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老乡有人知道河南英邦软件科技科技这一家公司吗?

遵义风向标
(一 ) 走!去云南长见识。日,几位行色匆匆的村民来到昆明,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做一件从未经历的大事——参观高端水果基地。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到云南去开眼界”。几位村民来自千里之外——遵义市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亭子坝村民小组。带队的,是村民主任刘孝刚。他们要去“开眼界”的地方,是地处滇南的个旧市,距离昆明200多公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亭子坝的这些村民而言,远在云南之南、距离亭子坝1000多公里的“个旧”,是个闻所未闻,也无法联想的地方。出门之前,他们找来一本地图册,在“云南”版图上好一番搜寻,才寻到“红河州”。个旧,就在红河州辖区范围内,距离昆明还有200多公里,几乎抵近了中越两国的边境线。“硬是好远一趟呢”刘孝刚自言自语道。那么,是什么原因令几位村民居然放下手中的农活,跨越千山万水远奔向云南、转道昆明直奔个旧呢?须知,这正是农活最忙的季节,田里的水稻、地头的包谷,还有烤烟……哪样农事不缠手?事情还得从“余庆云南商会”说起。生活在云南省社会各界的余庆人不算多,据不完全统计数量不超过2000人。在滇余庆人最集中的地方当属省城昆明,据称约七八百人。正因为人数不算多,其生活或工作状态,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所以乡友之间平素往来较多,乡情味道浓厚,毕竟都大家来自同一个地方——余庆。在滇余庆人原本没有这么多,最先入滇的余庆老乡多为从军或专业留住昆明或其他地方的人士和家眷。余庆人群体的加速增长,是近20年以来的现象,绝大多数是入滇的目标是经商或务工。在滇余庆人很团结,这和余庆县根深蒂固的人文风情中“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情结大有关系,再加上有老一辈(老兵)传、帮、带的影响,近10年来,老乡之间的情感往来日趋密切。每逢重要节庆,老乡们总要做一些聚会,聚会地点一般以昆明为中心,也有各地州市分别聚会的。每每曲终人散时,老乡们总会握手叮嘱并期待着:常联系,下次聚会在哪里?随着时间推移,老乡之间都在思考、议论着一个话题:能否将乡情凝聚成一股力量、抱团发展?带着思考,揣着话题,“成立余庆人自己的商会”成了在滇余庆人的共同心声和愿望。很快,经过老乡们推选,“商会筹备小组”应运而生。经过该小组多方奔走,集思广益,历时半年,在余庆县委、政府和工商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日,“余庆云南商会”在昆明世博园隆重成立,实现了在滇余庆人期盼多年宏愿。余庆云南商会,是余庆县首家跨省异地商会,其社会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此,余庆县四大班子及余庆县工商联相关领导,率县内商界代表团专程前往昆明祝贺,体现了余庆县从官方到民间对在滇余庆人的关注度。余庆云南商会办会宗旨中,“倡导抱团发展,弘扬济困帮贫”被列为会训。亭子坝这几位村民风尘仆仆的滇南之行,则是“倡导抱团发展,弘扬济困帮贫”这句会训引发的前因后果,这是后话。故事再回到开头的讲述。7月19日一大早,刘孝刚带领几位村民从昆明出发前往红河,一同前往的还有商会会长殷仲勇、顾问章飞及其他成员。与其说“同往”,不如说是商会引路,因为刘孝刚等人根本不熟悉方位和并线路,另外,这是一次活动商会精心布局的考察活动,包括村民往返乘坐飞机等等事项(均为首次乘坐飞机)。三个小时后,一路人马到达个旧。吃过午饭,一行人在主人的带领下前往水果基地。弯弯曲曲的公路缠绕着郁郁葱葱的大山,一路行去,峰回路转。因为好奇,所以车上不停有人问道:水果基地要到了吗?东道主是红河州著名的一家公司——红河天颖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任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一位能干的女性,名叫刘颖。提及刘颖,须简单交代一下公司背景。在网络上点击“红河天颖”,立即跳出这样的介绍:“红河天颖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系由多年从事国际健康品贸易的企业家刘颖女士领衔创办的企业。