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亚动力a1耳放评测T1二代配什么解码器和耳放

241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扫码下载极果客户端
耳机圈老炮浅谈:拜亚动力T1二代VS DT1990Pro
zhuhanhep:硕士学历,资深geek,电子消费品领域自媒体意见领袖。擅长摄影,HIFI音频,PC DIY 。
本人混迹耳机论坛十余年,手头有些简单的音频器材,所以算得上半个发烧友。不过由于经济的原因,我并没有在器材上花费太多,基本上以随身为主,比如便携式播放器、便携式耳放、耳塞,只要不是烧得太疯狂,这点负担还是能够承受得起的。毕竟有了老婆孩子,一个男人的最为基本的担当是必须要有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目前的状态是在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情况下照顾到家庭生活,这种极为平衡的状态让我很是满足。不过,发烧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耳塞不如耳机,耳机不如音箱,音箱不如现场......想想自己烧了十余年居然还停留在耳塞阶段总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我的头上开始长草了:要不我入手个高级耳机试试吧!这件事儿请示的老婆,老婆慷慨地从预算中拿出资金为我的向往买单,感激之余更是欣喜若狂!说起选择白牙T1这个事情,其实当初做选择的时候还是挺草率的。我听过很多的耳塞,可唯独白牙的塞子很少有接触。只是当初入手了他们家的BYRON BTA蓝牙耳塞,然后看到网上对于这款塞子的评价是:典型的白牙味,然后我就直接一步登天地入手了T1。没有什么可以更多解释的,仅仅就是因为喜欢这种朴实的声音而已。当然,这种级别的耳机如果用我手头现有的随身器材来推,那简直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所以我同时入手了其他一些比较适合用来推T1的前端,另外还包括了次旗舰DT1990PRO,这个放在下文里再说吧。
【外观与做工】本人手里是有少许大耳的,索尼的1ADAC,创新LIVE2,HIFIMAN EDITION S,这些千元级的大耳都很适合用来随身设备的直推,针对的市场主要面向于年轻人和初烧,所以外观和声音相对来说更加偏向于流行和年轻人的元素更多一些。而T1这款耳机第一次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头上立刻浮现出俩字:严肃!T1到底严肃到什么境界呢?亚光配色、皮质头梁、全金属耳罩、350g的重量、600欧姆阻抗.....一切的一切都跟流行毫无瓜葛,强迫你必须在家里才可使用它!作为一个长期玩儿随身HIFI的用户,我不可能不这么去考量这些因素的,毕竟用上了如此高端的耳机,很多使用随身器材的行为和习惯还是需要更多时间去扭转和适应。
关于T1的做工,我觉得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这种级别的耳机,虽然不会太多地去考虑是否带得出街的问题,但细节方面无不透露出高端品位。就拿耳机单元与横梁之间的结构支架来说吧,所有的边缘地带都做了圆润的打磨处理,一点都没有割手的感觉。再比如那极为缜密的金属网罩,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不一样的金属光泽,网罩底下隐约呈现的拜亚动力LOGO,有一种低调大气上档次的既视感,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拜亚动力在耳机制造方面的造诣。T1的外观很正统,很规矩,也很低调。下图可以看到T1的镂空钢印,而如果您不把衡量尺寸拉开的话,这个钢印是不会露出来的。如今的耳机厂商巴不得在最显眼的地方印上耳机型号,就怕大家不认识它,而T1就是这样任性,因为就凭其知名度就已经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了,要那些浮夸的设计有何用?!说起拜亚动力T1二代,那就不得不提在2009年随着T1一代一起发布的特斯拉单元了。它以1特斯拉单位的磁通量密度为要点,旨在一定的体积下达到更高的能量转换力。