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家授予称号 英文中华植物王国之最称号的是

保山名片——保山之最
保山“文化名片”整合策划
文案:永昌郡人
一、保山的世界品牌
1.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保山霁虹桥
霁虹桥在距保山市50公里的澜沧江畔。在古老的博南古道兰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铁索桥。此桥用铁链连接,其长约106米,宽3.5米,高20多米,跨径为60米,所用铁链15根,绞链176扣,铁链环扣每扣长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桥面铺垫横直两层木板通行。经有关专家考证,霁虹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在古代,此桥是“蜀身毒道”的要冲,是中国云南与缅甸、印度乃至西亚交流的重要通道。霁虹桥东岸建有雄伟的御书楼,悬挂着清康熙皇帝的手书“飞虹彼岸”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诸葛亮的烫金铜像。桥西岸建有观音阁。这些建筑,或就悬岩起檐,或于陡坡立亭,蔚为壮观。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霁虹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霁虹桥的位置就是西汉时期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即从此桥进入永昌。
举世闻名的古“西南丝绸之路”迢迢西去,正是倚仗着一道道凌空卧波的飞虹才变天堑为通途,“一跨能穷天外天”(诗僧担当语)的。曾在断岸裂石、浊浪排空的澜沧江上渡人无数、历尽沧桑五百余载的霁虹桥,东连博南山之“九曲十八盘”,西接罗岷山之“梯云路”,一直享有“天南锁钥”、“西南第一桥”等盛誉,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作。《永昌府志》载:霁虹桥,亦称兰津渡,古“以篾绳为桥,攀援而渡”,三国时,“武侯南征,架木桥以济师;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全长106米,由18根环扣式巨链构成的铁索悬吊式“霁虹”大桥,建成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5世纪70年代前后),为千里古道之上最为卓绝的人文景观之一。当年才情冠世的明朝状元、大诗人杨升庵登临斯桥,曾感慨万千,写下了《霁虹桥》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氛恶,孔雀饮江烟濑清。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中原回首逾万里,怀古思乡何限情。
2.世界级棋中圣品——保山“永子棋”
传统的“四大雅艺”——琴棋书画中的围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云南保山人发明于明代的“永子”,则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据载,“永子”始于明代,其中可考证的历史在五百年以上。《明一统志》中说“永昌之棋甲天下”。《徐霞客游记》卷十八亦有云:“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明代刘文征所撰《滇志》中记载永昌府的物产时,特别提到了“料棋”即用矿料烧制的围棋子。清代陈鼎撰的《滇黔游记》也记载:“永昌出围棋子,光润如玉琢。”而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永昌府志》卷六十二中还约略记载了当年永子的生产用料和工艺:“永,“永昌之甲於天下。又据清刘《南中杂说》:“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其色以白如蛋清,黑如鸦青者为上。若鹅黄、鸭绿,中外通明者,虽执途人而赠之,不受也。烧棋之人,以郡庠生李德章为第一,世传火色,不以授人也。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引用《南中杂说》也有:“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历史上,“永子”不仅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所珍爱,还一直是进献皇室的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据《永昌府志》、《滇南杂志》等史籍记载,永子系以玛瑙石、紫英石合研为粉,再加上铅硝药料“合而煅之”,然后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其配料之考究,工艺之精妙、复杂,俨然是古代的“高科技产品”,产量极为有限,不仅为达官显贵、文士骚客所珍爱,还一直是奉献皇室的贡品,故数百年来风行天下而十分难求。其质地细糯如玉,体坚而意柔;其色泽润如丽珠,明而不炫;形面凸而不显,身扁而不觉其薄。“黑白两道”,白呈象牙之色,通体流光;黑透碧玉之泽,边闪翠环。再加上紫柚木精作之棋盒,可谓珠美椟贵,美仑美奂。据说,以此对弈,触子心舒、着盘声铿,因其导温性低,且有冬暖夏凉之妙。
3.世界最大的杜鹃花树——保山高黎贡山杜鹃花树王
杜鹃花属常绿大乔木,是世界珍稀高大型花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位于保山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是世界杜鹃花中最为高大的品种,最早为英国传教士傅礼士1919年发现,雇人从云南旅游地的高黎贡山上砍了一株高25米,茎围2.6米,树龄280年的大树杜鹃,作为标本,陈列于大英博物馆。1983年云南旅游地腾冲县林业局又在产地发现了更大的一株,高25米,茎围3米多,树龄约在500年以上。
4.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源于西藏唐古拉山脉,自北向南横亘在云南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它的东面是怒江(萨尔温江)大峡谷,西面是伊洛瓦底江。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高黎贡山中南段保山市的腾冲县、隆阳区及怒江州的泸水县辖区内建立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124459公顷,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段的怒江省级保护区并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北迄西藏,南北长约400公里,总面积达40.55万公顷的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20米。它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世界雉鹊类的乐园”。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确定了17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其中高黎贡山是首要区域——横断山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我国纬度最南端较为完整的高山、亚高山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和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类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种类繁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有羚牛、孟加拉虎、白眉长臂猿、白尾梢虹雉等8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有树蕨、云南红豆杉、秃杉、长蕊木兰等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58种。