该公司专业从事优质生物资源培育,优质果品引种繁育及第四代健康产品开发……一贯坚持“以技术品质求生存,以品牌信誉谋发展”运作理念……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天颖生物广泛整合科研与技术创新资源,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自主品牌意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半小时之,车队窜上了上一座山岗顶峰。停下车来,举目四顾,周边茫茫群山直抵天上白云,眼前好大一片果园!果园从公路一旁的红土地静静的蔓延开去,一眼望不到边。绿叶、红土、红果实,将山间点缀成一派丰收喜色,公司总工程师严邦寿大声招呼客人:咱们的果园到了!庞大的果园分为几个区域,有桃树、樱桃、梨树,还有正挂着红颜色的苹果树。端午节前,鲜嫩的桃子早已经下树,早已通过物流到了昆明的超市,或南方的大都市。此时此刻,静悄悄的桃树和樱桃树区域,只剩下一片茂盛成荫、绿中泛黄的叶儿,成群的鸡仔在树荫下悠闲自在觅食。今天大家是冲着苹果来了。原本静悄悄的果园因客人的到来顿时热闹起来。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一眼望去,红彤彤的苹果将一米多高的树干压弯了腰,真不知道这家公司使用了啥子“魔法”,竟然将看似幼苗的小树硕果累累。挂着一二十个苹果的小树比比皆是,个头小的不低于2两,大的就比较夸张了,足足有半斤!而每棵树枝几乎都绑着一两根树桩或竹竿,用做支撑,不然,沉甸甸的果实非把枝条压爬到地上不可,甚至生生的将枝条压断。惹人怜爱的一大片红苹果,真是叫客人们眼界大开,惊呼声感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惊得桃林里的小鸡仔们一愣一愣的发慌。亭子坝来的邵玉龙凡事较真,一贯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家里听说云南的苹果如何的大如何的好,他总是眯着眼摇晃着怀疑脑袋:“你们就吹牛吧”,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算彻底信服了:“这么大的苹果,从来没有见过,啷个种出来的哟?”主人很大方,不但领着客人边走边看边讲解,还“鼓动”大家:只要想吃随便摘,不用水洗直接入口,今天管够啊!话音刚落,立刻引发一片欢呼声。记者平时不怎么爱吃苹果,看见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看见五大三粗的太宽师傅气竟然一口气吃了4个大苹果,手里还拽着一个!心瘾冉冉升起,随手从旁边枝条上摘下一个,一口下去,脆生生的滋味直抵喉咙,鼻孔盈满无以言表的鲜香,三下五除二便解决掉了,摘下的苹果个头不算小,明显感觉肚子有点撑。记者记忆中,近乎狼吞虎咽吃掉一个苹果的现象从来没有过。摘苹果、吃苹果、留影、交流、座谈,不知不觉地,太阳偏西,耀眼的夕阳将远山染成金色。分别时刻已到,带着收获、开心与满足,客人踏上返程。“谢谢款待!”客人大声致意。“欢迎再来!”主人挥手道别。(二)编外村官上任记日,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委会门口来了一群人,人群中有不少生面,还有挂着云南昆明牌照的小汽车。原来,村里一件新鲜事情将展开——编外村官上任记。何为编外村官?先交代一下“编外村官”的特殊发生背景。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余庆县工商联就如何对条件落后的村居进行“招商扶贫”,探索出来了一条不错的经验。具体做法是,将余庆籍在外发展的工商成功人士相邀回乡聘以“名誉村主任”职务,目的是借助成功人士的人脉资源和经济资源,将有效的发展项目带乡间发展,引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创办相关产业,以图“村、企共谋发展”。这“名誉村主任”不是在编人员,更没有薪酬待遇,被人们戏称“编外村官”。“编外村官”经验很快得到县委政府的肯定并加以提炼和推广,引起省市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据介绍,2014年,被回到余庆就任“编外村官”的在外人士有15位,沙堆村今天即将上任的“编外村官”就是其中之一。到任沙堆村的“编外村官”名叫殷仲勇,余庆云南商会首任会长。殷仲勇是从该村亭子坝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在昆明闯荡近20年的他,目前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的汽车保养场。回到老家担任“编外村官”,殷会长的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这毕竟与管理一个企业、带领一个商会那些事务大相径庭。