈圩乡大王庄小学进行扩建,为大王小学新建教学楼一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也捐出7万元来建设新二电灌站,切实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张小冲受母亲杨纯的嘱托,自2006年以来,对大王海联小学6位品学兼优的同学进行资助,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会长、刘瑞龙之女刘延淮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这些新四军二代,不少是在这里出生的,是当地乡亲的奶水把我们养大,是他们用生命保护我们成长,现在我们要通过行动,为家乡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十九、莲花井
陈圩乡颜莲村有个自然村落紧靠青(阳)临(淮)公路,庄上有一口吃水井,井栏上雕有几朵美丽的莲花,因此便有了一个动听的名称叫莲花井。这莲花井历史悠久,唐代就有人居住,现有人口1100多人。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这个村庄人口不多,吃水困难。庄上有一个苦命的小媳妇,人都叫他苦妹子,家中十几口人吃水都叫她一个人每天起早贪黑去村外土井里一瓢一瓢地撇,水桶撇满了再挑回家,稍有迟缓,婆婆不是打就是骂,过的日子连猪狗都不如。
庄上的土井离家有二三里地,路途中间有一面干涸的池圹,天旱时圹底都开成了大裂口。有一天,苦妹子去土井汲水回来的路上,看见旱圹边上有一棵幼莲,因缺水,嫩叶被太阳晒的黄蔫蔫、干巴巴的,一点生气也没有。苦妹子看着心疼,就放下肩上的水桶,从仅有的半桶水中舀出一瓢浇在幼莲的根上。就这样,苦妹子每天去汲一次水回来就给这棵小苗浇一次根。过了几天,原先快要干死的这棵幼苗又有了生气。谁知好景不常,这年夏天,老天爷连一滴雨水也未下下来,田地里的禾苗干的点火就能着,庄上那口吃水的土井也干的底子朝了天,人们吃水只好到数十里外的洪泽湖里去取。婆婆明知土井没水,硬是差她挑着水桶去找水。当苦妹子走到旱圹边上,看到那一干渴的幼莲无水可浇,奄奄一息的时候,心里难过极了,再瞧瞧肩上的两只水桶空空荡荡,她觉得这棵小苗比自己的命还苦,实在可怜,心疼不过,于是解开衣襟,挤出自己的乳汁一点一滴地洒在这棵小生命的根部。这支幼莲得到了乳汁的滋养,几天后神奇地恢复了活力,只养的碧叶盈盈,象小媳妇的笑脸那样妩媚动人。尽管土井无水可汲,苦妹子总忘不了每天去用乳汁浇洒那株幼莲,时时刻刻惦记它的生长。这株幼莲像似有灵性,苦妹子来了,它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莲花,随风舞动,象是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苦妹子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一株幼莲的事被花神上报给天宫的莲花圣母,说苦妹子虽然命苦,但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怜香惜玉,倒不如渡她上天执掌天宫莲池花事。莲花圣母听了花神的话,觉得有理,此女主持天宫花事甚合我意。于是莲花圣母化作一个老奶奶降临人间,在苦妹子看望她呵护的幼莲时,走到她的面前说:“你可是苦妹子,我看你对这棵幼莲情有独钟,倍加呵护,而今我领你去一个地方,那儿有一个莲花王国,有数不清的幼小生命需要你用心呵护,你可愿意?”,苦妹子见眼前这位老人气度不凡,颇有神仙风度,说:“但凭你老人家安排,奴家敢不从命”?当时,老奶奶随手从那株莲枝上摘下一朵莲花让她拿在手上,让他闭上眼,说声“起!”二人立刻升空,一眨眼到了神仙境界,苦妹子睁眼一看,有一莲池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真正是个“接天莲叶无空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花圣母对她说:“从今后,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了,我已奏请玉帝封你为莲花仙子,你看还有什么后顾之忧?”苦妹子说“神仙的日子虽好,但我们泗州老家那个村庄人畜都要干死,禾苗枯焦,我实在放心不下。”莲花圣母听罢,取出一个小铜境对准泗州方向苦妹子那个村庄往下一抛,庄头立刻现出一眼仙泉,清粼粼的泉水喷涌而出,甘洌醇甜,村庄人畜永远告别缺水年代,人吃牛饮,庄稼浇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乡亲们得知这眼仙泉是莲花仙子所赐,吃水不忘开井人,就把这口井称为莲花井,后来,乡亲们把这眼仙泉砌上石栏,在石栏上刻了几朵美丽的莲花,以表示对那位苦尽甘来的莲花仙子永远的怀念。
&四十、马浪湖的传说
陈圩乡有个马浪湖村,村何以湖名?这事说起来话长。离马浪湖村不远处有个村庄叫瓦岗寨,传说隋代程咬金曾路居于此。后来瓦岗寨就有了一帮“绿林响马”在洪泽湖边活动,他们经常在泗州与桃园连接一带打家劫舍。有一次“响马”在桃地打劫一郭姓财主,发现郭府千金小姐郭眉长的如花似玉,容貌出众,便心生歹念,不掠财物,而将郭家小姐抢回瓦岗寨,逼做压寨夫人。谁知这郭眉小姐生性刚烈,大骂贼寇伤天害理,没有人性,誓死不愿苟合。寨主派女眷看管劝解多日,郭小姐又哭又闹,以死相向,这位寨主看逼婚无望,便叫两个小喽罗夜间将郭眉装进布袋扛到附近高平湖“沉汤”。半夜三更,两个小喽罗扛着布袋来到湖边,抬起布袋“扑嗵”一声将郭眉抛进湖中,然后扬长而去。
这湖边四处没有村庄,只有一间草庵住着渔家娘儿俩,儿子叫马郎,与老母在这荒滩野湖相依为命。母子俩白天劳累一天,此时在草庵里早已睡下,忽听湖边有人走动,又有水响,母亲立刻叫醒儿子出门看个究竟。马郎借月色看湖边并没有什么人,再到水响处瞧瞧,月光下见有一只布袋在水中半沉半浮,马郎把它捞起放在小渔船上,解开扎口,大吃一惊,里面装着一个女子,已被淹的奄奄一息。马郎立即把女子背回庵棚,点亮油灯。母子俩仔细一看,这女子虽形容狼狈,容颜憔悴,但天生丽质,估计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组。娘儿俩看姑娘有气息,赶紧把他翻转身体,将腹部垫高,让她把腹中污水困出,马母又找出几件干净衣服替她换上,又叫马郎烧一碗葱姜鱼汤给姑娘灌下,又将她放在床铺上盖好被子休息。姑娘醒来,知道是这渔家母子二人救了她,十分感激,就把瓦岗寨响马抢亲自己以死相拼又被沉湖前前后后如实告诉马家母子。马郎和她的母亲十分同情郭小姐的遭遇。马母对姑娘说:“孩子别怕,你看这荒滩野湖四下无人,瓦岗寨响马以为你已被淹死喂了鱼,不会再来找你,如不嫌我们这渔花子穷,你就在这庵棚内将养十天半月,等身体复原了,再叫马郎送你回家可好?”郭眉说道:“你们娘俩的救命之恩尚且未报,岂敢在此叨扰,再说,奴家被恶人抢掠,家中已乱成一团,父母双亲不知我如今是死是活,他们不知急成什么样子,实不敢在此久留,天明就请马郎哥哥送我回家吧。”
马家母子听小姐说的在理,次日五鼓,马母让郭姑娘换上马郎的衣装,与马郎象一对渔家兄弟,方便上路。从高平湖一路向北,日落前已到郭府。郭家父母见女儿回来,又惊又喜。郭眉怕父母误解,指着马郎对父母说:“是这位渔家大哥救了我的命又护送我回家的,别怠慢了人家。”郭员外听说是女儿的救命恩人,千恩万谢。当晚以贵宾款待,当晚,郭眉向父母表示愿招救命恩人马郎为上门女婿,不知二老意下如何,郭家二老看女儿有意于这个渔家小伙子,况且人家又救了女儿的命,也只好依了女儿。第二天郭母郑重其事地告诉马郎,要招他为上门女婿。但马郎觉得自己乃一介渔夫,怎能般配郭府千金呢?表示自己还是回高平湖打渔侍奉老母,婚事实不敢从命。郭员外看马郎是个孝子,不肯入赘,便叫马郎把老母也接过府来同住,就在郭家养老送终。马郎仍然推辞说:“救人是做人的本份,如因此与小姐婚配,世人会认为我是个不仁不义之徒”。郭员外看马郎态度坚决,也不便强求。于是拿出些金钱相赠,让他回去买田置地,不再受渔猎之苦。可马郎还是婉言谢绝郭家的好意,用毕早饭毅然上路南归。
事隔三载,往事悠悠,郭小姐思念马郎,可马郎不肯入赘。此间常有媒人上门提亲,郭小姐心系马郎,一个也不答应,并发誓终身不嫁。后来,为了能常去高平湖看望马郎哥哥,想去离高平湖不远的半城观音庵削发为尼,以青灯古佛为伴。郭员外夫妇见女儿心中只有马郎,但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也只好遂了女儿的心愿,让她出了家。马郎回来不久,老母去世,高平湖被当地一渔霸强占,马郎一人无牵无挂,一叶扁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远走他乡去了。马郎出走,一为赖以捕鱼的高平湖被人强占,二是斩断郭家小姐的思念之情,愿她能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终身有靠。
一次,郭眉从半城的观音庵去高平湖寻找马郎,以求一见,到那一看,湖边草庵早已不存,人也不知去向。后来有人告诉她,高平湖已被人强占,马郎四处漂流,居无定所。郭小姐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郭员外为了却女儿报恩的心愿,不惜重金从渔霸手中将高平湖买了下来,赠送给这个渔家男儿。也算报偿了他拯救女儿的恩德。虽然马郎未能回来,但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高平湖改称马郎湖了。因郎与浪谐音,天长日久,马郎湖就叫成了马浪湖。马浪湖中生长着一种身体细长、圆润、肉质鲜美的小鱼,当地人说它是马郎变成的,所以把它叫做“马浪秆子”,早年,马郎湖是洪泽湖的一部分,所以“马浪秆子”鱼至今还在洪泽湖与淮河交汇水域生长繁衍,成为淮洪水域特有的鱼种,如今在沿湖集市上经常可见到它的踪影。
& & 时光荏苒
,沧海桑田,马浪湖早已干涸变成了一片低洼的良田沃野,人们上去定居,形成村落,仍称它马浪湖。20世纪60年代中期,泗洪县在那里建过了一所麻疯病人康复医院,名叫马浪湖医院。郭眉小姐在半城出家,但常在马浪湖畔走动,以期遇上救命恩人,所以马浪湖附近至今还有一个小郭庄呢。
&四十一、张墩挂剑台遗址
陈圩乡张秦村有个自然村落有600多口人,多数姓张得名张墩。因村边有个大土墩,泗洪人和不少学者普遍认为张墩村的大土墩大有来头,它是春秋时遗址——挂剑台,即季扎挂剑处。
&《淮阴市志》记载:张墩遗址原呈漫坡状隆起,高出地面约5~7米,南高北低,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遗物为红沙陶、灰陶豆、及鹿角等。20世纪80~90年代,南京博物院曾数次到张墩进行考古发掘,并确定此处为商周墓葬遗址。
&据张墩村村民张广尚回忆,“文革”前挂剑台高约10米,,后被当地人大规模取土,加之长期雨水冲刷,大墩不断变矮,如今可见的大墩只高出地面两米,仍呈南高北低状,2010年被确立为宿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洪民间徐文化研究者经多年调查研究,考证认为张墩是春秋时泗洪境内徐国徐君的墓葬。因张墩离古徐国都半城仅数里之遥,徐君葬于此处在情理之中,况且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口耳相传,且尽心守护,所以延陵季子挂剑于此可信度极高。半城徐城诗社社长陈恩典先生指出,《泗虹合志》云:挂剑台在州东百里安河西岸,距古徐子国里许,有图阜类台,即徐君墓吴季子挂剑处。《太平寰宇记》:在大徐城北临朱沛水(今朱家湖),每水涨,周围浩淼,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陈先生认为此说恰好符合康熙十二年(1673年)泗州境内总图。此图的挂剑台位置在古临淮和应山集之间(应山集即为龙集镇应山村,彼时古临淮和应山隶属于半城)与现在泗洪县地图对比,不仅位置相符连地名都一致。半城地区至今尚有在已故亲人坟墓插柳枝的风俗,此俗源于唐代有《季子挂间歌》云:徐君虽死骨未朽,挂剑坟前垂杨柳。
&挂剑台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陈圩乡张墩村村民守护挂剑台已有2550多年,上至80多年的耄耋老人,下至20多岁的年轻人,对古徐国的故事和挂剑台的传说如数家珍。他们希望政府能早日重修挂剑台,开发古徐旅游资源,使得远2500年前发生在泗洪大地上的诚信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
