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乐市的李兴让,你在哪里?好像原在兵团哪个农场

  [西域风情]新疆老照片:兵团系列  欢迎各位游弋在外的新疆同乡     欢迎各位对新疆感兴趣的朋友们  一直都想和父辈一样旧日重游,游的还是新疆的老兵团老团场。但我的父辈没有当年的红色出身,而我至今也没任何机会真的踏上这段征程。  于是,浏览和摘录便成为一种替代。不可多得。  今天的兵团老照片系列就如期来到我的收藏夹。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七十三团]-峥嵘岁月      新疆兵团农四师七十三团,团场性质或者行业:农林牧副渔业。类型:国有企业。   农四师七十三团建于一九六0年元月,团场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西部,北依巩乃斯河,与农四师拜石墩农场隔河相望,西与县阿热吐别克乡相邻,东南与提克阿热乡接壤,东与县牛场等单位为邻。团部在北纬43度28分,东经82度08分,海拨700—750米,山区草场最高为3200米左右。  二00二年全团总人口6210人,其中民族1163人,在职职工1180人,全团一个营组单位(畜牧服务中心);13个连级单位,其中农业单位6个,牧业单位2个,以及物资公司、水管所、农机站、子校、医院、机关等单位。  (以上数据截止日期: 二00三年八月五日)      日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合影        日青年团第四次代表大会合影        中共高尔基农场第二次党员大会        玉米除草定苗        水稻除草        卸肥       冬季运肥       积肥       开挖排碱渠       收工一捆柴       向苇湖进军       规划灌渠       开荒造田        拉苇建房       打柴取暖       1964年第一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60年代初人工收割麦子       1963年插稻秧        1960年第一台拖拉机        1965年10月欢迎武汉支边青年来场        1969年6月首批接受再教育青年来团       转场途中       春羔丰产       饲养马鹿       人工打草       精心哺育       
  [七零团]-难忘岁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团   地区:农四师七十团  行业:农林牧副渔业  类型:国有企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团,位于伊宁市东南20公里处,距伊宁县城13公里,东北与愉群翁回族乡接壤,西与托乎拉克乡交界,南濒伊犁河,东西长12.8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76.8平方公里。团场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并略有起伏,地处冲积—洪积平原。海拔650—700米,雨量丰沛,蒸发量和温差大,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9℃,1月平均气温-8℃,7月份平均气温22.6℃。年降水量为258毫米,最大年份为470毫米,年蒸发量为1925毫米。早霜期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晚霜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无霜期156天左右。    全场3697户,9673人,由10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9092人,哈萨克族439人,维吾尔族61人,回族42人,柯尔克、乌孜别克、满族、壮族、苗族等39人,职工3914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16人。    团场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的机械化国营企业。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打瓜、棉花、西甜瓜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油葵、红花、花生等。特种经济作物主要有:香料作物(熏衣草、薄荷)、烤烟等。    畜牧业生产以养牛、羊、猪、鸡为主。    随着生产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得到发展,职工生活丰富多彩。学校形成从幼儿教育到初高中、广播电视中专、职业与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等系统的教育网络。团部有职工医院1所,院内设有外科、内科、传染科、手术室、供应室、门诊等。团内还有电影院、俱乐部、职工之家等文化娱乐设施。    40年来,七十团广大干部职工经历了创业、发展的艰苦历程,忠实地履行屯垦戍边“三个队”的神圣职责,风餐穴居,饮冰卧雪,兴修水利,开荒造田,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使苇湖碱滩发生了沧桑巨变。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全团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发挥优势,依托伊宁市,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开拓未来,为团场振兴繁荣,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机械化平整碱包地        点播水稻        场长张绪昌喜摘丰收果       1964年盐碱地上结苹果        拓荒突击队员        暮色耕耘       果园割草       地头就餐       移秧苗       平整稻田       挖渠排碱      
  [六十九团]-岁月如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十九团   地区:农四师六十九团  行业:农林牧副渔业  类型:国有企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九团的前身,是农四师共青团农场,是根据共青团兵团书记会议关于“勤俭节约、捐钱献人、创办共青团农场”的倡议和兵团党委的决定,由兵团农四师党委发动全师上下,发扬兵团人特有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捐钱捐物汇集各方面人才而创建的一个农场。成立于日,于1969年7月改称农四师六十九团。  六十九团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东部,南依乌孙山,北傍伊犁河,西去察布查尔县城25公里,北至伊宁市1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0&21’01“~81&32’02“,北纬43&43’18“~43&45’30“。东西长15.5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自1984年起,团场陆续建成乳品厂、造纸厂、纸箱厂、花炮厂、涂料厂、地毯厂、胶水厂等工业项目。并经不断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管理中打破传统的计时工资制,实行计件工资制,各厂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1984年,团场首次扭转亏损局面,被兵团授予先进团场称号。1985年被农四师授予先进团场称号。全团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达到686.5万元,比万元翻了一番。1995年增至2526万元,比1985年增加2.8倍,利润增至2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加8.4倍,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半的目标。       艰苦岁月穿件开创六十九团新纪元-------历史回放       1958年农四师领导在师部欢送全体青垦队员共赴共青团农场       白手起家       建场初期垦荒尖兵组    
  积运肥料      平整土地       
  我是兵团人!
