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怎样看待贫富差距问题

【大家】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
[摘要]中国大陆隐形富豪太多。透明的穷人和浑浊的富豪构成了当代中国一景。作者:石述思,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是比例数值。正如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叫足球,一种叫中国足球。世界上有两种统计数据:一种叫统计数据,一种叫中国统计数据。如此推导,世界上也有两种基尼系数:一种叫基尼系数,一种叫中国基尼系数。网友曾留下这样对中国式虚假的调侃:老板的肾,当官的稿,小姐的泪,统计局的表。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过去十年中国基尼系数,2012年中国为0.474。此前,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专家和官方的正面冲突,让广大公众不明觉厉,但还是有共识:都破了0.4的警戒线,证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已经危及基本公平,影响百姓幸福。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个数据比过去十年的数据少了千分之一。先不管这个数据与专家和公众的切身感受有多大出入,但相当讲政治,因为这在佐证即使面对转型困境,权贵洗劫,一系列民生政策还是发挥了作用,中国收入分配还是沿着公平正义的道路前进了千分之一。更可贵的是,面对质疑,马局长进行了耐心的解释:我们计算的基础就是40万户城乡居民日积月累的记账,公道地说,尽管这些记账户特别是高收入记账户,未必记得特别真实、特别全,但是总体来讲,它的基础比较扎实,来源比较明确,持续性很强。我曾请教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中国统计数据靠谱吗?他回答:八九不离十。其实,马局长委婉地道出了当下统计的一个困境:工薪族的收入状况组织上是掌握的,应该是真的,这点也能从个税多数由他们缴纳体现出来。麻烦在于很难弄清中国高收入者的状况。首先,一个原因是隐形富豪太多。 据胡润介绍,中国大陆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今年达到263人,比去年增加64人。这些富豪中,有21%是靠制造业发家致富,另外20%集中在房地产领域。这些富豪的家产计算依据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披露等公开数据,在中国诚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现金交易过大的今天,胡润直陈“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就体制内而言,即使政府正在着力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但究竟有多数潜伏在垄断央企和官场的超级富豪,估计会随着反腐的深入,会逐步拉开其神秘面纱。不少贪官家里有金船、坐拥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产的奇闻已不时见诸媒体。更重要的是,当下民生成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而收入分配又是重中之重,加上数字出官的传统政绩官沉疴难除,在权力运行不公开,统计工作不独立的背景下,难保这些数据不像过去的GDP那样被一些地区肆意注水。一个佐证是,每年地方的GDP总量都要超过国家统计局数据好几万亿。即使如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7.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增速跑输GDP。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这得益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对农村的惠民政策显现作用,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仍有3.3倍。但当下收入分配差距的全貌却无法呈现。当务之急不是宣布迷云笼罩的官方数据,而是真正摸清高收入人群的真实状况,让广大隐形富豪早日现出真身,而这又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反腐的持续,最终推动高收入人群收入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毕竟,透明的穷人和浑浊的富豪构成了当代中国一景。如果中国个人财富状况能实现公开透明,解决起来可以借鉴日本。日本是全球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之一,一般在0.25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通过实行高额累进税制“劫富济贫”,高收入群体的最高所得税税率达到75%,一般低收入群体只有15%。同时,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回归市场,为全社会创造一个公平创富的可能,政府在这个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为竞争中失利的穷人托底,如此,方为当代中国理性的公平正义观。……………………………………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为什么中国贫富差距拉大后社会风险更大?|贫富差距|社会风险_新浪新闻
为什么中国贫富差距拉大后社会风险更大?
  原标题:三个原因导致中国贫富差别拉大的危险更大
  作者:周志兴 来源:公号“周说”
  昨天,一位年轻的日本一个县的议员到北京和我聊天,说起了贫富差别这个话题。他说,其实日本的贫富差别问题也很严重。他问我,你觉得中国和日本比,哪个国家这方面问题更严重?