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山脉的中上部,北纬24°56&~28°22&,东经98°08&~98°5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北段位于北纬27°31&~28°22&,东经98°08&~98°37&之间,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东起怒江峡谷,西至担当力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面积24.32万公顷;中段位于北纬25°11&~26°15&,东经98°40&~98°49&之间,西至高黎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东以泸水县、福贡县海拔2500m以上无人居住处为界,向南延伸到泸水县古登乡,北至福贡县的架科底乡,面积3.78万公顷;南段位于北纬24°56&~26°09&,东经98°34&~98°50&之间,东以泸水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的高黎贡山东坡海拔1090m以上的山腰为界,西以泸水县、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坡海拔1900m以上的山腰为界,面积12.45万公顷。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3%;缓冲区面积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2%;实验区面积791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生物走廊带,怒江范围内的两段116480公顷,保山范围内4916公顷。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两县区。其中,贡山县境内有独龙江、丙中洛、茨开、棒打四乡镇,福贡县境内有架科底、子里甲、匹河三个乡,泸水县境内有洛本卓、古登、上江、六库、鲁掌、片马六个乡镇,隆阳区境内有潞江、芒宽两个乡,腾冲县境内有明光、界头、曲石、上营四个乡。生物走廊带属贡山县的普拉底乡;福贡县的马吉、利沙底、鹿马登、腊竹底等乡;泸水县的洛本卓、称戛乡;腾冲县的五合乡;隆阳区的潞江乡。
在保护区周边的19个乡镇中,直接受益于保护区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效益的有109个村公所21.36万人口。保护区周边是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稍多,傣族主要分布在隆阳区境内,怒族主要分布在贡山、福贡,独龙族、藏族仅分布在贡山县境内。
高黎贡山处于印度洋西南季风区,属中亚热带气候,由山麓至山顶分布着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完整的亚热带生态系统及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迄今为止,科学工作者在至少拥有10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内已发现高等野生植物5000余种,其中特有植物500余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60种,经济植物258种,药用植物1077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
高黎贡山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里还繁衍生息着羚牛、黑麂、云豹、蜂猴等哺乳动物115种,其中珍稀保护兽27种,占我国保护兽种类的五分之一;金雕、绿孔雀、黑鹇等飞禽34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8种,并有6种10年前即被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保护联盟(IUCU)的“红皮书”,是我国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尚有溪水鱼类47种、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48种、昆虫844种,可谓洋洋大观。
“植物集结地”、“动物乐园”、“物种基因库”……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频频使用这类短语盛赞高黎贡山的富有,这绝非空泛的溢美之辞。事实上,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世纪之初,便吸引了不少金发碧眼的探险家和野生动植物“猎人”来此“钻山”,而这一“钻”,往往便“钻”成为响当当的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并名动一时,如英国人安德森、法国人叔里欧、美国人洛克等。最引人注目的当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此人在1904~1932年的28年间,先后七次兴师动众,对高黎贡山的野生植物发起了大规模的“巡猎”,标本采集量达3万多号10万余份。此后,来此考察探秘的中外专家学者更是不绝于时。1992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将高黎贡山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6年5月,联合国“人·土地与环境变化”全球项目东南亚大陆山区研究组会议在保山召开……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对环境意识正在觉醒的人类的巨大诱惑,由此可见一斑。
“巨灵开荒划世界,奇山驱出中原外。听他豪距蛮徼中,负地掀天呈雄怪……回视飞鸟但见背,俯瞰众峰已在骨干。雪经烈日晒不消,瀑作惊雷吼不断”,清人赵翼的《高黎贡山歌》酣畅淋漓地道出了高黎贡山超拔不群、壮丽多姿的雄浑气象;而明朝兵部侍郎侯琎过高黎贡山时,同样被眼前的壮美画卷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为它留下了一句极概括也极传神的“题款”:高黎贡山花正红,千岫万岫烟云中。
高黎贡山,历史上既是商旅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必经”、“必争”之后,便给后人留下了眩目的辉煌与深沉的悲壮,因而,它又成了一方历史文化的富集之地。步入那条蹄痕深深、苔藓沁碧的千年古道,你便融入了历史:汉唐的商队、明清的烽烟、抗战的铁流会叠影般地在你心头注满沧桑;叩询华夏文明与土俗文化尤其是外部文化在这里的激烈碰撞以及由此锻造出的独具边地特色的区域文化,你会感悟到丰富与和谐的无穷妙韵;而当世世代代在这里生生息息的傈僳汉子竖起刀杆、德昂少年擂响水鼓、傣家卜哨泼洒深情,十多个少数民族仪态万方的民俗民风将使你心醉神痴。
生物、景观、文化的多样性三位一体,构成了高黎贡山独具神韵的卓绝风景。近年来,为方便中外专家学者探索和揭示高黎贡山的自然与人文之秘,人们已在白花岭兴建了一个小规模的森林旅游度假村,是一个服务性的科学考察与探险基地。与此同时,他们还试探性地开辟了四条观鸟生态旅游线,以便让大自然的恋者尽情领略到五彩缤纷的“飞翔的花朵”鸣奏的一曲曲悦耳明心、韵味无穷的森林交响曲。
二、保山的全国之最
1.中国最大的玉佛——保山云岩卧佛
在保山市隆阳区卧佛寺,有一尊长1.8丈(6米)的纯白玉卧佛,重量达9.5吨,造型精巧。保山坝子内,有10多个佛寺供奉着大大小小的释迦牟尼、滴水观音、弥勒、卧佛等50多尊玉佛。数量之多,造型之精巧,价值之昂贵,堪称“中国玉佛之最”。
