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店存在哪些有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不足地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着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发、资源短缺等困境,这些困境阻碍了农村卫生失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全民教育和培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大财政投入等将是农村卫生事业繁荣之道。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6996422.htm  关键词 公共卫生 农村 卫生事业   近些年来,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农村地区频发不断,不断影响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给政府和农村卫生事业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新医改方案的背景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网底和基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疾病给农民带来的危害,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现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办法,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重要性   (一)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将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多为自负盈亏,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且收入十分有限。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 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 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多创收,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从整体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部分是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卫生资源乏匮,医疗设施落后   首先,目前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尚不够合理。数据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 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转型,农村卫生工作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原有的卫生筹资机制、办医形式以及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等受到影响。近年来,农民健康水平提高缓慢,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城乡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如农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高于城市3倍,一些农村地区重大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居高不下,甚至死灰复燃。其次,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农村中,农民普遍缺乏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小病扛、大病拖”的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变成中国城乡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巨额医疗费用或劳动能力的丧失使许多人的生活水平降到贫困线以下。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本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在第一次农村卫生革命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乡镇卫生院是三级保健网的枢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项基本卫生服务;村卫生室是“网底”,在为村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在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专业医疗人员从农村返回城市,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大量流失。加之乡镇财政实力有限,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所获的补助是越来越少,生存面临危机。
  三、改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全民卫生教育和培训   众所周知,形成健康的饮食结构,可以逐渐减少多发病和常见病的发生,抑制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传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大力度宣传卫生健康知识,使卫生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社会新闻媒体组织要加强卫生宣传,重视群众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和监督公共卫生管理。经常性地开展市民应急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市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锐性,提高市民的应急处理能力是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市民的身心健康。   (二)优化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和配置   要重新调整乡村二级卫生资源配置,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在乡卫生院附近不设村卫生室或个体诊所,已有的要与乡卫生院联办。对人口多、服务半径大的地区,要设置村中心卫生所,以发挥较大的功能。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三)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和管理队伍建设   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首先要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研究制定本地区农村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落实。要定期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队伍管理,对未达到培训要求、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要坚决从现有岗位上清退。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农村卫生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其次要逐步建立城市与农村之间卫生人才流动渠道,不断加强农村与城市卫生人才市场、综合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的密切联系,促进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建立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建立以县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适当安排,卫生单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相应承担一部分经费的筹资渠道。   (四)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   在当前我国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负有重要责任,应通过地方立法,确保适当比例的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首先要根据本县、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际需要确定专项拨款,使服务机构的服务成本得到合理补偿,从而减轻服务对象负担。其次是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暂时停止以收入弥补支出和收取预算调节基金的做法,在一定年限内让其合法收入能用于危房改造、增添设备、培训人员,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改善工作人员待遇等。最后是逐步实现以任务定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监督检测难度大而且要在较大范围内才能达到监督服务目标的项目,如急性传染病疫情监测及管理、结核病防治及管理、性病和艾滋病监测及管理、四苗六病计划免疫接种、特殊工作场所劳动卫生监督检测、特殊环境卫生监督检测等,中央、省和设区市卫生主管部门要在相互协调好之后,拟出工作计划,根据预测的工作量和服务成本,编制预算,报同级财政纳入总预算,以任务定经费方式,由卫生主管部门专款专用,使工作量与经费统一起来。鉴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建议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层层建立服务工作任务和经费领拨责任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出力。卫生机构还要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26-28.   [2]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回顾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19-21.   [3]李志友,易启洪.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考古,):279-281.   [4]钟民荣.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33-34.   [5]刘钰曦,袁兆康.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8-2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
作者:农镇铭&&&&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 公共卫生;卫生政策;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党和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因此,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1.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泛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群体发病、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1]。
