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实体经济是什么怎么干

【声音】振兴实体经济怎么干,权威专家这样说_经济日报_传送门
【声音】振兴实体经济怎么干,权威专家这样说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其中四季度GDP增速为6.8%。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位于世界前列。从具体指标看,2016年,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同比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2%。透过这些指标,外界在担心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及预期,“脱实向虚”的风险在加大。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如何化解?振兴实体经济应该怎么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Q&A记者:结合2016年的国民经济数据,您怎么评价这一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总体表现?李佐军:总的来说,2016年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喜忧参半。从“喜”的角度看,尽管规上工业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速为5.8%,二、三、四季度均增长6.1%,工业生产企稳态势明显。在工业生产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明显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从投资看,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此外,PPI结束了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且四季度各月份同比涨幅明显扩大,表明需求在增加,企业效益在好转。从“三去一降一补”看,钢铁、煤炭圆满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全年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9.4%。从“忧”的角度看,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0%,增速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为3.2%,远不及8.1%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明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明显偏低;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相比之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加快5.9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4.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15.2%。此外,我们还要看到,2016年实体经济部分指标表现较好,本质上并不是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成长的结果,而是主要受三个外部因素的拉动,具有不可持续性。首先,2016年新增长贷款规模和M2高速增长;其次,房地产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一路高歌猛进,拉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总的来看,这些外部因素都属于非正常因素,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Q&A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脱实向虚”的讨论很多。从长远角度看,“脱实向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影响?李佐军:总体来说,这两年我国经济发展中“脱实向虚”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这里面除了实体经济自身的发展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外,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现象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由于一线城市和二线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又积累了大量的商品房库存,挤占了大量的资金。最近几年来,很多原来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的名片上都开始印着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与金融相关的名号。这个现象说明,许多企业家都在玩金融,把实体经济晾在了一边。企业家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金融的钱太好挣,而是因为实体经济的钱太难挣,他们不得已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转向了投资和投机领域。这样做带来了不利后果。首先,不利于我国继续发挥现有的制造业优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我国一直被誉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里具有独特优势。从发展阶段看,我们现在还很难与发达国家在高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展开正面竞争。如果任由“脱实向虚”,不充分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则很可能会削弱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其次,“脱实向虚”还会带来经济泡沫和经济风险的累积。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不靠实体经济,而是将资源过多地转向投资或投机,就会加剧形成资产泡沫,累积金融风险,给长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再次,从社会心理层面看,大范围持续“脱实向虚”,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短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对于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Q&A记者:前一段时间,曹德旺和宗庆后都谈到中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的问题。您怎么看?李佐军:这段时间,大家确实很关心税费问题。要厘清这一问题,先要了解我国财政收支的现状。首先,我国财政供养的机构过多,人员十分庞大。其次,从政府职能角度看,政府本身还承担着许多直接抓经济工作的职能,比如直接投资、直接招商引资等,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再次,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财政资金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很多项目没有严格遵循成本约束,也不太讲效率。正是这三个因素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的压力一直很大,也倒逼政府维持较高的税收,甚至是“税不够,费来凑”,导致许多企业感到税费负担比较重。因此,要想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关键是要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特别是要通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而所有这些都尚在进行中,达到目标还需假以时日。Q&A记者:化解“脱实向虚”的风险,关键要靠振兴实体经济。在您看来,中国的实体经济还面临着哪些压力和问题?李佐军:从需求侧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产品的市场需求总量有些下降。从国内看,受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使得实体经济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未能与消费结构升级同步,导致国内的产品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不少人选择到海外购物,挤占了国内产品的市场空间。