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郾城和舞阳哪个城市会发展的好些

漯河市有没有一个叫舞阳的地方?河南漯河是否有个叫舞阳的地方?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漯河以前是三县一区,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县,源汇区.现在是三区两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地处淮河流域.总面积777平方公里,南临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横跨全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邓小平:漯河是个好地方_漯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邓小平:漯河是个好地方收藏
日,邓小平、王震乘专列途经漯河,在车厢里接见了专程从郑州赶来的河南省委书记刘杰及中共漯河市委书记王惠杰等。邓小平详细了解了漯河的一些基本情况后说 漯河是个好地方
本报记者张军亚
30年风雨历程,30年铸就辉煌。
。30年,漯河从一个县级市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宜居城市。30年间,我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建省辖市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实现漯河繁荣富强和人民群众富裕”这条主线,负重追赶,创新创业,艰苦奋斗,开辟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富民强市之路。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实施经济发展突破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我市发展方向和思路更加明晰,发展举措更加有效,发展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推六项攻坚,全力保增长,持续调结构,加快促转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第二方阵;我市始终坚持投资拉动不动摇,强力大招商,着力抓项目建设,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为今后发展备足了后劲;我市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定不移抓城乡建设、抓功能完善、抓规范管理、抓环境整治,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提升,乡村面貌有了新改观;我市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尽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民生的支出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扎扎实实给老百姓办了一批实事,让全市人民真正感到出行更方便、办事更快捷、保障更有力、生活更幸福。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结构调整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0年,正值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青年时代。穿越时光的长廊,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和切实做到“四个聚焦”,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深化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为统揽,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扩投资上项目,着力抓改革增动力,着力惠民生促和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征程,新希望,新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实干拼搏、开拓创新,让漯河变得更美好。
(标题内容摘自《漯河市大事记》)
到现在为止你该知道我究竟有多么的爱你
漯河升格为地级市相关文件
1.日,国务院国函[1986]14号批复河南省《关于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市带县领导体制的请示》:撤销许昌地区,许昌、漯河两市升为地级市。将舞阳、临颍、郾城三县划归漯河市管辖。
2.日,国务院国函[1986]60号:漯河市设立源汇区。
城市荣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中国汉字文化名城★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国首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
漯河本应该是仅次于郑州洛阳的发达城市
却成了 倒数第三的小城市
漯河本应该是小郑州,小香港的,却成了倒数弟三名,还有个名字叫中国内陆特区
漯河是个好地方,就是辖域小了点。自然资源少,持续发展的基础较弱。市委市政府看到了这一短板,所以就在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也是中原城市群的一颗明星。
家乡会越来越好。
如果没有贪官,漯河会更好!
漯河也适合发展教育业
曾经的内陆特区,在当年是多么好的政策条件啊,硬生生被贪官弄毁了
曾经的内地小香港,毁在贪官手里了,哎!
很多外省人知道双汇,知道漯河,却不知道“漯”字怎么读。有一次,外省朋友给我说,你是“累河”的,我无语。我觉得“漯河”是否应该改一个更高记忆,更易读的名字呢?
并没有什么蛋用
唉!不吹牛会死?