  1.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征[3]& ①突发性和意外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较难预测,有的甚至不可预测;②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③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病突然,累及人数众多,损失巨大,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④处理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其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救治,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强,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⑤常与违法行为、违章操作、责任心不强等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则不会发生或极少发生,否则发生的频率就会越高。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
  2.1& 一般原因& (1)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2)食物中毒事件:①农药、鼠药中毒,主要由投毒、误食、农药使用不合理污染食品引起;②细菌性食物中毒;③有毒动植物中毒,此中毒病死率高,误食的品种主要为河豚鱼和毒蕈。(3)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此种中毒是由于污染所致,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放射污染等,这类事件往往波及范围广,并且常常会对下一代造成极大的危害。(4)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发病或死亡:由不明原因所致,通常危害较前几类要严重得多。公众缺乏相应的防护和治疗知识,没有针对该事件的特定监测预警系统,使该类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控制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2.2& 特殊原因& 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飓风、水灾、火山爆发、火灾、山体滑波、泥石流、饥荒、旱灾、雪灾、虫灾、寒潮、酷热、台风及浓雾等的突然袭击,会带来严重(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诸多公共卫生问题;②意外事故和人为灾难:飞机坠毁、海难、爆炸、骚乱、道路交通事故、空袭、煤矿瓦斯爆炸、恐怖事件等重大安全事故,由于没有事前的准备和预兆,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③传染病疫情:非典型性肺炎(SARS)、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4]。
  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3.1& 公共预防意识淡薄,缺乏应急机制& 在当今社会发展条件下,政府执法监管力度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违法者有机可乘,法制不健全,依法行政力度不够,法治观念淡漠,有法不依与法盲并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一些法律真空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存在侥幸心理,忽视预防措施,不按要求配备使用预防设施和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公众、社会的事故预防意识淡薄,缺乏识别和避免危害的基本常识和救生技能。缺乏有针对性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信息与应急资源协调不畅,社会或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薄弱。
  3.2&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如我国仍有管理薄弱的部分市(县)由于经济困难,财政吃紧而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甚至对卫生防病机构断粮断奶,导致基层网络不牢,队伍不稳,技术不精,管理乏力的现象。且各省(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底子薄弱,人口多,地域广,因财力投入不足,对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科学管理重视不够,观念陈旧,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在疫情监控、预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大疫面前尚无法全面行使其职能。
  3.3& 市场监管、宣传力度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如市场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有关部门监管不够协调,对无利益的难度大的无人问津,监管不到位甚至缺位,对有利可图的往往争管,出现监管越位和错位。卫生宣传工作亦存在薄弱环节,使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差,以及生活贫困和文化教育落后等阻碍了卫生习惯改变、防病意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部分地区卫生信息网络不健全,报告不够规范,信息渠道不够通畅。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机构和疾控体系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缺乏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必要的法律准备,信息意识缺乏,导致公共卫生部门应急能力低下,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不能做出迅速反应和及时应答。
  3.4& 应急机制不健全,部门分兵作战,地方条块分割& 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制,每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是卫生部门孤军作战,而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上下之间不能一致,以至政府不得不成立临时工作机构应对危机。尽管这种临时机构的确发挥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临时机构本身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工作计划和操作方案;危机处理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临时机构始终(尤其是初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临时机构不具有延续性,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够有较的保留,某些工作成效也难以保持延续和巩固。
  3.5& 机构建设严重滞后,人员不足,条件缺乏& 我国基层预防控制机构近年来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但在机构、能力、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编制问题:按照国家疾控工作规范,基层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普遍不足,致使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受到限制,不得已挤出经费聘用社会医务人员,耗资很大,财政没有给一分钱,困难可想而知。②缺乏处理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中毒事件的专业队伍,或处于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状态。③业务和工作经费难以落实,业务收入难以补偿日常工作的正常开支,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应急处理能力低下。④监测检验仪器设备落后陈旧,监测能力较低,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应急药品、器材、防护用品匮乏,办公设备较差,交通工具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基层疾控机构工作的开展。&
  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预警应急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是国家在社会层面上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宏观对策,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还要有具体的措施和策略。
  4.1& 预防为主,促进健康教育工作&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有效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对可免疫性疾病、突发疫情的防范采取加强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消灭空白点,巩固消灭可免疫性疾病成果,做好可免疫性疾病强化普种和高危预测的流行前强化普种工作,预防高危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加公众对事件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可以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件的发生。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墙报和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更新健康观念,培育主动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人类公共卫生的发展史上,很多重大事件的控制都归功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如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的防治以及SARS的有效控制等等。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里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美国联邦和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为我们提供了良好范本,其现代传媒技术运用在危机管理时的重要性也十分明显[5,6]。其宣传教育工作也很扎实,通过广泛动员,使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置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意识中[7~9]。面对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挑战,必须加强和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这不仅是我们迎接挑战的一个基本策略,同时也关系到卫生改革与发展。
