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前后的哗 英雄 国语 1992人物是谁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魏镛_百度百科
魏 镛(1936— 2004年) 留学美国,博士。号震宗,湖北人。1960年前后获台湾“”法学士学位,后留美,先后获国际关系学硕士、政治学。后曾任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助教、讲师,曼菲斯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及政治系研究部主任、亚洲研究委员会主席,密执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社会神学中心访问学者,布鲁金斯研究所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客座副教授。[1]
1975年当选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为该所非美国籍亚裔学者第一人。曾当选为“杰出教育家”,两度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1977年获“艾森豪威尔奖”。1975年回国,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心副主任,兼政治研究所及台湾大学教授。1976年任台湾当局“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事国民党第十一至十三届。魏镛教授於日因病逝世,享年68岁。
魏镛人物生平
魏 镛(1936— 2004年) ,字震宇,黄冈人,1937年生于武汉。外交系毕业(法学士);美国奥瑞冈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政治学博士;现任教授,前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系讲师、助教授;美国曼菲斯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同校正教授兼政治系研究部主席及亚洲研究委员会主席;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社会科学中心访问学者;布鲁金斯研究访问学者;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国家客座副教授。[2]
1975年,获选为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为非美国籍及亚洲血统学者之首次获得该项荣誉;同年获选为国际关系学会(i.s.a.)比较及科技研究理事会理事;1972年膺选美国杰出教育家,其传记於1968年起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行为及社会科学部份);1999年至2000年获邀担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魏氏曾於1970手至1971年,应母校国立政治大学邀请及行政院国科会奖助,返政大任国家客座副教授一年。1975年,应邀回国服务,担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并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及台湾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1976年9月至1988年7月,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8月,出任国民党训练机构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同年12月升任该院主任。1990年8月,出任交通大学教授兼共同科主任,1992年当选立法委员并担任外交及侨政委员会召集委员。1995年重返交通大学执教,并兼前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美文化经济文化协会理事长,2004年卸任。2002年自交通大学退休,转赴世新大学执教。
魏氏曾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及国际政治学会理事会理事,是国内少数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学者;渠在担任行政首长,推动行政现代化工作之馀,继续从其学术专业领域内研究并在大学兼任教职。魏氏在政治行为,公共政策、政党政治、国际政治、菁英理论及两岸关系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肯定,对行为科学及中华民国政府台湾地区的公共政策研究及实际政治运作亦产生了具体影响。
魏氏自1971年开始,即在著名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及国际法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并广蒙引述及讨论。自1975年起,魏氏因先后提出「多体制国家」与「双重承认」理论,而引起国内外广泛讨论,对中华民国政府之外交政策及大陆政策之形成起了启发性的作用。近年来魏氏更提出「联锁社群」之新观念,并主张国际法应将「政治实体」视为新的国际法人,亦受到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界之重视。
魏氏中文主要著作有「公共政策」、「社会科学之性质及发展趋势」、「行为科学研法与美国之中国研究」、「科学、人才、与现代化」等多册;有关中国政治,中国政治文化,分裂国家承认问题之外文专书及外文论文著作先后在美、法、韩、德、日之著名学术出版社及期刊中出版。
魏氏在担任立法委员期间,曾多次当选该院外交及侨政委员会召集委员,并曾率团访问美、日、法、俄等国,争取各该国对我国立场之了解与支持。此外魏氏在立法院期间,对推动社福教育及全民健保法案,均甚著绩效,获得广泛肯定。
在渠横跨学术界、党政界、国会及行政界之多元丰富生涯中,魏氏曾获多项国内外荣誉;1972年,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1977年,蒙美国艾森豪基金会遴选为该基金会当年之中华民国之获奖人;1987年,获颁行政院服务奖章;1991年,获得北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年,连续两度获得光华奖章,1999年,获得行政院研考一等奖章。
