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村的房子为什么是苗族建筑风格风格

看看苗王住的王宫 可能还不如你家的房子
 印象中,皇帝、藩王居住的地方,一定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不过,在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王城里的苗王故居却显得低调简朴,甚至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还不如普通农村的房子。
苗王故居位于苗王城,这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苗寨。
苗王故居,是苗王吴黑苗曾经住过的地方。吴黑苗是明朝苗王城的苗王,因不堪朝廷压迫而愤然起义,率领苗民与明兵血战13年之久。
故居门口写着苗王吴黑苗的生平简介,短短几十个字,木牌制作非常简单。
虽说是苗王曾居住的地方,但是外观看起来和其他的苗族吊脚楼并没有太大差别,简单实在。
曾经占山为王,铸城为堡,与官军对抗,是一方霸主。但从外观来看,这位苗王真是一名亲民勤劳的苗王,生活并不搞特殊化,跟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苗王故居门口有一个苗族阿婆出售纪念品,但你不询问,她并不会跟你推销,只是这么静静地坐着。
 时间在这里就仿佛停滞了一样,老人并不想赚多少钱,或许只是待在苗王故居里打发时光,回想年轻时的时光。(图文:常江)
大家正在看
看看苗王住的王宫 可能还不如你家的房子
 印象中,皇帝、藩王居住的地方,一定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不过,在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王城里的苗王故居却显得低调简朴,甚至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还不如普通农村的房子。
苗王故居位于苗王城,这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苗寨。
苗王故居,是苗王吴黑苗曾经住过的地方。吴黑苗是明朝苗王城的苗王,因不堪朝廷压迫而愤然起义,率领苗民与明兵血战13年之久。
故居门口写着苗王吴黑苗的生平简介,短短几十个字,木牌制作非常简单。
虽说是苗王曾居住的地方,但是外观看起来和其他的苗族吊脚楼并没有太大差别,简单实在。
曾经占山为王,铸城为堡,与官军对抗,是一方霸主。但从外观来看,这位苗王真是一名亲民勤劳的苗王,生活并不搞特殊化,跟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苗王故居门口有一个苗族阿婆出售纪念品,但你不询问,她并不会跟你推销,只是这么静静地坐着。
 时间在这里就仿佛停滞了一样,老人并不想赚多少钱,或许只是待在苗王故居里打发时光,回想年轻时的时光。(图文:常江)苗族的历史文化
我的图书馆
苗族的历史文化
的历史文化[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第一篇 源流迁徙 
一、神州土著
 1、发韧济淮  苗族远祖蚩尤最早居住在原太皞、少皞氏活动的地域,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流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一 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
  2、蚩尤作兵  蚩尤率族人开掘葛卢山铜矿,研制发明了剑刀矛戟大弩等兵器。苗族先民在蚩尤率领下,不仅开冶炼兵器之先河,而且创制了刑法和宗教。蚩尤的三大发明,说明远古时期的苗族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
  3、一统九黎  史载蚩尤因造五兵而威振天下,万民钦命,各部落纷纷与蚩尤结成联盟,形成了史称“九九八十一兄弟”的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
二、逐鹿中原
 1、“九隅之争”  正当蚩尤九黎部落逐渐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发展时,与来自甘陕黄土高原的炎帝神农氏部落不期而遇,开始他们和平相处了一段时期,后来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了激烈冲突和争逐,蚩尤驱走了炎帝,夺取了炎帝曾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全部疆域,即史书上说的“九隅无遗”。
  2、涿鹿大战  黄帝九战失败后,遂联合炎帝,共同进攻蚩尤。公元前4600年,黄帝大军与蚩尤部队会于涿鹿,一场空前激烈残酷的大战随即拉开序幕。黄帝以“熊、罴、貔、貅”为先锋,命善于蓄水行雨的应龙攻打翼州平原。交战伊始,应龙掘开河堤放水,蚩尤急令风伯、雨师助战,顿时黄沙滚滚,风雨漫天。此时,黄帝军中走出一个玄女“魃”,施展旱魔之术,将风雨停了下来。蚩尤败北,部众或参与“釜山结盟”,或南下组成三苗国。
4、画像服众  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尚在。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画蚩尤的像以威慑天下,人们都认为蚩尤没有死,于是天下八方万邦相继归服黄帝。
三、悲壮迁徙
 (一)流徙“斗南一莫”
  蚩尤兵败被杀后,九黎部落被迫离开“甘丹地坝”(同海相连的平原),迁离位于黄河、长江下游之间的东部平原地带,向西南迁到“斗南一莫”(大江边),聚居长江中游地区。
  (二)三苗兴衰
  1、德复九黎  南退长江中游的九黎部落余部,重新组成了三苗部落集团,他们继承九黎的刑法、宗教等文化,休养生息,重又强大起来。
  2、三苗疆域  三苗,与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尧、舜、禹同时代的苗族先民部落集团,史料记载他们的生活区域是“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间的辽阔地域内,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以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3、丹水之役  帝尧陶唐氏欲禅位天下于舜、尧子丹朱不满,三苗首领同情丹朱,强烈反对尧的决定,尧杀了三苗首领并放逐丹朱于丹水,三苗余众迁居丹水支持丹朱,尧即发兵征讨三苗,大战于“丹水之浦”,即今河南西南部和河南、湖北交界处,三苗兵败。
  4、分迁西北  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数次举兵反对舜,舜了解情况后,建议尧帝强行迁徙部分三苗部落到今甘肃省内的“三危”大山附近,中国西北地区便有了三苗后裔。
  5、南放驩兜  丹水之役失败后,在三苗部族支持下,驩兜始终反对尧禅位于舜,于是尧帝就把驩兜及其部众流放到今湘西崇山附近,企图以此来分化江南蛮众。
  6、干戚服苗  三苗部落每每不服华夏部落集团号令,禹请命调兵征讨,舜帝不准,认为“谕教”未成,于是舜帝修文教三年,编演手执兵器的舞蹈,三苗因此而请求臣服。
  7、巡狩苍梧  舜帝在三苗臣服后,深入三苗腹地抚慰各部落,他带着娥皇、女英二妃,泛舟洞庭,溯湘江而上,直达苍梧九疑,后长眠于九疑山。
  8、禹灭三苗  大禹继舜帝位后,以三苗不服君令为由誓师伐三苗,三苗举众反抗,血战有日,惊天地泣鬼神,天降血雨,夏天冰冻,地裂喷泉,五谷变种。后三苗首领中箭身亡,留师大乱,禹军趋势屠杀苗师殆尽。自此,三苗部落联盟解体,大部避居山林沼泽,开始向西南山区迁徙。
  (三)荆蛮融楚
  1、荆蛮疆域  三苗集团被分化瓦解后,分布于荆州(洞庭湖南北,即今鄂、湘二省及邻近地区)的广阔山泽和偏远地带的三苗后裔,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复又强盛起来,并与中原地区时有接触和冲突,被称之为荆蛮(或“蛮荆”、“荆楚”)。
  2、成汤降荆  商朝成汤时期,商朝军队攻占河南南部地区后,乘胜南征荆蛮,荆蛮一度被迫归顺商朝。
  3、武丁伐荆  成汤死后,商朝内乱,政治衰败,荆蛮摆脱商朝控制。盘庚迁殷后,商王武丁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在征伐西北、西南地区同时,对荆蛮发动大规模战争。商军从河南进入湖北,深入荆蛮腹地,打败荆蛮武装力量,并俘获大量人口北归。