  [七十四团]-精彩回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四团   地区:农四师七十四团  行业:农林牧副渔业  类型:国有企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四团(又称坡马),位于伊犁地区昭苏盆地最西端,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国界线沿本辖区长达10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为7万余公顷,海拔米之间,属于冷凉湿润的山区气候。1962年五、二九事件后,为了巩固边防在接收原昭苏坡马分场的基础上,与1963年正式建团。全团现有人口3800多人,有汉、蒙古、哈萨克、维族、回族等8个民族组成,主导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是伊犁垦区最偏远的一个集种(植)、养(殖)、林业和工商业为一体的中型边境一线农牧团场。  七十四团自1963年建团以来,经过三代军垦人的努力,各方面取得了发展,现全团土地面积116.79万亩,其中耕地6万余亩,天然草场23万亩,有效利用面积16万亩,有农牧建商和文教卫生单位13个。团场辖区内有国家一级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团拥有较优越的国际贸易优势。  2002年底总户数1126户,年底总人数3525人。  独特的昭苏高原气候条件,使该团农业以主产春小麦、油菜为主。近两年来,团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辖区气候、土壤特点调整产业结构,除主产小麦、油菜的同时,还生产优质亚麻、胡麻、中草药及土豆等其它农副产品。  畜牧业是七十四团的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团场依靠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和肉牛基地的建设及草原“绿色”畜禽养殖,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优势和养殖规模,不断吸引外来客商。      精彩回放(14)  简介:干渠铺砌       精彩回放(13)  简介:水利会战       精彩回放(12)
简介:机械挖渠       精彩回放(11)简介:专车接送学生        精彩回放(10) 简介:2002年团领导班子        精彩回放(9) 简介:团历任老领导与师、团史志工作者合影        精彩回放(8) 简介:1998年,团领导班子        精彩回放(7) 简介:农四师《七十四团志》评审会成员        精彩回放(6) 简介:首届“勤劳致富”表彰大会        精彩回放(5) 简介:民主选举连领导        精彩回放(4) 简介:第四届工代会        精彩回放(3) 简介:第六次党代会        精彩回放(2) 简介:第四届团代会       精彩回放(1) 简介:第四届党代会     
  [七十五团]-特色产品    兵团农四师七十五团   地区:农四师七十五团  行业:农林牧副渔业  类型:国有企业                               新疆伊犁农垦七十五团(原为红旗一场),位于昭苏草原西南角虎头镇,素有“天马之乡”美誉。西南临沟通南北疆的要冲――夏塔古道,北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共和国遥遥相望,西距国家一级木扎尔特口岸仅41公里,东距昭苏县县城62公里。具有独特的边境地缘优势,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进西出的重要窗口之一。      团场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7公里,总面积76.27平方公里,海拔1800余米。气候冬暖夏凉,环境依山傍水,水草丰茂,风景优美。夏塔温泉,泉石云霞,雪山溪流,蔚为壮观。温泉水富含矿物质,对各类风湿、皮肤病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已成为旅游胜地。    团场始建于1959年初,全团总人口4000余人,其中蒙古、哈萨克等七个少数民族人口400余人,企业员工近2000人,团场下辖20个产业活动单位。团场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工、交、建、服、文教、卫生综合发展的中型国有企业。拥有机械化农业生产连队、畜牧队以及水电站、锰矿粉冶炼厂、油脂厂、面粉厂、农机修造厂、原木锯材厂、砖厂、食品厂、建筑公司、畜牧公司、生资公司、服务公司等乡镇企业。还有学校、医院、电视台、调频广播电视台。    七十五团发建设经历了44年,岁月嬗递,历史沧桑,是现代军垦战士以艰辛和汗水在“屯垦戍边”发展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昔日茫茫荒原,如今变成沃野绿洲,农田水利渠系配套、条田林网化、道路硬质化。2000千瓦装机容量水电站屹立在夏塔河畔,程控电话直拨全国各地,有线电视普及职工家庭,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团部办公楼、农行楼、医院楼、宾馆楼、物资楼、商贸楼、教学楼及住宅楼等10多座建筑群,形成了昭苏草原一道独特秀丽的风景线。    团场7000公顷良田适宜喜凉作物生长,旱涝保收,年盛产油菜籽10000吨、小麦20000吨,亚麻20000吨。还可生产啤酒大麦、豌豆、蚕豆、马铃薯、红皮大蒜、薄荷及各种药材。粮油亚麻数量多、质量好,是伊犁粮油亚麻生产基地之一,产品销往区内外。白皮小麦在首都制粉行业赢得了较高的声誉,被称为“新疆的澳麦”。    团场曾荣获农垦部“农垦系统先进单位”、农业部“经济效益百佳企业”、自治区“农牧业连续十年丰收先进集体”、兵团“弘扬兵团模范集体”、兵、师级“文明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兵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1997年被兵团列为“科技示范团”。    2002年,团场年末资产总额1100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7505万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271万元,税后利润205万元,上交税金187万元,职工年均收入7688元,经济效益全师排序第一位。    团场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产业基础,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开发前景无可限量,投资环境愈益看好。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办厂、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本地资源。恭迎有意者来团洽谈,亦可来电联系。       特色产品      优质亚麻:2003年七十五团种植亚麻32000亩,预计产量12800吨。
         “双低”油菜 :2003年七十五团种植油菜65400亩,预计产量9810吨。
         白皮小麦 :2003年七十五团种植小麦5100亩,预计产量2000吨。
         啤酒大麦:  
  [八十四]-样板农场  
  1964年1月底至2月初,兵团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将建立稳产高产田和样板农场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议指出:农业长期规划的核心是大力建设标准农场和标准农田,把稳产高产放在首位。对现有条件较好的农场和牧场,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补课,提高单产。要根据规划把所有的农场都建成标准农场,全部耕地都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兵团还根据农业部《关于建立样板农场的通知》精神,结合兵团实际,对样板农场的具体条件和标准农田的标准作了充实,并确定农四师十二团等20个农场作为首批建设的样板农场。      农场收获的小麦堆积如山        国营农场西瓜大丰收         兵团农场田园金秋        各师团场普遍建立了气象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奋进之生态建设  
  兵团大多数团场地处“三边”,即沙漠边、戈壁滩边、盐碱滩边。农田林网化是兵团防护林建设工程的主体,它由农区护田林、护路林及护渠林三部分组成。兵团坚持林随地走、林随路走、林随渠走,造林与水土开发相结合、造林与小城镇和小康连队建设相结合的“三随两结合”造林方针。到2003年,全兵团防护林已达28.2万公顷。158个平原团场中已有133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占84.2%。这些团场的耕地林木覆盖率均在10%以上,四边有林条田达90%以上,保护农田67万公顷,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兵团团场的条田、林带、渠道         农九师40多年共造林5000多公顷,耕地林木覆被率达5.8%。图为农场林荫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造林防沙  
  日至2月4日,兵团在乌鲁木齐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全,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22名,列席代表144名。张仲瀚致大会开幕词并作了《兵团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及今后的任务》报告,王季龙作《关于党的政治工作》报告,杨贯之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设》报告。农垦部部长王震到会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王恩茂传达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精神。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议》强调指出:“兵团经营方针必须坚持以农牧业为主 ,相应发展加工副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工程业、合作社等经济事业,从多方面积累资金,逐年扩大农田水利建设。”大会选举产生兵团第一届党委委员29名,候补委员8名,第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常委11人 ,第一书记王恩茂,第二书记张仲瀚,第三书记程悦长,第四书记王季龙。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察委员会,刘一村为监委书记,杨兆元为副书记。      1959年,农四师五○农场机关女干部、女职工意气风发去栽种”三八林”        20世纪60年代一五○团的学生种的”少年林”        20世纪60年代兵团农场的杨柳树林荫道        20世纪60年代兵团农场的白杨树林荫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造林防沙
  日,《新疆日报》第一版发表长篇通讯《伟大的革命精神——论红星二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生产成就》,并配发社论《灿烂的红星》。5月,农垦部下发了《关于建立样板农场的通知》。据此,兵团公布了20个农场作为首批建设的样板农场。7月,中央军委任命张仲瀚为兵团第二政委、裴周玉任第三政委,丁盛为第一副司令员、陶晋初为第二副司令员;陈实任司令部参谋长;裴周玉为兵团党委第三书记。9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农垦部党组《关于党组扩大会议对几个主要问题讨论意见的报告》,提出必须彻底改正硬搬苏联单一经营方针,实行一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11月,兵团成立援外办公室。年底,全兵团共拥有电影放映队152个,有线广播站259个,基层俱乐部2106个,业余演出队90个,专业剧团16个。        兵团农场抽水浇灌树苗        兵团重视生态农业,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实现“人进沙退”。图为垦区沙漠边缘的防风林带        农场军垦女战士在果园喜尝丰收果        兵团农业实现条田林网化        
  好象又回到了故乡!