  贫富差别拉大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当然,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年三月在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麦克法夸尔就向我说了他的这个观点。因为从这次美国大选中,可以看到,围绕两个候选人,选民们分为两个阵营,而这种划分,很大程度是由选民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前年三月份,台湾发生了以“反服贸”为中心的“太阳花”运动,我在现场观察了这次运动,在我看来,台湾GDP20多年来上涨了不少,而台湾青年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部分的分配出现了问题。
  我倒没觉得日本的问题有多么突出。但是,尽管我近年来每年去三次日本,但也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什么发言权,也许,那位年轻议员身在其中,感受更清楚些。
  有一点我是明确回答的,贫富差别是全球性存在的问题,但是,因为各国情况不同,对于这种贫富差别的认识也不同,忍受能力也不同。
  在我看来,中日相比,中国的贫富差别问题显然更严重一些。我不说数据,这是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事情,我只说一般分析。
  首先,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着“均贫富”的理论和实践。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传统的解释,这两句话是说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孔夫子的这句话,当然也有其他的解释,但是,一般人都会从中读出一些均贫富的意思来。
  更不用说从学者到农民起义者,都有均贫富的理念,春秋时代就有人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概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也是用平均主义的土地改革来发动广大群众的加入的。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从供给制到工资制,制度有所变化,但是,贫富差别不大。生活在新中国的人,逐渐习惯于大家都领差不多的工资,住差不多的房子,甚至穿差不多的衣服。
  实际上,均贫富已经成为融化在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东西了。
  第二,中国缺少一定的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宗教。
  经过近百年的动荡和改革,文化和宗教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尤其是没有一个可以抚慰人们心灵的宗教覆盖绝大多数的人群。而有的时候,宗教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列宁说过,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这是从贬义上说的,实际上,鸦片也是药,可以起到麻醉和镇痛的作用。
  例如印度,这个国家的贫富差别比中国大,但是,由于宗教的力量,基本上每个人,特别是穷人,都会受到心灵抚慰而容易接受现实。当然我不是说贫富差别的现实就是应该被接受而且应该不被改变的,但是,如果缺少了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信仰时,这种贫富差别的加大就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从而使得历史前进走上弯路。
  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现象正在日趋严重。处于财富顶端的1%的家庭拥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第三、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富人的财富来源不被民众接受。
  从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迅猛发展,在特殊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有些官员和一些和官员勾结在一起的商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垄断地位大发其财,他们很快就从一个和周围的人毫无二致的普通人,成为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怎么能不让其他人侧目呢?
  简而言之,因为中国有着“均贫富”的理论和长期实践,因为中国缺少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百姓的信仰,因为中国有些富人的财富得来非法,所以,低收入的人群中,很多人在仰视高收入富人时,眼睛里肯定不会是一团和气。
  如果严重下去,眼睛里冒出杀气来,那就真的有点悬!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贫富差距问题怎么出现如何解决|黑石|美国|贫富差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贫富差距问题怎么出现如何解决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Byron Wien
  0.1%的最顶级富翁们的财富占有率则从2.6%增长至10.4%。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Emmanuel Saez估计,当代经济复苏时期所得收益的95%均流向了仅占人口1%的顶级富翁们的口袋。另一项学术研究指出:美国占总人口1%的顶级富翁们所占收入份额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类人群所占份额。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奥巴马总统指出收入贫富不均愈演愈烈以及缺乏经济流动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决定性挑战”。他建议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扩大失业救助,并确保工人加班有偿。这些措施固然能缓和一些矛盾,但拜伦•韦恩认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劳动所得税收抵免也许是更好的做法。
  毫无疑问,过去三十年中形势发生了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占美国人口 10% 的最富有群体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从1980年的30%增长到2012年的48%。而占总人口
  0.1%的最顶级富翁们的财富占有率则从2.6%增长至10.4%。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Emmanuel Saez估计,当代经济复苏时期所得收益的95%均流向了仅占人口1%的顶级富翁们的口袋。另一项学术研究指出:美国占总人口1%的顶级富翁们所占收入份额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类人群所占份额。