  4、南巡不返  西周初期,荆蛮经过商末脱离朝廷自由发展后,成为周朝南方劲敌。周昭王发动了三次征伐荆蛮的战争,第一次过汉水南下,遇激烈抵抗而失败;第二次所带周朝劲旅,在汉水一带全军为荆蛮所歼;第三次征讨,昭王亦客死南国江水中。
  5、荆人来贡  周穆王即位后,两次出征荆蛮,曾涉江汉过洞庭,经过激烈攻战后,深入湖南,抵达周昭王曾到过的荆蛮腹心地区,荆蛮势力大大削弱,被迫归顺周朝,称臣进贡。这种局面维持近百年时间,后因厉王残暴,荆蛮趁“国人暴动”之乱,奋起反抗。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方叔率全国军队倾巢出动以征荆蛮,经鏖战,荆蛮战败,被俘大批人口,被迫归服周朝。
  6、分支建楚  楚族先民系三苗集团和荆蛮集团中的分支,其始祖鬻熊于西周初年受封建国。其始国土方圆百里,后任楚王的筚路蓝缕的精神,南下荆山地区,于荆州之域拓土扩疆。
  7、楚地千里  楚立国后,即着手征服邻近土著“蛮”族,西周中叶开始控制长江中游,随后对江汉的苗族先民“群蛮”、“百濮”加以征服,继而远征湖南澧水、沅水流域设黔中部,至楚成王,一举征服洞庭湖以来“群蛮”,版图扩张至湘水、资水中游,楚疆已有千里之阔。
  8、南并蛮越  楚悼王时,楚相吴起率大军沿洞庭湖东部南下,他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蛮越”并入楚国版籍,楚国拥有全部洞庭湖,地域扩张至九疑山及邻近的五岭南北地区。
  9、夜郎古国  据史载,夜郎国是以苗族为主体的未纳入汉朝版图的西南强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其范围包括今天湘西、川南、重庆、桂林、滇东北及贵州全境。《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自此,几经演变,“夜郎自大”成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10、庄蹻王滇  楚建威王时(前339-329),楚国大将庄蹻奉王命拓疆西南。庄蹻率大军溯长江而上,一路攻城拔寨,略取黔中郡以西地区,一举征服夜郎,并改名夜郎为牂牁。最后到达滇池这块肥美的地方,实行军屯,与当地民众一同开发云南,并占据此地,自立为王,史称“滇国苗王”。“楚雄”一名,即楚将庄蹻的后裔传名。庄蹻入滇,也奠定了乌蒙山苗区的雏形。
  (四)聚居武陵  在经过商、周、春秋、战国的朝廷军队多次讨伐后,部分“荆蛮”、“群蛮”、“百濮”等“蛮”族与楚人一起消融到华夏族中,但大部分“蛮”族避住山区,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形成了荆、雍二州的“盘
瓠”蛮,而武陵山区成为“盘瓠”蛮的主要聚居地区。
  (五)迁徙大西南
  1、苗族迁离武陵示意图  自秦汉开始,一直到清朝初叶,由于战争及灾害,苗族从聚居地武陵五溪地区,陆续西迁贵州(东部、东南部)、四川(东部、南部),南迁湘南、桂北,再由黔、川、桂入滇,或由川、桂迁徙聚居贵州西部和南部,形成了贵州内苗族主要聚居地的分布格局。
  2、苗族第一次大迁徙  秦汉至南北朝时朝,封建王朝长期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讨伐武陵苗五溪蛮的野蛮战争,给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民带来深重灾难,广大苗民流离失所,纷纷向外逃难。其主要流向是走入贵州、重庆、广西等地区。
  3、苗族第二次大迁徙  唐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不断发动对苗族的讨伐战争,迫使苗民西迁南逃。除武陵五溪及其夜郎、牂牁地区仍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区外,苗民开始大面积迁徙流离,先后进入黔西、川南和桂北。
  4、苗族第三次大迁徙  元明和清初由于受到中央正权和汉族的挤压,开始是苗民分三路迁入贵州,形成黔东北、黔北、黔西、黔东南、黔南等苗族聚居区,其后又分三路迁入云南,即由黔西南兴义一带迁往滇东南文山,由川南进入滇东北威信、彝良等地。此次迁移,逐步形成了武陵山区、苗岭和大娄山区、乌蒙山区、南山山区和云岭东南山区等苗族五大聚居区的新格局。
  5、盘瓠种落  帝喾高辛时,犬戎族入侵,高辛帝畜狗盘瓠猎杀犬戎首领,娶高辛公主为妻,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人,至秦汉时,其后人散居于武陵、长沙、庐江郡,时称“盘瓠种落”。
  6、麻阳熟苗  麻阳古称苗疆,是苗夷杂处之所,自隋唐后,封建王朝逐步加强对麻阳的统治,使麻阳成为朝廷围征湘西苗民的前哨地区,成为所谓的“熟苗”区,至今尚有“五溪蛮”后裔28万余人。
  7、黔西“喇叭苗”  明初,朝廷实行“调北征南”讨伐苗族,不少苗族被调远征,后来就留住他乡。当时,湖南城步、武冈地区有一批苗兵由胡大海率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戌守,后留居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县,其后裔成为当地“喇叭苗”的一部分。
  8、川南“六寨苗”  清康熙初年,吴三桂先后征调川南三千苗兵、广西苗兵讨水西,后川南苗兵后裔形成大定府新龙、八普等六个苗寨的“六寨苗”,广西苗兵后裔定居修文、平坝一带,史称“素苗”。
  9、海南苗民  海南地方志载,明伐从广西征调苗兵讨伐不服统治的黎族,事平后,防守乐安城,其后裔散居山谷,仍称苗民。
  10、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前最集中的苗族聚居群落。地处雷山县城37公里处,民居为木质杆栏式多层半边吊脚楼,被誉为“天然民族博物馆”。
四、漫入东南亚
 1、越南赫蒙族  越南苗族自称“赫蒙”(HMONG),明清时自中国云南迁入,是越南第七大少数民族,有人口78.8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中越、老越边境临过13个省份。
  2、赫蒙抗法  苗族迁居越南后,并没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和苦难的生活,因此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起义斗争,尤其是法国殖民注义者占领越南后,他们的反抗更加频繁,仅1886年至1922年的36年里,就举行了6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并在长达数十年的抗法、抗日和抗美战争中,为争取越南独 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老挝“老松族”  19世纪初,苗族自中国、越南迁居老挝后,成为“山顶上的老挝人”(老松)的一部分,老挝苗族人口达31.5万余人,占老挝总人口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老挝北部山区。
  4、疯人战争  法国殖民者扩张到老挝后,老挝苗族不肯接受法国人确定的赋税,不断起义反抗。1918年,老越边境的苗民在巴斋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波及老挝、越南大片地区,声势浩大,被法国统治者称之为“疯人战争”,至1922年方告失败。
5、秘密战争  在老挝的历史上,一些苗族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成为影响许多重要事件的关键因素。其中罗民家族的费当参加组织“自由老挝阵线”(通称“巴特寮”),与越南GCD关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把老挝建设为反共据点,放弃了缺乏斗志的老挝王家军队,效仿中国传统的“以苗制苗”策略,训练组建了一支老挝苗族“特种部队”,直接与巴特寮军队作战,并成为美国军事干涉老挝的主力军。因美国ZF未直接参加战争,而是暗中支持,所以老挝苗族军队与巴特寮的战争被称之为“秘密战争”。
  6、泰国“山民”  19世纪90年代,苗族自中国、老挝进入泰国北部高山,开始并没有作为独 立民族予以认可,被统划为“山民”族群,目前泰国北部各府都有分布,有人口12.4万余人,是泰国最大的、政治上最重要的高地部落之一。
  7、鸦片民族  泰国苗族多处高山,继承了14世纪以来泰国种植鸦片的传统,并日渐成为种植鸦片的主体“山民”,故有人称之为“鸦片民族”。
