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阿里云设置访问端口罒方的设.计

  阿里集团这艘大航母眼看就要下水了。这艘轮船配置如何,参数怎样,怎么开怎么用?忍不住去SEC翻了翻使用说明书----阿里集团提交的F1文件,从头到尾过了一边,看出来四个问题:
  F1文件刷新了阿里投资纪录,16个月内投资累计近500亿。这500亿的巨资怎么弄来的?持有阿里集团神秘的30%股权是何方神圣?为何是一份半成品的说明书?对京东等电商对手有什么影响?阿里电子商务生态的真相是什么?
  答案是什么呢?请往下看
  悬念一:500亿巨资从那里来?先看一根神秘的18亿红线
  F1文件的数据刷新了阿里投资纪录,16个月内投资接近500亿。怎么算出来的呢?很简单,前几天天马做了个不完全统计,发现自2013年1月到2014年4月底,阿里用于战略投资约花了450亿,其中漏掉了UC数据,F1文件正好提到了阿里分两次投给UC累计42亿元,所以,这两者加起来就是492亿,考虑到几项创业型投资,零零散散加一块,大概接近500亿是没问题的。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有人答曰:自然是“借”来的呗。
  借了多少?怎么借的?F1文件一字不提,剧情扑朔迷离,简直是侦探小说里的情节。
  有人会质疑:阿里自己赚钱自己投资,无需贷款。
  非常有道理,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16个月中,阿里究竟能赚多少钱,它又花了多少钱?
  幸好天马在F1文件发现了一个数字,随着这数字一步步推演出来一个惊人的秘密---马云的用于投资的500亿天量资金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于抵押股份贷款,这个钱可以鸡生蛋蛋生鸡源源不断。目前目测阿里集团自身从口袋里掏出144亿,其它356亿元可能都是贷款。
  这个数字为18.42亿,出自于F1文件中的利息支出(Interest expense)项目,即阿里在季度的九个月里,支付利息18.42亿人民币。为了阅读方便,我把它叫做18亿红线。
  有人会说:你这个问题有点粗糙,人家那500亿是在16个月花掉的,这18亿利息支出是9个月的数字,时间不对付,咋算?
  咱们不着急,要让这俩数对付起来,我们先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1.阿里的16个月的收入和开销是多少?目测16个月收入约100亿美元,利润约为46亿美元,开销为54亿美元。
  推理过程如下:
  雅虎财报披露,阿里2013年全年总营收79.52亿美元(从一季度到四季度分别为13.81亿美元、17.37亿美元、17.76亿美元和30.58亿美元,12个月的收入有了);
  全年净利润则为35.61亿美元(从一季度至四季度分别是6.8亿美元,7.17亿美元、8亿美元和13.64亿美元,12个月的利润也有了)。
  月的收入利润情况如何呢?再参考F1文件,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率为56.6%,参考这个增长率,目测2014年头四个月收入22亿,利润11亿美元。
  于是,
  16个月的数据=去年12个月的+今年头4个月的,据此测算得知,收入约为79.52+22≈100亿美元,利润约为35.61+11≈46亿美元。
  so,开销=收入-利润=100-46=54亿美元。
  由此可见,阿里总共花了54亿美元,折合324亿人民币,显然,仅靠自身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500亿人民币所需。
  自己的钱不够用,到底花了多少呢?于是第二个问题来了,
  2.那么,在这54亿美元中,阿里的实际投资支出会是多少呢?目测24亿美金。
  咋算的呢?
  先看看阿里54亿美元开销中,非投资成本有多少。F1文件显示,阿里2013年九个月开销15.92亿美元(包括研发、市场、销售、运营等等),16个月的成本是多少?15.96x16/9=28.4亿,多打一点,推测16个月里这笔成本扩大约为30亿美元。
  那么,用于投资的资金,就可以目测了:投资资金=54亿-30亿=24亿美金,折合144亿元。
  投资花掉的钱144亿算出来了,那么随之而来的第三个问题也能回答了,
  3.缺口多大呢?356亿元人民币。
  这步计算就简单了,500亿-144亿=356亿
  这意味着阿里需要从外面搞来356亿元。
  第四个问题就该验证利息了。
  4.利息是多少呢?
