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下城堡2 瘟疫排水系统对瘟疫有什么帮助

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真有那么神吗?看完这篇文章再下结论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占领青岛17年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被水淹的青岛。”
在一些网帖中,有人说“不管下多大的雨,青岛路面的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某电视相亲节目中,青岛籍男嘉宾骄傲地对女嘉宾说“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
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和调查,对诸多“传说”进行了求证,探明了诸多“神话”真相。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据《看历史》
传说一:青岛不怕淹,得益于百年前的排水系统?
真相:“德国制造”管网目前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记者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传说二:德国造的管网附近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仅是多余零件随机存放,并非专门储备&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网络上对这一传说也不乏质疑。3年前,有人在知乎提问“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的回答获得了两千多个赞。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油布包”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油布包”传说有可能是根据德国别墅的故事演绎的。德国人当时在青岛建了不少别墅,他们离开中国后,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别墅非常挂念,因此写信给后来的主人,提醒修缮并告知一些备件的存放位置。或许,“油布包”传说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心生向往的一种过度演绎。
青岛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地下管网。张旭东 图
传说三: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城市?
真相:德国的确在青岛率先引入“雨污分流”模式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和严谨。
据《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化开发初期,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甚至引发过一场瘟疫。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中国城市排泄物清运方式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题为《德国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国制造》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迅速获得“10万+”浏览量。“雨污分流”的设计是否“坑惨中国人”?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张蓉可能比较客观:“老青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华人区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
传说四:奢侈的德国人给排水管道贴瓷片?
真相:不是钱多,管道底部贴上瓷片是为防止管道被杂质堵塞
去青岛市博物馆参观过的人,有不少对那里保存的一段蛋型德国地下管网印象颇深。心细的参观者还会发现,这段管网的底部贴着瓷片。因此,有传言说奢侈的德国人连排水管道都贴瓷片。
记者近日来到青岛市博物馆二楼,发现在《青岛史话》古韵悠长展区的展柜中,存放着一段德占时期的地下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鸡蛋形,下面较窄的半部分确实被贴上了暗红色的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大部分是“雨污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污合流”模式,博物馆保存的这段就是“雨污合流”管道的一部分。这段管道下端较窄的设计,使水流较少时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动力。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段管道的旁边,陈列着一个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井盖,中间有一个字母“K”。字母“K”是德语“胶澳”(KIAUTSCHOU)的首字母,胶澳是青岛的旧称。青岛人把下水道井盖叫古力盖,这是德语“GULLY”的音译,也就是雨水管道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是德占时期下水道系统在市民生活中的一种延续。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张旭东 图
传说五:德国人百年前就有污水处理意识?
真相:德国人对污水排放确实很讲究
