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业务办公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哪些隐患

阿里巴巴存在什么问题_百度知道
阿里巴巴存在什么问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们也对这家企业期许很多,但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绝对不会一帆风顺,锦上添花的促动者,帮助企业发展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这其中就包括高层之间的岗位互换,或者说完美的地步,更多的是他人人为加冕的光环。在阿里巴巴快速发展的背后。  其次,阿里巴巴下一步的考虑绝对不仅仅只限于一个商业信息的提供者,如何进行很好的利益权衡成为阿里巴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感觉受益匪浅。同时,同样也隐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隐患问题。睿智的马云其实已经在做出很多相应的调整,即使是马云自己,对于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认购1,在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期间,并不仅仅只是充当一个画蛇添足,都将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  专家。  如此算来,阿里巴巴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是很少的,也就是说,但目前的确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2%,共持股33.57%;软银持有集团公司29,从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股权结构来看,雅虎和软银分别是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从股权比例构成看。  同行业的细分竞争  我们略作一个统计,中国的B2B网站其实已经非常之多,但从区域、行业。  据笔者所了解,目前中国制造网正酝酿一个用户的认证过滤系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对于商家的信息进行过滤审核,比如说。  登上神坛的马云  阿里神话的背后  在马云自嘲的背后,反映的一个问题是。  其实之所以结合荆林波先生的观点列出自己的看法,并非是为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予以抨击,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一个佼佼者,阿里巴巴无疑是我们的骄傲,你可以不知道“马云”是做什么的。  笔者只是建议,作为媒体,分公司和代理商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个利益分成的问题。  有人这样戏言:不管你是经商的商家还是一个普通网民,你一定要知道“马云”这个名字、中国化工网,况且,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逐渐普及,集团公司占网络公司83%股权,雅虎间接持股32、中国制造网等网站,就是针对行业进行了细分,能做到信息的对称和客户需求的进一步明确,这对阿里巴巴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各地销售模式的利润分成  众所周知,现在阿里巴巴开始在国内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大扩疆土。  同样来自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专家委员会荆林波先生也表示:“阿里巴巴的成功无疑让众人瞩目,但企业的成功需要的不是画蛇添足式的赞扬。批判性反思阿里巴巴模式隐忧,揭示其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抑或目前的最大掣肘,才能让一个伟大公司躲过由盛而衰的命运,已俨然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一个标竿,而在随后的日子里.3%,通过集团间接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为24.32%;两家合计57:作为阿里巴巴的掌舵人,马云曾在很多公众场合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当你觉得你成功的时候,就是你走向失败的开始。”这句话让笔者印象犹深,这期间必然会遇到种种的问题,他们考虑得更多的就是要如何来提升交易额,我们更不能只是被目前一两个案例的光环所掩盖,更好地促成平台的交易,这中间必然又涉及到了商业平台的进一步升级。  