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的结合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所覆盖的经济理论内容——实证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派运用的核心方法。
在历史上,现代物理学和数理经济学对实证方法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科学哲学的证伪主义也对实证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实际出发的数理统计方法取代以往古典数学函数运算的实证研究技术,使经验实证分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所有这些使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更加实用化。19世纪以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利用数学工具来完成对其理论的演绎推理过程。
实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原理都应该是从公式化的理性假设中推演出来的,数学方法成为主流的分析工具。从假设检验的角度看,数学方法的运用无疑能够提高理论假说推理过程中的逻辑严密性和精准度,提高检验理论假说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代表了实证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实证分析的定义
实证分析又称实证方法,就是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假说前提出发,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可获得数据样本的计量和检验,判断理论模型的真伪,并进一步分析经济行为的动机和预测经济后果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实证方法时,人们一般只考虑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效果。
从经验事实中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经济规律(即经验实证主义),或者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某些具备典型性的前提假设,然后以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一些结论,再将这些结论拿到现实中进行“一致性检验”(即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研究步骤已经逐步提升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在相当大程度上正是模仿自然科学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所以,其形式大多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的标准步骤&
第一,提出理论假说的假设条件和中心内容。这是实证研究过程中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步。理论实证在高度简化的形式下,研究几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其他变量则被舍去。其中,主要变量的基本关系特征及其相关性的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证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角度和深度。
&&& 第二,建立假说模型。这是实证研究的核心部分。在一定假设条件和理论假说构思的基础上,构造理论假说模型主要问题是寻找模型的具体形式,即作出数学形式的表述,也可以用几何图形或文字、表格等加以直观或通俗的表述。理论模型确立后,依据数学推理的逻辑一致性要求,对应到各主要变量之间在各种状态下相关性的数量特征,并同时对这些数量关系特征的经济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直至得出与假说构思相吻合的有关结论为止。完成这一步骤需要一定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并且需要掌握导数与微分的运算技巧,以及几何与代数的基本性质等。建立的模型要能清楚的说明现实经济关系,经济含义明确,推导过程严密,得到的结论可以检验。
&&&&第三,理论假说模型的经验检验,即对理论假说的假设条件进行验证,对理论模型推导出的主要结论进行验证。验证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经济计量学中有关回归分析和统计假设检验方法。所以,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是进行理论假说检验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验证结果并进一步修正原有模型的基础。检验有两大意义:一是通过对已有经验事实和资料论证理论假说的真实性,进一步增强其说服力;二是通过经验检验,寻找假说不足或将其证伪,修正原有理论,不断推动理论向纵深发展。
&&& 第四,验证理论假说,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经验检验得出的具体数据结论往往不能一目了然,甚至模糊不清,存在矛盾。有时因缺乏数据,只能间接或部分检验理论假说的内容等。因此,解释验证结果工作有时很复杂,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它尽管无统一标准,但涉及理论假说本身的价值,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实际研究中,这一步骤往往不是实证研究的终点,而可能是新一轮研究的开始,使实证研究循环下去,推动理论不断进步。
&&& 以上只是从逻辑关系角度,简略地讨论了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在实际实证分析过程中,不是严格地遵循这四个标准步骤的逻辑顺序,而是更多地交错甚至是不断重复进行这四个步骤的。有时,只有其中的三个或两个步骤,比如,借助以往业已成熟的假设条件或数理模型,只做经验计量验证,并得出分析结果。
除了上述的实证分析形式之外,实证分析也可以运用纯文字表述形式和举例的方式。如科斯就是运用举例的方式,以纯文字的表述,论证科斯“交易费用”的定理。然而,这种举例与通常的例举法或案例分析只具备个别化和特指性不同,具有一般化和普遍性的特质,能对某一类经济事物或经济现象进行经验实证。因此,这里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与通常的例证法和案例分析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一提的是,实证分析的过程是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相结合的过程。假说的建立是归纳分析的结果;理论模型的确立是演绎分析的过程;经验计量验证是借助归纳分析的方法;而假说理论推理的结论或预测则是演绎分析的结果。
(三)经济理论研究的假设条件
&&&&任何经济理论假说建立的逻辑起点是其假设条件的确立,认识假设条件的原则和分类及其各自在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作用及其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1.确立假设条件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简单性原则。基本理论的研究一般都只归纳为两三个主要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运用的方法有:⑴隔离法:在分析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定其他变量的影响不变;⑵隔分法:研究综合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他变量要么包含其中,要么影响相对稳定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从短期到长期的原则。一般来说,许多经济因素在短期内变化较小,因而可以近似看作不变,假设条件的设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当涉及长期动态问题时,经济因素变动较大,必须分析长期影响的稳定性及规律特征。西方经济学中,长期因素变化多以线性关系假设为主,或者取对数后呈线性关系,这是为了降低实证的难度。
