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作为一名资深的老党员经济学爱好者,需要读哪些书

《经济学通识》读书笔记 - 简书
《经济学通识》读书笔记
字数 24764
《经济学通识》作者:薛兆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5-8ISBN:9作者简介: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薛兆丰长期关注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文章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薛兆丰1997年建立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2000年被《新周刊》评为顶尖人物,2002年出版《经济学的争议》,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青年领袖,2008年出版《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2009年出版《经济学通识》。薛兆丰一直强调"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读后感:薛兆丰,著名的自由经济学家。何为好的经济学家?巴斯夏写道:“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看这本书,我认为应该从作者提到的几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部分看起,更容易理解他所阐述的经济学视角和观点。经济学家科斯说他总是先看到真实的问题,才去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家布坎南通过立宪契约而达到公平的想法.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特点是专注于讨论“好不好”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作者的老师——经济学家阿尔钦,推翻了学界对“成本"的成见,澄清了“歧视”的意义,阐述的“人际依赖”的深义,改写了“失业”的概念。贝克尔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创者——他相信经济学可以用来分析人的所有行为。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如果我们反复从这四类约束来理解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察觉人类社会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阅读本书的后果,就是“世界观”的转变。逻辑思维的推荐语:(1)它是我所见最好的塑造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读本。(2)它是最贴近中国现实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浅白,又深刻。序言人类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和(4)需要协调。这四项约束对应着四类经济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和(4)宏观理论。一,所谓“东西不够”,就是稀缺。稀缺不仅只资源不足,同时也指欲望无限。与稀缺相连的就是竞争。稀缺和竞争,是同义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争出胜负,就必须确定竞争规则;不同的竞争规则,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后果。二,所谓“生命有限”,就是指由于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三,所谓“相互依赖”,就是指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有不得不与无数人相互协作才能改善生活事实。四,所谓“需要协调”,是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参照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和谐,而不是导向社会混乱的事实。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如果我们反复从这四类约束来理解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察觉人类社会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首先,人类主要以社会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方式展开竞争。其次,竞争与合作不可分。再有,贫与富未必有关联。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力量是惊人的。用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学的强项。阅读本书的后果,就是“世界观”的转变。第一章东西不够第一节管制的愿望与结果论堵从经济学看,道路不是公用品(publicgoods),而是私用品(privategoods)。所谓公用品,指的是一个人用不影响其他人的物品。私用品,指“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物品,包括粮食、电力、用水、医疗服务、教育设施、国家公园、交通工具和公路航道等。用者自付,按价交费”的资源分配办法,按“价高者得”原则筛选出来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大小。免费才是最贵的一、道路是私人物品二、拥堵会造成经济浪费三、价高者得的竞争准则最经济四、价格能够改变需求刚性五、按需分配行不通六、企业投资应该得到保护七、高速免费并不额外刺激经济八、用者自付才合理北京信不信市场数量管制形成了专营权的垄断租金,使司机不得不缴纳较高的份子钱,乘客不得不缴纳较高的车资;而价格管制则导致了短缺,使即使租用了牌照的出租车司机,也不愿在高峰期投入营运。这是两套独立的错误政策,分别导致两种糟糕的结果。问题是,政府不作为,市场有反应。解决之道很清楚:既放开数量管制,又放开价格管制。火车票价还不够高黄牛党及其合作者瓜分了本来属于铁路部门的收入,而乘客的“总成本”则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总成本的组合”发生了改变。乘客来说,恐怕大多数人更喜欢直截了当的价格竞争,而不喜欢充满艰辛和风险的其他形式的竞争。康德未曾出远门经济评论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解释真实的世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世界上的经济商品永远都是稀缺的。只有当商品的定价失当时,才会——而且必定会——引起危机。只要价格适当回落,“过剩危机”就会烟消云散。经济学证明,只有“价高者得”的竞争规则,才能减少浪费和刺激生产,从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火车票低价造成了举国浪费消除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价格提到足够高。回家过年是商品。人们常有鸵鸟心态,在讨论价格的时候,会说那些正在触动他们神经的商品非常特殊,不是商品,所以价格规律不起作用。刚性需求不成立铁路垄断无直接关系。低票价造成举国浪费。真关心穷人,就应该行善。回家过年并非最急迫的需求火车票提价其实并不增加穷人负担。是且只是旅客之间在春运期间的竞争,增加了穷人的负担。各种各样打击黄牛党的策略,没有正视这个经济因果关系,所以注定是无效的。实名制运用于航空,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实名制抑制黄牛党如何可能?公共政策缺乏问责三条对策一,火车票提价多少才算充分?提到春运恢复正常秩序时算充分。二,怎样提价才合理?年前逐日递增,年后逐日递减,从而鼓励时间成本低的人早走晚归。三,提价的后果是什么?部分出价最低但未必是最穷的人不能成行了,因为超过了运力的负荷,就必然会产生悲剧。重税岂能压房价古往今来,征税从不压低商品的价格。相反,征税必然引发三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一是挫伤供应商的积极性,使本来就稀缺的商品进一步减少供应;二是商品供给减少,会使商品进一步提价,增加消费者负担;三是政府平添一个“揩油”的借口,因为不论法律如何规定,税赋实际上都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向政府支付的。炒房有功一,税收会打击供给,从而让商品价格上升;二,政府不论向买卖哪一方抽税,实际上都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这是普适的原理。学习市场经济,关键而深湛的基础课,就是理解世上所有“转手交易”和“炒买炒卖”行为的经济效用。商品之所以具有“投资需求”,始终是由于它可以满足“使用需求”,而不仅仅是由于它可以转手。重税对二手市场的打击与对一手市场的打击是一样的。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即使“政府有责任”,也并不等于“政府有能力”。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出各种管制措施,但这些管制措施既不能替代、也不能增加真实的供应。这是经济学教训的核心。不管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不管官商有没有腐败,不管政府有多大责任,不管买房者是自住还是投资,不管太阳从东边还是从西边升起,只要政府加重房地产交易税,就会导致房屋供应量减少,购买量减少,成交价上升,以及政府渔利这四个并行后果。限购令混淆了房价上升的正负因素明白北京的房价为什么会涨。负面原因,就是供应跟不上,包括土地、建筑面积、空置房流转等环节上的障碍。正面原因,是北京增值了。应该分清促使房价上升的正面和负面因素,从积极扩大土地供给和住房供应入手,而不是去限制那些恰恰帮助北京走向繁荣、恰恰提升了北京价值的人的权益,把他们驱逐出购房市场,甚至在边际上把他们推出这个城市。打击投资是大错第一,以效用函数为基础,说应该对个人的财富进行反复再分配,从而达到全社会的总效用最大的观点有问题。经济学说的,只是每个人对某种享受的边际效用必然有递减的阶段。