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流量黑手到底是什么 手机流量为什么ios11偷跑流量原因揭秘

你的手机总是“偷跑”流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稿源:IT时代网
据报道,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两家手机企业提起公益诉讼,理由是这些手机厂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根据报道显示,上海消保委对10款手机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些手机不同程度的在消费者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仍然有流量消耗,由此认定这些企业存在侵害消费者的行为。
在测试中,令人意外的是,偷跑流量最严重的竟然是苹果,这款手机120小时偷跑了80M流量,另外也都是一些国内外的知名手机品牌。难道这些知名品牌的手机都成了&惯偷&?
显然,这种测试中出现的所谓&偷跑&并不能一概而论,一些用户声称没有使用的流量被消耗也不能全部被称为&偷跑&,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正常&的移动互联网功能需要。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这些手机企业是&无辜&的。
智能手机的隐性流量消耗不可避免
现在的智能手机早已经颠覆了我们原来对于手机的理解,它们不再是用来通话的工具,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联网的&电脑&。这种联网的&电脑&在我们没有对其进行操作的时候,事实上也在工作,流量的消耗几乎无非避免。
在语音时代,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使用是从拨打或接听对方电话开始的,而断开手机就不再享受服务。实际上,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便当你待机甚至关机的时候,否则,一旦你有了需要,手机绝对不可能即时响应。这个好比是上书房外面当差的小太监,皇帝和大臣们在里面议事,即便一天都没有叫人来当差,可太监们仍然要老老实实的在外面候者,而且还要时时刻刻的聆听可能到来的每一声召唤,否则,当皇帝老子开口呼叫的时候不在,那是要掉脑袋的。
也就是说,即便在语音时代,运营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是不中断的连续服务,而到了智能手机为主的流量时代,运营商和智能手机企业提供的服务更是需要新的增强,不仅要做到无时无刻的准备着,还需要主动的与智能手机进行联系,否则,所谓的智能就根本无从谈起。
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无时无刻的联网、精确的位置服务、各种各样的及时提醒、丰富多彩的生活应用,还有朋友发来的信息、软件必要的补丁和更新等等,这些服务有些是用户主动提交的命令,有些是手机企业、运营商或应用软件开发商主动向客户推送的。
还有,为了实现智能,各应用服务提供商必须要及时的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还要进行必要的客户行为分析,甚至还需要将客户的使用信息进行远程备份存储,如苹果提供的icloud和各手机企业提供的云服务等等。这些应用都需要使用到一定的流量,而且往往会选择在用户不使用手机的时候进行维护与存储,这是为何不与客户争夺有限的智能手机处理器资源。
智能手机的隐性消耗不能变成&偷跑&
智能手机在没有人使用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工作和维护,必然要消耗必要的流量,这也是智能手机一直联网的特性决定的,但隐性消耗却不应该变成私下&扣费&。
这种应用维护需要消耗流量,但消耗的流量情况应该告知用户,也应该尽量的避免使用用户非常宝贵的3G/4G移动流量费用。所以,现在很多手机都设置成用户在连接了WIFI之后才会开启这些功能,或者事前会询问客户是否同意。
在现实中,我们拿到一部新的智能手机,开机过程中往往会要求用户接受一些&条款&,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直接接受而通过,这些条款里大多会有要求开启用户某些权限和使用某种功能的提示。当然,作为消费者,有些条款注定是要接受的,不接受就无法正常的使用手机,就如同医院里在手术前要家属签字同意一样,消费者几乎没有拒绝的权力。
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具有理性消费的知识,不能把所有的行为都扣上&偷跑&的帽子,正常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必要的流量耗费与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不能一概而论,相信这些知名的智能手机厂商绝不敢明目张胆的与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勾结盗取用户的流量,因为这样的盗取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还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预装软件问题与偷跑流量不能混为一谈
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的时候,都会从所谓的偷跑流量延伸到智能手机厂商在手机上预装的软件,这两个有关系,但并非因果关系,也不是必然的联系,这样的报道给社会带来的是误导性的宣传。
根据上海方面的测试,苹果等手机根本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其他国产手机也有的多大47个软件不能卸载。即便一些软件可以卸载,但在卸载之后手机容量并未有任何变化,可见这种卸载实际上是一种假卸载。
预装软件问题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一直很突出,经过多年的治理也并未有太大的改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户有实际的需求、智能手机厂商必须依赖的商业模式,还有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决定的。
很多用户都反感预装软件,更反感预装软件不能卸载,可一旦拿到一款没有任何软件预装的智能手机,很可能根本就不会使用,或者是使用不顺利,一些预装在客观上降低了智能手机的使用门槛,提高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中国的智能手机互相攀比着降价,仅仅依靠硬件组装之后的利润肯定难以正常生存,这时候,号称装一个软件会有几块钱收入的软件预装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也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在智能硬件上的第一种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落地。从原理上看,手机上预装软件,与我们流量的免费内容的网页上有广告并无二致。
软件的预装甚至还成为了一些智能手机的卖点,比如某款被认为预装了4款视频应用的手机就恰恰是将音乐和视频作为其手机的竞争力。如果用户接受了厂商的宣传并以此为理由购买使用这款手机,就不会反对其提供的多达4款的软件应用预装,因为这些预装正是这款手机功能所在和客户需求所致。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随时随地联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逐渐全民普及,面临太多的技术变革,很多理念和思路都要与时俱进,智能手机的流量偷跑问题除了一些厂商的黑心更多的是来自误解。在消费者、手机企业、运营商以及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流量使用环境,让用户能够放心的使用。
本文作者马继,系资深电信分析师,微信公众帐号:&北国骑士&。
延伸阅读: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您当前的位置: >
新华社追问偷流量事件:是谁闲着没事编软件偷?
