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黏性,什么样的产品,让用户欲罢不能什么意思

这两件苹果产品让用户恨之入骨却又欲罢不能
  这两件苹果产品让用户恨之入骨却又欲罢不能
  【TechWeb报道】11月10日消息,据科技媒体CNET报道,苹果的大多数产品都广受消费者喜爱,在苹果网上商店,基本都能得到3到4.5颗星的评价(最高5星),但是有2个产品,却让用户“恨之入骨”,得分只有1.5颗星,但因为客观需要,却又不能不买。
  第一个就是Lightning to USB连接线(1米长),价格19美元(人民币149元)。 这件产品共收到2000多个评价,其中有1000多个都是1星。许多用户都抱怨说这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坏掉。
  用户Dans J写道,这已经是我买的第4根线了,它要是卖便宜一点,在1年之内坏了,我也不说什么了,这质量完全不值这个价。另外一个香港用户Thomas W表示这已经是他买的第10根线了。
  另外一个产品就是适用于MacBook Pro等的Apple MagSafe电源适配器,价格在588元左右。也是有几百个抱怨产品不耐用。用户John B写道,希望苹果会被这些评论唤醒。
  苹果未回应CNET的置评请求。
  标签: 苹果 macbookpro macbook 苹果网上商店 ( 责任编辑:董晓青)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
  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
  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
  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
  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责任编辑: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进击的PM-S1
充电时间,最专致的音频商科内容。 这是专为主流精英者开发的一系列商科充电内容系统。制作了大量以音频为第一呈现形式的内容,助您充分利用日常碎片时间来:优化观念、GET技能、补充知识、捕捉智慧。像一个随身的商学院一般,让您在工作、经营和创业的奋斗间隙,用听的方式补充商业智慧。
充电时间,最专致的音频商科内容。
这是专为主流精英者开发的一系列商科充电内容系统。制作了大量以音频为第一呈现形式的内容,助您充分利用日常碎片时间来:优化观念、GET技能、补充知识、捕捉智慧。像一个随身的商学院一般,让您在工作、经营和创业的奋斗间隙,用听的方式补充商业智慧。
00:00/18:57
专辑里的声音
Ta的其他专辑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大家会经常提到产品的“黏性”,有时候就像“用户体验”这个词一样,已经变成了一句口头禅,大家只是在用它表达着某种意思,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然而黏性确实又是产品至关重要的一个考虑角度,所有做产品的人都希望能够提高自己产品的黏性,这里我也分享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欢迎讨论,能指出错漏最好。黏性的定义:简单来说,一个互联网产品的“黏性”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使用频率,互动深度,即一个APP是否经常被打开,用户是否深入其中;迁移可能性,即用户是否会长期使用此APP,而不会迁移到其它竞品;这样说来,“黏性”两个字其实非常传神,好的产品会像有吸引力一样,让人不得不经常用,而且离不开它。如果不仅把产品局限在互联网上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像手机、WiFi都是典型的黏性超强的“产品”。了解定义只是第一步,为之后的讨论建立一个基础,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一个产品的黏性呢?在回答how的问题之前,先要把what搞清楚,否则就容易沦为空谈和鸡汤,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一个产品的黏性?黏性的影响因素:我们都知道,任何产品都要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之上,脱离了需求自己生造出来的产品一定是空中楼阁,无论多么创新的产品都不例外,人类的需求其实很稳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类行为背后的需求都是那几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当然在五层、七层的背后和之外,还会有些更细的需求)。那么,一个产品想要有较高的黏性,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建立在真实的需求之上,而且需求越硬越好。需求只是存在还不行,需求的频次也是重要的因素,结婚虽是刚需,但是每人一辈子大概也就一两次,所以婚庆APP就不要指望什么黏性了,以后这些超低频产品大概都会聚集到一个综合平台吧。只是建立在真实需求之上还不够,如果只是声称自己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那么产品也无法产生黏性,例如更便捷地吃上放心的午餐是很多白领的真实需求,并且非常硬,因此出现了很多外卖、订餐APP,但是如果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导致等待时间太长、不好吃、菜式少等问题,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自然也无法产生黏性。所以,另一个必要的因素:真正的有用,真正的解决问题。