  356亿的贷款,得先确定利率多少吧?目测9%-10%左右。
  这么低的利率是咋测出来的呢?参考国内的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2013年10月后,阿里集团借控股余额宝的东风,乘胜追击,收购了不少上市公司,部分收购对象从垃圾股咸鱼翻身。这些股票是可以用于抵押贷款的,这叫做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目前,其年化利率约9%至10%,较信托融资12%至15%的年化利率低3到5个百分点。这里暂定9%吧。
  16个月的利息=356亿*9%=32亿!
  如果再换算为9个月的话,18.02亿!(32X 9/16=18.02)
  是不是几乎与18.42亿的红线重合了?
  好吧,测试完毕。这个推测靠谱吗?我们从侧面来验证一哈。
  马云在对外投资的时候,总说跟对方说:钱不是问题。以至于让人非常吃惊。
  在中国这个金钱极为稀缺的国家,马云的钱为毛不是问题呢?
  因为可以鸡生蛋蛋生鸡。
  结合上面测试,天马试着回答一下:阿里来钱的途径可能是“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股票抵押贷款),贷款买了公司,然后又拿这公司股票做抵押去银行贷款,新的贷款又可以去买下一个公司。
  这游戏是不是从余额宝开始的,天马不知道,但是,浙江阿里持有的余额宝所在天弘基金51%的股份,毫无疑问是有抵押价值的吧。
  如果“钱真不是问题”是大实话,那么,通过股票抵押贷款来收购上市公司的游戏就可以无休止的玩下去。
  至少理论上是成立的吧。如果不是这玩法,你吱一声。
  实际情况如何,上市文件没有披露。悬念啊,巨大啊。
  至于阿里为战略投资是不是贷款356亿呢?这可不好说,这数字可能是碰巧蒙对了,也可能根本不靠谱,这个18亿红线压根就是胡扯淡。
  人家不好意思公开的事,咱不能没完没了的刨根问底吧。
  反正这个局做的很大很大,也充满风险,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某某一刀切断了马云银行“粮”道,可能整体都玩完。
  不过话说回来,阿里群英也不傻。咱局外人都看得到,人家操盘手还不明晰?
  本文仅提供一个餐桌的腐败话题,你一定觉得还有别的可能吧?别忘了告诉我。
  悬念二:30%的神秘股东何方神圣?参考股权回购资本构成
  F1文件披露了关于阿里股权很多数字,澄清了此前业界的猜测。
  比如,
  董事和高管持股?马云持股比例为8.9%(而不是7%);蔡崇信持股比例为3.6%;其余董事或高管持股比例不到1%。(以上合计约为13%,而非传说中的10%或12%。)
  此外,机构持股情况主要披露:软银持股比例为34.4%(而非36%或32%); 雅虎持股比例为22.6%(而非24%)。
  看到此处,你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以上股份合计约占70%,剩下的那30%哪里去了?
  国家队!国家队!国家队!
  场外音在耳边响起来,一个叫做“国家队”的朦胧不清的庞然大物浮出水面。
  阿里F1文件里可没提国家队,这国家队长啥样?
  咱们得简单回顾一下历史,那是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就在悲惨的日,阿里巴巴宣布接受融资76.5亿美元,从雅虎手中购回20%股权。
  有人或问:9月是秋天啊,南方那里来的雪花呢。
  呃,江湖传言那天是阿里的遭难日,阿里对外带着张笑容的脸,但内心深处是悲风落血的。
  阿里要回购股权。不惜与股东破脸,争斗许多年,终于有了结果,雅虎同意出让股份。
  经多方打探核实,方得知这76.5亿美元大概由以下四项构成:
  第一项:向中投等私募机构发行20亿美元普通股(中投认购10亿美元,其他由国开金融资本、博裕资本和中信资本等三家提供)。
  第二项:由现有股东淡马锡控股、DST全球及银湖等追加优先股投资19亿美元。
  第三项:银行贷款20亿美元。其中,国开行提供10亿,另外10亿由花旗、瑞信、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澳新银行、巴克莱银行、瑞穗实业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八大银行提供。
  第四项:阿里巴巴集团自己筹集了17.5亿美金(含9.5亿美元现金和8亿美元优先股)。
  交易完成后,雅虎落袋76.5亿美元(分为63亿美元现金、8亿美元的阿里巴巴优先股,以及支付两家公司技术和专利许可协议的5.5亿美元)。
  国家队进来咯!