  8、“山民”起义  泰国苗族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他们作为主要武装力量参与反对泰国ZF的起义,泰国GCD组织泰国北部山区苗族发动数次反抗斗争,最大规模的一次是1967年-1968年,泰国ZF动用飞机、大炮、燃烧弹进行残酷镇压,大量“山民”因此流离失所,远循深山密林。
  9、缅甸苗民  19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从中国云南西南部、泰国、老挝迁居缅甸,主要分布于中缅、泰缅、老缅交界各省,初步调查人口在3万人 左右。
第二篇 斗争史迹
一、秦汉时期
 1、精夫相单程  东汉初年,武陵蛮首领相单程率湘西苗民起义,攻占大批郡县,连败汉朝名将刘尚、李嵩、马援等大军,使刘尚战死,马援病终,历经战争后被东汉朝廷招抚。
  2、马援之死  东汉年间,武陵五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朝廷军队在征剿义军的战争中历经失败。公元48年,时年62岁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光武帝请缨,率兵南下,在与苗民义军的多次交锋中,马援终因此地瘴疠盛行,水土不服,补给困难而损失惨重,最终病死于沅陵壶头山。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潘浚讨武陵  吴孙权黄龙三年(231年),武陵蛮夷乱世求复国,不服吴国统属,太常潘浚率从五万征讨,武陵蛮利用熟悉地形与吴军相持,至嘉禾五年(公元234年)武陵蛮反抗被镇压,潘浚在酉水河侧筑城据争,以治武陵。
  2、苗民北进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苗蛮“不到黄河心不甘”,恢复祖先故地之心不泯,或率众入主京师,或举众迁居中原,或请命镇边御胡,进驻东北至安徽寿春,西北至陕西上路,最北至绥远和察哈尔境的广大北部地区。
三、唐宋时期
 1、张伯靖起义  唐宪宗元和年间,张伯靖率辰、溆蛮反抗朝廷“督敛苛刻”,起义波及湘、黔、渝、桂边界山区,惊动鄂、川、湘、陕、豫、粤、桂、闽八省驻军,斗争持续三年之久。
  2、溪州之战  唐末兵祸连年,武陵五溪趁机摆脱朝廷统治,马殷割据湖湘,建楚国,武陵各地归附马楚。谷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黔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率奖、锦洲蛮万余人反抗马楚剥削,第二年春,兵败降楚。楚王马希范自称伏波之后,铸立铜柱于溪洲。
  3、金头和尚起义  宋建炎年间,“酉阳蛮”金头和尚在重庆马鞍城起义,率苗、瑶、土家等族义军,出击黔州,震撼思州、涪州,川境土官率兵镇压,屡战不能克,后夔州“蛮首”冉守忠派人刺杀金和尚于营帐中,起义失败。
  4、杨再兴起义  南山北麓,有雄溪(巫溪)流过,为现代五大苗区之一。南山地是唐宋时期“开边拓土”、苗汉相争的军事要冲之地。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山苗民首领杨再兴率九十九峒苗民起义,大破宋军,迫使宋王朝改“剿”为“抚”,杨再兴归附南宋,受到高宗召见,恢复了苗族封地。靖州建有杨公祠(飞山庙)以为纪念。
  5、杨添朝起义  宋乾道年间,沅州知州借故攻破苗、瑶栅寨,掠夺土地,卢阳“西据僚”杨添朝率苗、瑶、侗等族起义,聚众数千,歼沅州数千官兵十之八九,后被招抚而平。
四、元、明和清朝初期
  1、宋隆济反元  元成宗大德五年,朝廷诏调湖广、云南兵三万征缅甸造反的“八百媳妇”,黔、滇沿途不堪征兵、伕运骚扰,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率苗、仡佬等族奋起反抗,破杨黄寨,攻贵州,势力波及黔西北、滇东北地区,元军多次征讨失败,只得罢征“八百媳妇”兵,诛杀宣慰使刘深。两年之后,宋隆济遇害,起义平息。
  2、吴天保首义  元顺帝至正六年。吴天保、杨留总率苗、瑶等族起义,首攻武冈,继克黔阳,后两破武冈,三下沅州,粉碎江西、湖广两省联军会剿,占据五溪地区大部分州县。至正九年,杨留总兵败零溪被害后,吴天保五攻沅州、陷辰州,转战湖北,入河南,义军融入两湖红巾军抗元行列。吴天保起义波及湘、鄂、黔、桂四省苗区,率先揭开了全国反元起义的序幕。
  3、腊尔山之变  明嘉靖十八年,不堪凌辱的凤凰筸子坪龙母叟和亚酉寨龙求儿联合铜仁、平头苗民起义。初,明朝廷“主抚”相对,未有大的冲突。二十一年,地方官吏辱苗,苗民再组义军围攻麻阳县城,继与黔、川苗民联合征战。二十三年,义军首领被诱杀,起义一度受挫。二十五年新领袖龙许保、吴黑苗重举义旗,连克湘、黔多处州、县。明朝廷动用十六万兵力,分路围攻。三十一年后,才初步平定起义。
  4、浴血镇筸  康熙四十二年(1703),桂、黔、湘三省满汉官兵直逼镇筸,勒令苗民“归诚”,湘西苗民333寨4766户掀起反“征服”武装起义。清军五路进击,苗民据险多次重创清军,终因寡不敌众,浴血奋战四个月后,苗民战死4657人,起义被残酷镇压。
  5、九股苗反台拱  雍正十年(1732)十月二十四日,贵州镇远府一百多苗寨苗众,以参加筑城为名,齐聚台拱,半夜举义,首杀台拱通事,攻破台拱大营,围攻清军粮运咽喉排略汛,击退黔地救援清兵,后攻施秉时,为广西援兵所败,退守番招莲花坉。次年,清ZF续调湘兵二千、桂兵一千参与镇压。经英勇抵抗,义军大部牺牲,苗众被害几千人之多。
五、清改土归流时期
 1、雍乾大起义  雍正十三年(1735),古州包利、红银领导苗民起义,台拱、清江等处苗民举旗呼应。清ZF调邻近七省数万兵力围剿,未能奏效,乾隆即位,换将易策,采用重点进攻、逐步推进,经大小数十战,包利及四百余首领被俘并押至贵阳杀害。此次起义,苗民被杀受困饿死不下三十万,因时跨雍正、乾隆两代,史称雍乾苗民大起义。
  2、乾嘉大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首举义旗,“苗王”石三保宣布起义,吴八月等相继起事,乾嘉苗民大起义爆发。义军东征北伐,与乾隆所调七省官兵周旋,苗民起义烈火迅速燃及湘、黔、川、鄂四省边境。其间,义军建立了以“吴王”吴八月为首的苗民正权,连挫清朝七省十八万重兵,杀死清军统帅福康安,沉重地打击了清ZF对苗疆的统治。
  3、咸同大起义  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十一年(1872),以贵州黔东南为中心的苗族地区,爆发了由张秀眉等人领导的历时18年的苗民大起义。起义烽火遍及贵州及湘、桂、滇、川边150多个州县,参加起义的苗民在百万以上。清ZF先后调动湘、黔、川、滇、桂等数省官兵数十万人进行镇压,军费开支达1.5亿两白银。是苗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
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乌涌抗英  1841年1月,镇筸总兵祥福,奉令率湘西永绥、保靖、乾州、凤凰、麻阳等厅县苗族及各族士兵六百余人赴粤抗英,驻守广州城南乌涌要塞。3月,英军进攻乌涌,苗兵沉着迎战,先后击退英军数次猛攻,毙敌近五百人。此役祥福战死,镇筸兵损一百余人。
  2、项崇周保卫边疆  法国占领越南后,强占云南边疆以猛洞为中心长约百余里、宽约五十里的中国土地,建立殖民统治。壮、苗、汉人民不堪忍受,开展接连不断的保护国土的斗争。1885年,猛洞苗族青年项崇周组织数十人武装,积极开展护土斗争,多次挫败法军进犯,于1888年,使猛洞边地回到祖国怀抱。项崇周保卫边疆功勋卓著,清廷授予世袭“边防管带”,并赐锦旗嘉勉,上书“边防如铁桶,苗中之豪杰”。  
  3、血战柯岭桥  中法战争期间,滇东南开化府壮、苗民族为主体的二千余人组成一支“民族军”,由贵州归化游击陆春和苗族陶英等率领,随滇军入北越抗法前线,驻临洮,守柯岭浮桥。日,法军向清军发动全面进攻,欲夺柯岭浮桥切断清军供应线。“民族军”凭大刀、长矛拼杀,激战竟日,歼敌千余,保住浮桥,对临洮正面战场胜利起到很大作用。
七、国民党统治时期
 1、陈日光率众抗战  北伐战争前后,中共广东区委会在海南岛琼崖建立了太平峒苏维埃正权。该地苗族首领陈日光(年)立即组织苗族群众编成战斗队伍,共同抗击敌人。1928年夏天,他将携带武器的青壮年男女分成三道防线,步步为营,打得国民党残兵游勇,狼狈逃窜,不仅保卫了村寨,也有力地支援了海南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
  2、前敌司令欧百川  1926年,在中央北伐军誓师北伐由广东进入湖南之前,九军一师师长贺龙已率先行动,于6月14日以贵州苗族欧百川为团长的第二团为先锋,从铜仁进入麻阳,向沅陵进发。6月30日,欧百川先锋团率领苗族子弟击溃湖南军阀的抵抗,占领桃源,并乘胜攻常德,欧百川的“苗兵”从此声名远扬。