  我们的国家,还是很贫穷..
  [二军喀什大生产]献了青春献终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创业      1950年,二军在喀什准备投入大生产的场景。        50年代垦区战士自制打夯器。        1950年,二军师十二团在巴楚七里塔克荒原开垦的土地上种了大片油菜。        1950年3月,农七师前身二十五师七十四团战士拉犁开荒。        垦区战士自制农具木叉。        战士们自己动手筐子。        战士们自制运输工具木爬犁。        部队战士们在荒漠盐碱坡上开荒造田。        1952年,二军五师戈壁滩开挖胜利一渠,全长102千米。        50年代,进疆女青年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重要力量。        50年代初,进疆妇女穴居茫茫戈壁滩,却非常乐观。        军垦农场建设初期的师领导办公室。        军垦农场建场初期部队战士住的干打垒土房。        50年代初军垦战士住的“地窝子”。        工余后的军垦战士回“家”洗尘。        50年代初,六军十七师战士们在水利工地住的“地窝子”。        1952年冬,十三团的女战士在草棚外帮助战友洗衣服。        1951年建成的土木结构半“地窝子”。        创业当年最好居所半露天“地窝子”。        50年代初生产部队打井取水。        进疆部队建设的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外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多业并举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兵团实施了开发新垦区的战略方针,各师也作出了向新垦区进军和扩大老垦区的部署,一个垦荒造田和大兴水利的高潮在天山南北迅速兴起。开发的重点是南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同时在伊犁、阿勒泰、博乐、塔城、奇台等垦区进行。到1960年,经三年奋战,累计开荒造田57万公顷,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实灌面积39.4万公顷,基本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耕地面积猛增到69万公顷,农场由59个增加到166个,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战略布局。        1962年,农场驾驶员在机前培训           八一糖厂司炉工张耀明荣获“全国节煤能手”光荣称号           1966年首创全国安全行车50万公里无大修的苏长福        1957年伊犁垦区组织女职工学习生育科学知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垦区文化         日,《新疆日报》报道:兵团农八师二十三团贺天宣玉米丰产组种植的0.34公顷玉米,创全国玉米丰产新纪录。11月30日,《新疆日报》报道:农八师安集海农场薛占春植棉小组种植的0.23公顷棉田,创全国棉花亩产最高纪录。11月,兵团乌库公路修筑指挥部成立,承担乌库公路第二期修筑任务。乌库公路两次修建,兵团有58人献出了生命。年底,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增至54个,总人口29.83万人,其中职工16.24万人,耕地面积达到15.89万公顷,播种面积11.23万公顷。1957年年初,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委员会成立,彭煦程任书记,各师、兵团机关各部相继成立了团的工作委员会。         部队文艺宣传队深入田间、工地慰问演出,深受战士欢迎         50年代部队战士的舞台文艺演出          某部放映队经常深入距喀什400多千米、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窑普湾牧场等边远地区放电影         垦区战士在开荒工休时的乐器小合奏          垦区战士的工间舞蹈            运输部队在驻地荒郊组织球赛,运输部长陈实(中立背向者)当裁判            国营农场的职工业余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垦区文化        1952年,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农学院,毛泽东亲自给学院取名“八一农学院”。当年8月1日开学,涂治任院长。从内地省(市)大专院校和新疆农业技术人员中选调了63人到校任教。学生全部从部队官兵中选送,设置农业、农经、森林、畜牧、水利5个系8个专修科,当年招收学生804名。1954年兵团成立后,学院交兵团管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兼任院政委。1956年,兵团政治部干部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计划》中提出了扩大八一农学院,增设本科专业。年兵团累计投资613万元扩建八一农学院,并将原来的3年制专科改为4年制本科。1957年11月,八一农学院交自治区,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        驻疆部队于50年代初建成八一农学院。图为当时学院校门          新疆军区女战士张迪源是誉满全国的全军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汽车大修厂的战士们互相交流经验,掀起学习技术的高潮         军区运输部部长陈实看望为十月拖拉机厂培训的维吾尔族学员         1951年从女战士中选培了第一批女汽车驾驶员。图为陈实到培训队看望女学员      
  怎么都没有回复?  中学时被学校拉去兵团勤工俭学摘棉花,那还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白花花的棉花,躺在地里的大棉花包上和姐妹们聊天瞎扯偷懒。。。。
  感受一下上辈人的生活....
