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开放 个体户初期个体户万元户现在很多是低

历史背景/万元户
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在城镇,企业实行层层承包,按劳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里人或迫于生计压力,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纷纷“下海”,从事个体工商业或者开公司。有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保证,人们不再担心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也不再担心劳动所得会化为乌有。
1981年,中央明确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随后,国务院颁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对个体经济重新定位,个体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日,在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权益。”从此,个体经济的地位正式得到了认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个体经济实行的是限制型发展政策,与后来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不同,工商局在那一时期对个体户主要是管理和限制。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解放后个体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人们对个体经济心有余悸,认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政策又会改变,所以对个体经济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限制型发展政策首先表现在对个体户的经营范围方面。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只限手工业、修配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他领域都不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对经营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当时能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只能是待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等无工作人员,退休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要开具家庭生活困难证明才能办理执照。在这样的经营环境和背景下,部分个体经营者通过勤劳致富,率先成为万元户,其努力和辛苦可想而知。他们大体上是由农村的专业户和城镇的个体工商户构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农民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经商、打工等方式,使家庭年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通过经营个体生意使年收入超过1万元。在那个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万元户就成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每个地方万元户并不是很多,因此万元户就成了当时富裕户的代名词。
万元户,既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也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一些地方甚至以万元户的多少来衡量当地的发展速度,出现了不少“万元户”村、“万元户”乡镇等。
在那个1公斤粮食2角钱,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20元的时代,能成为万元户确实了不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万元户也就不再是最富裕的人家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万元户的说法已演化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的调侃。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3]&万元户
名称由来/万元户
万元户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达到414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的家庭收入已总体越过了“”线。
第一万元户/万元户
黄新文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个名字。但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他可是全中国数亿农民艳羡的对象。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山东省临清县公社赵塔头大队社员带领全家勤劳致富,当年家庭纯收入10239元,盖起新房,还添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赵汝兰一家成为山东省首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1979年冬天,村里把地到各户,她老两口,光泽他兄弟4个,还有两个妹妹,再加两个刚过门的媳妇,共10个劳力,承包了21亩地,第二年又开垦了9亩荒地,总共种了30亩“鲁棉1号”。当年,每亩地收棉花110多公斤,30亩地一共产3300多公斤,每公斤棉花平均卖到5块2毛钱、总共卖了17000多块。除去棉种、农药、化肥、柴油等投入,净落1万多块钱。从那年起,她家不愁吃不愁穿了,添了5辆自行车、3台、2块手表、1个座钟、2台,1982年,又盖了6间新房。后来直到现在2008年,她还一直用着28年前买的“北极星”牌座钟。
