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下)&试卷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
(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8分
1、“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
2、“十一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12.45%。
3、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我国中东部的灰霾日趋严重。
4、近年来,我国酸雨面积明显扩大。
5、大气污染对身体健康、交通安全、经济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6、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突出,部分污染是城市的工业污染转移带来的。
7、我国现阶段,生态系统脆弱,污染事故与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
8、环境问题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多样性的特征。
9、GDP唯上的政绩观是我国环境问题的内生性原因。
10、环保部门有时在执法中面临地方保护主义干扰。
11、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相同。
12、农村上访与城市走上街头并存成为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的新趋势。
1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15、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过程中,要通过环境立法明确政府责任、规范政府行为。正确
16、环境污染事件中,只惩罚污染单位。
17、环境治理成本低于环境税费。
18、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会阻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9、建立国家自然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分清职能、监管分离、责权统一、积极有序地推进大部制改革。
20、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实行公开环境信息,建立环境民主协商机制。
21、我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由环境污染纠纷转向环境污染纠纷与新建项目并存的局面。
22、环境事件由过去单纯的环境事件转向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局面。
23、转变政府职能要引导政府放权。
24、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5、污染者承担污染损害赔偿和污染治理的费用。
26、强化环境法制,需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27、建立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28、国家自然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实现了源头保护。
29、建设项目管理机制要由政府、企业决策向公众决策转变。
30、推动环境民主协商机制的前提是信息公开。
31、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既是( )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
32、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的是价值的( )、人的尺度的非绝对性和非唯一性。
33、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
34、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改变消费模式
35、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不包括( )。
36、2012年中国环境重大事件增长( )。
3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环保部门执法
38、自然资源及产品应反映资源的各方面状况,除了( )。
&国家的宏观调控程度
&资源稀缺程度
&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39、改革管理体制,以( )。
&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建立环境民主协商机制
&解决资源低价问题
&解决环境廉价问题
40、公开环境信息,以( )。
&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建立环境民主协商机制
&解决资源低价问题
&解决环境廉价问题
41、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受污染土地面积达到( )。
42、面对我国严重的土壤污染,最切实有效的做法是( )。
&提高公民意识
&完善环境司法、执法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
43、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不包括( )。
&农业产生的污染源比重扩大
&城市工业污染转移
&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较少,治理困难
&农村人口多
44、我国的生态赤字是从( )开始出现的。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45、我国生态超载日平均每十年提前( )。
46、目前我国生态系统脆弱,污染事故和( )高发。
&群体性事件
47、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原因是( )。
&违法成本低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48、GDP唯上的政绩观不会导致( )。
&政府干预过多
&行政不作为
&公民缺乏环保意识
&政府监管不到位
49、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经济体制与( )的矛盾日益显现。
&民事赔偿调处能力
&缺乏有效手段管理
&环境违法现象普遍
&环保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50、( )与有关部门对行政复议工作认识不高、司法诉讼渠道不顺畅的矛盾日益突出。
&群众环境信访案件变化快速
&国家对环境法治有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法治政府法制社会的要求
51、生态环境损害分为公益损害和( )。
52、( )导致污染企业缺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群众环境信访案件变化快速
&国家对环境法治有更高要求
&资源利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被社会化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53、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人们在环境污染与破坏中( )。
&受到人身损害
&受到财产损害
&难以承担同样的环境损害代价
54、私益损害是指污染对( )造成损失。
&群众经济和身体健康
55、公益损害是指污染对( )造成的影响。
&国家、地区的发展
56、近十年来,我国的酸雨污染呈现( )。
57、司法渠道解决环境纠纷不足( )。
58、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 )。
&1∕3
&1∕4
&1∕5
&1∕6
59、环保部门面对( ),在执法中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情况。
&地方保护主义
&环境影响评价监管不到位
&政府不作为
&综合决策失误
60、环境群体事件年均递增( )。
61、我国出现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情况的原因是( )。
&行政处罚制度普遍偏轻
&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不健全
&生态环境损害难获赔偿
&大量浪费和污染
62、土壤污染物分为( )。
&化学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
63、水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 )。
64、大气污染对身体的伤害主要分为( )。
65、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主要表现在( )。
&大气污染严重
&水土污染严重
&农村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脆弱
66、我国水污染严重,( )都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
67、我国的土壤污染呈现( )的特征。
68、环境问题的普遍成因包括( )。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公民环境意识不高
&科技水平整体落后
&体制和机制尚不顺畅
69、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是( )。
&GDP唯上观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资源低价、环境廉价
&公民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70、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分布的领域是( )。
&城市基础设施
&城乡违法排污
&企业安全事故污染
&大型工业项目建设
71、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 )的新特征。
&群众诉求目标不断升级
&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现代化
&诉求表达形式日益多样化
&环境群体诉求局面更加复杂
72、狭义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指( )。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促进资源节约
&扩大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立法、执法
73、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指( )。
&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配套内容
&政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配套内容
&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配套内容
&狭义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
74、转变政府职能要着力解决( )的问题。
&政府干预过多
&政府不作为
&政府监管不到位
&公民环境意识
75、健全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包括( )。
&健全科学决策类机制体制
&健全实施执行类制度
&健全保障措施类制度
&健全监督类机制
76、强化环境法制,要严厉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
&建立终身责任追究机制
&企业的产权者、经营者、使用者、管护者负有共同责任
&投资人负有连带责任
&污染者承担全部费用
77、修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实行( )。
&环境损害如数赔偿
&没收非法排污企业所得
&严惩故意违法排污行为
&实行双罚制
7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 )。
&源头保护制度
&损害赔偿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79、自然资源有( )属性。
80、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 )问题。
&职能交叉严重
&行政管理体制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脱离
&政府干预过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生态文明体制 【范文十篇】
生态文明体制
范文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何在?
