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l涨幅越大,通货膨胀最严重国家越严重对嘛

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的研究:基于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分析.pdf -max上传文档投稿赚钱-文档C2C交易模式-100%分成比例文档分享网
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的研究:基于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分析.pdf
文档名称: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的研究:基于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分析.pdf
格式:pdf&&&大小:2.28MB&&&总页数:45
可免费阅读页数:45页
下载源文档需要:20元人民币
请务必先预览看看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等情况,预览与实际下载的一致,本站不支持退款。第一章理性解读通货膨胀缘由
第一章理性解读通货膨胀缘由
作者:&&&&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这一场持续的.谁也躲不过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国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通货膨胀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中央的货币政策又起到了多少作用?如果看清这些让你痛苦的事情本质之后,也许,你反而就可以平和、坦然.毕竟知者,才无畏。  第一节通胀预期着验政府调控能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回暖,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小幅度上升。随之,由于政府投入4万亿作为政策性拉动经济之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也达到了9.59万亿的“天量”,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最高点,上升至2g%。近几年,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使得难以预料的贸易顺差所造成的人民币占款,加之境外大量热钱涌入国内的风险,以及在相关市场反应的多重作用下,我国政府开始面临着如何有效防止通胀预期的巨大考验。  当前,是否可以正确地对通胀进行清晰的判断'就牵扯居民消费指数,一般是指对政策微调时机可以准确把握。对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动生产资料、国际原油价格这两个指标还算正常,而粮食问题变化作为表达形式。  一般需要等到每个年度的下半年才可能有具体的表现,一旦粮食出现歉收,粮价就一定会有所上涨,这也将对全年的CPI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目前国内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压制着物品、能源等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尽管中国存在通胀预期,但在短期内可能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至于国内粮食库存的状态相对来说也很充裕,所以政府在对食品的价格调控能力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的。国际上,则是因为世界经济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复苏,所以也就抑制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显著上涨,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政府相关机构目前虽然对通胀何时出现存在着各种争议,但是央行行长也曾表示,一定要高度关注通货膨胀和其他方面经济指标的所有变化,一定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防止通货膨胀这两者之间进行仔细的权衡。  早在2008年全球陷入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就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信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心比黄金更重要”,所以,面对通胀,我们首先就要有足够的信心,从白身出发,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来积极迎对,而在官方对于如何更好地调控越来越强烈的通胀预期,政协委员则建议政府出台一些相对可以提高百姓最低工资标准等具体民生措施,以便更好地缓解通胀预期所带来的压力。  其实,通胀预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要控制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最好不要出现突然被炒高的情况;第二就是政府严格控制水电、煤气、油等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从而加大资源类商品的供应能力。所以千万不要一味满足国有垄断行业的涨价要求。  纵观这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月的准备金率都要发生一次变化,并且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准备金率基本上都呈上调趋势,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已经累计上调了19次之多。准备金也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7.5%。并且还实行了多次加息,随之而来的就是CPI由2%-下子飙升到了8.7%。虽然中间也曾稍有回落,但同年5月份也依然高达7.7%!石油价格更是非常离谱地由每桶50美元上升到超过140美元!面对这种形势政府调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同年5月份仅在股市上面就无端地蒸发掉了16万亿元,再加上其他各种相关的补贴和损失,如一些银行的坏账、死账,代价就会更高!  第二节实行采取的措施  及出台的宽松政策  近期,许多国家的经济数据都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同时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他们所公布出来的经济数据相对来说整体上比较乐观,因此所显示出来的也是比较明显的复苏迹象。不过这仅仅是从总体上看,但是相对来说,复苏的迹象还不是很稳定,也不是非常明朗,经济前景也依然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针对不清晰的经济复苏轮廓,每个国家都应该对经济的好转保持谨慎的态度和姿态。  正是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施特劳斯·卡恩也曾表示,全球的经济很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恢复,但失业率却依然需在一段时间之后才有能出现下降,由此导致的失业率也将持续攀升,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很有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的确,随着不断对外公布的积极经济数据以及风险投资者们意识的改善,使经济步人复苏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短暂的时间之内并不足以使全球经济恢复元气,未来的复苏之路也依然面临着太多的风险。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领导人的目光也将从J立对危机逐渐转为确保经济安全复苏上面来。  目前的经济基本上已经接近触底,在这种情况下过于宽松的政策并不必要,再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可能性相对来说也比较小。因为考虑到目前经济复苏的根基还不是很稳固,所以在匹兹堡峰会上,与会各方的协商达成·致,将继续实施财政刺激计划。(匹兹堡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州,是宾州第二大城市。坐落在阿勒格尼河、莫农加希拉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处,使她成为美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  传统上匹兹堡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是美国钢铁工业的中心,有“世界钢铁之都”之称。)从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看,全球的经济、金融走势等经济复苏,简单的理解就是从低谷向高峰的运动。就像中国1993年发生两位数以上的通胀,经过几年的调控于1997年成功软着陆,这就是从高峥向低谷的运动,如果进入经济上认可的增长速度,不认为它是衰退,而是健康发展,但1998年由于政策惯性和先前过热造成的生产过剩使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也可以说是衰退,随后中国进行宏观调控,于2001年以后经济复苏。  一系列宽松政策不仅有效地阻断了经济的衰退和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而且也给经济、金融的回稳和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可否认各大央行采取的大幅减息和大量注入流动性资金等举措,对经济的回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积极经济数据的不断增多,围绕着什么时候以及怎样退出宽松政策的辩论也越发地激烈起来。一方面,如果因为某些条件的制约,退出的时机太晚的话,通缩就很有可能转向通胀,而全球的经济也将大幅地波动,经济也将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如果退出过早的话,就将过早地扼杀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从而将全球经济推向第二次的探底之路。  