  哈!有心!你把农四师的团场都搬上来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垦区文化     
  日,国家农垦部成立,王震任部长,张仲瀚为副部长之一,兵团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农垦部双重领导。6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制片厂摄制的兵团棉花大丰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银花开遍天山下》开拍。7月,兵团青年作者权宽浮的短篇小说集《春到准噶尔》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兵团文学作品。8月21日,世界著名和平人士英国坎特伯雷教长约翰逊到石河子参观访问,称赞“中国军队开拓着和平和幸福”。9月1日,兵团第一所中学兵团石河子中学正式开学。9月8日,兵团党委决定:选派500名优秀干部,支援自治区即将开展的牧区社会主义改造。9月11日,《新疆日报》报道:5.5万多名河南支边青壮年全部到达生产建设兵团。        垦区战士开荒间隙学文化         1952年,部队掀起学文化高潮。图为速成识字班学习情景,前桌左1是学习优秀、年纪最小的维吾尔族学员艾则孜,后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         部队普及速成识字法教学         五师十四团机枪连在温宿生产工地上文化课         50年代初,战士们开展“文化先锋”学习竞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垦区文化
  兵团的文化艺术事业是在部队文化工作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二、六军及二十二兵团师以上单位均有文工团 (队)。至1961年,兵团拥有京、秦、豫、越、楚、评、吕、话剧等19个专业剧团。各文艺团体农忙参加生产,农闲时深入团间、工地演出,大多步行,自带行李。各种节目形式群众喜闻乐见,演农场事,颂农场人。夏天一般在篮球场或空旷场地演出,用汽灯或马灯做舞台灯光。演出后住集体宿舍或睡在舞台上。创业生活虽然艰苦,但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丰富了部队及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五军驻伊犁部队帮助下,伊犁依斯哈克拜克俱乐部建成         1950年,六军文工团演出新疆军垦文艺第一部大型歌舞《红旗飘扬到边疆》,被西北空政文工团带到全国各地演出         战士们义务劳动修建的石河子“志愿军招待所”,图为楼房部         1953年落成的石河子新城大礼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兵团成立  
  1957年12月,兵团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水利建设工程提前完成。共建成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62个,完成渠道引水能力473立方米/秒;建成水库10座,总蓄水能力2.8亿立方米,灌溉能力20.67万公顷。总投资达1.24亿元。年底,全兵团共抽调1200名政治、技术干部,帮助地方社队举办植棉、灌溉、农机、财会等各种训练班,培养各种人才3800余人。同年,兵团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比1954年增长1.57倍,耕地扩大1.9倍,综合盈利2841万元。日,兵团政治部干部部发出了《关于下放干部工作的指示》。截至4月底,全兵团下放干部13560名。        日,毛泽东给王震关于开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批复         日,朱德(前排左8)在阿克苏视察         陶峙岳在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         日,遵中央军委命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图为当时驻乌鲁木齐市光明路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机关       
  这么多珍贵的资料!!!!值得收藏~~~
  看了很温馨,我男朋友的老家就是新疆兵团的,感谢楼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之援外任务    
  1984年12月,国家外经贸部赋予兵团外贸经营权,批准成立外贸经营机构。1985年3月,兵团成立新疆农垦进出口公司,经营兵团自产商品的出口和自用商品的进口,兼营补偿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业务。1990年国务院批准兵团实行计划单列后,进一步明确扩大兵团的自主经营权。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兵团享有等同于计划单列市的外贸管理权。截止1998年,国家外经贸部等有关部委先后赋予兵团、各师、边境农牧团场和部分流通企业各类外贸经营权214个。        兵团水利考察团访问匈牙利列宁农场        澳大利亚植棉专家在莫索湾垦区与兵团科技人员合作研究植棉技术        兵团工程技术人员在援建的索马里费诺力农场        1984年以来,德国生态环境科学家三次来农八师团考察盐碱地改良成果,给予很高评价        中美技术人员合作试验喷灌技术        80年代,兵团专家组人员与圭亚那共和国政府官员在圭方农业部门前合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大生产
    1950年,新疆军区发布命令:(一)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即使因机关业务关系,不能全部参加劳动生产,亦得自己动手参加本单位种菜,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二)全新疆部队19.3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三)除由苏联购买双挽犁1.5万个,坎土曼5万把、铁钯5000个外,其余农具,均由各部自行准备。(四)棉种由苏联购买10万千克,粮食种子则由食粮中开支,准予实报实销。(五)王震同志在财经委员会上根据上述生产建设计划的命令的报告,予以批准,随同命令同时公布,我们在春耕夏耘秋收时期分赴各地检查,各部业已学习过毛主席去年12月5日文告,希望各部订出自己的生产计划,互相帮助,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二军战士们意气风发地奔赴生产工地           二军六师谢高忠(前拄棍者)等干部踏勘焉耆包头湖荒地         50年代初,王震(左2)、陶峙岳(右3)、陶晋初(右2)、李铨(右1)共同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52年驻新源县部队进行荒地测量         50年代十七团战士勘测开发国营农场的土地         王震(右2)、赛福鼎率领指战员在誓师大会上宣誓,决心为支援抗美援朝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大生产
       1956年3月,共青团兵团委员会做出了《关于义务劳动,捐献资金创建共青团农场》的决议,号召兵团7万青年、1000多个团支部,由每个支部选派一名优秀共青团员或青年,组成千人志愿垦荒队,发起自愿捐献资金运动,不要国家投资,创建一个4000公顷的共青团农场,并以此作为兵团全体青年向全国国营农场青年的竞赛倡议。兵团党委批转了这个倡议。全兵团团员和青年踊跃报名,全体职工和家属积极捐献资金,支援创建共青团农场。在很短的时间内,捐献集资达300余万元。当年在农一、二、四、六、七、八师和兵团机运处各办了一个共青团农场,共开荒5800公顷,播种2333公顷。        1961年,六十六团使用播种机进行“一条龙”作业          农六师修理厂当年建厂当年盈利,受到国务院表彰         国营农场引进的苏式康拜因在麦田里收割小麦         施工部队在石河子蘑菇湖水库工地上的机械化施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创建农场    
  1960年年底,全兵团已拥有耕地面积69万公顷,农牧团场总数达166个,总人口72.41万人,职工总数44.5万人。新建企业39个,年未有工业企业348个,工业总产值达60149万元,占兵团工农业总产值的76.9%,利润15552万元,创兵团历史最高纪录。年,兵团共新建农场99个,牧场8个,开荒造田57万公顷,修建大中小水库18座,修建引水渠58条。同年,著名诗人艾青被安排到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居住并从事文艺创作。同年,国务院批转农垦部关于支援越南建设8个农垦农场的批示,兵团抽派29名各类技术人员赴越执行援建任务。1961年1月,兵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基建任务摆在第二位,压缩开荒造田任务和棉田面积。        日,一五○团举行建场典礼           1959年,农十师师部驻地巴里巴盖           原农九师师部的苏式办公室           50年代中期石河子园林队一角           1959年,农十师成立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兵团妇女      1949年,王震根据毛主席指示,号召中国人民解故军二军、六军、二十二兵团将士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王震亲自组织新疆军区从内地动员大批妇女入伍进新疆,参加边疆建设,促成广大官兵安家立业。1949年从陕西、甘肃青年女学生中征兵千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未婚山东藉女医护军人2000余名;年从湖南征青年女兵4000余人;1952年从老解放区山东征女兵近3000人;1954年,新疆军区组织了庞大的妇女工作大队,分14个支队,配队长、政治指导员、管理员、卫生员、炊事员,到山东广征青年妇女近7000人,乘火车到兰州,再乘大卡车浩浩荡荡进新疆。这些最早进新疆的青年妇女,光荣地成为新疆兵团第一代军垦母亲。       1953年,来到机耕农场的湖南女青年成了拖拉机手        1953年驻新源县的女战士先进模范合影          1954年,响应王震号召携子女来到石河子兵团第二医院的山东妇女           50年代,进疆女青年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重要力量        军垦女战士为部队做布鞋     (天呐,这可是正宗的白色纳底黑面布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兵地一家
