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战马的读后感人物分析

[转载]群文阅读专题研讨资料(二)
刘荣华: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主要课型和课堂策略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杭州市开展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并举行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效地更新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期从中选择了一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以飨读者。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是“父母之爱”,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习得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策略,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也可以先分课教学,再利用“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提示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上好单元总结课,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让略读课文教学简略而丰厚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我们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俗人奇事》一书中的《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充分感受冯骥才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让阅读材料成为探究学习资源
  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编了《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等“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中发现诗歌描写内容、古诗与现代诗表达方式、不同诗人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为学生接下去开展确定主题、搜集诗歌、整理诗歌、编小诗集等实践活动打开思路。
(四)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有成效
  随着儿童阅读的推广,书店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什么,怎样读,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围绕某一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好方法。课外书中还有一些书是由多篇小文章组成的,如《俗世奇人》《中外神话故事》等,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同步阅读》等,我们也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开展群书阅读的指导。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就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深入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三、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策略
  (一)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
  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
  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二)有结构地呈现文章,让群文有机组合起来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分组递进、反复重读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利佳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汪燕宏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太阳·石头·风》,先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太阳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想象的丰富性;再指导学生读两首有关石头的诗歌,在学生感受诗歌想象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发现诗歌语言的有趣性;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有关风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有趣性。这种教学结构,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复重读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如台湾赖玉莲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对友情多面向的探讨》,先指导学生从《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等五首友谊诗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诗读一读,写一写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出五首诗中所传达的有关朋友的想法,如朋友之间有快乐、有争执、有生离、有死别等。如台湾陈易志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先让每个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小组阅读文章中的角色、困难、结果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新的小组里坐着读不同文章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写的便利贴贴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一节课时间内每个学生相当于读了六篇文章。这种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有整体地设计问题,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立足群文阅读的比较性问题设计。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利佳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立足群文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立足群文阅读的冲突性问题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四)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功效综合起来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策略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或手段,更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快速阅读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和略读、浏览,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如教学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的群文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可以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目十行地读,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把自己的感受用词语记录在课题的旁边;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我们知道了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生气勃勃的园子,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浏览课文,可以跳读、扫读,把表现这些特点的句段画下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如戴一苗老师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寻找食物》的群文阅读,就运用了范恩图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湿原虫怎样寻找食物》和《蚂蚁的路径》两篇文章中提取信息,比较蚂蚁和湿原虫在寻找食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渗透概念圈的阅读策略,通过在多篇文章阅读中不断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渗透对照表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提取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等。
  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我认为鸡蛋里黑糊糊的,当时混沌的世界也是黑色的;世界上所有的星球都是圆的,蛋也是圆的;蛋是封闭的,我估计原始人认为宇宙是永远都走不出去的……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
(杭州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
于泽元 王雁玲 黄利梅
[摘 要]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
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形式的变化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引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