&四十二、半 城
&半城镇地处县城东南,洪泽湖西岸,距县城24公里。全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6.13平方公里,湖泊水域,69.5%,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全镇5个建制村和3个居委会,总人口1.72万人。
&半城历史悠久,古称徐城,又名薄薄城,故故城,抱月城等,历史上曾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泗洪县志》记载:殷商时期“封伯翳后若木于徐”,名徐国,半城曾为徐都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临淮郡于徐城(一说治临淮头)。东魏时,置高平县,大徐城为县城。南北朝时,宋天监八年(509年)徐城为高平郡治,因土城只剩一半,故又名半城,半城名从此始。后随世事更迭,半城镇及建制数经变迁。明清时期属泗州,民国年间属安徽泗县。1949年属泗洪县,1956年起属洪泽县,1985年10月,恢复半城镇建制,年底由洪泽县划归泗洪县。
抗日战争时期,半城镇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刘瑞龙等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淮北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
& & 1939年7月中共皖东北第一个地下区委——半城区委在半城建立。8月,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中共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在半城区张塘村建立。9月,中共苏皖区党委由邳睢铜地区迁入半城张塘。10月在半城成立地下中共泗县县委。1940年3月,成立皖东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泗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淮南根据地来皖东北视察时,在半城等地分别召开了淮北地区军政干部会,就建立“三三制”政权,扩大地方武装发展党的组织和统一战线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40年10月,中共皖东北地委和专署在半城区成立。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由津浦路东进入洪泽湖地区,师部设半城。从此半城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的驻地,成为淮北的抗日指挥中心。
1944年夏,彭雪枫将军在半城召开西征誓师大会,并率四师主力冒暑西征,9月11日在收复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师长不幸中弹,以身殉国。1945年2月遗体安葬于半城西郊。1994年在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5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原四师参谋长)亲临雪枫墓园祭奠,欧州盟总驻英国最高司令代理约翰.莫格将军向雪枫墓园赠送一把“威尔克圣宝剑”以表达对彭雪枫将军的崇敬。雪枫墓园为宿迁市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半城酿洒业历史悠久,清威丰年间 ,全镇有大小槽坊20余家。以盛泉、天一、顺兴、乾元、汇泉等最著。半城为著名古镇,镇周有城,护城河周长三里三,东西南北有城门,城楼和吊桥。全城有天圣寺,三元宫、天王庙、普善堂、地藏庵、观音庵、东岳庙,道练学舍,分州衙署等古典建筑,街道用青石铺就。同时还有一步两座庙,三步两座桥,三元宫万卷书,瓢儿井,南城埂童歌,挂剑台秋风,天圣寺晚钟等八景。1927年、1928年、1932年半城镇连续遭土匪抢劫焚烧,1944年又遭日本鬼子飞机轰炸,至1946年11月解放军北撤,古镇风貌荡然无存。
半城靠湖,水产业为支柱产业。20世纪80年代,利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633”工程项目资金为渔民建造砖瓦房14250平方米,办起100吨冷冻加工厂,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和香港等地。
1985年,湖区建起文化船,村口办起俱乐部。1986年群众自发成立徐城诗社。有大量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境内的穆墩岛现已成为旅游景点,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县志上介绍的双沟“全德槽坊”的女主人贺吴氏就出生在半城镇,是中国名酒——双沟大曲的创始人之一。全德槽坊出品的双沟大曲酒1910年(清宣统2年)就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奖,受到清政府的褒奖。
& & 雪北村人祖树屏(),早年曾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职,1938年一度代理国民政府泗县县长。曾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兼皖东北抗战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淮北抗战维艰,特蓄拂胸长须,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决不剃须。日,祖树屏率泗县人民自卫军在马公店伏击日军,毙敌20余人。1940年5月初,泗县、五河县城日寇向我根据地“扫荡”,祖树屏也随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因体弱多病、天气炎热,累死在陈圩马浪湖边,后遗体归葬半城。1945年春,其名刻于半城淮北抗日烈士陵园(今雪枫墓园)纪念碑上。
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少将吴光宇(后升为中将),河南许昌地区水利局局长许润南,安徽淮南市人防办公室主任唐富远,安徽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张文奎等都是半城镇人。
四十三、永不沉没的穆墩岛
清康熙年间,水漫泗州后,城里的百姓纷纷逃到城外的一个地势比较高的穆柯寨躲避洪水,可随着洪水的不断猛涨,眼看穆柯寨也要被淹没。急得张果老束手无策,对着天上大喊一声:何仙姑快来救人!后便羞愧地倒骑着毛驴、押着水母娘娘腾空而去。何仙姑听到张果老的呼唤后,便急忙下凡,看到眼前的情景后,大吃一惊,情急之下,何仙姑在空中把自己手里的荷叶扔向穆柯寨。荷叶落到水中,从水中把穆柯寨包住后高高地托出水面,水涨荷涨,洪水始终漫不了穆柯寨,从而保住了泗州城的百姓。洪泽湖形成后,穆柯寨的四周成了汪洋大湖,远远望去,寨子像一个木墩漂浮在洪泽湖上,穆柯寨也因此成了今天的穆墩岛。由于受何仙姑神荷的保护,穆墩岛从此便成了远近闻名、永不沉没的宝岛。
&四十四、红色孙园
& & 泗洪在抗战时期是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而孙园又是根据地的核心区。有人说,在孙园这个地方随便抓把土都能拧出鲜红的血液,这是似乎有点夸张,但是,孙园这个地方确实称得上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请看孙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
& & 1939年7月,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与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携带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致盛子瑾的亲笔信,在罗岗汤圩子与盛子瑾会谈,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移驻张塘。1940年3月和1940年8月,根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先后在张塘成立苏皖军政党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由刘瑞龙、黄克诚分任书记。
& & 1941年5月下旬,中共皖东北区党委在孙园张塘成立。6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干校在孙园圩里孙家祠堂建校,后更名行政学院,刘瑞龙兼任校(院)长。9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大会在孙园附近柏树林里召开,有13个地区的各界代表400多人到会。会历时4天,通过淮北行署的《施政纲领》。刘瑞龙任行署主任,刘玉柱任副主任。同时成立淮北军区,彭雪枫兼任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这年9月,淮北中学在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下,在孙园阳景庄正式开学,至抗战胜利共培养2000余名党政军干部。冬,淮北苏皖边区“总农救会”在张塘成立。
& & 1942年3月,淮北苏皖边区“总妇救会”在淮北中学成立。与此同时,新华社淮北支社在张塘成立,后改名为新华社淮北分社。5月,淮北苏皖边区青年委员会在淮北中学召开边区青年代表大会,成立“总青救会”。淮北中学师生还组成几十个工作队,分赴边区各县,参加征收公粮和减租减息。9月,驻孙园张塘的淮北苏皖边区行署进行“精兵简政”,合并裁撤机构,人员减少20%,年底,进行第二次精减,行政人员由360人减至101人,每月节省公粮8250公斤,公草1.65万公斤,菜金4262元。第二年1月,第三次精减,各处院仅留一、二人办公,行署全体人员不超过50人。10月,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孙园召开,淮北14个县、代表200多人出席会议。会上,邓子恢作《政治工作报告》,彭雪枫作《军事工作报告》,刘瑞龙作《三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还颁发了《土地租佃条例草案》。与此同时,在孙园还成立了苏皖边区“总工救会”。
1943年,淮北苏皖边区冬学委员会在孙园成立,刘瑞龙任主任委员。
1944年12月,淮北建设学院在张塘成立。
1946年2月,中共七地委在张塘召开扩大会议,刘玉柱作《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的报告。
日,华东局决定合并淮南、淮北军区,成立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区军区,大会在泗南县孙园张塘召开。曹荻秋任江淮区党委书记,陈庆生任江淮军区司令员。11月,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在张塘举行6000人大会,隆重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孙园不但是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核心区,孙园人民为抗日救国也作了巨大贡献,仅史料记载,就有117名热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石莲,丈夫许干才,地主,人们叫她为“许老太”。世居孙园乡阳景庄。有地600亩。1935年,丈夫病故,凭其贤能独当一面。1941年,出于抗日热忱,主动献房数十间,地300亩,支持淮北苏皖边区政府创办淮北中学,且自愿屈居圩外陋室。并于1941年9月淮北中学开学典礼上,亲赠横匾一块,上书“为民储才”四个大字。此举受到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高度评价。彭师长号召淮北苏皖边区抗日军民学习许老太“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伟大精神。