架不住县工商联领导们的好言相邀和商会同僚们的一再鼓劲,他由最初的拒绝演化成“恭敬不如从命”,应下了这档“差事”。今天准备回乡接受“任命”的他,得到了县工商联和镇里的领导很浓情厚意相送,商会的部分同僚也一路相随,为其壮胆撑腰。在村委会见面会上,有些忐忑的殷仲勇说:“承蒙父老乡亲的厚爱,聘我来做这个名誉村主任。我明白这不是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一定认真履职、尽责,为家乡产业谋划内引外联,出谋划策。这个村官不是我一个人在担任,我和我的商会团队都是村官的角色,所以这个村官职务的实质,是在考量一个团队的智慧,商会就是我履职的底气!”“差事”算是应了下来,可是,拿什么行动、项目去兑现表态,回报父老乡亲呢?这些问题成了困扰沙堆村首位“编外村官”难题。“在乡亲们的面前,切忌空口空话放空炮啊。”殷仲勇时刻自我警觉。(三) 回老家种水果去带着问题,殷仲勇回到昆明后与商会一班人多次碰头开起了“诸葛亮会”,最后得出一个最佳方案:回老家带领父老乡亲种优质水果去!其实,种水果这个项目,商会早有商议,只不过当初的选址并非在老家余庆某地,而是在滇南。事情是这样的:2013年8月商会成立之后,商会下属的的投资公司相继挂牌成立。商会会员(或非会员乡友)将手中的闲钱集中交到投资公司做流动资金,由由投资公司统一投资运作,共谋利益,风险共担,抱团发展。也为商会建设和壮大不断“输血”。在选择投资项目过程中,云南红河州的一个县向余庆人抛出了橄榄枝,说“只要愿招商到他们那里发展水果种植,愿意划出1000亩整治好的土地,政策从宽、地价从优……”这一利好条件,商会决策层的确很动心,几次考察下来,决定次年春天就正式开始“水果计划”投资行动。就在这个时期,余庆的“编外村官”现象出现了,改变了既定的滇南“水果计划”。拿什么去家乡兑现“编外村官”产业谋划的承诺呢?“水果计划”不就是现成的项目吗?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上任“编外村官”不久,殷仲勇与商会一班人带着“水果计划”回到关兴镇“献礼”去了。计划中的高端水果种植规模为1000亩,堪称“大礼单”。自然,镇里满是欢心的接待了春城回来的老乡们,因为对关兴镇而言,上千亩高端水果种植规模,闻所未闻,开天辟地头一遭。接下来就是选址。经过数次考察筛选,最终定“落子”亭子坝。亭子坝,是关兴镇镇沙堆村辖区一个村民组,也是殷仲勇的老家,离关兴镇中心7公里,距余庆北大门松烟镇8公里。这里植被良好,林木覆盖率逾60%,具有天然氧吧之优势,地势平缓,田土连片,30余户人家分布在竹木相拥的绿色之间。30年前,这里因为缺水灌溉,是一个相当著名的贫困村落,一首“亭子坝,土大块,田大丘,三年两不收”的顺口溜流传甚远。后来得益于国家水利扶贫政策解决了灌溉水,彻底远离了“不差大米饭”的历史。近10年来,由于外出务工或在家种烤烟,亭子坝人的日子渐渐变得宽松起来,一家一户木房变成青砖楼房便是日子好转的见证。“但是只要出去走一走,总感觉自家日子与富裕地方悬殊很大”,亭子坝的人们有了新的困惑。究其困惑原因,大家都明白“没有成型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长效产业,仅凭地里刨食难以富裕”是根源。有鉴于此,镇里支持“水果计划”落户亭子坝,对于殷仲勇而言也算正中下怀,毕竟是自己的老窝嘛,能亲自带领左右邻居们奔好日子,岂不快哉!(四) 热心遭遇冷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落户亭子坝的“水果计划”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乡亲们肯定希望在家门口有一个长效产业,但是当听说要将自家的田土统一流转起来种水果的时候,不少人家开始犯嘀咕了,各种各样的言论或风言风语铺天盖地迎面而来。“搞哪样名堂哟?种桃子?卖给哪个?还有苹果,我们这里从来没有看见过,万一失败了,我们吃哪样?吃桃子都能生活?搞不成!”有人直接怀疑了。“把你们商会投资的几百万直接分给大家扶贫算啰,这样最实惠”有人冷嘲热讽。“我家的土不出租啊,还是种点烤烟靠得住,几个月就见得到米米(指现金),你们的桃子要多少年才见得到结果,不保险。”有人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直接反对。“搞嘛,政策一变,有你们哭天喊地的一天”,有人心怀叵测。面对子弹一般的言论,“编外村官”和他的团队不是没有思想准备,只是没有料到局面会如此糟糕,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预想。真是热心肠遭遇冷水盆啊。“水果计划”濒临流产……(五) 先破思想后破土在镇村两级的劝导和支持下,团队再次回到亭子坝,启动了新一轮策略——“先破思想后破土”,“水果计划”的战略步骤一寸寸展开。