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中两支突起的"福建浙江官员异军突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
本资料包括24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精选全国重要地级市2016年1月份以来模拟考试及期末考试等历史试题,按照考点分类汇编而成。题目解析详细,排版规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提高答题的技能。
一、选择题
1.(2016·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综)《诗经·卫风·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古代丝织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活动&
&&&&&&&&&&&&&&&&&&&&&&
D.古代麻织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春秋时期丝织业有了一定发展,故有“贸丝”;“贸”即交换,是商业活动;“布”即麻布或麻布所制的布币;以上都符合当时史实,故排除B、C、D项。棉纺织业自宋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故选择A。
2.(2016·莆田质检)《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
,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试题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同题干所述内容范围不同,故A项错误;题干中所提为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3.(2016·东南模拟)如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试题解析】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积累,故A项错误;政府对手工业规模的限制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是阻碍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机器生产更能确保产品质量,故C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内部因素是小农经济,农民贫困,外部因素是闭关锁国,生产革新缺乏动力,故D项正确。
4.(2016·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
5.(2016·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试题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6.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试题解析】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很小,故B项错误;由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可见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
7.(2016·滨州一模)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
&&&&&&&&&&&&&&&&&&&&&&&&&&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
D.具有稳定性
【试题解析】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方面,故排除A、C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
8.(2016·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试题解析】“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
9.(2016·长春调研)《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道:“(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试题解析】从题干欧洲器皿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使中国瓷器也包括欧洲风格,故A项正确;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故不会出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意思是说中国瓷器有了欧洲风格,而不是欧洲采用中国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
10.(2016·杭州质检)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试题解析】由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C项正确;“坊市分离”发生在北宋,棉花广泛种植发生在明代,故A、B两项错误;D项内容从材料里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1.(2016·盐城模拟)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试题解析】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体现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
12.(2016·梅州质检)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试题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北方经济状况,没有描述江浙地区经济,而且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生态环境破坏后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13.(2016·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试题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质检文综)《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  )
A.科举考试开始廷试
B.经济重心南移
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蜀士……多引商货押船”可知,南宋时期士人的商业意识和重利观念逐渐增长。所以答案选C。
15.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试题解析】“钱出于官”只是说明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未说明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征收赋税的目的,故C项错误;“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见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项正确。
16.(2016·昆明质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实现货币统一
&&&&&&&&&&&&&&&&&&&&&&&
B.已经发行纸币
C.出现货币买卖
&&&&&&&&&&&&&&&&&&&&&&&
D.商品经济发达
【试题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7.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试题解析】题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有吃、有穿、有住但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明朝并不代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18.(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是商业中心&
&&&&&&&&&&&&&&&&&&&&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
D.区域商帮的出现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
&19.(2016·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文综)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试题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因为英国当时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并且要与欧洲其他国家争霸,所以更重视工商阶层。应选D。
20.(2016·哈尔滨模拟)“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试题解析】依据“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获取巨额财富”可知,A、B两项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坊制度是政府管理商业的措施,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但它不能使国家获取巨额财富,排除C项;官营专卖的措施既能使国家最大限度地控制经济,又能使政府获取巨额利润,故答案为D。
21.(2016·湖北名校联考)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试题解析】材料意思是: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22.(2016·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王朝抑制土地兼并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封建王朝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3.(2016·合肥检测)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
&&&&&&&&&&&&&&&&&&&&&&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试题解析】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指出了“寇愈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
24.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只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016·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9分)
【试题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纴”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第(2)题需要总结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第(3)题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来回答,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重大疾病,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
(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10分)
【试题解析】第(1)题“主要目的”可直接分析材料得出,即手工业生产基本被官府控制,故其目的当然也是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服务。第(2)题从材料二“进一步的发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等关键信息可以总结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原因据材料分析即可。第(3)题从材料三中油坊的生产规模以及“募”“佣值”等信息可以解读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原因”要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等方面回答。
【答案】(1)为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服务。
(2)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
(3)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3.(2016·盐城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img WIDTH="1" HEIGHT="1" V:SHAPES="_x"
ALT="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TITLE="全国地级市2016届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古代的中国经济制度&(解析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基础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发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即可。
【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4.(2016·南通调研)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8分)
【试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和“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等关键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北方省份所产棉花……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等信息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成为合法通货”可以得出白银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占世界GDP份额”一栏,比较得出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人均GDP”一栏,比较得出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第二小问,结合明清GDP的总量优势与人均劣势进行评析。
【答案】(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影响: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籍官员异军突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