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适度美国失业率率是调节劳动供给的蓄水池?

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
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 ; 二是针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 探讨不同的劳动群体所 面临的有差异的就业安全问题 。
首先 , 当我们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就业安全时 , 应根据失业率的变化并 综合经济发展的其它因素确定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 “失业警戒线” , 并及时 发出预警信号 , 以便改善和加强有关工作 ,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运行 。 那么 , 怎样的失业率才有可能影响到就业安全乃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呢 ?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 , 一定规模的失业大军是劳动力供给的 “蓄水池” , 是 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 。而且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 “跳 槽” 、 “ 选业”等现象 , 社会上必然始终存在一定量的失业人员 , 经济学家把这类 失业而导致的失业率称为 “自然失业率” , 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最低为 3%。因 此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 度”的掌握大体标准是 :3%%以内 的失业率属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型 , 5%— 6%8%为 失业问题突出型 , 9%
。如失业保险覆盖面 大 , 可容许的失业率也就高些 , 相反 , 失业保险水平较 低 , 造成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过多或生活发生困难 , 则同样的失业率导致的社 会问题将严重一些 。
鉴于我国失业保险覆盖率底 , 失业保险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高于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实际情况 。 2002年 ,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首次 利用德尔菲法判断我国城镇失业状况 , 确定了城镇失业承受能力的大小 , 并据此
确定了城镇失业报警系统的指标构成以及失业率的警戒线 (见下表
城镇失业警报系统的指标构成
项   目 失业率 意   义
浅绿灯区 410%充分就业状态
绿灯区 410%— 510%处于适度就业状态
浅黄灯区 510%— 610%失业率开始攀升 , 个别地区失业率达到警戒线 , 应及时予以解决
黄灯区 610%— 710%
局部地区失业率达到警戒线。在解决局部地区高失业率的同时 , 注意失业 红灯区 710%— 10%
发出全国警报 , 立即采取应付高失业率的全国性预案 , 检讨并调整宏观经
紫红灯区 10%以上
发出严重警报 , 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政府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社 会保障 , 进一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来源 :《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 ,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报告集》 (2000— 2001年度 )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版。
  由上表可以看出 , 我国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约为 7%左右 。 ① 当然 , 失业率 的警戒线和报警系统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 , 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修 54  FI NANCE AND ECONOMICS 《财经科学》 2007/10总 235期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 业...农村劳 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张敬国(山东省枣庄市...管理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农 村的劳动力转移数量不断...因此要结合台儿庄区的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新...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 8页 2财富值 基于工作分析视角下的情绪... 暂无...基于劳动参与率变化视角下的 我国转型期就业安全探析○ 王卉 李秋红 [摘要 ]...和制度承认, 在社会保障、 户口、 婚姻、 就业、...对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 效的监督约束...工作时间,这直接影响着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安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应用_职业规划_求职/职场_...大部分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在现行户籍制度约束下,...保险,确保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后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资本约束及突破◎郭娅娟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迫切需要搜寻一定的 就业...可靠,少走弯路、少些风险, 保证其获得工作的安全性...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及特点