经济学不能说的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享受的效用的绝对值比较。第二,即使均贫富以提高社会效用的假说成立,它也无法用来支持限购令。第三,房地产的供应很有弹性。第四,有瓦遮头是必需品,有房可住是正常品,买房可是奢侈品。第五,我从来不懂什么叫“投资需求”,而打击投资是大错。大规模保障房只会提高真实房价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曾经说过,经济学家没有学派之分,而只有好坏之别;好坏就在于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费午餐。准确地说,住房不是商品,而是服务。住房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商品,而是由诸多经济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服务,这些要素包括面积、格局、用料、装修、楼层、朝向、设施、配套、地段、学区、医疗、交通、治安、乃至周边未来规划和发展等等。没有人需要尚未锁定具体要素的房子,而购买抽象的房屋,更不是什么刚性需求。事实上,市场正在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优的市场服务。归根结底,大部分人不知价格为何物。一切不满,一切调控,都指向价格,而不是价格背后的成因。数量达到千万套规模的保障房政策,经不起简单的推敲。首先,地价的高低,就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其次,政府笨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又会把住房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推高,以致超过民营机构的运作成本。再有,由于缺乏充分产权,住户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去善用、维护和转让住房。再有,由于缺乏充分产权,住户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去善用、维护和转让住房。低价保障房不可能是免费午餐,问题只是大家到什么时候才看清楚它的全部成本。政府卖地推高房价了吗?中国的财政收人大部分来自房地产市场,由于政府大量卖地赚钱,所以推高了房价,并制造了楼市泡沫。这种观点是错的。第―,供地越多,房价越低。第二,土地国有,政府垄断,也属常见。第三,供地方式,拍卖为宜。第四,即使土地免费,房价也不改变。第五,政府会优化供地节奏。第六,价格决定成本,而不是成本决定价格。第七,需求旺,有原因。(1)农民进城,数以亿计,创人类记录。(2)住房面积和质量提高,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提前。(3)人均寿命延长,退休年期增加,但养儿防老已不可能,而养老保障并不健全,购房便成了人们储蓄保值的常用手段。第八,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短缺”是“价格”太低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电价上涨。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只有电力价格自由浮动,才是开源节流的关键。公营与私营的异同两个焦点,一是公营机构本身是否具有涨价的合法性,二是公营机构是否具有涨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反对公营产品调整价格——尤其是指“提价”,第一个理由,是“公益”顾名思义应该“低价”或“免费”。反对公营产品调整价格,第二个理由,是公营机构不知道“市场价格”,所以它只能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来的价格。欧美的思想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关于“计划经济计算”的大争论,先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语世界,后是40年代的英语世界。文献汗牛充栋。但如果必须选一篇作为总结,那么当推哈耶克(F.A.Hayek)194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断言:如何协调千万人之间的行为,如何利用分散在千万人头脑中的信息,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核心问题。哈耶克指出,要协调众人的行为,要利用分散的知识,信息的集中处理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总有些信息是不可能预知的,或不可能言明的,或不可能量化的。缺了这种信息,大规模的计划经济计算就不可能成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市场,就必须由分立的个人并行处理他们独自拥有的信息,这样才能协调众人的行为和分散的信息。哲学家波普尔和经济学家费雪等人,逻辑井然地推断,价格的变化是不可能预测的。这是因为,尽管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新信息的内容和披露时间,顾名思义是不可预知的,如果可预知,那就不叫新的信息。公营机构能否知道价格调整的方向和幅度?能,也不能。能,因为公营和私营企业都平等地处于信息不确定的境地,他们都一样得通过寻找、利用和消化信息来指导决策;不能,因为公营企得代理人,不像私营企业的代理人那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信息。当我们见到公营机构进行价格调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无条件的反对,而应该细问那是不是由于“用者自付”原则在取代“税收支付”原则?是不是由于公营机构在模仿私营机构的应变速度?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政府的效率很可能是在提高而不是下降。短缺商品应该如何分配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两派观点。一是以佛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到处是且始终是货币现象”,而要治理通货膨胀,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另外一派则认为,通货膨胀的成因是五花八门的,房价、油价、工资,甚至大蒜价格,都能造成通货膨胀;第一,是“稀缺”(scarcity)和“短缺”(shortage)的区别。只要是商品,就是稀缺的。短缺,是当—种固然是稀缺的资源,其价格被人为压低后,引发的拥堵、排队、囤积、浪费和规避管制等现象。第二,经济学家不宜轻易假设需求没有弹性,或说价格不起作用。第三,学者不宜把正常商品甚至奢侈品说成是必需品,从而套用“需求刚性”的逻辑,来为硬性限价、限购或配给政策辩护。第四,可以用补贴来帮助穷人。第二节 价格与市场认钱还是认人任何有价值的讨论,都应该以事实为出发点。今天世界的绝大部分资源,都首先是按照富者先得、富者多用的规律来分配的,而实现的机制大致就是买卖。其次,假如不拼钱,那会拼什么?显然,如果不拼钱,就会拼其他的。一般地,一个不“认钱”的社会,它就不得不“认人”。经济学家阿尔钦、卡素在1965年一篇题为“竞争、垄断和对金钱的追求”的文章中论证:正是由于实施歧视会造成金钱损失,所以当人们必须自己承担歧视所造成的金钱损失时,他们就会产生抑制歧视的积极性,从而减少“挑客”的行为。直白地说,越是市场竞争激烈的地方,商人就越会“认钱不认人”;而即使在以寻求适配为特征的职场,处于竞争压力之下的雇主,也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歧视,做到“认才能而不认人”。市场经济与歧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o贝克尔教授,给“歧视”下了定义:只有当歧视者愿意放弃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润、工资或者享受,以便满足他个人的偏好时,才是歧视。越是在产权不明晰的社会里,歧视现象就越肆无忌惮,因为人们无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歧视正名“歧视”的根源,在于世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就要竞争,而竞争就是要根据某种规则,排出竞争者的先后高下,让胜出的人享用稀缺的资源,而这“根据某个规则排名”的做法,就是歧视。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一、竞争消除“同工不同酬”现象二、工资差异可能是合理的三、同工同酬法事与愿违追问“原价”注定徒劳无功均价由“单笔成交价”统计而成,那“单笔成交价”又由什么决定?由交易双方在具体情景中的供求状态决定。阿尔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中推翻“成本定价论”的“租”条目:租金上升,并非最终消费品价上升的原因,而是结果。正是对最终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不是倒过来。会计课里教的是“成本决定售价、售价影响供求”,而经济学的逻辑恰恰相反——是“供求决定售价,售价决定成本”。稳定而统一的交易平台,有助于交易双方进行横向比价,从而缩窄了交易价格的落差。从侃价策略说起阿尔钦:“多找几家商店更好,因为卖家最拿‘另有门路’的买家没办法。与卖家竞争的,是其他的卖家;与买家竞争的,是其他的买家;而卖家并不和买家竞争。”学经济学的后果,就是时刻都清楚意识到,万事万物,其真实价格一概不是某人或某机构可以随意制定的。谁的谈判力更强谈判力指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对成交价的决定能力。出价太低的卖家或出价过高的买家,其谈判力强;出价太高的卖家或还价过低的买家,其谈判力弱。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现代经济学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来正确区分到底谁是投机倒把的“炒家”,谁又是诚实忠厚的“投资者”。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呢?夸夸其谈、自诩见解独到的人到处都是,到底谁是正确的呢?必须设计一个最省事的机制,以便将判断力较准确的人挑选出来。这个机制就是人类不断发明和完善的各种资产转让市场。这些市场赏罚分明,谁使用了准确的信息就受奖,谁使用了错误的信息就受罚。