发表时间: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黄婷婷
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的含义是体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包括从源头到过程、再到后果等全过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当务之急是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赵建军,1961年4月生,四川省古蔺县人。哲学博士,中央党校哲学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评审组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
为什么对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我们想知道,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含义是什么?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存在哪些弊端?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核心的制度是什么?
对话人 赵建军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焦点关注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关键思路 更多的含义是体制建设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含义是什么?
赵建军: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深化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提出这5个方面的体制改革。我认为,与其他4个方面体制改革比较起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地意味着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弊端?
赵建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处于建设阶段,因此自身的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会遇到来自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阻力,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有体制机制的许多方面。只有破除了这些领域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矛盾的弊端,生态文明制度才能建设好。比如,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地方更愿意追求GDP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比如,在经济体制方面,资源的稀缺价值没有体现,导致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度开发。比如,在环境执法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内在动力,也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记者:那么,是否意味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为基础?与4个方面体制改革相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何在?
赵建军: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方面推进较快,当然需要改进的地方依然很多,特别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是突出障碍。而作为刚刚起步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就是要规避和解决其他四大建设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离不开其他四大建设体制机制的转变。但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以保护环境、规范资源开发为着眼点,它所划定并坚守的环境红线或多或少与其他四大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存在矛盾。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其他4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服务。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成
关键思路 包括从源头严防到过程严管、再到后果严惩等全过程
记者: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复杂而庞大。概括来说,您认为分为几个方面?
赵建军:已有的生态文明制度涉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不完善的,这就导致地方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发展不可持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严防到过程严管、再到后果严惩等全过程,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源头严防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7项制度;过程严管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5项制度;后果严惩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2项后果严惩制度。还有开放环保市场、环境信息公开、区域联动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要求。
记者:这些制度能否得以衔接?如何衔接?
赵建军:这些制度虽然涉及不同的领域和方面,但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源头防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在过程实施中就能清晰做到依法监管,只要监管制度落实并严格执法,就会大大减少环境损害事件,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案件自然下降。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人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变开发为保护,这一规定就有利于生态红线制度的落实。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关键思路 重点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当务之急是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记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当务之急又是什么?
赵建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领导干部考评机制。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许多地方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状况进行审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而且终身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务之急,是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而群众最关注的是能否解决严重的雾霾、普遍的水污染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求尽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把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地方赶紧保护起来。而保护的前提就是实施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运用好政府和市场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
焦点关注 如何解决“九龙治水”问题
关键思路 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环保、国土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即所谓的“九龙治水”。您认为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赵建军:这一问题其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可以找到答案。正如前面所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系统性的,是有序化的,包括源头、过程、后果全过程,每一项制度的范围、职责、功能以及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我们现在强调顶层设计,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实现方向明确、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各部门联动机制。