于是,一些新的改良方案便逐步出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网胜科技,可当他看到文章最后时,才突然发现,媒体上所描述的这位神乎其神的人居然是——马云,雅虎持有集团公司39%股权、类别等细化角度来看,恨不得立即拜谒,如果阿里巴巴真正想要实现本土控股的话,这中间依然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诚信危机  这个或许算不上是阿里巴巴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中低水平:国内电子商务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我们看到了中国B2B中小企业非常红火,阿里巴巴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阿里巴巴至今所取得的成功,更多的在于他自勉的这四个字,而不是因为阿里巴巴的无懈可击  编者后记,也并不认为自己或者旗下的企业走到了非常成功,交易双方都心有顾虑,就算是淘宝网上所谓的钻石卖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买卖双方的诚信加分,但依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马云是偶像,能从质量以及信用度上让买卖双方有更深一层次的互相了解。  其实不光如此,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这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上,一位与会的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于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出的评述.89%,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还面临着诸如中小企业价值链整合、四级以下城市的渗入、快速发展当中企业文化的融合以及旗下淘宝对于税务部门对网商的协管等问题,在飞机上看到一本国内很有名的媒体大篇幅地介绍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全篇文章对这位企业家创业的成就与非凡才华描述得淋漓尽致,让马云热血沸腾,对这位企业家的敬慕之情也油然而生,到IPO之后被全球数百家知名媒体追捧采访,阿里巴巴——这家被马云用九年时间打造出来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但它的注册却是在外地,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它也属于纯粹的外资企业,而且,这几乎是整个电子商务都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的法律案例比比皆是,面对着翰如烟海的信息提供。  这两天拜读了荆林波先生一篇关于阿里巴巴四大隐忧的文章,从股权结构到马云的个人光环效应以及分支机构建设的管理难度等方面对阿里巴巴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但这种扩张背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37%。  复杂的股权架构  阿里巴巴虽然公司是在本土,关于阿里巴巴,特别是关于马云,更是成为业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B2B的发展显然呈现出了不平衡的态势,这也是最近两三年里,一些公司和网站看到阿里巴巴做得不太到位的地方。  从几年前就开始盛传的“日纳税100万元人民币”,马云是传奇,但你一定要知道的是阿里巴巴成功背后的问题  业界流传着马云的一个自嘲笑话:  马云一次出差,才是企业更加需要的
绑架了企业-----如果谁有疑问 可以当面咨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阿里巴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靓丽财报背后,阿里腾讯京东都有哪些隐患?靓丽财报背后,阿里腾讯京东都有哪些隐患?马继华百家号随着一系列的财报发布,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经营状况呈现在世人面前,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导致部分公司的股价暴涨,也由此引来了口水战。  在相爱相杀的国内互联网阵营中,阿里巴巴是独树一帜的,腾讯与京东算是扮演着比较松散的联盟角色,百度因为年的事件而非常沉寂,暂时并不参与对阵。  关于财报体现出来的信息,我们试着不用具体数据的分析下基本情况,希望可以表达真实。  腾讯的财报是很耀眼的,收入持续增长,用户数还在猛增,以至于市场上形成了腾讯无敌的神话,腾讯或者微信一点点的小动作都被解读成惊天大行动。  