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发展总体态势

关于深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_新浪新闻
关于深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态势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始终坚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积极创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2012年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完成本市生产总值12950.1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额2314.4亿元,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8.8亿元,增长1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2.1亿元,增长10.6%,均完成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8%,比预期目标低1.2个百分点。但受外部需求萎缩、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1.4亿元,增长7.3%,比预期目标低4.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2713.7亿美元,增长10.5%,比预期目标低2.5个百分点。
   约束性指标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2.42%,低于控制目标0.58个百分点;初步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4.25%,完成计划目标;万元GDP水耗15立方米,下降11.7%,降幅超过计划目标6.7个百分点,比2010年累计下降24%,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新跃升。本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美元,跻身两千亿美元级城市俱乐部。经济发展效益呈现“三个领先”:人均GDP超过1.9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1亿美元,每平方公里产生的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超过2.25亿元,均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三个新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7%,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8%,均为历史最高水平;资源消耗总量实现“三个下降”:用水总量下降0.61%,汽柴油销售量下降1.79%,制造业用电量下降1.06%。这标志着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实现了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推动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三年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首位。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实施《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和10个配套政策文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81%,工业领域研发支出位居内地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为40.3%,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华大基因科学家王俊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运行,国家基因库正式开工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全面启动。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80家,累计达到757家。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第4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及分析、超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组织实施高技术重大攻关项目47项。深入实施“孔雀计划”和人才安居工程,引进16个高层次海外人才团队。成功举办第14届高交会。
   3.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出台鼓励总部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市区各级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重大项目分级协调等服务企业制度,形成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23个基地集聚区的规划全面启动,第一批9个基地进入建设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2784个项目提供超过40亿元的扶持资金,推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总规模达到12480亿元,增长25.5%。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旭硝子玻璃基板项目实现量产,长安标致雪铁龙项目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金融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总资产近5.5万亿元,新引进6家金融总部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深交所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29家,继续排名全球第一。新注册股权投资企业1450家,注册资本超过800亿元。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四位。文化产业增长19.6%,高于GDP增速9.6个百分点,第8届文博会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获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顺利推进,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和高端旅游业发展加快。荣获“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4.内外需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6.5个、2.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48.1%,为历史最高水平。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政府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民间投资比重达到54.2%,原特区外投资比重达到72%,均创特区成立以来新高。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大运中心等工程获6项鲁班奖和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实现内地城市“双冠”,其中出口总额实现20连冠。外贸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出口增速高于外贸出口增速27个百分点,进料加工出口增速高于来料加工32个百分点,超过2000家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
   5.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1500元和560元,均位居全国前列。就业形势平稳,全年新增就业人数9.94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加大,开工建设3.8万套,超出全年目标0.3万套,竣工1.8万套,提供2.39万套。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期间涉及我市的65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已全部落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筹建,中国资本市场学院挂牌成立,生物、新材料、先进技术等特色学院启动建设。市第六高级中学、龙岗高级中学等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全年新增幼儿园学位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1.55万个;普高学位7750个,超过计划目标1000个。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成开业,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等投入使用,新增病床3100张。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三期开工建设,打通32条断头路,全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4.5%,成为全球第11个日均公交客运量突破千万人次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172家公共图书馆与200台自助图书馆实现一证通。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宝安书城、龙岗书城等项目稳步推进,《走向复兴》等四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加大,社会建设“织网工程”和“风景林工程”加快实施,“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各类综合整治行动成效突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全面加强,市民安全感明显提升,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7.8%,110接报刑事警情下降35.6%,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达到98.5%。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户籍人口数量接近300万。出台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8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全市社会组织数量超过5600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志愿者之城”成为城市新名片,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6.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正式获批,为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出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的融资新模式,全年市投控、特区建发、地铁集团融资154.7亿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资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机制进一步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管办分开”改革加快,按法定机构模式设立公立医院管理理事会和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立医院所有药品零加成。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市聘任制公务员超过3000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取消、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13项,清理幅度达32.2%。龙华、大鹏新区正式成立。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主体工程完工,京深高铁全线通车,厦深铁路深圳段等对外战略通道建设加快,深中通道确定工程方案,深汕公路二期等建成通车。外溢型发展稳步推进,深港合作更加紧密,前海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政策获国家批复,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广深港高铁、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深圳通与香港八达通实现互联互通。全面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年度考核32项指标全部达标,其中13项指标达到全球、全国或全省先进水平。深莞惠一体化建设加快,“经济互融、生活同城”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深汕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双转移”、“双到”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7.特区一体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全面完成,法律法规一体化顺利实现,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稳步推进。原特区外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GDP总和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6.5%左右。三年来,原特区外地区市级政府投资1139.1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29亿元,原特区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大幅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与2009年相比,原特区外地区建设用地范围内次干道以上路网密度由2.2公里/平方公里提高至2.7公里/平方公里,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78%提高到90%,燃气管网覆盖率由16%提高至43%,千人总体学位数由78个提高至98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6平方米提高至13平方米。