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国家现在提出成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我认为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可以在领导小组下设立一个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办公室。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委,必须有一个跨越部委的机构来进行协调。
记者:现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经常提到“顶层设计”这个词。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顶层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赵建军: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具有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做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制定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和目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也就是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整体、长远考虑,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主体(各级决策者、企业、大众、资源开发者等)统筹规划。经过全方位的论证,充分吸纳各方的建议后,形成一个能够为不同主体共同接受和遵守的合理制度。
当然,顶层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记者:顶层设计固然重要,地方落实也很重要。尽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是地方在遇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时,是否会真正落实这些制度?比如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时,一些地方会不会把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区域划小?
赵建军: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和诉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转变观念,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理念尚未转变情况下,必须在生态文明制度设计中,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官员和企业有警示性的约束,使其不能、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实,对于地方官员来说,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制度,保护好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是更大的政绩。各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审定和监督工作由上一级相关部门负责,跨领域、跨行政区的功能区划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这样更有利于这项制度的落实。
范文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三十五条提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要求“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同时,第五十四条保障措施中专门提出要“完善排污许可的法律法规”。这将是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之举,对实施一体化环境管理模式、依法监管和有效执法固定污染源、最终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排污许可的解读
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简称排污许可)是依法对各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作为排污单位守法、执法单位执法、社会监督护法依据的一种环境管理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其作为一条单独提出具有深刻含义,是环境管理的重大变革。
首先,确立了许可证作为重点环境管理制度的地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共计56条,但真正涉及环境治理制度的仅有第七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第八款“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两款12条。“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位于第七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的第一条,体现了其重要地位,其它依次包括“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5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没有提及现在重点开展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其他8项环境管理制度如“排污收费”也未提及。可以说,排污许可将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环境管理的未来方向和着力点。
其次,强调了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重点在完善,而非新建。中国的排污许可制度开始较早,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了一定基础。例如:新环保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建立了监测体系;开展了一些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等。但是排污许可发展较慢,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存在和其他环境管理制度重叠或缺乏衔接情况;二是排污许可制度本身存在缺乏政策和精细化分类管理、各地情况不统一等问题;三是违规处罚太轻,缺乏可执法性,存在形式主义;四是未与环境标准等挂钩;五是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完善或改革的重点是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另外,强化了许可制度执行的强制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于企业排污许可的要求是“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必须”和“禁止”都是强烈的要求,没有丝毫例外。换句话说,就是无证就不能排污,具有强制性和唯一性,从而确立排污必须要先许可,许可后方可排污的明确关系。此外,还强调完善排污许可的法律法规,也就是从法律层面确定和确立。
确立排污许可制度的核心环境管理制度地位
当前,完善排污许可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从法律层面确定排污许可制度的地位和涵盖范围、明确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明确中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间的职责等。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尽快明确排污许可制度的核心地位,颁布《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打通排污许可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
在拟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将排污许可制度从总量控制框架内独立出来,明确排污许可作为水环境管理的核心地位,从排污申报登记、排污量确定、审核与发放到监督与管理等都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尽快颁布《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协调好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等制度的关系,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企业能否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先决条件;将总量控制指标和总量目标作为许可证排污量确定的一部分或参考,并且使许可证制度逐渐取代总量控制制度,或者将总量控制指标作为许可证管理的一部分;排污费需根据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排放情况进行缴纳。