  4.2& 加强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疾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也称为前驱症状监测、暴发探查系统、生物监测系统、健康指征监测、症状监测等,是指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候群发生频率的数据,及时发现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在疾病未被确诊之前,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10]。目的是为了减少相应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体表现在预测发现疾病暴发后的规模,疾病暴发的措施保证;增强了疾病监测的水平和监视疾病的动态[11]。我国在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责任过程中,明确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以及由此构成的各负其责,相互支援、团结协助的责任体系,自下而上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层层负责,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的体系;规范报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内容、格式、程序和期限,以准确快速传递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类信息的报告体系;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为主体,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技术处理和对患者实施救助的服务体系。根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征和历史规律,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报,从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广大群众都能提前意识和事前防范,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限度减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政府如何引导公众、服务媒体、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是一门深奥的艺术[12],也是信息时代大环境下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观点调动传媒和民众与之良性互动的一门新课题。继续完善信息发布系统,使疫情信息的发布快速化、准确化、透明化,不仅对社会的稳定和民心的安定有重要的意义,还可以动员民众、国内甚至国际的社会团体力量广泛参与,正如SARS期间,媒体的一句宣传口号&我们众志成城&,这是非常时期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快速、有效途径[13]。
  4.3& 坚持群策群防群控原则&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不分国别、民族、部门和单位的界限,尤其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要在短时间内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仅靠卫生部门势单力薄地完成应急处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紧密依靠群众的力量,广泛动员各地方、各部门、各条战线、各界群众联合行动,协同作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除了具有任务性、探索性、社会性外,还具有地方性和群众性。群策群防群控就是根据紧急情况需要,由各级政府组织卫生、医药、公安、交通、民政等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或控制紧急事件。要在地理环境、人员组成、组织结构与功能上形成一个以健康教育与促进为先导的群策群防群控体系。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全面推动广西&三网&(即责任网、信息报告网和紧急救助网)建设,提高各级疾控中心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保护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14,15]。加强多学科间协同作战,才能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几十年来公共卫生防治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并坚持了群策群防群控的,都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4.4& 疾病监测防控与救助&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它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但多数以传染病暴发、集体中毒、环境污染、有害因素传播为常见。因此,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防控与救助体系至关重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或疾病,因此医疗救助体系的完备、快速、有效同等重要。建国以后,我国疾病监测防控与医疗救助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机制复杂,后果严重,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救助体系。在应对SARS疫情的突发事件中,疾病监测防控与医疗救助暴露出设施装备不完善、技术措施落后等问题提醒了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和不断更新疾病监测防控与医疗救助,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危害,减少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临的挑战
  5.1& 致病因子增加,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形势依然严峻,预防传染病、控制中毒事件发生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面对跨境人流物流的增多,传染病及其它健康危害远距离大规模传入我国的危险性加大,AIDS、大肠出血性致病菌E.coli 0157∶H7等微生物性的危害已经在全球化过程中传入我国。由于E.coli 0157∶H7侵害的多数为儿童、孕妇和老人,病死率高,所以该致病菌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监测和食品安全危险因子(Food Safety Risk)[16]。
  5.2& 不良行为的传入& 入世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在我国投资设厂逐年增多,环境和职业危害和有害作业向我国转移是一个巨大挑战。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加剧使职工身心压力增大可导致特殊的职业卫生问题;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可能引起新的职业危害;国外一些影响公共卫生及国民健康的不良理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将可能会继续增加,如吸毒、不良性行为、年青人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等将受到很大的挑战[17]。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政府对新闻媒体的逐渐开放透明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报道日益频繁。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就出现了数次规模大小不等的传染病疫情暴发,尤其是2003年的SARS,全国上下抗击SARS的场面令人至今记忆犹新[13]。所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5.3& 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需在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才能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纵观近几年来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猪链球菌感染,在流行的初期即使是医学专家也对此不甚清楚,因此常造成误诊误治,而致病性病原体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往往在疫情蔓延甚至控制了以后才被找到。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疫情发生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与不安,人民的生命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回顾过去,成绩斐然;面对现实,问题不少;展望未来,前景光明。通过SARS的洗礼,我们会看到公共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终身事业,必将在未来绽放灿烂的光彩[18]。
【参考文献】
&   [1]
韦波,卓家同,唐振柱,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J].广西预防医学,):106-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谭晓东,陈小青,王凤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中国公共卫生,):901-903.
魏承毓.人类近百年重大灾难事件的回顾与反思[J].疾病控制杂志,):289-293.
Bledsoe BE.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benefit or risk for emergency services [J]. Prehospital Emerg Care,):272-279.
Eysenbach G. SARS and population health technology [J]. J Med Internet Res,):e14.
Wagner MM, Tsui FC, Espino J, et al.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very early detection of disease outbreaks [J]. J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Practice,):51-59.
Brinsfield K, Gunn J, Barry M, et al. Using volume-based surveillance for an outbreak early warning system [J]. Acad Emerg Med,-495.
Williamson GD, Weatherby Hudson G. A monitor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aberrations in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reports [J]. Stat Med,):.
  [10]
Kelly J, Henning. Overview o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what is syndromic surveillance [J]. MMWR,2004,53 suppl:s5-sll.
  [11]
曹明华,李群,胡传来.疾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2]
张顺祥,蒋丽娟,张启文,等.传媒引导和公众互动对SARS预防控制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03-406.
  [13]
王硕,王滨有,彭崇,等.民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SARS认识情况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03-507.
  [14]
谭春梅,董柏青,黄林,等.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西预防医学,):342-345.
  [15]
耿文奎,李勇强,刘德诚,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三网”建设的做法与效果[J].中国公共卫生,):.
  [16]
杨明亮,刘可浩,刘 进,等.食品安全: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3-197.
  [17]
阚学贵.加入WTO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J].中国公共卫生,):.
  [18]
戴志澄.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及预防为主方针实施50周年——纪念全国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J].中国公共卫生,):1-4.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