云岩卧佛南距云南保山市十六七公里,古木参天,浓荫匝地,“藏”了座国内外都有名的千年古刹:卧佛寺。在云南保山市乃至滇省丛林之中,卧佛寺均称得上“资深长老”。它的始建年代,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大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而今又有地方史研究者从《永昌府志》里找出了四个字:“建于汉室”。信史定论,言之凿凿,这就将其“寺龄”至少前推了五百余年。云岩古佛,原系一千二百八十多年前由住持僧些岛延请巧匠三人耗时七载,就洞中壁下一亘古巨石精心雕凿而成。佛身长三丈,通体饰金,头北足南,一手曲枕耳侧,一手平伸近膝,双目微闭,酣然而卧,神情庄严而安详。相传此佛“肉身”乃一傣族货郎,一天市货至此,忽见云岩洞内洪水汹涌,眼看万顷良田将成泽国。情急之中,他舍身赴难,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水口,霎时间,云岩山中霞光万道,祥云飘香,货郎化作了大慈大悲的卧佛。据说,人们至今还能在卧佛身下谛听到山腹之中隐隐欲狂的洪水之声呢!这虽然不过是个美好的传说,但千百年来,云岩卧佛在边疆各族人民尤其是傣族人民心中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却是真的。每年春时,远道相携来此供奉者“车马骈阗,肩相摩而踵相接也”,香火十分旺盛。1961年春夏之交,缅甸前总理吴努亦曾偕夫人前来瞻仰朝拜。“望穿千八百国未曾合眼;睡到十二万年乃大翻身。”这是前清御史、郡人戈靖当年所题佛龛联,可谓不幸而言中。“文革”中,云岩古佛被“粉身碎骨”,只是屈指算来,他没能安睡“十二万年”,而仅仅“小憩”了联中“定数”的百分之一千二百余年。于是,在“云岩无主”近二十年后的1988年,旅缅华人付凤英居士虔心苦旅,请来了堪称中国玉佛之最的新佛为云岩卧佛的“替身”,虽略惜“乘”上有别,然“大”与“小”乃至人与佛的分野,有时也不过在一“念”之间,能使千年古刹重续千年香火,再扬万里名声,便不失为佛门之幸事、盛事。
2.全国极为罕见的城中森林公园-——保山市太保山公园
一般的森林公园,不是建于山上,就是建于城郊区,但保山市太保山森林公园却建在保山城中。这种建在城市中的森林公园,全国也极少见。太保公园位于保山城西,沿保岫西路西行20分钟即可到达,是一个占地1500多亩的森林公园,森林覆盖良好,长满了松、杉、栗等多种参天大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公园大门挂有一幅对联云:“临早登高岫,随曲径通幽,听野鸟争喧,千顷松涛响天外;倚晚迎皓月,傍花枝弄影,看星光垂地,万家灯火舞人间”。这幅对联描写了登临太保山所看到的景致。沿着700余级台阶登上山顶,保山城及保山坝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山顶是一个50多亩的大平场,建有西南第二大的武侯祠,纪念三国时的诸葛亮。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的动物园,可以顺路看看。
3.中国最早的铁索桥——保山市霁虹桥遗址
在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的澜沧江畔,在古老的博南古道兰津渡口上,有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修建的霁虹铁索桥,这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
4.中国抗日战争南方最大的战场遗址——强渡怒江战场遗址
1942年,日军占领滇西龙陵、腾冲,以临怒江天堑西面高山为据点,建筑工事,派兵数千人盘踞镇守。1944年5月,中国军队及盟军集结20万官兵,强渡怒江反攻,随后收复怒江以西国土。
5.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南方丝绸古道(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是指我国古代有一条从四川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密支那,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从今四川起始,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从保山出境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即印度)的商人进行货物交换,用丝绸或邛竹杖,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
6.中国史前迄今为止最近的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文化遗址
1987年发掘的保山市塘子沟人类文化遗址,在非洞穴地带发掘出一批人类的头盖骨、牙齿及大量石器,这是距今8000年的旧石器人类化石,是我国最近的旧石器文化,也是滇西最早的人类化石。
7.中国西南第一条国际公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于1938年正式通车,保山人民为修筑此公路付出了巨大代价。滇缅公路通过保山境内达200多公里,保山为滇缅公路上的重镇。在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是我国唯一的陆上国际大通道,滇西大反攻指挥部(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就设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马王屯。
8.中国最佳咖啡、芒果产业基地——保山市潞江坝
美丽富饶的潞江坝是我国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地处世界A级生物保护圈、物种基因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东麓,是保山市的“热带宝库”,这里花开四季、果结终年,被称其为“天然博物馆”。这里培育的小粒咖啡以浓而不苦、香而不烈、且带有果味而驰名中外,在伦敦博览会上备受好评;芒果则以个大味香,为云南省优质芒果,也是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定点水果。
9.中国落差最高的瀑布——保山三叠水瀑布
位于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隆阳区芒宽乡高黎贡山东麓,分为三层九叠,总高达500米,其中中层三叠尤为壮观,高达200多米,是隆阳区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10.中国最大的香料烟生产、出口基地——保山
云南省保山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香料烟生产、出口基地。目前保山香料烟国内市场用户占全国使用香料烟厂家的70%,出口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
11.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保山
2010年,云南省保山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称号。“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的命名,是保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野生动物保护法》,长期坚持保护白眉长臂
猿的结果,是对保山市生态环境良好、全市各族人民对白眉长臂猿的认识度高、保护措施得力的充分肯定,是保山市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将进一步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2.中国热泉最集中的地方——腾冲热海
中国热泉最集中的地方-腾冲热海,中国的热泉以云南最多,云南热泉有800多处,但云南热泉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当数腾冲热海。腾冲热海位于云南省保山地区腾冲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北起硫磺塘,南止松木箐,东起忠孝寺,西止芭蕉园,约有9平方公里面积。走进云南旅游地腾冲热海中,可以看到80多处热泉沸腾喷涌,一缕缕气烟袅袅升腾,随着呼哧作响的喷发声,大股大股浓烈的硫磺气味扑进鼻腔。整个山谷,气浪熏熏,热气腾腾,水声喧嚣,别是一方天地,这是中国热泉最集中的地方腾冲热海。腾冲热海之中,最为壮观的是一个云南旅游盆形的沸水池,直径6.12米多,水深1.5米,水温达97度,腾冲热海池内泉水不分昼夜地猛烈翻滚沸腾,发出“噗噜、噗噜”的声音,故此,当地人称之为“大滚锅”。这是热海中热度最高的沸泉。