镇里的干部、村里的干部与商会团队同心协力,一户一户摆谈一天一天交心,小会大会摆事实说道理……一个多月过去了,乡亲们放下了顾虑,绝大多数人家或以土地租赁方式,或以土地入股方式,将田土流转出来实施“水果计划”。至此,“水果计划”实质性展开。勘地界、量亩分、造清单、写合同、建文书,签字画押,立据为证,井井有条,忙而不乱……水果计划,正式进入运行轨道。(六) 筑梦长林山长林山,是亭子坝境内的一道山脉,郁郁葱葱,大气庞然,这些内涵被丰富到公司发展的理念之中,公司注册名称就是“贵州长林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冠名长林山,是为我们企业导入一枚精神和文化符号,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梦想——生机蓬勃,郁郁葱葱,大气庞然。”商会秘书长王维明如是说。公司有了,土地有了,人力资源在哪里?亭子坝的全部劳动力就是公司员工。章程里这样写道:亭子坝村民们拿租金或分红的同时,可以优先在公司上班拿工资,日薪80元。技术、培训怎么开展?“长林山”与前文提及的“天颖”合作,由天颖公司提供新开发的优质高效果苗和苗肥,果苗有桃、樱桃、苹果三大系列,并负责现场指导除草施肥系列果事活动。员工如何管理?“编外村官”团队为一级管理机构,全面操盘公司运作;村民推选代表组成二级管理机构,负责果园劳作和安全巡视。根据乡亲们的意愿,公司聘请村民组长杨孔维、村民殷太礼、冉平、刘孝强为二级机构管理人员。自此,长林山公司架构搭建完毕,公司运转随之启动。对亭子坝村民来说,即将诞生在家门口的精品水果园区,从概念到实际,他们是一无所知,模糊一片。他们必须为自己解惑释疑,接受最直观的认识,为大家未来的日子负责。七月流火,正是农忙季节,村里还是组织了部分村民忙里抽闲,前往云南参观学习。于是有了前文的“去云南长见识”的故事。(七) 走进亭子坝深秋,地里的庄家作物收拾完毕,按照部署,“水果计划”推进到“坡土”环节。大型机械轰隆隆开进了亭子坝,土地平整、连片规划的工程摆开实施。一时间之间,静静的小山村喧闹起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走进亭子坝。松关公路(松烟至关兴)8公里处,一条三米宽的水泥路沿着轿顶山脚,蜿蜒于密林之间。公路长度不足一公里,尽头便是亭子坝。据老一辈口口相传,亭子坝的原住民,最远入住时间可追溯至140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依照字面理解,“亭子坝”之名,大概蕴含两个信息:“亭子”和“坝子”。70岁之上的老人们说,“亭子”的确有一个(也有人说是一座庙),上世纪50年代,他们见过风雨飘摇的“亭子”残貌,支撑于“坝子”中间、名曰“庙子堡”的小山顶。究竟是陪衬文风、镇邪祈福的“亭子”呢?还是劝善积德、广纳香客的“庙子”,未见文献记叙。今天的庙子堡,亭子,早已渺无踪影,只有两棵古松静静伫立,仿佛在守候着什么?关于“坝子”,今天的年轻人都可以断然定论:名不副实。因为这里并非“一马平川”,核心地带只有高高低低的坡土和梯田。前望“轿顶山”,后靠“尖峰顶”,西面就是文中提及的“长林山”,而东面,则是松树为主的茂盛林带,“镶嵌”着连片的良田肥土,虽“连片”但不规则,绝无“坝子”的形态。坝子,成了这里的一个谜,也许,先辈们借“坝”抒怀,表达某种良好愿景。(八)快乐的田园一脚踏进亭子坝,一种特别气氛立刻迎面而来。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原本应该是静谧状态,而今天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看不见几个行人,也听不到鸡鸣犬吠,但隐隐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村里,镇里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如“仙桃之地,致富之路;发展精品桃,劳动奔小康;抓好农业特色服务,促进关兴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这些标语口号,有的以横幅形式横跨于公路、林间小道的之上,或者用石灰水刷写在田边土角,红朗朗的,白莹莹的,非常抢眼。凡是水果规划地,都插着赤、橙、黄、绿三角彩旗,微风吹过,猎猎作响。一看就明白,这是镇、村两级在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是为亭子坝人加油鼓劲……小山村表面很安静,人们都到哪里去了呢?经打听才知道安静的原因:小孩上学还没回家,青壮劳力都集中做活路(俗话:田间劳作)去了,今天做活路的地方叫“尖山子”。顺着新开挖的机耕毛坯路,记者一行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林,前方传来挖掘机的隆隆声响,间歇之间还有嘈杂的人声,天空弥漫着柴火烟雾。