第三节贸易与互惠愈让步,愈进步!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知易而行难”。成功的经济制度,并不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于激励人们的行动。在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为什么会有贸易争端首先,世界上没有不公平的买卖。虽然每宗交易的“货币价值”是相等的,但“物品数量”并不相等。任何国际贸易,都不仅使得交易双方双赢,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三方受损。这是理解国际贸易争端的基础。不管经济学的术语多么复杂,这个基本关系不变。受损的第三方,会使用什么借口来阻止国际贸易呢?通常采用“国际贸易收支”失衡、“血汗工厂”泛滥,以及“市场竞争秩序”受到破坏三个理由。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贸易争端的理解。任何限制贸易的规定,都会造成净经济损失。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贸易争端,背后的主角都是那些在竞争中失利的商人。只要他们利用政府的力量,平添了竞争对手的生产和贸易成本,那么不论他们宣称的目的如何高尚,付出代价的总是他们的对手和广大消费者。谴责西雅图暴乱经济发展的好处往往大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处,两害相权取其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西雅图示威者是各式各样的,但无论是人权分子、还是环保分子,都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自己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呼吁别人选择落后。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倾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低成本、大规模和高效率,也就是竞争力的提高。美国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会“积木式创新”一是横向的,是按创新活动所需要素的组合。二是纵向的,是创新活动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决策权的组合。“发明创造→专利确权→资本筛选→生产制造→全球营销”的完整链条已经打通,这一链条上的立体的精细分工和无缝对接,形成了“积木式创新”的新型格局。优势互补才是正道。“美国发明+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第四节反垄断的罪与罚谁在危及自由竞争历史表明,自然垄断总是很快被新形势摧毁,但由政府造成的垄断,则总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谁创造了暴利厂商不会漫天要价,不是因为它们仁慈,而是因为它们自己会遭殃。包括微软在内的软件厂商,应该逐步摸索出巧妙的价格歧视策略,尽量让有钱人和穷人都能用上软件——不是为了尽量仁慈,而是为了尽量多赚。荒谬的制裁垄断者的行为,其实往往对消费者和社会有极大的好处。政府或跨国组织要惩罚对社会有益的垄断者,结果显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行政垄断才是消费者的大敌。打车软件倒贴用户是良性竞争竞争的真正含义,不应该是强行拆开一个公司,让其内部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竞争,而应该是让各家公司根据自主确定的规模和范式展开竞争。反垄断法拓宽寻租之门科斯说过两段精彩的评论。一是:“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假如价格涨了,它就说是‘垄断性定价’;假如价格跌了,它就说是‘掠夺性定价’;价格不变,它就说是‘合谋性定价’ ”。二是:“每当经济学家看到他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样或那样的商业行为——他就在垄断上找理由。而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是非常无知的,所以也就有着大量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在垄断上找理由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反垄断只有一招垄断本身是正常现象。分拆和管制适得其反。“人为准入障碍”,那才是“垄断问题”的唯一症结。既然是反对行业行政入口的障碍,就根本不需要设立复杂的反垄断法,也不需要主管部门连同各路经济学家张罗“分拆”或“价格管制”事宜(尽管这些工作看起来蛮有使命感)。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有一纸文件,上面写着“任何企业都可以经营某某业务”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第二章生命有限第一节利率的原理和应用股价不可预测商品或资源分为易耗品和耐用品两大类。耐用品的现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未来效用的预期。两个并行而独立的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切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另一个是观念世界,人们时刻在形成、比较、交换和修正对未来的预期,这些预期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资源现值的变化。价格不属于前者,而是属于后者。不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了价格的变动,而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的变化”决定了价格的变动;不是说事物发展是没有规律的,而是说认识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名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有过经典的推断:只要知识是增长的,那就必定有部分知识是我们明天才知道而今天不知道的,那既然社会发展是受我们的知识影响的,那么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自然界的发展)就是不可预测的。观念一变,价格就变。经济学家法马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该资产的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1)去研究价格的历史对预算股价没有帮助,( 2 )去研究公开信息对预测股价可能也没有帮助,而(3)即使寻找内幕信息对预测股价也还是没有帮助。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是,所有的消息其实都早被泄露和消化了。经济学家席勒的研究结论似乎相反:他指出资产的价格波动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现象;也就是说,价格并非总是反映资产价值的客观而准确的指标。人常常不理性,但不理性行为一旦被识别,这种识别就成了新的知识,就会被其他人理性地运用。利率由谁制定价格是由由无数人的供求共同决定的。供求是支配着每宗交易的强大经济力量;利率呢?利率也是价格中的一种,它是由无数人“不耐”共同决定的。只有“不耐”增加,才会提高利率。不耐程度决定了期货的现价,从而决定了真实利率。利率是无数人在买卖他们的“现在”和“未来”所共同产生的结果。向费雪致敬费雪的不朽贡献,是坚实地奠定了利息理论,并澄清了一些流传甚广的谬误。需求与供给没有根本区别,这才是扎实的价格分析框架。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人的不耐,不依赖于货币的存在。把一项资产的价值,看作是过去对这项资产的投入成本,这也是错的。会计都是这么做账的。但经济学不这么看。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现金流流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低碳之争市场的贴现率,恰恰是市场上无数人把自己的“眼前的享受和付出”与“未来的享受和付出”两者进行平衡而自发形成和汇总的结果,是最合理和准确的。假如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威胁是真实的,那就不能仅仅依靠纯私有化和市场的方案来处理。纯利率影响文化品位经济学者不谈无踪无影的“品位",而是借助各种可以观测的“投资”,来解释各种“瘾”。读书“瘾”也是―样。没有人生来就喜欢读书。得先在“阅读理解力”上作投资。要识字、要懂文法、要自己写过、要学过天文理,懂得人情世故,要读得多,享受才能油然而生。品位既然与投资有关,就必然受利率的影响。文化品位的转变,取决于纯利率的下降,而那需要几代人对耐心的积累。第二节保险的机制与实践灾难预报与保险公司市场化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即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这三合一的职能,完全适用于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首先,保险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对天气、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恰如其分的探索、分析、评估、公布和预警工作。再有,让保险公司来从事天气、地震和海啸的预报,还能加强对投保人的行为约束。愿市场机制能帮助加强人类追求知识和传递消息的动机!保险机制的演进从制度上看,强调保险机制在追求信息和分摊损失上的作用。所谓保险机制.就是三个环环相扣的功能: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任何同时具有上述三项功能的社会机制,都是有形或无形的保险机制。家庭就是一种典型的保险机制。威廉斯对保险机制有个经典的运用。他总是跟学生约法三章,规定谁的手机在课间响铃,坐在他左右两边的同学将要蒙受学期成绩下降一档的惩罚。于是,互相提醒成了同学们上课前的习惯。保险机制的实质,也是一种“株连”。保险机制的另一项功能是规范行为。