  各位看官,您可注意到,阿里巴巴回购雅虎的股份,引进了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投资!在第一项的这20亿美元的入股当中,中投一家认购了10亿美元,国开行旗下的国开金融、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认购了其余10亿美元。
  以上均属道听途说啊,不足为凭。这四项资本来源,有多少构成了30%的股权?第一项和第二项加起来就是啊。(第三项属于银行贷款,不用算,第四项给了雅虎,也不用算)。
  第一二项加起来才区区39亿美元,怎么就能占股本30%,当时不是号称380亿美元估值吗?
  阿里一向讳莫如深,对这个问题俺也不能回答了。
  提供另外一个线索。
  根据F1文件,来自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的28名高管将组成一个合伙人团队,这个团队拥有提名多数董事的“专属权”。企业治理分析集团GMI Ratings的加里&休伊特表示,合伙人拥有如此之高的控制权,意味着“一切都将取决于那几位独立董事们的素质”。
  阿里巴巴董事会将有9名董事,而阿里巴巴只提名了其中3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和软银的孙正义(Masayoshi Son),雅虎的可能出局。剩下的6人是何方神圣?又是一个悬念哈。
  F1文件倒是提了一句:阿里巴巴目前由28名合伙人,包括22名阿里巴巴管理层成员和另外6名相关公司和附属企业的管理层成员。
  这里显然有隙可乘!欢迎同学们发扬狗仔队精神穷追猛打哈。
  悬念三:对京东等的影响多大?参考“打着望远镜找不到对手”往事
  如果你把这个F1文件从头到尾翻一边,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半成品!
  好多空格等着填空啊,让人忍不住想问:阿里你交给美国老师的这tmd是一份合格的答卷还是问卷哪?
  为何拿出一份半成品的答卷呢?这事匪夷所思呢。
  有人说:为了卡位!
  卡谁的位呢?很有趣。天马喜欢悬疑,于是一步步追究下去。
  首先,阿里巴巴讲了一个牛逼的故事,足可灭掉电商一片。开头第一句便是:“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代名词”。
  第二句是,“2013 年,业内消息称我们是世界上总商品量最大的在线和移动商务公司。 我们经营的这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第三方平台,我们不参与直接销售,不与零售商竞争,也没有存货。”
  记得当年B2B国内群雄逐鹿的时候,马云放出豪言:我就是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这是最能体现马云吹牛逼超能力的一句话。日,马云首度跃上了BIG巅峰,他掌舵的一家专门为600万中小企业提供外贸平台的互联网服务商――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业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当年的许多B2B平台都降到了地平线之下,现在几乎隔世为人了。(呸呸呸,京东好可怜)。
  2014年这次IPO,马云虽然没有吹牛逼,但是BIG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两句话一出,就足以让对手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自己了。(呸呸呸,京东要努力)
  其次,F1文件中还提到了阿里巴巴的七个孩子,个个身强力壮都能打架,简直就是金刚葫芦娃,他们名字分别是:淘宝网、天猫、聚划算、alibaba.com、1688、aliexpress、阿里云。
  阿里是这样对老外介绍自己的:我们是最大的在线和移动商业公司。
  老大,淘宝市场,中国最大在线购物目的地。
  老二,TMALL,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平台的品牌和零售商,
  老三,Juhuasuan,中国最受欢迎的团购市场,
  老四,alibaba.com,中国最大全球在线批发地,
  老五,1688.com,我们中国批发的市场,
  老六,AliExpress,我们的全球消费市场
  老七,云计算服务(万网等)。
  天马E文是个软肋,翻的形散神也散,所以这不代表阿里F1文件的国际水准,望大家不要见怪,凑合着看先,如果需要E文原版,可以百度,可以谷歌,可以留言,我给你word。
  再次,出现了一个“our ecosystem.”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已成为中国在线市场标准开发的领先者。
  鉴于我们已实现的规模,一个生态系统围绕着我们的平台演变出来,它包括我们的买家、 卖家、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战略联盟伙伴和被投资公司。
  我们的平台和我们扮演的角色,是连接买家和卖家使他们随时随地的可以做生意。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时间和我们的能量,大部分花费在谋求更好的生态系统利益和照顾各种生态参与者上。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拥有这种发展的所有权。因此,我们称之为"我们的生态系统"。
  (原文:Our platform and the role we play in connecting buyers and sellers and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do business anytime and anywhere is at the nexus of this ecosystem. Much of our effort, our time and our energy is spent on initiatives that are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various participants in it. We feel a stro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system and we take ownership for this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we refer to this as “our ecosystem.”)