赵汝兰是村里有名的“老上访”,初包产到户时顾虑重重。28年前新华社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过去上访尽是为政策的事,轮到上河工,年年都有俺爷儿们的事,可没见一分钱工资,有时连饭也不管。集体欠老百姓的钱,一分钱也要不回。今年春天闹分田单干,俺儿媳还哭了一场,她不是想捆在大堆里过,就像黄豆芽似的,一个个长得又瘦又长,没有好样子。她愁的是队里欠的多年结余款400多元。队分了,这钱不就随黄河水淌了没处要了。我找公社上访,公社说包产是你自个村愿意搞的,又不是上级逼迫的。回到村里,俺儿劝俺超支能超上天,盈余只划个圈。搞集体有啥可留恋的。你住院看病,到队里支个50块钱也拿不到,那个400元就当大水漂走了。俺一家人10个劳力只要公家真的让包产到户,说不定年底就能挣个千儿八百的。从头过日子,管保比捆大堆强。听俺儿这么一讲,我也通了,不上访了。可不,一入秋,钱就像流水似的,10个800元也来。俺现在啥也不稀罕,只盼望上头这政策能多行几年,让有吃有喝。”走进赵汝兰的老三家中,地面铺设着地板砖,屋顶精装修,崭新的沙发,洁净的茶几,新潮的家具。旁边的偏房是厨房和洗澡间,院内种着月季和冬青,有花有草,生机盎然,显示着如今农民富足的生活。1981年徐金生成为了浦口区第一个“万元户”。泉东村的村民韩孝忠还记得当时徐金生的风光:中央的人都过来参观,在全市的致富会议上讲话,拍了数不清的照片,每个星期都收到慕名者写来的信。韩孝忠在一旁说:“拿出来拍,这是荣誉,你是我们江浦带头致富的人。”谚云“30年河东30年河西”,一个时代的,可能根本用不着30年。老人在记者面前,隐隐是往事不愿意再提。从他低矮的小杂货店里出来,四下绿油油的苗木簇拥新楼。“万元户”的时代已成了过往,或者说已经被放大,路上所遇皆是“万元户”。这可能让老一代“万元户”感到落寞,却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的高歌。
新兴发展/万元户
万元户组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在农村给予农民更多的灵活政策。推行大包干,鼓励农民发展家庭;恢复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鼓励能人冒尖,号召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
在农村,一些对政策接受快、行动早、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农村干部,一些文化科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复转军人、回乡职工和回乡青年,一些有传统技艺的能工巧匠以及善于经营、敢闯敢干的精明人,他们首先从亿万农民中脱颖而出,成为农村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家庭收入超过万元,社会上并将这些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户称为万元户。改革早期,家庭年收入上万元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件。当时,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元左右。如果按照每户农村居民5人计算,每户收入也只有1000元。实际上,当时一般农户每年只能赚到500元左右。即使是城市居民,改革早期阶段每个家庭每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只有大约2000元。每年能够赚到万元,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正因为如此,万元户在中国农村改革早期的出现,在社会上曾引起广泛的讨论。由于当时人们受传统思想和左倾思想影响较大,少数人认为农村万元户都是一些“奸商”,甚至也有人把农村万元户的出现同在中国农村的出现画上等号。对万元户的消极评价,与我国传统社会人们惧富思想相对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万元户确实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决。经过一番社会上的激烈争论,特别是先富后富共同理论的提出,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农村万元户的出现,正是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万元户已经逐步成为致富能人的代名词。各个地方不但充分肯定万元户的时代意义,而且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还召开表彰会,给万元户戴红花,号召广大农民向那些致富能人学习,尽快富裕起来。这样,农村中的万元户在社会中取得了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地位,受到广大农民的尊敬。在万元户成为了社会上的典型之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夸大个人家庭的收入,希望也能够走上颁奖台,于是社会上接着就出现了造假万元户,打“假”万元户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也希望多报万元户数量。为此,相关部门还专门出台政策,规范万元户的标准,纠正不实上报万元户的错误做法。过去的万元户,一部分已经“消逝“,但是,他们中多数有了启动以后,在农村创办乡镇企业,或者到城市经商,逐步地发展成为民营企业。
概念消失/万元户
1997都成万元户万元户消失时间是在1997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体。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家家都成为万元户。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
虽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万元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万元户”是很多人追逐的梦想。在当时,很多先富起来的人的财富,很快就突破了万元,甚至十万元,但“万元户”已深入人心,也印证了人们的强烈渴望。“万元不算富,十万刚起步,百万才是真正富。”也许这句流行语,才是现在中国人拥有财富的真正写照。
影响/万元户
“万元户”消失的时间是1997年。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收入从无到有,占到3.1%。
在新中国早期发展的历程中,曾走过一条效仿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子;中国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从积贫积弱到人民生活迈向总体,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复苏,60年间,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将继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记者观察(上半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9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36:04
贡献光荣榜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个万元户是谁?哪个地方的?现在怎么样了?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个万元户是谁?哪个地方的?现在怎么样了?