早在欧盟特别峰会上,欧盟的领导就几乎一致认为,在匹兹堡峰会上应该作出一些重要的决定,继续协调一致地实施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这样才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打好必要的基础条件,避免危机的重演。但他们同时也认为,为了避免公共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匹兹堡峰会也应该着手为经济刺激计划制定一定的“退出战略”,主要是为了等经济完全复苏之后能够尽快地执行。  总而言之,相对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依然需要适当保持,就像最初在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的一样,与会各方将同意在经济实现稳固复苏之后,撤销特殊的财政、货币以及金融部门的支持措施,但退出的过程必须要求透明、可信。所以,匹兹堡峰会也将不可避免地讨论一些“退出”的相关策略。而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出于谨慎考虑,也只有按兵不动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也就是在保持原有宏观经济政策不变的前提条件下,继续观察政策发生的效果。当然,什么时候都会不乏有一些例外之举。比如,以色列的央行为了应对国内通胀,一些高企率先实行加息,而俄罗斯央行则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却依然实施减息政策。  在央行行长会议上,所有的与会者首次同意在经济稳步复苏之后制定出协调一致的“退出”策略。在会后,公报还表示,各大金融集团为了未来经济的繁荣与稳定,紧密合作,并且彼此相互协调各方立场,制定出一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制定的“退出”机制。分析人士也曾表示,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退出”策略也能避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伤害,减少相应的成本,有助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和发展。  不过毕竟各国的国情有所不同,在经济刺激政策调整的同时,首先就应当因国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过分强调形式的统一。从整体上来说,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调整总是应当有一个相互协调的制度。  所以,对于全球经济的担忧情绪目前虽然已成为主流,但是经济刺激的措施也成为会后联合声明中的重点问题。时至今日,由于各国的不懈努力,全球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全球的经济复苏依然希望渺茫,但是与之前相比明显更加稳定。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的经济刺激以及如何退出财政和货币特殊政策的争论也将呈此起彼伏的状态。  第三节通胀率微降难阻央行提高利率  通过对我国通胀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结果是:我国的通胀率相对过去出现了轻微的下跌,但相信仍然难以阻止中央银行逐步提高利率的步伐。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过去的能源价格普遍比较低廉,但是近来的通胀年率却由曾经的1.8%微调到1.7%。如果除去波幅较大的能源价格不计算在内之外,其实核心通胀率实际上依然是存在着轻微的上升趋势。有专门的分析人员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得出:出现这样的状况,使中央银行加息的可能性和机会都会增加,因此一定要防范通胀的进一步恶化。  虽然目前的通胀水平还没有对经济复苏构成严重威胁,也没有引发所谓的通胀问题,但是中央银行依然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到目前为止的核心通胀年率已经上升到了2.2%,这样的结果简直让分析员大吃了一惊。在他们的预测中,核心通胀年率一定会跌,甚至可能跌到2%,更有可能出现的就是跌到低于2.1%。有高级证券师曾预测说,通胀率不仅不会过分困扰到央行,更不会促使央行改变任何有关利率方面的相关政策,但是现在的事实却已经足够认同央行逐步并且缓慢加息的做法。  为了能够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加拿大以未通胀率: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由于物价是一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通货膨胀也就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曾有过的力度来不断减少降低短期的利率。直至央行也开始改弦易辙,将主要的利率调升到0.25-2.25厘。市场上也普遍认为,央行将会连续加息,以借此来控制通胀的再起。在很多人看来央行再次加息也就是到4.1厘,即2010年6月的2.25厘调高到2.5厘。由此短期内的利率预期就会出现上升,刺激加元的汇价也会比较乐观。  但是事实上,自从央行宣布加息以后,加元就持续呈现强势状态。而加元只有从一开市的早段时间一度微跌到64.98美仙(香港人对cent的音译,就是分的意思),中途的时候也已经在65.13美仙高位不断徘徊。由于加美两国的利率水平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数月之内,加元的汇价有可能持续向上。而美国的联储局也曾在早前明确地指出,暂时可能不会轻易调动利率。  近期以来,美国的短期利率将可能会一直处在1.75厘的极低水平。而加拿大统计局同时指出,就整体而言,能源的价格已经不再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现在的能源指数与过去的一年同期相比已经明显下跌了5.1%。  根据全年的统计,单凭从天然气的价格上面来观察,就可知已经明显下降了26.50%,汽油的价格也下跌了4.2%。而电费的价格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一下子就上升了8.2%。从整体状况来看,能源的总体价格下跌让通胀率远远低于往年。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出发,就会发现新鲜的蔬菜以及一些餐馆的饮食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升,食品价格上升了3.3%。如果要逐月比较的话,后期的整体生活费用就要比前几月上升0.6%。  如果设定某种能源或是产品的供给量是无限的话,那么,这种供给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经济价值。而作为生产成本的供给价格,当处在一个经济体开始工业化的时代,劳动力也就成了相类似的供给。当产业劳动力明显少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前者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改变整个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能改变劳动力要求更高的工资状况。工人成为产业劳动力增加的生活成本,再加上一些出卖劳动力的人放弃农村安逸生活的价值,所以,他们享受到的就是工资水平的均衡值。  目前,全世界除了以色列和澳大利亚分别实行了意外加息之外,其他央行暂时都还没有采取相关加息行动。鉴于预期美联储仍将维持他们利率的不变,中国央行进一步加息的空间是否有限也仍旧需要时间的考验。这是因为在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中国央行的进一步举动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是市场预期出现的新增贷款仍然居高不下,而且银行之间的流动体系也显得十分充足,因此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管理措施之外,中国仍需要考虑加息的问题。  不过,并不是说加息的举动就势在必得,目前依然存在着不该加息的两种理由:第一是因为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是很明朗,尤其是在美国的就业形势之下仍然显得萎靡不振,如果中国率先实行加息的话,就很有可能存在扼杀经济复苏萌芽的风险;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胀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加息政策可以适当地“稍息”,以便等待其他主要经济体作出反应之后,再开始考虑自己的政策落实。  全球为了抑制通胀,许多国家都相继作出了反应。如印度、越南、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都分别采取了加息,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2010年第二季全体理监事会议上宜布将自己的基准利率上调0.125~1.375个百分点,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因此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都分别选择了不同程度的加息。而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和挪威等一些国家也曾实行过加息。但是到目前为止,美联储仍旧保持着利率的稳定,而中国的利率何去何从也积极地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虽然通胀的压力有所缓和,但依旧不可以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掉以轻心。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相应的环比就会下降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0.6%.而一旦上半年的CPI涨幅停留在了概率为2.6%之上。那么,其中就会有1.4%是价格上涨的效果因素影响的,新涨价因素也就是1.2%,由此可见,虽然我国CPI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稳定的,我们却依然不可以太不以为意。因为除CPI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对通胀影响较大的价格指数,即PPI,从现在的情况看,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影响将继续趋弱,而PPI的同比涨幅也有望继续回落。  