有真实需求并且真正有用,一般就可以说有一定价值了,然而有价值未必就有黏性,如今互联网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大概除了12306吧),还需要考虑的就是市场竞争和替代产品,这里就产生了两个因素:转移成本和可替代性。如果一个产品转移成本低,那么就更难形成较高的黏性,因为当市场上出现更好的产品时,用户会毫不犹豫的离开,例如外卖APP。如果市场上存在很多同类或非同类的竞争产品,甚至有些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即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那么产品黏性就无法提高,例如外卖APP(怎么老是外卖)。Last but not least,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会直接影响一个产品的黏性,不好的体验只会把用户赶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更别说黏住用户了。例如IE、MSN、WinPhone(我不是针对微软)。总结一下,黏性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是否刚需:是否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需求感知有用性: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需求,对用户有真实的价值是否能够让用户获得精神、物质上的收益,或者便利性转移成本:用户从这个APP到竞品或者其他替代方式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情感、经济成本;可替代性:是否存在较多能够满足同样需求、解决同样痛点的直接竞品或者替代方案竞品和替代方案是否在有用性、用户体验方面有重要优势需求频次:产品背后的真实用户需求的发生频次广义用户体验:使用体验(交互、视觉、可用性)情感体验满意度下面举几个例子,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指正:偶尔无节操吐槽爆料了解运营推广之术老人,充电新人,学习专业伺候互联网患者小烦说事儿投稿合作联系广告合作QQ:个人微信号:xubin12346 & &随意加 & 随意删关注该公众号xiaofan12346小烦说事儿(xiaofan12346)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xiaofan12346专业制造启发感,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一个长期游弋于精分边缘不遵医嘱擅自停药的妄想症患者。热门文章最新文章xiaofan12346专业制造启发感,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一个长期游弋于精分边缘不遵医嘱擅自停药的妄想症患者。&&&&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您的位置:
和用户谈恋爱——爱情三角理论与用户黏性
作者:微博UDC
  在用户访谈中,我们并不满足于知晓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我们更想探索用户对微博的感性认识,因此会去询问用户眼中的微博是怎样的。
  我们希望微博在用户眼中是新鲜有趣的,是温暖愉悦的,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他/她的快乐和悲伤,可以建立他/她的圈子;我们希望和用户一同经历一同成长,全方位地融入他/她的生活。
  听上去,这有点像是谈恋爱的感觉。恋爱时,我们会感到和恋人在一起时是温暖的、愉悦的;我们总能从对方身上发现无穷的魅力;愿意信任、依赖对方,愿意分享自己的一切。我们和恋人逐渐拥有共同的朋友,两人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彼此融入对方的生活。
  这和我们对微博用户的期待是完全一致的。
  是的,我们希望用户爱上我们。就像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那样:痴迷 、信赖 、渴望地久天长 。
  一、 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东西在激发、构成、维系着一份恋爱关系?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幸好我们从来不缺乏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尝试给出答案的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是其中一个。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要素就像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撑起一份完美的恋爱关系。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由于感受到恋爱对象的强有力吸引,对他/她产生强烈的、着迷的情绪。激情让人感到想要与恋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想要与恋人谈话,发生亲密身体接触。处于激情中的恋人常常感到全身心地投入,产生一种痴迷的状态。
  亲密是爱情关系中的温暖体验,是一种朋友般的亲近。由于真正喜欢和对方在一起,渴望同对方一道建立更有凝聚力的和谐关系,希望把自己的生活以坦诚、不设防的方式与对方分享。伴侣间会发展出属于两个人的沟通风格,熟悉彼此不完美的个性。亲密令恋人互相关心,善待对方,满足彼此的需要和欲望。亲密没有激情强烈,但能促进恋人相互亲近,让人感受到人际温暖。