这种做法其实早前已经有一些品牌在做了,只不过拜亚动力把它搞成了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如今已经为拜亚动力树立成一特色非常鲜明的卖点。当然,耳机音质的表现并非仅仅依靠物理结构或者单元用料就能够做好的,作为四大耳机品牌之一的拜亚动力自然会在特斯拉单元的基础上大做调音的文章。关于其声音表现的问题,我会在下文进行阐述。前面说了T1那么多的好好好,现在必须要来喷一喷了。这段时间的用下来,我觉得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T1的耳机线了!双线入耳的方式我也就轻微喷一下吧:为什么不是单线入耳?一条线接驳耳机的话,对于用户来说从行动上更加方便一些。另外,此线接入耳机的时候居然没有段落感,每次接耳机的时候,我就会强迫症般地往里一顿狂插......我觉得弄个咔哒声是应该能彻底治好我的强迫症的吧?最后就是线缆接驳好之后,居然没有锁扣进行锁死的功能,用户如果来个突然的剧烈运动,线缆从耳机脱落了咋办?虽然T1的线缆很长很长,但不可避免某些用户对耳机放置的因素而造成线缆过短的问题,这么昂贵的耳机,大家总是尽量轻拿轻放的啊!我觉得T1线缆接驳的设计方案可以完全参考DT1990PRO的那种设计风格,那才是最安全,最可靠,最让用户省心的设计。【听感对比A】提到拜亚动力的旗舰T1,那就不得不提其次旗舰DT1990PRO了。这两款耳机目前在网路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趋向性评价,那就是次旗舰的声音比T1二代更加好听?首先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否为真,我觉得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那说明次旗舰是有实力与T1进行抗衡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品牌的耳机产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两款耳机目前已经入手了1个多月,连续煲机大致在2周左右的时间了。所以接下来我就说说这两个耳机的具体差异。前端的选择方面,首先正如文章开头所讲,本人是刚刚从耳塞系统跳跃到耳机系统上来的人,再者考虑到经济的原因并没有用上什么高大上的前端。最近关于NUFORCE ICON HDP这个解码耳放一体机到是挺热门的,网上不少人用它来搭配白牙耳机,所以我也就干脆败了一台回来。当然,有个问题需要在此做个说明,网上对于NUFORCE ICON HDP的USB数字输出部分评价比较差,经过体验确实如此,它并不能带来良好的听感。介于此原因,本阶段测试我使用了CREATIVE SOUNDBLASTER E5作为数字输出,以光纤方式接入到NUFORCE ICON HDP。高频:DT1990PRO和T1在高频段的表达上完全属于2个不同的风格。首先从女声作品说起,我试听的曲目是姚贝娜《矜持》(流行歌曲),对于女声表达方面,DT1990PRO的人声明显更加凸显,所以它更能展现出人声作品的细节,也更加适合用来演绎POP这样类型的歌曲;T1演绎这首歌曲时,人声明显靠后了太多太多,仿佛背景乐都快要把人声给盖住了,如果仔细听的话,虽然T1也有着与DT1990PRO不相上下的解析力,但不要忘记,流行歌曲重在表达人声情感,T1从这首歌曲的意思表达来说还是存在一些缺憾。此外,我选择了黄蒙拉《中国花鼓》(纯音乐),了解两款耳机在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还原方面的表现。DT1990PRO对于这首作品演绎得似乎有点过于激烈了一些,声音走向略带侵略性,某些旋律甚至会出现涂你一脸的感觉,小提琴的松香味是有,但结像稍稍有点粗线条,但声音修饰偏刺激,显得不是那么的耐听。换上T1,整个声音突然从DT1990PRO的大风大浪转变成了风平浪静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T1下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不再是那么有倾略性了,小提琴的结像更薄一点,钢琴的还原则与DT1990PRO差不多,都属于很优秀的那一类。从两者的高频延展性上来讲,其实这两个耳机都非常优秀,人声结像力也很中正。所以从素质上来说,两款耳机都很ok,但从个人的听音偏好来说,我更加喜欢T1的高频表现。中频:试听曲目,中孝介《各自远扬(それぞれに)》(OST)。