从供给侧来看,一方面,随着“高成本时代”的悄然到来,土地成本、高房价带来的土地租赁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都面临上涨压力。所有这些成本的上升,都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企业消化不了,就难逃破产淘汰的命运;有些企业虽然勉强维持,但也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着产品转型升级、寻求高附加值的重任。在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需要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来支撑。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真正具备这些要素条件,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对许多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Q&A记者:美国加快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也在显现。在您看来,提振中国的实体经济,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李佐军:解决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思考。从实体经济自身看,首先,必须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存量矛盾和问题。多年来,实体经济发展中累积了产能过剩、库存过多、负债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快解决,才能让实体经济轻装前行。其次,要解决好增量的培育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培育新的意识、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品牌。培育新的意识,就是要培养其工匠精神;培育新技术,就是要为其开发新产品服务;培育新产业,就是要选择附加值高、能够消化高成本的产业;培育新的品牌,就是要打造“百年老店”,树立国际性品牌。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比较难,也与外部环境的不利有关。这就需要政府努力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例如,要全力保障实体经济企业的产权或所有权、自由选择权、平等交易权等权利,解决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要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如提供良好的培训、信息、融资等服务;要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施环境;要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好的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宽容失败、讲究诚信等。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与虚拟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相对虚拟经济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处于劣势。因此,要通过加快改革,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消除虚拟经济的暴利,同时使实体经济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其他人都在看主编/万政编辑/李静、胡达闻来源/经济日报(记者林火灿)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经济日报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月28日 0:43
经济日报 最新文章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09:51:42&&&&华夏经纬网
  11月8日,“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你说话吧》系列微宣讲”活动走进长沙高新区企业威胜集团。威胜集团是一家全国领先的能源计量设备、系统和服务供应商。图为,与会嘉宾参观该企业智能制造生产线。&&
  黄滔  &
  张爱民
  黄士琦&&
  11月8日,“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你说话吧》系列微宣讲”活动走进长沙高新区企业威胜集团。图为座谈会现场。
&&&&   &&& 制图/王斌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鹏飞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目前,长沙正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GDP迈向万亿元俱乐部,实体经济是重要支撑。长沙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和优势是什么,有哪些痛点和难点,将如何破解?11月8日上午,由长沙市委宣传部主办,长沙晚报社、市委讲师团承办的“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你说话吧》系列微宣讲活动”首场“进企业”活动走进长沙高新区威胜集团,市直相关部门、园区、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 & &专家宣讲  实体经济 振兴有方  吴易雄(市委讲师团、湖南商学院教授):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很多论述,其中第一条,就是讲到实体经济。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着力点、重心在实体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那么,中国实体经济的痛处在哪里?  一是劳动力的红利减少,现在用工荒,成本很高。二是生产成本升高。三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四是企业过度扩张,盲目举债,有一些企业不追求经济质量,从数量上大量扩张,盲目地举债。五是自身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六是资产负债表管理能力弱,企业在管理上面的创新力度不大。七是无法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  如何振兴实体经济?我的建议:第一是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二是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包括人工、资金、物流、能源、制度性交易、创新创业等成本;三是把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新兴产业。  总结起来,振兴实体经济有三句话:  第一,全面振兴实体经济,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第二,做实体经济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不怕苦,不怕累,很精细的精神。我们的企业要有工匠文化。  第三,要营造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点题  振兴实体经济正当时&  李思幸(医家智烯董事长):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为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了“创新”、3次提及了“工业”,5次涉及了“实体经济”。  徐向平(九芝堂股份执行总经理):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一是有安全的环境,二是人民越来越富裕,三是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黄士琦(威胜集团党员职工): 振兴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企业员工发展方向,我觉得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发展就能够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振兴了就能够增加员工的收益,给员工更多的机会,员工的机会多了就能更多地投入为企业服务,为振兴实体经济添砖加瓦。  刘汉友(长沙高新区管委会调研员):长沙高新区的发展就是一个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动实体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分散、零碎到目前初步形成体系的过程。  