  瞧瞧这意思,俺们不光最大最强,孩子多了能打架,还拥有独一无二的our ecosystem,试问天下电子商务公司,有谁堪争锋?当当李大嘴,京东刘喷壶,卓越亚马逊,你们哥几个叠罗汉,望远镜里面都看不见。
  试问:阿里一旦上市成功,狂吸200亿美金,美国股市还有多少钱留给京东当当们呢?
  京东大年三十偷偷提交IPO文件,给阿里巴巴集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京东的动作不太洒脱,好像害羞的小媳妇,不敢让人看自己“容颜”,用春节这块红布做盖头。此举导致看新娘的好多人无法正常过年,除夕当天对京东发出最强的怨念。
  阿里此番提交F1文件,客观上来看,卡在京东上市入洞房的前夜,京东是不是很爽不知道,反正这阵子强子奶茶的绯闻营销凉菜了,无论是易迅也好腾讯也罢,联合推高估值的战略受到阻击。现在,京东进入了深不见底的静默期,无法还手,只能任人粗暴,脸上还得挤出一张笑容,好不悲催。
  这是一份未完成的F1文件。目的就是先跟老美打招呼,到9月份,俺们就来IPO了,您把钱攒着,不要给京东,也不要给当当了,他们才略有赢利;有亚马逊ebay股票的,也赶紧卖掉吧,论赚钱,俺是他们老师。
  谁说后发不能制人?你们老外知道太极拳吗?太极就是专门后发制人的懂不?马云练过太极懂不。
  呸呸呸,先交卷的那些同学瞬间不见了。
  悬念四:阿里电子商务的真相是什么?参考下面的图
  在阿里的F1文件里,我感兴趣的还有一张图。这张图首次揭开了阿里电商平台的秘密。
  该图主要是解释阿里家7个孩子的关系(商业模式),图配文曰: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商户网络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而更多的消费者吸引更多的商户。此外,我们的交易市场是相互关联的,很多买家和卖家在一个市场还参加我们的其他市场活动,从而创造一个二阶网络效应,进一步巩固我们的生态系统。
  放下这翻译的云里雾里的E文,看着下面这个图,闭上眼睛,让它浮现在脑海里,你看到了什么?
  这图分成四部分,需要从右往左看:
  sellers---&1688.com--------&taobao.com------&buyers
  alibaba.com tmall.com
  juhuasuan.com
  aliexpress.com
  看出啥名堂了吗?
  阿里的电商平台虽然有六个,本质就是两组:
  第一组是批发,alibaba.com往国外倒腾,1688.com在国内倒腾;
  第二组是零售,taobao.com、tmall.com和聚划算哥仨国内零售,而aliexpress.com (国际版淘宝)往国外零售。
  不管你咋想,反正,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堂:有许许多多的人,到第一组平台进“货”,谈好价格物流,实现“批发”;然后再把“货”拿到第二组平台,实现“零售”。
  这就是所谓阿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our ecosystem!
  天马望图生义,胡思乱想,也看不懂洋文,理解的非常片面,希望各位不要见怪。
  跟线下销售相比,这些“货”,不就是阿里数以万计里的里的一条条数据,阿里网页上的一张张照片?
  所谓“进货”,不就是给阿里的服务器改动一个数字吗?
  阿里电子商务的真相难道就是卖家从B2B平台“批发”商(tu)品(pian)过来,然后粘贴到C2C平台上“零售”?
  所谓网络营销,不就是拼命给平台送钱?
  淘宝卖家不是宣称自己价格便宜,没有中间渠道么,这线下的装修水电费是没了,可线上的推广成本能省下多少呢?
  电子商务号称革了传统营销的命,压缩了许多渠道成本,难道在线上平台之间来回倒腾不需要一点费用?