新华社追问偷流量事件:是谁闲着没事编软件偷?
  一位女性在营业厅使用自助服务终端查询手机流量使用。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发展,消费陷阱频频出现。 视觉中国图
  【编者按】(经典台词 www.bufuzao.com)
  近日,广东顺德一消费者投诉称,自己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 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11月12日,新华社发表时评,直指偷流量行为。文章指出,近年来手机“偷流量”的事件频频被曝光。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
  文章认为,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以下为全文:
  近年来手机“偷流量”的事件频频被曝光。近日,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的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目前,运营商一般不会和APP软件商达成流量分成协议。在这种背景下,谁是偷流量的“沉默窃贼”?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一位资深技术人员解释:除了技术缺陷,有些手机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通过控制后台,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骗取投资人的钱,“以钱套钱”。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发展,各种APP蜂拥上市,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愉悦的同时,也频频出现各种消费陷阱。一般情况下,黑手都是装在手机上的恶意应用软件。除了部分用户自主安装的软件偷流量之外,一些用不着却卸载不了的手机预装软件、恶意软件等,常常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运行,既有可能偷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又有可能偷消费者的流量、坑消费者的钱。
  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多是因为涉案金额较小,或消费者耗不起时间。事实上,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当前,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各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设定手机软件的技术标准和门槛,堵塞恶意软件进入手机的通道,推动清除霸王条款,解决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软件应用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发现一起重罚一起,让偷流量的“沉默窃贼”付出沉重代价。(原文标题为《抓住偷流量的“沉默窃贼”》)
搜索阅读:,衣缩食的流量生活,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本身虽然用流量用的比较多,但是也会存在一些软件在后台悄悄的偷用流量的情况,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检测出是哪个软件在偷用流量,,oppo r7为什么老是自动打开流量数据,就是我进入一个软件,有时候他就会自己打开了,:解决方案1:你可以在网络授权里管理,,你设置什么权限,软件就会有怎样,,ipad1代乞丐版wifi共享手机gps成功--验证wifi版确实不带gps模块而且能偷流量 [,软件: ipad端:高德导航,pp助手下载的。 手机端:gps共享器,英文名叫te,,通过央视报道,曝光了2个跟智能手机有关的内容,一个是手机偷跑流量,另外一个则是预装软件难卸载问题。通过测试获取到实际数据对比,最后结果显示,有9款,,还有这个排行榜吗?没听说过。,四招防手机流量“偷跑” 在待机状态下,智能手机因网络不稳定断线、重复下载内容、软件工作不正常、应用程序或内置软件自动更新等,会消耗很多数据流量,,360手机卫士,11月9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就手机App后台偷流量的内幕进行了曝光。此前,360手机安全专家对当前Android平台1000款热门应用进行,,点滴流量客户端全自动挂机赚钱软件v5&2&1相关讨论全自动打码软件,盗骗银行卡密码的样本 03/04 23:45 本帖最后由 Rodma 于
23:38 ,,网络流量监控功能很实用,但它往往只集成于360 安全卫士 、金山卫士中。如果你只是单纯的需要流量监控功能,而且查看方,,流量不清零后被指消耗快 网友曝10086软件偷流量 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反倒是,有,,流量猪-淘宝真实流量免费互刷软件!测试期间人人都是VIP功能介绍:1,登录界面后台自动运行/自动更新/自动登录/记住密码/找回密码/限制重复登录/限制重复注册, 密码采用,,小米印度市场出货量暴跌!3小时耗23G流量背后的秘密 刷雷电防流量偷跑 ,最近,不少手机用户都发现手机流量偷偷跑走,然而一下子偷跑了23G流量,这,
(搜索阅读内容由:提供)
【小米手机偷跑流量 新华社追问偷流量事件:是谁闲着没事编软件偷?|淘宝真实流量收藏软件|偷流量软件】
暂无相关内容
您可能还喜欢:
栏目热点:
最新更新:
(C)Copyright
不浮躁 www.bufuz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 Powered ByAPP偷跑流量调查 带木马APP才是偷流量黑手
  □调查
  运营商参与利益分成?