走近尖山子,这里好热闹!一边,两台挖掘机正在忙碌着深耕、平整土地,这是科技力量带来的效率。“按传统的人工办法,四五百亩土地深挖一边,全队人马集中起来起码要两三个月,但现在用机器操作,要不了一个月就解决了”管理人员刘孝强一脸自豪。另一边则全然相反,一派“刀耕火种”场面。男男女女三四十人各司其职,掏沟沟、坎干干(用柴刀清除田土边上的杂草,保持边沿整洁)、烧渣渣(将清理的杂草集中焚烧),分工协作,忙而不乱。乡间的集体劳作就是一道风情,瞧,手不闲,嘴也没闲着,男女之间少不了插诨打科,嬉笑嗔骂。一旦有人想偷个懒,边上监工的“干部”马上扯开粗嗓门,瞪着眼珠,朗朗的笑声突炸响在女人堆,笑声随着“渣渣”的烟雾飘向云端……劳作,在暖洋洋的阳光里,快乐中进行着。许多年没有看见集体劳作的场面了,触景生情,记着突然联想起几十年前的大集体时期……机器轰鸣伴随着“刀耕火种”,“水果计划”中的坡土工程,在村民们劳动的笑声中顺利完成。走进连片区域,放眼望去,田边土角干干净净,每块田土经过精心整理成配套排水沟的苗床,并将没株果苗栽种的位置做好标记挖好坑。株距2米,行距3米,每亩土地的植株密度为平均90棵。细心观察,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瞄准,将来的果树横、直、斜均有排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规矩”都是云南过来的专家们现场手把手培训出来的结果。说起培训过程,还有一段曲折。与土地打一辈子交道的村民们曾经以为,不就是栽果树吗?挖个坑就得了,哪有恁多讲究?对于精心做排水沟和苗床,以及2米宽的窝距,村民认为“多此一举,太浪费土地了,多栽一棵多结果不好吗?”当然,以村民组长为首的四人管理小组,坚持按专家意见执行。结合专家携带的影像资料,以及镇里特开的远程科教课堂,多数村民想通了,不过私下少不了议论:这回长见识了,比种包谷还要复杂,算了,听专家的,用心挖土栽树领工钱就行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九) 植梦千亩田园冬天来了。8万株精品果苗及配套肥料,通过物流,从云南千里迢迢来到亭子坝。亭子坝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种树”行动大幕开启,掀开了小山村的新产业篇章。冬天的晨光总是姗姗来迟,山区的农村似乎更甚。进入深冬,一年四季最长的农闲时节便开始了。按往常的传统习惯,这个闲散时光要延续两个多月,过完正月,大家才开始正儿八经打理新年农事。冬闲季节,不少人家早上7点半以后才会冒出炊烟,因为之前的天光,还是黑黢黢的一片。但是,2014年的冬天的亭子坝,传统的冬闲被打破了。清晨6点过,伸手不见五指,王兴兰家的窗子被电灯映得透亮,女主人早已经忙活开了。坝上的家庭主妇中,她算得上手脚利索、做事干练的典型,老公刘孝刚在村里当主任,无暇顾及家里,一家人的日子被她经营得清清爽爽的。这几天大家正在抢种桃苗和苹果苗,她必须在7点40分忙完早上的家务赶往工地上班。公司规定8点钟开工,不许迟到。自从“苹果计划”启动以来,王兴兰身份反复交替着,在家是主妇,出门是员工。这段时间,每位员工家的窗户,几乎与王兴兰家一样,从6点半开始透明。一天的生活节拍大致相同,先用大锅煮猪食,特别是要为那头大肥猪足量喂食,因为马上就要杀年猪了。大锅煮好了猪食,再用电炒锅为自己做一份早饭,这一顿饭之后,要到中午12点钟才能收工吃饭,下午2点继续上班,晚上6点收工……果苗还没有种完,马年的脚步声已经渐渐远去,“长林山”宣布放假,让员工们快乐安心过春节,来年接着干!辞旧迎新,羊年2015年的新春,来到了长林山下的亭子坝,这个春天来得有些晚,倒春寒天气霸占着春季的许多日子,却为抢种果苗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还没有等到正月过完,“长林山”的员工们又开始了种桃子、种苹果了。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不是在亭子坝的地盘上中,而是种到“境外”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亭子坝的全部耕地满打满算,不过700亩,流转出来实施“水果计划”的土地只有500多亩。前面说过,每亩的种植密度不超过90株,而运到亭子坝的各品种的的果苗数量是8万株。明白了吧?土地不够了,缺口近至少400亩。咋办?向外“扩张”。去年冬天,亭子坝人大规模种植果树的行动,在当地引起轰动。周边村小组一直在关注亭子坝人的举动,之前只是道听途说一些小消息,不少人认为“他们不过是干打雷不下雨,做做样子”,还有人肯定的认为,领办项目的人“编一个项目,骗国家几个钱”。没想到亭子坝的人居然动起玩真格了,而且玩的不是“小玩意儿”,而且是近千亩的规模!