魏氏在平日教学研究工作之馀,常应国外著名智库如美国外交政策国家委员会、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美国传统基金会、美国企业研究所,及胡佛研究所之请,宣读论文或发表演讲。魏氏在1997年於汉城国际政治学会年会上提出之解决分裂国家问题之「联锁社群」(linkage community),及1998年在美国政治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中所提出「心理治疗性的政治」(therapeutic politics)的新概念来诠释台湾地区民主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民粹威权主义现象,均获广泛回响。
魏氏於研究教学之馀,喜习字绘画;曾举办过多次书画展,渠之书法及所绘虾子及骏马,均颇获好评。
魏镛大事年表
日 生于省武昌(今市)[3]
进入四川省江北县人和场石庙国小就读
对日抗战胜利,返汉口市进入廿中心国民学校就读。
由湖北再赴四川,进入重庆中正中学就读。
自台湾省立板桥中学初中部毕业
自台湾省立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以仅次於乙组榜首之高分考上第一志愿政大外交学系就读。
代表中华民国参加日本国际学生会议,高等检定考试外交官新闻官及格。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毕业,考取政大外交研究所。
特种考试外交官领事官及格,外交部条约司科员。
1962年~1967年
美国奥瑞冈大学政治学系研究及教学助教
美国奥瑞冈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
与奥瑞冈大学同学孙宁女士结婚
1966年~1968年
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系讲师、助教授
美国奥瑞冈大学政治学博士
传记入选「美国科学名人录」,长女瑗出生。
1968年~1969年 美国田纳西州曼菲斯州立大学政治系助教授
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助担任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69年~1974年
美国曼菲斯州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1970年~1971年
应国家科学委员会之聘返国担任国立政治大学客座副教授,讲授「政治行为」及「政治发展」。
完成《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序言写作
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次女琳出生。
美国曼菲斯州立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研究部主席,于asian forum期刊中刊出有关中国政治体系之分裂与统一过程之论文,首次提出「多体系国家」之观念。
1974年~1975年
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
1975年 4月5日总统 蒋公(即)逝世,5月越南陷共,决定应经国先生之嘱返国服务,8月家眷先行返台,9月本人归国。
1975年~1976年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6年~1988年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6年~2004年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
膺选为美国艾森豪奖金中华民国获奖人,偕夫人赴美考察三个月,同年起担任艾森豪奖金中华民国协会董事。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访问学者
1979年~2004年
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第十一至十六届)
1980年10月
应韩国国土统一院之邀赴汉城发表论文,再度具体阐明「多体系国家」之观念,主张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提,容许分裂国家不同部份均取得国际法人地位。此理论迅速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行政院孙运璿院长在院会指示外交部会同新闻局、研考会就我国之国际法人地位加以研究。
奉行政院指示,协调乔治城大学及马里兰大学法学院举行「多体系国家与国际法」之研讨会,会议结论签呈孙运璿院长后分送有关政府首长及机关参考
1981年~2004年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正会员
中华民国奥瑞冈大学同学会会长
获颁行政院服务奖章
1988年~1999年
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继多体系国家理论之后,继续提出「双重承认」之理论与建议,引起广泛讨论。
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
1989年~1993年
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
率团赴法国巴黎争取中国政治学会进入国际政治学会(ipsa)之团体会员
国际政治学会理事会理事
1989年~2002年
国立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
1989年~1991年
国立交通大学共同科主任
获得北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
1991年~2004年
创立前瞻基金会,并担任董事长兼前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连续两度获得光华奖章
1993年~1996年
第二届立法委员、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召集委员、立法院国民党党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内规研修小组委员、立法院纪律委员会委员。