  3、“革屯”起义和改编抗日  1937年1月,永绥县隆团(今龙潭)蚂蝗塘苗民石维珍等人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革屯”暴动。石维珍率领群众杀掉正在苗寨捉拿欠租佃户的枪兵,处死了当地作恶多端的苗守备石达轩,建立起第一支“革屯”军。随后,保靖、凤凰、麻阳、乾城等地苗民纷纷揭竿而起,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浪潮。张治中主政湖南后,“革屯”军接受改编,编入暂五师、暂六师,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伤亡两千余人,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笔。
  4、128师抗日  经国民ZF统一整编的一二八师师长顾家齐(凤凰人)于1937年10月调离湘西,开赴抗日前线,驻防浙江萧山、宁波、定海、象山等地,受第十集团军指挥。11月5日,该师奉命限3天由宁波开抵嘉善担任守备。顾家齐充分发挥了“苗民”夜战、近战、白刃战的优势,使日寇遭受了重大伤亡,出色地完成了固守嘉善的任务,受到集团军司令的特别嘉奖。
  5、“布将帅”起义  1938年苗民“革屯”队伍被收编后,国民党愈益加重了对广大苗族人民的压榨和剥削。年间,湘西、黔东北地区苗族人民,为反抗抓丁和苛捐杂税,反对食盐官卖,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斗争,这就是“布将帅“(神兵神将)起义。
  6、“黔东事变”  1942年冬至1943年夏,为反对国民党ZF借“抗战”之名所实施的反动统治政策和苛重的粮税搜刮剥削,黔东的松桃、镇远、施秉、剑河、三穗、天柱等县和湖南的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苗族以及侗族、汉族等族人民自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兵”、“抗粮”、“抗款”的武装斗争。
第三篇 风情习俗
一、璀灿的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1、古歌悠扬  古歌又称“大歌”,是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的民间乐曲,其曲调和节拍浑厚练达,拍节分明,旋律悠扬。古歌乐曲结构单一,一曲多调,中音拖腔。唱者多为苗族老年人,唱时多用真声,夹以盘问、对答,一调一段,彼唱我听,我唱彼听,彼此都是歌手,彼此都是听众。其中,流传于湘西地区的古歌最有代表性,它们浑朴优雅,悦耳醉心。
  2、飞歌嘹亮  “飞歌”是苗族声乐艺术的珍品,其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极强的感染力。演唱形式有对唱、齐唱、独唱等,对唱和齐唱多用以表达爱情心声和迎宾送客、敬酒时的礼赞,独唱多用于赞颂党和领袖以及祖国的美好河山。这类歌曲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3、浪漫芦笙  芦笙乐曲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其旋律强烈,声音远扬,以抒情为主,叙文为事,乐曲有娱乐曲、交际曲、节日曲、礼乐曲等。传统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快。芦笙曲多声部音乐多为主调音乐,只有一个主旋律,其他声部只对主旋律起烘托作用。
  4、多情唢呐  唢呐是苗族盛行的乐器之一,尤以流行于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唢呐最具特色。唢呐以齐奏或两人合奏多见,也有与其他乐器配搭合奏等。唢呐音乐多用于祭祀、重大节日、婚姻嫁娶、丧葬等活动。曲牌丰富,调式多样,曲式结构完整。
  (二)民间舞蹈
  1、花鼓舞  花鼓舞是黔东南和湘西苗族群众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有两面鼓、四面鼓两种形式,表演时领舞者站在大鼓前,其余的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节奏和击鼓者的动作一起舞蹈。其舞蹈语汇丰富,寓意深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男子的鼓舞动作粗犷有力、豪迈劲放;女子的鼓舞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得体。
  2、木鼓舞  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吃鼓藏”(鼓社祭)时举行。其鼓点繁多,节奏铿锵多变,音律各不相同。表演时由鼓手伴奏,男女舞者随鼓点节奏起舞,舞姿干净利落,舞蹈动作幅度大且规范优美,层次分明,既粗犷奔放,又和谐洒脱,具有浓郁的山地风情。独具神韵的台江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3、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是以铜鼓为伴奏乐器的舞蹈,一般在过年时举行。它分为祭祀性和娱乐性两大类。祭祀性舞蹈鼓点匀称,节奏性强,庄重肃穆;娱乐性舞蹈鼓点复杂,跳跃性大,轻松活泼。男性以手和脚的大幅度摆动和踩踏为特征,女性以胯部的扭动和胸腰的挺屈为特征,整个舞蹈给人以磅礴的气势与充沛的活力。
  4、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原始古老的舞蹈形式。表演时人数不拘,但女子不跳这种舞蹈。表演时摹仿猴子的神态,搔头抓耳,两足不断跳跃,双手伸缩不停,四肢活动,急缓应节,忽快忽慢,若断若续,情趣十足。
  5、双人芦笙舞  双人芦笙舞是主要流行于川黔滇方言区部分苗区的传统舞蹈。由两个男性边吹直管小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来源于竞技性和娱乐性的芦笙独舞动作。采取“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并穿插一些技艺性的片段进行舞蹈,呈现出跳跃、欢快、粗犷的风格和健与美的特征。
  6、集体芦笙舞  集体芦笙舞是主要流行于黔东南一带的民间舞蹈。舞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青年芦笙手在前面吹中小号芦笙引舞,女舞者自然围圈随舞曲起舞,舞姿含蓄端庄,柔美妩媚,极富韵味。组织形式上常围数个乃至十余个圆圈同时起舞,场面宏阔,引人入胜。
  7、芦笙芒筒舞  芦笙芒筒舞是主要流行于广西苗区的民间舞蹈。舞蹈动作有力、粗犷、雄健,多由男子边吹边跳,人数一般15至20人。舞蹈时用两丈以上的芦笙领舞,用芒筒协奏烘托氛围,场面气势磅礴。
  8、板凳舞  板凳舞是流行于黔西、黔西南、黔东南地区一种苗族民间舞蹈。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执一小木凳,围成圆圈而舞,各个动作中的蹲击凳、反手击凳、转圈击凳,与对方左右相击,气氛热烈。舞蹈时常伴以歌曲,内容有叙事的,有诉情的,有敬酒的,边歌边舞,节奏明快,韵律和动作奔放。
  9、接龙舞  接龙舞是苗族接龙活动中所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接龙过程中,人们边走边击乐起舞,舞蹈表现龙的性格,模拟龙的形象,接龙途中的舞蹈动作柔美舒展、虔诚大方,多用圆步行走;接到龙后,动作热情奔放,舞者撑开布伞,伞伞相接,队形变化似龙腾欢跃,舞中常以唢呐、芦笙、铜鼓、长号等乐器伴奏。
  (三)民间戏剧
  1、苗族花灯  苗族花灯是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以贵州仁怀一带的花灯最为有名。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话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演出时间通常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有两人组成的花灯队,也有十人左右组成的花灯队。演出之前,由2人持绘有彩画的花灯在前引路,表演者在后跟随。其唱调内容一般是恭贺新年,富有生活情趣;曲调由飞歌、酒歌、踩山歌等曲调演变而成,具有民歌韵味;其舞姿矫健,兼有芦笙舞和汉族花灯歌舞之长,具有较强的审美艺术特色。