大家不但把田土“交”了出来,还成了上班拿钱的“工人”,亭子坝员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傍边的毛家沟、几子屯村小组的人还过来打工呢……嘿!真是稀奇事一桩,从来没听说过。这不,“亭子坝的土地不够用”的消息一传出,毛家沟、几子屯的村民们开始上心了,通过中间人传话到亭子坝:如果需要,我们的土地愿意流转给你们,也沾一点你们的人气噻。这真是热心掌碰到热心手——一拍即合。为了便于管理,公司将毗邻亭子坝地界的毛家沟、几子屯小组几户人家的土地流转过来,解决了长林山的“地荒”,这就是“长林山种树种出境”的由来。3月底,春分刚过,正值抢种果苗的最后时间。记者与镇上的几位干部一起来到亭子坝,按他们的话说,就是去“见证最后的冲刺”。今天种植的地点在亭子坝“境外”的几子屯。天气灰蒙蒙的,有些阴冷,倒春寒气象。为了作业和管理需要,亭子坝那条机耕道毛坯路,已经延伸到几子屯地界。后面传来一阵机动车声音,让在边上一看,是组长杨孔维驾驶着三轮小货车过来了,车上是今天要用的地膜。老杨没停下来,只是点头致意:“你们后面慢慢来!”嗡——一脚油门,三轮车快速冲上了山腰 ,消失在一片树丛中。翻过小山岗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树林,视野顿时开朗起来,脚下是几子屯地界。忽然,一道“色彩”从左下方向跳跃出来,令大家放慢了脚步。那是一片近百亩的、载好桃树苗的坡土,每棵桃苗的根部都罩着一方地膜,因为距离远,看不见桃苗,但白色的地膜清清楚楚,仿佛一堆又一堆没融化的冬雪。专家培训出来的“窝距2米、行距3米”之规矩,令原本并不显眼的这些坡土,此时呈现出图画般得的视觉效果:一路路桃树构成白色的线状,或直线或曲线;线条之间的平行排列,那是行距;线与行之间,诠释了一种态度——尊重科学种植。一片并不规则、并不起眼坡土,因为有了“水果计划”的润色与点化,顿然间鲜活灵动起来……这不是刻意标榜出来的示范,亭子坝那500多亩的土地上,处处如影随形,好比一个模型的翻版,只是比这里更加壮观一些。一行人继续朝前,隐隐约约,树林那边传来阵阵嘈杂的声音,带路的人说,到现场了。果然,眼前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土地刚刚翻新,说明流转过来的时间不久。三十多个员工分成几个组,疏渠、松土、打窝、下苗,如同流水线作业,忙而不乱。见记者在拍照,一位女工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讪:要照就照好点啊,我们也是有形象的哟。旁边几位女工轰的一下笑开了。据说,亭子坝的人近来经常上电视新闻,对现场的摄影摄影,大家一点都不拘束了。今天四个管理人员都在现场,说明了“最后冲刺”的重要性。老杨和冉平在路边忙着搬运地膜,刘孝强跑来跑去的查看作业质量,殷太礼蹲在地角统计着什么……“下一步忙得很哟,种完这最后的几十亩之后,要赶快组织人员组织资金除草施肥,坝上那边的几百亩地里的杂草长需要马上除了,一晃,春季就要结束了,节不等人啊。”殷太礼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走在“水果计划”道路上的亭子坝人而言,这个春天已赋予他们新的使命,和希望。种下了八万果苗,就种下了一片希望。回眸走过的路,村主任刘小刚说,从最初的一句话,到具体计划,再到今天,不到半年时间,从转变思想到实打实干,千亩的精品水果的布局已初步成局面,真有点不敢相信啊,但这是事实。我是亭子坝人,我为亭子坝父老乡亲齐心创业的精神感到自豪,为余庆云南商会斥资数百万元,回乡开发、领路的真心和和勇气点赞!有人要问,这千亩土地上种下的,都是些啥子“精品”?记者梳理了一下,品种不少呢。桃品种:美油1,红桃1,天颖6,车君子55;苹果品种:美优38,美优40。这些编码的内涵,有着“密码”一般的神秘,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远道而来的精品果苗,父老乡亲的全力参与,当地政府的空前关注,以及“编外村官”团队义的毅然投入,共同编织的“水果计划”宏图大梦,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明码”,具有实实在在的内涵,“明码”里面,装满了父老乡亲对好日子的执着梦想。良好的梦境渐成轮廓,只待来年花好果圆!(十)花儿盛开的日子当浩荡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入轮回到万紫千红之中。一天早上,记者的手机响起,亭子坝惊喜的声音传了过来:桃花开了!快来拍照天啊!打来电话的是管理小组成员刘孝强。这是怎么回事?刚种下的桃花就开了?不是小苗吗?听记者慢慢道来。还在去年规划之初,长林山公司做了一个特别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栽种成品果苗做示范。