在腾冲热海峡谷中,十几处热泉、气泉喷涌不止,尤其是云南旅游地腾冲热海蛤蟆嘴喷泉,所喷热泉有3米多远,整个地段热水沸沸,水气相挟,无比奇异,是难得一见的旅游景观。它和云南旅游腾冲火山群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云南旅游风景名胜区。腾冲热海不仅风光迷人,而且是良好的矿泉疗病之所,这里的碳酸泉每千毫升中含钙五十毫克,还含镁、钾、钠、氯等多种矿物,能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道、心血管、皮肤、妇科等方面的多种疾病。此外,云南腾冲热海在能源开发方面也有很广阔的云南旅游前景。
腾冲系我国最为著名的“地热之乡”,境内遍布着温泉、沸泉、喷气泉等不同形态和规模的热泉上百处,其中热力最猛、外部显示亦最为奇妙的便是镶嵌在城西约20公里处的澡塘河谷中的“热海奇观”。腾冲这里青山环抱,一水喧腾,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东到忠孝寺,西连芭蕉园,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十处热泉沸沸涌涌,不绝于时。一缕缕、一团团热汽源源蒸腾,迷蒙了天地万物,大股大股的硫磺气味不时呛人口鼻。整个山谷迷迷茫茫、缥缥缈缈。看人,影影绰绰;看树,模模糊湖;看山,峰拱峦揖……此情此景,几乎同地理学家徐霞客350多年前所见一般无二:“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蔚为壮观。走近热泉,但见“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橐鼓风煽焰手下……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还是徐霞客的描写最为真切。
腾冲热海温泉群中,声威最壮的当推“大滚锅”。这是一泓经过了人工巧妙“包装”暗含八卦玄理的八角形沸泉,池广约10平方米,深约1.5米,水温最高可达98。C。池底处处喷水冒花,中有一巨型泉眼,涌水如柱,跃出水面尺许后倏然滑落,形成硕大水花,状如一朵盛开的白牡丹,时开时谢,时谢时开,煞是好看。由于水温奇高,昔时常有附近村民及游客将其当厨房里的“锅灶”用,或杀猪、或宰鸡,就地取沸水,十分便当。还有人喜欢将洋芋、山药、鸡蛋等食物下“锅”煮吃,立等可取,吃来别有一番风味。据说曾有一头老牛误入池中,竟被煮得只剩一架白骨。
腾冲热海温泉大滚锅旁还建有一亭,通体俱用玄色火山岩穿凿而成,古朴凝重,日“文光亭”。20世纪初叶,打响了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率数万起义军横扫清军,严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后被云南军阀唐继尧派人惨杀于这地火蒸腾的热谷之中。这“文光亭”便是为他而建,所以还有一种说法:水汽交鸣的大滚锅中那朵常开不败的洁白牡丹,便是他不屈的英灵所化……
循澡塘河穿烟拨雾迤逦而行,千姿百态的热泉景观纷至沓来,美不胜收:“鼓鸣泉”,回响着远古的激情;“珍珠泉”,绵绵不绝地把晶莹的珍珠吐满池盘;“眼镜泉”,沉静地注视着人世的沧桑;“狮子头”,高昂着不屈的斗志;“哈蟆嘴”,竭力倾吐着胸中的热忱;“战火纷飞”,演绎着人类的杀伐;“花开遍地”,附丽着美好的憧憬……还有“美女池”,热海孕育的一块翠光温润的碧玉。热流则挂于绿苔茸茸的斜崖悬壁之前,似柔柳轻摇,似薄绡曼舞,款款落入清澈见底、轻烟徐升的池面,敲击出淙淙咚咚的古筝之音,另有一番天然风韵。到此一浴,不失为一种“艳福”。
腾冲如此恢宏壮丽的自然奇观,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珍视和厚爱,90年代以来,云南保山市腾冲人开发利用热海的进程明显加快。如今,宽敞的柏油大路直通热谷,各种规格和档次的宾馆、饭庄、疗养院及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应有尽有,现代化的明丽建筑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澡塘河畔,与热汽蒸腾、泉涌石奇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到“一泓热海”,尽情分享和体味这来自大地深处的无限温情。
13.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
和顺乡位于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地处火山锥包围中的小盆地,之所以是著名的侨乡,是因为这里的归侨和侨眷占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和顺全乡人口80%。人们誉和顺乡为“人杰地灵”,概括了这里旖旎的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过和顺双虹桥,迎面就是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腾冲和顺图书馆内藏书达7万多册,其中有不少孤本、善本书籍,有2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还有清代以来大型丛书、地方文献、原版早期刊物等珍品。腾冲和顺图书馆虽然只有6个阅览室,但比城里的大图书馆更有读书的气氛,乡民、中小学生是这里的常客。
腾冲和顺乡的民居建筑群分布在坝子南黑龙山麓,环山排列,鳞次栉比,彼此间街巷纵横,四通八达,街面巷道的路面都以火山石铺筑。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和顺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或民国早期,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数量千余座,古色古香。
另外,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和顺乡有元龙阁、魁星阁、中天寺等古迹可寻,走在发亮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月台、巷门、小桥、洗衣亭等古建筑,还有祭祀祖先的宗祠,竞有8个之多。云南旅游景点腾冲腾冲和顺也是出“人杰”之地,李曰垓、艾思奇、寸树声……
和顺乡就观光旅游的角度看,它的历史文化和古迹荟萃足够吸引游人了。其实云南旅游景点腾冲和顺乡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犹存的风韵、儒雅的书香气和如其名一样和顺的和顺人。
14.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腾冲和顺图书馆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图书馆于1928年由旅缅华侨捐资兴建。腾冲和顺图书馆建筑群古色古香,藏书达6万多册,辟有6个阅览资料室。其中还许多孤本、珍小。腾冲和顺图书馆馆匾为廖承志手书。腾冲和顺图书馆历来被誉为“文化之津”,是全国最大的乡级图书馆。
15.中国火山最多的地方——腾冲火山群
腾冲火山群分布在云南旅游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周围的新生代死火山群是我国现保存最完好的死火山群之一。云南旅游地腾冲县城北的打鹰山主峰海拔2614米,是一个多次喷发的火山口,与其相连的九耸山南麓,是由两个火山口形成的青海、北海湖泊,北麓有两排十多个呈南北向的新月形火山锥。云南旅游地腾冲县城西的马鞍山由葫芦形的三个火山口组成。西南还有三个由寄生火山口组成的花边状的陵岗和火山绳。云南旅游地腾冲县城南左所营因火山喷发的熔岩沿澡塘河奔泻而下,形似一条黑色大蟒,称“火山蛇”,是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云南旅游地南腾冲火山群风景名胜区,现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云南旅游风景区。
16.中国翡翠第一城——保山腾冲