  真相解剖完毕,再免费赠送两句题外的话,包邮哦。
  昨天有个图片新闻在朋友圈传疯了,图片上说,电视新闻曝光电子商务运营,有人在天猫运营直通车里烧了20万,只转化了3单,结果被老板打的头破血流,住进医院。
  挨打的那个猪头脑袋上缠满了绷带,脸蛋好像被蹂躏的变形了。天马见后倒吸一口凉气,中国电子商务的BIG荡然无存呐。
  电商运营成本过去姓零,现在姓高了。居高不下,高的令人抑郁。前几天我在自己的微信公号goto5way中分享了一个文章《卖家:为什么潘康奶员Υ匆低娌幌氯チ恕罚腥擞昧宋雌缆劬桓鐾绲昶痰某杀荆倘酥桓锌缟棠J阶叩蕉サ--就等着走下坡了。
  诚然,阿里上市之路异常坎坷,而数百万计的卖家在阿里创业也实属不易。正如无数的工蚁成就了蚁后,正如无数的建筑民工成就了万科万达的高楼大厦,正如无数工人成就了富士康和苹果的风光,也有无数的中小卖家默默的用自己的汗水为中国电商输血。
  这是一种举国模式,它的特点是封闭和资源高度集中。
  在互联网圈子里,这种模式比比皆是,成就了许多上市公司,同时,它也存在着两大明显的缺点:过度依赖于平台方的“计划”手段和巨大的财务投入。过度依赖公司的计划手段,就难以发挥自组织的威力,平台的一举一动,哪怕改动一个小小的按钮,也会对每个成员影响巨大,因而,发挥不出自组织配置资源的优势。巨大的平台自然需要巨大的财务投入,巨大的财务投入,造成平台每个成员都要为之耗资买单,如不买单就会自动淘汰,然而,即使你买了单,却不见得能如期获益,因为能从平台中受益的总是极少数,由此,又将会产生一种新的社会不公。
  扯远了,我脚的,得发扬互联网的平等精神,得照顾弱势群体,是时候了。
  电商平台的举国体制,该考虑转型了。
(责任编辑:余瀚洋)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拆解阿里/亚马逊/谷歌的智能音箱,发现了四个问题 - EDN电子技术设计
随着智能音箱的火热以及语音交互的盛行,麦克风阵列技术开始走向前台,“XX产品用的是谁家的麦克风阵列”也成为行业中热议的话题;这时我们很有必要看清“麦克风阵列”产品技术的过去现在和产业链现状。
如果没有“它”,所有的人工智能设备都是“聋子”,所有的智能音箱都是智障音箱;如果没有它,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牛X到天都没用!它是智能设备的“耳朵”——麦克风阵列。
“Alexa”,当你对着亚马逊Echo呼唤时,它用顶部的蓝色光环应声相应,“今天天气怎么样”,它就会“听懂”你的意图,用柔和的声音告诉你天气状况。
(从左到右依次为叮咚音箱A1、亚马逊Echo、Google Home、天猫精灵A1)
而“听懂”或者“听清”的第一步在于准确的获取用户的声音(即拾音),否则无论云端的虚拟助手多么智能,也是无头苍蝇。麦克风阵列是语音交互的第一步,在智能音箱落地中有关键作用,不仅传统的芯片公司,语音技术巨头和有深厚技术背景的初创公司纷纷加入这一领域。
同时,随着智能音箱的火热以及语音交互的盛行,麦克风阵列技术开始走向前台,“XX产品用的是谁家的麦克风阵列”也成为行业中热议的话题;这时我们很有必要看清“麦克风阵列”产品技术的过去现在和产业链现状。
那么我们经常提及的麦克风阵列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别及作用?哪些玩家参与其中?市场上各家智能音箱使用的麦克风阵列又有什么不同?