  贫富不均很可能成为一个更重要的政治问题。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一月份的一项民调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过去十年中贫富差距拉大了。CNN二月份的一项民调反映:有近 70% 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缩小这一差距;60% 认为应提高富人的税收以减少贫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富人拥有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特殊优势;将近一半受访者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情况超出了他或她所能控制的范围。
  纽约前市长Mike Bloomberg认为贫困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同时也指出尽管如此,美国大部分劣势人群的居所仍配有抽水马桶、彩色电视及冰箱等设备,而且这些人也拥有手机。这些条件都远远优于其他国家。Charles Blow 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披露了许多此类数据。
  几乎每位政界人士都有一套处理贫富不均问题的方案。小布什就曾推出“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纽约现任市长Bill de Blasio有意扩大公立学校中的学前教育,并为早前就特许学校所发表之言论表示道歉。许多人认为KIPP Academy等特许学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值得鼓励。
  还有一些项目也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模式,值得其他机构效仿,如Harlem Children’s Zone,该项目将产前护理到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引导整个家庭参与其中。Teach For America项目则提高了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
  几乎每个人都认同,良好的教育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每三年会从65个参与调查的国家中抽取510,000名15岁的青少年进行一项调查。最近一次调查是在 2012年,有5,000 名美国学生参与了测试。在34个OECD成员国中,美国在阅读方面排名第17位,科学第21位,数学第26位。
  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对调查结果的评论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见解。“美国学生的弱点主要在处理具有较高认知需求的数学任务,比如设定现实情境,将这些情况转化为数学术语,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来诠释现实问题。”
  社会经济背景对美国学生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学生成绩的变化15%可归因于这一因素,这接近OECD的平均值。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影响已经减少了,但是成绩差的学生仍然表现出了缺乏参与性、动力、动机与自我信念。
  美国学生在学习数学上没有表现出强烈动机。仅有50% 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略低于OECE平均水平53%。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量化的社会中,数学能力弱将成为职业生涯的一个弱点。劳动统计局指出,美国目前有四百万职位空缺,其中有些是焊接或医护之类的工作,但更多的是需要量化技能的工作,比如电脑编程,这项工作的平均报酬为74,000 美元。
  “15岁的青少年中有25%多一点的学生数学程度没有达到PISA 基线水平2,达到这一水平即表示具备能够有效应对生活所需的数学技能。这一比例高于OECD 的平均水平23%,且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未变。
  而在香港、中国大陆、韩国与新加坡,仅10%甚至更少的学生数学成绩不佳。”有人争辩说:我们的平均成绩可能不尽人意,但我们也有表现出众的佼佼者。数据却不是这么说的。“美国学生中仅有2%达到了数学最高水平(6级),而OECD 的平均值是3%。在上海有31%的学生达到该水平。在阅读和数学上获得最佳成绩的学生人数接近OECD平均水平。”
  美国发展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做过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当代学生的教育水平不如其父母辈。考虑到美国在教育上的高投入,这一研究结果的确令人不安。美国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三,仅次于卢森堡和瑞士。只有奥地利、卢森堡、挪威和瑞士的人均教育支出高于美国。
  斯洛伐克共和国人均教育支出不足美国一半,但其学生的学业成绩却与美国处于同等水平。韩国是OECD国家中数学成绩最好的国家,其教育支出低于OECD平均水平(不过许多亚洲家庭花了不少钱在课外辅导上)。
  另外就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佳了。美国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之大部分其他国家的家长都要高,排名第六。而来自劣势家庭背景的学生的比例接近OECD平均水平。
  美国的移民比例确实更高(排名第六),但加拿大也有如此多的移民,他们在这方面的成绩却优于OECD平均水平。研究显示,这些15岁的孩子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
  从数据上看来,贫富不均现象自1980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拜伦•韦恩认为,不断攻击富人认为他们在创造其净价值时故意剥削他人这种做法是徒劳无功的。占总人口10%的顶级富人中大部分人在学校时都十分努力,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花费过上万小时来锻炼自己的技能,并且从美国年经济衰退后的增长中也获益匪浅。运气在他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资本主义对于冒险、创业与创新总是不吝奖赏。而这种冒险、创业与创新的过程促进了增长,也促进了就业,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发起失败者遭受到多大的损失,项目发起成功者就会获得多大的收益。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从根本上得益于创造力,而财政激励政策也是一股主要的推动力。的确,此次复苏时期的利润空间空前之高,中产家庭的收入也趋向平稳。但相较于其他原因,拜伦•韦恩认为这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与技术的发展。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必须为那些处于收入流下游的人群创造更大的繁荣。俄罗斯、中国与印度加入全球化经济后,他们变得更加开放,这样世界便新增了30亿的客户,但同时也新增了30亿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中更有甚者能够以低价生产高质产品。这可以使通货膨胀处于低水平,但同时也会迫使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如美国)削减工作岗位。