09-10-08 &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个万元户是杨百万现在在上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个被媒体确认的万元户没有出现在日后改革最前沿的 .... 中国第 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万元户”这一令人羡慕的 称谓,印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致富的强烈渴望及致富后的空前 ... 温建智说:“改革 开放后,工商的存在是和个体私营经济紧密相关的。 ... 元户”是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万 元户”群体也是社会上备受关注的“新新人类”,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 ... 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的“发现”          李  锦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主张提出后一年多,也就是 日,新华社以图片报道了山东省临清县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被调查核实、确认而被公开报道的万元户,报道被全世界媒体广为采用,仅国内就有51家采用。自此,“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迅速流行起来。我就是当年发现并报道“第一个万元户”的那名老记者。日,我曾当面向邓小平汇报农村万元户与农村改革问题,被邓小平认为“你有发言权”。                              寻找致富典型    为什么要找一个收入过万元的农民进行报道?找什么样的万元户?到那里去找?怎样去找?这是自己反复思考而逐步加深认识的。1976年后,我连续5年追踪报道农业问题。到1980年,虽然已有一些人靠着经商或搞农副产品加工收入颇丰,但在那个时代,他们一律被视为“投机倒把分子”,不允许报道。我只得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种植业,希望从中找出一个致富的典型。1980年,粮食价格偏低,我所遇到的粮农收入最高也不超过2000元。但我了解到“鲁棉一号”良种普遍推广,使棉花产量显著提高,粮棉挂钩政策的落实,超产部分的棉花得以按50%提价,棉农收入大大提高。经过排队优选,我发现鲁西北临清县是种植大县,种棉花多,必然收入多。根据这个推断,我将目的地定在了临清县的八岔路公社。                   1980年,赵汝兰靠植棉成为万元户后,买了5辆自行车,三台缝纫机、两块手表、院内堆满砖,准备迎娶儿媳妇。这张照片被新华社传真照片发出,当年为51家报刊采用,使万元户新闻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确认收入,连算了三遍初到八岔路,公社书记徐保民领着我转了一下午,只找到收入5000元的农户。晚饭后,我独自来到棉花收购站,找到十几位从各村抽上来的临时工闲聊,位从赵塔头村来的男孩告诉我,他们村赵汝兰家,有4个儿子、2个闺女,10个劳力,包地20多亩,交棉不少。第二天一早,公社财粮助理员将算盘挂在自行车把上,我背着照相机,直奔赵塔头村,赵汝兰家就住在村边上。走进赵家大门,满院的棉花铺了五张大箔子,在阳光的照射下耀得人眼发花。老赵头看到有客人,马上迎上前来握住我的手,说:“上级,今年政策太好了,一个是包产到户,劲儿有处使了,老老少少都出力;一个是棉花提价,对老百姓心路。”可当我问起他家的收入,老赵头又变得吞吞吐吐,连声说没收几个钱。县委宣传部的熊宝友干事向他解释:“人家上级不是工商税务来收钱的,如果政策好,向中央汇报,明年还使这个政策,如果不对老百姓思想,就换个法子。”老赵头的兴致这才上来。账是从赵家承包的土地算起的。赵家按人口承包了土地21亩,又开荒9亩,都种上了“鲁棉一号”,每亩至少收获220斤,多数是超售的,按每斤2.6元计算,收入17160元。再扣去成本,收入过万了!大家当场一阵惊喜。“万元户啊!”我脱口而出。为进一步确认,我们连算了三遍。第一遍是公社财粮助理用算盘打出来的;第二遍是我用钢笔在纸上算的;第三遍是我们同时算的,又扣去剩下5亩未收而价格可能降为二级花的,最低纯收入也有10239元。而他家通过套种、间种和补种等收获的花生、芝麻、绿豆、地瓜等,一概未计在收入内。   在那个年代,米每斤1角4分,肉每斤也不过9角5分,一个工人的月工资也只有28元左右。1万元,能买多少东西啊!那一年,老赵头一边卖棉花,一边忙着置办家具:为四儿子结婚买了缝纫机、自行车,给未过门的儿媳买了块上海牌手表,家里还添置了5辆自行车、3架缝纽机、2块手表、2台收音机,还新盖了6间房…… 小平同志说:“你有发言权。”赵塔头村出了个“万元户”的报道和照片经新华社发出后,立即被全世界媒体采用。赵汝兰夫妇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万元户”典型,到他们家参观考察的一时超过凤阳的小岗村。仅1981年1月至3月,就有全国500多批干部群众以及国务院40多个部委的领导到他们家参观考察。