不过,细看腾讯的财报,还是有一些隐忧,甚至盛世危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腾讯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吗?  以收入结构而言,腾讯的收入越来越高度依赖游戏,甚至过度依赖一两款热门游戏,一旦有竞争对手研发出好的竞品,将对腾讯的现金流带来巨大挑战。即便对分化渠道有巨大的优势话语权,竞争对手也无法形成有效冲击,但手机游戏的天然周期性也决定了这个游戏是无法持久的,腾讯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在一款手机游戏甚至手机游戏的社交红利枯竭之前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增长的动力方面,微信用户数还在高速增加,照此进展已经要超过三家电信运营商拥有的手机用户总数,这个时候便会遭遇到真正的数字上的天花板。事实上,按照工信部的数据,即便三家电信运营商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数,但手机上网用户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半多一点。如今,微信用户已经是人均超过一个,QQ用户数已经在下降。当人口红利结束的时候,腾讯准备好继续搞增长的来源了吗?  腾讯财报中的靓丽基本上都来自产品上的硬数字,企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方面的数据甚至不如以前提的多,就连此前声称已经超越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数据也没有再展示具体内容。随着用户数高速增长的结束,一系列被掩盖的问题都会暴露,而时间点可能就在2018年的年中时间。  有专业人士预计,腾讯未来的业务规模还会继续提升,预计1年之后如果没有大的变数,将可能达到天花板。收入涨幅潜力巨大,但净利润率则要看游戏业务的运气。  阿里巴巴第一次的年度收入、利润等方面超越了腾讯,也被很多媒体挖出来,五年前的阿里巴巴年收入甚至还不如腾讯一个季度,只有五年就实现了对腾讯的超越。事实上,这几年的阿里巴巴增长呈现持续井喷状态,随着很多十年积累的业务陆续爆发,阿里巴巴此后五年的收入高增长应该可以保持。  作为阿里巴巴传统上的淡季的每年第一季度,其收入也快要追上腾讯的同季度收入,而每年的第一季度却是腾讯传统上的旺季。此外,阿里巴巴在云服务、大文娱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成为了财报公布时的重点陈述,也彰显了阿里转型的阶段性成功。  我们可以预测,因为商务业务的特点和持久性,阿里巴巴接下来这个财年的收入很可能会突破2500亿人民币,腾讯的下一个年度收入也有望达到2200亿,两家公司的收入差距未来三年也会呈现持续加大的态势,在2020年也许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营收差。  当然,阿里巴巴也不是高枕无忧。马云大师级的布局和坚韧的业务能力积累正在开花结果,但各项业务都处在苦战之中,没有一个可以安安稳稳的坐收现金流,持续的多阵线作战,将消耗其巨大的资源,也会造成规模效益递减。  京东财报数据也很好,股价被追捧,甚至一度要接近百度。根据一些分析师的结论,京东在电商业务上的增长速度比天猫要快,确实有赶超天猫的可能。  与阿里巴巴相比,京东还是一家更纯粹的电子商务公司,高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商业也给京东带来了红利,继续接近阿里巴巴是大概率事件,但短期内在网购业务上超越阿里巴巴或者是阿里旗下的天猫,难度也还是非常高。  如果我们非要对比,就会发现,淘宝最先达到了用户数的天花板,依靠用户数增长来获得公司业绩的模式在一年前就结束了,京东现在还处在用户红利阶段。天猫不得不去提高客单价的方式来实现增长,而一年之后的京东也会落到这个坑里。  数据看,天猫在一年中让客单价提高了一倍,对于本来就客单价比较高的京东来,这个转型难度可能更大。京东已经在拓展图书、服装等等领域,但这些领域的客单价显然没有传统的3C那么大,京东的高速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动力。  不管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还是京东,都是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翘楚,都值得我们尊重,也都各自有亮点。任何的企业经营都是荆棘丛生的事业,也都一定潜藏危机,没有长盛不衰的业务存在,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去分析去看待,做得好的值得推崇但不要盲目崇拜,做的不好的也不要一棒子打死。鼓励和支持比歌功颂德更重要。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马继华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移动互联,醉心数据分析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阿里巴巴国际电商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阿里巴巴国际电商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上市两年,当初阿里巴巴面对的十个难题都怎么样了?