总的来说,加息实质上就是抑制通胀的一种备用手段,而加息对于通胀的作用却又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短期经济数据的披露,绝大多数的机构都将加息预期延后。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通胀率高于基准利率的现状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长时期的负利率一定会引起投机的泛滥,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在我国的管理通胀预期的方法还有很多种的情况下,加息只能作为一种抑制通胀的备用手段而存在。  第四节政府因素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如此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就,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而原来的传统经济模式发展到了今天,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新的经济模式和新的策略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年平均为10%左右的增长。  而到了2011年,想要创建新的经济模式,这里还存在着四个最基本的元素:一是关注社会平等关系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关注环境的力度越来越大;三是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四是经济类型已经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逐渐转向了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型。现,而且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为净出口额。  同样,国际上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而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在逐渐下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不能单靠GDP的增长来评价市场经济的优劣。  这样的状况,美国以前就出现过。他们的经济快速发达,但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增长的社会财富都被集中到了最富的一群人手中。所以,大多数普通的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反而都要比以前还差。而同样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在环境之上,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衡量标准来观察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从经济增长来考虑问题。更应该从一些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出发,综合考虑。而这其中就有一个标准被秣为“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中就不仅仅只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而是综合考虑到了环境、社会还有绿化等相关的许多因素。  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普通的GDP的增长肯定要远远高于“绿色GDP”的增长。我们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衡量GDP经济发展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个标准会不断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联合国还有这样一个关于人类的发展指数说明。而这个人类的发展指数,它不仅仅是指国内的生产总值,还考虑到了人均GDP,和其他的一些个别因素,比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包括像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状况等。也就是说,这个综合指数直接反映出的是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  总之,在考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时,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从大局出发,在追求整个社会和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再追求GDP的增长。  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状况来看,确实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型来解决。首先,一定要看到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惠及到每一个人,而中国政府也正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收入的差距和城乡文化的差异却依然在扩大。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差异不必过于担心,觉得经济的增长会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并且会逐渐缩小贫富差距,但实际土,这种想法既脱离了经济现实,也违背了经济理论。  在执行的过程巾,中国还需要注意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一定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虽然不一定就会有很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被创造出来;其次,还应该保证所有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能够不断满足增长的人口的需要。  而事实卜,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把满足需要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全部创造出来。就像在印度,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们的经济增长率是比较高的,分别为7%、8%、g%,但是其失业率相对来说也是很高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曾谈论过印度的失业问题。而在中国,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情况,这样就给人们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过去的条件下,中国基本上都不怎么重视环境,总是认为环境在经济发展中不能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这样的话,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GDP的主要增长大多数还是依靠第三产业来加固经济基础的,其中有2/3的劳动力集中在了服务行业。而服务业所占的如此大的比重,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压力。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宽敞的住房、更豪华的汽车和修建更宽阔的马路,这也给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开始追求西方国家的消费水平和模式,相应的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秉持着经济可持绥性发展模式。  第五节经济刺激时代终结,货币政策开始缓慢  因为全球市场对投资的风险以及过度使用杠杆调节和对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表现出顾虑,一些曾经固若金汤的中国股市似乎也被现实的高墙牢牢地堵在了门外。而那些依旧还在折磨着华尔街的恐惧因子在中国暂时还没有出现,所以,随着大形势的转变,中国股市也跟着降低了,而标准的普尔500指数也随之下跌了13%。  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似乎正在经历着头寸紧张之痛,而这一点也与动荡不安的西方市场有着共同性。由于通货膨胀趋势的愈演愈烈,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银行的限制借贷措近来,中国也根据国际市场上的一些变数和形式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最新的一项政策就是将中国各大银行的储备金率统一提高到了15.5%。  一般情况下,收缩信贷通常都会抑制扩张计划以及相应的收入增长,而相应的举措也就是高企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大大地抬高生产成本。而中国市场上存在的其他板块泡沫也在逐渐地发生着裂变,比如中国著名的乳品行业巨头,这个公司将牛奶推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人们的饮食习惯,现在他们已经无法再保持高市盈率的交易活动,他们的股价从一开市就已经跌了大约一半。同样痛苦的还有中国的地产商们,他们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价飙升了2~3倍,但是从升了之后,也就开始了梦魇一般的生活,飙升的股价开始了下滑,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跌了2/3。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担心太小的地产开发商是否能够筹集到足够完成他们所需项目的资金,如果不能及时筹到所需的备用金,就很有可能出现杀价销售狂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于国内。