在这首歌曲里,我主要关注两款耳机对于男声的情感表达。首先T1依旧出现了人声比较远的情况,人声与背景乐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虽然这是一首发布于2008年的老歌,但作为流行音乐,人声情感的传递是这类风格歌曲的最为重要的元素,而T1却把人声拉得如此之远,导致了人声情感传递的缺失。换上DT1990PRO,它突然把人声拉近到了耳朵旁边,久违的人声在耳边响起时,庞大的细节充斥了我整个耳朵,人声结像准确,细节表达丰富,我几乎可以断定DT1990PRO更加适合用来演绎流行音乐。低频:不同歌曲在低频的修饰上是不太一样的,导致不同歌曲所表达的低频量感和质感也有所不同。这里我只选择了一首曲目,王力宏《花田错》(流行)。DT1990PRO的低频下潜比较深,低频的聚焦力很集中,但这低频完全有别于KOSS PP那种混/糊/轰头的感觉,DT1990PRO的低频很纯净,而且也丝毫没有掩盖掉中高频段的发挥,在流行乐曲里可以很好地用来烘托整首乐曲的氛围;T1的低频下潜要稍稍比DT1990PRO浅了一些,但我觉得这个量也是足够了,至于聚焦力度和纯净感上则与DT1990PRO相差甚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瞬态:试听曲目宇多田光《俺の彼女》。对于瞬态响应这个结点应该是除了低频响应之外,最能反映流行歌曲鲜活度的指标。其实从上面的几首歌曲试听下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DT1990PRO声音是有点偏向于刺激的,之前我也说过有些歌曲里的某些声音元素会给我带来大风大浪般的感觉,某些频段在转换的时候,会出现大幅度信号强度的提升,直接导致出现了类似炸雷的效果,这种效果就像是天空一阵惊雷,突然来这么一下心里还真是有点恐惧......话句话说,DT1990PRO的瞬态有点过了,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前端造成的结果(运放?变压器?),至于上更高端的前后级能否有所改善,受制于条件原因这里就不深究了。换上T1,这首歌曲的力量感就显得平和了许多,仿佛这首歌曲本就该如此,娓娓道来和温文尔雅的感觉非常好。声场/解析度:试听曲目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大编制)。对于声场的表达,我认为T1是要明显优于DT1990PRO的,T1的声场很正规,可以在我脑海里呈现出一个很正常的圆形声场,解析度在这个价位上已经属于非常优秀的级别,庞大的信息量如同洪水般的倾泻入耳,加上非常柔和的声音反馈,足以判定其控制力是极佳的,个人认为哪怕是目前最为顶级的耳塞也无法做到这个地步。DT1990PRO的声场就不显得那么规矩了,我觉得DT1990PRO的纵横声场虽然都拉得比较开,但似乎在三维上很难让我YY出一个庞大的空间来,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似乎仅仅依靠纵横向的声场还是很难解释这种现象,总觉得空间模拟程度上似乎还存在一些欠缺。通透性/声音密度:DT1990PRO和T1分别是开放式和半开放式耳机,但在通透性上,我几乎感受不到什么明显的差异感,两者都属于通透度相当好的产品。在声音密度方面,DT1990PRO要更加卓越一些,T1则相对松软一点。我觉得密度这个概念在此价位耳机上已经不能算作优缺点了,不同级别的密度在演绎曲目风格方面各有千秋罢了。【T1在随身设备上的表现】T1在随身设备的表现上如何呢?接下来我把它接入ibasso DX200+CHORD MOJO进行了试听(同轴接驳)。其实仔细观察白牙官网对于T1耳机的参数可以发现阻抗很高,为600Ω。根据CHORD官网对于MOJO的描述,MOJO可以推动300Ω以内的耳机,所以在初次接驳这套设备的刹那,我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T1在ibasso DX200+CHORD上的推力不够,不过听感居然还可以噢!具体描述如下:应该说T1在这套设备下的表现只能评为普通级别,不过有些不足可能会被前端素质的影响而被些许淡化。首先在人声演绎方面依旧是比较远离耳朵的,解析度有了明显的下降感,无论男声还是女声,其在人声细节的还原以及高频段的延展性方面稍有欠缺;在低频方面,本来在NUFORCE ICON HDP上的下潜和凝聚力都还算可以,此时的下潜却变得更浅了,凝聚力稍稍有点发散,这种低频相当的温和,没有什么音乐味,只能说是有,但想用它来烘托流行乐的味道还是不足以够用;声场方面,其素质降到了DT1990在NUFORCE ICON HDP的那种感觉,缺少了大气蓬勃的空间感,大编制里的复杂的音乐元素表达不够清楚,估计这是解析度下降带来的结果。