在「多体系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联锁社群」分析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之情况
1997年~2004年
中美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
在美国政治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提出「心理治疗性的政治」分析台湾民粹威权政治的现象
1999年~2000年
获邀担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获得行政院研考一等奖章
2002年~2003年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担任讲座
2002年~2004年
世新大学教授
日 病逝台大医院
魏镛毕生成就
一、政策学术影响
「多体系国家」(multi-system nations)理论为魏镛教授在1970年代后期所推出之原创性社会科学理论。经过廿馀年之演变,此理论不仅成为学术界讨论分裂国家问题常被提及之理论,而且尚成为台湾两岸界定双方关系之理论基础,兹将此项理论发展及应用情形列述如下:
1974年,於asian forum期刊中刊出有关中国政治体系之分裂与统一过程之论文,首次提出「多体系国家」之观念。
1975年,获得美国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humanities)奖助,集合十六位美国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在国际关系学会(isa)之内举办举行有关「政治分割,移民,少数民族,及非国家民族」之研讨会,从多科际之角度深入探讨分裂国家之问题,其结论获得国际学术界广受重视。
1976年,在isa年会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评估及展望」之英文论文。
1977年,发表「分裂国家之国际法人地位」论文,提出分开统一与承认问题之概念,主张让分裂国家每一部份均取得国际法人地位。
1979年,中美断交,魏镛奉派为我国代表,与美方代表谈判。1980年10月,应韩国国土统一院之邀赴汉城发表论文,再度具体阐明「多体系国家」之观念,主张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提,容许分裂国家不同部份均取得国际法人地位。此理论迅速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行政院孙运璿院长在院会指示外交部会同新闻局、研考会就我国之国际法人地位加以研究。
1981年6月,魏镛奉行政院指示,协调乔治城大学及马里兰大学法学院举行「多体系国家与国际法」之研讨会,会议结论签呈孙院长后分送有关政府首长及机关参考。其后孙院长生病离职,推动动力暂缓;惟魏镛仍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学会发表一系列相关之论文。
1988年,魏镛继多体系理论之后,继续提出「双重承认」之理论与建议,引起广泛讨论;随后参与「国家统一纲领」之拟议,此项纲领肯定一个中国原则,并指出「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基本上接纳了「多体系国家」之观念。
日,行政院连战院长在立法院答覆立委质询时公开表示:可以接受「双重承认」作为政府之政策;而外交部部长钱复在日於立法院外交委员会答覆立委质询时也表示同意「一个中国,两个国际法人」之看法。至此中华民国政府可谓已正式公开接受了「多体系国家」之概念。
1994年7月,行政院陆委会,发布「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其中明确指明「中华民国政府同时也主张在两岸分治的历史和政治观念下,双方应充分体认各自享有统治权以及在国际间为并存之两个国际法人的事实」,「多体系国家」成为中华民国对外政策之理论基础,乃告完全确立。
在国际社会方面,美国、韩国、德国,等多国学者均曾引述及支持多体系国家之理论,魏镛有关多体系国家之论文,并被美国著名国际法教科书指定为参考读物。
在中国大陆方面,官方虽未曾公开反应,但大陆学者私下表示,「一国两制」之研拟,曾经参考魏镛「多体系国家」之概念。而大陆之留美学人郑海麟博士更公开对多体系国家加以赞扬,认为「『多体系国家』与『一国两制』两个概念,都是最有智慧的中国人提出的极富原创性的观念。」,与大陆关系密切之「中国评论」亦刊出魏镛所著有关多体系国家与一国两制比较之论文,可见此观念在中国大陆未来仍有发展及运用之空间。
2000年9月,美国著名律师公会出版之「国际法学家(international lawyer)」季刊,经过严格之审查,刊出魏氏有关多体系国家之承认问题之论文,至此,「多体系国家」理论及成为国际法学界重要文献及律师界参考之对象。
影响性:「多体系国家」理论及相关之「联锁社群」暨「民族内国协」之观念:
(1)对分裂国家各项问题之研讨,已在国内及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之影响。
对我国大陆政策,尤其是「国统纲领」及「两岸关系白皮书」之制定,有重大而直接之影响。
韩国学者(包括前韩国大总统辅助官在内)金学俊公开为文承认「多体系国家」概念对两韩互动模式,有相当程度之影响。
(4)对中国大陆「一国两制」概念之形成,有间接影响。
对我国政府及外交官,说明我国之国际法人地位,有正面之效益。
突破分裂国家「统一」与「承认」问题之纠葛,容许一个国家之内两个制度之并存,创造和平共存及和平统一之空间。
为分裂国家不被承认部份争取国际法下之权利,保障了不被承认部份人民之权益。(请参考「国际法学家(international lawyer)」论文)
在「分裂国家」等既有概念之外,创造了「多体系国家」,「联锁社群」,「民族内国协」,「中华共同体」诸新观念,在国际学术界突显了魏氏学术创新之实力。
在国际法学界,提出了「政治实体」的新观念,提供了未来国际法学界思考及创新的空间。
二、政治科学贡献
魏氏在国际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国际政学界,为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观念及新思维之学人,其贡献已广受肯定,兹分列叙述如下:
魏镛於1971年,即在著名之美国东北政治学会期刊polity(ssci期刊)上发表有wallace vote之论文。
同年,膺王云五、刘季洪,及罗志渊先生之命,撰写「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之长序,其后并抽印成单行本,迄今为社会科学导论之基本教材及参考书。