中国医疗保险的特点和症结这种医疗保险改革的四大特点是:独家、强制性、提前付款、指定消费。行医资格的行政管制,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医疗税”并非“医疗险”不管贴上什么标签,“商业保险”与“税收和补贴”,从经济运作机制的角度看,是泾渭分明的两回事。保险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创造出若干可能的未来世界,不管投保人进入了哪个世界,他在这些世界里的财富状况都是一样的。保险不是储蓄。储蓄是另一种机制:人们为不测之需作储蓄,如果遇到意外,他就得用掉储蓄,结果是净亏损;如果没有遇到意外,那他就保住了储蓄,结果是无亏损。保险公司要自给自足地维持下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风险细分”。第二是“人群聚集”。弗里德曼曾经列举过四种效率递减的花钱模式:一,花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二,花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三,花别人的钱替自己办事;四,花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第三章相互依赖第一节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的应对医患之间的信任“信息不对称”是这么一种情境:有些事一方确知,而另一方不确知。医疗也是商品,与其他商品无异,也服从经济规律。法律经济学之父迪瑞特,其开山之作就是关于捆绑销售的研究。他指出,一个能在市场靠其产品获利的卖家,不可能通过搭售其他产品,来获取超额利润。换言之,任何卖家都能凭借其产品的优势赚钱,但不可能通过搭售来赚两次钱。医生故意向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就是典型的“搭售”,或曰“捆绑销售”。其主要成因有两个:一是政府对诊金实行的价格管制,二是公费报销制度诱发的浪费。弗里德曼就提出过,用互相竞争的连锁医院品牌来取代垄断的行医执照的建议。不是有没有信息不对称,而是哪种方案更充分地考虑了人性、考虑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自动均衡能力、考虑了自发衍生的市场机制的功能、考虑了管制所诱发的反作用以及考虑了官员的经济效率和国营的体制成本。何谓优质“优质”的第一层经济学含义,是指“匀质”。换言之,不是说厂商能把产品的品质做到“多好”,而是他们能把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控制到多小”,就会被认为其品质有“多高”。“优质”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即厂商改善产品品质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收益”。大白话是: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侵权法是消费者用来对付厂商制造伪劣商品行为的主要法律工具。其重点是:以法律的力量,按揭发真相的难度,加倍地对厂商进行惩罚,从而把减少伪劣产品的责任,加到厂商的身上。没有分清,市场追求的究竟是“高质量”还是“高性价比”的缘故。产品质量是复杂的问题,讨论的起点是弄清楚我们要的是什么:究竟是防止“伪造”(事关诚信),还是防止“劣质”(事关技术和生产条件的进步);究竟是要“匀质”(事关预期),还是要“高质”(事关成本),还是要“高性价比”(事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国家标准并不等于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以法律为后盾对整个市场划定的底线。国家标准的修订,会在边际上影响上述“缺奶”“淡奶”和“毒奶”三种情境发生的概率。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经济学家阿克罗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旧车市场的文章,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可以令市场萎缩甚至消亡。在具有人文背景的社会中,在交易重复进行的市场上,人们逐步建立了种种精妙的机制,克服了阿克罗夫困境,使大量交易成为可能。第一类办法是他人担保。第二类办法是签订“同舟共济”合约。第三类办法是企业的垂直整合。第四类办法,是卖主替自己担保。第五类办法,是请保险公司替商人担保。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大量研究,其综合的结论,恰恰不是市场如何失败,而是市场如何成功地解决了无处不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限的。共享经济不可挡必须突破双重限制:一是城市车辆增加的实体限制;二是出租车牌照数量的政策限制。首先,就是必须解决物理上车的来源问题。其次,是牌照的政策限制。未来是“共享经济”。过去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许多资源难以共享,只能闲置,所以闲置不算是成本。今天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互联网实现共享。未来的共享经济是挡不住的。问题是通过什么办法顺应这个变化。第一,我们不能完全以欧美市场为参考,对欧美的做法亦步亦趋。第二,我们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科斯定律说,如果产权明确界定,且交易成本足够低。第二节 劳动力的权利与福利失业不是浪费失业都是个人“计较”的结果,都是主观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有失业都是自愿的。是“过去的决策”造成了损失,所以现在才会裁员。失业不是浪费,而是一种矫正过程。“失业救济”有别于“创造就业”政府创造就业,则是政府为了消灭失业现象,开办本来不需要的项目,招聘本来不需要的劳动力,让他们从事本来不需要的工作。出卖劳动是基本权利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诚实地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酬劳来养家糊口,是不是基本的人权?重提旧事,是想引起讨论:雇主和雇员之间诚实相待、谋求双赢、自由缔约、履行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究竟应该受到何种程度的法律保护?交易者之间的买卖,是否得听从非交易者们的闲言碎语?更具体地说,中国工人的工资和待遇,是否得取决于美国工会所施加的舆论压力?最低工资法不可取“供求”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决定原材料的“成本”。归根结底,市场的“供需”是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这种硬性规定的后果,是低薪工人失业,是低薪求职者再也找不到工作。“最低工资法”规定的只是货币工资,而货币工资仅仅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劳动保障、医疗费、有薪假期、工作环境、职业培训等等,那才是“全部报酬”。苦难不是因为规定不力经济学人不喊“让低薪工人拿到最低工资”之类的口号,因为不懂的人这么说,是善于“终极关怀”;但懂的人这么说,就是“伪善”和“造作”。工资是如何被决定的受过经济学训练后,我便知道如果我抵制这些产品,那些童工的处境只会变得更糟,而不会因此就去上学。的确,有人应该受到谴责,但那往往不是企业家和消费者。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关于争取福利的问题,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工人的福利高低,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单靠良好愿望和高喊口号无济于事;二,工人向雇主争取福利,应该由工人自己量力而为,不宜由外人越俎代庖。要理解世界,就必须拨开“动机”和“良心”的迷雾,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因素。人人都想争取福利,但这主要是由生产条件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决定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劳动力的买卖,都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自愿交易。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剥削的意图人皆有之,但要让意图得逞,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是会形成对策的!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根据经济规律考察劳资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其最核心的发现之一,是大规模地靠剥削来牟利并不可能。首先,我们找不到“剥削的证据”。其次,要“试行剥削”更困难。罢工的性质分歧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罢工是否具有敲竹杠或暴力特征;二,罢工能否提高工人的收入;三,是否应该通过罢工来消除剥削,以及世界上是否存在剥削。与工会和罢工密切相关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在劳动力市场,工会是一股最重要的反竞争的力量。他们的所得完全由消费者、非工会工人、失业者、纳税人和企业主买单。哈耶克在1960年的《自由宪章》中就已经明确解释了工会工人的局部收入暂时较高的原因: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工人能把工资抬高到自由市场决定的水平之上,仅仅通过限制供给,即阻碍部分劳动力的进入。”是否应该通过罢工来消除剥削,以及世界上是否存在剥削维护自由和市场,不能只靠直觉,而需要专门的知识。如果对市场运行机制的致命威胁——包括公会罢工和最低工资等政策——缺乏否定性的认识,那么对自由和市场的支持就是名不副实的。第三节收入与公平收入如何分配收入的“分布”由经济规律决定,若作硬性“分配”,则会违背经济规律,经济效率会打折扣,结果往往是穷者更穷,不该得益者更富。