   8.低碳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际低碳城建设正式启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碳排放管理的地方法规,碳排放权交易准备工作有序开展。通过第三次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场复核。开展PM2.5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妈湾电厂3、4号机组完成脱硝改造,400家企业工业废气治理顺利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大沙河上游段综合治理、龙岗河干流一期、福田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顺利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达标。新建污水管网323公里,完成龙华、观澜、平湖等8座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79.5万吨/日,总处理能力达到469.5万吨/日。“公园之城”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快推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新建和整理绿道1012公里,全市绿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全年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2104辆,总数达到5139辆,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500千伏鲲鹏变电站扩建工程投产,迭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4号储罐项目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正式向深圳、香港供气。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长期快速发展后经济进入稳定增长区间,必须更加注重增强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动力;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市民对美丽深圳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更加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文明程度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必须更加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应对,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2013年国内外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2年高出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各种短期风险和中长期挑战相互交织,复苏进程仍面临诸多变数,部分国际权威机构近期警告世界经济或陷入新一轮衰退。一是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继续好转,失业率逐步下降。但其复苏的产业基础仍不稳固,政府财政和债务风险仍有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挑战。二是欧洲债务问题暂时得到控制,欧洲央行和德、法等核心国家捍卫欧元区的态度坚决。但欧盟政策仍将在稳定增长和紧缩财政之间摇摆,经济低迷的形势难以出现大的改观。三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经济普遍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将增加其宏观调控难度,可能制约其经济回升力度。此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这些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制约。总体来看,2013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整体表现有望略好于2012年,我市外贸和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将有所改善。
   国内环境。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仍有较大回旋余地。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居民消费,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总的来看,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仍将长期趋好,各大权威机构也普遍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012年。这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深圳发展趋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人均GDP已近2万美元,接近台湾、韩国水平,经济也从高速增长逐渐步入平稳增长阶段,但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开始显现,我市经济发展正逐步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依赖低成本劳动力投入向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外需向内外需协调发展转变、由单纯追求物质增长向追求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可望保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一是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将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来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改革“红利”将更加显现。二是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第4代移动通信、超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商业化前景喜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达到GDP增速的2倍以上,为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三是新增长极建设加快。光明、坪山新区保持快速发展,龙华、大鹏新区运作机制逐步理顺,前海先行先试政策渐次落地,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内需拉动作用更加突出。国家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系列政策,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本地消费和工业品内销将保持两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轨道交通三期等基础设施项目陆续投建,投资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我市经济发展中部分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仍面临需求不足、成本较高等困难;企业产能继续外迁;外需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制约出口增长等。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2013年工作,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深圳经济特区新一轮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深圳质量”理念,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锋城”。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预期性指标
   ――本市生产总值增长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左右。
   2.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4.25%;
   ――万元GDP水耗下降5%;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目标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为准。
   四、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2013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全面落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及配套文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作用,加快深圳国家基因库一期工程、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支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快速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载体,推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2013年,全社会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9%;新增各级创新载体1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5家。
   2.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超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若干重大突破。支持行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技术攻关。2013年,组织实施50项以上高技术重大攻关项目。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机衔接的机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2013年,组织实施30个国家级和60个市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办好第15届高交会。
   4.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推进深港技术创新合作基地建设,促进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基地和研究院发展。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新技术新产品转移中心。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项目。
   5.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要素多部门联动、覆盖全链条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争取新三板试点。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构建专业化、网络化的专利服务和标准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着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继续实施“千人计划”和“孔雀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研发人才及团队。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校,高起点建设2-3所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学院,培养不同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扩大人才安居工程试点,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新环境。2013年,引进10个以上高层次海外人才团队。
   (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组织实施产业专项资金扶持计划,2013年安排扶持资金30亿元,扶持项目1000个以上。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省资金支持。积极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超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推进智慧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年内竣工,加快康泰生物研发生产基地、瀚宇药业多肽药物生产基地和腾讯滨海大厦、百度国际总部及研发中心、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同方(深圳)云计算研发中心等工程建设。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左右。