  承诺则是作出长久爱一个人的决定,是维持爱情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承诺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和海誓山盟,确保让恋爱双方生活在稳定的、持续的和确定的气氛中,努力巩固恋爱关系。一对伴侣会尊重彼此的隐私,让对方融入自己的社会关系。在有承诺的爱情关系中,信任和奉献常常挂在心中。日常生活中冲突在所难免,但由于有承诺,两人会互相信任,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和分歧。
  斯滕伯格认为,只有激情、亲密、承诺三者兼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恋爱关系。以外,三种爱情成分的各自结合会产生一些不完美的爱情形式。人和人从相见相识,到相知相爱,再到相守,爱情三种成分的占比会发生变化,因此可能会经历多种爱情形式。
  最初,爱情可能是由一见钟情的疯狂迷恋开始,也可能是从一种友情般的亲密感中萌芽滋生。(旧社会包办婚姻大概也有不少爱情是从承诺开始的。)不管是哪一种开端,爱情的激情成分和亲密成分都会逐渐增长,进入到浪漫式爱情的阶段。
  接下来,承诺往往会自动自发地出现,形成完美的爱情关系。承诺让恋爱双方愿为维持关系而付出,形成一种&感情投资&,这种投资会继续强化亲密关系,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随着时间流逝,激情成分的作用会逐渐下降。(神经生物学研究通常认为是18-30个月。因为爱情的激情成分同多巴胺、5-羟色胺、催产素等神经递质有关。这些激素受恋爱促发的大量分泌,浓度高峰在12-18个月,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情保鲜期&。)但是亲密成分和承诺成分则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平,形成老夫老妻般的伴侣式爱情。当然,如果三种成分都不足以支撑亲密关系,爱情就会消亡;如果三种成分从一开始就都没有达到某种程度,说明真正的爱情从未产生。
  二、 从爱情三角理论看用户-产品关系
  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具有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种成分。
  激情是产品带给用户新鲜感和享乐体验的那些feature。 比如提供符合用户兴趣口味的资讯,最常见的是美女、萌宠、美食、旅游、游戏,这些内容让用户感觉很美、很好、很爽、欲罢不能。子曰:食色,性也。意思是说:(追求)美食和美色,都是人的本能。用户最初被产品吸引,往往是受到这些新鲜感和享乐体验的驱动。
  亲密是产品带给用户亲近和温暖感的那些feature。 比如记录心情感悟,关心朋友的新鲜事,和好友联络。最常见的是心情签名、@Ta、照片圈人、站内信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户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社会关系是构成用户生活的重要部分。同其他用户的联系能带来亲密感,而亲密的一大作用就是增加用户黏性。
  如果说激情和亲密来自于产品,是产品施加给用户的影响,那么承诺就是用户反过来对产品的影响 ,比如购买会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贡献原创内容等。而产品会设置相应的feature,给予反馈和激励,最常见的是QQ的活跃天、等级、称号、勋章等等。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在行为塑造的一开始是有效的,但要想真正维持行为,还得依靠个体的内部强化或者说自我强化。从这些用户等级当中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成就感,那些行为上&作出承诺&的用户在受到激励后会逐渐转变为内部强化,愿意持久地使用产品,甚至愿意为产品的改善作出贡献。
  用户-产品关系的演变,和爱情的演变是十分相似的。从初见、注册、试用,到形成使用习惯,一个用户的成熟过程,就像是和产品谈了一场恋爱:最开始吸引用户的可能是新鲜愉快、符合个人口味的资讯(激情成分),也可能是受朋友推荐、为了和朋友保持在线联络、分享彼此生活的趣事(亲密成分)。不管是从哪一种开始,用户都会去探索产品的激情成分和亲密成分。如果能够找到足够多的激情成分和亲密成分,用户就会进入产品热恋期,感到沉迷、上瘾。然后用户开始主动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并且努力提升自己在产品平台中的影响力&&承诺成分开始发挥作用,用户-产品关系进入到用户&内我强化&的阶段。
  就像不是每段爱情都能修成正果,不是每个用户都能到达&承诺&的阶段。如果用户在最初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没有找到足够多的&激情&或&亲密&,往往就很难留存下来。而&曾经爱过&的用户,也可能因为产品新鲜感衰退等原因而逐渐流失。
  &走之前能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吗&
  &爱过&
  放眼望去,凡是具有SNS性质的网站,都在努力同用户建立某种&恋爱&关系。比如人人网的优势是打造真实社交关系,但人人网会做人人小站,努力搜罗新鲜好玩的资讯,强化产品的激情成分。微博也会希望帮助用户实现社交需求,因此会打造微群、密友等产品,强化产品的亲密成分。
  而那些本身不是SNS特性的产品,则想方设法地朝SNS转型。比如115网盘,一直主推&圈子&概念,最近也关闭了大众分享(尽管直接原因可能是版权问题,但根本原因有可能是为了强化好友分享,鼓励用户通过资源建立社交关系。而迅雷也会提供会员等级、迅雷友邻等诸多功能。归根结底,大家都是希望调动产品的SNS属性,找到能触发激情、亲密和承诺的feature,希望用户同产品建立一种类似爱情的关系。
  这是一场无望的单相思吗?