    196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任命张竭诚为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2月,兵团临时文革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彻底砸烂兵团各级公检法机关的通知》。同年,兵团工农业生产产值继续下降,工农业总产值7.95亿元,比1967年下降4.3%,全年综合增亏6387万元。1969年3月,中央军委向兵团调入现役军人干部401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4月1日,裴周玉当选为中共“九大”候补中央委员。5月,兵团“五七干校”在石河子成立。原兵团机关绝大部分干部被送入干校劳动、审查。6月10日,农九师一六一团牧一队女职工孙龙珍,为营救被苏军绑架的战友,为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英勇牺牲。6月14日,兵团党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50年代国家给兵团运来一批拖拉机      陶峙岳、张仲瀚与维吾尔族大娘亲切交谈        少数民族老乡来二十三团学习棉花细流灌溉技术        农四师谊群农场帮幸福公社托乎拉克大队规划新农村        1950年,十六师在天山山坳剿匪时捡到一个哈萨克族婴孩,收养并供其上学,起名“援朝·阿克列姆”。1959年兵团找到孩子的父亲,图为父亲前来领孩子回家乡甘肃阿克赛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多业并举       1962年,由邓普编剧的故事片《生命的火花》在全国放映。次年邓普又将剧本改编成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其主人公原型是农六师一○二团的湖南支边青年王孟筠。1963年2月,王震同上海市领导部署上海青年到新疆参加建设。3月7日,兵团政治部发出《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指示》,在全兵团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3月兵团召开第七次商业工作会议,加强采购,改进商品供应办法,设立服务网点712个。至年底兵团商业网点增到1598个。同月,农五师师部西迁博乐,下属各团场分布于博尔塔拉及边境地区,哈密设农场管理处。同月,周恩来指示,国营农场准备安置一部分城市职工,解决城市困难。      1960年,刘少奇接见兵团特级驾驶员、兵团十二面红旗标兵之一苏长福      农场康拜因收割小麦        60年代,自治区农科院技术员在一六二团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欢迎各位朋友斑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科教文卫
  日,兵团机关群众在乌鲁木齐南门体育馆召开7000人大会,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年底,兵团建成边境团场32个,总人口达14.7万人,职工6.7万人。日,在上海“一月夺权风暴”的影响下,兵团机关一派群众组织夺取了兵团党、政、财、文大权。1月26日,丁盛一伙全面否定兵团事业,迫害以张仲翰为代表的一大批军垦事业开拓者,于是日调动值班部队血腥镇压石河子上街聚集的群众,制造了全国“文化大革命” 中的第一起枪击群众的流血事件。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颁布《关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大革命的规定》(简称“十二条”),规定兵团实行军事管制,在党委领导下进行“文化大革命”。除大中学校、医疗单位、文艺团体和科研部门外,一律不搞夺权斗争,不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塔农大学生到农场拾棉花        1960年,王震视察农七师时,亲切看望了第一代军垦小学生        60年代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中学学生宿舍        50年代的团场托儿所         50年代的团场托儿所        50年代出生的军垦幼儿        50年代农四师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之戍边力量     兵团农十师185团位于阿尔泰山西南边缘的国境线上,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日,一场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冲垮了阿拉克别克界河我方桑德克龙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河床,抢道境内的喀拉苏自然沟。按照国际惯例界河的中心线是两国的国界线,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喀拉苏自然沟将成为新的界河,这意味着要冲走包括185团团部在内的 55.5平方千米的国土。紧急关头,185团全体干部职工不顾房屋被淹,舍小家保国土,全力投入抗洪战斗。农十师党委接报后紧急动员师机关、北屯各单位和附近团场的职工组织人力和物质支援,阿勒泰地区命令,无偿支援抗洪所需,人民解放军接到命令也派出部队赶赴抗洪现场。经过8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堵住了大坝缺口,降住了洪魔,使界河水重归故道,保证祖国寸土未失。          1983年,农四师六十四团职业高中学生在进行军事训练        边境团场的民兵巡逻在边界线上        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后为农十四师)民兵应急营成立大会          兵团民兵与国防军战士并肩巡逻        1985年,农四师民兵巡逻在边防线上,保卫祖国西大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之兵团成立      开发三大流域 1950年部队进疆后,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玛纳斯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三大流域的开发是兵团早期农业开发的杰作。1954年起开发玛纳斯河流域,建成了农八师莫索湾、下野地、安集海、乌拉乌苏、石河子5个灌区;1950年起开发塔里木河流域,建成了农一师10个团场和农二师5个团场,可耕面积17万公顷、耕地面积近10万公顷;1950年起开发的伊犁河流域,建成了农四师5个灌区、21个团场,土地60万公顷、耕地13万公顷。      陶峙岳为兵团事业题词           张仲瀚为兵团事业题词        曾涤为兵团国营农场题词          陶峙岳、张仲瀚率干部带头参加垦荒劳动        战马“改行”耕田        1958年,张仲瀚(右1)率机关干部、技术人员考察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的水土资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之创建农场    
  1953年11月,新疆军区召开第三次生产代表会议,王恩茂强调指出,新疆生产部队执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逐步建立起正规化国营农场。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当年底,兵团抽调一批党政干部和后勤人员,同西北荒地勘测设计队及新疆的勘测设计人员,合编组成新疆荒地勘测设计局,从1955年到195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规划新老牧场44个,面积达45.94万公顷。这些农场逐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园林化和大面积生产。        50年代末的塔里木阿拉尔二管处           50年代修建的石河子招待所,来兵团视察的朱德、周恩宋、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曾在此下榻           50年代中新建的苏式职工新居        50年代中期,军垦战士在石河子新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鲜花        60年代的石河子绿洲剧院       
  上世纪九十团职工的生产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棉花并用上塑料薄膜        职工在利用冬闲轧芦苇把(这个相当典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团场有了集市    
  具有纪念意义的好贴!:)
  八一献礼~
  看着这些文字与图片,内心的感动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谢谢楼主.