感受  长沙实体经济底子实  郑小平(威胜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我们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领先,这几年非常重视海外市场,每年大概有50%的增长,今年预计营收接近8亿元。而且,市场水平也越来越高。原来主要是做非洲、亚洲市场,去年开始有南美和欧洲的订单,最近我们也拿到了奥地利的订单。  张爱民(山河智能工会主席):去年下半年随着政策的又一轮调整,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加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程机械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中联也是一样。像我们一线的员工从春节以后到现在休息得很少,国庆节都只休息一天。  刘汉友:从经济体量来看,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麓谷去年现有存量经济接近3000亿元。这个体量是很庞大的。按照十九大的报告,要面临转型升级,新添增量问题。另外市里出台了“长沙工业30条”,配套了很多细则,我们正在帮助企业享受“长沙工业30条”细则所带来的资源要素、环境、人才等方面的“福利”。  李思幸:6年前,我就和技术伙伴开始研究石墨烯怎么与生物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一直不敢盲目辞职开公司。一是基于石墨烯技术落地转化的成熟度、市场接受度及消费者的认知意识,另一个原因是对市场环境氛围的顾虑。直到去年,才抢抓机遇,将公司注册在高新区。一年半来,我作为公司负责人,切实感受到了长沙“朝气蓬勃、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  热议  振兴实体经济,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关键词1 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刘汉友:我们现在弱的是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很多企业在这块都有一些弱项,产品的迭代周期比较长,这样一来在市场上容易失去竞争力。省市相关部门可以从设计着手,帮助企业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2 核心零部件“缺芯”  张爱民:工程机械盘子(规模)可以,但是空“芯”化的情况仍存在。产能提不上来,主要是一些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等等。核心零部件在国外是按照计划生产的,就算突然增加了订单,他们一时也生产不出来,我们就交不了货。  关键词3 产业链不完整  彭世坚(杉杉能源行政总监):我觉得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产业链有断裂、断条。比如湖南省、长沙市的材料这块做得很强,有很多企业排名在全国全世界有名气,但是我们电芯厂就比较薄弱,比如说宁乡沃特玛,株洲有几个企业,规模不是很大。2017年工信部发布了工业汽车的电池目录,湖南省进入这个目录的电池企业不到10个,在全国不到1%。  破局 振兴实体经济,如何发力  关键词1 转型升级  郑小平:智能制造,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资本化,我觉得这两个方面都要持续加强和投入建设,解决我们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我们的产品有个特点,它是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离散制造,不像流程制造,我们一天的订单100多个,产品的规格有好多,所以怎么做好这个自动化,难度很大,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持续做。  徐向平:九芝堂作为300多年的老字号,在做大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向国际高端的干细胞、糖尿病、医学方面进行投资,并在大健康产品方面加大投资。我们也做国医馆,在全国推广、铺展。  彭世坚:先进电池、电池材料,是湖南省和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前景非常广阔,这几年发展得很好。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先进电池和电池材料应该是长沙未来5到10年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2 创新引领  郑小平:第一我觉得要加强技术创新,每年我们把收入大概7%用于研发,这么多年一直持续地加强研发。有个形象的说法,我们的产品要有田里的、锅里的、碗里的,这样来规划我们的研发。田里的是未来会成长的方向性的,锅里的是正在做但尚待成熟的产品,碗里的是我们正在经营的业务。第二要追求质量,这是国家的战略,也是我们企业的战略。  张爱民:我们山河智能有很突出的特色就是先导式创新。比如,航空领域,我们从做小飞机起步,到现在已经涵盖了研发、制造、运营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去年,我们收购了加拿大的Avmax公司,在当地建设生产线,把市场推向了北美。  李思幸:企业的最大价值在创造,而创造的根本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实体经济,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的创新,尤其在产品开发的深耕上,好的企业必须要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持发展。创新的主体是人,发展的主体同样离不开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人心稳、人才往,则国兴企旺。  刘汉友:高新区一直以来是长沙创新的高地。在这块我们希望和企业家们一起努力,把高地怎么样做得更高。一是解决人才的问题,人才不仅是数量、质量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结构匹配的问题。二是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做支撑、做服务、做系统,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组建研发团队。三是产业链的发展,原来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能够为这个行业来做整体设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3 工匠精神  张爱民: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认为,这抓住了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实体经济要发展的话,必须要宣扬工匠精神。我们的产品,归根结底还是人做出来的。我不希望看到,一些工科毕业生、高职学生,明明在学校学了一身本领,却因为怕苦怕累,毕业之后在家里搞一个网店混日子。  李思幸: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因为“新时代”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有才干、有能力、脚踏实地、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黄士琦:在新时代,匠人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践行者,是企业人永恒的追求。长沙高新区最近推行了一系列培育工匠精神和奖励技能能手的举措,对于我们一线员工的工作是肯定的,我们也备受鼓舞。  关键词4 服务型政府  刘汉友: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企业融资的问题,我们要建立科技银行,建立风险补偿金,建立企业联合辅助担保的机构,来帮助企业更好地融资。  张爱民:长沙今年出台了“长沙工业30条”,我认真研读了一番,觉得非常接地气,干货十足、诚意满满,解决了企业许多困扰。  政府声音  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黄滔(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长沙将以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为统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什么叫做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我们的计划和描绘非常清晰,分为三个时间段,2018年到2020年打基础,2021年到2023年是做示范,2024年到202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  首先是要产业智能化。产业智能化长沙领先全国,我们在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市级示范企业建设。去年,有230家企业,今年又推了100家,三年以后要达到530家以上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的规模。