  2、傩堂戏  傩堂戏是苗族传统戏剧之一,流行于湘西、湘西南及黔东北、川东南一带,源于宗教娱神歌舞。苗族因病痛或求子等向傩神许愿,还傩愿时必须在神堂唱戏乐神,故又称“傩愿戏”。表演者多由苗巫师充当,也有专门艺人。其剧目很多,唱腔丰富,还伴以大鼓、大锣、古箫、唢呐、木叶、二胡等乐器,角色不分男女,均由男性扮演。
  3、苗戏  苗戏是苗族特有的戏曲剧种,因纯用苗语演唱,故得名。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聚居区。其舞台唱腔和道白均用苗语。表演动作来源于生产生活动作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动作,武打功夫吸收了苗族武术中的动作。传统剧目穿苗族古装,现代剧目为时装。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并选用改编巫师唱腔。苗戏音乐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和发展而来,表演时以唢呐、木叶、牛角琴、竹柝等伴奏。
  4、高台戏  流传于思南、道真等地的苗族戏种。
  (四)民间工艺
  1、苗族刺绣  分剪绣与绘绣两种。底布一般采用黑色、浅蓝和粉红色斜纹布。剪绣者,将剪纸花贴在绣布上,用丝线刺绣,配色和针法根据花纹特点而定。枝叶用齐针包花,即针脚并列;主花瓣、瓜果、鸟类、鱼虾多用镶针,即将齐针变成长短针,用异色丝线,相对交错再绣一次。绘绣与剪绣花样无异,绣法也基本相同。但绘绣用线以单色为主,且多用绿色或*色,花纹素雅,别有风格,为中年妇女所喜爱。
  2、苗族挑花  又称挑纱和数纱。湘西苗族挑花的针法,有十字针和回复针两种。特别是回复针法挑出的两面花为人们所喜爱。两面花构图严谨,数纱精确,挑出的绣品,正反能用。苗家手帕、手笼、假袖等,大多采用两面花.
  3、苗族蜡染  为苗族著名的染制花布的传统工艺。清初《黔书》记载:“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见花。”这是关于苗族蜡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最早记载。这种蜡染花布,工艺简单,色彩淳朴,美观适用。云南和川南苗族地区的蜡染,则称为“点蜡幔”,广西融水称“点脂”。
  (五)民间绘画
  1、麻阳现代民间绘画  源于麻阳农民画,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渐而演变为独树一帜的“画种”。该画种,植根地方风俗内容,借鉴中外绘画技巧,融汇湘西蜡染、抽绣、挑花、雕刻等艺术手法,形成独 立于中国主流画种以外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2、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以黄平、麻江、剑河、镇远等几个县较为著名,尤以麻江铜鼓村的绘画成就较为显著。这些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以生产、生活为背景,描绘理想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以表现“铜鼓文化”的民间绘画,更是异彩独放,意韵独具。
  (一)民间音乐
  1、古歌悠扬  古歌又称“大歌”,是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的民间乐曲,其曲调和节拍浑厚练达,拍节分明,旋律悠扬。古歌乐曲结构单一,一曲多调,中音拖腔。唱者多为苗族老年人,唱时多用真声,夹以盘问、对答,一调一段,彼唱我听,我唱彼听,彼此都是歌手,彼此都是听众。其中,流传于湘西地区的古歌最有代表性,它们浑朴优雅,悦耳醉心。
  2、飞歌嘹亮  “飞歌”是苗族声乐艺术的珍品,其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极强的感染力。演唱形式有对唱、齐唱、独唱等,对唱和齐唱多用以表达爱情心声和迎宾送客、敬酒时的礼赞,独唱多用于赞颂党和领袖以及祖国的美好河山。这类歌曲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3、浪漫芦笙  芦笙乐曲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其旋律强烈,声音远扬,以抒情为主,叙文为事,乐曲有娱乐曲、交际曲、节日曲、礼乐曲等。传统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快。芦笙曲多声部音乐多为主调音乐,只有一个主旋律,其他声部只对主旋律起烘托作用。
  4、多情唢呐  唢呐是苗族盛行的乐器之一,尤以流行于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唢呐最具特色。唢呐以齐奏或两人合奏多见,也有与其他乐器配搭合奏等。唢呐音乐多用于祭祀、重大节日、婚姻嫁娶、丧葬等活动。曲牌丰富,调式多样,曲式结构完整。
  (二)民间舞蹈
  1、花鼓舞  花鼓舞是黔东南和湘西苗族群众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有两面鼓、四面鼓两种形式,表演时领舞者站在大鼓前,其余的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节奏和击鼓者的动作一起舞蹈。其舞蹈语汇丰富,寓意深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男子的鼓舞动作粗犷有力、豪迈劲放;女子的鼓舞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得体。
  2、木鼓舞  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吃鼓藏”(鼓社祭)时举行。其鼓点繁多,节奏铿锵多变,音律各不相同。表演时由鼓手伴奏,男女舞者随鼓点节奏起舞,舞姿干净利落,舞蹈动作幅度大且规范优美,层次分明,既粗犷奔放,又和谐洒脱,具有浓郁的山地风情。独具神韵的台江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3、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是以铜鼓为伴奏乐器的舞蹈,一般在过年时举行。它分为祭祀性和娱乐性两大类。祭祀性舞蹈鼓点匀称,节奏性强,庄重肃穆;娱乐性舞蹈鼓点复杂,跳跃性大,轻松活泼。男性以手和脚的大幅度摆动和踩踏为特征,女性以胯部的扭动和胸腰的挺屈为特征,整个舞蹈给人以磅礴的气势与充沛的活力。
  4、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原始古老的舞蹈形式。表演时人数不拘,但女子不跳这种舞蹈。表演时摹仿猴子的神态,搔头抓耳,两足不断跳跃,双手伸缩不停,四肢活动,急缓应节,忽快忽慢,若断若续,情趣十足。
  5、双人芦笙舞  双人芦笙舞是主要流行于川黔滇方言区部分苗区的传统舞蹈。由两个男性边吹直管小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来源于竞技性和娱乐性的芦笙独舞动作。采取“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并穿插一些技艺性的片段进行舞蹈,呈现出跳跃、欢快、粗犷的风格和健与美的特征。
  6、集体芦笙舞  集体芦笙舞是主要流行于黔东南一带的民间舞蹈。舞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青年芦笙手在前面吹中小号芦笙引舞,女舞者自然围圈随舞曲起舞,舞姿含蓄端庄,柔美妩媚,极富韵味。组织形式上常围数个乃至十余个圆圈同时起舞,场面宏阔,引人入胜。
  7、芦笙芒筒舞  芦笙芒筒舞是主要流行于广西苗区的民间舞蹈。舞蹈动作有力、粗犷、雄健,多由男子边吹边跳,人数一般15至20人。舞蹈时用两丈以上的芦笙领舞,用芒筒协奏烘托氛围,场面气势磅礴。
  8、板凳舞  板凳舞是流行于黔西、黔西南、黔东南地区一种苗族民间舞蹈。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执一小木凳,围成圆圈而舞,各个动作中的蹲击凳、反手击凳、转圈击凳,与对方左右相击,气氛热烈。舞蹈时常伴以歌曲,内容有叙事的,有诉情的,有敬酒的,边歌边舞,节奏明快,韵律和动作奔放。