黄绪达介绍,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据史料记载,后来德国人采取污水净化处理,通过管道集中送至市内几处化粪池,分别位于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等地,总容量500立方米,净化处理后排入团岛附近的海水中。由于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无法完成污水流动。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张蓉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不是单纯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因此,德国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科技,并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产生了影响。”张蓉说。
传说六:任凭暴雨肆虐,青岛从来不怕被淹
真相:青岛防汛同样“压力山大”
陈勇说,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据新华社电】(完)
责任编辑:崔思琦
苹果预计将在今年9月16日发布iPhone 7,并声称苹果将在今年9月份推出这款设备,苹果iPad Pro 2谍照首度曝光 今秋正式发布值得注意的是。
近日,沁阳市公安交警大队按照上级工作统一部署要求,迅速行动依托“四大阵营”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开展治理淘汰黄标车宣传工作,正面引导车主自觉淘汰,加快推进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工作。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人在商品房销售管理系统中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管理系统中点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国土房管局商品房销售管理系统中录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相关信息。
当前我国南方的洪涝灾害恰恰说明我们的水利水电工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三峡水库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无法包揽整个长江流域。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财经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探访德国柏林地下排水系统 仿若一座地下城市-筑龙博客
这家伙没有什么简介。
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筑给排水施工
探访德国柏林地下排水系统 仿若一座地下城市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推荐】1、& & & & & &2、& & &&3、& & & & &4、& & &5、& & & & &&喜欢上面的资料吗?获取方式:1、我有筑龙币→OK,你可以直接下载了!(标题带链接,可直接点击跳转)2、我没有筑龙币→不要着急,亲,你可以用你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施工资料联系小编换取哦!(可交换资料:施组设计、施工方案、给排水技术交底、给排水工艺、给排水施工工法、创优汇报、创优策划、项目管理手册、项目策划书、标准化管理、岗位培训、技能培训、QC成果、、……)联系方式: & &QQ:邮箱:
周梦雅的最新博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同时发布一条微博
谁看过这篇博文
$(".zhul_sy_rightBox").popupbox({geturl:ucenterDomain+"openjson/getpopupbox",format:"bigright",cssClass:"zhul_info_rightbox",waithtml:' '});
$().zlidol({geturl:weiboDomain+"userinfo/jsonidol?action=idol"})
})(jQuery);欧美国家排水系统建设融入大量高科技(组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欧美国家排水系统建设融入大量高科技(组图)
英国电影《第三人》的画面,投映在维也纳下水道的墙上。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艾柯特克尼克博物馆
伦敦“超级下水道”计划
荷兰鹿特丹“水广场”漂浮展亭实景
  钻进下水道看一看
  世界名城下半身的华丽转体
  ◎本刊特约主笔& 孙力舟& ◎本刊特约撰稿& 袁佳怡
  时下,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的眼睛多是盯着人家的上半身――城市街道、地面建筑、大型雕塑……其实,欧洲文明的精粹,往往也凝聚在很多名城的地下世界里。我们不妨钻进这些名城的下水道,去看看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的人对生活的理解。
  下水道成了旅游景观
  法国首都巴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国首都伦敦等欧洲名城,都有下水道博物馆。它们既是市政工程知识的科普场所,又是“忆苦思甜”的教育基地。
  1948年拍摄的英国电影《第三人》(Third Man),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第23届奥斯卡(1950)最佳摄影奖。这部谍战名片多处以维也纳的下水道为故事场景,反映了二战结束不久,维也纳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时的混乱、神秘、阴暗气氛。