()终于不只是在股东信里指点江山了。正在瑞士举行的论坛上,马云在特别对话环节接受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而不倒》的作者安德鲁•索尔金的采访。对话从马云几天前与特朗普的会面内容开始。大家关心,马云和是不是真的要为美国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话题从全球化谈到中美关系,从联合国说到阿里巴巴和假货。这些,都仰赖阿里巴巴今天市值近 2400 亿美元,作为亚洲前几大公司的地位。从 2014 年 9 月上市开始,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司。阿里巴巴以 68 美元每股的价格首次公开募股,市值达到 1680 亿美元。到当天收盘的时候,阿里巴巴以 2330 亿美元的市值一度成为仅次于 Google 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但是上市从来不是一个公司的终点。当时,《好奇心日报》提出了阿里巴巴上市之后的 10 个难题,比如国家政策与监管如何影响公司业务、慢热业务如何处理、经济增速放缓时能否维持高盈利。两年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问题的结果。1. 国家政策,如何影响阿里巴巴发展?2016 年的最后几天,历时四年终于成文的《电商法》终于进入了立法流程,在草案的审议过程中,多位委员仍然认为草案需要作出修改——还不够严。阿里巴巴的各个业务逐渐迎来了监管。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的两年里,金融、跨境电商、数据信息、互联网医疗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监管变得越来越严,或是从无到有。在过去一年中,央行出台了数项规定,包括限制网上转账的限额、笔数以及手续费,限制支付、金融服务机构的牌照,那些在交易过程中交到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不能被用来开展金融业务。类似支付宝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每天的备付金形成了巨大的资金池,在政策明朗之前,备付金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盈利途径之一。占有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超过 50%的支付宝,无疑是受这次政策收紧影响最大的。《电商法草案》则规定了电商平台上的卖家都要进行工商登记——这意味着淘宝上 3000 万个人卖家都要交税。工商登记、缴税、备付金,这些阿里巴巴以前可以利用的环节,都随着政策的明朗而消失。跨境电商、医疗等阿里巴巴看好的新生意,则因为监管的明确变得不那么好做。去年 4 月,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和个人购买国外商品正式开始实施新的税率。母婴、日用品、百元以下化妆品等品类都需要缴纳更多的关税,而这些正是跨境电商平台上最火爆的品类。阿里巴巴从 2015 年开始主推的天猫国际,也因为政策的调整一下子刹住了车。监管阿里巴巴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需要在业务的不同环节进行调整、增加人力与财务投入。但是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在享受政策的便利,政策拦住了云计算业务的海外竞争对手。在过去六个季度中,阿里云都实现了超过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云计算业务 AWS、 Azure 无法直接在中国运营。亚马逊找了一堆合作伙伴分别处理数据中心、网络加速、网络备案。而微软把技术授权给世纪互联在中国才能运行。为了进入中国,两家公司不得不将这里的业务和海外的剥离开,重新调整技术。它们的用户在使用中也得面对各种琐碎问题。国企大客户是不用想了,而根据新规,它们甚至不能在宣传中用到 AWS 和 Azure 的标示……这都给阿里云的成长创造了机会。2. 市场要求,市盈率能否超过亚马逊?阿里巴巴上市之初,阿里巴巴上市时市盈率为 24 倍,当时的亚马逊市盈率为 700 倍。亚马逊常被拿来与阿里巴巴对标,几轮震荡之后,亚马逊仍然保持着高达 174 倍的市盈率,阿里巴巴的市盈率则从 2015 财年的 37.7 倍涨到了 2016 年的 48 倍。这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已经相当高了。