  9、接龙舞  接龙舞是苗族接龙活动中所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接龙过程中,人们边走边击乐起舞,舞蹈表现龙的性格,模拟龙的形象,接龙途中的舞蹈动作柔美舒展、虔诚大方,多用圆步行走;接到龙后,动作热情奔放,舞者撑开布伞,伞伞相接,队形变化似龙腾欢跃,舞中常以唢呐、芦笙、铜鼓、长号等乐器伴奏。
  (三)民间戏剧
  1、苗族花灯  苗族花灯是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以贵州仁怀一带的花灯最为有名。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话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演出时间通常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有两人组成的花灯队,也有十人左右组成的花灯队。演出之前,由2人持绘有彩画的花灯在前引路,表演者在后跟随。其唱调内容一般是恭贺新年,富有生活情趣;曲调由飞歌、酒歌、踩山歌等曲调演变而成,具有民歌韵味;其舞姿矫健,兼有芦笙舞和汉族花灯歌舞之长,具有较强的审美艺术特色。
  2、傩堂戏  傩堂戏是苗族传统戏剧之一,流行于湘西、湘西南及黔东北、川东南一带,源于宗教娱神歌舞。苗族因病痛或求子等向傩神许愿,还傩愿时必须在神堂唱戏乐神,故又称“傩愿戏”。表演者多由苗巫师充当,也有专门艺人。其剧目很多,唱腔丰富,还伴以大鼓、大锣、古箫、唢呐、木叶、二胡等乐器,角色不分男女,均由男性扮演。
  3、苗戏  苗戏是苗族特有的戏曲剧种,因纯用苗语演唱,故得名。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聚居区。其舞台唱腔和道白均用苗语。表演动作来源于生产生活动作并吸收了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动作,武打功夫吸收了苗族武术中的动作。传统剧目穿苗族古装,现代剧目为时装。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并选用改编巫师唱腔。苗戏音乐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和发展而来,表演时以唢呐、木叶、牛角琴、竹柝等伴奏。
  4、高台戏  流传于思南、道真等地的苗族戏种。
  (四)民间工艺
  1、苗族刺绣  分剪绣与绘绣两种。底布一般采用黑色、浅蓝和粉红色斜纹布。剪绣者,将剪纸花贴在绣布上,用丝线刺绣,配色和针法根据花纹特点而定。枝叶用齐针包花,即针脚并列;主花瓣、瓜果、鸟类、鱼虾多用镶针,即将齐针变成长短针,用异色丝线,相对交错再绣一次。绘绣与剪绣花样无异,绣法也基本相同。但绘绣用线以单色为主,且多用绿色或*色,花纹素雅,别有风格,为中年妇女所喜爱。
  2、苗族挑花  又称挑纱和数纱。湘西苗族挑花的针法,有十字针和回复针两种。特别是回复针法挑出的两面花为人们所喜爱。两面花构图严谨,数纱精确,挑出的绣品,正反能用。苗家手帕、手笼、假袖等,大多采用两面花.
  3、苗族蜡染  为苗族著名的染制花布的传统工艺。清初《黔书》记载:“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见花。”这是关于苗族蜡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最早记载。这种蜡染花布,工艺简单,色彩淳朴,美观适用。云南和川南苗族地区的蜡染,则称为“点蜡幔”,广西融水称“点脂”。
  (五)民间绘画
  1、麻阳现代民间绘画  源于麻阳农民画,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渐而演变为独树一帜的“画种”。该画种,植根地方风俗内容,借鉴中外绘画技巧,融汇湘西蜡染、抽绣、挑花、雕刻等艺术手法,形成独 立于中国主流画种以外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2、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以黄平、麻江、剑河、镇远等几个县较为著名,尤以麻江铜鼓村的绘画成就较为显著。这些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以生产、生活为背景,描绘理想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以表现“铜鼓文化”的民间绘画,更是异彩独放,意韵独具。
第三篇 风情习俗(二三四五六)
二、精彩的民间体育
  1、城步苗拳  城步苗拳属南拳范畴,早在唐宋之际就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其特点是既能聚三光五行之精,又会飞禽走兽之神,气力相融,刚柔相济,举步进退,松紧相宜,体现了窄地盘、多手法、少腿法的山地战优势。既有手拳,还包括棍术、刀术、剑术、飞镖等多种兵器套路,有一套完成的拳械体系。
  2、苗族双刀  流行于贵州凯里市,系苗族武术双器械,俗称“双刀回笼”。主要刀法有砍、捧、挂、带等,并有不同的刀花,运动以走四乡为主,其特点是动作紧凑、短少精悍、身随步变,刀随身行,是一种以返身短打为主的武术套路。
  3、麻阳旱龙舟  始于麻阳漫水祭祖,龙舟连续下水洋,即歇划三年。故制旱龙舟以代。旱龙舟设水手、鼓手等五十四人,置幡旗、蜈蚣族、鼓、锣手中,外围蜡染神龙造型幔布,模仿水上赛龙舟动作竞划,逐渐形成一种节庆表演的民间体育活动,世代相传。
  4、台江独木龙舟  台江独木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组成,中间的大船称母船,两侧的小船称子船,皆为整树挖空而成。龙头、龙须、龙颈由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各色,龙头双眼炯炯有神。划龙队由鼓头、锣头、水手组成,鼓头为龙舟指挥,由有威望者担任,一年一换,锣手由十岁左右小孩充当,水手38人为剽悍青年,龙头站一人撑篙,母船尾站5人,最未一人执桨掌船方向。水手们皆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以示祈雨,比赛时,舟如离弦之箭,飞驰江面,水手顶着急浪,奋勇当先,场面十分激烈壮观。 
  5、上刀梯  上刀梯系苗族巫师授徒传法的一种仪式,在一些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也进行表演,主要流行于湘西和川、黔、鄂交界的苗族地区,表演时,先在一块平场或田坎中央竖起一根高数丈的木柱,一左一右的交错横插36把锐利的钢刀,有的还在柱顶竖锋利的钗叉一柄。表演的巫师带领众弟子在场中围绕木柱串游。然后脱去鞋袜,赤脚踏刀梯攀援而上,直至柱顶,众弟子再依次登梯,模仿老师表演各种动作。  
  6、斗牛  斗牛(俗称牛打架)是流行于黔中、黔东南和桂北、湘西等苗族地区的民间体育活动。斗牛比赛之前,双方选择劲大、善斗、有耐力、头角端正、身材好、毛色纯的雄健水牯牛为斗牛,精心饲养,熟悉其习性。斗牛那天,参加角斗的牛被洗得干干净净,披红挂绿,由牛主牵入场地巡游数圈,然后寻找角斗对手。角斗前,要给牛灌酒,以激发牛的斗性,双方牛主将牛牵出相距数丈,解下鼻绳,等待一声炮响之后的正式斗牛比赛。一般半小时以上决出胜负。获胜的一方牛主当晚要宴请赛邻及亲友,共庆胜利。
  7、射弩  射弩又称偏架,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狩猎和御敌的兵器,现已演变成流传于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苗族方言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弩用硬木制作,十字形状,左右两侧用麻绳捆住做弦,用牛角片做板机,用竹条或硬木子做箭。射弩时,人坐在地上,双脚直蹬弩架,双手用力拉弩弦扣上卡子,然后把箭安在弩槽内,便可举弩瞄准击发。可跪着射,也可卧着射,射程近的二三十米,远的达百米以上。
三、迷人的苗族服饰
  1、云南苗族服饰  云南苗族的传统服饰不仅有着古代苗族头上挽髻、包头帕、衣服沿边镶彩色花边和织锦、穿百褶裙的共同特点,也具有男女盛装时皆以铠甲式的花披肩为饰、妇女以百褶裙为常服,从上臂直到袖口均镶一道道花边的长筒袖短衣等地方特色,没有银帽、银角之类的盛装银器,较少佩戴银饰。
  2、湘西苗族服饰  湘西及毗邻地区(黔东、川东南、鄂南)的苗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男子裹头帕,左耳不再带银环,妇女下著中裤裹脚,衣服布料颜色从纯青逐步到间用蓝色和浅蓝色,男子衣领饰以红色,腰系红布,妇女上衣短,下着百褶裙,喜绣彩色花边,尚银钗、银钏、银圈等银饰品,两耳坠银环。
