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苗木产业业如何走出“粗放”,稳步提升

深入推进质量兴农行动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来源:南宁日报日期: 11:27
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改善了农村面貌。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推进“六项行动”
质量兴农、环境优化、乡风文明培育、乡村治理提升、惠民富民、精准脱贫攻坚。
●公报摘录
要深入推进质量兴农行动,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质量兴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6月25日,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总体谋划和高位部署。近年来,我市聚焦“一产显特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袤的邕城乡村实现华丽蝶变,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农业由大变强
南宁是农业大市,邕城人民一直在积极探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特色,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让“大农业”变成“强农业”。
在蒲庙镇联团村的邕宁区香流溪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里,红似火的火龙果压弯了枝条,这是今年种的新品种,口感比老品种好,且适合长途运输,再过几天,今年第一批火龙果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邕宁区香流溪热带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入驻的龙头企业是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也是南宁火龙果联盟的会员企业。“加入联盟的企业现在基本都形成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带动了南宁火龙果产业发展。”企业负责人林汉文说。
标准化建设是助推我市火龙果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法宝之一,从选种、育苗到种植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目前采用的是密集联排栽种、水肥一体化技术,疏花疏果都有时间间隔,采摘后分拣、分级、预冷、包装都有不同的规格,最高可以分为9个等级。整套标准化建设后,意味着可以实现单位土地效益更高,果品质量更好以及运输损耗减少。” 林汉文说。
不仅仅是标准化种植的推广,我市还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 “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启了南宁农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产品数量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转变,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全面升级。目前,全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乡级、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梯次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启动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总数累计169个。全市102个乡镇创建乡级示范区103个,每个县区已实现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1个、每个乡镇创建乡级示范区1个的目标。
依托示范区平台,全市共撬动社会资金84.27亿元,引进高级管理人才379人,培训农民13.19万人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累计应用44项,示范区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周边群众高20%以上。
农村由乱变美
上林县大丰镇云里村内里庄过去道路泥泞,到处一片脏乱。如今庄内环境优美,村前村后果树成荫,屋前屋后花草芳美,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我市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早在2014年,上林县委、县政府就成功引进龙头企业在大丰镇云里村内里庄开发云里湖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商通过“农户+公司+园区”的经营模式开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为当地提供了大约12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工人最低月工资为2200元/人,最高月工资达4500元/人。村里还开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家家户户开始过上小康生活。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极大改善了我市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我市以建设环首府休闲农业产业带和首府南宁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完成制定《南宁市休闲农业示范区专项规划》,加快建设15个休闲农业示范区。2017年新创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全市休闲农业由遍地开花逐步向区域集中发展迈进。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周顺来牌茉莉花茶等8个产品获得2017年新认定广西名牌产品奖励。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市农村电商覆盖率达65%,上林县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宾阳县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农民由穷变富
乡村振兴,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效益不高,增收困难。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功能,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有效拓宽了贫困村群众脱贫增收渠道。
在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内,规模化的种植为当地1318户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其中,参与土地流转的138户贫困户不仅能获得600元/亩左右的租金收入,在合作社常年打工者每月还可获得工资2000元左右。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当地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普通的农业示范区不同,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充分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和管理,连片种植了火龙果、沃柑、葡萄和桑葚等农产品,真正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先进水肥一体化设备以及种植技术,园区还实现了种植机械化与产品标准化,确保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没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合作社不可能带动这么多农户增收。”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蒙有胜坦言,以前零零碎碎的土地无法实现有效灌溉,更谈不上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如今,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乔利乡的种植户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推进种养业与产业扶贫结合,全市421个贫困村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贫困村“3+1”特色产业基本确定,脱贫摘帽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率已达到60%以上。同时,培育和引导1239个农民合作社、149个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带动25.03万贫困人口增加家庭收入。
近年来,南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截至目前,我市在8个示范县区开展培育工作,历年累计遴选培育对象开展教育阶段培训5220人,全市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954名。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南宁广大农村中,或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创办家庭农场,或兴办现代农业生态园,用学到的知识带动周边农户创业,共同步入致富路。
●未来展望
市委政研室(改革办): 强化“三农”政策调研 协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新时代南宁发展实际,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目标和“六项行动”任务举措,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决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与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市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有机衔接,与“美丽南宁”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等目标任务有机衔接,保持了奋斗目标、发展思路以及战略举措的延续性,体现了我市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发展理念。
下一步,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将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紧扣《决定》的重点工作,立足本单位职能,通过以文辅政和推动改革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决定》精神。通过加强“三农”工作调查研究,做好市委“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政策文件等相关文稿起草工作,形成更多有决策参考价值、有现实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以实际工作成效当好市委参谋助手。同时,蹄疾步稳协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及其他具有南宁特色的相关改革,不断激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武鸣区: 全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围绕乡村振兴,武鸣区坚持“农业稳区”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糖料蔗、林产品、水果、禽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商标注册,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扩大“中国沃柑看武鸣”品牌影响力,打造 “硒望·武鸣”系列特色富硒品牌;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培育发展田园综合体,实现镇镇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农村农业改革、乡镇特色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农业改革上,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镇特色发展,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就地城镇化能力;充分挖掘各镇资源优势,规划好“一镇一品”主导产业,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市农委: 全力实施好质量兴农行动
作为《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起草单位之一,市农委表示《决定》的起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统一行动。研究制定《决定》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全面规划了未来全市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出实施“六项行动”系列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促进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一步,市农委将充分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力实施好质量兴农行动,坚持突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方针,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方面创新工作,对《决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全面分解落实,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打牢产业振兴的基础,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
广西—东盟经开区: 加快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广西—东盟经开区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统筹推进辖区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思路。园区做强农业产业,坚持在特色上做文章,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一是以现有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东盟经开区继续大力推进市级广西—东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项目建设,争取获得自治区星级示范区;继续完善自治区级宁武都市农业(核心)示范区、自治区县级武帽西甜瓜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先行,努力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二是以高效、便民的服务,积极引进符合产业条件的农业投资项目。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发区已先后引进各类示范区的单位、企业、合作组织共36家,其中不乏广西农科院里建基地、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农业科研单位和南宁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未来,东盟经开区将以企业为依托,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为园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本报记者阮晓莹 胡光磊
通讯员方海仕 黄连莹扫码进入微网站
当前位置:
& 四川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微信扫一扫
关注 《苗商》公众号
四川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7月17日,2018年四川经济半年报出炉。省统计局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327.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预期。.