  APP偷流量的背后动机何在?有人得出了这样的推测“APP通过运营商提供服务,由运营商收取流量费,之后与其按比例分成,即用户流量消耗多少直接与APP制作商利益挂钩。”对用户来说,这似乎能够解释为什么APP会偷跑我们的流量。
  不过,运营商对于这样的指责却有话想说。“我们不可能与任何APP进行这样的合作。”中国移动一位负责人这样说道。有运营商内部人士和记者说起这个话题时诉起了委屈:
  “反正只要有和流量相关的事,就说我们故意黑用户的钱,总有不少人相信这样的说法”。他反问道:“那些流量损失的事,最后查明原因哪件是和运营商有关的?”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运营商与APP就偷跑流量进行利益分成,听起来似乎可行,可实际上于情于理都不现实。首先,收益分成要能够区分哪些APP带来了多少流量,这在手机端的软件可以统计,可在运营商后台只能知道某个用户某段时间用了多少流量,无法细化到某款APP上,根本无法进行分成设计。再者,运营商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没有理由为数以几十万计算的小APP开发者的诚信进行买单,“运营商有几十万员工,支持数亿人的系统,和克扣一点就赚一点的路边私人小店是没有可比性的。”
  记者也询问了多个APP的开发团队,既有应用软件也有游戏软件,还有一些和运营商有其他方面合作的,这些开发者都表示,没有听说过有哪个APP和运营商有流量分成方面的合作。
  偷跑流量“另有其人”
  没有运营商参与利益分成,并不代表偷跑流量的APP就是“损人不利己”。在偷跑流量的APP中,一大类是正常的APP,在后台运行超越自己权限的功能,在一些不为用户注意或者是根本不为用户所知的数据上传过程中,流量偷偷地被用掉了。这些APP的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商业模式的考虑,以收集用户数据信息为目的,并不是有意偷跑用户的流量。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流量使用的角度讲,给用户带来的损失并不算太严重。
  “APP偷跑流量背后的利益链条是针对恶意APP也就是手机木马恶意消耗流量而言的。”高祎玮介绍,这些恶意APP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为某些网站刷流量来获取收益,网站流量增加,可以增加广告收入,被木马导流的网站也会与木马作者进行分成。事实上,通过制作手机木马为指定网站刷流量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隐蔽的黑色产业链,其本质是拿用户的手机流量费为木马作者盈利,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被刷网站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损失的是手机话费,广告主损失的是广告费。高祎玮估算,若流量僵尸木马不被查杀,理论上就可以为流量僵尸的木马作者每天赚取数十万甚是过百万的收入。
  除了APP偷流量,有时用户操作不当也会带来流量的异常损失。对此,手机方面的技术人士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不要在非正规的渠道下载APP或者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以避免下载到带有恶意木马病毒的APP。第二是在有WiFi网络的时候,可以主动关闭手机的移动数据功能,以防在WiFi信号不佳时手机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使用流量上网。第三是在一款APP使用完后,要记得完全关闭而不是简单地退出,一些APP在后台运行也是会消耗流量的。另外,定期清理内存是一种不错的习惯。第四,要在安装一个新的APP时注意提示中出现的权限,尤其是有没有与其功能明显无关的权限。另外还可以在安装时,主动关闭一些软件的主动推送功能。
  □链接
  两起偷流量事件真相查清
  近期,关于手机流量“偷跑”的新闻越来越引发关注。11月就有几个和流量有关的事件在网上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件是武汉电信用户陈女士,手机流量一夜间就跑掉了50GB;还有一件是广东的用户龙女士,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里莫名其妙地跑掉了23GB流量。
  这样的事件,没法不让其他人感到担心,“我们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事件?怎么才能保护我们的流量安全?”所幸的是,这两起案例中造成流量巨额损失的原因最后都被查清了。
  在“一夜50G”事件中,当地运营商连同手机售后服务工程师调查后发现,在产生巨额流量的当晚,陈女士的手机开通了“个人热点”功能,并有电脑连接该热点进行了大量的文件下载;而“3小时23G”事件,经过调查发现,龙女士手机里一个名为“宝贝故事”的应用,在短时间内反复下载大容量内容造成了巨额的流量损失。