当然,这样一整套组合也并非没有优点,比如声音的立体感还是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声音风格还是保持了中正的风格,所有的音乐元素依旧呈现出较为柔和的姿态。但是,由于前端不够给力,所以T1的整体素质下降还是比较厉害的,所以如果您手头只有一些随身设备的话,建议入手DT1990PRO较好,它在ibasso DX200+CHORD MOJO上依旧能保持不错的鲜活感。其实本阶段体验在随身设备上的体验并非没有意义,它可以让我了解到T1的下限到底在哪里。目前为止我认为T1在此设备上的表现应该说基本能听,但很明显它并没有发挥出其应该有的水准。换个方式说:我觉得ibasso DX200+CHORD MOJO+T1的组合,跟ibasso DX200直推SONY 1ADAC差不多。我想,这样的表达应该很清楚了:由于前端素质的影响使得T1的水准大大降低!考虑到本文有涉及到DT1990PRO的内容,再者又考虑到网上对于DT1990PRO声音比T1好听的评价,所以这里与其说T1值不值得买,到不如给出一些到底是买DT1990PRO还是买T1的问题吧,或许这段文字给予那些具有选择性尴尬症的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首先还是得抛出文中提到的所谓的DT1990PRO声音比T1好听的话题。其实在上文里,我已经给出了DT1990PRO 和T1两款耳机的声音差异。从声音整体素质上来说,DT1990PRO的解析度、控制力和频响方面会弱于T1,仅凭这一点就完全可以肯定DT1990PRO是不可能侵犯到T1地位的。从声音特色上来说,DT1990PRO是属于素质兼备听感的耳机,特别是在流行乐的诠释方面会更胜一筹,我觉得或许网络上所谓的DT1990PRO声音好听的原因就在于此,毕竟这年头还是听流行乐的人居多......。但是再仔细回味上文中关于T1的声音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T1不是一个善于表达人声的耳机,但在声场还原以及频响控制方面有着更加优异的表现,换句话说,T1实际上更加善于表达大编制或者新世纪这类纯器乐的作品。所以,到底选择哪一个,还得看您个人对于音乐偏好再做考虑。其次,这两款耳机的阻抗差异很大,一个250欧姆,一个600欧姆。其中DT1990PRO的阻抗相对要低一些,对于前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T1的600欧姆高阻抗若想发挥其真正完美的音质,那就必须花费更加高昂的代价来思考解码和耳放的搭配问题,当然可能甚至还要考虑到数播、数字界面和线电的搭配......最后,我认为DT1990RPO和T1都是非常值得买的耳机,毕竟到了这个价格层面的产品,即便上述我所提到的一些个体上的缺憾也不足以成为产品的绊脚石。所以只要想清楚上述2个问题,您就大胆地下手吧。本文作者极果见习体验师:zhuhanhep一直申请不到试用产品?可能是极果君对你还不了解!上传原创内容,可增加试用机会,点这里:
拜亚动力(Beyerdynamic) T1 II 头戴式耳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台湾谷津高档解码耳放HA2
本文介绍台湾谷津在2011年初新推出的高档产品HA2。这是一台现在很流行的“解码耳放”,即既是解码器,又内置耳放,并且可以独立作为解码器、独立作为耳放、或把解码和耳放一起使用的机器。
图为一台HA2样机,以及拜亚动力T1耳机。注意HA2是电源分体的,左边是独立的电源部分,右边是主机。
这台HA2样机,在3月份上海国际音响展上,整整给大家听了三天。展会结束后,便来到我这里,于是我按照我的方式,来评估一下它的表现。所谓“我的方式”,是指在我听熟悉的耳机系统中、和我所熟悉的参考机做一个对比,来把握HA2这台机器的水平、特点。
于是音源还是先用DENON
DCD2000AE,以模拟信号线和数字同轴线都接入HA2。试听用耳机为拜亚T1(手头没有HD800的样机)。
注意一下HA2的产品正面图,可以看到HA2这台机器有一个独特的设计——连续可调的增益。也就是说它的耳放部分的增益是可调的,而且是连续可调,是通过一个类似音量电位器的旋钮来控制。于是我们可以在面板上看到两个红鼻子——左边的是控制增益,右边的才是音量钮。