一、麦克风阵列:拾音
简单来讲,麦克风阵列是由2个及以上麦克风按一定规则排列组成,在特定空间对声音进行获取和处理的录音系统,它是远讲语音(超过1米以上)设备的一个关键部分。(注:本文所讨论的为远讲语音设备中的消费级麦克风阵列)
(图为四款智能音箱的麦克风阵列)
麦克风阵列的功能就是拾音。在远讲语音设备中,麦克风阵列通过声源定位、波束形成、噪声抑制、回声消除等远讲算法,有效拾取声音,从而保证具体场景中语音的识别率。
具体来讲,以智能音箱为例,在家庭场景中会存在各种噪声等,麦克风阵列的作用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众多干扰噪声中寻找到你,但只是找到还不够,还需要抑制噪声、消除自身发出声音的影响,并增强你的声音,从而确保在云端进行有效识别,并满足你的任务指令。
而拾音又分为远场拾音(1米外)和近场拾音(20cm内)。比如,以Siri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就是近场拾音,采用的是单麦克风,可在近距离、低噪声的情况下拾取符合语音识别需求的声音。但是一旦将智能手机放在有噪声的较远的距离,Siri的识别率就会直线下降,单麦克风的局限就凸显了出来。
而这正是远场拾音和近场拾音的区别,也凸显了麦克风阵列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由于噪声、混响等因素的存在,远场拾音还要与远讲语音识别算法相匹配,才能真正做到“听清”。
二、麦克风阵列中的关键技术
在远场拾音中, 麦克风阵列可以提供前端信号处理,拾取有效的语音信号输送到云端进行识别。这其中就几项关键的技术:声源定位、波束形成、噪声抑制、回声消除、语音增强。
1、声源定位
声源定位的任务就是在具体场景中,甚至从噪音中找到发出声音的“你”,以便后续的波束形成。它是基于麦克风阵列对目标信号(声源)的位置探测,确定在特定空间中说话者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在移动场景中,实时的声源定位就显得重要。
2、波束形成
波束形成是对麦克风阵列中各个麦克风输出的声音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形成空间指向性。这种方法会抑制目标声音以外的声音干扰,不仅抑制噪声也包括其他方向的人声。
以叮咚音箱的AIUI模式为例,开启了一定时间的多伦对话后,它会优先默认第一个说话者作为它拾音的主方向,从而抑制其他方向的声音,来保证和一个对话者的交互。这也意味着,当前技术下,智能音箱不可能同时和多人进行交互。
3、噪声抑制
你在卧室中开着电视,是很难唤醒在你床上睡觉的iPhone中的Siri的,这就是它不具备噪声抑制的能力。但你可以唤醒理你较远的智能音箱,这正是噪声抑制的作用。
简单来讲,噪声抑制就是在目标信号和干扰噪声中,保留目标声音,削弱周围的噪声,从而保证获取的目标声音信号相对清晰,再结合云端相匹配的语音识别算法,实现有效识别理解。
混响就是声源发出后,在空间中经过多次物体(墙壁)的反射和吸收,若干声波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现象,它会影响语音信号的处理,声源定位的精度以及语音识别效果。通过远讲算法消除混响是远讲语音设备在拾音环节的关键一环。
5、回声抵消
回声抵消简单来讲,就是不让语音设备自己发出的声音干扰到拾音过程。比如在智能音箱播放音乐时,你唤醒设备并下达命令,这时麦克风阵列同时采集你发出的声音和正在播放的音乐的声音,而回声抵消就是要去掉其中音乐的声音并保留人的声音,以供云端进行语音识别。
6、语音增强
在家居环境中,存在着背景噪音、回声、混响等噪音干扰,这些噪音相互叠加严重影响语音识别效果。除了降低各种噪声外,还可以从语音增强进行改善。
远距离拾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获取的语音信号较弱,需要通过麦克风阵列进行噪声分离,提取目标信号,并增强语音信号的能量,从而提升语音识别效果。
三、消费级麦克风阵列的里程碑事件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麦克风阵列已经被应用到语音信号处理中,进入90年代以来,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信号处理算法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语音交互成为趋势,麦克风阵列逐渐进入消费市场领域,日趋火热。
在麦克风阵列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先声互联创始人付强曾谈到,麦克风阵列在消费级领域出现有几个里程碑事件:
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微软在2010年6月份正式推出的Kinect,它是Xbox 360游戏主机的体感周边设备,内置了红外线摄像头、传感器、麦克风阵列,可通过对用户身体动作的变化和发出指令来操作游戏。Kinect曾累计销量2900万部,但近几年逐渐推出了人们的视野。