与此同步的还有一些外国投资者们,他们的投资激情也正在逐步消退,这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意思。鉴于美联储出手拯救贝尔斯登而引发的无数揣测,使得美国的信贷危机波及面很大。而在这种形势下,全球经济是否已经到了衰退的边缘?而导致错误的原因究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贻的?随着经济“冰河期”的到来,全球的赢者与输家又究竟花落谁家,一般的普通投资者义该如何正确选择?  随着经济刺激措施效果的逐渐消失,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已经成了许多人要关注的问题。相继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石油与食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信贷政策的继续收紧,个人消费也势必要经历四面受敌的困境,可以说这时他们表现出的都是欲振乏力。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后期出现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也逐渐地减弱,他们的平均增长幅度也从8%下降到7%。其中,完全属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从12%下降到了l0%左右。一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等一些相关的新兴经济体是需要不断提高汇率灵活性的,而这样傲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使经济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但是却需要更加有利于控制货币的通胀而达到最终的贸易平衡,这对于本国乃至全球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通货膨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均保持在3.4%,明显偏高于之前的预测率2.6%。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大概在9.1%,远远高出了预测率的7.4%。至于中国,则基本上存在着一定的浮动空间以确保利率的调整,并且还允许本币的升值,这不仅有助于全球的经济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们有效控制国内通货膨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指出,因为许多先进经济体需求的急剧减缓’从而导致了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的经济体是指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出现了通货膨脓上升。全球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角的经济增长依次出现了先是矿一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习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期大幅减速又逐渐复苏的过程。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与此同时,能源便与初级产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商品的价格一起攀升于是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点尤其是在新兴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中最为突出。  对于中国来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来就面临着不断的新变化,而保持政策的弹性和时效性,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现存的经济政策。事实上,从中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到目前为止,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的确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政府应当时刻注意这一点,从紧货币政策不能过紧,否则将会给国家的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提到经济上的问题,总是离不开讲美国这个强势大国的影响力,它对于中国的作用也一样,所以不难看出美国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以及中国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从紧货币政策就应该根据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策略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化解外部调整带给中国经济的风险。因为如果市场一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之后,就一定会出现恐慌性或者一些非理性的抛售行为,而这些行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部分杠杆融资投资者们的平仓行动;其次,提前抢反弹者转而反手继续做空;最后,一旦系统性的风险出现之后就会有不少的违规“灰色”资金急于脱盘出局。  第六节居民低储蓄率的不可持续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储蓄剩余和外汇剩余并存的“双溢”现象。而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国经济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内外失衡现象,其中相关的表现有:人均消费率连年下降,国内需求比较弱;外汇的占款逐渐增多,货币的信贷调控压力也一天天增强;汇率升值,压力加大,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也随之增加。所以,本国的资源基本上为外国所用,因此,这就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产生了很大的损失。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严峻现实表明,中国主要借助高顺差平衡国内高储蓄的战略模式已经到了最后期限,不再具备这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中国的经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策略以便从根本上摆脱现在所面临的所有困境,并同时从一种非稳定状态逐渐向稳定状态过渡、转化乃至回归。  作为经济上的回归,从理论方面出发,主要的途径有三条:第一条,通过提高民众的消费率来降低储蓄率以便达到提升国内需求的最终目标。第二条,利用外汇储备进一步展开对外的直接投资以缓解国内汇率的升值压力以及国际贸易间的摩擦,始终保持与高储蓄率相匹配的高投资率。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条件和现实国情来看,这两种方法从短时期效果来看都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所以只有走第三条途径,即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水平,才可能是平衡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好选择。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投资增长过快的论调又不绝于耳,大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已经接近或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临界点。  至于走“出超”的路线也是颇为不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于有利地位。后期的那段表现来看,当时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宣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不断增加。而外汇储备也大幅增加,因此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损失惨重。  我国在寻求经济平衡之路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中国高储蓄率和高顺差存在的一些现实状况。曾经,中国的储蓄率曾达到创纪录的最高值47.g%。后来当储蓄率基本都有所上升的时候,储蓄总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竟然达到了141051亿元。这在当时的中国,高顺差和外汇储备是非常惊人的。  而如果一旦外汇储备有所上升就会直接导致外汇的占款增加,从而就会给货币的供应和国内信贷的控制造成一系列的压力。而当前的中国所面临的一切有关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也都已经从微观化、企业化逐步转向宏观化、制度化,贸易摩擦的方式也已经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形式逐渐转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与劳工标准转变等,所以一旦贸易摩擦进入到高发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将趋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  不过,说了这么多,尽管在中国实行的高投资率遭到人们普遍的怀疑,但是我们依然觉得,高投资率是中国平衡当前经济形势最现实的一种选择。不过鉴于我国现存的具体情况,实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的机会还没有完全成熟。而中国的工业化也还没有得到基本的实现,所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了整体性的滞后。  