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榴弹炮和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炮谁的弹着点

重型武器:大炮(探究式科普丛书)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在近代战争史上,大炮被称为“战争之神”。如果说战争是一曲交响乐,那么大炮无疑是其中最重的音符。它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着战场上的任何东西,瓦解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口径等于或超过20毫米、用火药燃气压力作为能源,抛射弹丸的身管类武器,都可以被称为大炮。
大炮的前身,被称为火铳。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元朝,以青铜来制作身管,口径达到105毫米。
第一节历史回眸——古代大炮的发展
自从中国的炼丹师发明了火药,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种黑色粉末的军事用途。经过唐朝后期、五代和两宋的不断探索,火铳、大炮在元、明两代开始趋于成熟,并在明朝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到明朝,政府就有了专门制造大炮和火药的工匠,并且建立了以大炮、火铳为主要武器的神机营。到清朝咸丰年间,又重建了这一编制。明朝航海家郑和在远下西洋的船上,就装备有大炮。
1.举步维艰——古老的前装滑膛炮
早期的大炮非常笨重,动不动就有几千斤重,其材质有铜有铁,甚至有以硬木做的山寨版大炮。火药传入西方以后,大炮开始在西方快速发展。14世纪,欧洲出现了发射石弹的大炮,到了15世纪中期,大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大炮成为军队中一种重要的武器。如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就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
中古时代的大炮,被用做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用来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在这段时期里,大炮在战场上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因为当时的大炮仍非常笨重,作战时很难移到新的位置上开火,对能快速移动的步骑兵威胁有限。
中世纪的欧洲,征战不休。战争对炮弹的迫切需要,不断地刺激大炮制造技术的发展。在这一推动过程中,很多着名的科学家也应运而生。比如17世纪的伽利略,他提出了弹道抛物线理论,另外,牛顿对空气阻力也进行了研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年),采取减轻大炮重量和使大炮标准化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大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来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的过程。
到17世纪末,欧洲已有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格里博弗尔,致力于提高大炮的机动性,并使大炮进一步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大炮口径,使大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此外,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锤。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从而大大提高了对敌有生力量的杀伤力。
2.道高一尺——后装线膛炮的出现
从大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主要发射实心球弹,也有部分大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榴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这种结构主要是为了前装弹丸的方便。这种大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且射程近。为了增加大炮的射程,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
1846年,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大炮的威力和射击精度,也增大了大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也得到了改善,大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的出现,是大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使用。滑膛炮,则以迫击炮、坦克炮等形式继续被使用。
由于榴弹炮的射程太近,所以人们就加长大炮的身管,这种长身管的大炮被称之为加农炮。由于当时欧洲海战的盛行,人们把大炮也搬上了军舰,称之为舰炮。后来,迫击炮、坦克炮、航空炮、火箭炮等也相继出现。
3.科学组合——大炮的构造
我们知道,在战场上,大炮不仅要打得准、打得远,还要打得稳,现代大炮的架构使得大炮的这些性能成为现实。
通常,大炮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是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的;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是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的。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部分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大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确定大炮的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部分,则是用于射击时支撑大炮,在行军时作炮车之用。
第二节轰天之雷——古代和近代的大炮
从13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是18世纪,这四五百年的历史中,大炮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但是这一段时间也产生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炮种类,比如超大口径的臼炮。
1.生来就是口气大——臼炮