第三,以有利于理论模型的建立和经验检验的要求为原则。
2.一般来说,假设条件分为三类,即初始条件、限界条件和辅助条件。&
&&&(1)初始条件是指那些决定研究对象性质和基本研究内容的,在研究者看来是以基本真实存在的而必须具体明确的条件,它是整个假设条件的基础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公理、以及由此直接推出的某些基本原理就属于这类。例如,人们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报酬的心理原则,就是一般的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初始条件。初始条件可以为一般可观测的事实所证实。
&&&&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演进表明,初始条件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某种学说理论假说的“正确”程度。它既是这一理论的主要核心,也是修正或推翻某一理论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发展和更新经济理论的关键在于修正原有理论假说的初始条件或提出新的初始条件。
从内容上看,初始条件的类型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假说,即少数几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和由此直接推出的基本经济原理,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化报酬的原理,商品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土地报酬递减原理以及自由竞争原则等,它们是建立假说体系的出发点;
二是经济主体公开行为假说,这是前一类假说的引申和深入,需要运用现实中的大量数据进行长期的证实研究。
从理论的简化度和可证实性两方面而言,往往先构思确立假说,然后用可观测的数据加以验证;也可以先从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归纳出一定的倾向性意见,进而形成理论假说,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2)限制条件主要是指在研究中确立变量范围限制条件的假设。它决定了理论假说模型的不同抽象度,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限制条件的主要作用有:⑴在一定抽象层次上,确保研究方法论的逻辑严密性;⑵规定理论运用的限制条件。例如,在解释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时,通常假定商品价格不变,是除商品价格因素外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称之为需求的变动;而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价格的变化则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蠕动,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这种假设“变”和“不变”都属于限制条件,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晰地显示理论的解释力,但在现实情况下,是很难分辨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差别的。
限制条件呈现出来的这种虚假性是伴随着解释经济问题的实用性而产生的,逐步放松或减少限制条件是应用经济学的主要手段。
&&&(3)辅助条件是指确保某种数学分析的方法能够在假设中应用而不失逻辑严密性的假设条件,主要是指那些关于均衡点的存在、被积函数的可积性、积数的收敛,以及某些函数关系的存在和稳定性等假设。辅助条件一般与具体应用的数学方法直接相关,要求比界限条件更加具体和明确。例如,在索罗模型中,要求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Inada条件)。
(四)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理论实证属于实证分析第一阶段,又包括两个小阶段:一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研究内容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假设条件;二是以此为基础或出发点进行逻辑演绎。理论实证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出理论假说的雏形,其形成既与现实的经验感受有关,也与研究者的大脑创造能力有关。
理论实证过程属于实证分析的范围,尚未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因此,理论实证过程所得到的结论还只是在实证逻辑上成立的理论假说。&
理论实证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任何经济理论假说的提出,或多或少带有主观烙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虚假性;二是这种随意性和虚假性通过一定的假设条件处理后,再加上数字推理的修饰,呈现出“精巧”的理论形式。
经验实证是对经济理论提出的假说和推演的结论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任何理论结论只有被实践证明,可称作科学的结论。如果经验实证对理论假说及其结论作出否定,即被证伪,就要修正或重新进行理论实证。因此,经验实证具有提供理论实证的前提或引导理论更符合实际的功能。
如果能证伪理论假说,就需要推翻或修正理论结论,经验实证就能推动新一轮的理论研究,成为理论发展的动力;如果不能证伪理论假设,说明这一假说包含一定的合理和真实成分,则可暂且把它当作正确的原则加以利用。
经验实证分析有两个派系:一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经验实证对象是假说的结论及其预测,而不是假设。如果假设和预言符合现实,则接受,反之,则抛弃;由于假设虚假性、抽象性,经验检验同假说真伪无关。另一派以萨缪尔森为代表,认为经验实证具体对象是理论假说成立的假设条件真实性,即经验实证是可以检验假设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应用最多的经验实证方法是经济计量学方法。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经验实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计量模型的设定;数据的采样,收集和处理;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假设检验;结论、预报和预测。
运用经济计量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重视计量方法预测时获得的与事实不符的结果,往往这种结果引导我们去修正原有模型,假说或假设,甚至发现新的模型或假说;第二,在运用计量模型进行检验预测时,注意特殊情况,例如经典经济计量学中违反基本准则的模型处理等,尤其要关注基本模型的变形;第三,把握不同种类数据的特性,例如趋势性和季节性等,选择恰当的计量模型处理相应特性的数据;第四,注意经济计量学运用所引起的问题,如根据理论原理直接建立计量模型得到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由此造成较多基本方法论问题上的混乱等
(五)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向
一是强调并进一步发展基本理论研究中的公理化体系研究。其科学意义在于:第一,显化理论假设,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作出较明确的规定;第二,坚持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不断引导经济学家深入理解问题,并使用适合的数学工具;第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实证研究能不断寻求新的方向;第四,帮助研究者突破以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是沿袭西方正统经济理论的基础,逐步放宽经济学说中的假设条件,拓展整个经济学的范围,进一步贴近现实。如货币学派,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等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三是经济计量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方法论革命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大探索的缩影。尤其是动态模型的设定似乎为经济学的发展点明方向。