合理做法并非“调节”收入再分配,而是直接改变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一,人为干扰分配会直接损害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于价格自由浮动,而价格的作用就是(1)“传递”关于资源稀缺的信号。从而(2)“指导”人们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并进一步(3)“影响”商品和财富的分配。二,各种资本——包括劳动力资本——的收入水平,都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三,调节收入分配会堕入“戴瑞德定律”的陷阱。1960年代,法律经济学创始人戴瑞德曾经发现一个规律,即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四,扶贫不应该采用实物补贴或价格管制,而应该采用“负所得税”办法。就是社会只对穷人发放货币补贴,而补贴的金额随着穷人自身的收入的递增而递减,收入超过贫困线就不再接受任何补贴,而整个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则均按市场化的方式分配,不再搞任何实物补贴。调节收入再分配,是一种流行而含糊的说法。它可能指深化改革、保护产权、自由定价、解除行政垄断,以及减少政府干预,从而让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所得的回报更合理。中国的基尼国际警戒线各种基尼指数的计算方法,都是以人群的“即时收入”为基准的。但事实上,收入的差异应该从“终身收入”的基准去考察。“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之争,是非就更加清晰了:任何人群,一定有收入中位者;围绕这个中位者,一定可以按比例划出一个中产阶级。危言耸听地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危机感,给“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1)基尼系数的计算角度有结构性缺陷;(2)许多隐性收入、福利或灾难根本无法量化;(3)中国的统计数据不可靠;(4)即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基尼系数算出来,它本身缺乏清楚的现实含义,因为贫富差距拉大未必不好;(5)许多人硬要从不知反映何物的基尼系数中推出“必须立即劫富济贫”的结论,这现象值得警惕。知道“数据”,并不等于知道“情况”。死亡率高的医院,就一定表明医院的医疗水平低?请读者思考和讨论三个问题:第一,贫富分化,是否一定是坏事?第二,劫富济贫政策,能否有效抑制社会的丑恶行为?第三,政府是劫富济贫的操办者,它的“劫富”所得,有多少能真用于“济贫”?收入不平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公的。我们应该直接去反对不公,而不是笼统地反对不平。置不公于不顾,而去反对不平,只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和不平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这些不同领域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差异很小,收入差距却非常大,赢者几乎通吃了全部收入。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赢者通吃”现象的根源,在于竞争者们提供的服务是“共用品”。凡是提供“共用品”的行业,其内部的收入分配,就往往会出现严重不均。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昨天的“结果”影响今天的“机会”,今天的“机会”又影响明天的“结果”,这样环环相扣,谁能分辨“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同样,“幸福程度”和“幸福人数”是不同的目标,而不同目标不能同时追求最大化,因此“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注定是句空洞口号。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幸福程度只能从个人角度衡量,绝不作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因为那做不到。经济学把个人的“幸福程度”与其拥有的“财富量”分别对待,则是一项思维进步。用俗语来说,就是“有钱未必幸福,幸福未必有钱”。即使是同一个人,究竟是“风险爱好者”、“风险厌恶者”还是“风险漠视者”,也与其所处的财富水平有关。只要他们当中有些是“风险喜好者”,那么后者就一定宁愿铤而走险,不会接受“结果公平”的方案。第四章需要协调第一节汇率与膨胀汇率形成的机制汇率基本上是由所谓‘购买力平价’决定的?简单地说,一只鸡蛋的价值,在中国和美国两地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等而确定的。”汇率由四个因素决定,一是购买力平价.二是各国的通货膨胀,三是国际贸易平衡,四是金融投机。“每个国家的政府,还有中央银行、商业般行和投资银行,都会定期发布各种经济数据,我们是根据这些数据确定汇率。”我的答案:汇率是由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以及乙国人民对甲国资源的需求共同决定的。如果一国人民对另一国资源完全没有需求,那么两国就不存在汇率;如果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国的货币就会相对乙国货币贬值。正是一国对异国资源的需求,决定了汇率。这是最初始的需求,它无需涉及货币,与统计数据无关,也非金融专家所能预测。汇率只由每个国家每个消费者的每笔消费共同决定。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赞成“解除外汇流通管制”和“让汇率自由浮动”两者在中国并行。首先,货币是―种中性的尺度。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确举足轻重,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是因为它传递着经济信息,是因为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中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中国经济相对别国经济转强了,那么这种强势不在汇率上反映出来,就得在物价上反映出来。两套好(也就是单纯)的方针:一是盯死外币,这外币可以是美元、欧元或不对外公布的一揽子外币。这样,人民币的货币发行量就跟外币流入量钩死了。二是盯死物价。让国内保持稳定的、接近零的通胀率,好让国内的生产和生活有―个可信赖的价值尺度。哪—种方案都有代价,都有得益者,都有受损者。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基于操作便利的权衡,与什么主权啊、面子啊、阴谋论啊,都没有关系。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如果不按照市场信号而是出于政策倾向过分压低人民币汇率,那么就会同时导致以下几个后果:(1)外国政府在其本国生产商的施压下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2)外国广大消费者占便宜;(3)过多外币(欠条)流入中国;(4)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势头加剧;(5)如果国外——尤其是美国——由于其救市计划产生了其本国货币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国人持有的欠条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意味着中国人过去白干了;(6)中国货过分便宜,导致中国人将来还要白干。现在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是否为了(1),即不向外国政府屈服,而宁愿同时接受(2)、(3)、(4)、(5)和(6)?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中国要么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自由浮动,要么引入通货膨胀,两者必有其一要发生;若抑制升值并引发通胀,加息和实施形形色色的物价管制,就都无济于事。世界上可供选择的货币制度只有三种,现在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即“联系汇率”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要遏制国内的通胀势头,必须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人民币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就是实行这种“联系汇率“。实行这种汇率策略,实际上让人民银行放弃了人民币发钞量的酌情权。美元大量注入,人民币流通量就随之上升,带来通货膨胀。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中央银行要把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诊断通货膨胀的程度,从而控制货币流通量,就是一种国际上非常常见的以一揽子物品挂钩的发钞制度。所谓“币值稳定”,究竟指的是人民币的物价水平稳定,还是人民币兑美元(或其他外币)的汇率水平稳定。汇率策略是一个选择,任何选择都有代价。“联系汇率”的好处是央行放弃发钞权,坏处是会被动引入通胀或通缩,其实质是在使用美元;“自主汇率”,即让汇率自由浮动,其好处是可以执行稳定物价政策,坏处是如果央行不能自律,就容易被政府利用造成通胀或通缩。加息和调控都不能抑制通胀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经济学者)都以为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举措。那不对。通胀必然是多印钞票和过度放贷引起的。加息只能说明通胀,但绝不能抑制通胀。要压制通胀,只有一条路,就是少印钞票和收紧银根。那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他手段无济于事。单从利率看,加息会使按揭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房地产交易,使房地产的库存变成所谓的“泡沫”;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么房地产就只会显著看涨,为毫厘的利率增长而萎缩。