日下午,我作为共青团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农村改革情况。“农村情况怎么样?”小平同志关切地问。我汇报说:“农民富了,靠种棉花出了‘万元户’,一年就收入一万元。”我接着说,农村推行责任制后,有一个顺口溜叫做“油满缸,粮满仓,穿新衣,盖新房,娶新娘,家家一片喜洋洋。”这就是说的赵汝兰家中的情况。在听取汇报时,小平同志听取汇报时说:“你有发言权”。     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听取十一届团中央委员李锦汇报农民植棉成为万元户的情况。这张图片为大型电视剧《邓小平》采用,前不久为《党的文献》2008年第六期采用。                          29年后重访“万元户”据1997年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户均3.35人计算,家家都成了“万元户”。“万元户”自此失去标杆作用,成为历史名词。建国60周年前夕,我再次来到老赵头家,得知老赵头已于2004年去世。赵家兄弟四个仍在村里,地转包给别人,负责收购和加工棉花,收入能有100多万元。当上村支书的二儿子赵光运说:“现在,万元户是贫困户,十万元刚起步,百万才叫真正富。”虽然赵汝兰式的“首富”早已被以资本、技术等要素为支撑的“新首富”取代,但“万元户”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特定符号,却被永远记录在史册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黄新文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我这里很多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当时就是万元户了,卖衣服鞋子,卖手表收音机,卖冷饮...甚至有的在八几年就坐飞机去广州进货。但现在他们只能领低保度日,甚至没有低保的,只能靠小孩。  我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夫妻都没有正式工作,读书比较少,全靠做点小生意,生意怎么都做不大(八十年代当老板,九十年代打工,00年代失业,最近几年领低保)    全国应该很多类似的情况吧?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批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会这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  80年挣一万,存起来,2010年变成3万。 哈哈,在北京1平方都买不到。      80年代的个体户, 在90年代以后被清零  90年代的工人,
在90年代中期被下岗  2000年后的中产, 还要被地产等压垮    D的一切方针,都是让大家穷下去。
  我家里其实也是这种情况,我爸包工头,我妈家庭主妇。  我爸八十年代初就赚了5-6万,但平时只敢吃喝好点,不敢声张自己有多少钱。那时候很少有人敢做大生意,还在查偷税漏税,查投机倒把,有的人被判了刑!只好把赚的钱盖了栋房子自己住。    进入九十年代,工程越来越难接来做,我家生活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进入2000年后,我读大学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别人的钱。    幸亏最近2年我家被拆迁,这样才重新有了家底子。要不然就会跟我爸的朋友和街坊邻居一样混低保,打牌。
  楼主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确实存在。  八十年代的有钱人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个体户居多。卖服装、卖水产。那时候手头有10万块,都以为一辈子不用再奋斗了。除了买商铺的,现在早已步入千万行列,其他的要么花完,要么赌完,要么在一波波股市起伏中被消灭了。上海华亭路到襄阳市场的老板群是很好的样本。
  楼上的 你要感谢党给你拆迁,这样才重新有了家底子。其实这个是党给我们的恩泽,很多人看不见
  币值太不稳定了
  80年代的开放, 才是真的搞活。    现在呢?
  作者:来世羡仙 回复日期: 12:32:51 
    币值太不稳定了  ===============  货币不断注水,这个是周期性财富清零的    年
m2增长40倍左右。
1990年10万块的购买力,存储现在可能只有当年的1万块。当然大米价格还没有涨,那是因为农民吃大亏。
  因为他们只是小商贩的水准,无权无势无平台,而他们自身的智慧又没有聪明到可以一眼看透国家经济命脉的水平。
  每当我和我爸谈起为什么会混到这个地步的时候。  我爸就怪李朋总里:1.卖户口,2.允许农村人口进城抢饭碗  这样的话福建农民包工头进来了,工程甲方都喜欢跟他们外地包工头打交道!  他们只请便宜的农民工,从不请国营和大集体建筑公司的专业建筑工人!    
  后边我爸搞过包工头,搞过建材店,搞过饭店,搞过自来水厂,都只能赚饭钱。  1998年一个领导介绍他去郊区买2亩地,说以后可以卖高价。  2万一亩,当时家里就几万块,准备留给我读大学,就没买,几年后升值涨到40万一亩!