10:11:44 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 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 而出现的一...本文认为,在当前 新形势下, 有必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支持网络, ...而转移到城市后,应对其户籍约束做出合理的放开,使转移的劳 动力能够跨越户籍门槛...经 济 纵 横 詈●■ 一蕾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就业 问题 饷 分析 张小 康农 村劳 动 力转移就 业面 临 的问题 —_——I 1传统的制度政策约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 龙源期刊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薛胜利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中国未来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吗?|失业|中国经济|朱振鑫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未来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朱振鑫
  如果把就业市场比作一个蓄水池,这几年水位(失业率)一直稳稳的保持在警戒线之下。往后看三五年,虽然就业可能出现一定压力,但因为失业而触发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未来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吗
  对搞宏观研究的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预测中国经济更难,那就是预测中国的政策。昨天还在说定向调控,今天就有可能降准降息。今天还在大胆汇改一次暴贬,明天就可能突然入场大举干预。风向变化之快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市场的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敏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经济持续下行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臆测大规模刺激,7万亿、QE之类的荒唐传闻屡见不鲜。
  归根到底,我们对中国的决策体系缺少一个完整的认识框架,从逻辑的一开始就陷入了误区。首先,大规模刺激的关键根本不在于GDP是7还是6.5,同样是7%以下的增速,在2009年可以触发4万亿,在2015年却不会。其次,谁在决策也不是关键,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不管谁掌舵都只有一个思路:实事求是,相机调控。90年代搞下岗当然和船长敢于冒险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国企实在过不下去了,同样道理,现在不搞下岗是因为大部分国企还在吃老本,日子还过得去。
  真正可能触发大规模刺激的因素只有一个:失业。不管GDP是7还是6.5,也不管是谁在决策,只要就业出了大问题,社会和政治的压力也会倒逼他做出唯一的选择,比如2009年的4万亿。这样一来,判断未来是否会重搞大刺激(包括4万亿、QE等极端手段)就简化成一个问题:中国到底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从我们的分析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就业情况到底如何?风雨中屹立不倒
  观察就业的最佳指标是调查失业率,但遗憾的是,中国尚没有成熟的调查失业率统计体系。统计局一直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这个数据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统计方法不合理,相比调查失业率可能明显低估。在国际通行调查失业率中,不管是否主动登记,失业人员都会被纳入统计。而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只包括到有关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现实中,大部分失业人员可能不愿意登记,一是失业保险金不具吸引力,钱没多少,但领取的条件和手续十分复杂;二是登记失业会导致“干部”变“群众”。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以“干部”身份被派遣到就业单位,档案托管在单位,一旦登记失业,档案就失去挂靠单位,干部身份也无法保留。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下,干部身份还是比较重要的。这导致大学生的失业人数可能被低估。
  第二,统计范围不充分,相比总体失业率可能明显低估。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分子分母的统计范围不一致,分子是按城镇户籍人口口径,而分母基本是按城镇常住人口口径,另一方面,统计范围只涵盖城镇,既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不包括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而截至2014年我国的非城镇人口仍有6.2亿,占比45.2%。再考虑到往往农村失业人口更容易引发社会风险,仅统计城镇失业率显然太过片面。
  显然,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就业指标。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从绝对数值看,近十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0%以下,即便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也只有4.3%,这与其他国家动辄10%以上的失业率相比显然有些失真。从相对变化看,其趋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就业形势,比如2008年4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幅攀升0.3个百分点,直到2010年经济好转后才逐步下降。但2011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失业率一直没有任何变化也让人怀疑其权威性。
  因此,观察中国的真实就业情况不能仅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分析。调查失业率、求人倍率、工资增速、城镇新增就业是我们认为相对可靠的指标。
图1: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绝对和相对数值均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1、调查失业率
  参考价值:★★★★
  结论:目前就业压力完全可控,但存在一定隐忧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统计调查失业率。根报道,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2005年正式做调查,2010年统计范围覆盖到31个大城市,2013年扩大到65个城市,2015年7月起正式拓展到全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查失业率都只用于内参。不过,2013年以来,官方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透露了一部分数据(见表1)。其与登记失业率之差一般为一个百分点左右,且差距在逐步缩小。
