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农业部门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arctanx x趋于无穷时下降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十三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课件.ppt 6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第十三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课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十三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第一节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重要性的永久性一、产品贡献原料贡献粮食贡献各国粮食进出口情况()单位:1000吨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粮食有盈余的国家大多数是发达国家。粮食短缺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2种手段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二、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品销售市场三、资本贡献农业部门的资本贡献是指农业剩余的净流出。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两个途径四、各种贡献之间的关系(二)市场贡献与资本贡献之间的关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节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农业都是传统的,原始的。舒尔茨在其经典名著《转变传统农业》中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决定传统农业反风险态度的两个特性二、现代农业及其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韦茨(Weize,R)农业发展三个阶段: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韦茨农业发展三阶段的概括三、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一)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混合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二)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的长期停滞印度学者加塔克(Ghatak,S.)和英格森特(Ingersent,K.)认为,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存在着一系列障碍。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单位:%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大大得到缓解。(三)农业技术停滞造成的后果第三节农业的技术变革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不前,它产生的后果就是农业生产率低下。要改变传统农业,必须把新的技术进步引入农业生产体系中。使用新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是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的前提条件。一、土地制度改革当一个土地制度严重地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时,旨在增加刺激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土地制度改革就变得必不可少了。(一)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不发达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土地制度。大土地所有制的激励机制一般都比较差。土地公有制问题(二)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分配发展中国家,除了少数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家之外,土地分配是极不平等的。拉美土地分配不平等远高于亚洲(三)土地改革与农场规模当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土地改革对于增加刺激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就变得必不可少了。从广义的角度说,土地改革有以下四种形式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即使是以温和的形式进行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农业规模变小的效率问题土地改革一般是把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分给农民,农场规模变小。土地经营规模变小是否牺牲效率,引起过热烈争论。中国土地制度二、生产技术的进步(一)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农业中的技术变革和创新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二)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1970年代初,日本农业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拉坦(Ruttan.V.M.)合作研究,提出了农业发展的诱导型技术创新理论。1985年,又提出了诱导型制度创新的概念。该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技术与制度创新理论,或简称为诱导创新理论(inducedinnovationtheory)。资源禀赋和产品需求诱导技术和制度创新人口密度小,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更加稀缺,劳动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结果是代替劳动的技术不断被发明运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是机械技术进步,主要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技术供求的衔接技术变化诱导性的局限梅勒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约翰·梅勒提出。按照农业技术的性质,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梅勒农业发展三阶段划分的注意事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特点绿色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影响在大面积地种植新型高产良种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绿色革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发展农村金融制度及其改革一、关于农村金融的新理论政策性农村金融的做法进入1980年代后,农村金融的新认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非正规金融体系比正规金融体系具有如下优势二、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一)宏观体制改革(二)微观体制改革从微观上讲,发挥非正规金融解决信息问题的比较优势,遵循商业原则并积极创新融资模式,让机构性贷款紧密地去模仿并成功地复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概述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是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的学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而提出。库兹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根据10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大量统计数据,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都处在不断下降之中,并且农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农业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不会停止。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从横断面分析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各国的普遍现象;虽然劳动力相对比重因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而有差异,但综合起来看没有大的变化。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都是上升的,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从时间系列的分析中看,服务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在服务部门中,教育与科研及政府部门中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最快。
库兹涅兹认为引起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变动的原因主要有:
  (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所引起的低收入弹性,即农产品为最终生活必需品,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着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这样就使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使农产品在价格和获取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便趋于减少。
  二是第一、二次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性。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比工业困难,农业投资受“报酬递减”的限制。而工业投资则因技术进步而“报酬递增”。
  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降低都必然引起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在于不仅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亦在不断扩大工业市场,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导致了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使工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原有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斥自身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内行业的扩张和增加又吸收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稳定。