  由于企业需要在资本设备上进行投资以便能够使用更少的劳动力来输出商品与服务,因而技术也影响着劳动力的规模与质量。这些因素影响最甚的是中产阶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人群体。拜伦•韦恩认为这是经济中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
  美国各地区的贫富不均程度不同。Brookings Institution(布鲁金斯学会)按照95/20 的比例对不同城市进行了一次研究。“该数值代表的是收入占其他所有家庭总收入95%以上的家庭的收入,除以收入仅占其他所有家庭总收入20%的家庭的收入。过去的35年中,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普遍上升,而底层收入群体的收入却在原地踏步。
  全美国该比值结果为9.1,占总收入95%的群体的家庭收入为191,000美元,而占20%的为21,000美元。”在亚特兰大、旧金山、波士顿及迈阿密等城市,这一比值为15,而沃斯堡、罗利、威奇托及奥马哈(尽管有沃伦?巴菲特)等城市,这一比值为8。旧金山占总收入95%的人群的收入最高为354,000 美元,硅谷尤其显著。真正的问题在于收入处于20%之列(21,000美元)的家庭的生活质量如何。
  自1980年以来发生的另一变化可能对贫富不均问题产生的影响更大。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从1980年的18%增长到2012年的41%,这一增长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假设双亲家庭更有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那么这一变化对于贫富不均问题的产生则负有更大的责任。
  如果你同意贫富不均的问题更多是源于底层20%群体的表现不佳,而不是源于顶层10%群体表现太好,你会发现,单亲家庭抚养的孩子高中不能毕业的可能性高于双亲家庭孩子这一事实足为明证。在当今的美国,如果你未能完成高中学业,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和收入不足以支撑你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可能性都会很高。
  许多人认为青少年怀孕的问题应为这一变化负主要责任,不过占 41% 的未婚先孕的女性中青少年仅占17%。单亲妈妈想找份工作、维持家庭、抚养一个或多个孩子将面临重重困难。让孩子呆在亲人身边有一定帮助,但抽时间指导和激励孩子则是个难题。拜伦•韦恩青少年时期便成了孤儿,他深知没有父母的陪伴要度过那段时期是多么艰辛。
  拜伦•韦恩表示,他不清楚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双亲家庭生子。这需要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以及政要和神职人员的道德引导。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国企业研究院)的Arthur Brooks在《Commentary》上发表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从多方面探讨了贫富不均问题。他也把这看做一个社会问题,并建议人们试着重建信念、家庭、社区与工作的基本价值观。拜伦•韦恩支持他的建议,但他认为这实施起来很难。
  不断增长的经济可以增加更多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这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也有帮助。在中学组织更多的职业培训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好工作。拜伦•韦恩认为美国政府项目如能创造就业的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和职业进修项目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美国已将赤字降到了GDP的3%,是能够负担起相关项目的支出的。
  贫富不均问题上的任何重要转变都可能不那么一帆风顺,美国可能要经历挫折和长时期的探索才能看到显著的变化。但可喜的是,有如此多的人在关注这一问题,这意味着美国将采取措施使这悬而未决的问题发生转变。
  (本文作者介绍:黑石顾问合伙人公司的副董事长,曾在摩根士丹利工作21年。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作者简介:
黑石顾问合伙人公司的副董事长,曾在摩根士丹利工作21年。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在近日《人民日报》一篇访谈中,樊纲、吴敬琏、萧灼基等经济学家又一次对中国贫富差距发表看法,称“未来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
  今年10月将召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谐社会正是其研究主题。在此情况下,贫富差距的讨论更显意义非凡。
  其实,对“中国贫富差距是否已到危险边缘”的争论已持续了很久。“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不断被不同人以不同角度解读:统计局说基尼系数要打“国情折扣”;学者称与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比,贫富差距并不可怕;更有人提出,贫富差距对中国是好事。
  我们不知道没有话语权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我们只能通过网络调查发现,84.6%的人认为目前的贫富差距让人不能接受。
  邓小平同志曾言,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那么,面对经济学家们描述的“差距不可避免”的未来,中国的改革将如何进行下去?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相关:[][]
  发改委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已达0.46,超过国际警戒线。这引起了学界和社会一片忧虑之声。贫富差距到底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感受……
  8月9日《人民日报》的访谈中,经济学家樊纲称,收入差距拉大这一趋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少在将来五至十年内不会逆转。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使贪污腐败都消除了,中国的个人收入拉开差距在我们的这个发展与改革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
  质疑:如果贫富差距扩大是理所当然,如果改革只会使我们的社会走向两极分化,人们有理由问,这样的改革还有意义吗?社会总财富的增加难道是为了少数人的狂欢吗?如果这种论调成为政府官员们的共识,那么他们还会为缩小贫富差距而努力吗?