单从利率看,每个人的存款都有更高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毫厘的利率就弥补不了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单从利率看,加息可以有助冷却贷款投资;但如果面临通胀,加上借款人可以凭其他行政或人际关系借款,到期还可以赖账,那么加息就控制不了所谓的“过热”。古往今来,哪里出现通货膨胀,哪里就会出现对所谓“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和“暗箱操作”等行为的痛斥。所谓“管制汇率“,就是一国通过强行控制进出口商品量和外币兑换量,把本国货币的币值,硬性维持在某个先定的价位上。认识“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是把握整个问题的关键。一些经济学谬见形成了认识障碍。最大的谬见,在国际贸易上。屏除经济学谬见,有助于我们平心静气地权衡和选择货币制度。第二节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和命题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究竟什么叫“国有资产”?不落实“转让权”的国有资产有什么致命缺陷?为什么必须坚持经济改革?为什么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一个大致合理的改革方案?一份资产空间归谁所有,必须考察其“使用权”“收入支配权”和“转让权”,看这三权空间归谁掌控。谁掌控,谁才是物主。对国有资产来说,无论是名义上的每个国民,还是实际上掌控“使用权”和“收入支配权“的官员,都不享有这种“转让权”。不管企业的“账面价值”是高是低,经营班子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市场价值”。“大致合理”的原则是:谁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谁就应该分得较大的股权。征地还是征税普通人有四种办法增加收入:挣钱、借钱、卖家当,不然就是抢钱抢物政府增加收入的方式也有四种:挣钱、借钱、卖家当,不然就是征税和印钱。各级政府应该弃“实物税”而选“货币税”,从依靠“土地征转”转向依靠“货币税收”来支撑财政开销。征地的权衡政府征地在美国由来已久,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假如没有公正的补偿,那么私人财产也不得被取用于公共用途”中国各地的土地征用过程,引发了大量的纠纷和冲突。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于土地使用者——乃至实际拥有者——无权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在土地的公私争用的背后,都存在许多不仅涉及利益,而且还涉及观念的分歧,其焦点是“何谓公共利益”和“何谓公共补偿”两个问题。合理集资与庞氏骗局一系列合理的信贷行为不属于庞氏骗局。第一,举债本身不是骗局。第二,投资失败并不构成庞氏骗局。举债人只要没有违反举债时所承诺的资金用途,那么即使血本无归,也不构成作骗。第三,投资回报极高,也不构成庞氏骗局。只要高额回报来自经营所得或新投资人在考虑了风险的情况下对经营所得的期望,那么高额回报也不构成庞氏骗局。第四,“借新钱来还旧债”也不是诈骗。庞氏骗局的特征,是举债人刻意、反复、系统地向放贷人谎报其经营所得和还款来源。甄别的关键,一是举债人的还款究竟来自经营的盈利,还是新的举债;二是放贷人在作出放贷决定时,究竟是清楚了解举债人的财务运作模式,还是受到了刻意的蒙骗。金融改革不容忍庞氏诈骗这些罪犯的共同点是:只要虚构盈利能力,炮制经商天才的光环,允诺诱人利率,并靠新债来偿还,就能一夜暴富,过上奢华生活。民间金融改革的难点“集资诈骗罪”,规定了一个重要条件,即罪成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作了归纳,它包括:“(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骗取挥霍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建立有效的“信用身份识别平台”,为大规模的小额融资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哲学互联网金融存在五大风险。其一,是诈骗风险,即金融服务提供商挪用存款或捐款潜逃等风险。其二,是技术风险,即信息安全、操作流程、金融犯罪以及流动性支撑等环节所存在的风险。其三,是投资风险。其四,是货币流通量的风险,即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带动了货币流动速率的急转变化,造成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量失准的风险。其五,是利益重新分配的风险。何为合理的监管要合理地进行监管,既要认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也要认识其特征。监管者应该放弃过去常用的“经营者身份核准”“业务范围限定”和“产品形态界定”等手段,不要理会什么“互联网金融是否属于真正创新”之类的迂腐争论,转为奉行“底线式监控”和“园丁式管理”的监管哲学。经济发展岂是任务根据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的经济指标,我们不惜代价,使出浑身解数。但是,发展蓝图越是壮观的年代,我们的生活越糟糕。全局计划有别于局部计划。经济指标的片面性。结构调整不是浪费。失业不是浪费。对待经济增长的态度经济结构总要不断调整,甚至是剧烈的调整,但那是有益的,不应阻扰――尽管国民收入数字会下降;反过来,政府挑选若干项目来催生,借此刺激经济,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代价――尽管国民收入的数字暂时会更好看。第三节民主与自由钞票与选票之争亚当·斯密说,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的利益就会自动得到增进。可是,布坎南告诉我们,在不恰当的选票机制下,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利益的根基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挫伤。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资源争用”和“社会冲突”问题而言坚定的“市场经济”拥护者有一个一般化的观点:只要通过“场”可以解决,就没有理由转交给“民主”来解决。换句话说只要涉及具有明确产权的交换或争用,就应该通过“投钞票”不是“投选票”来决定。波普尔写道:“民主仅仅以大多数人统治为标志是不足够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用暴虐的方式来统治。一是“什么人有资格参加投票”。二是“投票未必能够反映民意”。三是“投票既不能反映代价,也不育能刺激生产”。用投票的民主方式来解决“资源争用”的冲突,结果是妨碍了产权的实施和交易,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使馅饼越做越小,最终人人都受到损害。康德的一句话:“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恰恰相反的结论:政府不可能提供绝对公平,也未必比市场更有效率,而投票因其过程充满“猫腻”,所以其结果也绝不是正与邪、黑与白那么简单。理性胡闹理性胡闹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卡普兰研究民主投票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即人们能在(1)信息的不完备和(2)约束条件的变动下,作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阿尔钦在1950年的《莫测、进化和经济理论》一文的深刻主题:不管人的主观上是否有意识地追求最大化,客观上只有那些成功地达到了最大化的人或集体才能在竞争中存活。斯密在《国富论》指出私心能促进公益:“请把我所要的给我,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价格有三个作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激励最有效的生产,三是分配产品。威特曼在1995年出版的《民主失败的神话》中论证: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一样都是有效的。卡普兰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选民的神话》中通过实证数据证明,大部分人对经济问题的看法,都与职业经济学家的看法存在显著的差距。人们在公共领域作选择,则由于既不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也完全无力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所以会理性地把“放纵情绪和标榜自我”作为他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追求。要减少不良的公共经济政策,最好的办法还不是听取民意,而是一开始就避免把问题交给民意。我们应该先问市场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可以,就让市场的“个人选择”来取代社会的“公共选择”。欧债危机与宪政选择弗里德曼曾经半开玩笑地说,经济学家只有好坏之分,而没有什么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或奥地利学派之分。弗里德曼认为,不相信世界上有免费午餐的,就是好经济学者。经济学者布坎南和瓦格纳,在1977年出版的《赤字中的民主》中指出:由于人力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会造成社会的阵痛和伤害,政客为了争取选票,倾向于选择避重就轻的经济政策。自由和民主,不仅有区别,而且往往有冲突。简单地说,“自由”就是个人的人身、言论、劳动和产业得到法治保护,他们有权与他人缔结契约和进行贸易;而“民主”则是按多数原则,集体商议如何行使国家暴力,来干预人与人之间本来可以缔结的契约、本来可以进行的贸易以及本来可以保有的产业。民主不是自由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里没有“民主”二字。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享有政治自由的社会是缺乏经济自由的。