& & 许朝银,又名许爱民,1893年生于金锁镇,因与杜保年结婚,居住孙园乡杜巷村,后来人们称之为“杜大娘”。共产党人张爱萍、刘玉柱等领导开辟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许朝银积极拥护,她先后担任村秘密行政小组长,村减租减息行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来到皖东北根据地,召开减租减息座谈会,许朝银冒着滂沱大雨前往聆听教诲,遂懂得更多革命道理。当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自幼饱经风霜,40多岁时满头华发。刘少奇曾在会议上号召人们“学习这位大娘的革命精神”。从此,“杜大娘”的名字在洪泽湖畔传开了。
洪泽湖上穆墩滩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湖”之称,但被湖匪霸占。许朝银在刘少奇等领导人支持下,组织上万群众,浩浩荡荡开进穆墩滩,终于“金湖”回到人民手中。
1947年,许朝银任孙园乡乡长,时值新四军扩军,她带头送子参军。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她率领担架队、毛驴队,迎弹雨,冒枪林,积极支援前线。时群众编一段顺口溜予以赞扬:“杜大娘,真不瓤,上前线,支前忙;送子参军打老蒋,英雄事迹受表彰”。新中国成立后,杜大娘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毛泽东主席赠予手帕一条,奖章三枚。1958年9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到淮阴视察,特邀请杜大娘陪同,同桌共饭,执手话当年。
何为孙园?据考证,孙园是人名又是地名。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商人孙园来到泗州考察商情途经今天的孙园这个地方,他看到这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生意兴隆,便在此开店经商。孙园经商有道,他把泗州有的货而山西奇缺的,以及山西有的货而泗州奇缺的相互贩运销售,生意越做越火红。当地一些商行纷纷加盟孙园商铺行例。为此,这条街人们称之为孙园街。这就是孙园镇的由来。
& & 孙园位于泗洪县城东南约16.9公里。东、北隔濉河与洪泽湖农场相望;西与石集乡和青阳相邻;南与陈圩乡、东南与半城镇相毗邻。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36万公顷。1941年,孙园属泗南县。1949年4月建立泗洪县,孙园属泗洪县。1958年成立崔集公社,1981年更名为孙园公社。1983年改孙园乡,1999年撤乡建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孙园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一排排康居示范村拔地而起,“洋井牌”大米、刘德蔬菜畅销大江南北,人们的科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41年,淮北苏皖边区戏剧协会在孙园成立。新四军四师文化科员在张塘村举办文艺培训班,其中“花棍舞”曾参加华东地区文艺汇演获奖。如今,久违的“孙园花棍舞”伴随着“孙园红歌会”又与群众见面了。
&四十五、淮北行署驻地——张塘
& & 张塘村在今孙园镇南约2里,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张姓大户人家为富不仁,平时好欺压百姓,后被仇家告发遭官府揖拿,张姓家族成员非死即逃。时至今日,名虽还叫张塘,可村里却没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倒是以王、陈、武姓村民居多。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塘为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 & 1938年11月,日军占领泗县县城,江上青同志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泗县县长盛子瑾进驻皖东北魏营镇。他的公开身份是盛的秘书,秘密身份是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中共皖东北特支的任务是:团结争取盛子瑾,联合抗日,开展敌后工作,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 & 1939年7月,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新四军游击支队秘书刘玉柱等受游击支队司令彭雪枫的派遣,随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胡炳云大队前往皖东北。张持彭雪枫致盛子瑾的亲笔信,通过特委书记陈光薇(杨纯),在双沟罗岗找到江上青。经江上青同志的极力促合,刘、张二人在今泗洪县双沟北罗岗村汤圩子与盛子瑾谈判,订立了联合抗日七项协议,确定与盛子瑾建立统战关系。8月,根据双方协议,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在张塘村建立,张爱萍任主任,刘玉柱任副主任。办事处的建立,标志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在皖东北地区形成。为加强领导,成立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张爱萍任书记,杨纯、刘玉柱、吴法宪为委员。
& & 1939年9月初,中共苏皖边区党委书记金明率党委机关及一个警卫排从邳南迁至张塘,区党委机关设在办事处内,金明兼任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苏皖区党委迁张塘后,党委领导进行改组,金明任书记,撤销皖东北特委和皖东北工作委员会。
& & 1940年2月,由于盛受到桂系排挤而出走,皖东北地区进入了我党独立领导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新阶段。3月,皖东北地区首届各界代表大会在张塘召开,同时成立中共皖东北军政推进委员会,继而成立苏皖军政党委员会,刘瑞龙任书记,张爱萍、江华、金明等为委员,统一领导建设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1940年秋,我主力西进,成立皖东北地委、专署、军区司令部,其机关亦驻张塘。
& &1941年5月,彭雪枫率四师主力由津浦路西撤至路东地区。8月成立淮北区党委。9月,淮北苏皖边区各界代表会议在孙园附近的柏树林里开幕,正式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行署设于张塘村,刘瑞龙任行署主任。刘瑞龙在淮北主政期间,勤政爱民,视百姓如父母,爱人民似手足。心系百姓,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1942年春,张塘村唯一的一口古井坍塌,百姓饮水艰难。在刘瑞龙为首的淮北行署组织和领导下,取石于20里外的柳山,历时月余,水井建成。百姓称颂为“爱民井”。2004年9月,泗洪县人民政府特建立纪念碑亭,以缅怀革命先贤的功绩,教育后人。
&四十六、洋井——淮北中学诞生地
& & 在抗日战争艰苦阶段的1941年秋,在日伪顽严重夹击之下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所以培养干部为宗旨的新型学校——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在皖东北的阳景庄(今洋井)诞生了!这所在中共淮北区委员会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下的新型学校,吸引着广大爱国知识青年投奔革命阵营,为淮北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干部。她同当时另两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淮北行政学院一起,被人们称为淮北根据地的“三大学府”,至今在淮北地区留有广泛的影响。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于抗日战争艰苦岁月经过浴血奋战在全国创建的十九个根据地中的一个。它位于津浦路两侧、运河以西、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的苏皖两省交界地区。从1939年秋起,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苏皖纵队及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六支队4总队等部相继进入皖东北,配合当地党组织,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到1940年2月,国民党专员盛子瑾出走,即由我党独立地创建和领导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我们控制了除县城以外的皖东北广大农村,逐步建立了抗日政权。
& & 1941年5月,张爱萍同志率部肃清洪泽湖顽匪,巩固了皖东北地区的后方。同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进入皖东北,统一指挥这一地区我军武装部队,巩固和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继而成立了皖东北区党委。1941年6月,区党委根据形势发展和边区参议会的建议,作出了筹建淮北中学的决定。区党委领导同志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在张塘主持召开了筹建淮北中学的会议,主持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江凌同志,负责筹建任务的任崇高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认为:为吸收和培养各阶层的知识青年,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创办一所新型的抗大式的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需要,新学校应为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直属单位,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供应,由行政公署统一调拨。区党委这项决策,得到淮北党政军机关的热情支持和各阶层人士的积极赞助。部队和地方迅速调出一批适合做教育工作的干部充实了淮北中学的教学力量。地方政府积极为淮北中学筹集和调运了粮草,保障师生的生活供应。四师配置在淮北中学校址附近蓉花树一带的骑兵团,负有保卫学校之责。阳景庄开明地主许老太太自动献出几十间房屋和300多亩土地,作为学校校舍和学生活动场所以及生产劳动用地。由于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学校就大体筹备就绪。7月开始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从此,淮北根据地这所新型学校——淮北中学,就成为根据地内外广大知识青年向往的场所,成为我党培养干部的一座革命熔炉,也是我党同日、伪、顽争夺青年的一个重要阵地。?