(图为微软的Kinect)
第二个是三星在2012年推出的全球首款具有远讲语音能力的智能电视,该电视使用麦克风阵列,科胜讯的语音芯片,支持语音操控,并带动了国内的智能电视潮。
第三个里程碑事件就是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在2014年底的推出,其采用6+1麦克风阵列,支持5米远讲语音操控。Echo不但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音箱设备,还是消费级麦克风阵列应用的里程碑事件,并带火了当下国内这波智能音箱浪潮。
(图为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
其中,三星的第一款智能电视和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都用了4年时间去打磨,才有了今天的技术成熟。而反观国内的智能音箱浪潮,我们还缺少这种对技术的长线投入和对产品的耐心打磨。
四、麦克风阵列的代表性玩家
随着国内智能音箱以及语音交互的火热,在麦克风阵列以及远讲算法领域诞生了一波方案提供商,其中能够提供麦克风阵列的硬件方案,又能够提供前端算法的厂商并不太多,本文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几家方案厂商。
1、科大讯飞——国内语音龙头
科大讯飞是国内一家老牌智能语音公司,其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在研究麦克风阵列技术。目前在讯飞开放平台上,提供二麦线性阵列、四麦线性阵列和六麦环形阵列。中兴、海康威视、美的、高德、优必选、狗尾草等都是其客户。
叮咚音箱就是由京东和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的灵隆科技推出的,其中科大讯飞提供语音语义等技术支持。叮咚音箱A1是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音箱,于2015年8月正式推出,它采用7+1麦克风阵列,豪恩声学提供的ECM麦克风,并采用科胜讯CX20810-11Z音频芯片。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智能音箱置于顶部,而是位于主控电路板下面,并采用中空结构,麦克风向外侧倾斜拾音,颇具创意。
(叮咚音箱A1的7+1环形麦克风阵列,黑色为麦克风)
2、科胜讯——国际语音方案巨头
科胜讯成立于1999年,曾是全球最大的独立通讯芯片提供商,后来几经波折被新思科技收购。在语音交互领域,它主要提供语音芯片和麦克风阵列技术,其方案最大优势在于降噪和语音增强算法,技术打磨也更加成熟。难怪科胜讯总裁Saleel Awsare会说,其双麦克风就可以实现友商5-8麦克风的解决方案的效果。
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哈曼、科大讯飞、出门问问、云知声等都是其客户或合作伙伴。据了解科胜讯为Alexa Voice Service (AVS) 量身定做了AudioSmart 语音处理开发套件出货量已超过3000万套,涵盖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电视、机器人等多个品类。出门问问刚刚发布的智能音箱也采用科胜讯的方案,此外,苹果HomePod也可能采用了科胜讯AudioSmart开发套件。
3、先声互联——阵列研究先行者
先声互联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创业公司,主要提供麦克风阵列以及前端信号处理技术。其创始人付强曾在中科院声学所有10余年的声学研究,在语音信号处理领域有20余年的积淀。先声互联目前主要提供两麦、四麦、六麦等解决方案,在抗混响、回声消除、语音增强等方面表现不俗。
先声互联是百度的合作伙伴,其多麦克风硬件开发套件也应用在百度DuerOS平台中。目前,物灵的luka阅读养成机器人、极米科技的Lightank W100、数字家圆的亲见H2等产品都采用了先声互联的远讲算法以及麦克风拾音模组。此外,先声互联也正在和腾讯、联想、小米等公司就某些智能硬件产品展开合作。
4、思必驰——成熟方案输出商
思必驰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面向B端客户的语音语义技术提供商。其副总裁雷国雄告诉笔者,思必驰从2012年就开始研究麦克风阵列技术,并配备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语音信号处理,结合思必驰的语音进行优化。目前思必驰提供单麦、两麦、四麦、六麦等解决方案,经过5、6年时间的积累,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均表现不错。
近期阿里推出的天猫精灵X1就是采用思必驰的环形6麦克风阵列,模拟麦克风则来自敏芯微电子,天猫精灵在降噪、回声消除等拾音方面均有不错表现。此外,联想、小米、美的、360、DOSS等都是其客户。