魏镛受极严谨之经验性社会科学及数量化分析之训练,其有关政治文化,现代化,人才引用,民主化诸论文,均有其特出之见解,故能於一九七二年开始即发表於ssci期刊之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刊物(disciplinary journals)如polity, journal of politics,而非仅发表於区域性刊物(area studies)。
魏镛在担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时,曾经努力使该中心所发行之issues and studies期刊进入著名之国际政治学会(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ipsa)所出版之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期刊。
魏镛之著作,广为国内外学者所参考引述,且因其在实际政治中扮演之角色,对相关政策性问题之拟议,也产生具体影响。
魏氏有关现代化,民主化,人才引用,及两岸关系之著作,已对现实政治之改革,产生了具体之影响。
魏氏有关现代化「分配性模式」(allocative model),政治文化「中程理论」分析模式,人才引用中之「植根模式」及「乳牛模式」,以及民主政治之「心理治疗模式」,均发人所未发,而有特殊之创见。
三、行政实务运用
魏氏在其学术研究生涯,最特殊之经验乃在渠能将其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政策科学之特殊见解及训练,在渠担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十二年间,运用到制度之建立及发挥之上,兹分述如下:
运用政策科学,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之观念,建立以客观知识为基础之政策研究体系,并将政策研究推广到非经济之社会政治层面。
建立中长程及非经济性规划体系,运用数量化分析模式及行为分析法,创造「非经济性规划」之观念,并化为「行政计画」之制度,全面推广落实。
运用系统分析及行为分析之模式,建立为民服务之理论基础,并进而化为具体之推动及评估模式,落实为民服务工作。
建立转型期式社会民意结构之理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引进民意调查技术,建立行政院施政反应调查制度,成为政府测度施政绩效之依据。
引进通讯理论及电脑资讯处理技术,创造「行政资讯」观念,逐步建立行政院六大资讯体系,大量减少人力,提升行政绩效。
引进美、日政府出版品管理制度,参考我国国情,建立政府出版品管理制度。
无论行政研究,非经济性规划,行政资讯体系,为民服务体系,及政府出版品体系之建立,均对政府决策之合理化及政府效率之提高产生莫大影响。
我国政治近年来变动甚钜,而政府运作如常,魏氏致力树立之健全有效之研考制度实有莫大之贡献,亦为无名之英雄。
所有上述各项革新之推动,均经甚大的困难,突破各项瓶颈而达成。若非魏氏担任主委十二年恐不易达成。
我国近二十馀年之经济发展,行政部门之贡献不可抹煞,而行政院研考会不仅培养众多人才,而且还对大陆委员会及国营事业提供人才,此为公认之事。
行政院研考会所作之创造性努力,多年来已为国际间所认识。南韩及美国,及中南美洲均曾派人来参访,并表示吾人所作努力,许多地方均占领先地位。
中国大陆建立人事制度,创立国家行政学院,推动机构改革,均曾借助台湾经验。
行政资讯体系之建立,间接促进了我国资讯工业之发展。
非经济性计画制度之建立,对节省经费及发挥社会、政治、文化,及行政部门建设之绩效,有突破性之贡献。
魏镛荣誉事迹
1955年,中国语文学会语文优等奖
1964年,奥瑞冈大学研究生藏书比赛第一名
1972年,美国杰出教育家(outstanding educator of america)
1972年起,美国政治学荣誉学会pi sigma alpha会员
1974年至1975年,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全美选出十名)
1977年,美国艾森豪基金会中华民国获奖人
1982年起,国际战略研究会iiss正会员
1982年至1984年,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1985年,北美华人学术联谊会杰出成就奖
1987年,行政院服务奖章
1989年至1993年,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
年,国际政治学会理事会理事( council membe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0年起,前瞻基金会董事长
1990年起,元智大学谘议委员,同校管理学院谘议委员
1990年至1992年,教育部科技顾问室(人文社会科学组顾问)
1992年至2000年,行政院陆委会谘询委员,光华奖章(两度获得)
1993年至1994年,第一届建国中学杰出校友奖
1994年,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兼政治研究组召集人
1995年起,香港政策研究中心国际顾问
1996年起,中华战略学会研究贡献奖
1997年,中美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
1997年起,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同年获得者包括美国前法务部长meese、前国会议长金格瑞契、加州前州长威尔逊,及大学校长共六人)。
1999年至2000年,美国传统基金会杰出客座研究员
1999年,行政院一等研考专业奖章
2000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资深客座研究员(visiting senior fellow,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杰出访问学者( distinguished visitor)
2000年,美国奥瑞冈大学杰出讲座(jeremiah distinguished speaker, university of oregon)
2000年,高等考试、特种考试、甲等考试典试委员
魏镛代表著作
《公共政策导论:理论与实践:中华民国政府行政运作之剖析 》(台北:五南文化,民国九十三年八月一日)。
《魏镛教授的最后三堂课》(台北:天下文化,民国九十三年三月廿九日)。