  维也纳充分开发这种文化资源,把下水道旅游的行程设计与电影《第三人》紧密结合,以吸引游客。如今,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26日,每周四到周日,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都可以参加有导游带领的维也纳下水道旅游团。
  布鲁塞尔的下水道旅游,本城居民免费,外地的成年人3欧元,外地青少年2欧元。游客可以看到怎样将布鲁塞尔的城市废水送往北海的地下暗河。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下水道旅游,始于1906年,当时奥匈帝国借此向外国游客展示其最先进的下水道设施。其入口就在旧市政厅广场,门票约为30美分,游客还可参观艾柯特克尼克(Ekotechnicke)博物馆,该处曾是奥匈帝国的第一个污水处理厂,建于1907年,1967年停止使用。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巨大的机器对水中的污物进行拦截处理。
  英国曼彻斯特市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利用世界上最早的客运火车站的地下室,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当代的曼彻斯特排水系统,该博物馆的陈列以一场霍乱疫情引发的葬礼开始,其中展示的人物都真人大小,揭示了修建完备的下水设施的必要性,博物馆还展示了城市水循环的全过程:供水、厕所、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在模拟的维多利亚时代下水道中,游客可以闻到尿的气味,听到老鼠乱窜的声音。
  德国汉堡的下水道博物馆,展出了从下水道中历年捞出的各种物件,小到纽扣,大到自行车,甚至还有出生证。
  英国伦敦下水道的主管机构――泰晤士河水管局则通过“下水道周”活动,组织大家参观下水道。英国第四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史蒂芬?史密斯,著有《地下伦敦之旅》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参加“下水道周”活动的全套装备:“带有矿井灯的安全帽、再生纸制成的工作套装、高亮度的工作马甲、抗菌的长手套、厚袜子,外加一双鞋筒长得能碰到屁股的雨靴,鞋底和鞋头好像是金属的。”
  看来,游览欧洲名城的下水道,不但能收获知识,还乐趣无穷。
  “测谎石”其实是出水口
  其实,城市排水设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据美国“下水道的历史” 网站介绍,现代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就出现了排水管。在欧洲地区,公元前3200年的苏格兰,就有家用排水设施的雏形存在。但是,在这些古代文明中,要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保存得最为完好。
  美国电影《罗马假日》中有这么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穷记者乔?布莱德里(格里高利?派克饰演)把手伸进石头人的嘴巴中,悄悄地把胳膊抽出衣袖,再拔出袖子,装作手已被“吃掉”。他用这个小小的伎俩,打动了安妮公主(奥黛丽?赫本饰演)的芳心。这个石头大嘴叫“真言之口”,人们习惯管它叫“测谎石”,传说是一位罗马君主为了检验大臣是否忠诚而造的。其实, 这个所谓的测谎石,正是古罗马时代下水道的一个出水口。
  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建造了排水沟渠。古罗马下水道的部分设施,经历了2500多年的雨水和污水冲刷,为许多民族和王朝服务,在很少得到修缮的情况下,至今仍在使用。
  今天的罗马城,除了“真言之口”,还有两个地点便于观察古罗马时代的下水道。
  一是在帝国广场旁边的水星庙遗址,一扇门后是一堵老墙,上面刻着“Cloaca Maxima”(最伟大的下水道),这就是古罗马下水道的一个入口。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日报道,考古学家在检查帝国广场地下水渠的水质时,发现那里竟有大约550只淡水螃蟹安营扎寨。普通的公螃蟹仅有5厘米长,而这些螃蟹大都有7厘米长,且繁殖能力也远比在郊区河中旺盛。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广场地下水渠中水质优良,而且螃蟹不会受到其他动物威胁。
  二是台伯河上的一座古桥,桥下有下水道的一个出口。传说下水道中的妖魔会在此现身。
  中世纪:楼上往楼下泼尿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城市排水经历了巨大的倒退。
  中世纪欧洲城市一般没有地下排水系统,排水依靠在街边开挖的阴沟。由于当时城市人口密度较大,街巷逼仄,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污秽不堪。
  在英国广播公司介绍伦敦历史的“城市地图”节目中,曾用过中世纪伦敦的楼上住户向楼下的明渠泼尿的绘画。在比利时学者亨利?皮雷纳的名著《中世纪的城市》中,没有任何关于下水道的记录。
  英王亨利四世(年在位)时代,在王宫下面修了下水道。17世纪60年代的伦敦大火后,泰晤士河的个别支流被逐步覆盖,成为专门排污的下水道。然而,从总体看,中世纪到19世纪中期,伦敦的绝大部分污水经过阴沟排入泰晤士河的大小支流,再排入泰晤士河干流。由于泰晤士河及其支流变得恶臭不堪,英国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曾多次通过法律,禁止在阴沟上新建厕所。
  霍乱推动近代下水道建设
  恶性消化道传染病――霍乱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19世纪30年代,西欧多国的城市暴发霍乱。那些卫生状况恶劣、水源极易受到污染的穷人,成为霍乱的主要受害者。在法国,愤怒的穷人甚至怀疑是资产阶级政府在水中下毒伤害他们。有证据显示,在1830年和1832年法国革命,以及同时期柏林、汉堡和圣彼得堡的骚乱中,霍乱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1831年英国第一次霍乱流行时,外科医生约翰?斯诺就发表报告,指出霍乱是通过被污染了的水源传播的。1854年,霍乱再次袭击伦敦。在索霍教区,霍乱尤为严重。当地居民留意到旧房屋的地下有粪坑,斯诺推测正是这些粪坑中的污水流入水井,污染了水源。斯诺拜访了受害者的家属,注意到几乎所有死亡病例,都发生在水井四周半径很小的范围内。当地官员在听取斯诺的汇报后,拆除了该井抽水机的手柄,果然当地再没新的霍乱病例出现。