淮北中学从创办时起,一直受到华中和淮北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关怀。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都曾视察过淮北中学,并给全校师生作了形势任务报告,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抗日救国本领,认清抗日必胜前途,坚定革命意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主要领导人邓子恢、彭雪枫、张爱萍,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等都曾听取过淮北中学的情况汇报,检查淮北中学的工作,并给全校师生员工作过报告,讲解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彭雪枫师长在戎马倥偬之中,和淮北中学一些青年学生交了朋友,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还和邓子恢、刘瑞龙同志一道,处理了淮北中学在反特斗争中发生的冤案,使受牵连的师生王韶(女)、陈秉惠(女)、黄汉屏、胡坚(女)等同志得到平反昭雪,维护和提高了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威信,巩固和扩大了党和政府在淮北人民中的声望。?淮北中学的首任校长为任崇高。任崇高是四川泸县人,创办过豫皖苏边区联合中学,是淮北著名的教育家和党外民主人士。1944年秋,继任副校长的宋晓村(原为教务主任),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是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办的生活教育社的骨干。教导主任徐子佩,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学识渊博,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作风朴实,密切联系群众,并具有多方面的教学才能。?
淮北中学从创办时起,就以抗大为榜样,培养优良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淮北中学在抗战时期的四年时间里,先后为淮北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二千多名干部,对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有历史意义的贡献。这一大批淮北中学的同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许多同志现在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成为我们党的中、高级干部。?
今天,淮北中学的广大师生员工正秉承“攻坚克难,敢于争胜”的光荣传统和精神,以“传承人类文明,造就民族脊梁”为已任,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努力。
&四十七、楚霸王与土只 头
泗洪县芦沟乡的土只头小镇,位于濉河岸边,它的名称,据说还有一段来历哩!秦末时,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最后,刘邦采用手下大将韩信的计谋,在垓下(今安徽灵璧)的九里山,设下十里埋伏,打败了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那霸王也是个多情之人,在意欲奔命之时,又实在不忍抛下爱妾虞姬。时值深夜,一弯冷月残照楚营,二人相持不下,抱头而泣。楚霸王在万般痛苦之中作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手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时真乃难分难舍,两情依依。虞姬也是个颇有见识的女子,她怕连累丈夫其事业,于是含泪唱出一首和歌:汉军己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拔剑自勿。楚霸王无奈,只好草草掩埋了妻子的尸体,(即今安徽灵璧虞姬墓)而将其头颅带在身边,上马望东南沿濉河而逃。逃至今芦沟乡土只头村附近,不料前面又涌出伏兵,为了逃命,楚霸王不得已将虞姬头颅甩在地上,仓惶刺倒了数十个汉军,又调转马头,向西南乌江方向败逃而走。据说,虞姬的头颅至今还在土只头附近的泥中。土只头原名(zhuāi)与“甩”音相近,年长日久,人们误将甩头读成土只头,一直沿用至今。
&四十八、梅花山的传说
泗洪县梅花镇有座梅花山,相传古时候的这个地方有个小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靠打柴为生。村民虽然很穷,但都乐于助人,村东头住着一个青年,名叫石义,为人更是忠厚善良。一天傍晚,石义从集上卖柴买米回来的路上,碰到村西头的老爷爷在门前挑野菜,连忙走过去问个明白,才知道他又把仅剩的一点粮食给了一个要饭的老婆婆。石义见他年纪大了光吃野菜不行,就把买来的二升米都给了老爷爷。老爷爷不要,石义只说家里还有。石义回到家里,想起庄上许多人家已经断粮,再也睡不下,于是便到山上砍柴,谁知天黑走错了路,已经走过九十九条山涧,翻越九十九道山岭,也没走到砍柴的地方。忽然,他看见前面霞光万道,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百花园。石义只想砍柴,哪有心思观花,正想回去,忽听一阵脚步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站在前面。老婆婆说:“小伙子,这么好的花不看一看,不是要冷种花人的心吗?”石义说明原因后,老婆婆送了他一束梅花,让他拿到城里去卖凑着买米。
石义担柴进了泗州城,大家都争着来买花。不一刻,花和柴都卖完了,石义一下子买了一石米,还剩三吊钱。回到村里,石义把米分给了缺粮的人,并要把剩下的三吊钱还给老婆婆。晚上,他顺着昨天的路一直来到百花园,老婆婆见石义把钱送来,十分高兴,硬是要送他一棵梅花树。石义见老婆婆很诚恳,就接受了。
第二天,石义砍柴回家后,一开门就惊呆了,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坐在床上。女子微笑着说:“石义,我母亲见你为人老实,就把我许配给你,你拿了订婚物,栽上了梅树,我还能不来吗?”石义看着亲手栽在门外的梅树,无言对答,于是他们成了夫妻。从此以后,整个山坡都开满了梅花,变成了一座梅花山,庄上人都去摘花到泗州城里卖,并用卖花赚来的钱去买米、面、布匹、油盐等。小村庄的人再也不担心挨饿了,但谁也不知道,这座梅花山是石义老婆带来的。
神仙降下梅花山的消息传到南京城,明太祖朱洪武决定到泗州来看个究竟。当他带着刘伯温来到梅花山下放眼一看,满山遍野,光彩夺目,香气四溢,胜过御花园十倍,便决定把所有的梅花移到南京城里的御花园去。小村庄上的乡亲们哭红了眼睛,只有石义老婆不动声色地劝到:“圣上灭元立明,天使降下梅花,此乃圣恩所全;如果废了梅花山,让人民受苦,岂不违背万岁本意吗?”一句话问得朱洪武无言以对,刘伯温见他骑虎难下,忙上前奏道:“主公,这位娘子说得有理,物贵于缺而不贵于多,梅花山确是村民的命根子,望万岁施舍皇恩,只挖一棵。”朱洪武知道刘伯温是不会违背圣意的,就顺水推舟让其挑选一棵最好的。谁知刘伯温挑花甚是尖刻,高大的不要,矮小的不要,花朵累累的不要,绿叶成荫的不要,只要石义门前的那一棵。大家见保住了梅花山,一齐向朱洪武跪下,口呼万万岁;只有石义老婆叫苦,她抹着眼泪告诉石义说:“事到如今,我不得不告诉你,我是梅花仙子,母亲从西天开罢万仙会回来时路过你们村,见村民为人善良却过着苦日子,才命我下凡和你一起帮助他们,实指望你我夫妻能够长久,没想到刘伯温却知道了我的根本。我得走了,不然他将把我锁进深宫内院,永远不得出世。”说罢,挥泪如雨,随手撕下一片衣襟,交给石义留作纪念,跟着一阵飞沙走石的大风离开了人间。风停了,山上的梅花不见了,朱洪武和刘伯温呆若木鸡。从此,梅花山变成了一片光秃,只是山顶上有一块平原,土地肥沃,每年总是一片好庄稼,据说那是梅花仙子的衣襟变成的。
后来,那座山虽然没有梅花,但是人们心记着梅花仙子的恩德,还是将其称做梅花山。现在梅花山上有好多大砂礓,都是一块一块连在一起,活像一棵棵梅花的树枝,据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梅花仙子的。
&四十九、龟墩遗址——赵庄
& & 在泗洪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重岗山西麓,有一块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古遗址,该遗址坐落在重岗山西部平原上,其主体部分被现代梅花镇赵庄村所覆压,主体部分的东部在赵庄村东面的田野里,因其主体部分在赵庄,故被考古学家们命名为赵庄遗址。赵庄遗址,东凭重岗山小丘陵,西滨古代湖泊或古河流,遗址有超过2米厚的冲积黄土。专家们认定该遗址为黄淮地区大型古人类生活聚落遗址,它反映了6000年以来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
赵庄遗址以其面积大、堆积厚、内涵丰富、所处地域重要,在20世纪50年代即引起考古研究单位的注意。当时,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尹焕章、张正祥对赵庄遗址进行了调查;80年代初,周晓陆、尹增淮对赵庄遗址进行了复查;年,南京博物院派周晓陆、车广锦对赵庄遗址进行考古学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增加了人们对赵庄这一重要古遗址及文化内涵的认识。
赵庄遗址最突出的部分称作“龟墩”,该墩位于赵庄村西北部,为一穹状隆起土墩,高4~6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年,南京博物院在全面对赵庄遗址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派员对龟墩进行考古学试掘,除发现有墓葬和居住遗址外,出土了大量器物。经考证,时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年,历时3500年之久。&