其次,明确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各自职责分工。
按照外部性原则,明确中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分工。中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排污许可证相关政策,总体技术导则和指南,总体审核、监督与管理。在具体许可证管理上,主要负责部分的污水排放许可证发放,例如船舶、建筑工地、雨水等。受中央环境保护部门授权,其他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许可证发放主要由省及以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但各省要想取得中央环境保护部门的授权必须申请,合格后方可进行。对于各省的许可证发放及管理工作,中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具有监督权和收回权。
第三,对排污许可实施分批分类管理,规范许可证申请和发放。
对许可证管理采取分批分类管理方式,从时间上,首先对于重点行业的大型点源进行许可证发放,逐渐到所有点源。从污染物处理上,对常规污染物、有毒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的范围进行界定,先少后多。从污染源类别上,则可考虑:一是对直接向自然水体排放污染物的点源和将废水排入市政污染管网的点源进行分类管理。向排入自然水体的点源发放排污许可证,向排入管网的点源发放预处理许可证;二是大型点源应申请个体许可证,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同排放特征的点源可以申请一般许可证,简化许可证的申请和发放管理,节约管理成本;三是编制各类点源(污水处理厂、船舶、工业点源、建筑活动等)排污许可证管理指南,对各类许可证的内容要求、申请要求、监测要求、记录要求和报告要求等进行规定,为监管和执法奠定基础。
第四,加大违反许可的惩罚力度,提高罚款数额,明确刑事责任。
切实加大对违反许可证单位的惩罚力度,对于谎报、瞒报等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在许可证中将企业的排污行为、监测和报告要求、法律和行政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在拟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提高罚款数额,罚款数以污染物单论,并与按日计罚挂钩。对于情节恶劣和不良后果严重的,罚款之外要辅以关停等行政处罚。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和不良后果极其严重的,规定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另外,建立许可证守法和执法数据库,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的守法、违法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企业纠正违法行为。
第五,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体制。
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重要基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3条建议。一是关于政府机构,在中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国家层面的排污
许可证相关规章和政策,监督地方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并定期组织全国范围培训,对各地的许可证管理人员和编写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地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区域层面,充分发挥6个环保督查中心的监管职能,设立专门的机构。在地方层面,对应设立相关机构,负责许可证的发放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日常的技术支持和指导,通过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负责本地区的排污许可证核发。二是关于企业,要求设立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负责许可证编写、申报及日常监测等。三是关于技术层面,可考虑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人员转移到许可证编写和技术开发中。
范文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我局根据莱办发[2015]13号文件要求,加强在规划审批、规划监察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严把规划审批关,提高规划审批质量。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现将推进措施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把规划建设选址关。《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在接到建设部门的选址申请时,我们首先要到现场进行查勘,核实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征求国土等有关部门意见,然后根据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用地地类、性质进行严格控制,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动摇,加强用地审批规划审查,从严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二、严把用地规划审批关。如果建设单位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我们将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并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同时,
核实国土等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批准批复文件,严格控制耕地红线和永久性红线,合格后方可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严把规划监察关。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筑牢法治意识,规范执法程序,强化规划刚性。为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我们加强加大巡查力度,采取市镇联合监察和分别监察制度,针对新建地块,严格审查其相关文件、证件,对违法违规建设,特别是占用耕地、基本农田的,一经发现马上下达停建文书,并通报各镇街建设部门及国土部门,做到违建苗头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切实将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
范文四:2016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改革工作计划
根据《中共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并与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等有关改革文件衔接,结合我县实际,研究提出本专项小组2016年工作计划,共七个方面,36项具体内容。
一、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推进5条改革举措
1、进一步取消和承接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结合中央、省、市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经济领域的审批事项。
2、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3、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开。
4、制定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开展县直部门试点。
5、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并联式”审批。
二、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推进6条改革举措
6、清理和废除地区封锁和打破行业垄断的各种规定。
7、推进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8、研究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9、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的意见。
10、整合现有地方金融资产,做实县级金融平台。
11、配合省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
三、围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重点推进2条改革措施
12、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