  穷人多了才好驱动,不然共同富裕了,生产一线活谁干? 例如,保安、服务员、保洁员等咋办?    共同富裕在逻辑上就不成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还接近一点儿。
  贫富差距拉大了, 工资的吸引力才大,所以对底层挣工资的人要不断财富清0,这样“用工荒”才不会产生。
  我有个街坊邻居八十年代末借钱投机粮油赚了二十几万,不可一世。  买了套房子,生二胎,买了辆走私拼装车,进大户室炒股,不过才短短几年就衰败下来了,九十年代末期全家人只能摆摊子赚点饭钱,前两年连过滤嘴香烟都抽不起了,只能买烟丝卷来抽!小孩要读书,他家都要申请贫困生贷款了!
  80年代的个体户  90年代的工人  2000年后的所谓中产    下一个,会是谁?
  之前被不少个体户看不起的街坊邻居----- 一对夫妻,男的是郊区学校的老师,女的是环卫工人正式工。前几年退休了,那个退休工资令人乍舌!  另外他们的儿子是老师,儿媳妇是医生,一家人都是事业单位编制,现在开始买了辆18万的车,经常说去哪里旅游的事了!    这些老街坊邻居个体户都说他们一家开始摆架子了!
  现在我总结一下:  1.要买房子店铺  2.要有正式政府事业单位编制  3.很会做生意    否则都得穷困潦倒!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广州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南京南通连云港(股票万6)郑州泰州温州徐州(股万8)宁波济南淄博(股千1)以上均为本地券商,以下城市营业部现场办理股万6(哈尔滨长春大连重庆南宁合肥西安银川太原包头苏州盐城),不限资金量,qq:
  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回复日期: 13:22:12 
    现在我总结一下:    1.要买房子店铺    2.要有正式政府事业单位编制    3.很会做生意        否则都得穷困潦倒!  ==================  接下来,还会和过去一样吗?    房产税,搞死地产持有人  GOV的编制, 这个现在都是自己人内部分配居多,而且现在的社会形势, GOV自己不瘦身,只怕GOV会搞死自己    很会做生意,这个那个时候都没有问题。都是很厉害的。
  我想问大家:现在都在说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  可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户现在很多是低保户?  当时拿几十块钱死工资的,有工作编制的,现在变成小康甚至中产了?
  不要把你个人的经验当成普遍的事实. 我们这里原来的个体户,有破产的.但是更加多的现在成亿万富翁了.   包括中小企业,这些本来就是流动性很强的群体.
  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回复日期: 13:50:36 
    我想问大家:现在都在说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    可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户现在很多是低保户?    当时拿几十块钱死工资的,有工作编制的,现在变成小康甚至中产了?  ====================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朱开启的分税制和其他改革,不断增加赋税和各种行政收费,同时将民生保障教育医疗等全部卖掉。    这就说,GOV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民生开支不断减少,所以财政编制的人群,收入待遇不断增加,  体制外的人群,包括普通工人,个体户,负担越来越重。
这样的对比,就是财政收入养活的人, 日子越来越好, 其他的人群,大部分压力越来越重。
  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回复日期: 13:50:36 
    我想问大家:现在都在说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    可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户现在很多是低保户?    当时拿几十块钱死工资的,有工作编制的,现在变成小康甚至中产了?  ===================  参考每年总理的报告, 财政收入增加速度, 远远高于GDP增速。   财政不能作假,GDP可以虚报。 一般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是 GDP增速的1倍以上。这就是GOV越来越富的原因。
同样GOV来钱的路子很多,各种地方收费,交通警察罚款,计生罚款等。
  国进民退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温水煮青蛙,总要一步一步来;  时间未达,火候不到;没到抄箸的时间;  破灭的、垮掉的是过去时;  谈论的、看到的是进行时;  被计算的、被成长的是未来时。
  作者: 回复日期: 14:18:47 
    国进民退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  权力,不断剥夺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权力本身不能创造财富。    78-86年, 税负比较低,体制外的社会财富不多,86年以后,开始官倒。 90年代中期以后,就是大规模的权力介入财富分配过程,这个时候,所谓的个体户,普通劳动人群,基本都是被剥夺的,收入不涨,负担大幅度上涨。
  通货膨胀啊,中国人之所以还能吃上饭,是因为中国的农民好欺负,几亿人忙活了20年还是刚够吃饱饭,你说这是什么社会,现在都21世纪了!