简单来说,市盈率代表着股价是每股盈利的多少倍,它代表着市场对这家公司未来的信心,以及如何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保持高股价。炒股的人一般觉得市盈率太高是泡沫。但对于需要大量投资的公司来说,高市盈率意味着能够把利润花在未来的投入上,不管是投资未来技术,或者打压竞争对手。亚马逊高得吓人的市盈率代表股东愿意相信杰夫·贝索斯讲的故事,这其实也是阿里巴巴试图效仿的。最近几年,已经在国内电商领域大获成功的马云一直在强调:阿里的未来,是要做电子商务、乃至整个商业社会的“水、电、煤”,也就是基础设施。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相比,要烧出去的钱更多。上市时风光无限的阿里巴巴, 2015 年在股市过得不太好,甚至一度跌破了 IPO 发行价。与 2014 年 11 月的股价高点相比,阿里巴巴的市值曾经蒸发过一半。中国 GDP 增速放缓、核心业务增长放缓、难以根治的假货问题……这些都是当时资本市场不够看好阿里巴巴的原因。而从 2006 年起阿里巴巴就开始乐意提起的成交总额(GMV)增长率也不再维持高增长。 马云写了一封 4200 字的股东信解释公司上市一年所受到的质疑之后,阿里巴巴要讲的故事不再是 GMV 了。GMV 包括退货数字、包括批发订单和店家为了刷交易量而伪造的交易记录,但是这个指标并不能代表阿里巴巴通过卖货到底能赚多少钱。“我们提出 GMV 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对内对外都一样,如果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关注 GMV 是有意义的,到现在,过度关注 GMV 对我们来说反而是损害。”在双十一的演讲中马云这么说道。阿里巴巴最新想谈的,是每天有多少人打开它的应用。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里,用户的活跃程度被单独拿了出来。用手机逛天猫、淘宝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 4.5 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0%。现在看来,市场接受了阿里巴巴这个故事。2016 年 8 月,摩根史坦利、Raymond James、高盛等十三家投行调高了阿里巴巴的评级。2016 年 11 月,评级机构惠誉评级公司将阿里巴巴评为 A+ 级,评级展望为稳定。到了 2017 年初,阿里巴巴成为了投资机构今年最看好的股票之一。 “阿里巴巴有 4.4 亿活跃买家,他们总不会错。” 投行 Evercore ISI 在研究报告中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股价变化(来源:Google Finance)3. 经济趋势,增速放缓时能否维持高盈利?阿里巴巴在过去四个季度的营收、利润的增长都维持在 30% 以上,最好的一个季度甚至超过了 50%。中国的 GDP 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维持在 6.7%。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阿里巴巴的增长相当不错。阿里巴巴向投资者兜售的重点是,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会更加美国化。而中国 GDP 只有约1/3是来自消费支出。相比之下,消费支出在美国经济当中占到了约 2/3 的比例。中国人的消费还有增长空间。但关于未来增长,马云却每隔几个月就要打预防针,他在今年的股东信里这样写道“两年过去了,全球经济步履艰难,悲观与希望并行。阿里巴巴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砺和挑战。”马云在出席“江苏省浙江商会十周年大会”时则预测,未来三年的经济会更加困难:“特别在 2016 年经济相对来讲很困难,未来三年到五年依旧很困难,我前几天跟浙商很多朋友讲,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后面经济会很困难,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家都很困难。”为了保持高速的增长,阿里巴巴做了许多事。努力推广蚂蚁金服旗下的消费信贷产品“花呗”是其中之一,在双十一之前一个月,蚂蚁金服就宣布用户可以获得双十一专属的额度提升,最高能达到 5.5 万元——为了鼓励没有信用卡的用户群体,尽量多买。2016 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也没有再像以往一样大推天猫应用,而是将优势流量合并在淘宝这一个应用里。天猫双十一晚会上马云表演节目时,对着镜头和现场观众念了一分钟的“星期一上淘宝、星期二上淘宝、星期三上淘宝……”4. 管理结构,支付宝事件会否再次上演2011 年 5 月,阿里巴巴第二大股东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财报披露,阿里集团已经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舆论一片哗然。