  相关:
  国家统计局称,应该正确认识基尼系数,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但中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中国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基尼系数较大的原因。分别来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统计都低于0.4。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也认为,从城乡分别来看,虽然目前基尼系数较大,但是冲击力相对来说不大。――
  在一项调查中,98.3%的人感觉和十年前相比,贫富差距更大了;84.6%的人认为,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让人不能接受。在半月谈组织的八省市调查中,收入差距居“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第一位。――
  当被问及如何缩小贫富差距,73.5%的人认同“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而非“对高收入人群课以重税”。――
  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我们不指望天上掉馅饼,也不指望在人家的饼上切一刀。我们希望的是公平――不要再有那么多的腐败,不再有那么多的不公正。”
  相关:
  对国内顶尖富豪的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
  社会学家陆学艺分析说,“不安全感”主要来源于政策、体制原因,还有社会的仇富、妒富心理,这个“不安全感”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内地富豪心理的真实反映。――  
  联合国警告
中国急需缩小贫富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称,中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威胁其社会稳定。联合国报告建议中国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当前不利于往返于城乡的1.5亿农民工的户口登记制度。其他建议还包括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以及扶持面向老龄人口的家庭护理业劳动力市场等。――
QQ小调查
你认为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状况是否严重?
根本不严重
数字:中国贫富差距
数字一:0.4,这是反映贫富差距的数据指标“基尼系数”合理值的上限,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基尼系数已经逼近了这个上限值。
基尼系数:反映一国社会分配状况的指标,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目前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好”,0.3D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数字二: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各占总人口20%的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收入差距已达33倍。
数字三: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
数字四: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
数字五: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六月的一次调查显示,占中国人口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着国家45%的财富,而占人口10%的最贫困人口只拥有国家1.4%的财富。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今天的贫富差距状况,这种差距是市场化改革必然的阵痛还是对市场化的扭曲?这种差距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机会不均等的基础上?……
  吴敬琏
贫富差距源于腐败和垄断:贫富分化背后的因素,一是腐败二是垄断,“惩治腐败以实现机会平等是跟效率提高正相关的,垄断部门收入非常高也不是因为人的能力问题造成不平等。”
  吴忠民 贫富差距源于机会不公:如今过大的贫富差距主要地并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
  解决之道:消除腐败和垄断等造成机会不均等的根源,实行全民低保。
  “贫富差距主要矛盾不在富人太富,而在穷人太穷”这个仅属学者一家之见的观点,近日被写入了由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资委等13家部委协同参与制订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
  樊纲:贫富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几亿农民收入很难提高。
  林毅夫:贫富差距因为“穷人太穷”: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
  解决之道:穷人所能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需要重点发展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孙立平:我们需要对改革去神圣化,使改革成为一个可以进行理性讨论,可以进行批评的对象。这样才有利于改革。我所说的近些年来改革出现了某些问题,确切地说是现实的改革进程出现了问题。
  在近些年来的几项改革中,特别是目前争议比较大的三项改革――住房改革、教育市场化、医疗改革中,问题是明显的。结果是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解决之道:形成推进改革的新机制,加强公众对改革的参与。
争鸣贫富差距
  如何抑制贫富分化呢?当然是利用税收手段。向类似我这样的富人多征一点税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
  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经济学家 厉以宁
  贫富分化,是否一定是坏事?盖茨确实比我富裕,但假如不让他富裕,我们每个人都会更穷。实施一刀切的劫富济贫政策,会否打击了社会的进步力量?
 ――学者 薛兆丰
 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是因人口素质高而富;沙特、科威特等国家是因石油多而富;而我们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如何实现高标准的共同富裕?