二、规范分析&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可选择性,人们在对稀缺的具有不同用途的经济资源作出选择时,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选择的原则问题,这就涉及到经济活动的规范分析方法。
历史上,当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时,经济思想曾与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和哲学处于一个混合交织的状态,此时的经济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自然便离不开价值的判断。所以,掺揉价值判断的规范经济学较之剥离价值判断的实证经济学而言,更加古老一些。
经济学毕竟还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若不能脱离对人的思虑和对社会背景的考量,那就无法回避社会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问题。例如,古典经济学的规范是个体主义的伦理观;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规范是“福利主义”;伦理学派的规范是“社会均等”的自由主义等等。
(一)规范分析的定义
规范分析,又称规范方法,与实证分析剥离价值判断不同,规范分析掺揉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研究经济活动如何达到或者符合这些标准,并以此作为经济决策的前提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因此,规范分析力求回答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而不仅仅“是什么”,“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等问题。其形式大多运用定性分析。
&&&&这里的价值判断并不是指商品意义上所谓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即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该做还是不该做,如何去做的问题。如,财政赤字问题,实证分析关心的是一个国家在一个会计年度中到底有发生了多少财政赤字;但从规范分析看来,问题便转化为财政赤字对政府而言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如果应该赤字,那么赤字额应当保持多大等
&& (二)规范分析和数学工具
由于规范分析更多运用的是运用文字表述的定性分析。因此,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以为,只要在研究中运用了数学的就是实证分析,而没有运用数学的,就一定是规范分析。
其实,划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并不是在研究中有没有运用数学工具,运用了多少数学工具,而是有没有掺揉价值判断。也就是说,规范分析并不排斥数学工具。
比如,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传统的观点是把它视为实证经济学的代表,但随着福利经济学的大量结论在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被政策制定者悉数采纳,原本作为“看不见的手”论工具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天然屏障已不复存在,福利经济学开始向规范分析复位。显然,只有是否含有价值判断才是区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惟一标准。
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合
实证分析一直在主流经济学占主导地位,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已注重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合。规范以实证为基础,其分析的前提和成果均须经过实证检验;实证以规范为出发点,将包括政策建议在内的规范分析成果用来指导实践。这一目的成为推动实证分析靠近规范分析的动因。
一个典型例子是回答失业和通胀问题,早期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国的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此时的规范研究就是要确定以牺牲多少通胀率来提高现实就业率才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这样一来,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了载体,规范研究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指明了方向。
规范分析的结论需要运用实证分析,因为实证分析可以使规范分析的论证表现得更精确。例如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但研究越细化,就越须借助实证的方法,也就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实证工具。
由于实证分析更多地运用定量分析,规范分析更多地运用定性分析。因此,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相结合也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应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研究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研究(图1)
电&&&&&&话:
开&&&&&&本:16开
页&&&&&&数:188页
字&&&&&&数:238千字
I&&S&&B&&N:2
售&&&&&&价:30.7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其支持政策的研究研究,支持,发展,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政策的支持,及发展,发展研究,政策和,政策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其支持政策的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体育产业分会: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_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正文
体育产业分会: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 22:47:26
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
(1、张林,上海体育学院;2、鲍明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3、曹可强,上海师范大学;4、杨铁黎,首都体育学院;5、谭建湘,广州体育学院)