  毕竟有那么多用户只是随便看看&&就像千百次回眸换来茫茫人海中的一次对视,而你却不经意地移开视线;
  还有人只是草草浏览后便匆匆离去&&就像亲友张罗的一场相亲,在自我介绍的前七秒,你就已经判定我不是你的菜;
  甚至还有人只是为了换取一次抽奖而注册账号&&就像一场one night stand,付出金钱与汗水换取一时欢愉,天亮之后各奔红尘。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确确实实地爱上了微博。他们找到了符合自己兴趣的话题,结识了性格相似的朋友;遇到美食/美女/美景,第一时间分享给微博上的朋友;在微博倾听时代的心跳,发出自己的声音;亿万用户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作出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
  人与人的相爱是种缘分,或许&错过&总会多于&邂逅&。
  微博一直在这里。
(转载请保留)
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看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用户来了留不住?5个方法,帮你提高产品粘性和用户“回头率”
为什么你的产品总是留不住用户?
老板:&小王,为什么我们的产品通过百度竞价、各大网站推广时会有一定的流量,一旦投入停止,马上就没流量了,为什么呢?&
小王:&是啊,我们的产品前期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而且很多用户也反馈确实有这方面需求,用户为什么不买帐呢?&
你是否也曾经有过像老板和小王一样的疑问?我们的产品功能性很强,也能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访问量还这样低,到底是为什么?
产品经理们在调研和设计产品时,都能够做到关注需求、优化设计,设计出的产品也自认为不错,但用户却不太买帐;那是因为你的产品关注的仅是用户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而忽略了产品自身的人性化需求,没有达到黏住用户的要求。
产品能够解决问题只是产品具备了自身的功能属性,这属于产品的硬实力;而产品还需要有服务属性,让它具备人性化的特点,也就是产品的软实力。
当我们在各大网站媒体做宣传时,就相当于在网络的各个路口放置了路标,有的游客看到路标后就会过来浏览景点,景色确实不错,但是交通不便、没有超市、没有宾馆、没有服务人员,也没有饭店。当顾客看了一段时间后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如果景色没浏览完想住一晚怎么办?
景色本身就相当于产品硬实力,而饭店、宾馆、超市、交通就相当于产品的软实力。
只有美景没有配套,游客也不会经常过来光顾,他们转而会去其它配套比较成熟的同类化景区。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产品当引入流量后却不能长期的留住用户的原因。
如果想要增加产品黏性,就要做好产品的人性化,增加它的软实力。
今天,就来说说如何才能增加产品的黏性?
如何才能增加产品黏性?我总结出了5个方法。
让产品会讲故事。
当你约上几个好友喝着啤酒撸着串的时候,经常谈些什么?工作,不可能吧,上班谈完还会下班再谈吗?学习,这种枯燥的东西谁会在休闲时间来聊呢?如果是男生多是聊美女、段子和发生在兄弟间的故事;如果是女生多是聊帅哥、衣服、和她与他间的故事,故事是我们交流的一个重要谈资。
甲:&你听说了吗?隔壁老王家儿子嫖娼被抓起来了。& 乙:&是吗?看那小伙子还挺老实的,还干这事呢?& 甲:&可不是嘛,不过我看他就不像好人。去年,他来我家&&&
这就是老百姓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在产品中增加其故事性,那么产品就拥有了传播属性和回头率;每天过来看看是否有新的故事,有什么新的段子,有什么新闻,把故事融入到产品中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当产品解决完用户问题后,同时还能给用户讲讲故事,如果能通过GPS定位,将用户附近的故事优先推送给我们是不是会更有趣,谈你身边的隔壁老王。
下面,来说一说让矿泉水讲故事的案例:
在2014年的时候,日本每日新闻发现:每天买报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天买瓶装矿泉水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决定,将报纸变成饮料瓶的包装,这样就多了一种渠道:让年轻人看报。
一个意外收获是:用报纸做包装,设计的格调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在货架上的识别度也相当高。为了保证新闻的可读性与更新,日本每日新闻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推出了31款包装,同时在瓶身上也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端读到最新新闻。
最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一个零售超市平均售出3000瓶这样的矿泉水。其采用了每日新闻作为矿泉水的包装设计,不但凸显了产品的饮用价值,更是凸显了产品的新闻价值。