共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文阅读;议题;集体建构
我国知名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曾经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
的阅读水平。”[1]这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个人、民族发展的伟大意义。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育那
种“少、慢、差、费”的格局并没有获得真正突破,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也在日益下降。为改变阅读教学的这种现状,已经有不少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群文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索。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个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事实上,在群文阅读之前,就有不少人尝试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种尝试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但是强调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教材内的文本为主,增加课外、教材外的语篇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四个层级实际上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需要有一个核心主题,阅读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上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学者赵镜中、吴敏而对此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论述,大陆的名师蒋军晶等人则对此进行了实践上的演绎。然而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群文阅读目前还处于一种实践体验状态,大多数群文阅读的先行者实际上把群文阅读看作是和单篇阅读教学相对应的一种阅读教学,在理论上的探讨还并不深入,只有赵镜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2]蒋军晶在群文阅读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实践,虽然他也认识到,从“单篇”到“群文”会给阅读课堂带来不同的生态环境,但他的目光依旧聚焦在“多文本”这一形式特质上:“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3]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多文本”这一形式上的改变,关注到这一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教学操作上的变化,却没有很好地关注到这一形式改变背后所带来的理念变革,并从这一角度来深刻把握群文阅读的内涵。
由于对群文阅读的这种形式化理解,以至于不少人难以把“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区分开来,因为二者同样都涉及到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二者都好像有一个贯穿多篇文本的主题。然而,在主题阅读中,“主题”在以一种显性的、强制性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的课堂阅读,而在群文阅读中,“主题”恰恰是“退隐”的[4],是可以充分交给学生的空间。我们对群文阅读概念的把握,一定要能够充分体现群文这一形式背后的理念实质。依据这样的思路,笔者把群文阅读界定为: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上述界定既强调群文阅读“多文本”的特征,同时也提出了“议题”“集体建构”“共识”等群文阅读中所蕴含的重要理念,是对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的深度把握。
二、群文阅读的理念变革
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这种理念的创新与变革,已经内在地蕴含在群文阅读概念的几个关键词汇之中。
(一)议题:由封闭走向开放
2009 年,我国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离世,留下震撼人心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大家一致相信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从人类创造力发展以及我国长期以
来的教育实践来看,我国创造性人才匮乏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倾向于封闭学生的头脑而非解放他们的思维,一群群活泼可爱、充满好奇的儿童,最终被培养成为拥有大量“正确知识”但却只会死搬硬套的“受教育的人”!这其中,语文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更是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是以单篇阅读为主,而且强调每一篇课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还有一些被参考书规定了的“文本理解”。阅读课堂被大量的“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知识”所充斥,从根本上抹杀了阅读自身充满多元理解、精神建构的本性。把阅读由“单篇”转向“群文”,从根本上打破了现有阅读教学的僵化格局,因为群文无法确定一个单向的、确定的“主题”,几篇关于“友情”的诗歌,每一篇对友情
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多面向的理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灌输“单一思想”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群文阅读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解放而非封闭了学生的思想。
和形式所带来的思维改变相一致,群文阅读自觉地采用了“议题”而非主题来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议论性和开放性。
可议论性就是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具体到群文阅读课堂上,群文的议题则通过对多文本的深入探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积极参与的空间。例如蒋军晶老师上《创世神话》
群文阅读 时,在 50 分钟内让学生读了 7 篇文章:l 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6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
《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这7篇文章则以三个议题贯穿其中:“各国创世神话有什么个性特征?”“各地创世神话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何有这些相似之处?”这三个议题引发了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发现了神话的很多秘密——“宇宙卵
”母题、“英雄创世”母题、“垂死生化”母题……这些惊人的发现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也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W.Iser)
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认为它是“文本中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的作用在于能够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文本中的未定之处以确定的含义,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5]。在群文阅读中,这种“召唤结构”不仅存在于单个文本之中,而且存在于文本之间,在文本互织中形成巨大的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议论和对话的意义空白,从而形成巨大的召唤力量,让师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到“理解”之中,从而产生神奇的阅读效果。
所谓开放性,实际上是指议题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是指议题不仅具有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可能性。所谓选文内的可能性,是指选文本身就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回答议题的可能性。比如围绕着“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朋友”的一组文章,必须提供有关这一议题的不同答案,有的说大家彼此喜欢就是朋友,有的说能够彼此共享的就是朋友,也有的说能够彼此包容的才是朋友,还有的说能够直言不讳批评对方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所谓选文外的可能性,是指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人们具有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者回答议题的可能性。如前文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朋友”这一议题,生活中有不同的场景,对朋友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答案。选文内的可能性为师生超越狭隘视野和单一理解提供了文本基础,洞开了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选文外的可能性让阅读与师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让这种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进入到师生的“期待视野”[6]之中,从而具有了现实的可行性,使多元理解成为可能。只有开放的议题才能够真正给学生的思维带来解放,引领学生心智模式产生突破。
毫无疑问,群文阅读提倡这种可议论的、开放的议题为教育理念的变革提供了路径。德国学者 姚斯(H.