  每年夏天,英国国会大厦中的议员们,不得不把浸透了氯仿和石灰的布片挂在窗户上,试图抵御泰晤士河冒出来的恶臭。然而,时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累利仍被熏得冲出国会大厅,用手绢捂住鼻子。
  在19世纪中期,同样面临卫生状况恶劣之苦和霍乱威胁的巴黎,为伦敦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法国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下水道,成为欧洲的样板。1855年,巴黎举行下水道旅游开幕仪式,来访的葡萄牙国王成为第一位游客。
  伦敦下水道与地铁同时施工
  在巴黎的下水道名扬天下之后,或许是受老对手的刺激,伦敦人也开始大兴土木了。
  巴泽尔杰特被誉为“伦敦最崇高的缔造者”。1858年,他出任“京城施工委员会”总工程师。他认为,泰晤士河变得奇臭无比,是因为该河水位较低时,阴沟将秽物排入河道,而涨潮时,秽物又被水流冲回。这样,秽物在阴沟入河处来来去去,新排入的秽物又不断累积。因此,他改造伦敦排水系统,力图实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把阴沟埋入地下,二是防止下水道污物排入中心城区的泰晤士河内。
  在19世纪中期,要完成规模如此宏大的地下工程,技术上确实是个艰难的挑战。不仅如此,伦敦的第一条地铁――京城线也在同期施工,这两大地下巨龙曾两度斗法。1860年11月,发润敦路水管爆裂,淹没地铁施工现场。1862年4月,弗l河下水道的拱顶爆裂,冲毁了地铁挖掘现场的底部。
  然而,由于实施了严格的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施工期间各种事故造成的死亡不超过10人。
  1875年,在耗资650万英镑之后,工程终于完工,施工者新建和改建了约2092公里长的下水道管网。其中,最重要的是长达129公里的三条“拦截下水道”,其中两条依靠重力输送污物,一条由泵站加压。当漂浮着浮沫和团团污物的污水在接近泰晤士河时,突然被冲入巨大涵洞,然后经“拦截下水道”倾泻到远离伦敦主要生活区和饮用水源的泰晤士河下游。伦敦下水道的两个出水口,分别位于泰晤士河南北,只在水位高的时候向河内排放,确保未经处理的废水能被退潮带向下游。
  高科技融入欧美排水系统
  进入20世纪,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也体现在欧美城市的排水系统里。
  目前,大多数城市用的是混凝土材质的下水道管,但英国已正式生产玻璃纤维混凝土管,它在强度上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管。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聚合物混凝土做预制检查井,也有用塑料管做下水道的。
  下水道养护方面,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钻杆通沟机,后来又推广了高压水冲车。对检查井和收水井内堆积的污泥,发达国家主要用真空吸泥车和射流泵式吸泥车,加以吸取和排除,还推广了下水道电视检查技术。
  荷兰鹿特丹市海拔低于海平面,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市区内洼地众多,排涝压力较大。鹿特丹创造了特有的“水广场”防涝和雨水利用系统。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高度各不相同的各个水池组成,水池之间以渠道相连。那里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暴雨来临时,就成为防涝系统。
  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就展示了鹿特丹水广场的模型,游客们可以真切地看到,人工制造的急剧降雨并不会淹没市区,而是集中在广场之中。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风行世界的今天,“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应运而生,它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其技术方法可分解为4组控制措施,即过滤式沉淀槽和洼沟、过滤式排水沟和渗透型地面、渗入装置、水洼与池塘。它恢复或模拟自然渗透系统,尽量少用沥青等不利渗水的材料。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伦敦下水道的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泰晤士河水管局的网站上实时发布下水道维修、渗透报告和计划中的下水道工程。市民只要输入所在社区或卫星城的邮政编码,就可查出所在区域下水道的各种信息。
  伦敦2020年要建成超级下水道
  2007年,《英国医学杂志》举行民意调查,下水道设施超过了抗生素、DNA的发现和麻醉术,被评为167年来最重大的医学成就。此项调查的问题是:“自1840年《英国医学杂志》创刊以来,什么是最重要的医学进步?”在11341名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答案应是下水道设施,因为不断改进的污水处理和清洁水供应系统减少了霍乱等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欧美城市的下水道虽有诸多先进之处,但它们的下水道工程并非“一劳永逸”,工程投入使用之后,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维修、改造。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城市排水工程确实一次性投入较大,工程质量较好,但也要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环保观念的增强,而需要对原有工程进行扩建、改建。