历中只表明资本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而显然不是充分条件。历史事实也支持这种观点:从有私有产权和法治传统(传统是指代代相传的习惯)社会走向民主,与从其他社会走向民主,两者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对一个连排队都还没学会的民族来说,对一个豪宅花园未能放心拆除围墙的国家来说,对一个不懂得对诸如“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的言论自动产生敌意的公民思想状态来说,搞民主更容易滑向失控,大家抱成一团走入泥潭,陷下去了还不知道为什么。为自由而进言康德曾经说过: “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到能设法自卫。”所谓自由,指的是这么一种状态:每个人保有私产,与别人自愿缔结合约,并承担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带来的收益和亏损,而政府提供法律和国防等公共服务----之所以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服务,只是因为私人来提供的话成本会更高的缘故。现代社会的自由,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自由--司法独立、言论自由、缔约自由和私产保护等基本权利,在英国代代相传。在缺乏自由和法治保护的社会里大规模地让民主先行,那将会造成重大的祸害。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人们不仅经常言行不一,而且他们的言论和观点,也会对社会产生外部作用;当一套公共决策机制,是在鼓励而非抑制人们各自发布不负责的言论时,基于这些言论而形成的政策,就会反过来伤害每个人的福祉。选择与歧视。人类始终面临的约束之一是资源稀缺。要高效利用资源,人们不得不作选择,而只要有选择,就必然有歧视。换言之,选择和歧视,指同一件事,是两个共生共栖的概念。资源既然是稀缺的,那么竞争就不可避免。要维护市场自由,反垄断戒条应该是:只有政府在行业入口设置的障碍,才是真正值得反对的垄断根源;而对于那些在市场中我们看不懂的商业行为,则应该听之任之。首先看权利的概念。权利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大部分人主动维护的选择的自由。再看福利的概念。福利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大部分人主动维护的、享受特定资源配给的资格。权利(选择的自由)和福利(享受的资格)是不同的。司法独立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司法不应受行政权力的干预,这一点是知易行难;二是指司法不应受公众舆论的牵制,这一点则是知难行更难。司法要独立.就是要将司法过程与“颐指气使的行政权力”和“捉摸不定的汹涌民意”隔离开来,并把它尽量交给对司法结果负有长期责任的专业群体来完成。第五章经济学随想第一节经济学的态度和观念经济学的免责声明经济学著作给我的第一次震撼,是费里德曼的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规律的学科。想学点扎实经济学的新朋友,可不能忘记这“经济学的免责声明”。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斯密首先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自私的同时,也还懂得同情。同情心的强弱是随着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显著变化的。满足自己的同情心,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斯密在17年后发表的《国富论》中写道:“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斯密并非写了两步自相矛盾的著作,分别供市场经济的怀疑这和支持者引用。相反,他通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构造了一个自洽体系:由于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还天生需要通过满足小范围的同情心来换取快感,所以不仅需要在私人领域强调爱心,而且也更需要在公众领域强调应由自私之心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来推动公益,并强调要警惕自私的掌权者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斯密为什么被视为市场经济之父,而不是计划经济或福利主义之父。行善的困难其一,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其二,行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三,当地政府的管治。人类社会需要慈善,也一定存在慈善,而慈善要提高效率,比商业还要困难。解决之道,就是让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间方式结合,以相互竞争的方式来提高行善的效率,达到以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扶贫除弱的目标。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一,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二,企业家必须挣钱,挣钱才能生存。弗里德曼说,企业家是股东的代理人,所以必须尽忠职守,不负委托,通过提供产业和服务,尽量为股东赚钱。企业家无权拿股东的钱去回报社会,否则就是盗窃。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若以保存大自然的原貌为至上,那人类甚至就不该繁衍。然而,若以人为本,从延长人类生命和丰富人生体验的标准来考量,那么人类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就是最环保的。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只要存在选择,就存在成本。如何取得平衡?依靠产权和市场。越是缺乏产权保护,资源就越是容易遭到滥用(不计成本的使用)。与此同时,价格是环保的优良指标。大部分的人理论上偏向自然,而在行动和选择上偏向人类,所以都是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第二节经济学的误用和纠正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经济学家阿尔钦曾经写道:“需求曲线可以有多种形状和斜率,但绝对没有任何一段是向上倾斜(斜率为正)的。在较高的代价上,绝对不会有较大的需求量。在某段价格范围内,需求曲线可以垂直,那表示在这段价格范围内,需求量没有变化。但只要价格升的足够高,需求量就会下降。在整个可能的价格范围内,需求曲线则绝对不是垂直的。需求定律是一个非常肯定的陈述,它恐怕是最有力、最可靠、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了。”“价格”观的谬误首先,“价值”概念不符合科学规范。它的问题在于,“任何物品都有其内在价值”的说法,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推翻。相比之下,经济学并不谈“价值”,它倒是强调了“个人估值”(personal worth)的概念。经济学指出:一个人对某件物品的“个人估值”,就是这个人为了换取或保有这件物品所愿意付出的其他物品。第一,不存在什么内在的、本质的、客观的价值。第二,“个人估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愿望”,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一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二是经济学中的“个人估值”。确切区分这两个概念,大家就不会再受到什么GDP数据的迷惑,以为靠硬性增加政府投资可以“扩大内需”和“拉动产值”了。任何违反市场需求而作出的硬性投资,都不应算作对总“个人估值”的贡献。知数据不知情况常洗手的人很干净吗?未必。死亡率高的地方不适合居住吗?未必。不花钱看病的人身体健康吗?未必。“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巴斯夏写道:“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任何选择必有“成本”,即“放弃了的最有价值的机会”;我们不能只看到容易看到的“得”,还必须尽力去看到不容易看到、甚至无法看到的“失”。第三节经济学巨匠的成就和纪念法律经济学从科斯开始所谓“边际均等”,说来简单。一片土地,究竟多大用来养牛,多大种庄稼?答案是:把土地细分到最小单位,如果第一个单位的土地,用来养牛能带来比种庄稼更大的收人,那么这个单位的土地就用于养牛;反之则用于种庄稼。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单位的土地,都用到了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种麦或养牛)上,那么这块土地在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就能带来最大的总收益。所谓“私有化”能解决社会成本问题,三个重要的含义:一,在解决生产资源分配时,要紧的永远是边际的数值,而不是平均或总计的数值二,在协调资源的争用时,要紧的是要存在私有产权;三,只要存在私有产权,产权所有者的个数就并不重要,也就是说,不管生产要素由多少人拥有,只要他们能保持充分的理智,他们就会达致相同的生产资源分配方案。体会到科斯所提出的视角,是如何长驱直入,看穿了财产权法、滋扰法、侵权法、合同法、公司法乃至宪法的脉络的。如何纪念科斯要纪念科斯,第一就是要建立宽容的学术环境。要纪念科斯,第二就是要对真实世界保有持久的兴趣。要纪念科斯,第三是要坚持以“双向”的角度来看待污染和侵权行为。要纪念科斯,第四是要重视交易费用的强大作用。要纪念科斯,第五就是要强调“就事论事”的治学作风,科斯定律的更深一层涵义是:在真实世界里交易费用并不为零。要纪念科斯,第五就是要强调“就事论事”的治学作风,科斯说他总是先看到真实的问题,才去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而许多经济学家,则沉湎于玩弄手头的学术工具,热衷于解决他们自己发明的问题。这就是“黑板经济学”与“真实世界经济学”根本分歧:前者追求数学的优美和概念的纯净而极大地忽略了现实中的重要细节,而后者由于追求个案的具体而失去了规律化的吸引力。