13、配合省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四、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推进4条改革举措
14、制定出台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意见。
15、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税收征管改革试点。
16、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
17、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的意见。
五、围绕推动城镇化发展创新,重点推进3条改革举措
18、研究制定户籍、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配套措施。
19、配合省市相关部门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我县列入国家试点范围。
20、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意见。
六、围绕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重点推进13条改革举措
21、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22、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出台并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23、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4、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26、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改革的实施意见。
27、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
28、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在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
29、制定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30、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31、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32、制定出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33、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意见。
七、围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点推进3条改革举措
34、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启动河流、护坡、水库等水域岸线、等自然生态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试点。
35、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
36、制定出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县委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对本工作计划落实的总协调,并进行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抓紧落实任务分工,及时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县发改委切实履行转型小组牵头部门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和工作衔接,抓好方案落实和调度督促,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专项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坚持把落实改革任务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强化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完成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6年工作计划,为全县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开局作出积极贡献。
范文五:2 0 1 3 年8 月  第4 期 总第 1 6 9 期 
开 放 导 报 
CHI NA  oP ENI NG J 0URNAL  
Au gus t   2 01 3   No. 4  1 bt a 1   N o. 1 6 9  
【 创新策略】  
以体 制创 新推进 生态文 明建设 
[ 综合开发研究 院 ( 中国 ? 深圳 ),广东 深圳 5 1 8 0 2 9 ]  
【 摘要】 政策体制创新 ,是推 动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环 境保护的较低层 次,向寻 求 “ 生态发展 ”的较 高 
层 次迈进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是一个 包括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 、土地制度及 立法制度在 内的完整体  系,建议 将深圳 生态功 能 区设 立为 国家级 生态文明综合 配套示范 区,通过探 索和 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 的相关  体制创 新 ,先行先试 ,为我 国生 态文 明建设探 索新 的发展路径 。  
【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体制创新 改革试验 
【 中图分 类号】 X2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4 - 6 6 2 3( 2 0 1 3 )0 4 — 0 0 8 3 — 0 3  
[ 作者 介绍】 刘斐 ( 1 9 7 6 一 ),河南南阳人,就职于综合开发研究院 ( 中国 ? 深圳 ),南开大学国际金融学博 
士 .研究方 向:区域经 济学 。  
和生态 文 明示 范工程 试点 。到 目前为止 ,国家环保 
推进体 制创新  是 我 国 生态 文 明建 设 的 关键  
部共批 准4 批共5 3 个全 国生态文 明建设试 点 ,国家发 
改 委 、财 政部 、林 业 局三部委 相继批 准 1 3 个市 和7 4  
个 县开展 生态 文 明示 范工程 试点 。 由于受到 生态文 
面对资 源约束 趋 紧 、环境 污 染严重 、生 态系 统 
退 化 的严 峻形势 ,党 的 “ 十七大 ”提 出 了树 立尊 重 
自然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 的生 态文 明理念 ,把 生 
明建设 复杂性 的 限制 ,已经开展 的试点 ,基本 上着 
重 于环境 保护 ,而如 何将 生态文 明建设 融入经 济 、  
政 治 、文化和 社会等 建设 之 中 ,破解其 协调发 展 中  的难题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实 践 证 明 ,推 进 生 态 文 明建 设 ,客 观 上 需 要 
态文 明建设放 在 突 出地 位 。党 的 “ 十八 大 ”报告 ,   又明确 了生态 文 明建设 的 内涵 ,即未来 我 国将 形成  经 济 、政治 、社 会 、文 化和 生态 文 明 “ 五位 一体 ”  
探索 一 条生态 型 、资 源节约 型 、循 环型 、环境 友好  型 的可持 续发 展新路 径 。这 条新 的生态 型发展 道路  既不 同于改革 开放 以来我 国长期存 在 的粗放 型经济  增 长方式 ,也 不 同
于沿海地 区 的外 向型经济增 长方 
式 ,是 经 济 社会 发 展从 “ 工 业 文 明” 向 “ 生 态 文 
的 总体 发 展 布 局 ,要 将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融 入 经济 建 
设 、政 治建设 、文化建 设 、社会 建设各 方 面和全 过  程 ,努 力建设 美 丽 中国 ,实 现 中华 民族 永续 发展 。   这标 志着生 态文 明建设 在我 国已经从理 论探 索 ,进 
入 实践 和逐 步推广 阶段 。我 国生态 文 明建设 的核 心 
明”转型 发展 的新探 索 。历史 表 明 ,任何 一种 新 的  发展 模式 客观上 都需要 对 旧有 的体 制 、机制进 行扬 
也 将从 侧重环 境保 护 的较低层 次 ,向探 索生 态与 经 
济 、政 治 、社会 、文化融合发展 的较高层次迈进 。  
从2 0 0 7 年 开始 ,我 国在 建设 “ 两 型社会 ”综合  配套试 验 区的基 础上 ,陆续 开展 生态文 明建设 试 点 
弃 和超越 ,需要 制度创 新保 障 。因此 ,进行体 制创 
新是推进我 国生态文 明建设 的关键 。  
二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要 形 成 完 整 的 体 制 创 新 系 统 
生态 文 明建设 与经 济建设 、社会 建设 、文化建  设 和政治 建设 的融合 ,必须进 行系统 的体制 创新 。   其核心 内容应包括 以下 四大方面 :  
( 一 ) 经 济体 制创 新 
明发展 不 同于常规 工业化发 展 ,迫 切需要 建立 高规  格 的协 调 和决 策机 构 ,突破 落后 的行政体 制束缚 。   针对 生态 区管理人 口少 、经 济总 量少等特 征 ,可 探  讨实施 基层管 理扁平 化改革 试点创 新 ;设 立独立 的  生态保 护管理 局 ,强化生态 保护 和管理 的职能 ;整  合现有 街道办 事处 和社 区工 作站管 理资 源 ,减 少行  政层级 ,提 高行政效 率 。在 考核体 制创新 中,避 免 