  (3)服务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微升的原因是:“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加之第三次产业中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本容易进入,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使“服务”这一商品相对于工业品在价格上处于劣势,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难以上升。库兹涅兹根据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分析比较中得出如下结论:不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的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不发达国家多为农业国,发达国家多为工业国。穷国要从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图文】第十二章 农业与经济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十二章 农业与经济发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29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第七章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产业结构划分与工业化定义第二节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工业化与工业发展阶段第四节工业发展战略第一节产业结构划分与工业化定义一、产业结构的划分改革以后,中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情况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畜牧、副、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自来水、电力与煤气的生产。第三产业包括所有其他部门。第三产业又分为两个大部门流通部门(包括运输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地质、房地产、公用事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图.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12.812.511.611.2006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日图5中国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城镇投资75096亿元,增长农村投资13508亿元,增长中国的汽车产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徘徊在10万辆,1992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100万辆。从100万辆到200万辆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用了3年。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一年。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是729万辆,2007年可以达到850万辆以上。从汽车上面可以看出,增长速度快是源于工业化。这是第一个力量。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解析中国经济热点问题,00710二、工业化的涵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上保持不变,结果,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渐占优势。在经济实现了工业化以后,农业部门的比重继续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的很小工业部门的比重转而趋于下降,这种下降是由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引起的。而社会基础设施部门的比重可能保持不变,或者上升,服务业比重开始上升。当农业部门的规模变的很小,而服务业部门的规模变的很大时,一国经济就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了发达经济阶段。第二节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农业发展业的不断扩张增加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现代农业的增长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现代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代投入品的大量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上。三、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958年提出来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每个部门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有关部门生产活动的影响。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钢铁工业与采矿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一种后向联系农业部门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纺织和仪器加工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是农业部门。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产业之间的联系。例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是机械、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前向联系部门是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部门。一个产业既有后向联系,也有前向联系有把储蓄转变为投资,它才真正变为资本形成。农业部门对资本形成的贡献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净剩余,表现为一定量的净储蓄额。这些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工业部门的投资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农民要愿意把超过消费的收入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第二,银行要愿意把农民存款贷给工业企业作为投资。司)一般能把公司储蓄几乎没有任何漏损地都用于生产性投资。企业储蓄来自于企业的保留利润。五、提高总量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业部门由于存在着规模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和专业化程度低,其劳动生产率在三个部门中是最低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人均资本占有量大和专业化程度高,其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比轻工业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两者之间。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有扩大的趋势,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最快,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由于农业人口的绝对增加和人地比例的下降而呈下降的趋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因赶不上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呈相对下降趋势。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农业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仅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开始加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得农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应地,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缓慢,因此,该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趋势可以总结如下在工业化的初期,三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工业化的中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这主要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所致。到工业化的后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又转而缩小,这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结果。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趋势可以总结如下在工业化的初期,三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距,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在工业化的中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这主要是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所致。到工业化的后期,三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又转而缩小,这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结果。一、格尔消费规律表明,当人们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中绝大部分用于食物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相对需求逐渐减少,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趋于增加。需求引导生产。这样,生产食物的农业部门相对变小,而生产工业品和服务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相对变大。第三节工业化与工业发展阶段从生产率角度来说。在经济还处在落后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大部分劳动者必须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当经济开始快速增长时,第二、三产业扩张迅速,一方面为农业劳动者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日益增多的现代投入品。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使得社会所需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数量只需越来越少的人口生产出来。工和专业化能大大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进步,劳动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由农业部门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和职能日益分离出来,变为非农业生产部门。不仅与农业生产无关的活动(如纺纱、织布、缝衣等)从农业部门中不断地独立出来,就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职能和活动也渐渐地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变为非农部门。济发展最终结果仍然是工业化。1从农业生产性质来说。农业生产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赖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从统计资料看,土地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其长期土地生产率增长率也不会超过3。由此可见,就是农业占相对或绝对优势的国家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与农业部门不同,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它们可以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借助于资本的累积性投入而大幅度地、无限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农产品大都属于大宗商品,很大一部分容易腐烂变质。这就使得运输、保管成本高昂,甚至高于生产成本若干倍。3农产品出口相对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使得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国家遭受沉重的损失。4很多非农产品和劳务活动的进口是不合算的,或者是完全不可能的。像交通运输、电力、商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活动、医疗保健、生活和生产服务、军队、警察、法律等服务部门和政权机关几乎或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进口来满足。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工业品和第三产业大部分服务活动是必须由本国劳动者自己来从事的。?