R.Jauss)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7]群文阅读就是为了打破那种阅读教学中“唯一理解”霸权,转而关注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真正发挥,让自主、探究成为阅读的常态,实现阅读由思想封闭到思想解放的转变。
(二)集体建构:由单向输入到共同参与
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视为一个集体建构的过程。集体建构的思想来自于建构主义,然而又与建构主义有着巨大的区别,原因在于建构主义实际上是在个人意义上来讨论的,把知识视为“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把学习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的过程。[8]建构主义充分关注到个体经验在学习中的意义,关注到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然而课堂提供的
是一个集体学习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仅仅关
注到个体是如何学习和建构的显然是不够的。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受“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知识,因此不仅真正的建构不可能发生,而且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多大价值。
群文阅读强调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思想闭锁走向思想解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就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克服教师教知识或学生学知识的思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集体建构的过程。所谓集体建构,就是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在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智慧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正是每
一个参与者的“不同”才为新视野、新理解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这些“不同”之间产生的张力构成了集体共同创新的动力。集体建构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唯有积极地倾听他人,以开放的态度来认同和接纳他人,允许他人有不同的观点,才会让所有的阅读参与者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同时发现新的可能性。集体建构以
形成共识为目标,大家共同认可某种理解或者理解的格局,如此才可能使阅读真正有收获,使阅读的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集体建构既充分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智慧,让个人的经验、个体的建构得到了切实的肯定,又有机地融入了东方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而且从“不同”走向了更大的理解格局,
走向更加广泛的视野创新。正是通过这一集体建构的过程,师生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拥有所有的真理,而是和大家一起把建构真理作为彼此共同的目标,并且通过对话、倾听和协商,向着这一目标前进。
(三)共识:一元与多元的辩证
共识和集体建构一样,都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词汇。所谓共识,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人对一种理解或者知识的共同认可。人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共识进行了探讨,与群文阅读最为密切的则是共识真理的思想。共识真理观和符合真理观相对应,符合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对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的描述,是客观的、自在的,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共识真理观认为,虽然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可能的,但真理不可能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不管‘真’的意思是什么,不管识别真命题的标准是什么,只有那些认知者共同体的成员(在一定情况下)
都认为真的命题才是真的”[9]。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唯一真理”并把此作为不可违背的“圣经”,则教学的过程就变为一个封闭学生头脑的过程,一如当前我们很多阅读教学所做的那样。
群文阅读所要做的,就是要克服这种以“唯一真理”压制学生思想的倾向,这就需要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倾听一起来发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文本才能够在学生心灵中扎根,才能够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中获得意义。
群文阅读中的共识存在于主体之间,以多元和差异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多元、差异的倾听、理解、协商以及妥协的过程而达至一种对理解或者知识的共同认可。因此,教学中的共识并不是对存在于某个地方或者教师那里的“真理”的接受,而是师生去积极寻求而“形成”“达至”的结果。理解共识要克服两个错误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共识就是要寻找答案的唯一性。例如有一个问题: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谁?有人说是诸葛亮,有人说是孔明,有人说是司马懿,有人说是刘备,有人说是曹操。仔细询问原因,说诸葛亮者是遵循习惯的做法,说孔明者认为外人对诸葛亮应称呼他的字,说司马懿者则认为诸葛亮没有斗过司马懿,说刘备者认为诸葛亮再厉害还是对刘备服服帖帖,说曹操者认为刘备始终在曹操手心里捏着。由于不同的人对聪明的理解不同,大家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有道理。另一种观念认为,共识就是寻求答案的多元性。这种见解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对有些知识而言则是有问题的。比如
3+8=?张三认为等于10,李四认为等于11,王五认为等于13。询问原因,张三则说8和2能够凑成10,所以等于10,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他,这个算式里并不是2,而是3,这样张三就会发现少了1,也就会认同李四的答案。王五会说8加2等10,再加上3就是13了,教师就可以问她2从哪里来的,这样她也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认同李四的答案。这样大家就在3+8=11上取得了共识,这个答案实际上就是具有唯一性的。可见,寻求共识并不是不要知识的准确性,而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克服用自己的思想压制和取代学生思想的冲动,压制自己要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冲动,而是虚心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智慧,然后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的对比分析和学生一起取得对知识的认同。
三、群文阅读理念变革的意义
由以上论述可知,群文阅读从形式改变入手,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然而我们必须追问,这样的理念变革究竟能够为语文教育带来什么好处?群文阅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群文阅读教学是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基本理念,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就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能够自动运用的语文能力、知识积淀和思维方式。群文阅读教学通过多文本形成一个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语文能力,把知识与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能群文阅读教学围绕着一组选文所贯穿的议题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因此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同时学习多篇文章还能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率。