二是智能产业化,通过智能制造带动上下游软硬件的开发,比如说瑞森可机器人本来是美国的,现在长沙有大量的机器人需求,就落户长沙,通过产业智能化形成智能产业化。三是推动智能产业走出去。  再就是降成本的问题。习总书记报告中反复强调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为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营商环境。长沙今年出台了工业30条,《经济日报》说这是国内目前干货最多、可操作性最强、综合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振兴工业实体经济的政策文件。  第三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着力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园区前二三十年经历了粗放发展期,捡到篮子都是菜,不管是什么产业,先进来再说。如今长沙的工业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不光注重速度,更要注重质量,要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是以推动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为抓手,着力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怎么建立?就是要推动新型优势产业链发展。如果没有形成产业链,长沙一些优势产业就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第五是以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提升经济主战场的发展水平。我们振兴实体经济,主战场就是园区,一手抓园区的发展,一手抓民生保障、网络化建设。我们将来会引入第三方对园区的服务进行评价,园区必须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标准的理念,为企业做好服务。  鸣谢:威胜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讨论场地&  本期现场主持:李鹏飞  总策划:徐辉 庄居湘&  总统筹:邬伟 李辞&  文字整理:伍玲&  摄影:王志伟&  网上传播:掌上长沙
&经济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近来,实体经济问题广受关注。怎么看、怎么干?有的地方尽管动作快,但想法和做法显然比较简单;有的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工作力度仍亟待加大;还有的或是存在认识误区,或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使得一些好的政策措施迟迟难以落实。这些情况值得重视。
掌握好经济工作主动权,需要“取势”“明道”,然后再“精术”。也就是说,既要认清当前形势,还要从较长周期观察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尤其是明确实体经济的战略方位,即所谓“明道”,进而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出现“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抓上去”等重要论断。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源于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和重大判断。
分析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供给结构严重滞后于需求新变化,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供给不足,服务也跟不上;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仅“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受到挤压和伤害,而且金融风险隐患增加。有些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和各种炒作,主业不断弱化;有些金融机构片面追求利润,大搞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实体经济自身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矛盾及其派生的“脱实向虚”等问题,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大亏,掉入“虚拟化陷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去工业化”一度很时髦,一些“聪明人”“聪明企业”以美国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为大本营,大搞“以钱炒钱”的把戏,不但造成虚拟经济自我膨胀、超常发展,而且诱惑许多人、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纷纷“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愈演愈烈,“去工业化”悄然展开,大量制造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
在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曾经一派繁荣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逐渐萧条。其结果,不仅导致产业空心化、失业率不断上升,最终还引发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金融灾难痛定思痛,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立国之本,必须恢复制造业,将“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仍然很长,工业化任务仍然很重。眼下,实体经济尽管碰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较早地重视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吸取别人的教训,避免重蹈欧美之覆辙。
进一步看,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GDP是靠不住的。实体经济兴衰事关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现在,各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实体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才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动力澎湃的发展驱动器。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才能避免经济虚拟化,才能有效抗击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国际经验表明,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往往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很快提出重整制造业计划,结果收效甚微。近期,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制造业回归”,仍步履维艰。因此,我们对振兴实体经济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有足够的估计。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做好工作。
首先必须更好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对于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和“放管服”改革,应抓紧落实到位。同时,还应真正把实体经济当作“压舱石”,避免“脱实向虚”的倾向。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精心谋划,找准定位,尽快制定和落实正确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配套措施,加紧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落地的空间平台等等,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先把供给侧做实,力争每个地区都有沉甸甸的“重资产”,都有硬邦邦的支柱产业、明星企业,都有一批响当当的名牌货。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强调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坚定不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干实体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