绽放沙澧 ■本报记者左素莉
“在漯河,电视、报纸经常刊播公益广告,走上街头,随处可见‘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在中小学校、各单位都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友爱!”不少市民说。
建省辖市3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沙澧大地处处盛开文明之花。
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30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为基本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公民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在全市形成崇德重义的良好社会风尚。
从2005年开始,我市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不断创新诵读形式,在中小学校掀起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我市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读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2014年5月,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同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我市不断创新载体,通过开办文明市民学校、评选道德模范及十佳市民、开办道德讲堂、开展公共文明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等,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30年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文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弘扬时代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近年来,市有关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我市6个产业集聚区,为广大职工、外商和外来务工人员送艺术、送欢乐,更好地服务全市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工业1351工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广泛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学、摄影、书法作品展;还举办了舞阳农民画、许慎文化园采风等活动,推动农民画艺术发展,宣传弘扬许慎文化。
2015年年底,我市举办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对我市文艺工作者2008年以来创作的142件优秀文艺作品给予表彰,这142件作品都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我市11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3661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2人。
我市切实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建有图书室、健身房、娱乐室,经常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在西城区,我市正在建设漯河城市展示馆、博物馆、图书馆,预计今年5月开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建成后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群艺馆)6个、县级博物馆5个、民办博物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48个、农家书屋1240个、村级文化大院1261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我市各级政府坚持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县(区)每年共同采购省、市、县(区)三级专业艺术院团优秀剧目送至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国家级示范项目“幸福漯河健康舞”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大赛,对1253个行政村进行了“幸福漯河健康舞”免费培训、推广普及,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省级示范项目“幸福漯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以公益电影、戏迷擂台、文艺演出、舞蹈培训、全民阅读等形式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在人民群众中反响强烈。
【三十而立()】强基固本增产增收■本报记者熊勇力
农业是发展之基、安民之本。
建市之初,农民人均年收入321元,仅够温饱。现在的漯河,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628元,是30年前的36倍。
30年前,绝大多数漯河人民被土地束缚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经营土地。198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63.35万吨。30年后,绝大多数漯河人民挣脱了土地束缚,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经营土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82.6万吨,是建市之初的近3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二连增”,成为中原粮仓。
在耕地面积没有变化,人口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产生这么大巨变,是因为30年里,我市严守耕地红线,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以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瞄准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走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高效农业发展迅猛
30年里,我市耕地面积没有变化,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6倍,粮食总产量增长了仅3倍,一产占比由建市之初的42.6%到如今的11.6%。这些数字说明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在这30年里,我市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在我市所建成的“百千万”方内,井、渠、路、电、林、机配套率为100%。其中,舞阳泥河洼16万亩方成为全省样板工程,郾城西大坡和临颍颍西30万亩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和7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
我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在特色种植业上,我市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7.1万多亩,年蔬菜总产量达到218.2万吨,总产值达到37.3亿元。在特色养殖业上,我市已建设生态规模养殖场54家。我市5个县区均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90%以上。
现代农业促农增收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规模经营,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30年前,漯河农村农民全家齐上阵,靠种粮来获取微薄的收入,当时种粮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当时农民人均年收入是321元。
30年后,漯河农村已经很少能看见壮劳力,工资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时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1628元。
在这30年里,特别是近些年,我市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扶持培育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467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365家,会员总数8.3万人,带动农户20多万户;家庭农场发展到367家,经营土地面积8.5万亩。
现在在农村,搞农活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不需要太多体力。刚才还一脚泥的农民,可能转眼就坐上汽车出门推销自己的农产品去了。
农民成了老板,农民成了专家,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环境日益改善
30年前,漯河的农村虽然朝气蓬勃,但还是显得贫穷落后。村里没有水泥路,没有公厕,没有排水设施,有三间大瓦房就是一个村里最富裕的家庭。
现在的漯河,村与村之间实现了水泥路相通,村里绿化、美化如画一般,水泥路、路灯、公厕已经十分寻常,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脑几乎成了农村家庭的标配。
随着农业高效发展、土地流转加快、农民收入提高,我市农业向观光型农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出临颍县绿汇葡萄、景灏花木,舞阳县孟寨玫瑰,郾城区美锦林果,西城区沙澧春天生态园等一批特色林果园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农村、走进农田。
以前,农村的人羡慕城市里的生活,因为城里有电、有自来水、有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物资。
如今,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农村的生活,因为农村不仅有电、有自来水、有便捷的交通,更因为这里水好、空气好、景色好。
【三十而立()】医疗卫生 健康保障本报记者周鹤琦