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新世纪有了新的发展:体育产业理论体系逐渐清晰,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2005―07年的三年时间里,体育产业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随后召开了两届学术会议,举行了“全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主持“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市场开发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近三年发表于国内公开学术期刊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量多质高,并呈现出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内容涵盖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各方面、应用性与对策性研究增多等特征。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或体育营销专业,加大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人员汇聚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体育产业研究热点层出不穷,并一直关注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居民消费、投融资、市场开发与营销等现实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奥运商机持续活跃和奥运经济快速启动,我国体育产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可以预计,今后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面临多元主体的更大需求。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将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加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以指导体育产业发展和改革的实践。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将会呈现以下趋势:研究内容将紧扣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研究视点将更加关注微观领域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研究方法将出现多样化和综合化局面,在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The Studi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Outlook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2005-2007)
(1、Zhang L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2、Bao Mingxiao, 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 3、Cao Keqiang, Shanghai Normal U 4、Yang Tieli, Capital College of Physical E 5、Tan Jianxi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 sports industry studies had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The theoretic systems of the sport industry have become gradually clear with research methods be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studying contents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sports industry are also combined more and more closely. During 2005 and 2007,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disciplin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2005, China Sports Industry Society(CSIS) was established inShanghai, which has organized two academic meetings ever since. CSIS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11th 5-year-planning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which was held b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and undertook many significant projects like "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Sports Sector of China ", "Research on the Marketing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Games " and so on.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domestic magazines were greatly improved with contents covering every aspect of sports industr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d an increased interest is seen in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polici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the program of sports management or sports market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for more talents in sports industry. The number of scholars, who came from many other academic fields, grew continuously. The hot study points piled up one after another, and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development strategy, expenditure of residents,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etc.
Entering into a new century, Chinese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persistently,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 of Chinese people improved rapidly. The society is also prosperous and stable. In particular,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greatly promot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sports industry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grow. In this way, the fundamental theory studies of sports industry should be deepened in order to guide the practice and reforms. In the future,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research will present following trends: the studying contents will be more practice oriented with more attention paid to various realistic problem that appears in t the studying method will be diversiform with comp and eventually, we hope to set up a developing mod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summarizing the past experiences.