诸多史籍均载,云南保山乃“金银宝货之地”,早在公元1世纪,敦忍乙等永昌徼外的小国之君就开始遣使经永昌道向东汉王朝进献珍宝、翡翠等物。此后,云南保山-尤其是所辖腾冲很早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交通优势,成为我国历史上发育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翡翠集散地,并获得了“翡翠之城”的盛名。
如今云南保山腾冲境内虽不产玉,但历史上却素有“玉出腾越”之说,事实上斯说亦非妄言,因为至今仍以盛产翡翠闻名于世的“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内外,三宣、六慰皆受命于朝,而腾越且兼戛鸠、蛮莫、猛拱、猛养而有之”,而“蛮莫所产,日白玉、翠玉、黑玉……猛密所产,宝石、宝沙、碧霞玺”(《腾越州志》)。明代以后,由于国之疆域多有变故,这些玉石主产地相继脱疆他属,但云南保山、腾冲作为世界性的玉石集散地的地位并未因此动摇,而且还由此于云南保山-腾冲-猛拱-摩谷间形成了一条“玉石路”、“宝石路”:“大金沙江内外,万宝鳞萃……皆从腾越进,故州城八宝(保)街,旧讹为百宝街”。明代,宫廷采买官、太监、雄商大贾云集云南保山、腾冲,专购乃至专索珠宝玉石。杨升庵曾就此吟道:“永昌城南宝井路,七里亭前碗水铺……安得仙人缩地法,宝井移在长安街。”张含则日:“成化年中宝石重,私家暗买官家用。”张志淳《南园漫录》载,“成化庚子,太监王举索宝石不获,遂疏其(孟密)叛木邦之罪,请征之”-索宝未遂便刀兵相加,“宝石”之“重”可见一斑。在历久不衰的“翡翠崇拜”中,腾冲不仅出现过“绮罗玉”、“段家玉”、“寸家玉”等一些价值连城的玉中极品,还出现了赵连海、张宝廷、刘采等诸多靠采玉或市玉而为巨富的“翡翠大王”,而玉石的集散量亦大得惊人-据民国时海关统计,1902年,登记入境的玉石为271担,1925年为376担。
大规模的玉石贸易,使玉雕这门特殊的手工技艺应运而生并得以持续发展。至清末民初,仅云南保山腾冲城内即有翡翠作坊百余家,玉雕工匠三千余人,所琢“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一派繁荣景象。由于历代匠人多注重良玉精品,遗留下来的大量次料、脚料不屑加工,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有些人家用玉石铺路砌墙的趣话,以至后来人们在开基建房之时,常有挖出大坑玉石的妙事发生-直到1997年,市政部门在对某街区实施改造时,犹有不少人挥镐舞锄,争相到施工现场“淘玉”。如愿以偿者亦不乏其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云南保山腾冲一度沦陷于日寇铁蹄,玉市转衰;战后数十年商道中断,翡翠集散地渐移至泰国清迈,边地玉石贸易及加工亦随之萧条。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重开及腾密公路的修复通车,腾冲的翡翠业才重又恢复了蓬勃的生机,经营规模及加工技术、艺术水平亦有了长足的进步。1994年孟夏,腾冲县人民政府还成功地举办了“腾冲国际翡翠交易节”,从而使前人虬}乙昔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资来”的咏叹再度成为海内外宾客的眼见之实,而“翡翠城”及其璀璨夺目的珠光宝气,也随之成为八方来客啧啧称赏的迷人风景。
17.保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服饰
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73公里。其中,苗族主要分布在打平、土皮太两个村中。生活在昌宁耈街的黑惠江流域的苗族,女孩子长到7、8岁,就要在阿妈的启蒙下开始学绣自己的嫁衣,这套服饰不光结婚时要穿戴,而且婚后要妥善保存,直到老来去世,用做寿衣。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苗族服饰可以说是苗族几千年迁徙的历史缩影。苗族服饰被有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活的史记”。由此产生的各种传说故事、小调歌谣成为苗族文化的一大财富。苗族妇女的服装分为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三类。昌宁苗族服饰在2006年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佤族清戏
甘蔗寨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地处古丝路要冲,距腾冲县30余公里,是腾越——缅甸南线古道上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因此甘蔗寨的人更加接受和倾心于汉文化。而远在明末清初,湖北人源于古老的青阳腔,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曲,被称为清戏,又叫做湖北高腔,佤族清戏就是湖北高腔——清戏,经过远播而产生变异的一个民族剧种。清戏传入甘蔗寨的时间,约为清代咸丰年之前,上溯二至三代人。此后,时盛时衰。1984年,县文化部门对清戏加以发掘整理,并参加了同年地区文艺调演,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亦深入甘蔗寨,为佤族清戏录音录像,将其正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目前已形成以李家显为领头的一批佤族清戏骨干。佤族清戏的剧目常演剧目有《芦林相会》、《安安送米》、《文龙辞妻》等十数折。声腔有“九腔十三板”。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腾冲皮影戏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皮影戏被人们称之为“三尺白布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善与恶。据皮影艺人讲,腾冲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而固东刘家寨皮影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鲜活生存在民间的皮影戏,皮影靠子制作最具影响的是皮影世家刘永周,如今仍然活跃腾冲大地上。腾冲皮影戏演出习俗中有“供戏神”、“捻贴”、“祭箱”等习俗。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据统计约有三、四百出。腾冲皮影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百人百脸、百物百样,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2011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腾冲皮影戏-云南保山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云南保山腾冲民间的皮影艺术,素以其成熟的表演技巧、众多的表演人才、广泛的流行程度和相映生辉的不同流派饮誉一方,这在云南省是独一无二的。
皮影戏,又名影子戏,腾冲人俗称“灯影子”、“皮人戏”,还有人称其为“土电影”。据行中老艺人口碑相传,皮影戏自明代中叶随内地移民“落籍”腾冲,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由于地域及语音的差异,腾冲皮影戏很早便“花开两朵”,形成两个表演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即“东腔”和“西腔”。东腔出于“东练”(洞山、勐连一带),西腔出于“西练”(固东、明光、瑞滇、古永一带)。一般认为,东腔图像高大、庄重、明晰,音乐和缓幽雅;西腔则图像小巧精美,操作灵活,音乐紧凑轻快,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情趣。相比而言,东腔以古朴大方见长,而西腔则以灵动机巧取胜。
皮影戏善于表演古代战争及神话故事,刀刀枪枪、云云雾雾,人喊马嘶,十分热闹,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今,县内许多乡镇均有民间皮影班子走村串寨,活跃在广大农户中间,并给他们带去了不尽的欢乐和笑声。在1996年举行的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上,腾冲皮影戏表演场地是场场叫座,深受行家及观众称赏。