生 态 文 明 建设 经 济 体 制 创 新 ,即 通 过 深化 财  政 体 制 、税 制 改革 ,完 善 要 素 配置 的体 制 机 制创 
新 。突破 口是解 决生态 功能 区的生态 保护经 济补偿 
将G D P 作 为地 区经济发 展 的主要考 核指标 ,可在 经 
济发展 与生 态保护 的双重 约束下选 择和设 计新 的地  方经 济和 当地 干部 的考核 指标 。应 将生 态保护 的成 
效 ,当地居 民的 收入 增长 和绿色 产业发 展增加值 作  为考核的重点。   ( 三 )土地 管理制度创新 
问题 。一 是对生 态系统 本身保 护 ( 恢复 ) 或 破坏 的  成 本进行 补偿 ;二是对 区域 因保 护生 态系统 和环境  而 放弃发 展机会 的损失进 行经 济补偿 。在我 国,对  生 态功能 区进行补 偿具有 现实 意义 。我 国的生态 区  主要 位于 边远
的高原 、山区 、草原 、深海 区等生态 
薄 弱地带 ,经济 和公共 服务基 础 比较 薄弱 ,因为需 
土 地 管 理 制 度 创 新 即通 过 制 度 创 新 ,提 升 生  态 区土地开发 价值 ,探索灵 活 的土地管 理 、调控 机  制体制 。可在 城市更 新方 面积极探 索开 发权转移 和  容积率 奖励 等路径 。  “ 容 积率奖励 ”是 指土地 开发  管理部 门为取 得开发 商 的合 作 ,在开发 商提供一 定  的公共 空 间或 为保护 特定公 益性设 施 ( 如古文化 遗  产 )的前提下 ,奖励 开发 商一定 的建筑 面积 。  “ 开  发权转 移 ”作 为容积 率应用 的补充 和深 化 ,将 奖励  范 围扩 大化 ,在土地 开发价 值得 到规划 管理部 门肯  定 的前 提下 ,以转让 开发权 为条件 ,换 取对生态 及  历史环 境 的保 护或经 济补偿 ,同时将换取 的开 发权  转 移 到更 具 有 开 发价 值 的地 方 。 容 积率 奖 励 和 开  发权转 移政策 的突 出优点 ,是能够 协调保 护与开 发  建设之 间 的矛 盾 :即可 以优 化行政 手段规 定 的容 积  率 ,从 而使土 地开发 的经济 和环境 效益得 到平衡 。   开发权 转移 和容积率 奖励等 政策在 土地 私有化 国家  已经广 泛应用 ,在我 国仍处 在探索 阶段 。根据我 国   土地管 理制度 的实 际 ,建议 我 国可 在生态 功能 区对  涉及 历 史 文 化 遗产 区域 进 行 整体 改造 或 城 市 更 新 
要 承 担 生 态屏 障功 能 ,其 开 发强 度 受 到 一 定 的 限  制 ,地方 政府 的财 政 收入受 到较大 的影响 。而保护 
生 态环境 、满足 老百姓 基本公共 服务需 求 、维持政 
府机 构正 常运转 等 ,客 观上都需 要通 过经济 补偿来  解决 。根 据 国际经 验 ,政 府财政 资金 的转移 支付对  于 实 施 政府 特 定 政 策 目标 、发 挥 财 政 宏 观 调控 作  用 、引导地 方合理 配置 资源 、推动地方 经济 发展等 
方 面 ,具有 使用方 向明确 、见效 快 、便 于监督 等特  点 。我 国可在借鉴 国外财 政转移 支付 的成熟做 法 ,   创新 财政体 制 ,建 立 以生 态发展 为基本 导 向的一般 
性财政 转移 支付长 效机制 ,通过 对生 态区外 溢受益  区财 政资金 向生态 区 的转 移 ,确保 生 态功能 区能够  在保证 日常运转 的基础上 ,增强 生态保 护 的内在动 
力 ,进而使 区域达 到一定 的公共 服务 能力 。同时 ,  
创新 区域税 制体制 ,探讨 生态保 护 区与优化 开发 区 
的税收分成和税收转 移规模及其 比例 。  
( 二 ) 行政 管理体制创新 
时 ,探 索使用 开发权转 移和容 积率 奖励政 策 :即以 
政府为 主导 ,引进社会 资本 ,对能够 保 留历史文 化  遗 产 的开发商 或开发 主体 ,采 取额外 建筑 容积率 补  偿 的政策 。  
生 态 文 明行 政 管 理 体 制创 新 即 以转 变 政 府 职  能 为核 心 ,探 索生 态型 区域管理体 制 和考核体 制 的  改革创 新 。在管理 体制方 面 ,可通 过建 立高规 格 的 
协调 和决策 机构 ,进行基 层管理扁 平化 改革等 进行 
其 次 ,可对 部分生 态用地 进行 委托管 理 ,提 高 
创新 。对具有 战略性 发展 意义 的区域或 领域设 立高  规格 的协调 和决策 机构 ,是 国内外 管理 体制设计 的  共 性 。这一方 面可 以提高 行政办事 效率 ,避免按 照  传 统行政 程序 而耽误 重大 战略 的发 展 ,另一方 面也  可 以整合 各方 面资 源 ,集 中解决核 心 问题 。生 态文 
生态用 地的资 产价值 。对生态 用地 采取委 托管理 ,  
即在不 改变生 态用地 国有性质 的前提 下 ,将 生态 区  的管理权 和经 营权交 给具有较 强经 营管理 能力 、能  够 承担 生态 区生态保护 职责 的法人 去有偿 经营 、管  理 的土地 经营方 式 。这 种方式 的 目的是在 不改变 产 
权性 质 的条件 下 ,对 生态 区土地 等资 产要 素进行 重  组 ,加 速 流动 ,达到 资源优 化配 置 ,拓宽 融资渠 道  及土地 资 产增值 的 目的 。委托管 理在 国际 上 已经 广 
行 政执 法力度 等 内容都 纳入 了法律条 例 ,为流域 生 
态保 护及长效机制 的创新确立 了法律保 障。   建议 根据 国家相 关法 律规定 ,在借 鉴 国 内外 生  态 保护 和科学 发展 的立法 经验 的基础上 ,将 对生 态 
泛应用 在 景 区 、度假酒 店 和度假 村 、主题 公 园等 方  面 。建议 生态功 能 区将 部分 适合 开发 的生 态 区域 划  为景 区 ,吸引具 备一定 资 金实力 和开 发条 件 的专业 
团 队进 行 委托管 理 ,为 区域 土地 价值 的提 升创造 条 
(四 )将 体 制机 制 创 新 内容 纳入 立 法 
功能 区实施财 政转移 支付 机制 、实施转 移 支付资金  考 核及 其相关 经济 、管理 、土地 等相关 体制 机制创 
新 内容纳入 法律 条例 。  
三 、 建 立 国 家 生态 文 明综 合 配套 改革 试 验 区 
目前 ,我 国已 经 在 统筹 城 乡发 展 ,建 设 “ 两  型 ”社会 等方 面设立 了综合 配套试 验 区 ,同时 ,全  国和各省 、市 的主体 功能 区规划 已经 陆续 出台 ,根  据 党 的十八大 报告提 出 的生态文 明建设 的 目标 及我  国经济发 展方 式转变 的需要 ,国家应在 全 国主体功  能 区规划 的基 础上 ,设 立 生态文 明综合
配套 改革试  验 区 ,探 索生态 文 明发 展模式 的配 套改 革路径 。鉴  于生 态文 明建设 政策创 新涉及 财政 、金 融 、土地 、   行政 管理 等方 面 ,建议 发挥深 圳先 行先试 的使命 ,   根据 深圳 市主体 功能 区规划 ,选择 生态 区作为 国家  政策 创新 的示 范区 ,加 快探 索和 实践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制 度创 新体 系 ,为我 国生 态文 明建设 提供改 革和 
创新经验 。  
健 全 的立 法将 为 可持 续 发 展 的 生态 文 明建设 
体 制机 制创 新提 供法律 保 障 。新 加坡 、 日本 、美 国 
和欧盟 国家都建 立 了健 全 的法律 法规体 系来 有效规  范城市 的生 态建设 和生 态发 展 。我 国的生态 保护立  法也逐 步形 成 了从 中央到地 方 的两层体 系 ,特别是 
地 方根 据发 展实 际 ,由地方 人大 通过 区域性 生态立 
法 ,对 推动 地方 生态长 效保 护起 到 了决 定性 的保 障 
作 用 。2 0 1 2 年 由广西壮 族 自治 区人 大颁 布并 实施 的 
《 广西 壮族 自治 区漓江 流域生 态环 境保 护条例 》 ,  
以生态 的可持 续发 展 ,有效地 平衡 保护 与发展 的关  系为切 人点 ,将建 立漓 江生 态环境 保护协 调 机制 、   设 立漓 江生态 环境 保护 专项 资金 、建立 漓江 生态保  护补偿 机制 、划定 保护 重点 、生 态环境保 护 内容纳  入 绩效 考核 、加 大对影 响保 护漓 江生态 环境 的活动 
On   l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l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c o - Ci v i l i z a t i o n  
Li uFe i  
( C h i n a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s t i t u t e , Gu a n g d o n g   S h e n Z h e n   5   1   8 0 2 9)  
Abs t r a c t : P o l i c y   i n n o v a t i o n   i s   t h e   k e y   t o   u p g r a d e   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r o m  s i mp l y   p r o t e c t i n g   t he   e n v i r o n me n t   t o   a   mo r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wa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de v e l o p me n t . Po l i c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o n s i s t s   o f   me c h a n i s ms   i n   e c o n o my , ma n a g e me n t , l a n d   a
n d   l e g i s l a t i o n . T h e   t h e s i s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C h i na   e s t a b l i s h   a   n a t i o n a l   c o mp r e h e ns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z o n e   i n   S h e n z h e n   t o   p i l o t   a n d   e x p l o r e   t h e   a p p r o a c h   o f   p o l i c y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v e l o pme n t .  