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3~1:12)、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大炮。因其炮身短而粗,外形与中国的石臼非常相像,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臼炮口径小、方便携带,也就是后来的迫击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用来发射石弹。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就有很多是臼炮。如造于1377年的大口径轰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炮。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把威力较大的大炮,称作将军炮。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使用的都是大口径臼炮。由于当时金属铸造工艺还不精湛,无法铸造长身管大炮,因此就其弹道特性和身径比来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径大炮,大多是臼炮。
由于臼炮的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因此多被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日俄战争中,日军曾用280毫米臼炮,对旅顺展开地毯式轰击,击沉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多艘战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在欧洲的壕堑战地区,广泛使用臼炮对对方阵地进行攻击。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美军的小戴维(口径为914毫米,实际上是迫击炮)、德军的卡尔臼炮(口径为540毫米)等大口径臼炮,其中卡尔臼炮曾经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攻城战和1944年的镇压华沙起义。
2.横空出世——佛朗机炮
到明朝初期,我国的大炮技术就已位于世界前列。
但是后来明政府将制作大炮的工匠视为奴隶一般,大炮技术创新得不到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国大炮技术水平逐渐落后于西方各国。明朝后期,为了抵抗倭寇和我国境内北方后金的入侵,明朝政府不得不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大炮。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佛朗机炮,又称佛狼机炮,是明代由欧洲传入的一种大炮。这种大炮在明代军事史料里常有记载,深受军队将领的喜爱。佛朗机炮,与其他大炮的不同点在于子炮的设计。子炮就是将开炮一次所需的火药量装在里面,开火后直接将使用后的子炮提出,再装进新子炮,这样便可减去直接倒进火药所需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佛朗机炮和现在的炮弹有些类似,直接提高了射击速度,同时也防止了装药过多引起炸膛。
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担任广东巡检的何儒,在停泊于澳门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上,发现了一种新式大炮,这种大炮射程达2000尺。两年以后,他想方设法获得了这种大炮的制造方法,为祖国抵抗倭寇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
发及百余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郎机炮由铜制成,大的有上千斤,小的仅有150多斤,形式多样,备有五枚子铳,并可以快速射击。其实,早在明朝时期,这种武器的第一批就已经造出,当时称为“佛朗机”。《明世宗实录》中也曾提到“中国之有佛朗机诸火器,盖自儒(何儒)始也”。
当时明朝称西班牙、葡萄牙为“佛朗机”,因此就以其国名来称呼这种武器。
后来,人们将佛朗机的子母炮管构造运用到当时的鸟铳(火绳枪)上,则称为子母鸟铳或称掣电铳。掣电铳由明代赵士桢首先研制出来,其中“掣电”之名就是说发射速度快的意思。
3.抗倭英雄——虎蹲炮
我们知道,戚继光是有名的明朝抗倭将领。
其实,虎蹲炮的发明就有他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在与倭寇作战时,发现佛朗机炮实在过于笨重,非常不利于随军作战。于是,他召集工匠,想要创造一种比鸟铳威力大、比佛朗机炮轻便,且能防御大队敌人的火器,这就是着名的“虎蹲炮”。这种炮“比鸟铳,一可当百”,也就是说,威力和一百支鸟铳相当;比佛朗机更轻便,更便于携带,而且野战时机动性强,也可防守要塞。
现在,我国还存有一门36斤的铁制虎蹲炮。
这门虎蹲炮是用熟铁铸造而成的,每次发射时只用火药400克,可发射25克重的铅弹100枚。为了防止弹丸过小而炮膛较大,所导致的气密性不足的弊端,则需要再用重1.5千克的大铅弹或大石球,封住炮口(如用大铅子,小弹丸可酌情减少),这样射程也大大增加了。虎蹲炮非常轻便,可以随步兵队列行进。虎蹲炮展开射击速度快,因此能有效地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另外,由于其弹道曲线大,可以大仰角射击,因此被称为最早的迫击炮。
4.红衣骑士——红夷大炮
在中国明清时期,荷兰、西班牙等国家被称为红夷(因为他们的头发是红色的)。在明朝,有很多西方传教士、商人、海盗来到中国,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大炮制造技术,其中红夷大炮最为典型。
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只是从荷兰进口的。实际上,当时明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被称为红夷大炮。这些大炮平时盖着红色的炮衣,以讹传讹,就成了“红衣”。实际上,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荷兰侵略台湾省,我国与荷兰关系恶化,大多数大炮则是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买来的了。由于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后来,中国以红夷大炮为样本,仿制了大量的大炮。但是由于铸造技术有限,不能和进口的相比。
红夷大炮与中国制造的大炮相比,炮管更长、射程更远。明朝前期,火铳大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状,炮管也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形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更少,火药气体密封性也不够好,因此射程不够远,此外容易过热、射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很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且铜比铁软得多,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这样,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成本太高,其唯一的优点,就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原来,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炮管长,管壁厚,而且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的炮耳支撑在炮架上,大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击的角度,配合火药用量,便可调整射程;炮身上还设有准星和照门,因此可以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确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约为3米,口径在110毫米~130毫米之间,重量在两吨以上,称得上是当时的重型大炮。