   ――窦含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称,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
  樊纲:中国目前有一大部分人包括农民、许多工人,都属于这种状况:他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在提高,但是因为社会上有别的人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相对贫困了。
  中国贫富差距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在更多的情况下被人们明显地低估或掩盖了。
  对于大批的贫困者来说,其基本生存状况恶化到什么地步,没有限度,难以预期。这就使得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加严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宗旨难以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难以达到。
  我们不应该抱怨贫富差距,而恰恰应该感谢它。贫富差距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努力上进的动力,使人活得更有尊严,也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是口号。
  贫富差距的存在,印证着人与人的不同,也彰显着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价值。如果非要填平这种差距,剥夺富人、接济穷人,会让能干的人失去投资创业的激情,也会让无能的人丧失自我提高的动力。
  堂而皇之地鼓励贫富差距是一件不人道、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的举动。如果社会的发展是要以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为前提,是要以大多数人的权益要求在市场经济或阶层身份面前的无能为力或止步不前为前提的,以此去激发人们的追求意志和奋斗决心的话,那么我敢肯定,这种贫富差距尽管可能一时之间会使社会由于个体欲求而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动力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经济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贫困人口是有,但是总体来说是在下降和减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而且,我国有三条保障线,一个叫贫困线,一个叫低保线,还有下岗职工的最低补助线,这三条线保障了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对最低、最贫困的群众的生活做了适当的安排,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样就能稳定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经济学家没有听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吗?老百姓穷极可能生乱,而社会财富的“不均”如果达到一定程度,相对贫困者同样不会认命。萧灼基教授说的那三条“保障线”确实很有用,但百分百到位了吗?没有。我国现在只有15%的人享受到公共卫生保障;大量的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总体上根本没有社会保障。
  当权威的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贫富差距的解读一再遭到公众置疑时,社会对于贫富差距问题就很难形成共识。也许,正是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了社会整体的焦虑感……
  知识分子尤其是经济学家,在大众的心中,大多被认为是民族的脊梁。大众多期望他们能够利用专家的话语权,在“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能够“铁肩担道义”。然而,现实是很残酷的,我们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至少,在面对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这一问题时,许多人陷入了迷茫。
  收入差距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轮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已启动。然而,一些干部却还不敢正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竟在基尼系数的计算中用“购买力”来代替“收入”。更有甚者,居然把城乡二元结构作为研究起点,歪曲基尼系数的涵义,如果各地的政府和干部都抱着这样的态度,贫富差距如何解决,“科学发展”怎能实现?
  假如我们能够到街头蹬三轮、摆小摊、给别人打小工的人中间走一走;到仅仅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的家庭中问一问;甚至深入乡村那些依然住在几十年没有翻新的房屋里,家中的收入仅仅是过去一年卖出的几只鸡蛋的农民中间,与他们聊一聊,我相信,我们才有可能得出更真实的结论。
  对比中国人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和“富豪一掷千金”以及“穷人区富人区”争论,可以看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已不能忽视。
  邓小平同志多年前曾发出警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这番话可以说是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注脚。而改革成效如何,重要的是:收入的“公平”如何体现?[][]
 出品: 总策划:姜殊 本期责编:贾嘉  
往期回顾:
1:高校学费,穷人的毒药?
2:李宇春为什么当选亚洲英雄
3:中国如何走向诺贝尔科学奖?
4:撤资令下,红顶煤商何去何从?
5:北京10万精神障碍者,多还是少
6:向神六幕后英雄致敬!
7:萨达姆生死决
8:寻梦,在城市边缘
9:公审秦桧
10:我们离奢侈品有多远?
11:老师和学生,谁教育谁
12:公务员,你考了吗
13:学费10万,彩票硕士研究啥
14:商业阴影下的新一代中国记者
15:寻找中国愤青
16:试婚,一场对围城的革命?
17:没有跷过课,不算大学生?
18:当能卖的只剩下身体
19:我们的城市为何如此脆弱?
20:他们为什么裸奔?
21: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性伴侣?
22:中国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23:建个斗牛场,中国人走向世界?
24:不要忘记他们,SARS疾患幸存者
25:还我夫权,拒娶泼辣女!
26:巧妇难为无气之炊,天然气告急
27:大龄单身群落,从另类到正常
28:少年迷恋周杰伦自杀,值不值?
29:中国知识分子能活多久?
30:六成五中国人无医保
31:手机实名,世界将会怎样?
32:自行车道为何越变越窄?
33:助学贷款遭遇“逃单族”
34:汉语在自己的故乡失落
35:大学生起薪持续走低
36:三位一体的沙龙
37:中国富人25年心态变迁
38:中国官员辞职后的别样生活
39:一辆被封公车的自辩
40:解决春运难题十九计
41:贫困大学生该不该高消费
42:活熊取胆该不该继续
43:教师为啥“不务正业”
44:2005年终奖,你拿到了吗?
45: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为何越来越低?
46:2006,百姓对政府的十大期待
47:2006,政府对百姓的真实承诺
48:老百姓的中国崛起之梦
49: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簿
50:420亿人民币与16万个死亡的现实
51: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
52:地域歧视的“集体狂欢”该结束了!