由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主要着力于如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传统的产业改革和产量提升来说,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此,目前仍旧需要在加大国内投资的基础上实行原始积累,继而我们就应将积累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从国外引进国内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且最好能够始终服务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不是将外汇储备转化成对外投资,以此来牺牲国内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想要客观看待中国的高投资率水平就应该正确按照投资率高低的主要标准来进行判断,看看投资率的纵向与横向比。只是在具体看待中国高投资率一定需要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也就是中国长期实行的赶超型战略举措并且积极采取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增长模式,否则就会直接导致中国的投资率水平长期偏高。尤其是目前中国还依然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带动的重化工业阶段,所以,相对来说,投资率自然就可能偏高一些。此外,统计口径方面的误差也可能直接导致中国投资率水平被别人高估,出现不真实的客观现状。  总之,通过对中国实现高投资率水平的客观要求和现实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走高投资率水平路线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在中国如果想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率、国内扩大就业及加快国内城市化水平,都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水平环境。  至于中国的高储蓄率水平,我们则始终觉得,制度的变量本身就是导致中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一旦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逐渐上升,就会导致人们的预防动机逐渐增强.储蓄的倾向逐步上升。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依然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时期,所以社会的保障体系和人均的收入分配方式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改革,最好能够把过去的一些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个人的身上来,以便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以及支出的不确定性。这样,人们的预防性动机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强,消费也更趋谨慎,一旦储蓄倾向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分配就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均,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化,储蓄倾向偏高化。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接近潜在生产率边缘。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判断经济是否过热而不是投资增长率的高低,那么就无法得知生产要素是否充分得到了利用,经济增长是否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边缘。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其中一部分的生产要素出现短缺,它就已经不再是代表投资接近极限的事实,而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生产要素要求与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燃料和能源发生紧密的结合,就会被要求中国应该按照国际价格来配置国内的一些生产。而当中国的经济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的时候,国内的市场就会与国际市场加紧联系,这样,在把国际市场作为主要商品市场的同时,也能够把国际市场当作生产要素的来源市场,让它们成为国内生产要素的最大补充源。所以只要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存在,那么,生产要素的短缺就不会成为主要问题,这也就说明了国内依然存有继续扩大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  第七节宏观经济学与通胀经济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它是用来考察关于经济总体趋势的一门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又是以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行为相加的最终结果企业的所有决定,以便能够清晰地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第三步,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宏观经济的相关主要数据,用以赋予理论经验的实际内容,明确地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总之,通过上述的基本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得知,宏观经济学原理主要就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有通货膨胀存在的话,就一定会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但是若这个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那么,在长期通胀的规律中,人们通过总结分析是可以完全预期的,相应的各种名义的变量就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也就使存在的实际变量保持固定不变。因此这种通货膨胀率就会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甚微的影响。  它最大的影响就是人们将会逐渐减少他们目前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还无法完全预期的时候,通货膨胀一定会影响人们的社会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的一些经济活动。因为这时的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变量和他们应该采取的某些相应的经济行为。  其实人们的需求可以拉动通货膨胀,实质上就是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通俗的说法是“太多的货币在追逐太少的货物”,我们给出的最恰当的解释就是,如果人们的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那么此时,就会因为劳动和设备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再要求产量继续增加,已经不可能,而过度的需求就引起了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所以,导致出现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是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和供给也可能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另外两方面原因,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被称作是供给型通货膨胀,这是由厂商生产或者成本增加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其具体引起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也大致分为过度上涨的工资和过度增加的利润及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三个可以引起成本上涨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工资的问题。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是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状况来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劳动市场往往又是不完全的,它们完善的工会组织的存在经常会让工资发生过度的增加状况,而一旦工资的过度增加超过了一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提高工资就很有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这样也就导致了一般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工资和物价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在这时如果工资与物价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相互推动的关系,就必定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有关利润的问题。同样,利润也可以推进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厂商一味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就会容易引起市场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这种调整几乎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差不多。