   2.进一步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完善通信设备、汽车制造、新型平板显示、数字化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推动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等项目实现稳产,完成研祥生产中试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怡化公司金融自助设备研发测试中心等项目投产。支持军工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军民结合的高技术产业项目。
   3.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以前海开发开放为契机,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努力将前海建设成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完善金融产业空间布局,强化福田中央商务区、前-后海中心区、蔡屋围等金融集聚区的功能。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行业,继续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年内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投入使用,第一创业大厦、华安保险总部大厦竣工,加快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太平金融大厦、招商证券大厦等项目建设。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8%,引进金融机构15家以上,股权投资企业累计达到4000家。
   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现代物流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推动深圳港由大港向综合性强港转变。机场T3航站楼年内投入使用,尽快发挥“双跑道+新型航站楼”整体功能,巩固深圳机场的枢纽地位。中外运平湖物流中心、粤信物流基地二期等工程年内完工,加快华南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和盐田港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9%左右。
   5.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突出科技支撑和创意引领,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文博会、文交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圳文化产业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前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动漫大厦及文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深圳创意信息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6.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一步巩固我市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企业业务流程设计、知识产权研究等外包领域的优势。2013年,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超过20亿美元。大力推动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咨询设计、商贸会展、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
   7.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大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和品牌创新力度,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创新型和高端化发展,促进第二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演进。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力争在黄金珠宝、服装、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继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低端企业清理淘汰力度,引导企业合理有序转移。
   8.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载体建设为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区域建设,促进产业布局科学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园区。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加快旧工业区改造,推进华为科技城、大沙河创新走廊和笋岗-清水河片区等重点片区改造示范项目,高规格规划建设宝安松岗、龙岗坪地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积极推动保税区转型升级,完成盐田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加快坝光片区国际生物产业园建设。
   (三)促进内外需协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努力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及相关细则,进一步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建设运营。积极开展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推介招商,在金融支持、研发资助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巩固投融资改革成果,探索融资资源配置的新途径、新机制,促进市投控、特区建发、地铁三大集团融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社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9%。
   2.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责任目标制和分级协调机制,加大项目协调和推进力度。建立重大项目用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重大项目早日落地。加强重大项目规划培育工作,提高重大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项目储备库管理,实现重大培育项目、前期项目、建设项目的“三级”梯度管理模式和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重大项目计划安排341个项目,其中建设项目208个,总投资57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18亿元;前期项目133个,总投资3911亿元。
   3.提高政府投资质量。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厉行节约的原则,着力提升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规范政府投资投向,优先保障“十二五”规划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创新政府投资计划编制和实施模式,加大政府投资计划滚动调整力度,完善项目动态跟踪体系,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精细化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审批流程、严控建设标准,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引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稽查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4.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引导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落实节能产品补贴等促进消费新政策,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健康消费、社区消费、虚拟消费等新兴消费和高端消费。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出台实施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推进罗湖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加快华强北商圈升级改造,加大深圳湾商圈的整合推广力度。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600亿元。
   5.优化外贸结构。贯彻国家和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细化落实相关配套措施,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一般贸易,积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以外贸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企业。2013年,服务贸易比重达到15%以上,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
   6.着力拓展国内市场。利用政府组团、行业协会组团、资助参展费用等形式,鼓励企业参加国内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支持企业拓宽内销网络,鼓励企业开设品牌专卖店和专业市场,引导企业利用“深商E天下”等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7.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调研服务企业活动,完善市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业务指导。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落实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
   8.加强经济预警分析和运行调节。建立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分析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动态跟踪,强化国际国内形势监测预警和分析。加强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管理,保持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基本稳定。提高煤电油气调节和保障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电网现代站、迭福LNG项目、天然气输配管网等规划建设,完善成品油储运体系。
   (四)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市民
   1.办好市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稳步扩大南方科技大学招生规模,加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8所,推动龙华和大鹏新区新建高级中学的规划论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职、高技学校,全年增加公办学位1.85万个。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促进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
   2.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及毕业生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和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整体保障水平。认真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若干规定,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建设运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2013年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3张。加快推进市儿童福利院、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业务大楼维修改造等项目建设。创新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做好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工作。
   4.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加快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新明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学府医院、健宁医院、市肿瘤医院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儿童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年内投入使用。2013年,新增病床1000张,每千人病床数和医生数分别达2.6张和2.3人。推动医疗服务分流,优化就诊流程,强化双向转诊,扩大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切实改善就医过于集中大医院的状况。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5.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落实差别化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居民首次购房需求。完善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房轮候办法,确保公平分配。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2013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套、竣工2万套、提供2.5万套。