红夷大炮较为突出的优势表现在射程方面。对重型大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到现在也还是没有改变。
  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1500米,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
在当时来说,操作大炮是一项危险的工作;而1500千克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4000米之外。史料上记载的最远距离达十里。当时的十里,相当于现代5000多米,这在当时是个相当惊人的数据。当然,也曾经有人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大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大炮的射程来定的,到16世纪末期所指的领海是3海里,约合5.5千米)。超远射程的红夷大炮,与开花弹结合,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那么当时的作战方针是怎样的呢?原来,当时的战法就是: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的射程之内,然后用开花弹集中火力射击,效果显着。
5.反击沙俄的利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清朝建立以后,政府很重视红夷大炮的发展,但是对佛朗机炮却很轻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药局和炮局,这两部门专门负责制造火药和大炮。康熙年间,就曾经铸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用于抗击沙俄入侵。
这一将军铜炮现存于军事博物馆。
但是,清政府只是一味地加重大炮的重量,技术上却没有任何创新,以至于到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上竟有重达4000千克的大炮,射程却仍然不及英军的舰炮。清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大炮技术彻底没落,甚至还没有明朝时期的水平,开花弹的制作技术也已失传。
左宗棠征战西北平复叛乱时,从一个明代炮台遗址,发掘出数百枚开花弹时,不由得仰天长叹,中国300年前就可以制造这种炮弹,到如今却失传,被列强所欺。
清朝的大炮,只能发射实心炮弹,而且很难移动,射击范围也是固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侵略者的军舰,就是借着涨潮的浪头,突破了中国大沽口的炮台封锁线。中国的大炮没有炮架,只能固定在炮台上,因此很难调整射程,以至于最后成为摆设。
第三节血火炼就——现代大炮发展历程
西方,尤其是欧洲,主导了现代大炮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市民的枪弹穿透了骑士的盔甲”,可见,火药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巨大作用。从另一方面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促进了枪炮的改进和扩大生产。殖民主义的兴起,也促使西方列强制造出了更为先进的枪炮,来掠夺殖民地。
前面我们对古代大炮的发展已经有所介绍,那么,近现代大炮的发展又经历了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从19世纪中叶以后说起,介绍现代大炮的发展历程。
1.炮身内膛结构的发展
早期的大炮炮身内膛为光滑的圆腔,由青铜或铁铸造,弹丸由炮口装填(又称前装滑膛大炮);主要发射球形实心弹丸,射程和射击精度都不尽如人意。19世纪中期,大炮开始采用了发射长卵形弹丸的前装式线膛炮管(即在内膛壁上加工若干条螺旋槽),称为膛线。
线膛炮对目标的破坏力和命中精度都有显着提高。
炮身尾部闭锁机构的研制成功和无烟火药及高级炸药的发明,进一步促使了炮弹装药结构的改进和后装线膛大炮的产生。
炮身尾部闭锁机构,能够提高大炮的气密性。而使用后装大炮的话,则很容易泄气,因此没有足够的抗爆炸强度。1845年,意大利人卡瓦利将炮闩、药室和线膛三者结合,优化了后装线膛大炮的结构。随着楔式炮闩与螺式炮闩的研制与改进,后装大炮性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被各国采用。这种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动。后装线膛大炮的诞生,甚至可以看作是大炮的重生,大幅度地提高了大炮的射程、精度与发射速度。
近20年来,随着长杆式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的出现,滑膛结构再度得到重视。当前,各国新一代的坦克炮与反坦克炮炮身内膛的结构普遍采用了滑膛,只有英国等少数国家还在沿用线膛炮。
2.炮架的发展
最早的炮架非常简单,只用槽形木架来支撑炮身。到15世纪后期,炮身上开始采用了炮耳轴。将炮身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这样就可使炮口升降,从而调整射程。这种与炮身通过炮耳轴,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在发射炮弹时,其全部的后坐力都作用在炮架上。这种力非常大,炮身移动范围也很大,所以每射击一次,都要重新瞄准,这样也就限制了射击速度的提高。
19世纪末,大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一装置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称为弹性炮架。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整个炮身不会往后移动。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大减小,因而大大减轻了全炮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其发射速度,这是大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除迫击炮和无后坐炮外,现在的大炮几乎都采用弹性炮架。随着机械、液压和电气技术在炮架上的综合应用,现代大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后坐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3.运动部分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兵书上说,兵贵神速。因此,使笨重的大炮动起来,也就提高了大炮的战斗力。
早期大炮多用于攻守城堡或海防战斗,其运动性差,只能靠人力进行移动。到15世纪最后几年,出现了可运动的野战大炮,这种大炮就是把青铜铸造的大炮装在马拉的两轮车上。后来机动车辆出现了,除了铁道炮直接在铁轨上运动外,野战大炮在采用畜力拉曳的同时,逐渐采用了机动车牵引,俗称“牵引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及履带车辆的出现,为大炮的运动方式,开辟了一条新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履带或轮式自行大炮也相继产生。
同时还出现了带辅助推进装置的自运式牵引大炮,使大炮在短途内可以自行转移,且成本及维修费用也大大低于自行炮。