18.保山市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于2010年申报成功,随后保山市于2011年12月制定了《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云南省质监局于2012年2月批准发布了由保山市质监局组织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的地方标准。截止2010年,保山市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4.5万亩,投产面积9.8万亩,产量18609吨,产值3.6亿元,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出口额达1150万美元;保山市“十二五”咖啡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年产量2.7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
昌宁核桃:
19.保山市国家级驰名商标
4月27日,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高黎贡山”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高黎贡山”商标荣获驰名商标,填补了保山市无驰名商标的历史空白,标志着我市推进商标实施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保护知识产权和商标监管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保山的云南之最
1.云南最大的侨乡——保山
保山地区华侨、侨眷、归侨、华裔人数达15万人,为全省各州市第一。其中有7.7万华侨、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亚、欧、美、非、澳等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云南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诸葛营汉晋古城遗址
云南省级重点——诸葛营汉晋古城遗址位于城南4公里的诸葛营村(原名凤凰村、又名汉营),为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该城址呈长方形,东西宽320米,南北长375米,面积14万平方米,四围城墙用红、白粘土掺沙石夯筑而成,除西北角因昔时修路被挖断处,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东、西两墙中段尚存由砖石堵塞的城门痕迹。城墙底宽14.5米,上宽8.9米,残高2米--4米,各墙断面均见明显的夯土层次,两色相间,层厚多在8厘米--12厘米之间,最高的地方现在40余层,夯筑工程相当浩大。据史学界、考古界分析推断,一致认为,这就是东汉、蜀汉时期被称为“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城。
3.滇西抗战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场战役——松山大战
云南保山市松山,雄峙于滇边重镇龙陵东北,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半个多世纪前,凶焰万丈的日寇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树木,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之上,构筑了大量堑壕纵横、地道暗通、堡垒密布的坚固工事,并狂妄地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历史无情地粉碎了入侵者的狂言,中国远征军使三千余不可一世的入侵者成了“异国的鬼”。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将士在卫立煌、宋希濂等将军统帅下,血祭怒江,向盘踞松山负隅顽抗的鬼子发起了决死的攻击,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至9月7日,杀声骤歇,三千余顽敌全数被歼,无一生还;远征军第八军之6763名将士也血染松山,壮烈殉国。而今,当年那场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之役的惨烈拼杀硝烟早已散尽,但史籍中那一页血与火凝结的文字却依然清晰。某团
主力营突入某高地,与敌肉搏2小时,尸身平壕;强敌夜袭我阵地,拉锯争夺中,某营官兵伤亡殆尽;打扫战场时,仅核桃洼一个隐蔽部内竟发现敌我官兵相拥而搏玉石同毁者62对……循着卫立煌、宋希濂、陈明仁、钟彬、洪行等一代抗日名将征战的足迹,踯躅于松山的层峦叠嶂之间,在尽情领略世界第二大峡谷雄山怒水大刀阔斧、陡起遽落的威猛与壮丽的同时,发古之幽思,感受历史的悲壮与苍凉,不失为一种颇有境界的旅游。登临斯山,你会看到大小7个高地上坍陷的地堡、隐没于荒草的堑壕,还有那百余个疮痍般的弹坑,积水成潭的弹药库……这一切,仿佛还沉睡在过去了的岁月里;而主峰上那直径超过30米的巨坑,曾是当年日军的中心堡垒,数十吨TNT爆出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为负隅顽抗的鬼子,也为震惊世界的松山之战打上了一个“句号”……感喟之余,你也许会俯身拾到荒草中露出的锈迹斑斑的弹片或弹头,冰凉冰凉的,但你明白,它们曾烫得灼人。
曾化为一片焦土的主峰,如今新木已拱;石碑上勇者的姓名也被岁月剥蚀得模糊不清,唯有烈士的鲜血融入了苍松的年轮。一株株伟岸的苍松宛如一个个抗日将士不灭的灵魂,庄严地挺立在松山之巅,而“滇西雨屏”特有的晴云雨雾则不时地在此飘浮、升腾,像是为烈士的英灵蒙上巨大的白纱。
4.云南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保山傈傈族刀杆节
居住在云南旅游地保山地区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性格粗犷豪爽,每到农历二月初七便举行惊险的云南旅游刀杆节。二月初七这天,云南旅游地腾冲古永、瑞滇、明光的傈僳族男女不约而同,云集在轮马、胆扎等地,他们一个个沐浴净身,穿戴一新。夜幕降临,山寨平地中燃起一堆巨大的篝火,当篝火熊熊燃烧时,男女老少便转着篝火,情不自禁地跳起古老的云南旅游民族舞来。待篝火燃尽,篝火堆上形成了一个炭火红红的火塘,这时,刀杆节的第一个节目“下火海”便开始了,只见精壮的僳僳族汉子们,光着脚,穿着黄衣黄裤出现在人前,他们豪饮数杯酒便闪身跃入300摄氏度的炭火之中。顿时,无数火星缤纷四溅,令人叫绝,让人眼花缭乱,惊讶不已。表演完毕,只见表演者一个个安然无恙,无一人被高热灼伤。
次日中午,云南旅游傈傈族刀杆节第二个项目“上刀山”便开始了。众日之下,竖起一根高约五层楼的青冈栗木,栗木上一把把傈傈族户撒刀锋刃向上,寒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叫人望而生畏的72层刀梯。上刀山仪式开始,几个傈僳汉子神情豪迈地奔出,一齐跪倒在一幅古代武将(据说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的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他们将酒一饮而光,然后一个个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口向上爬,当爬过72层刀梯到顶部时一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到达顶部的英雄们,点燃鞭炮,宣告自己攀登成功,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人们看到,他们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