  静态来看,调查失业率完全可控,压力远小于2009年。据四川广元公布的一个报告披露,国家确定的失业率警戒线为8%,因此目前调查失业率为5.2%,仍在可承受范围内。官方从未公布过2013年之前的调查失业率,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比较现在和2009年的情况,但个别地区公布了更完整的数据,可以提供相当有价值的参考。例如,据四川省公布的数据,2008年末、2009年6月、2009年末的调查失业率为9.5%、8%和7.5%,远高于4%的登记失业率。考虑到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其就业情况比较有代表性,从这一点来看,当前的就业形势远未到年那样严峻。
  从动态来看,目前就业似乎有恶化的趋势,但并不是什么大问题。2015年6月以来,调查失业率连续攀升,截至9月已达到近两年新高5.2%,不过这一上升可能受到统计范围扩大或者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改变就业总体稳定的结论。
图2:调查失业率略有上升,但在可承受范围内
  2、求人倍率
  参考价值:★★★★
  结论:目前不仅不用担心失业,反而要担心就业市场供不应求
  求人倍率是指一个统计周期内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其公式为: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有效求职人数。假如求人倍率为1.12,则意味着这一时期每100个求职者对应112个岗位需求。求人倍率大于1表明劳动需求大于供给,反之则表明劳动需求小于供给。求人倍率由人社部通过100个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获得,直接反映了微观就业市场的状况,而且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相对容易引发社会压力的大众行业,非常有参考价值。
  求人倍率显示现在就业市场不仅不用担心失业,反而要担心供不应求。截至2015年3季度,求人倍率已持续20个季度保持在1以上,而且自08、09年触及0.85的低点后,求人倍率几乎每年上一个台阶,2014年底一度达到1.15的历史高点,表明100个人对应115个岗位,而2008年则是100个人对应85个岗位。从趋势上看,今年上半年求人倍率明显恶化,但3季度再次回升,新增求人倍率(新增就业岗位/新增求职人数)也稳定在0以上,也基本看不到失业的影子。
图4: 全国求人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3、工资收入增长
  参考价值:★★★
  结论:工资增长依然较快,就业人员供不应求,但供需缺口正在缩小
  分析任何一个市场的供求都有两类指标: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就业市场也一样。就业人数和失业率是数量指标,而工资则是价格指标。价格数据不会说谎,而且容易观察。如果工资增长较快,则证明就业供不应求,反之则有失业压力。不过由于工资存在粘性,所以往往调整起来相对滞后,所以对于预测的作用相对较弱。
  不管是从城镇就业人员还是农民工收入来看,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就业市场总体还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农民工工资增长更快,表明农民工更为稀缺。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自2012年以来就持续快于GDP,今年来虽持续放缓,但2014年仍保持了9.5%的增速,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1.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受2008-09危机的影响,城镇工资水平在年间一直大幅低于GDP增速,现在的就业情况显然比当时好的多。从农民工工资来看,数据只能追溯到2012年,但这段时期内其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工资增速和GDP增速,表明农民工不仅供不应求,而且比城镇就业人员更为稀缺。从大学毕业生工资来看,2014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比2013届增长7.3%,相比前一年的6.6%进一步加快,表明大学毕业生也不存在就业问题,但压力相对农民工和其他族群要大一些。
图6:城镇和农民工工资收入均跑赢GDP和通胀
  4、新增城镇就业
  参考价值:★★
  结论:新增就业人数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今年首次出现下降
  虽然GDP增速自2010年以来不断下滑,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却稳步增加,远远超出金融危机之前。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6万人,提前完成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按照去年的数据估算,今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有望达到1302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相比之下,两年仅吸纳就业1100万人。这反映出GDP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现在能够拉动超过150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随着GDP增速大幅放缓,新增就业人数首次出现下降。
图3: 城镇新增就业与GDP增速背道而驰
  5、总体结论:(1)今年以来,就业的确出现了一些恶化迹象,值得关注:一是调查失业率开始攀升,二是求人倍率有所下滑,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滑。(2)但中国就业市场总体上非常稳定,还有充足的缓冲区间,起码一两年之内不会出大问题。一是调查失业率绝对水平还远低于8%的警戒水平;二是求人倍率依然稳定在1以上;三是工资增长还是持续快于GDP增速的,尤其是农民工;四是新增城镇就业依然较快,GDP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增强。
  二、揭开中国的就业之谜:失业面前的五道防火墙
  中国的就业为何如此坚挺?说到底,就业是一个劳动力交易的市场,和其他任何市场一样,劳动力市场的秘密也逃不开供给和需求:从供给端来看,劳动力人口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迎来拐点,导致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从需求端来看,服务业吸纳就业增多,再加上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存在阻挡了需求端的快速下滑,导致劳动力供需在经济下行期依然趋于平衡,甚至供不应求。
  1、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已开始趋势性减少,2017年之后压力将骤然加大