4.大炮的综合化
大炮的弹丸,由石弹、铁弹发展到铅弹,由球形实心发展到长卵形爆炸弹,再到现在的长杆形穿甲弹。随着大炮结构的改进、新材料的出现、炸药质量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大炮已装配有各种类型的弹药,并由非制导的各种弹丸发展为末段制导,能自动寻找目标的战斗部。
炮用弹药性能的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大炮系统的威力。
早期大炮都是用眼睛直接瞄准,将楔块垫在炮口下部,结合装药的多少来调整射程。因此,只有最熟练的炮手,才能操作好大炮。明朝末年,明军在宁远以重炮抗击后金军队,就是占了炮手训练有素的便宜,努尔哈赤就是被明军用大炮击伤而死的。虽然后金军队也有不少大炮,但是由于没有炮手操作,其射程和威力都不足以和明军抗衡。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大炮上开始应用了光学瞄准装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简易的光、电结合的火力控制系统。随着各种新学科的发展,当代一些大炮,已发展成为一种自动化观测、计算、信息传输与控制的综合射击系统。
这种大炮系统集中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成就,在现代常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5大炮设计理论不断更新
大炮设计理论的发展,是与各种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与弹道学理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另外,大炮理论的发展也受到战场需要的推动。
1724年,英国的罗宾斯出版了《炮兵学新原理》一书,该书第一次将科学理论应用到炮兵学领域之中。弹道学的发展,使人们基本掌握了火药燃气压力在膛内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射击时大炮的受力情况,为建立大炮设计理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流体力学的发展导致了液压制退机的诞生,同时,炮架结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879年,卡奈发表了《液压制退机理论》,该书提出的着名的卡奈公式,至今仍然是液压式制退机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1896年,俄国杜梁霍夫也发表了液压制退机方面的着作。
这些着作都是在“液体不可压缩”的假定条件下,进行论述的。
20世纪中期,一种新的计算液压式制退机的方法出现了,这一方法的明显优势就是将液体的可压缩性也考虑进来了。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与土壤力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使炮架强度理论,更接近于实际的射击状况。随着金属材料与工艺的改善,材料自紧技术在大炮身管中的广泛应用,新的身管设计理论又将建立。
6新能源大炮异军突起
现代的枪炮大多以固体火药作为发射能源,由于受到火药性能和身管材料性能的限制,受到大炮自身威力提高与机动性下降矛盾的约束,因此,要大幅度提高现代大炮的综合性能难度很大。不过,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电磁炮、电热炮、液体发射药炮等新能源大炮的出现,使传统大炮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炮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电磁炮,采用强大的电磁能作为发射弹丸的动力。在这方面,国外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85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签订了发展超高速电磁炮的双边协议,并已成功地发射了质量为284克的弹丸,初速达每秒4000米。
电热炮利用电弧或激波加热轻质气体作为推进剂,使弹丸获得较高的初速。原苏联研制的“F-2”坦克上,就已试验采用此原理。
将液体发射药应用到大炮上,能大幅度提高现有大炮的性能。美、英两国于1989年,已向国防研究机构正式提出,发展液体发射药大炮的技术提案,认定这是一个在近期内,能提高北约各国大炮战斗性能的实际而有效的办法。目前,美军正在开展新型号产品的研制。
当然,要将上述大炮用作实战武器,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末解决。
这就需要人们在较长的时间内,付出巨大努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开始建立自己的兵器工业系统,大炮技术从仿制他国产品发展到自行设计、研制。目前,我们已能设计与制造世界一流的大炮,全国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并拥有一批国防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一支较强的国防科学技术队伍,这些都是我们向“国防现代化”迈进的基础与力量。
7.当前大炮发展的趋势
随着东西方两大对抗集团威胁的消失,北约和前华约的多数国家都削减了大炮系统的种类与数量。英国部队目前仅部署155毫米AS90自行大炮系统,与227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美国陆军也仅仅装备155毫米M109A6“帕拉丁”自行大炮系统和多管火箭炮系统。今天,155毫米已经成为通用的口径,有关大炮弹药的设计,几乎全部集中于155毫米弹药。尽管有些国家在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中,大量使用精确制导弹药,但是,目前的战场还是离不开自行大炮的。
与方兴未艾的精确制导弹药系统的开发和装备相比,野战大炮在有些方面已显得滞后,尤其是在平台设计方面。一些国家正将大炮的性能转向情报、监视、目标捕获与侦察,以及更先进的弹药。先进弹药的研制不仅涉及炮弹,还涉及重要的发射药和引信。新型大炮系统不仅发射常规高爆弹、烟幕弹和照明弹,还发射更先进的弹药,如子母弹及智能攻顶炮弹,以便有效毁伤装甲车辆和军队。
这些弹药有德国的155毫米SMART弹,以及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弹,俄罗斯的122毫米和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已供出口。
为了增大大炮射程,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加长型155毫米/52倍口径炮管,采用底排弹或其他改进型弹药。
目前,多数国家仍偏爱履带式自行大炮。但是轮式自行大炮系统也已经得到重视。与履带式相比,轮式自行大炮系统具有较高的战略机动性,且采购和操作成本也较为低廉。
当前,一些国家装备了大量冷战时期的大炮,又缺乏开发新型自行大炮系统所需的资金,因此,大炮系统升级改造具有广阔的市场。
典型的自行大炮升级改造,包括安装更长的炮管提高射程、改进装弹系统、改进火控系统和定位系统,并采用射程更远和更具杀伤力的新弹药。
此外,一些国家目前正在开发射程更远的120毫米迫击炮系统。如日本和俄罗斯、土耳其等国,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120毫米的自行迫击炮,瑞典还推出了双管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从最初的前装滑膛大炮到线膛炮,大炮已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