  很有道理
  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就好比农民养猪一样,你总得等到把猪养肥了再宰吧?    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年年换新人罢了。(其实就算不想换也没辙,毕竟把油水儿榨得差不多了,也没什么油水儿可榨了)
  诶,有权利最好
  请不要复制广告内容,以免误杀,欢迎举报/一身有泥-- tghsjx-- 操作时间: 22:10:37 --
  在中国,只有权力才是保值的,从建国到现在,有权的人是没受过苦的,即便以前当官没什么钱,也有很多福利和补贴,而且在同时代中绝对是生活优越的
  裆的政策(宏观调控等),终极目的就是要限制民营经济,让你一辈子苦哈哈,不能做大。做大之后你会要权力,让你一辈子为衣食、住房、子女教育发愁,你就没时间去干其他事情了!    不过,按政府膨胀规模看,人算不如天算,裆最后会玩死自己!
  不然共同富裕了,生产一线活谁干? 例如,保安、服务员、保洁员等咋办?        共同富裕在逻辑上就不成立,特别是在***
  作者:zzl96 回复日期: 15:42:24 
    裆的政策(宏观调控等),终极目的就是要限制民营经济,让你一辈子苦哈哈,不能做大。做大之后你会要权力,让你一辈子为衣食、住房、子女教育发愁,你就没时间去干其他事情了!        不过,按政府膨胀规模看,人算不如天算,裆最后会玩死自己!  ========================  裆 会将最外层的,来一次蜕皮。 所以那些权力基层,会有些被踢出。
  我们公司的库管,没有编制,月薪800,靠单位的领导用饭票报销给钱;  不过不要误会,我们是私人企业,比较大,比较规范而已,工资默认这样报销给工资的;  10年前攒钱了20万,存着,现在成都只能买个厕所了;  还好,儿子在美国,全额OFFER,以后有盼头;
  呵呵,这么看问题?  市场经济,不进则退。
  按这种速度下去
楼主认为北京房价能超过10万么
大家全卖掉 去美国吧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  d这个
      作者:zjh497 回复日期: 22:50:04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  ================  房子是98年以后才大规模商品化, 2000年价格飞涨。    80年代的个体户,如果90年代还是做小生意的。 到2000年左右,基本没啥钱了。   80年代个体户收入高,存款经过货币贬值,到2000年左右购买力就完全不行。
  90年代个体户,很难挣钱。
  这还不明白吧    说明这30年通货膨胀太严重了    
  大浪淘沙
  不知道我06年赚的100W十年后会变成多少,看样子也只会变成10W了。可怜!
  作者:心随浪飞 回复日期: 23:40:24 
    不知道我06年赚的100W十年后会变成多少,看样子也只会变成10W了。可怜!  ==============  80年代中期, 很多大城市普通工人工资40-100块。    2010年,
这些普通工人块工资,生活压力可能比80年代中期还大。       2040年
普通工人工资可能需要 继续 * 50倍。         
  作者:中国沦落人10亿 回复日期: 12:47:05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所以难以控制房价,人民对货币没有信心,不得不转为实物.
  不知楼主这个结论从何而来,我认识的万元户,除了有几个碰了毒和赌不能自拔的,大部分依然很有钱,房子N套,车子几部,俺家(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倒是跟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如果所有人都想着去赚钱,炒房子。中国会不会变成一只很肥的鸡任人宰割呢?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因为他们敌不过印钞机和权贵经济  作者:政府不等于祖国 回复日期: 13:00:33        穷人多了才好驱动,不然共同富裕了,生产一线活谁干? 例如,保安、服务员、保洁员等咋办?        共同富裕在逻辑上就不成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还接近一点儿。    作者:政府不等于祖国 回复日期: 13:03:11        贫富差距拉大了, 工资的吸引力才大,所以对底层挣工资的人要不断财富清0,这样“用工荒”才不会产生。
  我现在生活越来越穷苦了
  生活苦啊。天天在挖煤!