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能力的企业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的话,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通过减少他们的生产数量而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厂商都想试图成为产品的垄断者或者垄断组织,但是最终看到的只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相对于这两种原因引起的通胀,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要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弱很多。原因在于,厂商们因为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太多约束,所以,一旦自己私自提高价格必定会让自身受到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的上涨则正好相反,是越多越好。  此外,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一个国家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靠的是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很容易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大体相同。  不过,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它是由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的最后推进了价格水平的上涨,这也就是供求混合推进了通货膨胀。如果假设通货膨胀是因为需求拉动开始的,也就是说过度的需求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那么一旦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成为工资上涨的唯一理由,那相应的结果就会是工资上涨又使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最后,真实的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就一定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最佳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下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几乎所有具备经济头脑或是具有经济行为的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都可能产生一定的通胀惯性。当他们面对通货膨胀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通胀的本质,并且尽可能地找到引发的根源,就中国式的通货膨胀而言,同样也是由货币问题引起的。那么既然是货币问题就需要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进行价格控制或者某些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第八节资产泡沫逼近,通胀风险加剧  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资产泡沫的临近,全球的通胀风险也随之愈演愈烈。那么,对于我国目前是否也存在着资产泡沫这一疑问,许多的经济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似乎都非常的慎重。因为每个国家的资产泡沫都可以作为一种经济失衡的现象来衡量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由于资产泡沫的产生大都来自于不符合经济现实的买卖行为所引发的一种的资产价格的高估,因此,它是很多国家都很担心也都想极力避免的事情。风险。所以,对于亚太地区的央行来说,必须采取非常谨慎的措施,因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都将面临通胀的风险,或者是因为一些流动性因素的存在而逐渐流入到商品市场或者资产市场。如果我们不能够适当地处理资产泡沫问题,就很有可能破坏人们对未来资产激活的信心。  尽管我国当前的资产泡沫看起来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还有很多的人一直有着持续的担心,那么,到了明年,很有可能会让资产泡沫发展得更明显。  在某个理财论坛上,我们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上面是这样描述的,从国内外的金融形势来看,现在需要形成资产泡沫的各项指标都已经逐渐具备。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必须要加强防范,以最快的速度将资产泡沫打碎在经济恢复初期。  根据一项有关研究长期资产规律的报告得出,中国2009年前i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8.7%,而到了第四季度的时候GDP的增速反弹到了10.7%。报告中还透露了我国GDP增幅高于预期,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度提高,而第四季度的比较基数反而有所降低所致。  另外,从我国经济的需求层面上看,报告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拉动GDP增长最有力的因素,而且最终的计算结果是预计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达到了85%以上,但是投资的增速已经开始逐步放缓。报告还指出,2009年我国的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30.1%和30*5%,而具体的增幅却低于前三季度的33.4%栩33.3%。所以政府重点投资的行业以及将投资增长放缓到了最明显的程度。其中,全年的农业和铁路运输行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也分别增长了49.g%和67.5%.而它们的增幅也远远落后于1~11月的51.5%和80.7%。同时,在规模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速也有所缓和,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分别在钢铁、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比较基数的提高以及在投入上,原材料成本的进一步上升。  报告中还指出,2009年12月我国CPI的指数大幅增长了1.9%.这主要是因为年末的增长指数影响了之前的负值,导致了最终的零,还有下半年北方地Ⅸ的暴雪天气引起一部分产品价格的急速攀升。同时,2009年报告中有相关数据就曾经指出,一季度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贡献达到1.1个百分点,到了6、7月份就会上升到2.3个基点的顶峰。那么对于工业品出厂的价格指数,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将会在一一季度达到最大值。之前的影响因素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幅的贡献预计将会分别达到3.1、3.8和4.1个百分点。  根据以上这些经验和分析,我们可以预计,未来的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后期将会有更加严格的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当大家都在面对经济强劲反弹、资产泡沫膨胀或者通胀风险加剧的时候,我国的人民银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先于美联储上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  那么,如果从一些宏观的政策来看,随着全球乃至中国国内经济的形式的逐渐明朗,许多人已经开始普遍认为,也许国际货币政策梅会不约而同地陆续退出宽松,而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很有可能是全球央行最后一致的选择。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来看,一些有关取消房贷优惠、提高信贷门槛、调整信贷利息的说法也早已经起了波澜,客观地说,有关“退市”之类的说法也已经不再是空穴来风。目前的楼市价格依然会在稳步中继续缓慢地攀升,“紧银收市”也很可能成为地产的主要策略。除此之外,伴随着美元给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持续压力和防止通胀的新思维,楼市的投资很有可能再次回升。  同时,因为收到了国家“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倾斜,使得中西部经济得到了率先的复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回暖的显著标志。但是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却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必将成为未来地产行业的主战场。  但是由于全球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不断地增大,一些相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也得到了快速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得到经济上的全面支撑,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产泡沫破灭。  央行在发布年度国际金融市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主要的经济体将会在今后逐步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总体上却很有可能依然保持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都是针对不能完全排除经济复苏进程中出现反复的可能性所保留的方案。