30年来,守护着健康与希望,见证着发展与进步,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我市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主体,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核心,以加强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人民群众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屏障,铺就出一条百姓安康大道。
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水平提升
在不少老漯河人的记忆中,1986年,漯河建市伊始,市中心医院还在沙河河堤内,场地有限,诊疗水平受限。
30年风霜雨雪,30年砥砺前行,如今,市中心医院已经成长为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市中心医院只是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临颍县妇幼保健院、源汇区人民医院、召陵区人民医院等新院区相继建成投用,全市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放床位数不断增加,拥有PET-CT、1.5T核磁共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诊疗设备,多项诊疗水平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日益跟上发展脚步的同时,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市成立了卫生局信息中心,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资源库。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120无线视频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漯河市卫生局网站,实现信息交换、业务协同和实时监管。同时,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县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市平台的成功对接,市平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医疗要发展,科技是重点,人才是关键。我市深入实施“‘36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工程”,采取学历逐级提升、在职网络教育、专家基层巡讲、城市对口支援等方式,阶段性、高质量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基层卫生技术人才,推动了我市医疗水平迅速提升。
医疗保障网络覆盖千家万户
多年前,农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小病能拖就拖,大病能扛就扛”成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正在悄然转变。我市积极实施惠及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让医疗保障网络惠及千家万户,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能预防、重病能治疗”的新型医疗格局。
新农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共有481.3万人次获得合作医疗补助,累计补偿医疗费用6.49亿元。新农合参合农民大病保险直补工作共补偿6394人次,补偿金额达2298.23万元。
不断提高医保补助,统筹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多次调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起付标准……如今,在我市城镇,全民医保已然成为现实。日起,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更是由之前的5万元调整为7万元,进一步减轻广大群众的个人医疗费负担。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临颍县、舞阳县的6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彻底取消了药品加成政策,患者医药费用明显降低。
全市50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改扩建,1257个行政村都达到了“一村一室”的要求,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目前,累计为全市城乡居民249.07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其中电子化建档率为94%,城乡居民的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公共卫生服务呵护群众健康
重大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力有效。
我市大力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连续多年无传染病群体性暴发和区域性流行。
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医堂建设全覆盖。目前,全市50所乡镇卫生院中医堂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我市持续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开展了“优化门(急)诊服务,切实改变群众就医感受”活动。血液管理更加规范,我市连续七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我市强力推进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源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填补了我市卫生应急工作空白,市疾控中心成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创建单位。
跨过30年岁月,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为市民大众编就了一张健康天网、铸下了一块保障基石,让沙澧百姓的幸福指数年年攀升!
【三十而立()】国民教育着眼未来本报记者 李丹
自1986年漯河建省辖市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日新月异,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均衡发展、良好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等蓬勃发展,谱写了漯河教育发展史上的靓丽篇章,有力地服务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50所,在校生47.6万人,专任教师2.8万人。其中,高校3所,在校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在校生2.7万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4.7万人,专任教师2400余人;普通初中95所,在校生9.1万人,专任教师6800余人;小学494所,在校生19.3万人,专任教师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386人,专任教师87人;幼儿教育学校(幼儿园)412所,在校(园)幼儿8.9万人,专任教师3600余人。
学前教育发展良好
1988年,全市仅有幼儿园22所,学前班525处,在园幼儿(含学前班)26972人,幼教园工共893人,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年先后制定了《漯河市幼儿教育管理办法》、《漯河市幼儿园检查评比标准》等文件,使全市的幼儿教育管理、教育和教学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示范园11所、市级示范园1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1所。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形成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互补促进、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
2011年至2013年,我市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新建幼儿园194所、改(扩)建107所,培训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人员3600余人次,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大幅提升。2014年以来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1986年至2000年,全市集资、捐资达2.6亿元,98%以上的学校完成了“六配套”(有教室、有课桌凳、有校门、有围墙、有操场、有厕所)。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2013年,市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两年来,全市已累计达标义务教育学校516所,全市达标比例为87%。2014年,全省19个县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我市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3个县区顺利通过国家认定,我市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改实验区,市教育局荣获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
1986年建省辖市时,我市高中学校规模小,师资分散。
多年来,我市坚持实施高中内涵式发展战略,以高效课堂为抓手,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泛推行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夯实基础。各高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连年位居全省前列,本科上线率、名校录取率不断刷新纪录,2013年至2015年,全市有近5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名校录取,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连年高位攀升,为众多有志学生铺就了广阔的成才之路。特别是从2012年起,我市专门设立了高考励志奖,对高考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
职业教育活力增强