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大炮演变成了一个拥有数十种门类、数量多达上百万的大家族。根据战场上的用途、装备的载体以及身管长度等的不同,大炮可以分为榴弹炮、加农炮、自行大炮、牵引大炮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大炮家族中的老大哥——榴弹炮。
第一节爆裂雷神——榴弹炮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战争中,榴弹炮可以说都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大炮。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中程大炮。榴弹炮口径较大,杀伤力极强,可以用来打击山背后的目标。
最早的榴弹炮,是一种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和德国的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了爆炸弹。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当时的榴弹炮是指发射爆炸弹、射角较大的大炮。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榴弹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初开始采用变装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榴弹炮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千米。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榴弹炮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千米,初速为每秒635米。
目前,主力大炮身长52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采用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千米,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千米,初速为每秒827米。
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目前,世界各国陆军炮兵所装备的榴弹炮,主要有105毫米、122毫米、152毫米、155毫米与203毫米五种口径。它可配用的弹种众多,既能发射普通榴弹,也能发射化学弹、反坦克炮弹、通信干扰弹和照明弹等,射程一般可达10千米~40千米,目前,榴弹炮已广泛使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火控系统。
另外,榴弹炮根据机动方式,还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并能利用飞机进行空运、空投或直升机吊运。
200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场火力骨干——M198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已经面临退役。从1979年开始服役以来,M198跟随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征战南北,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但由于M198型牵引榴弹炮服役时间过长,机动性也欠佳,已无法再适应美海军陆战队的发展需要,因此也难逃退役的厄运。而它的下任接替者,就将是新式M777E1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
1.俄罗斯2C19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前苏联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超级大国。在陆地方面,前苏联在东欧的坦克、大炮集群一直保持着对北约的军事优势。前苏联的大炮技术独树一帜,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各国的发展之路。
2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履带式自行大炮,并于1988年开始装备原苏军炮兵师或集团军炮兵旅的榴弹炮营。该榴弹炮主要被用于摧毁敌方炮兵连队、坦克部队、破坏敌方防御工事、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和各种武器等任务。
2C19自行榴弹炮主要由大炮、炮塔和底盘等部分组成,全重42吨。大炮主要由2A65式152毫米牵引榴弹炮改装而成,身管由原来的6米增加到了9米。该炮装填自动化程度较高,弹丸由自动弹丸装填机装填,弹丸贮存架的设计也很独特,它可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弹丸放在贮存架内。此外,装填控制系统还可自动从贮存架内搜寻发射所需要的弹种。
2C19自行榴弹炮除了可发射普通榴弹、火箭增程弹和反坦克子母弹外,还可发射“红土地”激光半主动末制导炮弹。该炮弹重50千克,其中战斗部分重20.5千克,射程约22千米,命中率可达90%。
2C19自行榴弹炮的底盘由T-80坦克的底盘改进而成,驾驶舱在前,战斗舱居中,动力舱在后。
在密封性能极佳的战斗舱内,装有标准的“三防”装置,因此可通过滤清器净化进入的空气。其扭杆式悬挂装置,带有一个自动闭锁机构的可调节减振器,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减振。正是有了这一装置,2C19自行榴弹炮无须射击稳定驻足,也无须预先准备射击阵地,即可进行射击,从而大大缩短了射击前的准备时间和撤出战斗阵地的时间。
2.美陆军M777E1型榴弹炮
美国空军的实力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依靠空军强大的运输能力,美国发展了一些可以空运的轻巧型榴弹炮。
美国陆军即将升级的M777轻型榴弹炮系统M198牵引式榴弹炮,是由美国石岛兵工厂于1968年研制定型的155毫米牵引大炮,从1979年起装备部队。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师所使用的重火力,就是M198牵引式榴弹炮。
该榴弹炮主要被用来全程火力掩护和直接火力支援。M198牵引式榴弹炮全重7.1吨,可发射远程榴弹、发烟弹、照明弹或黄磷弹等弹种。
当使用爆破杀伤榴弹时,其最大射程达25.7千米,反装甲/反步兵双用途子母弹引爆后,可击穿100毫米厚的装甲,并能产生大量的碎片,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另外,M198牵引式榴弹炮还可使用“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铜斑蛇”是一种155毫米口径的炮弹,配备有激光追踪器、陀螺仪、自动驾驶仪、控制系统、主翼和控制尾翼。
在飞行过程中,它能追踪由激光密码照亮的目标,并自动向目标导航,然后摧毁目标。“铜斑蛇”可在任何气候条件下使用,且命中率极高。