  3、贵州苗族服饰  贵州苗族服饰最具特色,集中体现了苗族服饰文化的特征,衣裳喜用蜡染花布制作,百褶裙多穿麻布料,多无袖或筒袖短花衣,多于发髻上插鸡羽,男女均满发椎髻,喜欢佩带银饰品,男穿对襟短衣,包头帕,女上衣为有衽短服,腰系花带,穿百褶裙。妇女喜用红毛线,麻线和假发夹入发中结辫挽髻,衣襟、袖口、裙边、披肩、腰带、围裙等都以彩线银饰绣花为饰,穿花布鞋。
  4、广西苗族服饰  广西苗族服饰区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服饰的明显标志是:男子大领短裙,妇女长裙委地,其基本特征是:男子椎髻于顶,首裹青蓝多布,短衣窄袖,纽扣百结,妇女多布包头,深蓝大胸襟衣,围胸兜,盛装戴银簪、项圈、手镯等银饰品。
  5、川南苗族服饰  川南苗族服饰的主要特点是:男子蓄齐颈长发,结辫盘于头上,包青布或白布帕,戴耳环、手镯,长衫大领,腰带留尾,多为青色和蓝色,衣服袖子大,拴束有花布或白布,穿大裤脚裤,足包绑腿。妇女包青色头帕,上着右衽大襟衣,颜色同男,下身百褶裙,腰束青布带,包绑腿,戴银饰、耳坠、戒指、手镯。
  6、海南苗族服饰  海南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是:男子留辫于脑后,或脑后一圈头发结辫盘在头上,戴黑布头巾,不戴银饰,穿对襟短衣或大襟短衣,下着管筒长裤,妇女束发于顶,头戴黑布尖顶帽或花帽,婚后戴耳环,上衣为无领开襟长襟,腹部系红腰带,下身穿过膝短裙,小腿绑腿布。
三、古老的苗族建筑
  1、苗家吊脚楼  吊脚楼系苗家“干栏式”楼房的另一种形式,为木质结构,多建筑在山腰斜坡或临溪河的高地上。建筑在斜坡上的地基分上下两层,尾檐柱脚高达数米,吊脚层不装板壁,用于堆放杂物或不加利用,中间层安置石磨、石碓或灶,以及圈养牲畜,上层作卧室或贮藏粮食等。吊脚的一面大多设有栏杆,上盖青瓦,为双坡悬山尾顶;有的四面设有走廊,成“走马转角楼”,为四坡流水尾顶。建筑在河溪边的,则将吊脚楼悬伸入溪河之上,下撑以数米高的木柱。
  2、苗家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四龙桥”、“花桥”,以湘西和湘、桂、黔三省交界苗族地区的石墩风雨桥最具特色。其建筑程序是:先用青石砌成桥墩,再在桥墩上铺上一排以巨木做垫墩,之后又于大木之上铺上一层较小的横木,再用杉木板刨槽榫嵌合设桥面,桥面上竖建上廊,上盖“人”字形廊顶。长廊两边围以木栏杆,栏杆内侧设长条木板凳,长廊顶上建有一至三个宝塔形亭阁。亭阁中心柱在主梁上直至亭顶。中心柱上嵌入诸多呈放射状的木枋。主梁底下刻画有阴阳八卦图或花鸟、人物等图案。建成之后,整个风雨桥显得重檐飞阁、雄伟壮观。
  3、苗族鼓楼  苗族鼓楼一般是一姓建一座,建在寨头或寨中风水最好的地点,木质结构,大都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立于其上,向四周伸展,以木榫、木柱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缝,形状不一。有的呈四面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楼的层数为三、五、七、九等奇数。楼层地面10余平方米,中置火塘,四周围以长凳。楼顶盖青瓦,楼顶呈伞状。这种鼓楼既有宝塔英姿,又有阁楼之优美,蔚为壮观。
  4、苗乡凉亭  苗乡凉亭多建于古道山坳或村寨边,大多为长廊式木质结构建筑,也有飞檐翘角尖顶凉亭,长廊式凉亭一般为四排三间,每排四柱落地,为两坡青瓦尾面,主梁上刻有太极图案或捐建人的姓名。大路从亭中通过,两边有固定在柱间的长木凳,四面八方通风。地面上挖有火坑,多角尖顶凉亭一般建在村寨边和人烟稠密的地方。这种凉亭之艺精细,红柱绿枋,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既方便行人,避雨遮阳,也是当地人们休息娱乐之处所。
五、古朴的婚丧习俗
  1、山歌传情  苗族青年男女特别喜爱唱歌,他们以歌叙事,以歌会客,以歌传情,常常通过对唱情歌,寻找如意伴侣,结成美满婚姻。其大致过程是,通过节庆活动或山野相会,对唱情歌,相互了解,彼此情投意合,即自订婚姻,然后告知父母,或央媒议定聘礼。主要形式有“游方”、“坐茶棚”、“戊日歌会”等。
  2、踩月结缘  在黔西北苗族地区,不论春秋各季,凡是有月亮的晚上,吃过晚饭后,当月上枝头,小伙子继而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带着芦笙、口琴、木叶,踏着月光,一路上热热闹闹地到邻寨去找姑娘们玩。当姑娘们听到小伙用口哨、木叶或芦笙发出的信号,便也相互邀约一起出去约会,他们对唱情歌,互吹木叶、口寥和芦笙,以倾吐爱慕之情,表白相恋之意,有情人通过这种“踩月”终成眷属。
  3、双媒说亲   黔西北苗族地区,当男女双方在节日的跳花场上认识、相爱并互许终身后,男的便回去告知父母,随即请两个媒公(男性媒人)去女方家说亲,若女方父母同意开亲,就请寨主来准备其事,当面和媒人说定,在七至十三天内,要媒公带男方来相亲,相亲时,女方父母当面询问男女双方,是否真心愿娶愿嫁。男答“愿娶”,女答“愿嫁”,就算订婚了。随后,女方家择吉日派五至九个姑娘陪送女儿和新郎到男家去,完成“小娶”仪式,一至三年之后,再举行“大娶”婚礼。
  4、夫从妻居  在海南岛苗族地区,新婚夫妇举行婚礼后三天期内不得同房,新娘与伴娘同住。三天之后,夫妇俩及伴娘返回娘家。新郎被娘家托咐的一男子按进村入屋后,夫妇俩才开始夫妻生活。新郎作为新娘家的一位成员,应担起砍柴、种地等一个男子应尽的各种责任。上门期满,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两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作酒席,当众说明某某上门大日限期已到,特来带他回去。夫妇俩遂随同所来两人携带衣物回到婆家长住。
  5、抢婚习俗  在云南文山州苗族地区,盛行抢婚的迎亲习俗。这就是,男方事先派两个男青年到女方村寨边,等待姑娘出来,便将她抢走,抢到男家后,在姑娘的住房前先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地罩住。再由一青年妇女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意为捉魂),经过这一仪式后,抢来的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的成员。抢后三天,男方家正式派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经过求婚,再选择吉日正式接亲。在正式结亲前夕,要将抢来的姑娘又送回娘家。
  6、不落夫家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青年男女正式结婚仪式要到“回门”时在女方家进行。婚礼结束后,新娘就住在娘家,以后逢年过节或农忙季节,才返夫家过节和参加劳动,住一段时间又回娘家去。直到生儿育女后才长住夫家。
  7、跳月成婚  跳月或称“踩花山”、“扎山”,是苗族传统的缔结婚姻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正月至四月,月场选择在山野平旷处,场中有立竹笋、冬青树和木马三种不同的形式。届时,父母陪同子女一道赴月场,并在旁共饮同乐,或作些指导和鼓励。小伙子们吹芦笙为前导,姑娘们则翩翩起舞后随。继而歌声往来,彩球飞扬,最后相悦者为配,或“造幽而合”,或“男女以归男家”,或相互“换带”,私订终身,再通媒妁聘礼。
  8、悬棺葬  悬棺葬又称崖洞葬,是流行于湘西、黔东、黔北、黔中、川南、川东南等苗族地区的一种古老葬法,葬地多选择那些临江的悬崖绝壁或利用隐藏于地表的天然洞穴置棺停葬。
六、多彩的节日风俗
  1、过苗年  苗年一般在农历的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亥卯、丑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置多鸡、鸭、肉、酒、米粑等丰盛的食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对吃年饭十分注意,要由一家之主将备好的美味佳肴和烟酒摆在火灶塘边并烧香纸钱祭祀祖先,为耕牛的人家还要给牛吃几坨糯米粑,以示对牛的犒劳,还要给狗吃一餐好肉好饭,以感恩狗背来了粮种。同时,进行踩鼓、斗牛、跳芦笙等丰富多彩的喜庆活动。苗年,既是苗族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即是丰收庆祝会,又是春耕誓师会,既是青年男女相互联情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被此走访的日子。