  当需求下滑的时候,如果供给下滑的更快,市场自然不会失衡,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是劳动适龄人口,国际上通常以15-64岁为限。中国15-64岁人口在2013年达到10.06亿的峰值,2014年首次出现净减少104万人的情况,如果就业参与率不变,则意味着就业市场减少了104万的供给,大幅减轻了失业的压力。而如果按照15-59岁的口径来看,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净减少,近三年累计净减少1074万人,这与此前三年净增加2863万人形成强烈反差。
  往后看,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将骤然加大,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20年之后,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
  过去我们总在担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迎刃而解。虽然2015年大学毕业人数依然达到创纪录的749万人,但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大学毕业生的下降(剔除扩招因素可能早就开始下降了)。我们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变化来预测。高中招生人数从2010年首次出现下降,这导致高中毕业生从2013年首次出现下降(减少49万人),这意味着2017年(往后推4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开始出现下降。而从高中招生人数年骤降288万人的趋势来看,2017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下滑趋势将非常剧烈,到时候不仅不用担心大学生就业难,说不定要开始担心“大学生荒”了。
图8:劳动力人口已进入下行通道
图9:高中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开始下降,预示大学生很快会出现下降
  2、刘易斯拐点: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人口结构空心化
  新的劳动力供给来自两方面,一是年龄成长带来的青年劳动力,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农民工。近年来不仅青年劳动力增长趋于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迎来“刘易斯拐点”。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农村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有几个迹象可以证明:
  第一,农村人口总量明显减少,而且呈现“上有老、下有小”的空心化结构。与1995年的最高点相比,农村人口已减少28%,占总人口比重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82%下降到2014年的45%,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已由1978年的84%降到2013年的64%。农村和城市人口中间大的结构不同,农村人口现在呈现明显的“上有老、下有小”结构。农村人口中20-30岁人口占比不到8%,远低于城市的11%,而老人和儿童的占比却远高于城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和15岁以下儿童的占比分别在8%和10.4%左右,远高于城市6%和6.6%左右的水平。
图11: 农村人口“上有老下有小”
图12: 城市人口“中间大”
  第二,自2010年以来,全国农民工增速持续回落。截至2014年末,农民工总量增速、外出农民工增速和本地农民工增速分别比2010年回落3.5、4.2和2.4个百分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也和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速度缓慢、生活成本上升有关。
图10:农民工总量增速明显回落
  第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结束。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和6.8%。
  3、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业成为就业蓄水池
  中国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也是就业的一道重要防火墙。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绝对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一势头在2015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到51.4%,全年有望首次超过50%,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9%。更准确的说,现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工业主导的国家,而是第三产业主导。
  一个年产值100万的工厂可能只需要四五个人操作机器,而一个年产值100万的餐厅可能四五十个人都忙不过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远强于工业,且还在继续增强。据官方测算,2008年到2012年期间,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点,可以带动就业70万人,而同期第二产业增长一个点可带动61万人[1]。到了201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近两年数据测算得出,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2]。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前些年我们GDP增长一个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是100万多一点,而近几年增长一个点带动就业是150万人左右。[3]
  往后看,我国服务业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十年可能吸纳超过5000万就业。我国第三产业51.4%的占比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这些国家2000年时的水平,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假设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速差保持在近年来的水平,未来十年服务业占比有望提升到60%,新吸纳的就业将超过5000万。
  4、隐性失业:劳动力无法退出市场,降薪+缓薪+停薪+休假+推迟入职