6.中国古代西南对外通商的第一大城市——保山永昌古城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著名探险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1254年~公元1324年)曾跋山涉水,来到“大汗版图”西南一隅的“卡丹丹省”省会永昌(今云南保山),并以其生花妙笔,在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云南保山别具情致的奇风异俗。游历中,马可·波罗发现,在这个商贾云集的“中国西南对外通商的大城市”里,人们“以黄金作通用货币……也有用贝壳的”,有趣的是这里的金子不很昂贵,五盎司银子就能换一盎司金子,“所以输入银子到这里的商人,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元代云南金齿(保山)有镶金牙的习俗。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描述:“妇女有用金片镶牙的习惯,依照牙齿的形状,镶得十分巧妙。”马可·波罗还对这一带盛行的纹身习俗及刺法作了翔实描述:人们在身体上“刺一些黑色斑状条纹”为装饰,并将其视为一种“有体面的标志”。其方法是:“将五根针并拢,扎入肉中,以见血为止,然后用一种黑色涂剂拭擦针孔,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元朝,“大汗的军队”与“缅王的六万军队及象队”在“永昌平原地区”的激战情况。这场战争,历史研究者确认发生在公元1277年春(马可·波罗莅保前十年),其结果,亦正如马氏所说:大汗的军队终于获胜,并擒获“二百只或二百只以上的象”——这些“象俘”除择十二头入贡外,余者曾在潞江坝旧城后山取石凿槽集中饲养。至本世纪80代遗存巨型“象槽”五十余具,惜后被农户用作石料取走,今仅存世两具,为文物部门收藏。
7.云南山茶之祖——红花油茶
在云南这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名列“八大名花”之首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山茶花(Camelliareticulata)素为我国传统名花。其翡翠般光鲜透亮的碧叶和千姿百态、明艳俏丽的花容,无不闪烁着一种光彩照人的美,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云南山茶花是云南特有山茶品种,自然分布范围仅限于滇西山地及滇中高原,而“尤以腾冲为多”(《中国植物红皮书》)。在腾冲,人们随处可见的红花油茶,便是云南山茶花的原始种群——几乎所有园艺品种如名贵的恨天高、紫袍、童子面、松子鳞、蝶翅、牡丹等,都可以在红花油茶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找到其相似或相对应的原生种。
作为云南山茶花的故乡,云南保山腾冲诸多山乡的春色几乎是被红花油茶独占了的——仅云华一乡,就轰轰烈烈地疯长着上万亩成林成片的红花油茶,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山茶花园。由于久处山野,饱经风雨冰霜,一棵棵根深叶茂、干壮枝繁,开起花来更显出勃勃生机与非凡的风骨,尤其是到了花事极盛的深冬新春时节,千树万树喷红吐艳,汇成铺天盖地的花潮,灿若云霞,流荡出天真烂漫、粗犷质朴的惊人之美。据考,红花油茶进入腾冲人家的庭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期的人工栽培和天然杂交导致的自然变异,使红花油茶这绚丽多姿的家族佳丽迭出。成书于明代的《永昌二芳记》即载“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据调查统计,如今已知的红花油茶自然类型至少上百种,园艺品种亦相当可观——仅80年代前后,当地林科、园艺工作者从原有品类中选育出的别具特色的新品种就达80多个,其代表性品种如“牡丹魁”(C.Mudankui)、“雪皎”(C.Xuejia0)、“花魂”(C.I-Iuahun)、“五角绣球”(C.Wujiaoxiuqiu)、“金环”(C.Jinhuan)、“倩雪”(C.Qianxue)、“玉女”(C.Yunu)、“春晖”(c.Chunhui)等。1991年初,经中国茶花协会名誉会长冯国楣研究员、秘书长陈绍云高级工程师等权威人士鉴定,确认了62个为云南山茶花新品种。这是国内提供山茶花品种鉴定最多的一次,从而大大丰富了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类型。该项目获“第二届中国茶花展”科技进步奖;“雪皎”、“牡丹魁”同时获得优秀品种奖,双双成为新一代山茶名品。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云南特有的集经济植物与观赏植物于一体的红花油茶,不唯以其灼灼欲燃的红韵令人钟情,它那摇缀于枝头的宛如碧玉之铃的果实同样令人生爱。油茶果所榨茶油芳香可口,为上好的纯天然滋补品,同时亦可作工业用油——即富天生丽质而不乏殷实秉性,这便是红花油茶。
8.保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腾冲玉雕艺术
关于腾冲翡翠及雕刻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徐霞客游记》。说明,明末,腾冲已出现翡翠,当时,此物金贵,为朝廷及地方官府层层取索,属国家“统购统销”。传统工艺主要包括:冲砂、解玉、磨玉、打眼、梭棱、雕刻、抛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动机械化和人工合成金钢石粉沫工具的出现,成了腾冲玉雕工艺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今天,腾冲翡翠雕刻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玉雕队伍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流程进化到机械化、电气化,工艺水平日新月异,从业人员上万人,成为全国著名翡翠之乡。2006年成为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昌族舞蹈“蹬窝罗”
为了纪念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每年春节后的第四天,龙陵县龙山镇阿昌族都要举行“阿昌大祭”,也就是过窝罗节。人们在暮陶(巫师)的带领下,献上祭品,围圈而舞,跳舞时要用脚使劲跺地,“跺”在当地叫蹬,所以叫蹬窝罗。原先蹬窝罗只在窝罗节上蹬,后来发展到讨亲嫁女、丧葬、盖新屋,甚至打猎归来庆祝有所收获都要蹬窝罗。蹬时由象脚鼓或普通鼓、钹伴奏。相传古时候蹬窝罗时还有胡琴、笛子、洞箫、芦笙、三弦等乐器伴奏。2006年成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老元布朗山歌之乡
布朗山歌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田间地头、山林、水沟边都可以听到布朗人的山歌,因此,在木老元有“只要会说话,就会唱山歌”的说法。施甸木老元的布朗山歌较为丰富,仅平时唱的山歌曲调就有数十种,如采茶调、送郎调、赶马调等等。山歌内容有固定的,也有即情触景的对歌、花花山歌,男女青年谈恋爱的情歌,有哄孩子睡的《布朗摇篮曲》,有狩猎、节庆的山歌等。布朗山歌的演唱形式,一般分为独唱、对唱、群唱三种,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布朗族村寨,都自行组建了山歌队、打歌队、芦笙队和吹打队。2006年成为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舞蹈“擦大钹”
“擦大钹”是流传在隆阳区瓦房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一带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舞蹈。在民间,“擦大钹”的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盖房乔迁、超度亡灵、老人去世、二月初八“姑娘节”等活动中都少不了请大钹班子到家来表演一场。“擦大钹”是一种以大钹为主要表演道具,集舞蹈、民间武术、杂耍于一身的舞蹈。大钹班子一般由6至8人组成,全是男性,忌讳女人加入。每次表演,必以长号长音开场,唢呐是一种贯穿始终、应变场合、依办事程序及时变换曲调的重要乐器。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甲马纸版画