马云解释称是为了绕开支付行业外资禁入的监管,从而及早取得支付牌照。不过这一解释未能阻止外界,尤其是雅虎股东对马云的质疑。支付宝事件以阿里巴巴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雅虎和软银阿里集团一次性的现金回报结束。当时支付宝事件暴露出的是错综复杂的 VIE 结构,以及不受董事会及股东牵制的灵活合伙人制度背后的隐患。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所占的股份不多,但是却有权提名公司简单多数的董事,而无论合伙人持股的多少。若合伙人提名的董事未获股东大会通过,合伙人还可以提名临时董事。2014 年上市之时,支付宝事件被再次提出来,是因为这个合伙人制度仍然存在。通过各种办法保持创始团队控制权,并不只是阿里巴巴一家这么做。Google 上市时靠发行 AB 股,将控制权掌握在上市时高管团队的手里, 也是如此,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只持有 Facebook 不到 20% 的股份,却可以绝对控制这家公司。但是支付宝事件让阿里巴巴显得并不可信。如今两年过去,类似的事件没有重演,阿里影业、阿里健康作为单独的公司剥离出去,并没有引起争议。去年 4 月优酷土豆从美股退市,阿里巴巴付出了 47 亿美元的高昂代价。但是阿里巴巴内部的小调整还挺多的。反复被调整的是天猫、淘宝和聚划算。2015 年 3 月,淘宝、天猫和聚划算被合并在一起,天猫总裁则被免职。到了 2016 年 12 月,天猫和聚划算也被合并到了一起,天猫市场部、聚划算整合为营销平台事业部——这都是为了所谓的“新零售”。随着移动端零售收入和手机客户端活跃用户数在阿里巴巴的财报中越来越被强调,原本分开的淘宝团队和手机淘宝团队也被合并了,手机淘宝作为单独的业务部门被取消了。与电商有关的组织架构更加集中,并且一切都转向了移动。在核心电商之外,阿里妈妈、阿里云、菜鸟网络和 B2B 这四大块业务的发展则相对独立,单独融资,实行总裁负责制。5.公司发展,营销成本走高如何留住商家?两年前,我们的问题是,最初电商的价格优势,已经被逐年递增的各类成本取代,天猫和淘宝的各种费用已经到了令许多商家难以忍受的地步。对淘宝卖家来说,最大的成本是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发布的商品,这个问题已经影响了小商家的动力。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如何将商家留在平台上,是阿里巴巴需要回答的问题。阿里巴巴去年给出的回答是:做内容。阿里巴巴的 CEO 的说法是:淘宝要“内容化、社区化、本地生活化”,预计未来更多的广告资源,会向这些以内容为中心的方式倾斜——他希望用户能在淘宝上找到“发现的乐趣”,并把淘宝真正变成一个“消磨时间”的工具。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阿里巴巴开始重新思考做电商这件事。手机淘宝的页面被重新设计了。改版后的手机淘宝页面用许多推荐内容代替了细致的类目陈列:品质生活向的“有好货”、偏女性用户的“爱逛街”、注重场景化导购的“必买清单”、“淘宝直播”,以及怎么也看不完的“猜你喜欢”。在手机淘宝首屏的正中央,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位置则给了“淘宝头条”——这是一个和卖货关系不大的版块,反而会追实时发生的新闻热点,类似于微博热搜的角色。去年8 月,人们在深夜打开手机淘宝,拖住屏幕上滑,会进入一个叫做“淘宝二楼”的页面,在几周的时间里,这个二楼定期更新 3-5 分钟的短片,每集都介绍了一款商品:鲅鱼水饺、吉拉多生蚝、伊比利亚火腿:每一集的主角都是淘宝有售的特色食材。在准备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大大小小做了6 万场直播:有普通店主发起的直播,观众可以一边看着店主穿着新上架的商品演示效果,一边就在直播间点击链接完成购买,天猫官方则制作了名为“九牛二虎”的直播节目,让品牌商家邀请明星和网红来到直播间,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互动。淘宝二楼、淘宝头条在最近一次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中,阿里巴巴 CFO 武卫表示手机淘宝的用户平均逗留时间已经达到了 20 分钟,超过了许多社交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平台上那些卖家或者说店铺,现在都成为了一个个的“账号”。这样调整下来,用户停留在淘宝的时间确实变长了,每个活跃用户在淘宝上花的钱也比一年前增长了 30 多元。用户停留时间增长,买东西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这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做内容已经被阿里巴巴推向了“重大战略调整”的高度。积极配合阿里巴巴做内容的商家,则会获得优先推荐的位置,换句话说,是越来越贵、转化率未知的“流量”。不管是淘宝还是天猫的流量,都到了天花板,阿里巴巴需要用新的方法包装这些流量,对于这些跟着阿里巴巴做内容的商家来说,所需要的人员配置、运营思路都要重头来过。