因为,当地人们(包括镇、村两级的干部们)对所谓的精品水果种植,心中没有底 ,桃子嘛,还好说,因为成功的例子不少,精品中咋个会有苹果呢?这……这……这?大家都清楚一个事实:苹果种植在余庆县乃至周边县份,从来就没有成功种植的先例。在余庆这个海拔不算高的农业县,苹果树的影子时有时无,不少人曾经无数次试验过,其结果都一样:个不大,样子不受看,味道酸不啦叽…… 所以在当地几乎有一种共识:“在这里种苹果,枉费心机,天方夜谭!”为此,商会一班人决定,把天颖公司那位大能人、总工程师严邦寿特意请到亭子坝实地调研。往返三四次的严总,通过对当地气候、土壤酸碱度、以及气象海拔资料综合分析之后,拍着胸膛下了定论:绝对适合种植!苹果一定会成功!专家的话,只有内行能懂,老百姓不一定买账,因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他们心中的绝对标准。未雨先绸缪,为破解父老乡亲“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心理题面,同时也为了经验总结,“试验田”应势而生。100棵丰产期果树,担当着“先遣队”使命,通过“专运”渠道到达亭子坝。其中的品种如前文所列。为了先遣队”的到来,“长林山”花费了10万元代价!刘孝强用电话传来的“桃花盛开”消息,就是这些“试验田”中率先绽放的报春花。“不光是桃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哎呀,这辈子我还是头一次看见苹果花,白色,还有红色……”兴奋之余,刘孝强继续补充道。没过几天,关兴镇文广部门的记者也发来一组图片,印证了亭子坝的桃花消息。桃花、苹果花给亭子坝人带来的新奇感和兴奋劲,是一种久久期盼的心情释放。“从春节冒出第一个花苞开始,大家天天盼,天天看,就盼哪天能开花,每棵树的样子和位置,都被我们背熟喽。”村民组长的一番话,最具形象表达。“水果计划”的诞生,在当地曾经有两波轰动影响,第一波是人们的议论、观察和猜疑;当亭子坝人真刀真枪动起来的时候,沙堆村的人们有些惊叹了,这是第二波。那么,亭子坝怒放的的桃花、苹果花,会第三波轰动?回答是肯定的。从今年开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悄然出现。现象之一:每当亭子坝的人们上街赶场或走亲戚,有人会主动上前搭讪:你不是亭子坝的吗?桃花开了吗?现象之二:亭子坝在外生活、工作的人,不时会拨一个电话回家询问,桃花开了没?现象之三:无论何时何地,但凡村里的镇里的干部碰到亭子坝的村民,都要问上一句“桃花开没有?”。日,正是桃树盛花期。这天,亭子坝来了一拨特殊客人。领队的是县长谭诤,此行目的,为亭子坝农产业转变升级做专题调研。之前来到亭子坝的人次也不算少,目的不外乎参观、调研、指导、观摩,有官员,有商界人士,还有媒体记者。不少村民都掰着指头数的出来:县农水部门领导来过,县工商联带领企业老总们来过,交通运管部门领导来过,主管农业、旅游的县领导来过、县委宣传部领导来过,市委组织部挂帮扶贫领导也来调研过。至于镇里面的领导们,隔三差五的总是要来走走看看 ,有时甚至一天来一两次……现在的亭子坝人,与到访的客人们打起招呼来,不再像从前那般拘束了。环境磨练人, 潜移默化之间,这里的村民在悄然发生着素养变化。作为真正“父母官”的县长、一位善于谈吐、形象亲和的女性官员,谭诤来到亭子坝,开天辟地头一遭。谭诤以女性特有的细致,沿着那条机耕道走进田间地头,查看果苗的生长情况,提了不少问题,也听取村民和村干部对具体问题的汇报、反映和要求。提问和汇报,都是在田间地头或林间小道上。她曾经说的一句话,让村干部和村民记忆犹新:开发精品水果的面积要实打实的上报和宣传,不要玩虚的,我不愿意听到“号称千亩”……在“试验田”,谭诤赏花朵,听讲解,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指着苹果花对大家说:要精心的管护啊,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要善于从鲜红的大苹果中,悟出今后的产业方向…小小一坵“试验田”,因为桃花、苹果花的芬芳,绽放出层出不穷的小故事,这其中的“秀微信”最具代表性了。自从有了桃花,亭子坝不少村民学会了微信传输,几乎每天都有花朵的图片通过微信传往云南、贵阳、遵义、余庆县城或其他地方……总之,哪里有亭子坝人,哪里就能收到微信图片。花开花落、桃子成熟、苹果由小变大的过程,让大家学会了“秀微信”,微信,也成了亭子坝人的“直播”平台。(十一)欢乐长林山下日,亭子坝迎来了许多客人,与之前不同的是,到访的客人不是来参观或指导工作的,而是来品桃、过节。过什么节?过几天不就是端午了吗?聚会的地点在殷仲勇的老宅大院,这里也是“长林山”公司的临时总部。大院地处坝子中央,对面是轮廓清新、四季葱茏的轿顶山。这里人气不错,近来的一些村民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就连镇里的“党员夜校”的课堂也开到了这里。