我国的体育产业发端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逐步临近,更刺激了我国体育产业实践活动的飞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与2007年分别召开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将体育产业作为政府体育部门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体育产业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顺应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近两年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未来几年内,我国体育产业实践活动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迅猛扩张,故对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为了进一步指导广大体育产业理论工作者较为全面的把握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水平,特撰写本报告。本报告首先对年度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状况及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评述,进而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学会发展的背景和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未来几年内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并展望未来几年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前景。
二、 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沿革
我国的体育产业发端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转时期,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实践与探索(1979-1991年)和初步发展(1992年后-至今)两个阶段。与这两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重点也各有侧重。由于上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实践的先行,伴随的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劳务的商品性、公共体育场馆承包经营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产业进入了“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心由体育多种经营向发展体育服务业转移,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体育产业内涵、职业体育市场开发、体育健身业发展、体育产业布局与体育产业政策选择等多方面。
体育产业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应用性。体育产业运用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关联、体育产业布局和体育产业政策等,是经济理论在体育产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用,并指导体育产业发展。二是交叉性。在研究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问题时,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较深层次探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结构、组织与政策问题。
体育产业是体育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又一新领域,所以,研究体育产业不仅运用体育学方法,也借助于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产业研究视角不仅注重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也更加关注体育产业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外,还运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研究结果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国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随着体育产业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体育产业理论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从较早的体育院校少数教师到不同专业的众多教师,从体育类高校到财经类院校教师,从体育行政管理者到体育用品厂商实践者,都加入了体育产业研究行列。学者们研究内容从最初关于体育商品性的讨论到体育产业化的研究,从体育产业内涵的百家争鸣到体育市场概念逐步统一,人们对体育的公益性和生产性达成了共识。
随着北京奥运会主办权的获得,以奥运经济为重点的体育产业研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研究重点开始扩散,涉及体育产业的各方面,如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各类体育市场开发、体育市场营销研究、居民体育消费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产业产权等。当然,在近些年体育产业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不足,如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研究,但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还不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经验的过程中,还有简单移植现象的存在。
我国体育产业将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研究目标将定位于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理论与发展模式。
研究内容将紧扣发展现实,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研究视角将更加关注微观领域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提供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方法将出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我们将在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努力提升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创造中国体育产业的辉煌。
三、年度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评述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繁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在前一时期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理论体系逐渐清晰,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社会各界对于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学科担负起理论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几个方面的责任。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体育产业学科建设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还获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一)成立全国学术性社会团体――体育产业分会
2005年5月24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在上海成立。体育产业分会作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分支机构,是依法登记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该分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针,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商机,培育、扶植、开拓体育市场,把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为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培育与拓展我国的体育市场,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其工作一直贯彻“六个坚持”:即坚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坚持为我国体育部门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坚持为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服务,坚持为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坚持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服务。
自成立以来,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方面,体育产业分会开展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第一,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为学者们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迄今为止,产业分会已经主办了两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首届学术会议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81篇论文参与了会议交流;第二届学术会议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56篇学术论文参加交流。此外,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将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产业分会负责了体育产业学科方面论文的评审工作,本次会议共收到体育产业学科论文302篇论文,经过评审有154篇被大会录取。
第二,加强体育产业学科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建设水平,推动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在体育产业分会的策划与组织下,2006年4月21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并成立了理事会。有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集美大学、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和上海大学等18所院校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出席会议。研讨会围绕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主题,各参会单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会代表踊跃发言,介绍了本单位专业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如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体育产业学科主干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需要明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现有教学人员;期望学会发挥平台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经常化交流的协调机制,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包括师资、市场、信息、实习基地、教材和教辅资料等方面的共享。
第三,组织力量,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迄今为止,产业分会共主持并完成了“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市场开发研究”、“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较好地履行了体育产业分会为体育主管部门出谋划策的社会责任。
、、“”e ”、“大型,以奥运经济为核心数教师到不同专业的部分第四,积极参与或协办各种体育产业会议和活动。在产业分会成立的两年时间里,产业分会参与或协办了诸多体育产业学术会议和活动。如“ 2005年中国体育营销星光奖评选”、“2006年体育营销与品牌管理论坛”、“2007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主题论坛”等等。