Ke y wo r d s: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o l i c y   i n n o v a t i o n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1 7 责任 编辑 : 垠 喜)  
范文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
法律和政策性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要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实行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全民节约制度、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和社会监督举报制度。要运用经济和社会力量,推动发展环保市场发展,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重点是落实生态环境责任制,改革现行的干部考评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
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使生态环境方面的制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制度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无缝隙的制度体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探索建立绿色行政体制。各级政府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职责,切实加强政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功能。要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体制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制和国家公园体制。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既要看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又要看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领域问题存在的错综复杂联系,不能单兵独进,只有统筹兼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要始终坚持用发展解决我国面临的问题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动力,发挥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范文七: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作者:刘湘溶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2期
摘 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和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关键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性
作者简介:刘湘溶,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一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成效显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则因为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了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严峻形势和摆脱发展短板的应对之策。其二,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转型,与这一历史性转型相伴随,将引发人类文明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只有把握趋势,顺应趋势,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度,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它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才能不仅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价值追求。
无论是应对之策,还是价值追求,都说明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换言之,应当用生态文明建设去统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作为它们的主线和基础。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这四大建设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生态文明建设代替之;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大建设内在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割。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游离于四大建设之外的空洞抽象,而要由它们去体现、去承载、去落实,反过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致力于推进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致力于推进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把握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思维视野的开放性、思维定式的前瞻性、思维取向的和谐性,学会用多样性统一原理、非线性原理、生态优先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观察和分析事物;致力于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跨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致力于推进生育方式的生态化,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适度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质;致力于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践行适量消费,反对高消费,使消费合度,践行绿色消费,抵制黑色消费,使消费合宜,践行优雅消费,拒绝低俗消费,使消费合道。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整个体制改革的核心,当然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事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效。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由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非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由控制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职能模式,通过职能转变来正确定位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条件下,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所应扮演的角色,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尤其是行政审批权,“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一个“放”,一个“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放是为了管,该放之权不放,或放不到位,政府包揽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发号施令,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必然导致不该管的事情乱管,该管的事情则管不好,管不到位。政府该管的事情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讲有三点:第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言,应切实解决好环境立法不完备、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失之过宽等问题;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在三个层面中都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第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首先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其次,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第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生态利益格局,形成“种际”、“代际”和代内不同地区与主体间的公平正义的生态利益格局。要真正做到谁污染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同时严格责任追究,终身追究。总之,只有政府把上述该做的做好了,做到位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激发,美丽中国才可能梦想成真。
三、综合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必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1. 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的党政机关,有哪个党政部门能说与它无关?只是有的直接相关联,有的间接相关联,有的关联程度高,有的关联程度低,而直接相关联和关联程度高的部门亦有许多,包括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农林水等部门,而就目前现状而言,部门间各行其是,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协同之合力、之动力、之活力。为加强统一领导,党和政府应设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顶层设计的综合决策、综合协调,并就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确定战略思路和基本方针,同时监督、检查这些战略思路与基本方针的贯彻情况。
2. 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
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二要扩充环境保护部门的现有权限,三要明晰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四要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的责任担当,弥合管理缝隙,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管理的综合效应。
3. 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
就法律而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已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审视与改进。尤其是对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直接针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法律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加大执法的力度,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舆论氛围。就政策而言,在产业政策,消费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中进一步体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同时,尽快构建以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绿色信贷、保险和证券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经济政策群。
4. 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谓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有两层涵义:一指看政绩不能只看经济方面的状况,还要看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人文指数和环境指数等。二指即使看经济状况,也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还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看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物耗,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单位国地面积的经济容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三者并举共赢。
5. 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造福人民之举,也是一项有赖于人民广泛参与才能完成之举。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旨在通过各方面联动,引导人们汇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洪流,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必须正确定位环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环境教育看作是消除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这显示了环境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公民的生态化人格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其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有机统一的立体教育;最后,环境教育是贯穿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的一种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旨在使我们认识到:因为生态破坏,人人难逃其害,难辞其咎,且生态保护人人可为,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6. 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7个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三个试验区属于整体性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属于专题性的改革实验区,专题开展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方面的改革实验。无论是整体性改革试验,还是专题性改革试验,都突出了综合,强调综合配套改革。单项或纯粹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太重要,更需要统筹兼顾,涉及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为试验,它必须超越自身利益但又要通过自身探索和创新拿出全国可借鉴的东西。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应继续坚持下去,但是,第一,要更加注重特色,第二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Abstract: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a. It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concerning the“five-in-one”overall lay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the core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le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e
government"s simplifying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nd delegating powers to lower levels. To push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put in efforts on comprehensiveness,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comprehensive legal and policy system,comprehensiv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criteria,compreh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pattern,and comprehensive pilot zone for overall reforming.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structural reform;comprehensiveness
(责任编校:文 建)
范文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摘要:
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和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关键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性
作者简介:刘湘溶,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一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关于
在突出地位,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成效显著——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则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为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了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严峻形势和摆脱发展短板的应对之策。其二,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转型,与这一历史性转型相伴随,将引发人类文明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只有把握趋势,顺应趋势,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度,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它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才能不仅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价值追求。
无论是应对之策,还是价值追求,都说明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换言之,应当用生态文明建设去统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作为它们的主线和基础。
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这四大建设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生态文明建设代替之;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大建设内在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割。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游离于四大建设之外的空洞抽象,而要由它们去体现、去承载、去落实,反过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要致力于推进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致力于推进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把握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思维视野的开放性、思维定式的前瞻性、思维取向的和谐性,学会用多样性统一原理、非线性原理、生态优先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观察和分析事物;致力于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实现由粗放向集约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3JJD7200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致力于推进生育方式的生态化,坚定不的跨越,