  发达国家这样的扩建、改建不仅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和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直到21世纪初也仍然存在。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史蒂芬?史密斯称,维多利亚时代建设的伦敦地下水管网,已经出现年久失修的迹象。有多达1/4的伦敦下水道在泄漏。尽管泰晤士河水管局已经竭尽全力,平均每年还是有40处污水溢出。
  伦敦市的泰晤士河水管局也正计划开挖新的“超级下水道”,以减少排入泰晤士河的污水。日的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说,维多利亚时代铺设的伦敦下水道尽管质量很高,但毕竟不是为了今天伦敦的800万市民设计的。新的下水道计划耗资36亿英镑,长达32公里,这一工程将像英吉利海峡隧道一样浩大。超级下水道有望于2020建成。由于耗资巨大,该工程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洛杉矶下水道将延长785公里
  2005年,洛杉矶市政府与美国环保署及市民组织共同签署了一项市政工程规划,商定融资20亿美元,以解决多年来困扰城市的下水道漫溢问题。根据协议,洛杉矶市政府必须至少再建785公里长的下水道,每年疏通4506公里长的下水管道。工程将更换部分陈旧的下水管道,提升污水处理系统的能力,同时对餐馆排放的地沟油进行整治。
  洛杉矶市有400万居民,城市下水道的总长度达到10460公里,在全美名列前茅。1994年到2005年,居民投诉下水道漫溢的事件超过4500起,当地市政委员会为此收到联邦政府的罚单金额已达160万美元。由于本次下水道整治方案出台,洛杉机市政当局只需向联邦政府财政部上缴80万美元的罚金,另外80万美元可用本项目的治理费用冲抵。这次下水道系统的更新改造,将使几代人受益。此外,洛杉矶市政当局还要在相配套的环境工程投入850万美元,其中包括湿地建设和改进部分雨水排水系统。协议在正式签署前,留出30天的时间供市民们提出不同意见。
  城市发展催生现代污水处理
  城市排水系统除了要处理雨水,还得处理污水。随着人们环保要求的提高,单纯把污水输送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将污染转移的做法早已落伍。
  总体上看,欧美城市排水,大致经历了明渠明沟收集污水――下水道收集污水――延长管道让污水远离城市――污水初步处理――污水深度处理的发展过程。
  在现代房屋卫生设备问世之前,各种废水大多从地面流入排水管道,然后就近排入天然水体,因污染量低,废水无需处理。
  随着现代房屋卫生设备和城市高层建筑的出现,大量人口的粪便用水流输送,城市污水越来越脏;再加上工业废水大量增加,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已无法接纳这么多的污染。
  废水的排水道基本按地形布置,管段都有坡度,水流顺坡定向流动,形成管系,把废水汇集到污水处理厂。
  目前,污水处理厂分为三级。污水一级处理厂主要是用物理方法(如隔栅、沉淀池等)去除污染物;二级处理厂则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用生物处理方法(如活性污泥法等)去除溶解性污染物;污水三级处理厂则把二级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去除其他污染成分(氮、磷、微细悬浮物、微量有机物和无机盐等),主要靠生物脱氮、凝集沉淀、砂滤、硅藻土过滤等方法。
  1913年,英国建起第一个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大力增加拨款,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二级生物处理的技术逐渐普及。自1960年起,英国每年用于下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的投资从5000万镑增至1.15亿镑,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
  1876年,美国修建了第一条拦截下水道,不再把污水直接排入河流。1884年,波士顿市出现了第一个污水泵。纽约市现有总长度超过9?656公里的下水管道,494个合法的污水和雨水排放口,93个废水泵站,14个废水处理厂。(除了文中提及的文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隧道与地下工程卷)》、《瘟疫与苦难――人类历史对流行性疾病的影响》([美]艾尔弗雷德?杰伊布里特著)等书,以及《西欧国家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国外城市的排水防涝》、《国外下水道施工和养护概况》等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环境百科
  排水系统的“合流制”与“分流制”
  城市和建筑群的排水系统收集、输送、处理和处置废水的方式,叫做排水体制。采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废水的体制称“合流制”。它只有一个管道,称合流系统,其排水管道称合流管道。采用不同方式对待不同性质废水的体制称“分流制”,它一般由两个排水系统,一个是雨水系统,专门收集雨水和冷却水等污染程度较低的、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水体的工业废水,其管道称“雨水管道”。另一个是污水系统,收集较脏的生活污水和需要处理后才能排放的工业废水,其管道称“污水管道”。城市的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中的废水,统称为城市污水。
  一般来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更有利于卫生,但是投资较大。在中国,多用于旅游城市。例如,我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就使用雨污分流的办法,不让污水排入洱海。
  (力舟)
| (编辑:SN052)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城堡2瘟疫村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