还有一款专门讲故事的产品&&糗事百科,在这个产品里会把你自己、你身边的糗事讲给大家听,产品通过故事来吸引用户,以增强产品黏性。
发散思维下:如果是旅游方面的网站,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旅游逸事、旅游与美食、我的足迹之类的栏目,以增加产品的故事性?在产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之后,用户还可以过来看看异地的风土人情、他人的旅游故事,在不旅游时也可以常回来看看。
让产品拥有人性。
人是感性的动物,人区别与其它动物除了智慧外就是感情,当我们忧伤、欢快、愤怒、喜悦时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够承载我们的喜、怒、哀、乐,分享我们的情感人生,那这款产品将会有多大的价值,多少黏性。
将产品的情感运用最好的产品就是微信:
自从有微信后,连最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年人也开始变得不淡定了,我父母现在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用微信聊天和看朋友圈。
将情感属性运用最娴熟的就是歌曲,每一首歌曲都会承载不同的情感,有抒情的、伤感的、励志的、相思的等等,越是能触动人们内心情感的歌曲,越是会传唱更广。
如果我们的产品里能加上情感属性,帮助用户寄托并承载情感,那我们的产品是不是会更有黏性呢?
如果你做的是儿童产品,可以在里面加入孩子成长、儿童足迹、我们的一家人等栏目来收录孩子的成长岁月;
如果你做的是青年人的产品,是否可以加入一些挥洒青春、浪漫年华的栏目;
如果你做的是老年人产品,是否可以加入一些怀旧情怀、忆往惜的栏目,让产品变得有人性、有血性、有感性。
产品有了情感,就相当于人有了感情,有感情的产品才会让人留恋、让人思念,才能吸引用户&常回家看看&。
在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社会大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火车、飞机、电脑、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古代马车跑几星期的路程现在一天就能到达,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按理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慢慢的享受生活、悠闲度日,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通过技术节省出来的时间,会寻找其它的新鲜事物再把它填满,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
现在的产品更新换代太快,很多产品变成季抛型、月抛型,甚至周抛型。单恋一枝花的好男人、女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想打动用户,就要不断的给用户以新鲜感,通过新鲜感来抓住用户的内心,以实现产品黏性。
举个高德地图的案例:对于地图类产品主要体现的是其工具属性,当用户有需要时才会使用。对于地图产品想要增加新鲜感是很难的,而且市场上有着很多同质化产品,像百度地图、古歌地图、天地图等。
面对四面楚国的窘境,高德地图推出了林志玲语音导航,推出后让大家耳目一新,通过志玲嗲嗲的声音实现了下载量暴增,有的用户甚至删除了其它地图软件而下载高德。
为了能够黏住用户,随后高德地图又推出了郭德纲版及其它地方语言包,大大的刺激了一下地图行业,没想到地图也可以有新鲜感。当听着浓浓乡音导航,你是否会倍感亲切?通过林志玲、郭德纲再到方言,这一切就是为了不断的刷新用户的听觉新鲜感,让用户想听、爱听。
相恋的人最开始时都是如胶似漆、情意绵绵,时间久了那份新鲜感过后,也就没有了激情;磕磕绊绊,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断。新鲜感就是这么重要,当双方有新鲜感时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当新鲜感过后优点也可能变成缺点。
为什么情侣间要不断的制造浪漫,就是因为要不断的给对方以新鲜感。产品何尝不是呢?产品如果永远一层不断,就是让用户厌倦;就像联想的ThinkPad一样,永远在中间有个红点,有时我想,为什么ThinkPad不可以换换样?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
用户喜欢有趣的东西。
学习是枯燥的,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学习,总没有玩来的有趣,孩子们在写作业的时候经常跟父母委屈的说:&妈妈,今天我还没玩呢?&。用户都是喜欢有趣的东西,喜欢快乐和开心,如果您的产品在解决了用户问题的情况下,还能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乐趣,是不是更爽呢?
下面来看一看我朋友公司是怎么设计他们产品的:
他们是做儿童读物的,看书是一件枯燥的事,孩子们只喜欢有趣的书,如何才能把看书变得有趣呢?