隆阳区的版画木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仍在本地民间流传和使用。流传最广的版画木刻有《甲马》、《纸火版》、《文书版》等,拓印后作为宗教和民间祭祀所用。其中人物图案版主要有佛教三种,道教三种。《甲马》、《纸火版》,如:青龙、白虎、玄武、太岁、喜神、山神、木神、水神、路神……等等60多种,又有《文书版》(在木板上刻字后印刷)流传,实用性更广。
每一种木刻版的内容,都各有各的含意。如遇家门不顺、病患相侵、财运不通等,就要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煞星和一切不好的不吉利的东西都被火烧而去(民间叫烧纸),然后就大吉大利,清吉平安了。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隆阳区板桥镇是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在古青龙街有一间“四宝斋”的银楼(其前身为“怀宝银楼”)。由著名的“银匠老人”
万家兴所办,始创于清朝末期。民国时“四宝斋”就在滇西一带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堪称绝技的镇店之宝“乌铜走银”器皿。“乌铜走银”来源于“金银挫”,但工艺更为精湛,所嵌银丝更细,图案更为传神,在中国饰品工艺史上堪称一绝。其绝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红铜与黄金的合金比例,只有达到规定的比例,浇铸出来的合金才会与人体汗液发生反应而变乌;二是焊药的配制,铜里嵌银只有用这种特制的焊药才会永远合二为一;三是刻字与绘画,字画的精美与否直接决定着工艺品的质量和品味。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腾冲扬琴是清光绪九年至十年()传入的,并与腾冲本地的四声发音相融合,逐渐本地化,形成了腾冲扬琴。扬琴在腾冲落地生根后,一代代扬琴爱好者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充实,使之更加丰富。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腾冲扬琴给予了极大的丰富,表现在:其一,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为扬琴清唱剧,拓展了演唱空间。其二,尝试将腾冲扬琴调引入腾冲花灯,花灯剧《孟姜女》音乐就由李朝仕设计,从而使腾冲花灯音乐别具特色。其三,腾冲扬琴音乐引入专业文艺团体。扬琴有“阳调”、“道情”、“三板”三大调子,在音乐表现上各有不同,不同的调子可表现不同的情感。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汉族民间纸伞工艺
龙陵县象达营坡村南海寨纸伞工艺,相传在明末清初就有此工艺。纸伞销于附近的州县,远及缅甸。象达纸伞由伞把、伞枓、伞骨、伞头和伞面组成。象达纸伞最有特点的伞把用直径为2.5厘米的三年以上的人面观音竹(因竹的节象人面观音)或荆竹。而伞面是绵白纸,用制好的扇形模型刷上油柿水,彩画花鸟及各种图案,晾干后,用桐油刷1─2次。一把伞成形要有72道工序,在72道纸伞制作工序中,全部都是用手工完成的。除用“人面观音竹”制作伞把的纸伞外,用一般荆竹制作的还有“小白伞”和“大白伞”两种,主要用于傣族奘房中的祭祀礼仪。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女子服饰习俗
龙陵傈僳族女子服饰颜色以大红、水红、黑、白、黄、绿、蓝七色为主,部件由头饰(蝴蝶形包头)、衣服、腰带、裤子、围腰、吊筒、龙尾巴(飘带)七个部分组成。黄连河傈僳族服饰绣工精美,想象丰富,刺绣的花纹如蝴蝶花、狗脚花、螃蟹花、蕨叶花、太阳花等共十余种。而在大围腰中部黑底的左右下角,分别绣上五道蹬形的花边,代表着傈僳族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后腰系一块四尺长对折后对称垂于后臀的三角形飘带,傈僳语叫“咂黑嚜”(意即龙尾巴)。据老人讲,傈僳族祖先是从西北部迁徙而来的,是龙的传人。在当地傈僳族中还保留着傈僳族女子坐时,要把“龙尾巴”掀起不能坐着的生活习俗。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
黄连河寨子属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位于平达乡西北部。“嘟哒哒”是黄连河及附近的傈僳族男女老幼都爱玩的传统体育项目,相传是由傈僳族姐妹在打猪草时发明的。“嘟哒哒”草球的制作简单易学,玩时极少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两人对打,双人对打,男女多人对打。“嘟哒哒,嘟哒哒”(傈僳语:快来玩,大家快来一起玩),“嘟哒哒”的情歌被傈僳人编成了曲子,用三弦、口弦弹,用葫芦笙、笛子吹,代代相传。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布朗族服饰习俗
施甸县境内的布朗族主要聚居在木老元、摆榔两个民族乡。妇女服装颜色多以绿、红、青、紫为主,衣裤色彩跳动较大,因此获得了“花蒲蛮”的雅称。布朗族女子服饰的装饰品精美而繁多,有头链、七色玻璃珠、银项扣、银三须(由银币和环、链筒三部分组成,套筒内设两个小筒)等等。除此外,花草鞋从鞋尖到鞋跟均用七色绒线团来装饰,穿在脚上,花团锦簇,艳丽夺目。未婚和已婚妇女从服饰上就可区别。妇女衣服上的银泡和钮扣也有特殊意义,衣领的银泡一般是12个代表着一年的12个月。衣褂的对襟钮扣一般是24对,代表着24个节气。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滇滩镇联族村水城自然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水城傈僳族村位于腾冲县北部、滇滩镇西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24公里,历来是边塞要隘。水城傈僳民歌多为情歌,此外还有节庆歌、贺喜歌等,主要有《打猎歌》、《过年调》、《娶亲调》等。水城傈僳族的弹拔乐器,主要有“小三弦”,吹奏乐,主要有口弦、决列(直萧)、笛子。水城傈僳族最喜欢跳自己的舞蹈,几乎是人人能唱,个个会跳,曲不离口,弦不离手。舞蹈有跳嘎和三弦舞两种。滇滩镇联族的农民画也是独树一帜,画风拙朴有趣,色彩浓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作品曾多次参与全国、全省展览并获奖。水城傈僳族的饮食文化别有风味,其中焐猪肉、烤乳猪、烧棕包、水酒(傈僳语称地汁)等都非常有特色。“三杯酒”的风俗表现出傈僳族同胞豪爽的性格。水城傈僳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刀杆节,是傈僳族民俗活动最丰富多彩的节日。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山镇芒麦村蛮旦寨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阿昌族蛮旦寨位于小龙江西岸,是我省特少民族之一。蛮旦寨子的民居建筑基本保持传统风貌,整个寨子95%以上为传统木结构杆栏式建筑,是目前保护得较好的民居。阿昌族信仰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一切祸福由鬼神带来。做法事的“活袍”,叫“暮陶”。阿昌族求婚方式独特,通过唱情歌、要烟吃的场合中相识至结婚,婚礼时,女方要进行别有风趣的“长筷戏新郎”。2009年成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歌谣《吹烟歌(阳温暾小引)》
《阳温暾小引》就是以腾冲和顺人乃至滇西边地人“走夷方”到国外的种种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的劝世歌谣。《阳温暾小引》实录了当时滇西边地的男人从在家乡成长进而出国谋生的种种生活经历,勾画出一幅清朝末年“清明上河图”似的风俗画卷,是当年滇西一带的云南人到东南亚谋生的一部“出国必读”。《小引》正文共790句,从历史文化,到二十四孝,方方面面都一应俱全。《阳温暾小引》又名《吹烟调》,因为其中有120多句说的是吹吸鸦片的细节,对烟民从富有到落魄,进行了真实形象细腻地描绘。2006年成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授予 称号的决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