(二)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近三年发表于国内公开学术期刊或出版的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喜人,其研究内容涉及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发表在体育核心类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体育产业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体育产业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体育产业(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体育消费研究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三年中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分别达到90篇、41篇和52篇。另外,有关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投融资体系、职业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用品市场、体育旅游、体育彩票、奥运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见表1),研究成果逐年增加。
表1& 2004年-2007年体育产业主要研究成果情况
核心刊物论文(篇)
专& 著(部)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理论
体育产业理论研究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体育市场与营销理论研究
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用品市场
国际体育贸易研究
职业体育(俱乐部)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体育无形资产
体育投融资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体育赛事开发
2.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成果比例增加
如果说体育产业分会没有成立之前是体育产业学科的初建阶段,研究成果注重学科框架的理论构建,较多重视宏观性、学理性的研究,那么,随着体育产业学科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则更加细化,研究成果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与应用性。
近三年,对体育产业的各个微观应用领域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研究质量也显著提高。有关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或对策研究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包括区域体育旅游开发、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开发、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体育投融资研究、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与管理研究、体育赞助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当地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3.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精彩纷呈
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仍是体育产业研究成果的主流。随着一些研究的不断深化,近三年出版的学术专著显著增加,已有23部之多。另外,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结题情况看,专著的数量及比例逐渐上升,并呈持续走高的态势。2005年―2007年约50%左右的课题预期成果是专著,反映出研究成果的不断充实及严谨程度的提高。
随着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众多高校设置了与体育产业学科相关的专业,并开设了许多体育产业类课程,如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学等等,这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类教材建设。自2004年以来,首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体育经济管理丛书,接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5年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体育产业方面的教材。此外,人民体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都出版了体育产业类的系列教材。至2007年7月,各类出版社已经出版体育产业类教材26部,包括《体育市场营销》8部、《体育经济学》7部、《体育产业概论》4部、《体育赞助导论》2部、《体育经纪人》2部、《体育赛事经营管理》1部、《体育赛事运作 》2部、《体育博彩》1部、《体育赛事经济学》1部、《体育旅游导论》1部。
体育产业学科在注重本土化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借鉴西方体育产业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系列研究成果,如清华大学翻译出版的《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组织管理》、《体育营销学》;辽宁科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体育营销案例分析》、《体育媒体关系营销》、《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与营销》、《体育场馆赛事筹办与风险管理》等,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4.研究方法向综合性和实证性转化
体育产业类的研究在经过文献研究、逻辑推理等比较单一的定性研究之后,已经进入到文献研究、逻辑推理的定性研究与问卷调查、专家调查和数理统计等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更好地结合经济学、市场学、营销学和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并能很好融合到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简单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型研究体育产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学术论文、专著,还是课题研究成果,其研究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评选的“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90项获奖成果中,体育产业类研究成果有33项,占获奖总数的36.67%,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5项。
(三)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后备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决定该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繁荣,社会对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实践,近几年部分高校,包括一些体育类和财经类专业院校,及时应对体育市场需求,开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营销、体育经济等相关专业,培养本科学历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第一线。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此外,在以往体育类院校招收体育产业方向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基础上,近些年,国内许多体育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以及其他综合性院校,也都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下,设置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从事于体育产业理论研究或在一线开展体育产业实践的研究生(硕士、博士)。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根据市场对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开办了体育产业MBA,培养了一批既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基础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活跃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第一线。清华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分别与悉尼科技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了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管理硕士,共培养200余名硕士研究生。
(四)不断壮大学术研究队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体育产业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由20世纪90年代部分非体育专业学人进行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发展到现在由体育类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体育院(系)和其他类大学部分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更是吸引了非体育类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如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的学者参与体育产业理论研究。许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也热衷于体育产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等。此外,还有来自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体育健身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加入体育产业研究队伍。这些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为丰富体育产业理论,推动体育产业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年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热点评析
(一)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重点由宏观的全国性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转向中观层面的区域性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某省(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等。其研究内容是根据不同省市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政策、文化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等,在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与对策措施。这些研究成果有的被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时所采纳,也有的为政府制定“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居民体育消费研究