官员不是天使(宪政经济学先驱布坎南)布坎南的经济学方法论,牢固地建立在“主观价值论”上,即认为事物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每个个人的主观判断。政治学研究是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二分法开始的,政府被看作是由官员组成的铁板一块的黑盒,其核心问题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分配”资源才符合正义的标准。官官与官民之间均是以交易关系为连接的网络.这样政治学研究就实现了从“分配范式"到交易范式"的转变。“宪政经济学”的主题:既然社会要达成一致意见很困难,那么为了公平,人们就必须对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即我们必须公平地选择“让人们在其中进行选择"的规则。布坎南这种通过立宪契约而达到公平的想法.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其特点是专注于讨论“好不好”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因纯真而深刻(阿尔钦)阿尔钦推翻了学界对“成本"的成见。阿尔钦敏锐地发现,厂商在作出投资决定时,对长期的生产总量—而非单位时间内的生产率——的估算是举足轻重的。阿尔钦还澄清了“歧视”的意义。《竞争、垄断和对金钱的追求》(Competition,Monopoly ,and the Pursuit of Money )一文,揭示了这样的含义:选择意味着歧视,歧视意味着选择,选择和歧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认钱"的社会,会增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之间的平等;而一个“认人''的社会,基于个性特征(如肤色、性别、信仰、行政级别等)的歧视就势必更加严重。因此,恰恰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或鼓励追求金钱的资本主义,才使得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性格怪诞、笃信异教、坚持己见或有各种污点和前科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才增进了自由。阿尔钦对企业的解释远胜科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在1972年对企业性质所在的解释(《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Organization)),是对科斯1934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的正面否定。科斯说,企业之所以形成,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却说,经济组织的美妙之处,正如男女结合可以产子,并非简单的节省交易费用,而是可以无中生有。阿尔钦阐发了“人际依赖”的深义,勾勒了企业治理和财务安排的规律。人世间的诸多合约安排和社会建制,便不再是随机选择或历史偶然,而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竞争结果。阿尔钦和其他学者,共同催生了“产业组织”这门经济学分支,它剖析了企业的内部结构,为反垄断法的实施打开了一扇窗户。阿尔钦改写了“失业”的概念。他不认同货币大师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对“失业”的解释.在1969年发表《信息成本.定价与资源闲置》(Information Costs,Pricing and Resource Unemployment)一文,确立了“失业都是在适度控制信息成本条件下的自愿的选择”的思想,令汗牛充栋的以“非自愿失业”为出发点的宏观经济研究,顷刻间变成了沙堆上的城堡。纪念贝克尔贝克尔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创者——他相信经济学可以用来分析人的所有行为。他受导师弗里德曼启发,对歧视问题产生了兴趣,认为可以将歧视放到金钱追求和市场规律的框架中考虑。贝克尔认为,任何歧视行为,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歧视别人的人,他自己也要承担代价。贝克尔的想法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任何最大化的行为,都只能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求某一个指标的最大化。只要有人群,就存在对事物的不同估值,就会出现交易;只要有选择,就必然有机会成本;只要存在时间,就存在耐用品,就会刺激投资,这样经济学就必然能派上用场。在此逻辑下,贝克尔1957年出版了《歧视经济学》、1964年出版了《人力资本》、1965年发表了《关于时间分配的理论》、1968年发表了《罪与罚》、1976年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81年发表了《论家庭》、至1994年与墨菲(Kevin Murphy)发表了《关于香烟成瘾的实证分析》事实上,任何具体的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各种学科和多角度来解释。他们不应该相互排斥,应该相互补充。经济分析不能以偏好不同来解释世事,而必须假定人们的偏好是一致的。然而,人的口味确实是不同的。人的基因不同,禀赋不同,倾向不同,志向也不同。这些差异不仅能在个体之间观察到,还能在性别之间、年龄层之间、种族之间非常清晰地看到。能够随意包罗一切要素、而同时又假定人的偏好是恒常不变的经济学模型,可能会因为忽略了人性的差异或其他相关细节而流于空洞。其他社会科学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批评有时是有道理的。要客服经济学的这一缺点,经济学者只能是在坚持将经济规律运用到极致的同时,谦虚地参考和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方式和成果。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才会丰满起来。
P130-174 印象深刻: 1、对软件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第一种办法是“对不同版本暗中打折”,第二种是“对批发打折”,第三种是“对硬件捆绑打折”。 2、即使是“垄断者”,也只存在一个价格能令其利润达到最大,过高或过低的定价都会使他自己受损,更不用说拒绝交易了。 3、发明...
才读过两天的书,通篇讲的是什么都记不太清楚了。文章是一段一段的,写作时间也是任意穿梭。因为对于经济学来说,本人也是小白,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反垄断法?只是脑子里有个大概理解,但具体是怎样可能就不太明白了。 改变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变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
我们永远无法证明,通过价格管制的手段来进行资源(比如路权)的再分配,能够提高社会的总效用;相反,让每个人以自己的财富和收入为基础,分别根据市场价格的指引,来追求他们所希望的消费模式,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每个人的效用最大化,那也就是全社会的效用最大化。 普罗泰格曾说过:人是万物...
P215-255 印象深刻 1、法律经济学之父迪瑞特,其开山之作就是关于捆绑销售的研究。他指出,一个能在市场上靠其产品获利的卖家,不可能通过搭售其他产品,来获取超额利润。 2、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作这样的权衡和取舍。 3、失业都是自愿的。失业是果不是因。失业是一种矫正过程。 与...
第四章 第二节中的《征地还是征税》 政府增加收入的方式:挣钱、借钱、卖家当、印钱和征税。 一、挣钱。政府不善于挣钱:1、政府官员不是公共资源的私有者;2、“争取和保住位置”是官员的目的,“做事”是其手段。譬如养老金,并不是官员们善于挣钱,而是因为其还能从年轻的缴款人那里取得...
其实说实话, 从未觉得这个小岛有过让人惊艳的美, 反而是在那些阴郁的天气里, 会看到它廖旷寂寥的一面, 没有那种精雕细琢的美, 有的是海岛真实的咸咸的湿气。 岛屿的本质,是原始而混浊的吧。 它的生命力, 是在渔民生来死往的故事里张扬的, 是在女人的疲劳,隐忍与坚韧中积蓄的。...
日,德国人朱卡尔o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首次拥有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从此,汽车进入发展时期,这也标志着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已逐步进入大众的生活。 1883年,奔驰汽车公司成立;1890年,戴姆勒汽车公司成立;1926年,奔驰与戴姆勒正式合并。 1...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虽然没有如父亲的愿去做一名教师,然而他的心里仍是相当安慰的。三年的学费,需要一次交清,一共是1950元,接下来的每年只需要缴纳生活费。
那个时候,家里的主要收入,就是母亲养的30余只母鸡生的鸡蛋和过年时宰杀的母猪了。父亲没舍得在开学时宰猪,而是把家...
文:一个历史围观群众 我们在看《锦绣未央》的时候,李敏德可以说是圈粉无数。他是女主李未央的二弟,是尚书府的二公子,面貌英俊,和九公主拓跋迪也是很好的CP和银幕情侣,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们发现李敏德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柔然国的元烈王子,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有这个所谓的柔然...
喜欢一朵花——花漂亮,花易逝。 如果你发现同性恋跟异性恋长的是同一个脑子,是因为你没有遇到对的同性恋,很可怕的是,我也没遇到过。如果一个人本身不是同性恋还那么关注,那这个人要么很腐要么带了目的,很可怕的是,我这个直男并不是完全带了目的。 人类越进化,越容易在抛弃糟粕的同时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成一名资深运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