7月18日消息:&&7月17日,2018年四川经济半年报出炉。省统计局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327.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预期。
&&四川经济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稳定增长特征明显。
&&“上半年,全省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定增长、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新旧动能继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进一步亮出高质量发展底色。”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熊建中如此概括上半年四川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质量效益双提升
&&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稳定在8%以上
&&翻开这份半年报,“稳”字出现频率极高,几乎覆盖每一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经济总量增速,还是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四川都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年预期。”熊建中说。
&&“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稳定在8%以上,在四川以往发展历程中并不多见。”熊建中表示,意味着四川经济稳定性强,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明显。第一产业近5年均保持3%以上的增速;第二产业总体稳定,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14年以来,持续高于GDP增速,且稳定在9%以上。
&&稳,还体现在物价和就业上。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7%,低于控制目标;求人倍率1.17,同比提高0.09。
&&进的态势也十分明显。“稳中有进,主要体现为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49.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表示,这表明服务业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在继续巩固。
&&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好。上半年,全省清洁新能源增势较好,垃圾焚烧发电量增长26.6%,风力发电量增长22.3%,生物质发电量增长19%,页岩气产量增长7.1%。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1%,降幅比一季度进一步扩大。
&&新产业新业态势头好
&&规上高技术产业增速达11.1%
&&2018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近日正在举行,四川的海特集团、傲势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中亮相,展示飞机大修、客改货等业务和“四川造”系列“工业级”无人机产品等。这是四川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半年,全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延续近两年来的高增速。以此为代表的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更是跑出了11.1%的高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
&&蓬勃发展的新产业不止航空、航天。上半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中国牙谷”正在资阳建设,将打造为全国唯一的口腔装备及材料全产业链基地。上月,又有一家全球顶级的牙科设备和耗材制造商签约落户。
&&新业态模式也蓬勃发展。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79.9亿元,同比增长38.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7.5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改革持续推进,也让传统行业焕发出新活力。”熊建中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以去产能为例,我省钢铁、煤炭行业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进行,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组织了专项抽查,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效益进一步改善。1-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0亿元,同比增长4.2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
&&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也可印证。今年一季度,该企业盈利4.68亿元,同比翻番,上半年预增155%-179%。
&&市场预期总体向好
&&区域发展平衡、农民增收值得关注
&&“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波动较大,个别市州经济指标回落幅度较大等问题都值得重点关注。”熊建中表示,我省已经做出相关部署。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也值得重视。”上半年生猪价格下降,养殖户每头猪亏损200元-300元。还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
&&“从企业和居民两大微观主体来看,向好特征明显。”毛中根表示,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2.5亿元,增长2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也“跑赢”了物价增速。
&&内外需求增长。上半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5%,增速均比1-5月回升2个百分点以上;全省限额以上16大类商品零售实现全面增长,12类商品呈两位数增长。
&&展望下半年,熊建中表示,面临的挑战也更复杂。“和全国一样,我省当前也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关期,下半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夯实经济稳定增长基础。”(记者 朱雪黎)
全球花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花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全球花木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全球花木网www.huamu.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扫码关注苗商官方微信沙洋县后港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发展改革工作&>&农村经济&>&农经信息
沙洋县后港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近年来,后港镇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目标,高举“中国农谷”大旗,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主要抓手,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一、转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巩固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稳农。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积极推广粮油新品种,重点推广华油杂9号、华油杂62、华油杂13、华油杂15、郑麦9023、襄麦25、华麦13、鄂麦23等新优品种,全镇实现小麦种植面积1.99万亩,油菜种植面积11万亩,粮油产量稳步提升、优质粮油实现大面积推广。  (二)加快发展“一高三新”特色产业富农。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着力抓好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建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鱼双赢”,辐射带动稻鳖虾共生模式的发展,建有稻鳖虾共生示范基地3个,面积600亩,带动全镇稻鳖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34万亩以上。在荆南村投资4000万,以大棚藕带种植与泥鳅混养新模式为依托,建成占地面积2000亩的禄生汇泥鳅藕带混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藕带与泥鳅的无公害种养,年产值可达200万元,是水稻种植效益的15至20倍。