我市职业教育历经近30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漯河特色、符合漯河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目前,我市有高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2所;拥有省级重点专业9个、市级骨干专业6个;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牵头组建食品类、医药类两个省级职教集团和电子类、综合类两个市级职教集团;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教研合作,结合企业特点,做强特色专业,重点培植了食品类、电子类、盐化工、医药类、造纸类、种植养殖类6个特色专业群。舞阳县、临颍县被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实施产教融合、订单教育,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办学的股份制管理机制。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十而立()】回头看“十二五”很辉煌放眼望“十三五”更灿烂文/本报记者 梁晓峰 熊勇力 图/本报记者王晓东 胡鸿丽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结构调整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8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2倍和2.6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400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进展
千亿级食品产业持续壮大,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明显增大,三产增速首次超过二产,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申创成功。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取得突破,万洲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双汇集团成功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5家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民生银行、郑州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进驻漯河,结束了多年来我市没有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没有引进股份制银行的历史,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建成运营,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结果,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35亿元。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2%,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沙澧河开发建设成效显著,沙澧河风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沙澧沿岸形成靓丽的生态长廊、风景长廊、文化长廊。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形象持续提升,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富有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财政累计用于民生事业支出450亿元,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生产总值增速约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10年的1.7倍和1.8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市上下呈现出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使我市发展站在了更高起点上,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实施经济发展突破的重大决策部署,使我市发展方向和思路更加明晰,发展路径和举措更加有效,发展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凝聚了全市上下攻坚发展的共同意志和强大力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攻坚转型的关键期。坚持以“四个聚焦”引领发展、谋划工作、推动落实“四个聚焦”就是要聚焦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一区两城一中心”、聚焦六项重大攻坚任务。
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增创发展优势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食品产业是漯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十三五”时期,要在持续做大总量的同时,着力在产业、产品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推动食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促进食品产业拓展链条、提升层次,巩固扩大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增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要把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摆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新的经济支柱的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网络经济是当今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业态最现代化的战略产业。“十三五”时期,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同时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发展和应用,努力建设网络经济强市。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群体
“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推动现有企业新上项目,实施战略重组与合作,支持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快培育更多更强的骨干企业,同时努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落户我市,形成梯次优化、结构合理的骨干企业群体。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要积极争取和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漯河交通枢纽地位,放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优势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加快建设开放平台
要通过积极推进“一关两区四岸三仓”建设(申建海关机构,申建保税综合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二期建设,推进豫南口岸铁路口岸建设,申建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和进口木材指定口岸,建成运营智能物联港保税仓,谋划建设进口肉类产品保税仓和沙澧公共保税仓),全面提升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水平等举措,助推漯河打造中原开放高地。同时,要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加强战略合作,规划建设郑州国际机场漯河异地航站楼,争取开通漯河至郑州航空港客货运直达班车,借助郑州航空港提升我市开放优势。
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漯河作为全省城市设计试点,要在全面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高标准搞好城市设计,特别是重点区域、标志性街区、重要节点的设计,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更好地引领未来城市发展。
做足“水”“绿”两篇文章
要加强生态水系建设,高标准推进沙澧河一期提升和二期开发,实施沙澧连通、引沙入颍等重点工程,适度规划建设一批湖泊、湿地,努力打造滨河亲水城市。要加快生态绿城建设,发挥漯河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基础条件,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规划搞好生态绿化建设,高标准实施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工程,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和廊道绿化,新建一批公园绿地,加快中心城区与卫星镇连接通道的绿化,真正实现森林进城、森林围城。
抓好重点区域发展
西城区要围绕低碳生态宜居目标,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建成代表漯河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的现代新城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要坚持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着力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做出示范。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增强对整个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作用。
加快组团建设
建设中心城区至临颍、舞阳县城的快速通道,推动两个组团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辐射带动重点镇建设。推进组团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两个县城功能,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发挥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作用。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医改,公立医院,黑暗腐败,无处不在,甚至无德,好医生很多,但风气不好,
人家浙江,江苏,山东,安徽已经起飞了,我们河南还不知道上路没有
登录百度帐号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