(三)群文阅读教学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是不言喻的。它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在教材之外还有那么多好的篇章值得他们探索,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不是一个“被告知”“被动接
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险、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心灵得到张扬,极大的成就感会因此而产生,吸引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考验,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需要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学会积极地倾听,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在这个意义上,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境界的全面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主动的,是教师在行动中的提升,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十分有效,可以帮助一个教师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语文教学的专家。
附:作者介绍
于泽元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亚太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重庆 400715);
王雁玲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重庆 400715);
黄利梅 / 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 (重庆 400020)。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小学 金莹莹
长期以来,阅读课堂中的“单篇阅读教学”一直被作为我国最为典型的阅读课型,即课堂教学围绕一篇文章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发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任何信息均可成为数据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学生语文学习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探知文字、语言及其各类载体的范围大大扩大,从短信到微博、微信,从家庭交流到群体活动,迅速对文字、语言代表的直接意思进行理解和反应,成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首要之选和现实需求,这也成为了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挑战。对此,不少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其中就出现了群文阅读教学。
“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1]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其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内涵挖掘,为发挥教学主体能动作用、把握教学过程价值取向、灵活教学外在形式等方面创造了可塑载体,从而能够更加全面、有效、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群文阅读教学受信息发展的决定影响
(一)信息发展的趋势决定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认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当前,海量的新鲜的信息都以几何形态在社会各人群之间快速传递、交换,并逐步向简练、大众的方向发展。如何有效获得信息、正确理解信息,成为了学生包括其他任何职业人士都要面临的大势。在这一程度上讲,培育筛选能力比接受能力更加重要、培育领悟能力比记忆能力更加重要。对此,群文阅读教学必须突出教学主体能动作用,将教学资源、备课重点等集中到诱发学生主体阅读主观能动性上,真正让学生达到好学。
(二)信息本身的开放决定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由于信息是一种经验商品,其价值只在使用后才被揭示(Shapiro and
Varian,1999)。假定信息有一标准价值,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必然会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出现较大的差异。同时,当前主流教育条件和环境尚未能够实现一对一或个性化教学,学生的求知需求在以产业化、群体化的模式在应对,这极易进入个别教学效果良好,但整体教学效果难堪的尴尬境地。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减少单一课程目标的设定限制,破除强制要求,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多方位汲取课文中可关联的知识点,真正让学生达到善学。
(三)信息存在的模式决定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
美国认识心理学家威特罗克的“学习生存模型”提示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核心,其中有关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感觉信息都是承载于人脑和学习情景中的信息。短时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但目前,大量的精品语文教学将精品课文等同起来,导致片面地认为任何课文都可以使用精读等方式进行,导致学习精力过多地投入不该深入的地方。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将多篇课文进行整合教学,采用不同媒介进行比对交流,真正达到真学。当然,这里也应避免从单篇阅读全部转化为群文阅读,张弛有度,方显厚重。
二、群文阅读教学在信息多元化条件下的关键要素
(一)改单色为多彩,确保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2]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学生的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单纯的“单篇阅读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量,而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一节课中可以读5篇左右的文章,进而有效达到了课程目标。当然,这还仅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中对量的定位。实践中,还必须考虑到质的效果。当前,快餐文学不一而足,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先决条件必须予以考虑。那就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点和兴奋期。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单篇阅读为主,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进行文本理解的教学,阅读课堂无法跳出所规定的主题。如此,学生容易对课文产生应试的压力,降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感。群文阅读教学则打破单元,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3]对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打破那种阅读教学中“唯一理解”霸权,在一篇接一篇的课文中,让学生得到持续的新鲜感,从而激发阅读兴趣,确保阅读质量。
(二)改教授为引导,激发阅读潜能