53:新人类生活态度扫描
54:越来越富,越来越怕?
55:让"三大件"忽悠中国人的财富梦
56:谁在呼唤“一把手负责制”?
57:谁是电力涨价的买单人
58:《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只是处罚
59:学生还需要被指定什么?
60:医生的道德
61:两会提案中的女性关键词
62:2006,最需国家投入的民生领域
63:关注两会,聚焦民生大事
64:社会主义"旧农村"啥模样?
65:,全国两会热点提案
66:总理答问与中国之变
67:卫生部长都点了谁的名?
68:四大名著成日本游戏商标的背后
69:中国丧葬成本调查
70:“生均培养成本”算得清吗?
71:谁毁了香格里拉?
72:别墅少了,百姓安居了?
73:谁能让百姓买得起房?
74:张靓颖适合作青年领袖吗?
75:安全警报为何总是先国外后国内?
76:你知道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吗?
77:盖茨请客,国人为何惊诧?
78:中国是否存在道德危机?
79:丛飞与中国慈善排行榜之争
80:中国人丧失了文化信仰吗?
81:拨不开的致癌疑云让谁尴尬?
82:劳动者有了新职业?
83: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吗?
84:中国进入了奢华时代?
85:五岁孩子读EMBA合适吗?
86:教育部呼唤“阳光评估”
87:孔子为何不如章子怡?
88:“公审”《无极》
89:美国如何拍“南京大屠杀”
90:“中国制造”的N种死法
91:谁在妖魔化医患关系
92:感谢三峡工程的反对者们
93:谁在推动房价上涨?
94: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吗?
95:中国是否存在特权阶层?
96:中国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吗?
97:大学生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文盲?
98:企业利益重于生命权利吗?
99:中国要建183个国际大都市
100: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101:“廉价政府”,一个美好的梦想?
102:人类为何爱足球
103:中国式改革26年考
104:世界杯也讲政治?
105: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猜想
106:中国刮起官员出国考察风
108:贪官死刑该不该废除
109:农民定居城市有多难
110:中国怎么成了新殖民主义者?
111:中国人缺乏感恩意识吗?
112:谁在瞒报真实收入?
113:国际惯例忽悠了谁?
114:经济学家是否在滥用话语权?
115:坚定不移地向垄断企业学习!
116:谁让城管执法人员受了委屈?
117:廉价劳动力怎么成了中国的优势?
118:谁抢了行人的路权?
119: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
120:中国的“世界第一情结”
121:教师才是校园中的弱者?
122:中国“行政娱乐化”趣闻录
123:中国文物卖到国外可耻吗?
124:汉语是否在向英语投降?
125:垄断福利如何完美谢幕?
126:大学生当村官成历史笑柄?
127:唐山地震:让历史告诉未来
128:贪官不做演员实在可惜
129:中国历史“嫁鸡随鸡”是否悲哀?
130:外国官员为何令中国人“惊诧”?
131:谁该为审计员的猝死负责?
132:“恶搞”红色经典有罪吗?
133:政府应该“优待”商人吗?
134:为垄断企业“喊冤”
135:中国贫富差距已到危险边缘?
136:还有什么公款不能被挪用?
137:大学爱面子苦了谁?
138:中国动画惧怕外国动画?
139:给中国公务员“看看病”
140:官员自律,如何取信于民?
141:还有什么不是“多头管理”的错?
142:中国厅级干部生存状态扫描
143:中国式父母,可敬,可悲?
144:百姓对“换届年”的十大期待
145:寻找中国的“知识分子”
146:百姓何时不再受制度性羞辱
147: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
148:发改委做得了药价的主?
149:谁动了百姓的“保命钱”?
150:有一种受贿可以从宽处罚?
151:为什么忘不了毛泽东?
152:公务化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153:审计公告点了哪些部委的名?
154:“改写”中国历史,是功是罪?
155:中国贪官现形的“非常之道”
156:中国退休官员都在忙些啥?
157:中国人的幸福感哪里去了
158:还有多少事要“惊动国务院”?
159:今天,人们为何纪念孔子?
160:中国人的素质就是低吗?
161:体育大国与“东亚病夫”
162:中国城市的“七宗罪”
163:21世纪不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164:中国人的闲暇已经赶英超美了?
165:中国人的和谐社会之梦
166:邮政改革,动了谁的“肥肉”
167:中国几十年的“变”与“不变”
168:10年后向日本学习中医?