5、声智科技——新起之秀
声智科技也成立于2016年,提供麦克风阵列以及远讲算法,目前其推出了单麦、两麦、四麦、六麦、八麦的阵列解决方案,也有不错的表现。有趣的是其创始人陈孝良也来自中科院声学所。
近期刚刚发布的小米AI音箱,就采用了声智科技的环形6麦克风阵列和唤醒技术方案。声智科技也是百度的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DuerOS的语音解决方案。此外,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华为、海尔等都是其客户。
五、麦克风阵列:两路分化
目前智能音箱中的麦克风阵列呈现两路分化,主要包括环形和线性。亚马逊Echo、叮咚音箱、天猫精灵、小米AI音箱等技术路线相似,都使用6(+1)、7(+1)个麦克风的环形阵列,而Google Home、出门问问的问问音箱则采用了2麦克风的线性阵列。
(亚马逊Echo的6+1环形麦克风阵列,金色为麦克风)
为何各家使用的麦克风数目不一,真的是数目越多越好吗?先声互联付强曾从技术的角度谈到,事实并非如此。目前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大致可分为两种技术路线:
一种是以亚马逊Echo为代表的经典波束形成路线,它对麦克风的数目以及阵列拓扑结构(排列位置)依赖较大,通过使用较多的麦克风以及特定结构,从而使得波束的空间区分性更强,保证声源定位和拾音效果。
另外一种就是以科胜讯为代表的路线,该路线更加依赖语音增强算法,而对麦克风阵列数量和阵列拓扑结构依赖较小,通过通过自适应降噪、降低混响、语音分离等技术,从而靠少量麦克风获得良好的拾音效果。
有趣的是,刚刚在8月24日发布的出门问问的智能音箱采用的就是科胜讯的2麦克风阵列,从其测试结果来看,远场拾音唤醒能力并不输于竞品。
(黄色方框为Google Home 2麦线性阵列)
关于阵列麦克风数目的选择,思必驰副总裁雷雄国则从产品层面谈到:首先从性能上考虑,思必驰从单麦、6麦、8麦、12麦都有尝试,思必驰最终选择6麦作为主要的阵列方案,是成本和性能的一个综合考虑。6麦以上尽管性能也会提升,但提升的效果和成本不成正比,但6麦一下数目的减少,成本会降低,性能也会相对降低。
其次,产品形态会影响阵列的选择,比如电视上的Soundbar等设备是长条形,就适合线性阵列;而Echo、叮咚是椭圆,它就可以选择环形阵列。
此外,麦克风数目的选择还和产品定位有关。定位高端产品,对体验有更高要求,则可以选择6麦阵列,而中低端的产品可选择2麦或4麦。
六、麦克风阵列在远场交互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智能音箱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在拾音、唤醒、识别方面都能够欧达到一个不错的效果,但在远场交互中麦克风阵列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误唤醒是一个问题。雷雄国也谈到,表面看这个是唤醒的问题,但实际跟阵列有较强的关系,唤醒拿到的是阵列拾音的信号,阵列对信号噪声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误唤醒。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产品的思路进行解决,如唤醒之后只是亮灯而不“说话”,这样会好很多。
第二,声源定位需要提升。在声学环境中,尤其是在反射较强、回声较强、噪音环境下,声源定位需要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动态环境中对用户位置的跟踪也需要提升。在家庭场景中, 人会处于一种移动的状态,唤醒和指令可能不在同一个方位,在下一次人机交互中会重点处理刚刚那个方向的信号,如果房间存在多个音源,就可能无法执行指令。
第四,麦克风阵列无法同时进行多人声的识别和处理,当下的波束形成和噪声抑制,会使阵列在同一时间处理同一个方向的声源,从而抑制其他声源,这就意味着当下的技术路线下,机器无法同时与多人进行交互。
结语:麦克风阵列赋予智能硬件“耳朵”
提起未来,我们会幻想无处不在的智能,虚拟助手帮助我们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机器具备智能的第一步应该是听懂人类的心声,那么它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一双“耳朵”。
而在人工智能的当下,麦克风阵列的作用就是赋予智能硬件以“耳朵”,让它更好的听到人类的声音,然后将声音传输到云端的智能“大脑”去理解,去调动自身的“技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但这双“耳朵”在各种场景中是否灵敏好用,能否“耳听八方”,还需要底层声学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来源:智东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