《民意与政策之互动:台湾地区民众之施政反应与投票行为之研究发现(民国六十八年至七十五年)》(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民国九十二年3月)。
《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之可能演变及政策因应分析》,魏镛编著(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民国九十一年11月)。
《突破—创造大格局的未来》(台北:商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四年)。
《公共政策》(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印刷,民国八十年三月初版,八十一年一月再版)。
《蜕变—激汤下的情怀》(台北:卓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九年)。
《情势预测与政策规划》,魏镛编著,(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七十八年)。
《政策规划的理论与实务》,魏镛编著,(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七十八年)。
《政策评估的理论与实务》,魏镛编著,(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七十二年)。
《科学?人才与现代化》(台北:学生书局,民国六十九年)。
《政策科学与研考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论文集》(编者)(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六十七年)。
《社会科学之性质及发展趋势》,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一册总论专文;后收入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出版单行本(民国六十年初版,民国八十二年二版)。
communist china: a system-functional reader (editor-author),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 1972)。
「台湾海峡两岸互动模式之发展:历史回溯,比较分析,与制度建构」,於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国立政治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中心主办,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协办「中国大陆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民国九十二年4月1至2日。该篇论文收录於何思因、陈德升、耿曙主编,《中国大陆研究方法与成果》(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民国九十二年12月),页343~405。 [ pdf 738kb 电脑存档]
「文化价值,制度运作,与国家发展:台湾经验的历史制度与心理文化取向之分析与诠释」,於淡江大学主办,「东方文化与国际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民国九十一年五月四、五日於台北县淡水镇,后收录於魏萼,李奇茂,张炳煌主编,《新儒?新新儒:东方文化与国际社会的融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91年10月)。
「东亚国家之发展模式:台湾经验之评估」,第三届「亚洲展望」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台北市:中华民国八十年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后收录於李明编,《中日两国与亚太政经发展》(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民国81年),页43。
「前瞻性的规划、制度化的发展—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综合分析与展望」,《迎接挑战,开创新政》,(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七年)。
〈中华民国人才引用的成就—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四年五月廿五日)。
「教育、人才与现代化—为民国八十年代而规划」,《开创新局》,(台北:财团法人明德基金会,民国七十三年),一至廿页。
〈开创国家建设的新境界—为民国八十年代而规划〉(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三年七月)。
〈发展资讯体系,强化决策功能—我国行政资讯体系之建立与展望〉,(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一年十一月三日)。
〈中文电脑与行政资讯—行政院研考会发展决策支援系统之过程与展望〉,(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10.〈向上发展,向下扎根—七十年代行政革新的重点与方向〉(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年十月廿一日)。
11.〈开创行政革新的新境界—迈向国家建设的新阶段〉(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六十九年十二月卅一日)。
12.〈行政计划与国家建设—为八十年代自由安全的社会而设计〉(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六十九年四月)。
13.「中国政治文化之研究:最近之发见及研究之新境界」,《第三届中美大陆问题研讨会论文集》,(木栅: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民国六十三年)。
三、期刊论文
1.「迈向民族内共同体:台海两岸互动模式之建构,发展,与检验」,中国大陆研究,第四十五卷第五期,(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民国九十一年九、十月),页1至55。