169:我们今天需要怎样的鲁迅?
170:“孙悟空是河南人”研究
171:考研改革让大四变高七?
172:廉价药终将淡出中国市场?
173:高尔夫球场抢了我们的公园
174:什么造就了“烧钱男”?
175:中学生让性教育尴尬?
176:大学生,谁还把你当“精英”
177:70年后,我们的房子怎么办
178:如果人的生命可以“标价”
179:外企为何不担心“工会闹事”
180:养路费为何不能“寿终正寝”
181:房改八年,经济适用房生死变局
182:洪峰讨饭:“专业作家”裸奔
183:应试教育是个筐,什么垃圾都能装
184:官员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能咋的
185:丁俊晖上大学打了谁的耳光
186:机场建设费也该停收了吧
187:我们真把诗歌丢了吗
188:孙中山的政治遗产
189:中国:要福利还是要竞争力
190:中国富豪用“选妃”调戏婚姻
191:官员的环保觉悟真不如百姓高吗
192:住房公积金会助长贫富分化吗
193:2006最无厘头的涨价理由
194:中国海归越来越“水”
195:中国:一个新社会的形成
196:“水”是怎么变成“油”的
197:中国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198:政府教育投入:4%不够
199:150元/天∶新差旅费标准就是鸡肋
200:社保基金:让谁管才能放心
201:督学:“教育御史”可不是摆设
202:财富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吗
203:“小姐”遭遇“双轨制”
204:SCI=“愚蠢中国人的想法”
205:中国人的诚信真不如老外吗
206:我们何时能够享受公交
207:集体户口凭啥不能结婚
208:“红头文件”也要接受审查
209:大学教授为何爱“傍”明星
210:非同性恋女生为何自杀
211:按家庭征税是否不合国情
212:WTO五年:从朱F基到温家宝
213:西安1936:还原历史
214:中美关系:冲突还是对话
215:谁能惹得起“特权车”
216:手机凶猛:隐私不设防
217:2006中国十大“欠揍”人物
218:谁来代言农村“80后”
219:城市不欢迎“低素质人员”?
220:腾讯网岁末大片:2QQ6
221:我们要不要过圣诞节
222:2006年十大真话和十大狂言
223:2006年十大“拍案惊奇”
224:2006年去世的十位知名人物
225:2006中国十大荒唐事件
226:告别2006
227:2007十大梦想
228:“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奥秘
229:中国军民关系80年
230:“傻子”才去读博士?
231:铁路春运涨价,存在即合理?
232:中日少年十五年的较量
233:北京方言申遗也许不为过
234:谁来为“不夜城”买单
235:官员有没有“隐私权”
236:慈善机构,我们凭什么给你捐款
237: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
238:且看故宫怎么“赶走”星巴克
239:告别共和国开国元老
240:为了缅甸,中国可以说 “不”
241:谁来补偿刑事案件受害人
242:迷失在短信时代的自由
243:周正毅沉浮
244:富人超生如何“严惩”
245:跨国公司中国“贿赂门”
246:中国股市改头换面了吗
247:变性人,你快乐吗
248:寻找国花中的民族性格
249:向“文化台独”说不
250:中国目光开始投向非洲
251:高房价背后的腐败空间
252:谁在逼着吴小莉们进政协
253:工资条“晒”出的秘密
254:谁还稀罕“网络红人”
255:“富豪教授”有何不可
256:重温邓公历史遗产
257:今年春节不回家
258:春晚:相见不如怀念
259:过年 回家
260:“压岁”不能只用“钱”
261:中国式拜年:关系还是面子
262: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263:中国反腐15年考
264:国民素质离大国形象有多远
265:中国“崛起外交”初露锋芒
266:在和谐社会中寻求公正与尊严
267:大国崛起下的贫与富
268:网友的两会十大期盼
269:卫生部长高强五年医改路
270:李肇星五年外交大手笔
271:物权法离我们有多远
272:中国“财神爷”五年聚财路
273:反对高考为了谁
274:薄熙来:从名门之后到个性高官
275:肖扬:中国法治进程5年关键词
276:中国官员“道歉事件簿”
277:做好中国总理不容易
278:教育部长周济不寻常的五年
279:2007年政府的十大承诺
280:中国要不要自己的大飞机
281:中国大学为何被指为黑社会
282:看法院如何摆平“史上最牛钉子户”
请选择您感兴趣的话题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如何看待贫富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