以前我接触过增益可调的耳放基本都是分几档的,比如莱曼有3档、V200有5档,但象HA2这样做成无级变速式的,还是头一遭。
T1耳机是一个动圈耳机里比较难驱动好的耳机,我用它来测试HA2的耳放部分,相信对它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作为对比的参考耳放是SOLO超线性版。
应该说,不论是HA2的耳放部分(作为纯耳放使用)还是SOLO超线性版,驱动T1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也许算不上“优秀”或“顶尖”,但绝对是良好的水平。同时,T1在两台耳放的驱动下,声音特性虽然有差异,但都是在我认为可以欣赏、可以接受的良好范围内——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耳放是过薄、过厚、过暗、过亮、或者过X的。
作为差异点,我觉得SOLO超线性的声底略更清爽和直接了当一些,HA2耳放的声底略浓厚、粘性多一点点(这应该是谷津设计师的口味,因为他的U1、U2都是这种声底)。两者的声场表现都很好。同时,我觉得SOLO超线性版驱动时,大致相当于把HA2的增益钮调到下午1-2时的情况。HA2的增益钮调得越大,一般来说声音越前冲一些。当然我们都知道声音冲过头是不好的,所以,至少在驱动T1耳机时,不能把增益开到最大,视所听录音的情况,一般可以在10点-下午2点的范围之间调整。
哪个好?我觉得不好说。有些录音会觉得HA2更好一些,有些录音则我更喜欢SOLO超。大致来说人声我更喜欢SOLO超一些——有些人会问,不是说HA2的声底更浓厚和黏性一点点吗?为什么会更喜欢SOLO超一点呢?也许这是口味问题,但我个人欣赏人声时,喜欢更“直接”一些的声音,而SOLO超无疑是声音更直接一些的,演绎人声在我听来稍微多一些感染力。
本次音响展上我也分别在SOLO超和HA2上听过HD800耳机,虽然没有拉到一起A/B,但我个人的感觉,和听T1耳机时,是类似的。两台耳放驱动HD800也都能达到良好的水平——也许不算顶尖,但无疑是良好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多会是一个个人口味因素的选择。
关于HA2那个增益控制钮,我想再补充几句:假如我把增益开得很小、音量开到较大位置,这样的声音为A,和我把增益开得很大、音量开到较小位置,这样的声音为B,那么A和B的声音,整体音量可以调整到大致相同,但声音本身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情况下声音会后缩很多,后者情况下声音会明显地前冲。
对T1来说,增益调到最小,和增益调到最大,都是不可接受的声音,出声不自然,一个“怪”(增益最小时)、一个“过冲”(增益最大时)。实际可用的增益调整范围,是中间一段。
所以我们不能把增益钮和音量钮视为“两个音量钮”,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对HA2的解码部分素质做一个大致的评估,我采用的办法是,天龙DCD2000AE的同轴输出接到HA2的同轴输入,然后DCD2000AE的模拟输出也接到HA2,利用HA2背后的模拟输入/数字输入切换开关,可以做到两种状态下的即时切换:1)天龙DCD2000AE的本身解码,2)天龙的数字信号经过HA2解码。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判断HA2的解码部分(同轴输入时)是怎么样的素质。
实际试下来,我觉得两者的差异是很小的,不能说经过HA2的解码后,得到的声音显著地超过DCD2000AE本身的模拟输出,声音的特性差异也并不大,但我觉得反复切换,可以感觉到HA2解码后,声音的质感清晰度有微小的提升。也就是说,可以认为HA2的解码比天龙DCD2000AE本身的解码“略好”。
T1作为一副600欧姆的高阻耳机,在HA2上的发挥正常,那么低阻耳机呢?我选了较有代表性的低阻耳机——歌德RS1i和GS1000,聆听后,觉得也有相当不错的表现。这是一种既有素质、也有不错听感的声音。由于HA2本身略浓厚与黏滞的特点,我觉得比SOLO超线性还听感略更好。不过,在用低阻耳机试听HA2时,我注意到它对供电质量还是蛮敏感的,虽然已经是电源分体的设计。我举个例子,我把HA2插在排插上使用时,音量开到下午3点位置,会有明显的底噪和电流声,后来我把HA2插到丽特P100上取电,这种底噪和电流声就彻底消失了。因此我觉得给HA2加一个干净的电源,还是有意义的。