作为M198型的继任者,M777E1具有重量更轻、命中精度更高、操作更简便等优势。M777E1仅重4.54吨,比M198型足足轻了2吨左右。M777E1在战地短途运输时,可用“悍马”车牵引;当需要进行稍远距离机动时,可用2.5吨或5吨卡车牵引。此外,各种固定翼运输机或大型直升机也都可以运输M777E1,一架C-130大型运输机能运输两门M777E1。2003年,美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一系列使用MV-22型倾转旋翼机来运输M777E1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M777E1的数字火控系统在MV-22以240.76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下,仍能继续工作。这也就意味着M777E1在抵达着陆地点后,立即就可以投入战斗。
M777E1型榴弹炮的弹着点误差在10米以内,两分钟密集射击的射速为4发/分钟,持续射击的射速为2发/分钟。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演习中,从模拟战场上存活下来的M777E1型榴弹炮的数量是M198型的两倍。近几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实战使用,证明该榴弹炮系统可以全天候使用,并能为城区、丛林以及山地的步兵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美军陆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榴弹炮,是M109A6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1993年装备美国陆军,是美军炮兵的主炮,是美国M109式自行大炮的最新改进型。与原型相比,该榴弹炮身管有所加长,射程也有了提高;采用半自动装填机构,增加了弹药携行量。
新型大炮配有自动火控计算机,和车辆定位定向装置,因此,可以独立实施射击。其系统反应能力、生存能力、系统可靠性和弹药的终点效应,也都在原型的基础上有大幅度提高,具备了新型自主式大炮的特点。其最大初速为827米/秒,弹丸重约43.5千克,最大射速8发,最大射程达2.4万米(榴弹)、3万米(火箭增程弹)、战斗全重28.350吨,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283千米,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确实是一款非常强劲的大炮。
3.法国凯撒榴弹炮
法国是传统的大炮强国。拿破仑的炮兵打遍欧洲无敌手,法国陆军一度号称欧洲最强大军队。
凯撒52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是一种以卡车作为底盘的自行榴弹炮。全重17.4吨的凯撒榴弹炮被安装在6×6全地形装甲车上,该炮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小,在需要进行远距离机动时,可用直升机进行吊装,或利用C-130运输机进行空运。
凯撒榴弹炮具有极高的公路和越野机动能力。而它的这一特性主要得益于它超轻的体重,其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可达100千米/小时,越野条件下的最大速度也可达50千米/小时,并能协同快速机动部队作战。凯撒榴弹炮,可发射北约组织任意标准的155毫米弹药,并配备有半自动弹药装填系统,最大射速为6发/分钟,持续射速为3发/分钟,射程在42千米左右,且射击精度非常出色。凯撒榴弹炮,能在三分钟内完成停车、开火和转移阵地整个过程,从行军状态转换到战斗状态,凯撒则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另外,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还为凯撒榴弹炮研制了专用的弹药补给车。
该车可携带72枚炮弹,主要用来对独立作战的凯撒进行支援。
凯撒榴弹炮配备有CS2002-G火控计算机,这样它就具有了很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
CS2002-G火控计算机,不仅能与法国陆军阿特拉斯炮兵指挥系统交换信息,而且还能进行三维敌我识别。当CS2002-G与整体式探测装置配合使用时,还能完成弹药状态管理、大炮状态管理和弹药再补给管理。而西格玛30型导航定位系统,则可为凯撒提供阵地和目标信息,使其能不依赖测地分队而独立攻击目标。
2004年12月,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向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公司采购了72门凯撒52倍口径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合同价值3亿欧元。到2011年,这些榴弹炮被装备到法国陆军的8个炮兵连。该合同还包含了向法国炮兵部队提供维护保养和后勤支援服务。这样,法国炮兵团的凯撒榴弹炮在服役5年内的任何时候,都能具备80%的有效性。
4.德国PZH毫米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的军事工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地面战斗装备,更是涌现出了“豹2”主战坦克、“野猫”自行高炮、“米兰”反坦克导弹等众多世界顶尖的精品。秉承日耳曼人的严谨,德国PZH毫米自行榴弹炮性能也是出类拔萃。
PZH毫米自行榴弹炮,是目前德国陆军的主要地面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现役的52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开创了52倍口径大炮的先河,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改装在舰艇上使用的大炮。
PZH2000式自行榴弹炮,是由德国威格曼公司在1987年10月开始进行研制的,并于1998年起在德国陆军服役。该炮全重达55吨,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它60千米/小时的前进速度。PZH2000有乘员五名,配备有综合式定位定向系统、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昼夜瞄准具。
其车身装甲能防御中口径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车顶有一挺自卫用的7.62毫米机枪和两台4联装的烟幕弹发射器。另外,在其车顶还可以加装反应装甲,以弥补一般装甲车辆对空防御能力不足的弱点。
PZH2000的车体,有核生化防护装置和防御电磁脉冲的能力。
PZH2000采用的是一门52倍口径的155毫米大炮,在发射北约标准炮弹时,射程为30千米;在发射排气增程弹时,射程可超过40千米。它的弹药储备量大,并可通过自身的补弹系统快速补充弹药。PZH2000上的自动装弹机,可在大炮任何仰角时填装弹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电力操纵系统,PZH2000能在无任何准备的阵地进行快速瞄准。在实战中,PZH2000可在两分钟内完成从接获命令、进入射击阵地、射击8~9发炮弹后,再快速转移阵地,以执行下个任务的整个过程,和法国的凯撒榴弹炮不相上下。目前,除了德国陆军以外,荷兰、意大利、瑞典和希腊等国也都有采购PZH2000式自行榴弹炮的计划。
5.中国的榴弹炮
榴弹炮是炮兵的主要装备,榴弹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军事工业,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大口径榴弹炮。我国最新推出的203毫米榴弹炮,无论是射程、射击速度、射击精度还是炮弹威力,都和欧美同等产品水平相当,甚至超出。
中国203毫米榴弹炮,是对付点目标和集群目标的良好武器。
它可在远距离上与敌方炮兵作战,压制和打击敌多种目标,也可作为海岸炮打击水面目标。如果配备特种弹,则作战任务更灵活。如配备核弹,那么该榴弹炮又具备了威慑能力。
该炮采用电渣重熔炮钢制成的45倍口径长身管,里面有64条膛线,射击寿命达10000发以上。