研究重点由体育消费的内涵、类型、特点、价值功能、消费结构等理论性探究,转向对不同省市和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进行实证分析,如体育消费群体构成、消费动机与行为特征、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与发展趋势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状况,为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居民体育消费、开发体育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三)体育投融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体育资本市场投融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有力保障之一。目前在该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已取得成果,且有不断切入体育产业细化领域的趋势,实务界也涌现出一批各种性质的体育投资咨询公司。研究内容主要是体育投融资必要性、体育投融资的概念、性质、类型、有关国外体育产业投融资方式的介绍、国内体育产业投融资现状、体制问题、战略选择、我国体育投融资的现状、体育投融资机制、体育投融资渠道、体育场馆投融资、体育赛事的投融资、职业俱乐部的投融资、体育投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与营销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体育市场,所以是近几年比较有吸引力的热门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较多。至今已有5部学术专著出版。关于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体育比赛、以全运会为代表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全国性的单项锦标赛、杯赛、选拔赛的商业开发和商业性体育比赛和其它各种大奖赛等。研究内容在关注国内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现状的背景下,较多地探讨体育赛事市场化趋势中环境因素、制度供求、中介服务,以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与营销问题的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在各层次体育赛事运作中的运用,对促进我国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的国际化,提高体育赛事的市场化程度,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研究趋势上将持续走“洋为中用”的路线,一方面更多地学习借鉴国外有关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与营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在本土化研究中更多地针对国内体育赛事市场开发与营销实际选择更为具体的方法手段。
(五)职业体育市场(俱乐部)开发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是在我国开展职业运动项目以来,在实际管理与运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不同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或俱乐部的体制改革、产权关系、经营策略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注重实证研究,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供可操作的开发对策或建议,旨在挖掘运动项目的市场潜力,改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六)奥运经济研究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后,奥运经济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奥运营销、后奥运体育场馆利用问题以及后奥运“低谷效应”等问题。
(七)体育市场开发研究
有关体育市场的研究重点由前一阶段的理论性论证和宏观规划性研究转为针对性、应用性研究。既有加入WTO我国体育市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体育用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现状与对策、提高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塑造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等宏观研究,也有地区体育市场开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各类体育市场开放战略的中观层次的研究,还有专业性体育市场发展对策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现状分析、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体育赞助营销、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体育赛场观众营销策略等。无论是体育市场开发对策研究,还是体育市场管理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的我国各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更大程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受到关注。学者们主要是围绕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标准化问题、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问题、公共体育场馆如何为大众体育健身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九)区域性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旅游市场,尤其是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不仅得到旅游部门的关注,也得到体育系统的重视。因此,许多学者围绕区域性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特点以及开发策略等进行研究,希望借助于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发展我国稚嫩的体育旅游业。如西北的新疆草原体育旅游开发、西南四川地区的漂流、登山、东北地区的冰雪体育旅游等。
(十)体育产业统计研究
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学中无法计量的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任何产业都应该有理论性与可行性兼具、能够衡量和反映其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作为近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又极具前景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亦是如此。其统计指标体系构建领域研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国内不少省市也陆续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统计工作,但仍存在体育产业分类、统计口径不一,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法差异较大等问题。
在内容上主要是有关国外体育产业统计问题的介绍,国内体育产业统计范围与对象、指标体系构建、统计原则与渠道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学者们基于国民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该问题的深入切磋与争议。2006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总课题组的成立,2007年8月在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2004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测算报告》、《体育及相关产业调查实施方案》等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背景与社会需求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了解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才能进一步明确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在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理论创新,把握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和完善体育产业学科体系。
(一)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要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审视体育产业学科的发展,准确把握体育产业学科的研究方向。
1.体育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的前两年,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的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政府强化了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依靠社会经济增长来推动,没有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不可能的,这是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一五”的前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十一五”期间经济目标的预测,到2010年即“十一五”末期,我国人均GDP将接近2000美元,达到国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照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将会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从近几年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看,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初步显现,部分省市体育产业调查表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总体水平已接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水平,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当地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体育产业作为上游产业具有“影响力经济”的特点,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和消费,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此外,发展体育产业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北京、浙江、广东、辽宁等地体育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例平均在1%以上[1]。“十一五”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2.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
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低到37.7%和46.2%,预计“十一五”末期,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将降低到35%以下[2]。中国社会已开始向小康社会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缓,而对健康和娱乐等与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将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娱乐等生活质量追求而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体育消费的增加,将进一步繁荣体育市场的发展,扩大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
3.加入WTO过渡期满,我国体育产业挑战与机遇共存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尤其是服务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既定方针。WTO要求各成员国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通过市场准入、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推动全球服务市场的开放,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扫清障碍[3]。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满,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将全面向国际社会开放,短期内我国还很幼稚的体育产业将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体育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还不具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从长远看,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体育产业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国内外体育市场资源的互动,将推动国内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体育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奥运会作为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开发项目,不仅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举办奥运会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形成“影响力经济”的效应,引导和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吸引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带动体育产业中竞赛表演、健身娱乐、技术培训、中介服务等主体市场和体育旅游、体育保险、体育用品、体育传媒等相关市场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还处在培育阶段,体育市场开发程度还不高,运作过程还很不规范,通过举办奥运会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产业的全面接轨,尤其是加快体育产业国际化人才的成长,整体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运作水平。