综上所述,无论一个国家是否较为开放,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国际贸易是不可能把一个国家变为富强的。三、工业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本品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主导地位。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为什么一般国家的工业发展要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呢1)在工业化初期,像食品加工和纺织之类的工业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部门。只有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把更多资源投资于其他工业。2其次,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资本、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十分稀缺,而非熟练劳动力极为丰富。在这种条件约束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资本品工业,相比之下,消费品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只需要较少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易于发展。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发展1)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地只是发展消费品工业,它就永远也不可能站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前沿,因为资本品工业技术远高于初级消费品工业技术。2)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消费品工业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也只有通过使用现代先进机器设备才是可行的。第四节工业发展战略一、全面工业化战略全面工业化战略是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期内起动停滞经济,迅速地推进工业化。(西德合并东德,注入了约5千万亿德国马克以改革东德经济)二、部门优先发展战略(一)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是建立在贸易条件恶化论基础上的普雷维什和辛格,1950。这一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各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形成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中心,而欠发达国家则处于外围中心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较低,这些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即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这意味着进口一定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即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严格限制制成品进口,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促进国内生产者创办企业和扩大规模,生产这些工业品来逐渐取代进口的工业品。通过发展这些工业部门来改变旧的国际贸易格局和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优点的诱惑下,采纳了内向发展战略,他们想通过保护主义、政府计划和其他的直接激励发展本国的现代工业部门,所有这些导致对出口的强烈反对。?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不仅在1914年至1945年期间迫于市场压力在拉丁美洲出现过,而且在许多新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也出现过。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了,许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低效率的工业、外汇短缺和对农业的抑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在其他国家仍固执地遵循内向政策时明智地转向外向战略,他们在增长、就业、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和结构调整都已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严厉批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这些批评导致正统派对开放性战略的重视,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一体化的重视。在批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人当中,著名的有威纳J.953、哈伯勒950、鲍尔和雅梅P..S.1968。他们认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妨碍了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自然发展过程。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是初级产品的生产商和出口商,并且要鼓励发展农业和种植业。他们的观点对其他新古典经济学家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影响。?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趋向于资本货物产业,由于鼓励发展重工业,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出口倾向。反出口倾向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许多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项目有着相当低甚至有时是负的回报率。另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科登1971年出版的一本书,他将经济保护缩小到只对某些特定幼稚产业。幼稚产业一词最初是由李斯特(1840年提出的,他认为关税保护可以实现国内规模经济和扶持新兴工业。科登比李斯特更进一步说明了幼稚产业保护只能是暂时性的,而且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时才可行。他同时指出,保护不是最好的或是首选的解决办法,最佳的方法是使用税收政策或补贴的方式去纠正要素市场的扭曲。在幼稚产业方面,保护是为了出口的顺利发展。对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批评明确地反映出整个新古典派的观点。他们强调应把重点放在竞争市场的价格机制上,而不是通过行政机制和计划来实现效率和增长.(二)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称为费尔德曼模式。提出这一思路的主要理由是1)资本品工业的高投资虽然牺牲了短期的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能力,但获得了长期的高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能力。2)反之,低资本品工业投资或高消费品工业投资虽然使消费品工业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却相对降低了它们的长期增长率。因此,为了使经济迅速工业化,必须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消费的暂时缩减是为了长期利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需要指出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这一思路也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该理论的再生产模式告诉我们,要想保持社会两部类的平衡增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增长必须要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由于这一发展思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以苏联为这一战略的最初实践者。1928苏联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31陡然上升到63,而轻工业比重却由68急剧下降到36。同期,资本品工业的总投资达到13的年增长率,而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却只有结果,消费在降到53。虽然这一战略使苏联人民的消费被压缩到最低水平,但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三)优先发展主导部门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是由斯托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部门不平衡的增长过程。经济增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导部门次序的变化。主导部门由于技术先进和其他方面优势而最先发展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带动其他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一旦其先进技术及其影响扩散到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之后,它的优势就逐渐丧失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一个主导部门同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他曾列出二战后5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1起飞前提条件阶段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由食品、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构成(2)起飞阶段古典式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由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如纺织等)构成(3)重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等工业部门(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如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罗斯托指出,这5种综合体系基本上反映了增长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的主导部门变换的序列。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的主导部门属于第1种综合体系,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主导部门属于第2种综合体系,战后西欧和日本的主导部门被列入第4种综合体系,而当前美国的主导部门被列入第5种综合体系,其特点是提供服务,而不是生产有形产品。们是后向效应、前向效应和旁侧效应。后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为其提供投入品部门的影响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原料、新能源产生的诱导影响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斯托提出了4个条件(1)主导部门的产品必须有旺盛的需求(2)主导部门必须引入新的生产函数(3)主导部门必须有较大的资本投资,特别是一个高的利润再投资率(4)主导部门的扩张和技术变革必须能引起其他部门扩大生产能力和引入新的生产函数。?总结全面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不遵循前一节论述的工业化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说是非顺序发展战略。然而,实践证明,这些非顺序(或反顺序)的工业发展战略几乎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与以上几种发展战略不同,它基本上遵循工业化发展次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把消费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部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再把资本品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因此,我们认为,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是一个被历史证明较为成功的发展战略。