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学会快速阅读它还要求学生能够依靠自主能力,在课堂上整合信息、质疑讨论。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不断地读,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实现自我咀嚼和体会,才能有效激发出阅读的潜能,而非是由老师刻板地灌输知识,以“答案”式教育给学生定型,这样必定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深入质疑,对认知冲突展开讨论,让课堂展现出别开生面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改单程为全程,延续阅读惯性
阅读教学受限于课堂的40分钟,对学生个体而言,难以有效促成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这一资源高地至关重要。但课余阅读与课堂阅读在形式上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门体系性学习,一个是随机自由式学习。群文阅读就要将课堂宝贵的时间成为课余延展阅读的有效升华,将课余丰富的时间成为课堂阅读的有力补充,从而让两者时间在形式、内容上得到充分衔接和融合,使学生学习阅读形成一以贯之的整体,进一步延续阅读惯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改成品为原料,回归阅读本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以教材定位和教师体会作为外在条件予以实施的。即教学课文的理解和传授,对学生个人而言,已先于课文予以固化存在,是加工成型的定向的知识点串联。课文的主要作用是作为阅读教学媒体介质,而非阅读教学的直接对象。从这一程度上讲,课文只是知识点的寄生体,课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知识点的传授相关联性并非充分而必然。由此,必须将课文本身作为“卖点”进行“大肆渲染”,以课文蕴含的主题意境、中心思想为主要教授内容,原原本本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将文字、语法、听说等镶嵌其中。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既把握了核心思想,又能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点,这才是阅读的本位。
三、群文阅读教学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操作
(一)围绕“议题”选择文章
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群文阅读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精选文章确定议题。如以“友情多面向的探讨”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选择了《我喜欢你》
、《阿贵只有九岁》 、《打过架那天的夕阳》 、《等待》
、《赠汪伦》等5首友谊诗进行阅读比较、质疑探究。《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情意相通。这
5 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这样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二)发挥阅读策略指导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必须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可以以不同的“线索”组合文章使得群文结构化。例如,以“作者”为线索,把老舍的文章放在一起;以“体裁”为线索,把神话放在一起;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把友情类文章放在一起;以“表达形式”为线索,把“反复结构”的故事放在一起;以“观点”为线索,把一组同一主张的文章放在一起。
(三)抓整体设计问题理解文章
群文阅读需要单篇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延伸、评鉴、创新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重朗读、 讲述、背诵能力,而更为重要的理解、 质疑和发现能力反而成了语文课堂上的“配角”吗?
真正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重学生的理解、探究、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J].中国教育学刊,
群文阅读悄然兴起 语文课堂华丽转身
腾讯·大渝网
大家都在看
核心提示:关于阅读教学,不断有人做出尝试,一次次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却没能实现“吃准目标、夯实教学、注重实效、积极创新”的阅读教学改革目标。这不得不让人质疑,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是不是已经进入瓶颈?阅读教学是不是已经进入瓶颈?阅读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日前,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重庆人民大礼堂举行。本次活动以“群文阅读:行进中的思考”为主题,
3500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场观摩了国内一些名校名师带来的群文阅读课。
所谓“群文阅读”,即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一篇课文要讲几节课,老师反复地去学习生字生词、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让不少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群文阅读课一堂课就要跟孩子们讲五六篇文章,老师说得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去阅读,然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研讨会的第一堂观摩课是浙江杭州天长小学蒋军晶老师带来的,他在课上一下子教了学生们五首现代诗。他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都遮住了,要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诗前面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来把诗填写完整。“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在蒋老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们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纷纷填出自己的答案:“除非它永远鲜活”、“除非它像有彩虹一样的颜色”、“除非拿它去送人”……
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堂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民族阅读量的大小,阅读是人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体,阅读尤其是群文阅读,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人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曹剑:群文阅读无限扩展了儿童的阅读空间,深度激活了儿童的阅读思维,它不仅给当前的语文教材带来了新的变革、新的生机,同时也给出版界打开了新的视窗,能为语文教学、为儿童阅读,为我们的下一代开启一个新的智慧之窗。
杭州师范大学学科研究所所长倪文锦:群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观察思维,尤其是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群文阅读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品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岭: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利探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体系,创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势,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的推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战马的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