我个人觉得HA2作为一台纯耳放、或者解码加耳放,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耳放部分素质和我的参考机SOLO超线性版大致各有千秋,但多了可调增益、可调偏流(Bias)的玩法,而解码部分比万元级的天龙DCD2000AE的解码要略好。这些都是体现HA2价值的地方。
由于是纯甲类的设计,HA2的发热还是很大的,现在是春季,但开机一个小时后,主机已经觉得有些烫手,甚至有机玻璃面板和两个红鼻子都是热的。假如是夏季的,发热量应该更大了。有些使我联想起家里用过的英国瑟顿放大器——它也是浑身火热,甚至音量旋钮都会发热的东西。
当然作为纯甲类放大器,既然是这个设计,就必然带来这样的热量。其实我们无须对机器是纯甲类还是甲乙类产生“偏见”。CLASS
A也好、CLASS
AB也好,都可以做出很好的声音,也都可以不好。这不是关键点。从声音上看,我前面提过的HA2的略带浓厚和黏性的特质,还是可以与纯甲类挂钩的,是纯甲类放大器的常见特点。
下面谈谈HA2解码器用USB线接入电脑时的表现。试听时的搭配是:我的BENQ笔记本电脑,USB方式接入HA2,耳机用歌德GS1000。注意HA2是要装一下特别驱动程序的,并非plug
and play。在谷津的官网上可以简单地下载这个文件,然后安装,安装完毕之后接上HA2,电脑就会自动识别HA2。
HA2的增益可调的功能真是颇为实用的,针对每副耳机可以做自己个人化的设置。比如GS1000耳机我喜欢把增益调得偏小(9点钟位置),这样出来的声音会柔和、不容易冲一些。
HA2作为一台USB解码器,效果是相当不错的。我用FOOBAR作为播放软件,试听了电脑硬盘上的不少音轨,得到的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不论是声场规模、结像素质、整体平衡感,还是细节,通过GS1000耳机都可以听到很不错的声音,各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问题、破绽或漏洞。我前面已经说到过,HA2和谷津的U2、U1一样,声底是略有些浓郁和黏滞的,搭配GS1000也就比较适合,我觉得比起SOLO超线性版来还要更适合一些。
下面我又要对比了。和谁对比呢?也许有人猜到了,还是和我店内的参考机——天龙DCD2000AE进行对比。也就是说DCD2000AE播放CD碟,而电脑播放该CD碟的抓轨wav音轨,用HA2解码。后端都用HA2的耳放推GS1000耳机监听。
实际做法是:DCD2000AE的模拟输出,用QED签名信号线接到HA2的模拟输入端。这样,把HA2的输入端切换到“模拟输入”时(Analogue),我从GS1000耳机里听到的声音,是DCD2000AE播碟片、经HA2耳放的声音;而如果我把HA2的输入端拨到“数字输入”(Digital),此时我从GS1000耳机里听到的声音,是电脑播音轨、经过HA2解码和耳放的声音。
就这样,只须拨一个开关,很简单。如图。
实际对比甚至可以做到“即时切换”,也就是我把CD机和电脑Foobar软件同步开始播放,这样我只要简单地切换Analog /
Digital开关,就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来自天龙CD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声音,而音乐的播放是连续的。简单吧?如果这两种声音之间存在差异,那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当然,如果不存在差异,那也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
老实说,来回切换DCD2000AE这台典型万元级CD机播放碟片的声音(HA2仅作为耳放),和HA2解码来自电脑的音轨,我通过GS1000耳机听到的声音,是存在细微差异的,但同时我不得不认为,HA2解码电脑的音轨得到的声音,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也就是说,电脑
- USB - HA2解码耳放 -
GS1000耳机,这样得到的声音,作为一套简洁的PC-FI耳机系统,已经很令人满意了。不去和CD机仔细对比的话,已经很难找问题了。
实际上,电脑 - USB - HA2解码耳放 -
HD800或T1耳机,都已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都是十分简洁实用的PC-FI耳机系统。&&用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对增益、偏流(Bias)进行调整,来获得自己最喜欢的效果。