先看下他们图书的介绍:
《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是一本利用&灵境&技术(虚拟现实/VR)带您的眼睛四处旅行的&魔法书&。我们撰写了详实的恐龙生物知识,绘制了精美的恐龙生态画面,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恐龙故事&&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一次我们要让恐龙走出图书。哦不,是请您穿越进入图书的场景,让恐龙就在您的身边,奔跑、追逐、厮杀、吼叫&&
三部精美绘本、数百只恐龙复原供欣赏、十几个真实场景可以穿越,他们提供的不但是一套精美的恐龙百科全书,更是一次颠覆视觉的&穿越&体验。
将图书与VR虚拟现实结合起来是不是会很有趣呢?一部VR眼镜+一部手机+一套图书就可以带你穿越回远古时代,看恐龙的怒吼,看远古的森林。让产品变得有趣起来,生活就会轻松起来,连学习都可以变得有趣,还有什么不能有趣呢?
做有趣的产品,用户才愿意用、经常用。不要让用户把你的产品当成工具,工具只会在需要时使用,像钳子、锤子,只有需要时才会拿出来用用。产品可以是搞笑的、有趣的、多彩的,脑洞大开一下,图片如果会说话、时空如果能穿越、性别如果能改变、我如果变成了你&&在产品世界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想像呢?
互动性、社交性
通过产品定位建立共同爱好的圈子。
最近我在听一个电台节目,这个300秒的音频节目讲的还是不错的,内容好、声音好,我也一直想做一个类似的音频,但苦于普通话不标准没能成行,后来想是否可以请位播音高人呢?又苦于没钱,所以还是先以这干巴巴的文字形式表达产品思想吧。
网络发达后,有的人一起没有什么话可说,如过年时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本应其乐融融,但现实是一部分人在低头玩手机,还会不时的对着话筒讲两句。为什么呢?我想这不应该是聚会这种形式的事,而是话题的事。
过年聚会是通过亲情聚到一起,体现了中国民俗,表达出长辈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对长辈的孝心。但聚在一起的亲人们话题感缺失,关心与孝心谈完了,之后的共同语言呢?而且还会问到青年人们讨厌的话题:
&有对象了吗?多大了怎么还不找啊?& &你工资多少?你看小强现在都是公司高管了。& &小丽,你得抓紧要孩子了,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没找对象催着找对象、找着的催着结婚、结婚的催着要孩子、要孩子的催着要二胎。
产品中如果能建有着共同话题的社群,以产品定位为兴趣点,再通过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游戏互动等形式来增加话题性,从而实现交流的目的。有了交流,用户才会时不时的回来看上一眼,有没有人给我留言,有没有人关注我。
就如微信朋友圈,经常会看到大家有事没事的晒幸福、晒成绩、晒孩子、晒鸡汤,晒的人希望你能给他点个赞、留个言,让晒的人感受到存在感,而朋友们也愿意看朋友圈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就是互动,让信息发与收的双方都能感受到交流。
产品是搭台子,戏要用户来唱,&朋友圈&、&点赞&、&留言&的功能就是台子,&发朋友圈&、&去点赞&、&去留言&,用这些基础功能以提升产品的互动性,有来必有回,来来回回后兄弟情、姐妹情就建立起来了,通过这些互动进行深层的沟通,以实现增加产品黏性的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汽车网站会有车友会、旅游网站会有旅游足迹、美食网站会有大众点评,通过互动实现交流,通过交流建立圈子,通过圈子实现黏性,通过黏性推销产品。
对于产品来说黏性应该是能够吸引用户并把用户黏到产品上,增加用户&回头率&的能力。 & 什么样的东西,用户常看,爱看呢?
从人的内心来说,什么东西才能让用户爱看、常看呢?这要先从的人本心出发,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指七种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指的是人的本心,本能需求。
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化,通过外界的信息获取最后把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转化成内心的七情。如中了状元是喜,有人骂你是怒,家里有人病了缺钱治病是忧,想念亲人是思,亲人离去是悲,歹徒持刀抢劫你是恐,在你没防备情况下有人在你身边大喊一声是惊,这就是外在信息转化成内在本心。
再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会有好奇、孤独、兴奋、忧伤、喜悦、恐惧、无助、激动、沮丧、消极、抵触、思念等等这些心理,这些心理最后转化成人的七情,我们就是要从人的本心出发,洞察人性。
原作者:老吴 文章来源:馒头商学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户黏性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