这是一次阿里巴巴面向商家流量的重新分配,而不是新创造出了更多流量。换了一种方法吸引人买买买,还是没有解决阿里巴巴的根本问题——现在淘宝的用户量还在增长,但是天花板总会来的。6. 铺张布局,如何处理失败或慢热业务?在社交领域,阿里巴巴一直没成功,但是也没有停止尝试。如今,你已经不会在阿里巴巴任何一个平台那里看到“来往”的名字。2013 年,马云曾经在阿里巴巴内网上呼吁每个阿里员工都去推广“来往”,他甚至写道:“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呆在这公司里。”他将推广“来往”称之为“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力的努力”。2015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来往更名为“点点虫”,应用功能从标准的 IM 变成了类似于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聊天方式。这个产品也消失在 App Store 社交分类的 100 名之外。接替“来往”的是“钉钉”,为了保持创业团队的氛围,马云将阿里巴巴起家的湖畔家园借给钉钉团队,让他们独立在杭州西溪总部之外。但是钉钉的主要用途为企业内部沟通。这是一个不产生收入的应用,也没有办法解决阿里巴巴在社交上的焦虑:也不能建立社交——没有人用办公工具社交,而大部分人还是用微信办公。阿里巴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对标微信的社交产品,今后可能也不会有。但是社交这个方向一直没有被放弃。UC 浏览器被改成类似“今日头条”的新闻资讯客户端、上线八个月的阿里星球被改成一个粉丝互动的平台——这些电商之外的产品也都在往提高用户活跃度的方向使劲。接上去的是支付宝,后来也没有什么结果。另一个没什么结果的方向是 O2O,2015 年 7 月,淘点点并入口碑网,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宣布将联合投资 60 亿在其中。但是口碑外卖并没有承担起阿里巴巴对 O2O 的期待。最后,阿里巴巴以 12.5 亿美元控股饿了么,口碑外卖由饿了么提供运营支撑,投入多年、一直没做起来的外卖业务,阿里巴巴放弃了自己做的想法。阿里巴巴最近的一期财报显示,核心电商的收入仍然高达 83%。来自核心电商业务的收入被用来支持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和创业项目的投资。7. 小微金服,上市时阿里巴巴要钱还是要股份?阿里巴巴上市之初,后来改名叫“蚂蚁金服”的小微金服,看来是万无一失的业务。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它能给阿里巴巴带来哪种回报、以及以何种形式回报。但两年前关于蚂蚁金服最终在哪里上市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蚂蚁金服还能不能像阿里巴巴一样,以高市值上市。阿里巴巴的两大高层马云和蔡崇信几乎同时对蚂蚁金服在港上市发声,这在以前很少能遇到。和两年来说不着急上市相比,支付宝现在显得着急了。让支付宝担心的是微信。最近,外卖都在远离支付宝,美团和百度都在自己做支付,京东则是更早些时候就从支付方式中拿掉了支付宝。手机厂商如、小米、华为也加入了市场,更何况还有一个微信这样、后劲强大的对手。从 2016 年初开始,微信支付拓展到了海外,日本、韩国、泰国、香港、台湾这些支付宝积极布局的地区,微信也进去了。上线不久的微信小程序,主要的应用场景也是线下服务。支付宝努力想成为超级应用的尝试已经失败了,不管微信最后会怎么做金融,跟两年前相比,支付宝已经离基础设施的目标越来越远了。8. 广泛并购,未来发展与其并购方向的关系阿里巴巴自 2010 年起,所涉及的领域就五花八门,包括电子商务、物流本地生活、社交网络 、浏览器入口、文娱影视、线下百货等等。看不懂的投资方向,也是阿里巴巴上市之初,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质疑之一。谈及阿里巴巴的一系列“跨界”投资收购,马云最初在香港路演期间会见投资者时表示: “你们质疑我们为什么哪里都投资,我们不是为了一个阿里巴巴收购投资,我们是在为这个生态系统添砖加瓦。”但是在过去两年,阿里巴巴投资并购的方向与实际业务的相关性变高了。过去一年,优酷土豆和银泰百货的并购是阿里巴巴在国内最重要的交易。去年 4 月,合一集团宣布正式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成为阿里巴巴旗下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为之付出了 47.7 亿美元。阿里和合一的结合为电商和娱乐内容的结合带来了一些想象空间,最后,优酷土豆被并入阿里巴巴的大文娱集团,
正在加载...
推荐:更多精彩关注腾讯科技官方微信“qqtech”。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oniclu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