经过考古学试掘,赵庄遗址从下而上可分为四大文化层:一是大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晚期文化层;二是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文化层;三是大约相当于商文化文化层;四是大约相当于西周文化文化层。每个文化层的厚度不一,总的文化堆积厚度均超过2米,东部偏薄而西部偏厚,最高的龟墩处文化堆积厚度达6米以上,这在黄淮地区古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经过试掘,在赵庄遗址的第一层,即相当于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十数座墓葬,其葬式非常特别,有孩童的"翁棺葬",有仰身直肢葬。在孩童的"翁棺葬"中,用大型夹砂陶鼎作为葬具则独具特色,这是别处没有的;在仰身直肢葬中,有的有浅墓穴,有的没有墓穴,平地陈尸,再堆以坟冢,这是比较特殊的葬式,尤其是男女合葬墓的发现,说明了这时的社会形态早已超越了母系氏族社会。墓葬中都有众寡不等的随葬品,其中有夹砂陶鼎、泥质陶壶、罐、盆、钵、穿孔石斧、玉石质或骨质装饰品,等等。从墓葬看,当时社会成员之间,已有贫富之别。&
在这层中,发现柱洞、小沟等构成的木柱、草骨涂泥式的建筑遗址,草骨可能是芦苇或灌木枝干等。完整的房屋遗迹的外形平面为长方形人字坡顶,不但形状与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晚期的村落遗址)、半坡遗址(陕西西安市东郊10余里处半坡村北面)的房屋形状不同,同时,每座房屋的面积也比半坡遗址的房屋大一些。&
在这层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器具,其中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柱状石斧、石锛、有段石锛、石刀、石镰、鱼钩、骨簇、陶纺轮、石纺轮等等;生活用具有陶器,其中有夹砂陶、泥质陶,陶器的颜色有红、褐、灰、黑等,陶器的品种有鼎、罐、豆、壶、碗、盆、钵、背壶等,比较齐全。同时,还发现少量彩陶片;其它器具类有玉石、绿松石、骨质小装饰品等。
在这层中,还出土大量动物骨骸:水生类有龟、鳖、蚌、螺等;禽类骨骼较多,主要为鸡、鸭,这些鸡、鸭可能为人工饲养;哺乳类动物很多,其中有麇鹿、梅花鹿、牛、犬、猪、兔、鼠等等,其中牛、犬、猪为人类的饲养物。&在这层中,还发现有陶窑遗址。在这层的东部,发现石堆和三体陶窑鼎呈"品"字形放置的遗迹,有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法活动的祭祀场所。
从这一层的试掘和研究中,专家们认定赵庄遗址这一层的时间,相当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已超过5000年;从这层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动物遗骸及建筑遗迹看,说明五、六千年前,泗洪地区水草丰茂,植被良好,鱼翔禽跃,走兽出没,当时已有较高的农耕生产水平,同时已有了畜牧业。住房虽简陋,却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定居之需。当时已有成熟的制陶业、骨石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宗法生活。&
在赵庄遗址的第二层,即相当于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县城东30多公里的龙山镇遗址)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墓葬极少见,发现的个别墓葬,均为平地坟冢,且无随葬品。这层中的房层结构较第一层有所进步。20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金琦、周晓陆曾在这层柱洞之下,发现有横置木柱础的遗迹。
&在这一层中,也出土了不少夹砂陶和泥质陶,但黑陶数量多,其它陶色则较少见。陶器品种有:鸟啄足鼎、盆、豆、钵、罐、壶、瓶等。在这一层中,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柱状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纺轮、骨针、骨刀、骨匕、骨鱼钩、蚌刀、蚌镰等等,其中骨、蚌制工具的出现特别醒目。&
经过试掘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一层的文化面貌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层,它反映的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共性比较多,时间约为公元前年,距今约年。赵庄遗址的第三层、第四层,即相当于商文化、西周文化层。这两层遗址的面积,较前两层有所紧缩和变小,但形成了有利于防御与建筑的"墩台形"遗址。在这两层中,墓葬尚未发现,房屋柱洞很多,基本是木柱加草拌泥墙式建筑,因建筑密度很大,具体建筑式样与建筑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在这两层中,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或泥质陶为主。器物表现多饰,其中有绳饰、篮饰、弦饰等。陶色以黑、灰为主。陶器种类有鬻、簋、豆、壶、盆、杯、钵等,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有很大变化。这段时期的工具与第二层的龙山文化时代大体相同,尚未发现青铜工具或武器。
在这两层中,发现了宗法占卜用的卜甲与卜骨,但尚未发现甲骨文字。在少量陶器的口部、上腹部发现有刻划符号,与商周文字是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庄遗址第三层和第四层中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尹焕章先生等推测,赵庄遗址商周文化层与江淮地区一支古文化--"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赵庄文化遗址,是一处涵盖了新石器晚期直至商周时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它的古文化堆积达2000年以上。如果能够进一步大规模考古发掘,一定能够对黄淮地区古文化历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
目前,赵庄遗址的最高部分龟墩,仍高高耸立在赵庄村西北隅,考古剖面上的四个文化层清晰可见,这是黄淮地区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址,同时也是泗洪6000年历史的佐证。据悉,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准备在今年会同泗洪对赵庄遗址进行进一步挖掘,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发现。
&五十、天下归仁
& & 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宿迁知县喻文伟建归仁集时,是根据孔子“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名言定名的。这就是今日归仁地名的由来。
由于受孔子影响,归仁以仁义著称。明代归仁商人苏获如遇春荒,他家门前五六口大锅一字排开,家人整天烧粥供村民吃。清代归仁人江飞腾,平生乐善好施,家有积善堂,专供抚恤孤独。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自捐耕地45亩,房舍20余间,兴办归仁义学,以培养乡邻子弟,穷人孩子分纹不取。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他便在归仁北河道上建一座石孔桥,被当地人称为“江公桥”。出生于归仁集中大街的秦成贞以照像为生,民国初年,他把自己积蓄献出办明善学堂,也是穷人家孩子入学分纹不收。抗日战争期间,他还多次利用职业之便,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女儿秦雅芬,曾担任中共江苏省萧县妇委书记、睢宁、宿迁县妇委书记,他还参与组建中共徐海蚌特委,并参与组织领导丰、沛、萧、邳、砀山、铜山、睢宁、宿迁8县农民暴动,为新四军东进打下了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秦雅芬在北京总工会、妇联等部门工作期间,多次从本人工资中捐出部分款济贫。土生土长的归仁姑娘刘欢缘在2010年世界揉道大赛中荣获金牌,她父母来自农村,但她从获得资金中捐献出部分资金关爱弱势群体。
“归仁堤”算的上是归仁历史上最大水利工程。始于明代的“归仁堤”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防黄泛淹祖陵而修建的重大水利工程。动工时,朱元璋亲自为工程奠基,并命大臣潘季训督办。归仁堤西起鸟鸦岭(今归仁镇西3里处)东至孙家湾(今宿城区仓集镇闸圩村),全长60华里。堤内建有归仁、安仁、利仁3座石闸,被当地百生称为“太皇堤”。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夏,黄河决口归仁堤,泗州民田尽没。到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泛滥、黄、淮并涨,归仁堤再次决口,滔滔洪水东下,昔日一座繁华的泗州城沉没湖底。
其次,归仁境内还有潘山汉墓、三眼井、克复桥、佛庵等古遗址。佛庵主要有复龙庵、指心庵、西来庵、潘山庵等。复龙庵位于归仁镇北潘山村,面临龙河又建在原二帝庙旧址上,故名“复龙庵”。据碑文载,清初,陈家官位显赫,三公子终日哭闹不休,一日,偶在宋代“潘家花园遗址玩耍,”而病态消除。陈家遂在此处建立“陈氏祠堂”。清乾隆年间,陈氏后裔在祠堂右侧建造“二帝庙”,设有牛王、地藏、观音等大殿,有砖瓦结构庙宇30余间,并施良田两顷,作为“三步两庙”的慈善费用。1958年“破除迷信”,“二帝庙”荡然无存。尼姑仁义、仁安先后病逝,仁缘转入青阳“玄坛庙”。涵虚、涵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82年,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涵虚、涵诚通过化缘、并得多方支持,在二帝庙废墟上建起砖瓦结构四间佛堂,土木结构3间走廊,供奉弥勒、观音、三圣、释迦牟尼等佛象,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例行庙会。