  原因被查清了,表面看起来,这两件事似乎都是特别的个例,不是每个用户都在用手机当热点来下载文件,也不是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了一个会偷偷下载大容量内容的软件。但是,这两个实例背后的原因,足以给每一个用户敲响警钟。
  京华时报记者古晓宇
[责任编辑: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智能手机流量“偷跑”不断,四招帮你阻止它
来源:作者:望山责编:望山
7月5日央视质量报告,曝光了2个跟智能手机有关的内容,一个是手机偷跑流量,另外一个则是预装软件难卸载问题。央视在报道中提到,上海消协从购买的20部手机中筛选出部分机型,分别做了偷跑流量和预装软件的测试,结果显示,测试手机都存在侵犯用户正常的合法权益。手机偷跑流量测试人员选择了10款手机进行手机偷跑流量测试,测试前,10款手机都恢复到出厂设置状态,并且插入相关运营商SIM卡,不开启第三方软件,每隔24小时记录手机流量情况。最后结果显示,有9款手机的流量偷跑严重,其中偷跑最严重的是苹果iPhone6,120小时偷跑了80MB流量。软件预装然后进行软件预装问题的测试,在购买的20款手机中,除1款手机不能开机外,其余19款手机都预装了大量应用程序,其中预装数量最少的手机也装载了27个应用程序。专家表示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并且存在多个功能雷同的应用,十分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虚报手机容量最后进行的是厂商标注的智能手机容量与实际容量的对比测试,在测试的20款手机中,都存在着厂商宣传大于实际存储的情况。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有这样的困扰,在自己没有打开使用网络流量的程序情况下,手机流量依然被无缘无故地用掉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有的应用程序会在默认情况下后台运行,从而成为偷流量的罪魁祸首。下面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此类问题的四大解决方法。第一,设置wap网络接入点首先,打开设置-无线和网络-移动网络接入点名称,我们选择中国移动wap接入点,然后打开网络,看看通知栏那里有没有字母E出现(有时候E会出现比较慢一点,建议稍等一下,视当地的网络信号强弱)。注:因为安卓手机的特性,系统软件必须用NET接入点或者wifi才能联网,后台又经常运行程序,所以才造成手机偷跑流量,因此我们把网络接入点改成wap上网之后,手机就不会偷流量了,包括系统更新(会提示下载,但是不会自动下载)。第二,删除系统自带预装软件有媒体报道称,几乎所有市面上的手机都有预装软件,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在手机出厂之前,手机生产链中的芯片商、方案商以及手机厂商便会加入不少预装软件,随后在手机的流通渠道中,还会遭到代理商和运营商的“层层预装”。手机预装软件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同时,更是严重扰乱了手机市场。对于手机厂商的霸王条款,势单力薄的个体消费者也只能选择默认。同时,部分消费者选择放弃售后服务,而通过市面上ROOT精灵等第三方ROOT工具获取手机ROOT权限后自由卸载预装软件。另外,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手机中哪些软件在跑流量的话,小编建议你给手机安装一个流量监控软件,来监控手机里的流量使用情况,既能看到手机里哪些软件在使用流量,也可禁止某些软件联网,从而减少流量被偷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手机流量被偷用。第三,刷机解决很多人会考虑刷机,小编建议刷机的时候尽量选择刷入纯净版系统,因为纯净版的系统自带的软件很少,且没有广告,这样可以避免手机里被安装一些乱七八糟的软件,也能有效的避免流量被一些莫名的软件偷偷使用。当然,对于小白用户来讲,最好的选择是能够一键刷机,最好用的一键刷机软件刷机精灵已经支持市面上大部分机型的一键刷机,同时也已经实现手机端一键刷机。第四,不上网时关闭gprs这个方法可以彻底的防止流量被偷用,当你平时上网的时候打开gprs,而当你不上网的时候就把gprs关掉,也就是关闭移动数据,这个对于iPhone用户防止偷跑流量效果更明显。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手机流量偷跑原来是下了恶意App!国内三大应用商店安全性比拼
手机流量偷跑原来是下了恶意App!国内三大应用商店安全性比拼