  说是建设,也许最终是破坏吧,那个地方,本来是没能力养活那么多人的
  难得有心人,致敬:)
  谢谢楼主  国人曾经的精神太感动了
  虽不能亲历  也感念深刻  历史的沉重  在不断诉说
  一个时代的见证,无论是建设还是破坏,对于曾经的人们而言,只是一些回忆。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谢谢白桦林!
  致以崇高的敬意!!!
  兵团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有些在六十年代交归地方了  千秋基业,八一钢铁,我的家,呵呵呵
  虽不是兵团人,却张在兵团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兵团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有些在六十年代交归地方了”  这个信息很重要。下来我会留心:)
  其实,我也不是兵团人,连出身和长大都与兵团无关 :)  兵团留给人的美好与怀念大约不属于地域和省份 :)    
  匆匆走过新疆.再次回味历史..  谢谢楼主的奉献!
  令人肃然起敬的那个年代和那样一批人
  这样的好贴不得不顶,上代人的经历知道得太少,激励下一代人珍惜现在拥有的!
  想起我的父辈们,他们是支边青年......
  好帖!
  再顶!白桦姐辛苦鸟~
  那年那月那人那山那天那地。。。。
  新中国建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对祖国的安全和统一、对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继而于1954年10月,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共计17.5万名官兵就地集体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负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屯垦就是开发建设新疆,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戍边,就是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屯田兴,边境宁     
 1949年王震率部进疆后,同民族军 (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会师,与国民党起义部队(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一起,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共同担负着巩固和平解放成果,维护民族团结,保卫祖国边防和做好地方工作等任务。同时积极响应中央军委日发出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次大生产运动,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战天斗地、开荒造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仅大生产的第一年,全年就开垦农田5.53万多公顷(83万多亩)。完成了4万公顷(60万亩)计划的140%,收获粮食:292万公斤。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颁发整编命令.1953年驻军部队除留下担任国防任务的军队外,其余集体转业编为农业建设师和建筑工程师。经党中央批准,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从这一天开始,兵团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中华儿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垦荒事业发展很快,各方面明显地感到农场和厂矿的劳力紧张。当时,兵团实际参加生产人员只有14.68万人,劳动力明显不足。兵团很快作出决定,动员内地青年支边,一面派干部到内地,组织农民、工人和学生来兵团,一面动员各单位和职工投书内地,招揽亲友来疆,不久,从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上海、广东招收了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来到新疆,使兵团职工队伍得到迅速壮大,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数十万内地知识青年用铁锨、镐头和犁耙在亘古的荒原上挥洒汗水和热血,一个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战斗响彻云霄,这场波澜壮阔的拼搏历程很快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口号,成为全国有志青年所向往的事业。生产建设兵团 的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些可喜的变化,自治区党委以及党中央非常高兴,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更加时时牵挂着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那些战天斗地、朝气蓬勃的来自内地的青年人。     
 天山脚下最美丽的鲜花     
 日,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以后回到新疆,他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劳,风尘仆仆地乘汽车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视察,并且特意接见了12名上海支边知识青年。     
 辽阔的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迎着高高的林带,瓜果的芳香和欢迎的群众,周总理提前下了汽车,他沿着绿色的长廊,向农垦战士招手握手问好,他步行了近半个小时,才在一片葡萄长廊下坐下。     
 周总理的心,此刻也难以平静。     
 1939年秋至次年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到苏联治病,往返都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停留。当时的新疆统治者盛世才,一方面实行特务统治,对苏联共、新疆便成为中共与苏联的中转站。周恩来在新疆看望了新兵营的官兵,转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红军西路军指战员的关心和问候。那时盛世才已开始举棋不定,左右摇摆,逐渐暴露出反苏共的野心。后来盛世才背弃苏联倒向国民党的怀抱,杀害和关押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1946年4月,张治中第三次到新疆处理三区革命问题,周恩来曾嘱咐张治中释放在新疆关押的一批我党同志。这些同志获释返回延安后,他又亲自电函张治中表示深切感谢。     
 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新疆,周总理感慨万千,和平解放前的新疆,被反动统治者所控制,黑暗恐怖,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解放后的新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正以极大的热情建设边疆,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农垦战士,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在这里战天斗地,变戈壁为良田。     
 在葡萄架下刚刚落座,周总理见那12位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都有点拘谨地站在那里,周总理赶忙离座站起来,亲切地向他们招手喊道:“来,来,上海青年到这里来!”周总理向兵团领导询问了一下支边青年的情况以及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情况,便像拉家常话似的向每一位上海支青问起他们的思想、家庭、文化以及劳动等方面的情况。周总理侧过身,问上海女知识青年杨永青:“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杨永青告诉总理:“我的父母在香港,父亲在一家轮船公司当职员。”总理说:“噢,你可来得不容易呀!他们在香港,你在这里,这里可是比香港苦,你能独立生活了,你是好样的。”周总理又问她的文化程度,杨永青回答说:“我高中毕业,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去考大学。”周总理高兴地鼓励她说:“这里也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劳动大学照样出人才。”当有人介绍站在人群中的一位男上海知青说:“他是电影演员张伐的小儿子”时,周总理热情地向前和他握手,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伙子回答道:“我叫张立勇”,周总理说:“我认识你父亲,他可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电影演员”,接着又说:“你父亲在《南征北战》演我们解放军的一位军长,演得多好啊!”停了一会,周总理又问到一位闪着一双大眼睛神情腼腆的上海女知青卓爱玲:“小姑娘,你的家庭是什么出身呀?”平时爱说爱笑能歌能舞的卓爱玲这时低下头羞答答地说:“我出身在资产阶级家庭……”总理又问:“你家里还拿不拿定息?”卓爱玲心里紧张,以为总理问她拿不拿定息,她急得满脸通红地连忙摇头,“我不要定息,我不要拿定息……”周总理这时笑了“你爸爸拿定息是他的事嘛!”     