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500亩的涛旭育秧工厂,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农作物秸秆收储服务。  (三)突破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活农。以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龙头企业为抓手,坚持抓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动蛟龙食品、万汇食品、红蜻蜓粮油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打造出“蛟龙蛋制品”、“万汇食品”等一批市场知名品牌,争创全国名牌,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市场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重点打造“荆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区亮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化经营看,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亮点,着力打造以荆乔集团、三咀、蛟尾为核心的南片区水产养殖基地,以殷集、广坪为核心的北片区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以唐台、孙桥等为核心的西片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金山、新宏为核心的东片区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等四大农业基地。  二、谋长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大力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对大型泵站、涵闸、农村沟渠硬化等设施进行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投资450多万元完成了港口九组大闸、冯场泄洪闸、三叉河排涝泵站、安坪泵站、黎桥泵站、古定桥泵站、凤井村四组泵站改造和维修等水利设施工程;完成凤井村3000米U型渠硬化、独枣村沟渠500米硬化、黄大湖围垸2000米护坡工程;完成三咀农业开发项目区土地整治配套工程,渠系硬化30000米。  (二)大力构建农村公路客运网。以第五轮“三万”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难题,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一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对未通客车的行政村实现全面通客车,实施维修断桥断路、危桥危路、路肩培土、路基加宽、增设错车台、完善安保设施等工程,修建或整修招呼站、候车亭,树立乘车信息牌,为“村村通客车”提供良好的公路通行条件,全镇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二是建立村村通客车长效机制。镇制定和完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各村(社区)建立合适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确保农村客车稳定运行。三是建立农村客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通村客运购车、车辆保险、动态监控以及运营费用等,以保障农村客运“开得起,留得住”。目前,全镇 “村村通客车”路基加宽25.7公里、危桥改造20米、新建错车台36个,新建警示桩1369根、标志牌147个,新建候车亭6个,维修候车亭10个,新建招呼站40个,路基加宽、危桥改造、新建警示桩、标志牌、招呼站等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任务,全力提升通村公路建设水平。  (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农业机械化较快发展。结合实际、规模实施、板块推进、以点带面,在优势特色农业为主的地方,尽快实现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全面机械化;二是扩大规模,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不断扩大作业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农机合作社实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模式,努力搞好农机化社会服务;三是学教结合,多形式强化农机化培训。采取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对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常识、驾驶操作技能等进行培训,推进农机监理工作,保障农业机械领域安全。上半年举办培训3期,培训驾驶人员300多名;四是精心组织,搞好农业技术专项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合作社、田间地头,帮助农机手检修、安装、调试农机具,确保参加农业生产的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抓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围绕城乡一体化,以四个农民新社区为载体,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为契机,加快“两转一推”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镇化水。继续将城建中心工作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在规划上严要求,在建设上抓质量,在管理上求创新,力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总规划的龙头作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编制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有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化专项规划、东湖社区修建性规划、光明北路、西湖北路规划、S311省道和S323省道镇区交汇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二是加强城镇建设。按规划新建商业住宅小区香湖国际城、福利院民宿楼项目建设、新建西湖北路和光明路北路等道路工程,完善荆湖路南段及全路段配套设施。完善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配套进行浆砌护坡、围墙、道路场地、给排水、绿化建设;三是强化城镇管理。既按原有的工作程序规范经营秩序、卫生秩序和交通秩序,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方法,创优管理模式,同时发挥社区的教育引导作用,走出一条“居民”变“市民”、“城镇”变“城市”文明之路。  (二)加快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引江济汉河道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观光产业、优质瓜果采摘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造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基地,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助推运河经济带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综合环境治理。每村(社区)聘用3?5名日常巡回保洁员,并固定一名人员负责村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实行通联制度,确保垃圾随时处理。同时,在各村规划建设垃圾收集池,实行组细分、村收集、镇清运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并根据垃圾清运年度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全镇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环卫绿化日常管护工作。2015年,我镇投资100万元在集镇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6月底将建成启用。聘请保洁员144名,修建垃圾池272个,配置垃圾中转箱68个,门前三包垃圾桶3000个,各类垃圾转运车辆112辆。  (四)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就近转移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用好用活省、市、县支持政策。加快完成了唐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孙桥新农村二期工程建设。我镇新农村温馨家园建设一期已完工,建筑面积11024平方米,工程造价606万元,住房108套,第二期即将开工。  今后,我镇将坚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建设。&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沙洋县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木产业焕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