归仁镇兴于明代,鼎盛时期要数清代。清道光年间(年),江彦述扩建归仁圩,整修街道,使3华里长的街道全部用青石铺路,街道两旁店铺多为砖瓦带廊檐房屋,酒馆、妓院、赌场、百杂、豢堂等就达近百家。抗日战争期间,归仁多次遭日寇大火焚烧,使盛极多年的归仁集成为一片瓦砾。
& & 归仁镇距泗洪县城青阳镇23.3公里,北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罗圩两乡毗邻,东隔西沙河与陈集镇、金锁镇相望,南与梅花镇紧连,西与安徽省泗县刘圩、山头等乡镇接壤。总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有耕地10.89万亩,水域4.1万亩。归仁在民国时属宿迁县第四区。1941年归仁属泗宿县。1949年4月泗洪建县,归仁属之。1957年撤归仁区为归仁乡。1958年成立归仁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归仁乡。1989年1月撤乡建镇。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据有关农业科技人员考察,归仁这个地方土壤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食用维生素菌。特别适宜种植绿豆。这种绿豆光泽明亮,碧绿如玉、皮薄、黄心、粉多。营养丰富、食用、药用价值都很高,为泗洪名产品之一。相传清代康熙皇帝来到泗州曹家庙微服私访时,正逢天气炎热,皇帝中署,后用归仁绿豆熬汤,待凉,献给皇上饮之,逐渐解暑,从此,归仁绿豆被康熙皇帝命为“豆中之宝”。康熙皇帝回京后,特命人取归仁绿豆50担,以夏季消暑之用。
归仁绿豆饼也是泗洪县名牌食品。清代归仁一江姓经营绿豆粉丝生意,一次,他家磨了一大缸豆糊,正逢一连多日阴雨,无法做粉丝晾晒。为了减少损失,一个伙计想出奇招,把豆糊一滴一滴地滴在鏊子上煎干储存,江家把煎干这个小团形与葱、姜、油、盐炒吃,这味道还不错,并把它叫小豆饼,后来,慢慢试验,终于研制成名牌归仁绿豆饼。
归仁绿豆饼制作工序:经过拉喍、浸泡、磨糊、滴鏊、煎制而成。该豆饼为圆形,状如铜钱,但中间略厚,四周略薄,金色亮黄。用白糖炸豆饼,非常甜脆;鱼锅豆饼、色、香、味俱佳。通常百姓人家吃法就是用葱、姜、油、盐等作佐料与豆饼一起炒,既可当主食又可作菜肴。归仁又一特产,那是煎饼。归仁煎饼用米、小麦、玉米、高梁、绿豆、黄豆等多种粮油混合磨成面粉,调成浆糊摊在鏊子上慢火煎制而成。其颜色灰里透黄,薄如纸。相传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有一次到泗州境内梅花山看风水,时值中午,见一樵夫在用一张张有小锅盖大的圆形东西卷着大葱吃,觉得很稀奇。此时,樵夫便把自带的煎饼卷上大葱给刘伯温和随从人员吃,刘伯温吃后,觉得味道很好,使问樵夫:“这是何物?”“煎饼”。“什么地方产的?”“归仁”。后来,刘伯温回京时,特叫随从人员到归仁买煎饼2担。从此,“军师刘伯温,煎饼卷大葱”的故事就在泗州一带传开了,也使归仁煎饼誉满京城。
归仁煎饼吃法不光是卷大葱,有的用煎饼卷老酱,有的用煎饼卷辣椒酱,有的用煎饼卷烧制熟的小咸鱼,有的用煎饼卷炒肉丝等。总之,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提高,因人口味而宜,可谓是五花八门。煎饼是多种粮油研制而成的,其营养丰富,极易消化,是老年、产妇最佳食品。如今,归仁绿豆饼和归仁煎饼已畅销苏皖两省等地30多个市县地区,全镇年销收入2000多万元,成为归仁又一支柱产业。
&五十一、皇堤的来历
归仁镇安河村有一庄名叫皇堤,皇堤的来历与大明皇帝朱无璋修太皇堤有关。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敬葬的地方。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领文武群臣,诸色人匠修建祖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大致完备。总共28年时间。明祖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城墙三座,最外面为外罗土城,周长九里三十步。与古泗州城等长,中间为砖城,周长为四里十步,最内面还有一座砖砌的皇城。皇城内有殿、堂、厅、门、直房、星房、御桥、金水河、石仪待卫42对,斋房、官署等一应俱全,城内外遍植松柏七万余株。可见祖陵修建时间之长,营建工程之浩大。
当祖陵正在修建时,黄河水铺天盖地由北向南进入淮河,因黄强淮弱,淮水受黄所扼,使淮河下游的泗州城、明祖陵连遭水患,深受其害。黄水犯祖陵,冲击朱家龙脉,恐有失“王气”。朱元璋听了十分惊吓,马上召集文武大臣议论此事,有大军师刘青田(即刘基)禀报到“主公为保大明江山万子万孙,不泄“王气”或“山川灵气”,臣有一办法,就是在祖陵北百里开外筑一道大堤。以阻黄水犯境,祖陵的“灵气”可永保万年。众人听了认为此法尚好,朱元璋也点头称好,马上命太子朱标与精通阴阳术刘基前往勘查地形,不日开工。
为了确保大堤—劳永逸,万古千秋,据说大堤底基全是用5~8尺长的粗杉木作排桩,在用稻草加拌生豆汁与桐油沾粘起来,作土坡防护层,尔后用块石护坡。西至鸟鸦嶺。东到运河,长约百里,因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修的大堤,故为“太皇堤”。殊不知,黄河之水仍可从太堤上游侵入淮河,黄淮两河夹带大量泥沙,流至清河口只好沙随波停,造成泥沙沉积,清河口高淤,淮水壅潴,年年上溢,最终泗州城,明祖陵被洪水沉没,皇家“王气”与“山川灵气”也随之消失。
若干年后,从山东逃荒的人群,在太皇堤边恳荒种田,人越紧聚越多,起庄名就叫皇堤。
&五十二、江桥战斗
江桥是是泗洪县归仁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早年因一江姓大户在此地建有木桥而得名。今天的江桥,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在近代史上,这里曾发生了两次著名的江桥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北军民以洪泽湖为依托开辟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5月,刘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来到皖东北指导工作。6月13日,八路军苏皖纵队在江桥召开党政军干部大会,刘少奇莅会作报告。会议正在进行,据可靠消息,日军从泗县、睢宁、宿迁同时出动,扑向江桥。形势万分危急,纵队领导当即决定会议立即停止,部队迅速准备迎战。
& & 6月14日拂晓,宿迁日军200余人携轻机枪8挺,掷弹筒6具,分乘7辆汽车,包围了江桥。纵队一方面命令警卫营迎战,一方面调驻归仁集的陇海南进支队立即参战。警卫营指战员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奋勇杀敌。陇海南进支队一团、三团及八大队,迅速向围攻江桥之敌展开猛攻。日军受到两面夹击,狼狈退回了宿迁。两小时后,睢宁、泗县的日军携带2门迫击炮、4挺重机枪,分乘30余辆汽车,向陇海南进支队驻地归仁集袭来。支队三团固守归仁集,与日军激战竟日。击退了日军10多次的进攻。黄昏时分,支队的一团一营支援三团,将日军的一个中队包围在圩子西南角的一个庙里,经过一夜激战,毙敌百余人。实现战略目标后,拂晓前,部队主动撤出战斗,进行了转移。江桥战斗共歼敌200余人。
&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淮北撤退后,国民党、地主还乡团占领了几乎整个淮北解放区,只有洪泽湖工委领导下的部分武装在湖中坚持斗争,淮北大地一片白色恐怖。1947年初,华中战场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为了牵制敌人,配合主力作战,中共华中分局和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组建淮北挺进支队,重建淮北解放区。淮北挺进支队下辖七十七团、八十一团和骑兵团两个大队及一部分原淮北地方干部,共3300多人。淮北挺进支队从1月底挺进淮北到12月底,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积小胜成大胜,逐步恢复了淮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斗争中,江桥战斗就是一个典型。
& &1947年12月,七十七团决定攻打江桥敌据点。当时,江桥据点驻敌保安队1个中队及还乡团等地方武装100多人,周围有鹿砦、铁丝网、濠沟,有碉堡若干个。西南角的一座3层火力的大炮楼,既是敌人最高的观察点,又是最强的火力点。据点虽不大,但较坚固,守敌中有不少亡命徒。战斗在一天晚上9时开始,九连组织的突击队首先冲过濠沟攻到碉堡附近。由于后续的突击部队没能及时跟进,撕开的缺口又被敌人堵上。进攻受挫,战斗处于胶着状态。
团参谋长展广蕴亲自到前线指挥,根据情况迅速调整战斗部署:东南角继续实施突击,集中力量对东北角突击,最后消灭敌炮楼。九连从东北角突击成功,五班突过濠沟,爬上梯子占领碉堡,后续各班迅速跟上,巩固与扩大突破口,向南发展战斗,从敌人屁股后边,攻下东南角的碉堡。七连也随之突了进来,从北转西发展战斗,西北角的敌人也逃到西南大炮楼里。只要打下这个大炮楼战斗就解决了。营里决定,由九连继续主攻,全歼敌人。九连指导员李剑锋命令六班长梁培民送炸药,五班副刘春生给他当助手点火,自己和三排长高家武、一排副徐明德(战场代理)共同组织6挺机枪封锁敌大炮楼的3层枪眼,压制敌人火力,掩护爆破。六
班长梁培民扛炸药在前,刘春生随后,梁培民将炸药放稳,没等刘春生到位,他就顺手点上导火索,一把拉着刘春生跑回来了。他们刚刚蹲下,轰隆一声,敌人大炮楼倒塌了,李剑锋见状高兴地大喊一声:“我们胜利了!”接着,昏了过去不省人事。战友们赶快把他抬到后边,休息一会儿,李剑锋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卫生员陈兰君说“把指导员累坏了,”通信员刘传忠说:“指导员高兴‘死’了。”
&五十四、金锁镇的传说
泗洪县北部有一个古镇叫金锁镇,历史悠久,约兴于唐代。古时候它可不叫这个名字,叫做公安镇,隶属于桃源县(今泗阳县)。那么,后来这公安镇怎么又改称金锁镇的呢?提起这话,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相传,公安镇底下是古代的石花县,很久很久以前就被洪泽湖发大水淹没,这石花县的金库也就沉没在这里了。在桃源县,公安镇底下有金库的话时有传闻,县太爷和财主老爷都对它垂涎三尺,朝思暮想弄到它。