不过,来自天龙DCD2000AE播放碟片的声音,和HA2对电脑进行USB解码的声音,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细微差异的,我通过“两者同时开始播放、即时切换”的方式,很真切地体会了一下这两者的差异。
如果要我形容的话,我认为最主要的差异点,在于:来自DCD2000AE播放碟片的声音,要更饱满、更活跃和生动一点点,而电脑播放音轨、USB解码的声音,在饱满度上稍差一点点,声音的生动感要稍微少一点点。听起来会让人感觉,CD碟的声音,似乎乐手们演奏得、演唱得更起劲一些,而电脑的音轨,似乎乐手们演奏得稍少了一点点那种“劲”。一句话总结的话,我认为电脑播放、USB解码的声音,稍微比CD机干瘪了一点点。
在这里请大家不要误解,事实上这种差异是很小的,单独听HA2为电脑解码,都难以察觉有什么可抱怨的地方,只是和CD机直接地来回切换,才能体会到那一点点的差异。而且我个人觉得,这个差异是PC-FI和传统CD机的本质造成的,并不是谷津HA2的责任。
为什么我说不是HA2的责任呢?因为我个人做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对比试听,即CD机播放原版碟,和PC-FI系统播放抓轨的音轨,大家都在16/44.1K的相同规格平台上比,得到的结果,就始终是CD机(DCD2000AE我的参考机)声音更饱满一些、更活生一些,而PC-FI的声音总要薄一点点,平板一点点。我开始倾向于认为这是PC-FI系统的某些本质特征造成的。和解码器水平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解码器,是低档、中档、高档,给它电脑音轨,和给它来自良好CD机的信号,我们得到的效果大致总是这样:CD机的声音饱满和活生一些,PC音轨的声音稍微欠饱满一些、干瘪一些。
造成这个听感的具体底层原因?我不知道,但凭聆听经验,我个人猜测和数字信号的读得方式、传输方式或许有某些关联。毕竟,我们知道USB传输界面并非一个很理想的音频传输界面,虽然技术人员们采取了不少办法去改进USB解码器的表现,我们到今天已可获得品质很好的USB解码器,比如谷津HA2、ARK
MX都是很好的USB解码器,但对任何一台解码器来说,给它来自CD机的高品质同轴数字信号,它或许都会状态更好一点点。
最终我个人的感受就是,谷津HA2本身是一台品质很好的USB解码器(用USB端和电脑连接时),和ARK
MX类似,都是我接触过的优秀的USB解码器。不过,无须神话它作为USB解码器给电脑解码时,音质可以超过多少价位的CD机,没有这个必要。实话必须实说,我仍认为DCD2000AE那种万元级的CD机,可以获得我喜欢更多些的声音。但——另一句实话是,HA2连接电脑解码时,获得的声音真的已经good
enough了。不和CD机对比,很难有什么好抱怨的。
谷津HA2这台机器,至此我个人给它的大致评语是:1)其解码素质至少可达到美国三小强的级别(注意是级别,因为三小强解码器彼此之间的风格也是不同的,风格和口味因素在此不可判断),解码部分的声音相当中性;2)其耳放素质可达到SOLO超线性的水平,推一些耳机时会比SOLO超线性更“合适”一点点(不是更好,而是特性合适一点);3)作为USB解码器,直接连电脑使用,是一台效果相当不错的PC-FI一体机(解码+耳放);4)它的可调增益、可调偏流的设计,增加了它的可玩性。
就是这么四点。
至于HA2能否justify它超过万元的售价,我想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打个比方,我们知道美国三小强解码器的耳机口差不多都是附送的,不可能有太高期望。假如美国三小强的内部耳放水平,都有SOLO超线性的水平,那三小强能否卖个12000元呢?我想还是会有人买单的。
我们可以把谷津HA2很近似地想象成一台耳放有SOLO超线性版水平的“小强”,而且既可以做纯解码用、可以做纯耳放用、也可以作为解码耳放一体机用,USB解码的水平高于“美国小强”,另外还带有可调的增益、可调的偏流设置。这样的一台机器,卖一万多的价位,是否就有人愿意买单了呢?我觉得应该还是有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亚动力a2耳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