  你胡说,我们这里那时做小生意的现在都有钱了。吃低保的都是些历代穷人。
  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回复日期: 13:22:12    现在我总结一下:    1.要买房子店铺    2.要有正式政府事业单位编制    3.很会做生意        否则都得穷困潦倒!  -------------------------------------  顶这个   要是农村的 第一条还得加一个 多买地!
  第一代个体户因为历史原因,基本是社会底层没有文化或者山上下来的,在1980年代短缺经济时代比较容易赚钱,现在已经到了60岁以上,如果没有在十几年前买好商铺房子出租,现在又没有养老金医保,存的钱巨幅缩水,当然算贫困户了.
  作者:近墨者痴
回复日期: 12:31:30     楼主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确实存在。    八十年代的有钱人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个体户居多。卖服装、卖水产。那时候手头有10万块,都以为一辈子不用再奋斗了。除了买商铺的,现在早已步入千万行列,其他的要么花完,要么赌完,要么在一波波股市起伏中被消灭了。上海华亭路到襄阳市场的老板群是很好的样本。  =====================  记得那时候很多杂志上的小说,总有人物是这种口气——“这几万块存银行也够咱吃一辈子的了”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  那几年正是国家需要钱搞建设的时候,存款利息很高的,好像有一年利息高达13%.当时一般的人普遍选择把钱存银行。10多万存一年光利息就要一两万呢,利息平均成月收入每月也一千来块,在月工资普遍一二百元的年代,可真是个不小的数目。还有当时国库券也很火,家家都买了不少。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   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   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随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 寻医保, 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   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
  公牛狂奔着对还在休闲吃草的母牛说:“快跑!楼主来了!”    母牛说:“楼主来了关我什么事?”    公牛着急地说:“关键是楼主最喜欢吹牛B了!”    母牛听了也狂奔起来,边跑边问公牛:“楼主喜欢吹牛B,你跑什么?”  公牛无奈地说:“那挨千刀的楼主还喜欢扯蛋。”
  作者:dream_9309
回复日期: 15:01:18     作者:szabc12345 回复日期: 12:19:33       因为印钞票太多了,还有这些个体户有钱时候没有买房子和商铺,选择存银行,被TG的印钞机掠夺一空.    ~~~~~~~~~~~~~~~~~~~~~~~~~~~~~~~~~~~~~~~~~~~~~~~~~~~~~~~~~~~~~~~~~~~~~~~~~~    那几年正是国家需要钱搞建设的时候,存款利息很高的,好像有一年利息高达13%.当时一般的人普遍选择把钱存银行。10多万存一年光利息就要一两万呢,利息平均成月收入每月也一千来块,在月工资普遍一二百元的年代,可真是个不小的数目。还有当时国库券也很火,家家都买了不少。  ======================================  还是印钞机太厉害。
10年M2增长5倍。 20年M2增长20-30倍。
银行利率算P
  分税制.
  奉劝还是不要创业,真的是辛苦一辈子,一夜回到解放前。所有的付出没有任何回报  
  现在的情况是只要是太后的人保证发财,等过几年他们的年薪千万的时候,我想私营企业的老板们也要成低保户了。  
  难道不知道很多低保户都其实有钱,只是假装没钱,低保不要白不要,只要有关系,就可吃低保!真正的穷人只能靠自己!
  现在的百万富翁,20年后也必然是要饭的。  人啊,能工作到死多好啊!
  呵呵,假如咱是一家之主的话,那肯定不会看着自己家里越过越不好。那国家呢?同样也是,80.90.2000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机会,只是有的人把握住了而有的人呢?只会抱怨有用吗?  
  回复第11楼(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于
12:56)  后边我爸搞过包工头,搞过建材店,搞过饭店,搞过自来水厂,都只能赚饭钱。  1998年一个领导介……  ==========  
  机会已经出现只是你没有把握住而已,98年传销被取谛但国家引进了另外一个生意,有兴趣的话加我qq  
  回复第11楼(作者:@文明的野蛮人 于
12:56)  ..  1998年一个领导介……  ==========  机会已经出现只是你没有把握住而已,98年传销被取谛但国家引进了另外一个生意,有兴趣的话加我qq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