  2、“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在湖南苗族地区特别隆重。节日清晨,男子上山打猎,以便将猎物做祭品,妇女则从三月初二开始上山采集染色草叶用小将糯米浸发后第二天清晨做五色米饭。同时杀鸡、烹熟或烧制猎获的野味。食品和祭品做好以后,家长把左侧大门关上,右侧打开,左侧内后置的小桌或长条凳上摆好祭品,家长开始讲历史,祈祷祭祖。祭毕,各家团聚欢宴,饭后,男子又上山打猎游玩,妇女在家绣花,聊天,小孩们相邀嬉戏。节后,还要举办歌舞等庆祝活动。
  3、鼓藏节  鼓藏节又叫鼓社节(俗称“吃牯脏”),是苗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以一个“鼓社”,即一个宗史(大家族)为单位,一般是每隔七年或十二年过一次,有的家族是逢寅年过,有的是逢卯年过或辰年过。每次都过三年,都 以杀牛祭祖,吹芦笙和唱歌歌舞为基本内容。一般是杀大水牯牛,由苗巫主村祭祖仪式,并以牛之双角放于祖宗之灵位。在过鼓脏节年头的前两年,便开始进行跳芦笙和鼓舞等节日活动,头一年跳五天,第二年跳七天,到正式过节的第三年则要连跳九天。没有过个鼓脏节的其它村寨和家族的青年男女在此期间都会盛装结群而来参加盛会,热闹非凡。
  4、龙船节  苗族的端午龙船节主要盛行于沅水中游及其上游的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以麻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端午龙船节最具代表性。如贵州施秉的龙船节,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连续四天,每天分别在不同的寨地举行,第四天最为隆重,当天各地龙船节都向施秉县的平寨划去,先在十里长塘上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敬神,由巫师吟唱请龙神、地神、山神和蚩尤、地方神灵的三支歌,众水手相和,邻近县市的苗族群众皆聚集清水河岸观看,异常热闹,同时还要举行跑马、斗牛、踩鼓、游方等多种娱乐活动。二十七日,一年一度的龙船节结束后,各寨以酒肉、香纸祭龙神,各自将龙船拉上岸,安顿在专门置放龙船的船棚内,涂上油,以待来年再下水。
  5、吃新节  吃新节或叫敬新谷节,是苗族普遍流行的一个传统节日,具体日期各地区不一致,但都必须是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上浆为准。湖南苗族的吃新节在六月初六进行,这一天,苗家要带上米酒、糯米粑、香纸钱等祭品到自己的每块田中去祭挂,以祈求五谷大王保佑不发生灾害,稻谷和包谷丰收。挂青后,男女青年们穿着节日服装结伴去赶场,相互对歌;老人会亲访友,互相来往,交流生产经验。
  6、跳花节  跳花节是流传于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特别浓郁的传统节日,大多在农历正月和二三月举行,也有四月和七月的,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苗族群众,着节日盛装,聚集于跳花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尤其是青年男女尽情地唱“飞歌”、吹木叶、跳芦笙,兴味盎然,乐而忘返,跳花坡,成了一片沸腾欢乐的海洋。
  7、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节日。它既是纪悼英雄的盛会,也是对歌求偶的节日,每到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苗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举行吹芦笙、奏唢呐、打花鼓、唱苗歌、舞狮子、耍拳棍、椎牛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相沿成俗,久历不衰。
  8、赶秋节  赶秋节是湘西苗族传统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立秋日,苗族群众都要停下农活,身着盛装,邀友结伴,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当时赶集的墟场),赶秋活动主要是打秋千、舞狮子、跳鼓等。男女青年在秋场上荡秋千,参加和观看各种文娱节日,进行对歌和谈情说爱。
  9、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所喜爱的群众娱乐性传统节日,具体日期各地不一,但内容大同小异,并且规模较大,一般均设有传统的芦笙场,以黔东南、湖南靖州、广西融水的节庆最具代表性。如广西融水苗族群众,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在芦笙场上举行盛大的芦笙会。数支芦笙队伍会聚于场上,每支芦笙队以村寨为单位组成,有大小不同型号的芦笙十多丈,由青壮年男子吹奏,另有盛装的苗族姑娘数十人不等。踏堂时,以一支最大的芦笙为中心,组成芦笙群,合奏于场中,姑娘则圈围于外,随着芦笙曲调翩然起舞。场面宏阔,气势浩大。赛马、斗牛等活动为节日增添了热闹和喜庆。整个节日活动,至下午五时方告结束,当晚主宾欢饮,男女对歌,自有一番情趣。第二天早饭后,各芦笙队吹奏告别曲。
  10、赶歌节  赶歌节主要流行于湘西凤凰和贵州松桃苗族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为期一天。届时,苗族男女老幼身穿节日服装,三五成群从远近各苗寨来到传统的歌场。到中午时分,歌场人山人海,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吹奏芦笙、唢呐、跳鼓舞、结伴对歌。到场的群众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中老年人借此探亲访友,畅叙家常。
  11、姊妹节  姊妹节“吃姊妹饭”,是主要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苗族所特有的古老的妇女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举行。通常活动两天。节日期间,以村寨为单位,组织各种活动,主要是妇女们邀约起来聚餐,即“吃姊妹饭”,并招待远近远近各苗寨前来参加活动的小伙子们。节日期间还要跳芦笙、跳鼓、游泳以及斗牛、赛马等。妇女们在这两天内,可以自由自在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任何人不得干涉。按习惯,嫁出去的姑娘也要赶回娘家过节。
  12、歌会节  歌会节是流行于湖南靖州和贵州锦平、天柱一带苗区的传统节日。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苗族青年男女赛歌择偶,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举行。届时,这些地区的苗族群众,男女青年云集靖州大堡子乡岩湾歌场,人山歌海,非常热闹。数百名歌手围成三百个“歌堂”,赛歌对唱,应答相和,欢声笑语,情趣盎然。
  13、春社节  春社节是流行于湖北宜恩和来凤县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过节这天,苗族群众个个穿着节日盛装,去参加春社活动。青年对歌,老年互访。春社节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如何搞好生产进行,呈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14、采花山  花山节是流行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四月初二,这里都有几个花山场,这一天,身着盛装的人们从四方拥来,花山场人数少则几千,多则几万。苗族青年男女尽情舒心地围着花山场上的花赶赛歌、跳舞,以对歌选择如意的对象,寻求称心的伴侣,节日的花山场,热闹成歌舞的海洋,爱情的天地。
[ 本帖最后由 biaob 于
18:27 编辑 ]
馆藏&4426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族建筑风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