由此,对于当前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央行预计美元很有可能出现一定的技术性反弹,而最主要的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会迅速上升,那么,这样长此以往的话,早已形成的中长期通胀预期就会始终存在。  第九节cPI并不真实反映通胀水准  目前,我国根据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8%,判断出了我国的消费指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数据所显示出CPI的各项指标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很科学。他们认为,目前得出的CPI还不能够充分反映出真实的通胀水平,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通胀带来的压力。  央行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有新意之处就是表现在对当前经济生活中价格的理解上。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GDP、固定资产投资、CPI同比增长,都在迅速的提升中,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为28.5%,房价上涨也已经达到了历年最快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官方给出的CPI直接反映出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通胀水平却已经远远超出了CPI本身所反映出的力度。无论是从各项能够引发真实通胀的经济指标出发,还是现实生活中每个老百姓的切身体验来看,真实的通胀水平都已经转变到了一种危险的境地。  这点从报告的分析与描述中就可以看到,核心CPI的概念在中国也许并不是最适合的估测方法,因为各国恩格尔系数不同,其核心CPI的含义自然而然也不一样。但是目前有不少国家在使用扣除计算核心CPI时,并不是简单地先将一些价格易波动项目完全剔除,而是会根据价格波动程度来确定项目、价格波动越大的项目权重就越低。因此,如果从选取这样的方式出发,对于中国来说,当我们分析价格形势时,就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而要同时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予以足够重视。可以说这种方法是有道理也是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的考虑,它也符合中国的实际与国际惯例。  同时,尽管中国CPI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市场经济下的CPI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同,但每个国家毕竟会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性。而中国,由于居民消费品及消费模式的差异,除了少数部分的相同以外,更多的是不仅在分类上不同,而且在不同类的权重上也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说,中国的CPI指标中食品权重为34%,但是毕竟能源没有具体标示哪一个类上,以及在交通通信中究竟占多少的权重也不清楚。而从美国CPI体系看,各项数据则相对来说很明了,食品和饮料权重为15.4%,个人能源消费权重为3.2%,两项合之为18.6%。而在中国将食晶与能源消费合起来估计,那么权重将会达到36%以上。因此,这样用两个表面上相同但实际内涵却不同的CPI指标来计算一个核心CPI指数对中国来说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还有在居住类上,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而中国则只有13%。并且由于中国住房类在整个CPI指数中的比重都过低,所以这不仅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反而更使得国内房价快速上升而且不能够在CPI中得到反映(房价的快速上升,无论是把住房算作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肯定都是应该从反映居住类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中来的)。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中国CPI的一大不足,并且也正因为这种CPI统计体系的缺陷,从而使得中国的CPI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国内居民消费与服务价格以及消费模式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居民对通货膨胀的实际感受往往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存在不少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通胀。  这种中国式通货膨胀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随后又制造了广大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昂贵化”,增加低收入者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对国内中低收入居民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而目前国家也开始加大对于中低收入居民的补贴力度。  目前国内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货膨胀风险值得关注,而且当前“感受通货膨胀”已经大于“实际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就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通货膨胀的风险也许已经来临。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地提出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能对通货膨胀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决定了央行未来货币政策基点,从这一点出发,也许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及方式会比以往多出不少的新意,生活中,菜价的持续高涨已经成了一种长期趋势。菜价的上涨现象下暗藏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的;二是偶然的。而长期原因所形成的两个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偶然性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突发性的天灾人祸。但是,不管存不存什么天灾或是人祸,从一定的规律来看,中国大陆菜价的上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趋势,因为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此之外,在国家与地方的强力打压之下,中国的房价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但也有一些地区或者部分楼盘依然在逆市坚挺,或者在刚性需求的背景之下,将占据比例不大的房价继续向上推动,以至于使得国内CPI上冲到3%的红线之处。  同时,由于中国的粮食丰收有望,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由粮价主导的CPI七升趋势,完全可以主导一个阶段内的消费指标。也因此,有不少人都觉得,影响中国大陆CPI走势的因素过于复杂而又多样化,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进行准确的量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之前的CPI商品权重中,住房的消费根本不包括在CPI商品权重之巾。但是,从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居民的住房消费信贷已经增长到了6000亿元,而商品房价格也逐渐上升了两位数以上。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而如果只是将住房怍为消费品的话,住房的价格就会快速上涨,那么CPI是否应该将其包含在了商品权重当中?这就应该根据几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分析,如果政府将居民的住房消费当作一种投资的话,那么这种比重一定不会超过20%,而如果要把商品房的价格上升因素也考虑进去的话,那么相应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也可能早已在两位数以上了因此,目前中国大陆所公布的CPI数据都不能真实地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水平。  而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了这次内地经济快速增长、投资过热及通货膨胀的最直接根源。尽管在很早的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对一些过热的产业进行了政策控制,使其放慢了增长的步伐。但是,针对地产行业,如果对房产的价格不进行及时的下降调整,那么商品房的价格上升在不断推动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的同时,还有可能推动一些与房地产相关的投人品价格上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带动了这些产品的消费价格上升带来更为复杂的后果。  不过尽管人们的住房消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明确地纳入CPl的权重之中,但是鉴于国内房价两位数的增长,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消费品价格,而且这种快速攀升的房价必然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居民的其他消费品价格。因此,政府当局应该通过对我国内地房价过快攀升引起的通货膨胀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控。