  炮口采用的是双室冲击式,炮尾采用与其他大炮完全不同的卡口式炮闩及液压开关闩机构,并取消了常规的炮尾零件,由闩体和身管尾端直接啮合。该大炮配有气压装弹机,这样就可以在任何射角下,将弹丸和药筒输入炮膛。大炮至少配备有全膛增程底凹榴弹和全膛底排榴弹两种,采用可燃药筒,这项技术目前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大炮还可发射西方同口径的炮弹。W90式203毫米大炮的单炮火力覆盖面积为1090平方千米,攻击正面宽度为50千米,是美国M110203毫米榴弹炮的5倍、苏联2S7203毫米榴弹炮的2.7倍。
该大炮以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为基础。大炮内外弹道相同,在M107型175毫米自行炮的底盘上安装了203牵引大炮的身管,成为了一门射程远、威力大的履带式自行大炮。
虽然前面谈到了203榴弹炮的许多优点,但这种大炮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这一缺点也是世界203毫米大炮的通病。
首先,精度较差。这是由于射程过远的原故。
在需要进行精密射击时,这种炮是很难胜任的。
其次,射速相对较慢,导致火力密度低、效能差。
152毫米加榴炮最大射速是203榴弹炮4~5倍。尽管203炮弹威力大,但两发152炮弹的威力就可以超过203炮弹。因此,如果不考虑射程,在战术使用上203榴弹炮的实际效能,明显低于152加榴炮。
再次,203榴弹炮十分笨重,兵力机动能力不如其他大炮。另外,使用203榴弹炮很容易暴露目标,因此,受打击后撤出阵地慢。在现代战争中,暴露就意味着损失。从这一方面来说,其战损率又明显大于其他大炮。所以,世界上的主力大炮还是155毫米、152毫米的榴弹炮两种。
第二节三条“火龙”——东亚三大主力大炮
尽管美国封杀了“十字军战士”,但155毫米口径仍是当今大炮发展的潮流。德国的Pzh2000、英国的AS90、法国的“凯撒”、南非的G6等,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155毫米口径,在原管长度上,也都采取52倍口径。
下面我们主要来讲述亚洲155毫米自行大炮的后起之秀——中国的PLZ05、日本的99式和韩国的K9。可以说,这三条“火龙”代表了目前亚洲大炮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作为主力压制大炮,主要性能指标看射程和射速。同时,信息化水平也是大炮评估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那么,它们之中到底谁能登上龙头老大的宝座呢?
1.应运而生的中国炮王PLZ05
1997年我国生产的PLZ45型155毫米大炮,击败了美国的主力大炮M——109A6,成功出口到美国的盟友科威特。十余年后,中国再度推出升级版的PLZ05型155毫米大炮。
PLZ——05型自行大炮的性能将更加出色。
它的炮管,比PLZ——45长了一大截,如果配合激光精确制导炮弹使用,还能在50千米以外命中一个小地堡。
目前,作为解放军陆军最主要的火力支援和打击力量,炮兵已发展成为陆军中最大的兵种。大炮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也使得解放军对炮兵力量的建设更加重视。为适应21世纪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炮兵成为解放军建设发展的重点,而PLZ-05型自行大炮的出现,无疑将为提高解放军炮兵的战斗力作出巨大贡献。
2.日本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日本的武器,向来以量少质优、价格昂贵着称于世。无论是海军的军舰——“金刚级”驱逐舰、还是空军的飞机——F2战斗机、陆军的90式坦克,莫不如此。90式坦克更是号称全球最贵的主战坦克。可以说,一辆90式坦克相当于两辆美国M1A2主战坦克。当然,后面还有讲到价格超千万的“87式”自行高炮。
9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更让人讶异。
800万美元的单价,比90式坦克还贵,说它是个“吞金兽”一点也不为过。
日本陆上自卫队在99式之前,装备的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75式,该炮射程仅有19千米,到80年代中期,它的性能已明显落后。
于是,日本自1985年起开始着手研制新型自行大炮。1992年提出了具体战术指标,1996年开始技术试验,年开始使用试验,1999年底定名为99式。
3.韩国的K9式自行榴弹炮
韩国不少武器装备,可以说都有点舶来品的味道。尤其与盟国美国,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海上的KDX驱逐舰、空中的F-15K战斗机、陆上的K1A1坦克等。其K9-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仍然如此,在设计中,参考了美国M109A2式39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发动机则是根据德国的来设计的。
韩国原本使用的是美国M109A2。这种炮射程较近,只有不到35千米,根本比不过朝鲜部署的700多门M-1978“谷山”自行大炮系统。朝鲜的这种大炮最远射程超过54千米,几乎可以直接威胁韩国首都首尔。这样,韩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始研制K9榴弹炮。1998年,新型榴弹炮被正式定名为K9式,陆续交给韩国陆军服役。
K9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其身管长度,它采用了52口径身管,是继德国PZH2000之后,世界上第二个采用52口径的155毫米自行大炮,因此被韩国陆军誉为“亚洲第一炮”。
第三节停滞不前——加农炮
加农炮是除了榴弹炮以外最大的大炮门类。它的弹道低伸,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对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加农炮多采用直接瞄准射击;对远距离目标,则用间接瞄准射击。这种炮主要由炮身、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身管长、初速大、射程远等特点。严格来说,坦克炮、反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加农炮所使用的弹种,主要包括杀伤榴弹、爆破榴弹、杀伤爆破榴弹、穿甲弹、脱壳超速穿甲弹、碎甲弹、燃烧弹等,它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大炮之一。
加农炮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
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口径在105毫米~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达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千米。20世纪60年代,炮身长发展到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上世纪60年代以后,加农炮就基本没再研制新型号,性能仍然保持在60年代的水平。
第四节步兵的亲密伙伴——迫击炮
迫击炮最早诞生于中国,被认为是步兵最亲密的伙伴。虽然,迫击炮诞生之初只是作为一种应急炮,但是,在之后的战争中它却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迫击炮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又有哪些值得特别骄傲的炮种呢?