&&& 自三大运营商宣布流量不清零后,不少网友发现流量消耗更快了,纷纷质疑存在流量偷跑情况,但苦于无法证实。日前,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互联网资深从业人士在微信朋友圈中指出,在美国用AT&T的3G和4G网络,一个月就400M流量,而已回到国内,一个月7、8百兆流量都不够用。
&&& 图:某互联网资深从业者抱怨流量偷跑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在微信朋友圈中透露:国内一堆做黑产的,各种劫持的,再加上运营商不老实……
&&& 那么,这些消耗流量的App是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到用户手机里去的呢?业内人士认为,安卓应用商店是下载App最主要的渠道,如果安卓商店对App的审核把关不严格,就会导致不良App上架,最终危害用户的手机安全,消耗用户的网络流量。
&&&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国内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这三大应用商店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 一、三大应用商店App审核机制对比
&&& 事实上,360手机助手、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三大应用商店各有一套App上架的审核机制,这套机制整体上大同小异,但管中窥豹,在细微之处才能看出哪家应用商店更安全。
&&& 譬如在360手机助手中,根据360公司官方发布的“应用审核标准”(链接:),360手机助手在应用上架时对于安全性的审核尤为严格(如下图所示)。
&&& 图:360手机助手对应用上架的安全审核相当严格
&&& 尤其是“在未经用户确认或允许前提下,不允许实现绿色应用的开机自启动”这一条规定,让一大批具有不良行为的App无法通过360手机助手的审核。
&&& 众所周知,360手机助手秉承了360公司的安全基因,将App的安全性审核深入到每一行代码。
&&& 而在应用宝中,通过查阅应用宝的“应用上架规则”文档(链接)可知,应用宝对App的安全性并不做任何审核,整个“上架规则”中,都没有对应用安全性审核的描述。
&&& 图:应用宝的应用上架规则中未对应用的安全性做出规定
&&& 百度手机助手做的比应用宝好一些,但远远不如360手机助手。查阅百度手机助手的“应用审核规范”文档(链接:)可以看出,百度手机助手尽管也对安全性进行审核,但不如360手机助手审核的那么全面。
&&& 图:百度的应用安全审核远不及360手机助手
&&& 从上图可以看出,百度手机助手仅针对是否自动发送短信、是否含病毒、是否伪装电话号码、是否恶意扣费、是否捆绑其他应用这几项进行审查,这是远远不够的。譬如360手机助手严加审核的“开机自启动”这一项,百度手机助手就轻易放过了。
&&& 二、三大应用商店App审核流程对比
&&& 还是通过公开的资料进行查询可知,360手机助手在审核流程中独有“软件安全在线检测”一项。
&&& 图:360手机助手独有的“软件安全在线监测”
&&& 所谓“软件安全在线检测”,是360在线检测开放平台API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口调用方式,允许被360授予权限的第三方应用360手机在线监测服务器来检测提交的手机软件安全性。这一检测环节能够保证只有安全的、合格的APP才能够顺利通过360手机助手的审核,并成功上线发布。
&&& 这种安全性的检测在应用宝和百度手机助手的应用审核流程中是缺失的。
&&& 应用宝只进行了“网页应用接入规范”审核,和“移动应用接入规范”审核,并没有进行APP的安全性审核。
&&& 图:腾讯应用宝没有安全审核流程
&&& 而在百度手机助手中,通过公开途径甚至查询不到百度手机助手审核的流程,只有将App提交到百度手机助手上的开发者在网上发布的一个流程帖子。从帖子中能够看出,百度手机助手对于App的审核也缺少安全检测的环节。
&&& 手机流量偷跑原因揭秘,实为恶意App作怪
&&& 专家认为,部分App为了实现与服务器的实时通讯,时刻都在请求连接网络,这就导致了用户手机流量“偷跑”。手机安全专家表示,目前近七成用户可能下载安装了手机恶意APP,建议用户通过安全的应用商店下载App。
&&& 图:安全下载APP才能放心安心
&&& 而判断应用商店是否真的安全,还得从其应用审核的机制和流程上着手。选择真正安全的应用商店,才能更放心、更省心、更舒心地使用手机上网。
编 辑:初夏
余承东:华为荣耀已成为双品牌&未来将走独立品牌道路,6月30..
CCTIME推荐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By CCTIME.COM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偷跑流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