 这个时候,周总理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张仲等领导同志说:“出身在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我们都要看他们现在的表现和立场。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嘛!”说这番话时,总理意味深长地望着卓爱玲、杨永青等上海知识青年,总理怕他们不完全听明白他话中的意思,他又重复概括地对这些上海支边知识青年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     
 周总理这次对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的会见以及周总理与他们交谈的内容,成为当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特别是在当时全国正在搞“四清”运动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的岁月,周总理关于“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重要讲话,成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头版大标题新闻,使全国无数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感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们轻松上阵,为国家和民族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这12位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的命运从那以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牢记周总理的谆谆教导,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分别入了团入了党,一些同志当了干部,当了老师,或成为医生,成为作家。杨永青当选为新疆团委副书记,不久又担任新疆科协党组书记,那位羞于讲家庭出身的卓爱玲成为一个大型国营农场的党委副书记。张伐的小儿子张立勇被调到石河子卫校担任党办主任。令人悲伤的是,那12位上海知青中,有一位姑娘却过早地长眠在准噶尔大漠。她的名字叫孙贵娟。当时她是石河子
  当时她是石河子农垦一分场一连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那是1967年秋天的一个农忙的日子,也就是周总理接见她的两年后,她去给在农田里劳动的战友们送水。她顶着狂风,登上一台联合收割机把水送到战友手中时,她瘦弱的身体被大风刮倒,不幸被收割机碾压,以身殉职。当时她刚满19岁。   汗水和热血,抛洒在青春的土地上     
 为了深入了解当年数以十万计的内地知青投身新疆农垦事业后,他们几十年的人生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为此笔者不久前专程到兵团农八师所在地的石河子市,访问当年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上海知青陈雪琴,她当时是12位上海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也是最后坚持在农垦战线的一名“老军垦”,她的生活经历,或许正是无数当年内地知识青年再新疆建设兵团所经历的一个缩影。     
 从石河子市到这个地方叫泉水地的四分场,尽管道路不平坦,但道路两旁那高高的白杨树给人绿树成荫、景色如画的感觉。正是瓜果飘香的秋季,条田纵横,流水潺潺,25里的路程,不知不觉便到了。在高高的白杨树下的平房前,陈雪琴向我们走来,她的一条腿走路不很方便,但她精神焕发。这位16岁来到这里扎根的上海姑娘,今年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     
 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四分场,陈雪琴在这个分场的医务室工作。     
 陈雪琴从小聪明好学,15岁便加入了共青团。1964年5月,也就是她16岁那一年,上海市有数以万计的青年男女响应祖国的号召,到新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她所就读的上海市天平中学业有80多名学生主动申请到新疆去,陈雪琴被获准支边。她告别了父老亲友,告别了老师同学和生她养她的上海,登上西去的列车。     
 16岁的陈雪琴到达石河子后便随刚刚放下受中的武器,转变成为支农垦部队的一支劲旅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开赴到准噶尔大漠安营扎寨。在这人迹罕至的荒野上搭苇棚,挖地窝,点燃了第一堆篝火,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第一声号角,用扛枪炮的肩膀拉动第一架沉重的铧犁。     
 每天是艰苦的劳动,开荒种地,挖渠修路,打土坯砌房子,这个在上海长大的姑娘,不但聪慧勤劳,干起活来也很泼辣,挑土、赶车、摘棉花,她都不比男人落后,不久,她便担任了副班长,成为总场里年纪最小的“官”。更幸运的是,在她从上海来到这荒漠之地一年后,也即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这里亲切接见12名上海籍军垦战士时,陈雪琴是其中年纪最小的。周总理握着陈雪琴的的手问她的年龄问她的父母问她想不想上海,安不安心。陈雪琴说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她一定扎根在这里把这里建设好。     
 六十年代初,为了向全国人民宣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英雄事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邀请郭小川、贺敬之、柯岩三位著名作家到新疆采访撰稿,由中央电影纪录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大型电影纪录片,并很快在全国公映。     
 《军垦战歌》纪录影片在首都北京放映,北京部队某一位年轻的放映员金铮携带着这部影片巡回放映,他看过的次数就不止十次八次了,影片中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几乎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20岁的,年轻士兵金铮便产生了一个愿望:我要是能到新疆去当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该多好。苍天不负有心人,1966年,金铮所在的部队一批战士要转业,他第一个报了名,并且坚决要求转业到新疆去。他的要求被批准了,他被转业到新疆水利厅工作,上班几个月后,他向组织要求到石河子军垦团队去,终于也得到了批准。来到了石河子总场后,金铮真是无比的高兴,他是一名军垦战士了,可以与周总理亲切接见过的军垦战士偿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了。也是一个瓜果瓢香的日子,他巡回到四连放映电影,在一块宽阔的打麦场上,临时架起的放映机出了故障,连队找来广播员帮助修理,这个广播员便是陈雪琴。     
 喇叭修好了,他与她也在打麦场上相识了。     