(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学科事关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的全局,体育产业学科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巨大的挑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机遇、挑战和问题,需要体育产业学科的研究工作者解放思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正确地把握体育产业的社会需求,积极地推进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切实研究和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紧跟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真正发挥出产业“推进器”的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加强体育产业基本理论的研究
与西方国家体育产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相比较,中国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社会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交替,都使目前中国体育产业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体制的色彩。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更是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速度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些都需要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从理论上阐明中国体育产业的性质、特征以及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系统地研究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为中国体育产业自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体育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体育产业学科理论的指导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例如在诸多领域内产权不清晰,产业组织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政策不配套等,这些存在的问题急待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尚明显落后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尤其是体育产业学科研究还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的现象,表现为理论研究较多,深入体育产业实践的研究较少,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产业学科不仅要重视从宏观上有效地指明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要从微观上为体育产业的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3.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随着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产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而体育产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又取决于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首先需要有高水平的体育产业学科做后盾。体育产业学科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要从体育产业人才特点和学科特点出发,抓好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等环节,为中国体育产业培养和造就不同类型的各类经营和管理人才。
六、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目标
根据以上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目标为:以进一步认识体育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研究重点,揭示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加强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体育产业政策、体育市场规范管理领域的研究,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体育产业发展规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和市场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各领域发展理论和政策支撑体系,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形成促进体育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各级政府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产业学科研究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几年内我国体育产业学科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1.加强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理清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之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之间、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之间、体育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发展体育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我国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其在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
把握国际体育产业及各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研究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差距缩小、居民消费升级,奥运会举办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3.积极开展2008年奥运会相关研究
以2008年奥运会为背景,深入研究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的综合影响、2008年奥运会经济影响评估、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等相关问题。借鉴奥运会的运作经验,探讨体育赛事品牌建设、赛事无形资产开发、赛事电视转播权、赛事营销等相关领域问题。
4.指导体育产业发展和改革的实践
进一步指导政府转变对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防止和消除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帮助政府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府和发展规划。
5.加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的建设
抓住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明确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七、体育产业学科的前景展望和研究方向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奥运商机持续活跃和奥运经济快速启动,我国体育产业已经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瞻望未来,中国体育即将进入后奥运时代,一个外部必须统筹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内部必须统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计,今后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将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面临多元主体的更大需求。
基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有志于从事体育产业研究的学者重点关注以下研究方向:
(一)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研究
2.体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规范性研究
3.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
4.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国际间比较
5.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6.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的研究
7.体育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8.经济全球化、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9.体育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
10.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类学科和课题建设的研究
(二)实证研究方面
1.我国各运动项目市场化程度的实证研究
2.职业体育发展的中国路径研究
3.体育产业在促进就业中绩效评估和推进策略的研究
4.制约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和对策研究
5.2008年奥运会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
6.促进民营体育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7,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模式创新研究
8.体育产业投资、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
9.体育赛事价值评估研究
10.各运动项目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1.全运会市场开发模式的创新研究
12.体育符号消费和地位消费的实证研究
13.体育赛事营销策略的研究
14.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开发策略的研究
15.体育赛事品牌运营与管理的研究
16.NGO与NPO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C],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7.
2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4)[C],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5.
3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5)[C],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2006.
4 200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国家体育总局,2005.
5 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国家体育总局,2007.
[1]刘鹏: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在200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龙永图:入世与服务业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