第五节城市化问题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的同时,人口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以上介述的人口流动模型即使对产业结构转变机制的描述,也是对城市化过程的描述。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或者说,它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的集中过程。因为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城市化水平常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当今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工业化水平低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低。1995年,低收入国家城市口比重平均为29,中等收入国家为60,高收入国家为75。从一个发展过程来看,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上升,它的城市化水平也上升。2工业化只是意味着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及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移为什么在空间上聚集而形成城市呢为什么工业和服务业在分散的农村地区发展不起来呢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集聚经济,从而能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一)比较成本优势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某些产品的生产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比在没有这种优势的地区更节省成本,这种地区就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地区,从而吸引这类产品的生产向这些地区集中,形成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地区,可以方便地从大湖区得到矿石和从西弗尼亚得到煤,具有发展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因而成为美国的重要的钢铁城市。中国的鞍山、大庆、大同等城市也是利用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二规模经济这里的规模包括企业规模、行业规模和城市规模。企业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递增规模收益。企业规模的大小往往受市场规模、运输便利、基础设施、信息传播、原料和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可获得性、金融业的发达程度等因素影响。人口、企业等在空间的集中能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企业扩大规模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能捕获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城市为创建大型企业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一切有利条件。这是企业为什么集中在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因。规模经济的存在引起了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在偏僻的山村里单独建立一个企业是不会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规模的扩大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行业规模的扩大依赖更多同类生产企业或同类经济活动企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同类企业的集中能够进行专业化协作,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同类企业的集中促进了竞争,加速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扩散和采用。同类企业的集中还会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的专业化劳动市场的形成,为企业雇佣所需的劳动力提供了便利。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便产生了城市。城市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比小城市能够建立更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城市规模过小是没有能力筹集这样大资金的,而大城市筹资能力要大的多。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使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第二,大城市比小城市有更大的市场(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更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第三,大城市能够建立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和科技研究体制,从而使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小城市。第四,大城市行业多,企业多,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机会多,这就为劳动者和企业家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愿意在那里发展自己和创业。第五,大城市的各种服务业、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善,公共交通发达,学校的教育水平较高,居住条件较好,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这一切吸引着有各种技术专长的人才流向大城市。人才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相反,小城市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小城市的生产率就没有大城市高。(三)推力和拉力因素农村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从而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低收入水平使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迁入城市寻找新工作的机会成本较低(损失较少)。其次,教育、大众媒介的发展使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少年开阔了眼界,交通的发展使迁移成本大大降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推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四)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过程。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加,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大,从而刺激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进而又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财富和税收增加,从而有能力修建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提高的科技教育水平,优裕的生活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工业家和创业者到此投资办企业,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如此一波发展带来另一波发展,形成一系列的发展循环。工业与城市规模也就在这个循环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这种循环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1.从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工业化进行的较为顺利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大致上总是同步进行的。如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但同时也城市化了。相反,工业化进行得不顺利的国家,则城市化往往与工业化不是同步进行的。要么,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要么,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在这里,我们以中国和拉美国家作为实例来说明这两种情形.(一)城市化滞后问题以中国为例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政府长期推行城乡分割政策造成的。这种分割政策是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粮食供应制度、教育、住房、医疗和其他福利制度来实行了。这些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他造成了城市与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尽管非农业产值比重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几乎没有提高,长期保持在17%左右。城市化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严重的阻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致乡镇企业在中国农村蓬勃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是,乡镇企业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村建造房屋和工厂比在城市使用的土地多得多技和文化娱乐业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放松了城乡隔离制度,陆续采取了一些鼓励城市发展的政策,最突出的是市带县、县改市的政策,促进了中国的城市进程明显加快,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阶段。1997年,中国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松了对城市户口的控制,但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小城市流入大城市仍然控制较严。(二)过渡城市化问题以拉美为例(
共享资源 &&&&
编号:18130 && 大小:127.00KB && 格式:PPT && 上传时间:
关&键&词: 第七章农业的转变的原因
& 帮帮创意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中国古典诗学范畴的人本构建
产品资料-珠海泰坦科技 充电机
中国式关系
中国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管窥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上集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下集
产海藻糖合酶嗜热菌的筛选_张峻
京东直投定向测试方法
中国观察周刊-07.15
中国股票市场量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高清)
中药熏蒸治疗肩颈腰腿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注本章由招标人自行制定。
武汉至上海期间的注意事项
ii和微波快速组织处理仪价格
jj14塔机安装检验评定原始记录-改加代号
k59+000-k59+350特殊路基(清表后冲击碾压)首件工程开工报告
《管理者的9种非常手段》职业经理管理技能提升教材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实战详解》完整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帮帮创意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趋于0时的等价无穷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