 金铮很激动,他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位美丽的上海姑娘,重要的是这个姑娘正是周总理亲切接见的12位姑娘中的“小鬼”,《军垦战歌》纪录片中她那甜甜的笑容常常出现在他的脑际,如今,她便站在他的面前,甜甜的笑着与他说话。金铮是个豪爽耿直的军人,相识不久,他便向她提意见:“我每天都听你的广播,你每天一开始便念一段毛主席语录,为什么不在念语录前先说一段话呢?比方说今天要抢收小麦,你先说出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艰苦性,然后再念一段毛主席关于克服困难的语录,效果不是更好吗?”听着他的意见,她感受到他的坦诚直爽以及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不知不觉,他们相爱了。     
 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大漠是那样辽阔,新开垦的土地散发出芬芳,两人常常并肩散步的白杨小道,尽管大家都很忙,他总在各个连队巡回放电影,她也日夜劳动在水利工地或者新开垦的棉花地里,有了点空,她还要担任广播员和护理员或者炊事员,两人见上一面后总要相隔几个月才能再见一次,但是,两人的心却在艰苦的日子里越贴越近。经过3年多的恋爱,他们于1970年秋天结为夫妻。婚礼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举行,除了几斤水果糖是掏钱从石河子镇买回来的,甜瓜、葡萄、葵花子、苹果都是连队里种植的。笔者寻访到金铮和陈雪琴时,他们俩人依然住在当年举行婚礼的这间土屋里,所不同的是,两人都已发染霜了。金铮被批斗被关押被长期审查。在笔者面前,金铮提起那些难忘的日子时,他以一种对她非常歉疚的口吻说:“那时候,由于受到我的牵连,她被牵连,她被五花大绑押去批斗押去游街示众……”听到爱人这番话,她的眼角涌出泪花,但她却用笑脸看着我们这些屋内的客人,挥手打断的丈夫的话:“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接着把西瓜一块一块递到我们手里。     
 陈雪琴心地善良,朴实勤劳,至今,当地群众仍亲切地称她为小陈。连队里有个叫刘月英的残疾姑娘,小的时候便在地下爬着走路,精神极为痛苦,几次轻生自杀,陈雪琴知道后,一有空便陪伴着她。对她耐心地劝说安慰,鼓励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同时为她织毛衣毛裤,为她购买上学的生活用品,待她的精神状况有了好转后,陈雪琴为她筹集了一笔款,让她摆了小摊。在陈雪琴细心的关心和帮助下,不久前刘月英结了婚,并且生了个可爱的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陈雪琴近些年一直在分场医务所工作,当药剂员,实际上她什么都干,是个闲不住的人,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第一次到新疆视察,到了石河子,听取了石河子总场的工作汇报后,便约请陈雪琴到宾馆来,江泽民总书记见到陈雪琴后,高兴地用上海话与她交谈,夸奖她投身边疆扎根边疆的高尚精神。日,李鹏总理到新疆视察工作。他专程来到周恩来纪念碑和纪念馆参观,并在这里亲切接见了朱兆华、陈雪琴这两位当年的上海支边青年,李鹏总理同她们亲切握手,向她们问好。然后他踏上纪念碑基座,一边听着介绍,一边环绕碑体,仰视碑文,轻声诵读……与她们一起回忆当年周总理在石河子的情景。1991年8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到了石河子见到陈雪琴时,显得非常激动。日周总理到新疆视察工作时,他是新疆自治区主席,是陪同周总理到石河子一起接见陈雪琴等上海知青的,26年后他作为国家领导人回到石河子,看到这里的巨大变化,万分感慨。见到了陈雪琴,他上前紧紧握着她的手,兴奋地说:“你这个上海姑娘,我还认识你,没想到你还在这里。”他向她问长问短,让她陪着一起参观石河子
  以上内容转自中国钻井网
  宝贝啊....  农九师的农场林荫道很像我家呢,感动中...
  谢谢皓燕的文字补充,就是缺了与文字相应的老照片~  
  特别说一下,知道石瓒喜欢这些图片,心里特安慰~
  我家是61的,太感动了。楼主,我们誓死保卫该帖
  我家111团的
  农四师70团
想念中···
  老的东西总是值得回忆。。。。。。
  看到那熟悉的老照片,让我思乡情切,真想不顾一切回到我的那半个家乡!
  我爸爸也是上海知青
  国家领导每次来新疆都要到兵团的窗口城市石河子来看看。。。看看当年兵团战士。。。
  值的回味..不过那时小
  值得回味,不过那时我们小
  我出生上学在石河子,父亲是上海知青,父亲三十多年工作在新疆后回到上海。拿的是新疆700元退休工资。(相对还是好的)户口转入上海后,医疗养老却没人管。即便你曾是老师医生,你的退休工资也就拿到死也不会再涨,试问在上海够吗?曾听有叛徒去zf闹,被政府以几万元封口,有个老师去评理,你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要,只要国家给个理,为什么我们开垦边疆那么多年,现在却被zf抛弃,终于回到了家乡却无法生活....难道这就是我们为祖国奉献的结果吗?    一个知青家庭一个悲凉故事.....
  楼上难道你是上海人就骄傲吗?兵团是五湖四海的人建立的,不管的何止你们呀,看看山东的,河南的。。。。。  兵团也不能和兵团比,东北的不是过上好的日子,也没有听说有什么,西南的不是孽债都回到了大家的环抱,唯独是新疆的成了一个250的兵团
  看见过去的兵团,真人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在看看现在的兵团,兵团团场破败、落后,萧条,体制落后,职工根本争不上钱,根本留不住年轻人,这样下去,兵团的下一代由谁来接替
  兵团情节令人难以割舍不论你身在何方。一代代兵团人为边疆的稳定奉献了一生,但回到了内地才发现那可怜的退休金让你不敢去医院,更谈不上兵团本不健全的医疗保障。
  兵团体制最为失败的就是留不住人,兵团的下一代有多少留在兵团的,没有多少.
  兵团体制最为失败的就是留不住人,兵团的下一代有多少留在兵团的,没有多少.
  混的好的叫孬,混的孬的叫好.人性的规律就是如此.
  顶贴.石河子农八师
  兵团情节令人难以割舍不论你身在何方。一代代兵团人为边疆的稳定奉献了一生,但回到了内地才发现那可怜的退休金让你不敢去医院,更谈不上兵团本不健全的医疗保障。        挺让人难过的
  强顶,我是农四师68团的,我父母都是六十年代初支边的大学生,在兵团一辈子。  拜石墩农场我去过,高中时去参加航模比赛
  顶啊,我是农六师的。从小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父母是支边青年。现在退休工资也才几百元。说不出的寒心啊
  顶啊,我是农六师的。从小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父母是支边青年。现在退休工资也才几百元。说不出的寒心啊
  哈哈 兵团老照片啊 如火如荼的火红岁月啊~~~  真的很感谢前辈们呢!  不然不可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哈哈 看到石河子之前就很pp哦~~  嘻 俺亲爱的家乡    嘻 俺出生在农七师130团  3岁就到石河子了~~~  不过一直感觉石河子不算兵团的样子  估计是师市合一的原因...
  我是江苏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50年代举家前往新疆博乐支边.我也出生在那.对新疆的记忆仅仅是儿十模糊的记忆.  现在工作了,对新疆有种强烈的向往.想去赛里木湖\想去喀纳斯……  感谢楼主,让我见识了父辈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欢迎各位游弋在外的新疆同乡     欢迎各位对新疆感兴趣的朋友们
  记录,回头慢慢看
  偶也是新疆建设兵团的
87年随父母回内地 还没去过~
但一定会回去的 因为有一种情结
新疆出生的来报名了
  曾经在兵团二中上学:)
  不知道说什么好,感情很复杂。    我不是新疆兵团的,我父母曾经是青海农建师的,不知道这里还有人知道吗?    所以,我现在听到那些对什么西藏啊,新疆啊,说什么如何如何向往的人,就很想问他一句:你这么向往,让你一辈子生活在那里,你愿意吗?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博乐市属于哪个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