移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适度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质;致力于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践行适量消费,反对高消费,使消费合度,践行绿色消费,抵制黑色消费,使消费合宜,践行优雅消费,拒绝低俗消费,使消费合道。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
转变政府职能是整个体制改革的核心,当然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事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效。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由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非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由控制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职能模式,通过职能转变来正确定位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条件下,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所应扮演的角色,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简政放权,尤其是行政审批权,“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一个“放”,一个“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放是为了管,该放之权不放,或放不到位,政府包揽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发号施令,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必然导致不该管的事情乱管,该管的事情则管不好,管不到位。政府该管的事情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讲有三点:第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言,应切实解决好环境立法不完备、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失之过宽等问题;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在三个层面中都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第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首先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其次,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第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生态利益格局,形成“种际”“代际”、和代内不同地区与主体间的公平正义的生态利益格局。要真正做到谁污染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同时严格责任追究,终身追究。总之,只有政府把上述该做的做好了,做到位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激发,美丽中国才可能梦想成真。
三、综合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的各方面全过程,必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1.建立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的党政机关,有哪个党政部门能说与它无关?只是有的直接相关联,有的间接相关联,有的关联程度高,有的关联程度低,而直接相关联和关联程度高的部门亦有许多,包括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农林水等部门,而就目前现状而言,部门间各行其是,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协同之合力、之动力、之活力。为加强统一领导,党和政府应设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顶层设计的综合决策、综合协调,并就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确定战略思路和基本方针,同时监督、检查这些战略思路与基本方针的贯彻情况。
2.建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职能
一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二要扩充环境保护部门的现有权限,三要明晰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
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四要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的责任担当,弥合管理缝隙,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管理的综合效应。工,
3.建立综合性的法律政策体系
就法律而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已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审视与改进。尤其是对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直接针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法律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加大执法的力度,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舆论氛围。就政策而言,在产业政策,消费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中进一步体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的同时,尽快构建以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绿色信贷、保险和证券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经济政策群。
4.建立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谓综合性的政绩评价考核标准有两层涵义:一指看政绩不能只看经济方面的状况,还要看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人文指数和环境指数等。二指即使看经济状况,也不能只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还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看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物耗,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单位国地面积的经济容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三者并举共赢。
5.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造福人民之举,也是一项有赖于人民广泛参与才能完成之举。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旨在通过各方面联动,引导人们汇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洪流,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建立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格局,必须正确定位环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环境教育看作是消除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这显示了环境教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公民的生态化人格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其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有机统一的立体教育;最后,环境教育是贯穿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的一种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旨在使我们认识到:因为生态破坏,人人难逃其害,难辞其咎,且生态保护人人可为,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6.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改革实验区
从2005年起,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7个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三个试验区属于整体性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属于专题性的改革实验区,专题开展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方面的改革实验。无论是整体性改革试验,还是专题性改革试验,都突出了综合,强调综合配套改革。单项或纯粹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太重要,更需要统筹兼顾,涉及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为试验,它必须超越自身利益但又要通过自身探索和创新拿出全国可借鉴的东西。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应继续坚持下去,但是,第一,要更加注重特色,第二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更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SomeThinkingabouttheReformoftheSyste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LIUXiang-rong
Abstract:Thestructuralrefor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sanessentialpartofstructuralreformofChina.ItisbasedontherequirementoftheEighteenthNationalCongressofCPCconcerningthe“five-in-one”overalllayout.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isthecoreofstructuralrefor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hilethebreakthroughofthetransformationliesinthegovernment’ssimplifyingadministrativeproceduresanddelegatingpowerstolowerlevels.Topushthestructuralrefor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governmentshouldputineffortsoncomprehensiveness,establishingcomprehensiveleadershipdecision-makingmechanism,comprehensiveadministrativefunctions,comprehensivelegalandpolicysystem,comprehensivegovernmentperformanceappraisalcriteria,comprehensivepublicityandeducationpattern,andcomprehensivepilotzoneforoverallreforming.
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structuralreform;comprehensiveness
(责任编校:文建)
范文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学习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十八大确立的总布局,与十二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十五大确立的政治建设和十七大确立的社会建设一并称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从十八大蓝图设计的最高层,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已经到了制度和体制层面,通过总体方案做出的保障措施安排以支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
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理念、六项原则、八类制度。 六个理念具体包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人类生存必需的自然生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六项原则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八类制度是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
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具体包括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总体方案的出台,明确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从改革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对于天保公司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从事的是资源再生行业,资源再生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从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待我们从事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十八大以来,包括总体方案在内的相关文件都要求通过法制和伦理要求等形式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我们提供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前网络提到的大环保部、总体方案提到的相关机构和类似于我们一样从事生态文明建设某一环节的企业或机构是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体系;总体方案以及今后相关的政策文件都会进一步为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我们授予合法可行的权威和权利,可能是责任,可能是权利,可能是经济利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各个管理机构之间如何划分管理职能的组织改革,而是从产权、责任、制度、市场等基本生态文明制度上进行的调整。
我们在生态文明领域深耕多年,总结了不少行业经验,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在回收网络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在再生资源园区运营遇到的困难等。我们也正好利用总体方案的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和相关的部门一起攻克这些困难。可以预见的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环境治理力度将继续加强,环保考核也许很快就会称为政府官员考核指标之一,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将有更大更广的市场当然也会面临更剧烈的市场竞争,具有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优
势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机遇。
对于总体方案提到的发展机会,对于市场化运转的企业来讲,最大的发展机会就在自然资源产权这个领域。市场是配置资源效率最高的制度形式,而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资源产权必须清晰和有效,因此获得公有自然资源又能在法人身上体现其产权的企业必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更大的先天优势;在具体某些自然资源领域有较深的行业经验,能建立起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的企业也会获得很大的行业话语权,包括将废物、废气废水排放等转换等价于自然资源的交易机制。
再生资源和自生资源有矛盾的一面,矛盾的是各自的消耗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天保从事的是再生资源领域,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再生资源,也要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统一协调再生资源和自生资源矛盾的一面,以达到双份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
范文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步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在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对于在实践层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路径图。而本次出台的《方案》,则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层面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攻坚”性质。可以看到,随着体制改革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理念先行,用正确的理念引领生态建设。就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树立“六个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笔者认为,“六个理念”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贯彻这“六个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发展要建立在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的发展;承认生态具有无法衡量的价值,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并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自然的价值就是和技术、劳动力、资本一样创造价值,要像重视资本一样重视自然;保护生态要因地制宜,和当地情况紧密结合,同时要顾及相关利益者,做到空间均衡;保护生态要有统一的观念,不能就水论水、就山论山、就田论田、就湖论湖,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生态共同体,考虑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生态的保护。
“六个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它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将理念放到了更突出的位置。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全方位地系统阐述应遵循的理念,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支撑作用。从实践层面来看,《意见》则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并且与众多的部门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用“六个理念”统一思想,通过制定具体的路径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