1.迫击炮的发展
最早的迫击炮作为一种应急炮,诞生在中国旅顺。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和日本为了争夺中国旅顺要塞,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俄军据要塞而守,日军则挖筑战壕,一直到俄军脚下几十米的地方,由于距离太近,俄军的榴弹炮和加农炮弹道曲率不够,因此无法攻击日军。这时,俄军有一名炮兵大尉,便试将一门老式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型炮弹,从而有效地杀伤战壕里的日军。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而生的大炮,当时被称为“雷击炮”。
迫击炮射击仰角很大,这样炮弹就可以飞跃很高的障碍物,打击躲在掩体后面的敌人。迫击炮射程死角很小,移动比较灵活,操作简单,可以随步兵行动,随时提供火力支援,因此成为了步兵的最佳助手。
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历经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自己只是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重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直射火力无法攻击到隐藏在掩体背后的敌军。于是,各国陆军部门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基本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编制共有140人,分为三个排和一个连的指挥部。每排有三个12人的步兵班和一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一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一门60毫米迫击炮,这些情况在美国电视连续剧《兄弟连》中有所了解。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须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面部队三成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所造成的。
2.平射迫击炮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就开始仿制英国和法国的82毫米迫击炮。之后,该迫击炮成为了反抗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装备落后,没有足够的炮火来对付敌人的碉堡和装甲车辆。于是,八路军战士发明出了迫击炮曲射改平射的方法,解决了燃眉之急。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炮兵虽然有了发展,但武器装备仍很落后。
因此,当时的人们意识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新的战法,才能适应作战的需要。
当时129师只有一个炮兵营,所属四个炮兵连,大炮和弹药都是从敌人那缴获来的。遇有日军大规模“扫荡”时,为了突围,就要将部分大炮暂时埋藏起来。针对八路军弹药缺乏和经常转移的特点,炮兵指战员们打破常规,创造了许多新的战法,如“抵近射击法”。这是炮兵采取近战、夜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的主要方法。抵近是为了能直接看到目标,使没有瞄准具的炮,用炮膛瞄准,在300米内命中率相当高。
这种方法对一般山炮而言,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迫击炮来说,却很难做到。
因为它的构造和射击方法与一般山炮完全不同。82迫击炮是从炮口装弹,炮弹打出后先升空后落地,才能命中目标。针对这一特点,炮兵专家赵章成对82迫击炮进行了改造,在炮尾部增加了一节400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82式迫击炮也就达到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部分步兵炮的功能。由于迫击炮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行军作战时,分解后几个人就可背着走,所以改造的82式迫击炮更是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
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赵章成改造的82式迫击炮,多次有效地摧毁了敌人的碉堡,拔掉了敌人的据点。为此,受到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首长的通令嘉奖。
3.新型迫击炮
随着陆军重型兵器的信息化发展,特别是各种灵巧弹药的涌现,迫击炮的地位、作用都有所下降。但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近几次局部战争来看,双方激战往往发生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以及草木丛生、地势险峻的山地丛林、沙漠步兵近距离作战,明显增多。
为适应类似战场需求,特别是反恐作战需求,作为步兵武器的迫击炮,与军队信息化同步发展,以作战需求为指引,不断发展新技术,适应新环境,仍然是陆军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力量。
(1)“战场轻骑兵”:自行迫击炮系统
“跑起来”是现代战场的要求,自行大炮近些年来大行其道,迫击炮也旧貌换新颜,改进成了自行迫击炮。
现代作战中,肩扛背驮的传统迫击炮早已不能适应战场的快节奏。为适应步兵快速机动作战要求,在步兵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迫击炮也在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自行迫击炮不仅包括迫击炮发射管,还配有完整的全套弹药系统(迫击炮弹、装药和引信系统)、操作平台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
自行迫击炮装备有自动探测及定向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激光测距仪,能实施360°的无死角射击,具有高度的战场机动性。另外,自行迫击炮采用全封闭装甲炮塔,具有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因此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世界军事强国也纷纷推出包括轮式和履带式的自行迫击炮系统。最先进的自行迫击炮系统,当数新加坡SRAMS、法国2R2M、俄罗斯2C31“维纳”、美国“龙火”、以色列“卡多姆”、瑞士“大角羊”、德国“阿莫斯”。另外,为进一步满足步兵的高强度的火力要求,各国也争相研制了双管自行迫击炮系统。
如瑞典的AMOS双管迫击炮系统,其最大射速达24发/分,可确保16发炮弹同时击中一个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lz 07自行榴弹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