  一个工厂有两个10万年薪的工人,现在工厂要缩减10万的人工开支,一种方法是裁掉一名工人,另一种方法是把每个工人的年薪降到5万,前者是显性失业,而后者则是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是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中国以国企为主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导致地方政府有动力遏制显性失业。例如,广西出台规定,从日起至2020年底,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都可申请稳岗补贴。照此规定,广西贵港市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领到75万元的稳岗补贴。柳州市2015年度享受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的第一批93家企业,也已公示完毕,申请享受稳岗补贴的企业中规模最小的仅有2人,最大的上万人。
  不管是调研还是公开的新闻报道来看,隐性失业的现象已经大量存在。很多传统工业企业虽然库存高企、产销下降、开工率不足,但是并未裁员,而是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常见的手段有降薪、缓发工资、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推迟入职等。
  (1)降薪。比如煤炭龙头神华集团于今年按全员工资总额的10%下调员工薪酬总额,中石油也传闻降薪15%。这还只是公开的基本薪酬,国企员工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奖金和各种福利津贴,而根据我们的了解,这块收入的下降更为严重,很多煤炭、钢铁、石化企业的员工实际收入下降了一半。
  (2)缓发工资。今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研了85家煤企,发现有40家存在缓发和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3)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比如山西五大煤企之一的潞安集团特别公布《潞安集团员工停薪留职管理办法》和《潞安集团内部休假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在集团工作年限满5年、符合有关考核条件的员工可申请停薪留职,停薪留职起步期限不少于5年,到期可继续申请。工作年限须满1年满足条件的就可申请内部休假。
  (4)推迟新员工入职。比如上海神开石化装备公司向部分已签约毕业生发出通知称,受国内外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公司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效益受到巨大冲击,公司方面提出延迟一年入职或者解约的方案,近五成学生接受延迟入职。
  5、隐性就业:很多就业领域没有进入GDP统计
  中国的GDP总量是被明显低估的,很多没有计入GDP的领域也吸纳了大量就业,这部分就业自然也没有统计,我们可以称之为隐性就业。隐性就业的出现一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税收体系仍然以流转税为主,企业的相对税负比较重,二是相关的监管审批过于繁琐,对于一般小企业来讲成本太高。
  隐性就业随处可见,比如城市街头摆摊的小商贩,未登记的微商、微店以及家政服务等。以北京的家政服务为例。据北京家政服务协会测算,北京家政服务员缺口达150万人。而根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日,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主体共4775户,每万人拥有家政服务主体为2.31人,且年,每年退出数量多于新设数量。一方面,旺盛的市场需求显然与官方数据揭示的市场供给相左。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家政服务人员通过微信联系客户、上门服务,并通过微信支付获取报酬,属于典型的隐性就业。甚至一些挂靠中介的阿姨也会设法积累自己的熟人客户,绕开中介以免去中介费,一旦时机成熟,也会脱离中介,成为隐性就业者。
  三、结论:失业水位攀升,但还不会漫过水池
  如果把就业市场比作一个蓄水池,这几年之所以水位(失业率)一直稳稳的保持在警戒线之下,主要原因:一是池子越建越大(服务业吸纳就业增多),二是悄悄新开了不少泄洪口(隐性失业+隐性就业),三是流入池子的水越来越少(新增劳动力放缓)。往后看三五年,虽然就业可能出现一定压力,但因为失业而触发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1)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短期内不会改变,尽管十三五即将全面放开二胎,但从单独二胎的情况看,生育率可能低于预期,而且即便奏效,要形成劳动力至少要等到15年以后,到时经济早已过了几个周期。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将继续放缓。刘易斯拐点之后,农村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转移速度会自然放缓,甚至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
  (3)产业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和新兴服务业的供给不足并存,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占比不断上升,如果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未来10年单服务业就有望吸纳超过5000万就业。
  (4)经济体制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将继续存在。传统工业的国企现在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中央不太可能大破大立,而会想办法通过产能输出等方式创造新需求,比如一些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到一带一路国家设新厂,又可以消化一部分就业压力。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图文】9.失业保险j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9.失业保险j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失业率为零一定好吗?会不会反而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谢谢 。今天集中清理一些科普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脑洞较大,有点难。我还真不敢说我知道答案,所以这个答案应该是我回答当中最没谱的一个。我就随便扯两句吧,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一、直观上来说,如果失业率为0,等于经济增长停滞举个例子(可能不恰当),如果有一个原始部落,只有我们五个人,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的衣服穿,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喝的水,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吃的肉,一个人要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居住的屋子,一个人要负责其它所有人要使用的工具。