   6.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加快轨道交通三期工程7、9、11号线建设,推进6、8号线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调整和四期建设规划研究。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沿江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彩田路北延段等项目建设,推进外环高速、南坪快速路三期、坂银通道、坪盐通道等前期工作,打通33条断头路。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完善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加快原特区外公交设施建设,推进龙华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前期工作。2013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5%。
   7.增强文化软实力。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市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大鹏所城二期保护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继续办好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节庆活动,实施精品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我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8.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继续实施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整合基层管理和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管理“1+5”文件相关配套政策,有序扩大户籍人口比重。2013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325万人。继续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提升市民安全感。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黑名单制度,提高检测能力,加大抽检力度,严管重罚,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推进药品电子监管,提升药品安全保障能力。2013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食品监督抽查总体合格率、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达到95%、98%。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设“美丽深圳”
   1.扎实推进低碳城市试点。推动出台低碳发展促进条例,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市场化机制。研究制定产业碳排放准入门槛,开展产品碳标签试点。力争政府投资新建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开展低碳园区、社区和企业示范试点。加强低碳宣传教育,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合理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选择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2.高水平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加快国际低碳城会议会展中心等启动区项目建设,引进一批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低碳发展试验区、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区、低碳产业示范区和国际低碳合作引领区。积极筹备国际低碳城市发展论坛。
   3.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继续加大节能降耗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节能降耗重大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等。加快推动全市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及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
   4.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扶持计划,鼓励资源再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组织编制政府绿色采购目录,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5.着力优化水环境。加快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西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不断完善输配水网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100%达标。投资18亿元启动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河流整治责任体系,继续实施观澜河、茅洲河、坪山河、葵涌河等重点流域及珠江口、深圳湾、大亚湾三大水系治理工程。努力解决局部区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推进沙井、固戍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前期工作。实施污水管网接驳完善工程,打通关键节点,推动已建污水管网组网运行。2013年,新建污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加快上洋、燕川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争取早日消除城市内涝区。积极建设节水型城市,大力推进海水和再生水利用,争取成为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
   6.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严格控制扬尘污染。进一步扩大PM2.5监测范围。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运行推广力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1700辆以上,加快出台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私家车的配套政策。积极推广应用国IV柴油,加快淘汰黄标车,全方位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完成全市电厂现役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和烟气降氮脱硝工程。
   7.增添城市绿色。积极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启动建设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继续实施绿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田头山、铁岗-石岩等自然保护区。2013年,建成121公里、3.3万亩生态景观林带,新建改造50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7平方米。
   (六)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众同步享受发展成果。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不合理过高收入的调节管理。2013年,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2.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务员职位体系,完善聘任制公务员合同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法定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岗位管理、工资分配、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
   3.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监管,规范社会组织非营利属性,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4.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模式。加快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争取在完善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土地市场化建设、增强土地科学调控能力、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和完善土地管理法治环境等五大关键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要手段,推进存量用地开发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013年,新增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存量用地供应不少于10平方公里。
   5.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和监管相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实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制度,稳步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
   6.继续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分开”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切实减少市民就医费用。加快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创新,出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实施意见,支持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实施特色化经营,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
   7.加速特区一体化进程。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特区一体化新三年(年)实施计划。加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发展。推动大空港地区、深圳北站商务区、光明门户区、坪山中心区等规划建设,加快改善原特区外地区市容市貌。2013年,市级政府投资投向原特区外地区的比例达到73.6%,优先保障交通、医院和学校等重点民生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区一体化建设。争取原特区外每千人总体学位数提高到100个,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1%。
   8.提升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重要作用。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深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重点引进投资管理、销售结算、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2013年,引进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10家以上。创新深港澳合作新机制,落实CEPA及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有关安排,拓宽深港澳交流合作领域。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等平台开发建设,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深圳河治理四期工程。加快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大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合作力度。深化与粤东西北及周边省份合作,积极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两地联动机制。加快对外战略通道建设,确保厦深铁路、广深沿江高速年内建成通车,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建设和深中通道前期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双转移等工作。
   9.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扶持政策和支撑服务体系,支持行业龙头和优势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大力开展技术、管理和品牌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在境外并购优良资产。充分发挥综合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  (原标题:关于深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复苏态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