另外,也应该对此进行严密的注视,并针对如何改进现行CPI的权重品,将住房消费在短期内纳人权重项日中。从2004年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实际利率已经连续9个为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反而内地居民储蓄存款出现严重涨缩水了。继而使得上半年以来国内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而居民的其他剩余资金也被大量地分流到了像基金、债券、房产等相关的消费支出当巾。  至于居民的储蓄分流,原本是国家政府积极鼓励的一项策略与手段,但是,由于相关限制条件的制约,近期以来城乡居民的储蓄分流并没有达到扩大内需的最终结果,而是出现了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单纯地打击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把自己的储蓄资金分流到其他一些收益稍高的地方。尤其是从内地居民的储蓄结构来看,活期存款的比重为较大的一个直接原因就在于内地居民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储蓄存款转向收入较高的地方。而除此之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居民手中大量的钱已经开始流向房地产,这不仅仅抬高了商品房的价格,同时也吹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  所以在这种行情下,如果居民的储蓄存款利率过低的话,甚至是负利率,这种状况要是出现,那对于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的打击是巨大的。还有来自另外一方面的烦恼,那就是银行的对外业务,会造成无款可贷。至此,社会.E实际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会逐渐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步伐也会逐渐缓慢。同样地,当居民的预期负利率水平进一步得到扩大的时候,甚至就会出现一大批的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且抢购消费品的现象,从而引发银行危机。历史上就右过不少的地方爆发银行危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间相互挤兑的结果。因此,目前的通货膨胀率过高,所以个人的储蓄存款就会出现负利率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总之,用一个陈旧的CPI指标来测量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效果,这样的做法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尽管是以陈旧的CPI标准,但是相对于高企的CPI在近期内放缓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当我们面对高企CPI的时候,不应该使居民的储蓄成为一个突破点,否则只能使国内房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因此,目前的CPI是不能够真实反映通胀水准的。  第十节成本推动通胀的压力  根据中国政策性调整,2008年因为受到粮价、资源性产品及公共事业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基本上产品成本能够推动通胀的压力,只不过相对来说压力较大。所以在这里我们给出的最佳建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要加大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频率,从而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最佳方式应对通胀。  由此可知,物价的周期性震荡七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可能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在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也在总体上呈现出了不断上涨的趋势。同时,能源、原材料、土地及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的增加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体价格上行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其中对于通胀的调控政策就应该采取“以粮为纲”的主策略,再从源头和体制因素着手,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同时还要通过调整进出口的政策,适当地控制粮食的进出口总量,努力提高国内粮食的自给率。并且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平抑价格的相关内在机制,从而大力减少价格的管制,以最大可能避免供给短缺与黑市交易。政府方面则应该建立重要的商品供应和商品储备的预警系统,并且将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及时公开发布,以便逐步稳定消费者的通胀预期能力。  拿农业来说,在对成本投入的分析过程中,根据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的判断,我们分析早期的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逐年得到缓解。但是,根据后期种种迹象表明,物价的周期性震荡一定会在未来相当艮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必然结果。因此对于行政性的价格管制措施在短期内实行确有必要,但是如果想要长期观察或者控制,那么调控的政策就更加需要加强“以粮为纲”、长短兼顾的执行手段,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大功效。  从上述的分析看出,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推动力量,企业就会具有最为强烈的涨价冲动,而消费者在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也保持着一定的上升猜测,由于物价上存在着由结构性上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在短期内国家实行一些价格上的管制措施,那么行政执法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国家实行的价格管制措施相辅相伴的副作用同时也抑制着市场内部的平衡机制,这样就非常容易引起供给短缺或者人们常说的黑市交易。因此从长期的分析来看,制定政策更加需要长短兼顾,如果能够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对于稳定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就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当国际市场的粮价出现不可回落的状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想要在短期内抑制国内的粮食价格,就只能从国内的经济体制下手,尽量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的方法,在保证国内需求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地对粮食的总出口量进行控制,有可能的话最好增加一些粮食进口量,在扩大国内市场总供给的基础七,努力提高国内粮食的自给率。  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和经济学理论都已经清晰地证明,政府的价格管制措施常常都是很难起到明确的效果,而政府能够完全掌握或者控制价格。所以,人为地抑制市场内在的平衡机制不可能取得什么好的效果。价格管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有效抑制通胀,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有可能引发供给短缺与黑市交易,而供给的短缺又恰恰是造成通胀的最直接原因。因为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其价值的合理化过程,所以,对于政策性导向,唯一的目标就是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其他一些低收人人群。因此,只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不是太离谱,政府就没有过多干涉的必要,而是应该从其他方面更多地依靠市场进行一些自我调节。  相反,如果政府选择采取强硬的管制措施,那么就很有可能抑制价格信号从而出现发挥诱导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反而使其中的一些商品供应过度紧张或者在销售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更长。相反,如果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能够让土地收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就会出现比较效益的正确引导,同时农民所增加的投入也能从农产品中得到相应收获。  确忉地说,通胀既然属于货币问题的范畴之内,那么,相应地就应该用货币或者相关的货币政策来解决一些具体存在的经济问题。同时也应该控制贷款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扩大央票的发行量,这是必要的货币紧缩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而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所受到的一些相关限制与削减,这在一定的条件允许下首先就被考虑在内。
温馨提示:请不要从WORD中直接复制书评,会造成格式错误。
这本书写得太棒了!我决定打赏作品支持一下!
1888长江币
5888长江币
8888长江币
18888长江币
88888长江币
其他金额:长江币
已选择章;需要消费长江币;
长江中文网登陆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通货膨胀严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