老一辈人说,人气是有根源的。今天回头看,这话有些道理。老人们说,余庆刚解放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一支剿匪的解放军队伍(据说有五六十人)突然来到这座院子,要求住一宿。主人赶紧去腾房间,领头的军官摆手谢绝,只要求主人给一堆谷草当地铺就行。几十士兵齐刷刷的睡在屋檐下和院坝中。翌日清早,好奇的主人悄悄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院子里干干净净,成捆的谷草整齐码放在一角,队伍早就开拔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是工作队驻扎的地方,而主人们都响应号召大炼钢铁去了;“文革”时期,这里先是七八个“走资派”学习、改造之所,继而变为“红卫兵宣传队”排演革命样板戏的舞台,再后来又演化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市知识青年们的宿舍……从一个层面而言,这座院子是共和国60多年的风云阳光的见证者。现在,这座大院又在见证记录着新人新事物。还在昨天下午,村民们自发来到里集中包粽子,百来斤糯米让村民们一直忙到傍晚。包粽子的场面很开心,按传统的办法,老少齐上阵,如同竞技选手。20张条形板凳倒立排列,凳子上挂着一把棕叶丝,粽叶是刚从对面田边采下的。左手粽叶,右手舀米,个个眼疾手快,谈笑之间之间一绕一捏弄,有轮有角还带尖儿的粽子,瞬间被棕叶丝牢牢绑紧了。包粽子一般是妇女的强项,殊不知还有几位大老爷们也在其中,且一招一式蛮内行的。在包粽子的的队伍中,有一位远道而来的老爷子,挺有趣的。他叫游世乾,是从余庆县出去的老军人,退休前的军衔为大校,老家在飞龙湖畔构皮滩镇,受商会邀请特意从昆明来到亭子坝。戎马生涯几十年的游大校带兵是行家,包粽子嘛,只能算得上“新兵”。瞧,手上动作总是没有旁边人利索,摸索了好一阵总算完成了一个“粽子”,但没有旁边凳子上的粽子的模样受看,一副认真劲不时令大家忍俊不止。话说13号这天8点半,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党员夜校”的高音喇叭响起了《迎宾曲》,欢快的旋律将左邻右舍号集过来,老院子很快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安放桌椅,打扫院落,磕豆面,几口大锅里热气腾腾,煮的是昨晚包好的粽子,情景如同庄户人家的喜事场面。庄户人家的秉性很实诚,大家都晓得客人一会就要到了,所以各司其职,为客人留个好印象。活动主题写在悬挂的红幅上——“粽情·粽义·寄乡情”,字句之间,透出质朴的乡间礼俗。临近中午,蒙蒙细雨悄然而去,远处客人纷至沓来,欢乐时光拉开序幕。客人有余庆遵义商会的乡友,有县内的商界朋友,有周边村寨的亲朋好友,还有身披“长林山”战袍的沙堆村青年蓝球队……去的去,来的来,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所有来访者几乎都用同样的方式,去体验端午前夕的乡间风情。下车第一步先去“试验田”,可爱的红桃、油桃,模样极其可爱,那几棵挂着二三百个果子的有桃树总是能激起阵阵惊呼和感叹,摘桃子、拍照片、发微信成了“快乐套餐”,时尚女性与可爱的桃树来一张亲密合影几乎是“必选套餐”。忽然想起包粽子那位老爷子以及一同从昆明过来的老干部李卫东,他们昨天下午在这里也有快乐摘桃的情景,记者时候翻出照片一比较,除却年龄,老、中、青客人们的惊喜、快乐和专注程度,大致相同;离开试验田去老院子吃粽子又是一番味道。刚煮好的粽子还忙着滚烫的热气,萦绕着糯米和粽叶的清香。有人说:这是地道的乡间味儿,难得哟……一口气,两个粽子下肚了。旁边的村民总是笑眯眯的提醒来客:蘸着豆面吃,更香。惹得下肚两个粽子的客人直打悔:哎呀!没有看见,咋个不早点说哟………快乐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回味无穷。村支书陈霞讲述了自己的感受:这种简餐式的乡间聚会很有启迪意义。简单不简约,不大操大办,客人来去轻松,既交了各方朋友,又宣传了咱们沙堆,让更多人们了解并口口相传咱们的“水果计划”和亭子坝人的创业精神。“千亩桃花艳,遍地水果香”。这是宾主对来年一致的畅想与祝福。早上离开亭子坝的时候,东山的晨辉映照着西面的长林山,山体像镀了一层金;山下的田园罩着一层水气,状若白雾,映着霞光,生生的像镀了一层银……长林山下的田园,在云蒸霞蔚中,正焕发出腾腾生机!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aimishenghuo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英邦软件科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