且说这公安镇南有一条老安河,岸边住着一位贫穷而善良的年轻后生叫金锁,靠雇工度日。有一年正月十五,金锁一大早去东家上工,路上碰见一老渔翁竹蓝里盛有一条金色鲤鱼急急忙忙赶往鱼市。金锁看那条金鲤红鳞红腮红尾巴,眨眼动灵,鲜活乱跳,十分逗人喜爱,便动了恻隐之心,拦住老翁,用家中仅有的一升米换下这老渔翁的那条鲤鱼,金锁换了这条鲤鱼不是拿回家刮鳞剖肚煮了吃的,而是准备将它拿去老安河放生的。老渔翁是本镇人,认识金锁,他说:“金锁,
是你要换这条鱼的吗,要是别人我还不换呢,拿到市上准能卖个好价钱。”金锁换下了鲤鱼就将它放回了老安河。
这年中秋,公安镇家家都在放鞭炮,吃月饼,高高兴兴地欢度佳节,金锁一个人孤零零觉得没意思,就趁着明朗的月色到老安河边散散心。他刚走到放生鲤鱼的地方,朦胧中见一白衣秀士从上游摇来一叶小舟,到金锁跟前上得岸来,朝金锁弯腰一礼:“恩人,苦了你了。”金锁赶忙还礼,疑问道:“你我素不相识,何出此言?”那白衣秀士说:“我就是你今年正月十五放生的那条金色鲤鱼,我本是洪泽湖龙王的大太子,因帮助水母娘娘水漫泗州,父王说我助纣为虐,上奏玉帝,被降罪到老安河水府看守石花县的地下金库,顺便查访一个叫金锁的人,把金库的金钥匙托付与他,我就可以解脱,重新回到洪泽湖龙宫。那天我化成鲤鱼正在老安河上观光,打算晚上看场花灯再回水府,不幸被那老渔翁钓住,一时无法脱身,多亏你用家中仅有的三升米仗义救下我。当时你二人说话我都听到了,并得知你就是金锁,如今我将石花县金库的钥匙交给你,它可以打开金库之门,那里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我带罪看守今已期满,该回洪泽湖了,这金钥匙托付给你这样的人我也就放心了。但,你要记住,这把金钥匙今后如遇不测,宁可丢进老安河里也不能落入官府之手。”说罢,交下钥匙,遁入水府。
金锁接过金库的钥匙感到责任重大,心想,这地下金库乃是石花县先民的民脂民膏,我当慎之又慎,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如龙王太子所言,桃源县令是个贪得无厌的人。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日久天长,金锁得到金钥匙的消息传到了县太爷的耳朵里,他立即派人把金锁抓到县衙,对金锁说:“只要你交出金库的钥匙,我不仅放你,还保你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贵。”这金锁虽然贫穷,但决不贪图富贵,始终守口如瓶,没有告诉县太爷钥匙藏在何处。县太爷没招,就派衙役把金锁押回家,说要在他住处挖地三尺也要找到金钥匙。金锁被押着往家里走,途中想起龙王太子说过:“宁可丢进老安河里,也不要落入官府”的话,考虑到官府既然抓了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长期下去,怕是保不住这把金钥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还是丢进老安河保险。桃源县到公安镇不远,只有半日的路程,金锁看已走到龙王太子见面的地方,乘解差不备,一头扎进老安河,再也没有上来。县太爷知道上了当,但悔之已晚,金锁一跳下河里,县太爷永远也找不到那把打开金库的钥匙了。
后来,当地老百姓有感于金锁用生命保护了这把石花县金库的金钥匙,没有让它落入贪官手中,就把这公安镇改叫金锁镇。至今,那座古代石花县的金库仍然完好地锁在老安河底。
金锁镇昔为东西往来之要冲,据《泗阳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圩,约500户,设重兵把守,故金锁镇,又曰金锁关。”&(另《淮阴市志》记载:古名公安镇,同治五年(1866年),清军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时得逞,将其改名为金锁镇。)金锁镇清同治三年属桃源县,民国时为泗阳县的西大门。1940年成立金锁镇区委、泗宿工委,次年6月属泗宿县委,1942年归淮北泗阳县。1949年4月成立金镇区属泗洪县。1957年撤区成立金镇乡,1958年成立金镇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金镇乡,1989年撤乡建镇。金锁镇现下属13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万人。
&五十五、白庙的来历
泗洪县金锁镇有个庄子叫白庙,属于白庙村,辖15个自然村庄,有人口3000余人。讲起白庙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在乾隆身边的王公公因年世已高,便赐他告老还乡頣养天年。乾隆考虑到王公公为他操持宫内外诸事有功,故拨出银两,除用于生活起居外,还叮嘱他在地方上建一座庙宇,供天下人求仙拜佛,敬香叩首,祝愿天下太平。王公公回到家乡后,他把大部份银两用于买地建私宅,对于乾隆叮嘱修造庙宇之事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年春乾隆南下春游至皂河行宫,次日又驾车前往泗州境内的今梅花镇,观九朵梅花山景。赏景时乾隆突然想到曾在宫内外主事王公公,便想起曾叮嘱建造庙宇一事。随即下令通知王公公明日朕将去他造的庙宇敬香。王公公接旨后,心惊胆颤,若见不到庙宇,定是斩首之罪,愁眉不展时,有一位老人走到王公公面前说:“王公公,您别着急,我们庄西头有三间茅房,安排人连夜用白石灰涂上,房顶上用白布蒙上,再搭建个供香火的案子,这事不就成了吗。”王公公听后大喜,便连夜安排工匠装饰此房。粉刷一新的三间草房如同一座白色庙宇,香火缭绕。次日,乾隆皇帝因公事忙要急着东去,无暇敬香。在太朝阳冉冉升起时,于梅花山上正准备东行,打眼见东方不远处一幢粉刷一新的银色庙宇,在阳光照耀下白光闪闪,乾隆随口赞叹道:“好一座白庙也!”
白庙是一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1928年8月就成立了农民协会(棒头会),日,白庙中共地下组织在此成立青阳北第一个党支部—白庙党支部,和中共地下党员许宝庭、许宝霞、王金芝等在小孙圩举行暴动,队伍在开往宿迁途中遭土匪王存江部袭击后失败。1934年冬白庙中共地下党员在与枣庄组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郭子化取得联系,着手恢复地下党组织,于1936年在白庙重建中共地下党支部;1941年白庙办起民主学校,为开辟皖东北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十六、曹 庙
曹庙原名叫曹家庙,在现在泗洪县曹庙乡境内。曹庙是曹姓族人为纪念他们的先祖曹真仁而建的,毁于文革之中。关于曹真仁的传说,现在曹庙乡百姓中广为流传、人人皆知。从前,有一对曹氏兄弟,老大叫曹真憨,老二叫曹真仁,父母早逝,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老大结婚后,媳妇为了独占家财,对老二百般刁难、肆意虐待。老二知道嫂子是一个刻薄奸诈之人,为了不影响兄嫂关系,便偷偷含泪离家出走。乞讨而去。
& & 老二一走就是20年,跟家里人没有一点联系,老大担心,乡亲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老二在外的生活状况、各种说法都有。一天,老二曹真仁突然回来了。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满面红光,又白又胖,只是衣服有点破旧。邻居纷纷来到曹家看望老二,纷纷猜测老二的身份。有的说他当官了,有的说他发财了,有的说他出家了,有的说他还在讨饭。总之,各种说法都有。为了表达友谊,乡亲们都邀请老二去家里作客。老二对庄邻的邀请都答应了,说好在傍晚去他们家吃饭。
第二天,邻居们凑在一起议论曹真仁,都说老二是在自己家里吃饭的,不相信他去别人家吃饭了,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老二在他家吃了米饭,有的说老二在他家吃了馒头,有的说老二在他家吃了面条,还有的说老二在他家喝酒了。“这就奇怪了,难道老二是神仙吗?他会分身术吗?”众人中有头脑清醒的人说,人们都想找老二问个清楚,可就是找不到他的影子。
老大的媳妇听了邻居的议论,也认为老二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决定好好观察一下。天渐渐黑了,还不见老二回来,老大媳妇就在四处寻找,她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到了老二,只见他躺在草丛中睡得很香,但是浑身流浓淌血,腥臭味扑鼻,满头、满脸、满身是蚊子,乱爬乱咬。老大媳妇见此顿觉恶心,扭头就走了。回家后,媳妇把所见一切告诉了老大,老大又找来了。见到弟弟这样,老大非常心疼、难过,急忙替老二驱赶蚊虫,一巴掌打在老二的后背上,立刻留下深深的手印,同时皮肤变黑、变紫,老大再也不敢拍第二下了。
有来无往非礼也。既然吃了别人的请,也要回请别人。曹真仁回请了众乡亲。只见他用铁锹从阴沟里挖了一铲臊泥请众人吃,邻居们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后退,没有一个敢吃的。只见真仁挖了一把臊泥,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了。吃完后走到众人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告别礼,然后飘然而去。旁边,有一条小狗和一只鸡吃了真仁剩下的臊泥后,也跟着真仁成仙去了。
& & 一晃又是20年过去了,曹真仁也没有回家。老大曹真憨眼看自己变老,更加思念弟弟。他决定要去寻找弟弟。老大不知走了多少天,不知翻过多少座山,过了多少道河。一天傍晚,他饥渴难忍、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他要在一座山脚下歇息。他无意中抬头一看,发现半山腰有一个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向他招手。他仔细一瞧,好像是自己的弟弟。他便起身向半山腰爬去。只感觉脚底轻轻、一点也不费劲,不一会就到了半山腰,定睛一看那人,正是自己的弟弟。
兄弟俩抱头痛哭,分别诉说别后的相思。弟弟问哥哥饿不饿、渴不渴,哥哥叹口气说:“我又饿又渴,可你拿什么给我吃呀?”弟弟笑了笑。只见他搬来3块石头垒成灶,又找来一块一边凹的石头当作锅放在灶上,两条腿伸到灶下,呼呼地烧起来。只见他拾起几块小石头放进“锅”里,又向“锅”里拧了几把鼻涕,不一会儿,半锅香味扑鼻,有干有稀的饭就做好了。看得老大目瞪口呆,愣在一旁不敢言语。
饭后,弟弟催哥哥回家,并在山上找来半口袋砂礓,叫哥哥背上作为路上的干粮。哥哥眼睛睁得老大,问:“这也能吃吗?”,弟弟笑道“保证又甜又脆,既压饿,又压渴。”哥哥吃了一块,真如弟弟说得那样香甜可口。老大到家后,妻子问他找到了没有。老大没有回答,拿出一个大砂礓让她偿偿。媳妇不敢吃,老大先咬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给她看。媳妇这才兴高采烈地使劲咬了一口。只听“咯嘣”一声,媳妇的门牙咯掉了4颗。