2.「从中国历史分合看两岸整合前景—兼论『民族内共同体』可行性」,历史月刊,一七六期,民国九十一年九月五日,页82至91。
3.「两岸关系分析与互动架构的展望」,中国评论,三十三期,民国八十九年九月,页49至53。
4.「南北韩协议与『多体系国家』:谈历史、人物与政策的互动关系」,历史月刊,一五二期,民国八十九年九月五日,页60至66。
5.「在学术、政策与政治之间—从事研考工作十二年的回顾与展望」,近代中国双月刊,第一三一期,(台北:民国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五日),页210至223。
6. 「在学术,政策,与政治之间—从事研考工作十二年的回顾与展望」,研考双月刊,二十三卷一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八十八年二月),页97至101。
7.「多一些政策、少一点情结—宏观台北,华盛顿,北京三角关系」,卓越杂志,一六八期,民国八十七年八月。
8.「转型中的台湾政党政治—兼论政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研考双月刊,二十一卷一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民国八十六年二月)。
9.「两岸行政现代化析述」,研考报导,三十期,十六至二十四页,(台北:八十四年一月)。
10.「中华民国官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会讯,第一卷第六期第九十一号,一至四页。(台北:民国八十二年十二月)。
11.「从历史经验探讨两岸统一的途径」,中时周刊,(台北:中时周刊社,民国八十一年一月)。
12.「非经济性规划的观念与作为」,中华战略学刊,(台北:中华战略学刊社,民国七十六年六月三十日)。
13.「迈向廿一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与未来的展望」,外交部通讯,(台北:外交部,民国七十六年一月十五日)。
14.「社会科学与地方建设」,研考月刊,八卷十二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七十三年十二月)。
15.「为国家社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卓越杂志,第二期,(台北:七十三年十月),卅四至卅八页。
16.「究破延揽海外人才的瓶颈」,天下杂志,第廿五号,(台北:七十二年六月),廿八至卅一页。
17.「中华民国行政资讯体系之建立与展望」,资讯与电脑,三卷七期,(台北:七十二年一月),八至十四页。
18.「关於贪渎现象发生原因及防治途径之探讨」,研考通讯,四卷四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六十九年四月一日),三至十四页。
19.「民主政治与民意形成」,民意月刊,第卅期,(台北:六十八年八月卅一日),十五至廿一页。
20.「我国中文电脑发展之现况与展望」,研考通讯,三卷九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六十八年九月一日)。
21.「中华民国在台澎基地之建设—非西方国家迈向现代化成功之典范」,研考通讯,二卷二期(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六十七年二月一日)。
22.「中共的所谓『四个现代化』」:观察角度与评估方法的探讨」,政治学报,第七期,(台北:中国政治学会,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
23. 「民意形成与选举行为:关於研究方向与理论模式的几点意见」,政治学报,第六期,(台北:中国政治学会,民国六十六年十二月)。
24.「论我国大专院校中社会科学之教学与研究」,人与社会,第三卷第五期(台北:人与社会月刊社,民国六十四年十二月)。
25.「行为研究与美国之中国研究」,政治学报,二期(台北:中国政治学会,民国六十二年九月)。
26.「孙中山先生国家建设之理论」,中华学报,一卷二期,(台北:‘中华学报社,民国六十三年七月)。
27.「政治学中行为主义的争论」,欧美研究,第一卷第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委员会,民国六十年三月)。
28.「有清一代政治领袖背景之研究:论人才引用与政治危机」,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十二期(台北:东方杂志月刊社,民国五十九年六月)。
魏镛研究报告
1. 国科会专题计画:「社区,国家,全球化,与国族认同:透过对台湾与香港的比较分析与民意调查来测验相关理论模式」,计画编号:nsc 90-2414 -h-128 –012-sss,研究期间:民国91年8月1日至92年12月31日。
国科会专题计画:「分裂国家在国际法下之地位问题:有关“政治实体”之国际法人地位的探讨」,计画编号:nsc 90-2414 -h-128 –010,研究期间:民国90年8月1日至91年12月31日。
3.「立法院在两岸关系中角色与功能之研究」研究报告,立法院法制局委托研究,民国91年。
4.「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之可能演变及政策因应分析」研究报告,外交部北美司委托研究,民国91年。
5.「两岸关系互动及整合模式之比较分析」研究报告,行政院陆委会委托研究,民国91年。
6. 国科会专题计画:「检验联锁社群理论模式:以中国为重心之有关分裂国家之整合之过程比较研究」,计画编号:nsc 89-2414 -h-009 –001,研究期间:民国89年8月1日至90年12月31日。
7. 「中华民国行政资讯体系之建立与发展」研究报告,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委托研究,民国90年。
8.「如何推动中华民国加入国际组织之策略:著重美国智库之研究」研究报告,外交部委托研究,民国90年。
9.「中华民国研究发展与管制考核体系之建立与发展」研究报告,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委托研究,民国89年。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引用日期]
.魏镛教授纪念网[引用日期]
.魏镛教授纪念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命英雄199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