这是一个完美经济市场。所有人除了睡觉吃饭以及其它维持生存的必须时间外,所有时间必须用于本职工作,否则就会引起这个循环失调,进而五个人要么冻死要么饿死要么渴死。每天,日复一日,保持这种循环,生产全部被消费。经济不会增长。情形一:外部恶性冲击。比如某个人病了,或者某个人生产效率下降了,或者来了一场大雪导致某一环节生产成果全毁。结果,全死了。情形二:外部良性冲击。比如某个人生产效率提高了,某个人捡到了一种新的工具,发现了新的水源自然源源不断流下来,新的天然的洞穴。此时就会有一个人失业。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失业,否则经济就会停滞增长。二、从初级理论上来看,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均衡的必然结果中期模型中的AS曲线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具体而言是工资制定Wage-setting与价格制定Price-setting均衡的结果。其一,我们假定了工资受到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以及失业率和其它因素影响,叫Wage-setting。式1:简言之,一般人关心的是名义工资,即对未来的价格预期(通胀预期)会对他对当前工资的要求有所影响。而同样,一个人跟公司的工资议价能力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影响。失业率高,劳动力市场供给就多,他的议价能力就会下降(此处不准确地考虑人不同的人力资本等因素)。失业率低,公司想要换人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要找到同样合适的人就会变难,员工的工资议价能力就会变强。这个道理可以简单参考沿海地区05-15年之间的劳动密集企业雇工议价能力的变化。其二,在初级微观经济中,我们经由生产理论或厂商理论得知,当处于完全经济时,企业的边际成本就等于价格,而边际成本就是工资,即工资等于价格。但是由于实际经济并非完全经济,因此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会高于工资,叫Price-setting。式2:其三,综合起来,以上两个关系会得到一个均衡决定式,即式3:进一步假设在自然产出水平下,自然产出由自然失业率决定,即劳动参与人数决定了产出,如下(L为总劳动参与数量)式4:就有了我们常见的AS曲线,反映产出与价格指数的关系式:式5:因此,如果失业率为0,等同于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供需并不会永远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任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长,都会使得员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接近无限大(见式1)。这会通过Price-setting反映在当期价格指数上,或者说,因为员工要求提高工资,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因此企业为了谋利,也只能提高价格(见式2)。而在价格螺旋spiral的影响下,当期通胀的快速上升,比如房价快速上升,会引起员工的通胀预期增长,即当期价格指数对未来价格预期水平的影响。而未来价格预期水平的上升,会进一步通过wage-setting,使得工资进一步增长(式1),或者说由于我们对未来价格预期增长,因此我们会进一步要求老板加薪。从而进一步引起当期价格指数上升(综合来看,就是式5)。而这个问题,由于失业率初始为0,瞬时工资议价能力无限大,所以这一问题会持续恶化。此时,由于当期价格指数快速上升,AS曲线会向左移动,产出迅速减少。而我们知道在一个充分经济条件下,产出的减少,对应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即失业率的升高。因而上述过程到哪里停止呢,到劳动力市场恢复到自然失业率为止,此时产出水平维持在自然产出水平上(如下图)。这个分析很接近于短期需求刺激政策(比如货币扩张、政府扩大投资等)带来的AS曲线先向右瞬间移动到某一位置,再逐渐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的例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试图通过简单的刺激政策,以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都会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进而制约这项刺激政策本身的中长期效果,进而在中长期逐渐失效。必要的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或者说简单的理解,如果失业率为0,那么等同于劳动力市场供需没有任何变动。既然劳动力需求没有变动,那就没有技术生产力创新提升;劳动力供给没有变动,那就没有新的产出增长。当然,以上并不是一个足够准确的例子。三、摩擦、结构、周期失业率概念:就偷个懒,转一下百度百科: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包括:结构调整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年龄供求不对称性失业等等。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相关关系:结构性失业与自然性失业并非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只是不同的维度,它们有交叉。当经济增长是来源于结构转型的时候,结构性失业中的一部分会转变成为短暂的自然性失业,并随着新常态的自然产出经济,进而形成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以达到新的自然失业率。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也并非很容易区分,尽管概念上较为清晰,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易观察。当然极端情况例外,极端情况如出现了大面积衰退,那就是周期来了。可是有几个重要行业出现了替代性衰退,这个就很难讲得清楚了。而且事实上,行业周期往往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在经济预期良好的时候,就算是行业本身已经遇见了衰退趋势,也容易在经济热浪中持续维持下去。而重要行业的结构升级,又往往容易不小心引发经济周期性。结构性失业与摩擦失业,也不好说就完全没有交叉。有时候结构性失业是暂时的,某种意义上也是摩擦性失业。关于这几点,上面的答案已经讲了很多,而且继续详述也超出了礼宾员的工作,我就不啰嗦了。就扯这么多。欢迎讨论。-------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您将要订阅:
知乎每日精选
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调查失业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