后来,曹氏族人为了纪念曹真仁,就集资为他建了庙,塑了象。多少年来,香火不断,祭拜之人络绎不绝。听说真仁的塑像一直光亮如新,只有后背上有一处形如手掌的地方坏掉了,烂掉了,被虫子蛀了,那就是当年老大为曹真仁驱赶蚊虫时,用巴掌拍的。
&五十七、朱家岗战斗
朱家岗东临洪泽湖,西靠安河,它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稍高于平原的土岗子,上面坐落着曹圩、张庄、孙岗等几个自然村,离金锁镇12里路。这个不起眼的村落经历的那场抗日战争的烽火洗礼后,成为一个威震敌胆、战无不胜的英雄名字。今天这里的朱家岗烈士陵园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民国31年(1942年)11月,在日寇“扫荡”淮北时,四师九旅决定由二十六团在内线作战。14日,日寇对淮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地”扫荡”。
二十六团以“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和日军周旋20多天。12月9日黄昏,二十六团进驻朱家岗。团召开营连干部会议,对消灭金锁镇之敌进行布置,休息时已是凌晨1点。是夜,日军金子联队3个大队加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从青阳、金锁、归仁兵分三路,袭击朱家岗。10拂晓,朱家岗被日军包围。二十六团团长罗应怀提出:“坚守阵地,战到天黑,等待援军,待机歼敌”的主张。残酷的阵地争夺战在曹圩北面交通沟东西两端、张庄大院和曹圩东南门四处进行。
在交通沟西端,二连击退上百名日军两次冲锋。10时许,罗团长命令五连一排接替二连阵地。8时许,日军的第三次冲锋又被击退。日军又改变进攻方向,向交通沟的东端进攻。这里离曹圩(团部所在地)只有几十米,如果被突破,曹圩就受到东、南、北三路夹击。罗团长在交通沟前沿指挥五连二排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罗团长不幸右腿负伤,交通沟东端被敌突破。在这危急关头,王康率五连一排一个班增援,将侵占阵地的几十名日军击毙,与二排战士一起夺回了失守的阵地。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毙敌100多名。驻界集的日军也赶来增援。团领导命令二连连长孙存余带一个加强班和五连二排一起打退了敌人的3次冲锋。12时15分,近乎疯狂的日军在向我阵地发射了几百发炮弹后,发起了轮番进攻。孙存余率战士进行殊死抵抗,与增援的3人共5人,抵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守住了阵地。
张庄大院的战斗更激烈,五连三排沉着应战。100多名日军冲向大院,机枪、手榴弹同时泻向敌群,30多名日军应声倒下。8时30分,日军在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张庄大院后,发起了第二次冲锋,这次冲锋延续了半个小时,但被我英勇的战士再次击退。第三次,敌人用火攻,整个大院浓烟滚滚,趁机发起了第三次冲锋,烈焰中的战士与冲入阵地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副连长戴春涛手起刀落,砍死一名日军小队长,敌人狼狈退回。
曹圩东南门阵地是战斗争夺的焦点。150余名日军向圩门发起了猛烈的冲锋。坚守阵地的四连三排在打退了敌人的3次冲锋后,战士伤亡严重。在这危急时刻,团部将仅有的预备队——
“小鬼班”也投入了战斗。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成为抗敌的主力。下午2点敌人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冲锋,小战士们与日军反复冲杀,十进十出。从早晨到下午3点,敌人向东南六阵地发起了十多次的冲锋,在英勇的新四军面前,次次以挫败告终。
& & 下午4时许,九旅旅长兼政委韦国清率骑兵队赶来增援,敌人全线溃退。晚10时,朱家岗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共歼敌280余名。我新四军也壮烈牺牲73人。
& & 朱家岗战斗是淮北军民33天反“扫荡”中一次关键战斗。这次战斗的胜利,宣告了日伪军对我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以彻底失败告终。
1943年的深秋,在朱家岗的苍松翠柏中,出现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砖石建筑,这就是淮北人民为朱家岗战斗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修建的公墓。
巍峨的墓门凌空高耸,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对敌人奋战到底的决心。雄伟的墓碑,前面铭刻着彭雪枫师长撰写的气壮山河的碑文,后面铭刻着二十六团73位壮烈牺牲同志的姓名。73座墓冢整齐地排列着。一人多高矩形的围墙环绕着墓地,新四军朱家岗战斗的壮烈史绩,在淮北人民心目中将万古流传。
&五十八、朱 湖
& &朱湖古称朱家湖。
&据张乃格等所著《徐文化研究》(2007年4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第三章《泗洪徐国遗迹》第一节《挂钊台》中引《魏书》卷一0六《地形志》考证,今朱湖一带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置高平郡、高平郡有朱沛县,朱沛县有朱沛水,县名得名于朱沛水。另据荀德麟先生研究,朱沛水即旧安河。
古代有潼水(今潼河),并因水设置有潼县,故址在今泗洪归仁镇西15里,潼水总体上是自西向东流向,下游分二支,一支向东北,称白洋河,一支向东南,称朱沛水。大概唐五代至宋元丰年间,朱沛水改称安河或安湖。光绪《泗虹合志》卷三:安河头在乌鸦岭、承濉水东北流,经宿迁、复至利仁匣折入泗境,泛洋浩瀚,土人呼为安湖,计长120里,凡上流开通诸水,皆由安河归“洪湖”。安河头即安河的源头。《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和康熙《泗州志》卷一三关于挂剑台的记述:(徐君墓)在大徐城北,临朱沛水。每水涨周围浩渺,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其中“临朱沛水”之下,往:“即今朱家湖”。该书卷三“舆地志·山川”:小安湖,在安湖西,与安湖相通。安湖在“州(泗州)北六十里”,“长四十里,宽二十里”。东抵湖泊冈、西连影塔湖、东南由高家沟入淮。前志名安河,《金史》亦名安河口。“其形论之,则湖也”。今朱湖东滨安河,而安河又位于安湖之西。因此,我们怀疑,朱湖的得名即源于朱氏族人所居小安湖,故又可名朱家湖而称朱湖。
& & 据《泗洪地名录》(1983年版):朱湖属湖荡地区,由于历年淮河洪泽湖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这一地区遂变成良田沃野、山东朱姓迁居于此称朱湖。境内有著名文化古迹朱陈庙一挂剑台遗址。1928年中共地下党员郭子化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41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在境内新行圩为淮北党政军负责同志作过报告,朱湖是一块既古老又有革命传流的土地。
五十九、臧桥——新四军九旅诞生地
臧桥是朱湖镇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中,是我抗日劲旅新四军九旅诞生的地方。
193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在津浦路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内发展游击战争。不久,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4月,党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到下半年,已经形成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协同作战,共同开创皖东北的局面。
& & 1940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先后对皖东北的部队进行协调和统一,最终决定,以新编第二旅、第六八七团、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一、二、三支队共9个团,执行东进战略任务。
& & 日,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合编大会在朱湖臧桥召开。第三支队由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大部编成,张爱萍任支队司令员,韦国清为政治委员,孙象涵为支队副司令,张震球为政治部主任,张震寰为政治部副主任,杨志雅为参谋处长。
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团编为三支队七团,孙象涵兼团长,李浩然为政治委员,沙风为副团长,顾寒星(即梁鸿志)任政治处主任;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二团改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团,翁徐文任团长,谢锡玉任政治委员,严光任参谋长,胡发祥任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十一团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第九团,赵汇川任团长,蔡明任政治委员,柯俞强任参谋长,孙朝旭任政治处主任。三支队司、政、后机关以陇海南进支队机关为主组成。在大会上,纵队司令员黄克诚,支队司令员张爱萍以及韦国清、孙象涵等都作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砖石皇朝 钻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