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县调查:农技推广 “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多远

关注农村基层服务: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图)
来源:人民网
制图:张芳曼  编者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好政策如何落实,新技术怎样落地,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密切相关。推广农技、服务水利,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吃苦多、任务重,然而也面临人手少、待遇低的窘境,常常被人遗忘。关注农村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关心他们的所需所盼,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惠农政策发挥最大效应的关键。  同一地块,同一农民,打的小麦可能是五六百斤,也可能超过1000斤。这样的差别,“奥秘”就在于农业科技。没有农业科技的农业生产,或许难以想象。  越到基层,对农技推广的需求越迫切;越到基层,农技推广的困难也越多。在农业大县山东齐河,我们见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付出,也体味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懂技术种地才靠谱:  100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2万农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能赚钱?  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53岁的赵金诚算盘打了好几遍,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种粮。他的自信,来源于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种地不讲科学,连门都没有。别看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可里面的道道什么时候都学不完。”  外县有个种粮大户,承包了五六百亩地,连着两年都亏本。听说赵金诚会种地,特意跑来拜访。今年4月初,赵金诚去走了一趟,帮着找出了毛病。  “管理不行,技术更不行。比如播种留株,他都不知道一亩地里到底有多少株,这样怎么能长得好?产量怎么预测?”赵金诚的本事,让对方服服帖帖。“今年他来我这至少七八趟了,看我买什么农药,他就跟着买。”老赵说。  赵金诚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科技示范户”,种地的确有一套。他脑子里的这些种粮技术,既有自己的积累,更有农技推广人员的言传身教。禾苗上有了不认识的虫,土壤里缺了什么养分,赵金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把农业专家请到地头。县乡农业部门开设的农业技术讲座,赵金诚几乎每次必到,绝不落下一堂课。  在齐河县,像赵金诚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数量已经达到1000名。向下,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向上,每10个“科技示范户”由1名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派的技术指导员联系;再向上,全县精心选聘一名首席专家、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讲师团”,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就这样,“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得以形成。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与我们粮食生产大县的定位是相配套、成正比的。”齐河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表示,依靠这些力量,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被迅速推广到农民手中。“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乡镇仍是短板:  一个镇仅3名农技推广员,年龄偏大,经费紧张,“有钱养兵,没钱打仗”  从农技推广体系的层面看,乡镇一级依然是短板。  在潘店镇,得益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技培训的教室、用于日常监测的设备一应俱全。不过,镇农办主任李盛斌却忍不住“自嘲”:现在是有能力、有经验,就是岁数大了,没有足够的精力。  连同李盛斌在内,潘店镇有3名农技推广人员。论年龄,3人全部超过50岁;论学历,李盛斌和同事赵善明都算科班毕业,只不过时间都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李盛斌和赵善明都进入了行政序列,技术职称因此受到影响。  “做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得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这活也辛苦,整天风吹日晒的,坐在办公室里肯定干不了。”李盛斌挺忧心,这些年下来,人员一直没得到补充更新。“总体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各乡镇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  新鲜血液匮乏,崔洪亮也有亲身的感受。齐河县农业局引进不久的两个硕士研究生,就让崔洪亮费了不少劲,光山东农业大学就跑了4趟。  “找过副校长,找过院长,也找过教授,本来定的是选4个人,结果见到面的就两个。”苦口婆心,崔洪亮好不容易说服了对方。“后来还是有一个变卦,没别的办法,我们又重新选了一个来。”  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选择回到基层,而是热衷于待遇相对较高的涉农外企、私企。即便少数选择到基层工作,往往很快就通过公务员和失业人员招考进入综合管理岗位,极少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都难以吸引他们,更遑论乡镇。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也面临资金难题。前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等硬件得到改善。但是,现有工作经费只能满足生产技术指导,不足以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现象。  “知识也要更新了,经过这么些年,有的已经用不上了。”李盛斌说,基层人少事多,不少农技推广人员甚至身兼数职,也影响到了在本职工作上的精力。“现在农村变化快,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要求高,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合力拉线织新网:  期盼定向委培专业人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人专岗  宋坊良种繁殖场内,大片的玉米长势良好。远看,似乎没什么两样;近看,120亩地里竟然有85个品种,各有各的品相。  这是齐河县的一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快到玉米收获的时节,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种子经销商、农民,都前来观摩。  “就是要让大家看看,到底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齐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路永民介绍,过去农民买种子,只能看包装,或是听别人说,相对还是盲目。“现在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可以看禾苗买种子,经销商可以看禾苗卖种子,管理部门可以看禾苗推广指导。”  类似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齐河县有10个。再比如绿色农业,齐河县计划使用有机肥,改善30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地力。对于此类投入大、示范性好的农技推广项目,齐河县主要依靠上级补贴和县级财力。基层农技推广站,则承担本辖区内病虫害防控、质量监管、农民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技推广,单靠哪一级都不成,关键在于把线拉起来,把网织起来,各级做好各级的分内事。”齐河县农业局农技站长王义表示,在多年的探索中,齐河县上上下下对此已经形成共识。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匮乏的现状,崔洪亮也有自己的考虑。“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曾定向委培过一批农技推广人才。这些人支撑了30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再由农业院校定向委培,培育一批热爱、热心、扎根农业的专家里手,充实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此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也颇受关注。目前,乡镇农技站大多归口乡镇,县级农业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由于乡镇财力和人员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到充足的经费保障和人员配置。  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出,基层农技推广经费能否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实行专人专岗,“其实很多内容《农技推广法》里边都有涉及,关键还是要真正落到实处”。  “种地的事,农民还是看周边农民的,听周边农民的,一个村要是有三五个带头户,就能带动大部分农户。”在赵金诚看来,农技推广最终要落实到农民头上,还是要靠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要有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这些人能与县里的、乡里的专家连在一块。”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我省为1000余个乡镇(区域)农技站配备农业科技服务车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更通畅
&&&&本报讯(记者卢松)3月25日,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前,在省人民会堂西广场举行了“河南农业科技服务车”发车仪式。来自全省各地的60名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代表,从副省长王铁等领导手中接过车钥匙,开着农业科技服务车,奔向各乡镇(区域)农技站。今年,我省拿出8000万元扶持资金,为全省1000多个乡镇(区域)农技站配备农业科技服务车,将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我省持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建设了1000多个乡镇(区域)农技站,为基层群众提供农技服务。2012年以来,我省每年争取中央财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1.78亿元,在各农业县普遍建立健全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并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分层次分类别的综合业务培训。&&&&据介绍,农业科技服务车能大大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服务半径,方便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临颍县杜曲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张志刚说:“区域站力争把农业科技服务车打造成流动的政策宣传车和技术服务站,为基层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农技服务。”③7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关注农村基层服务(上))(图)-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关注农村基层服务(上))(图)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13:15:23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制图:张芳曼  编者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好政策如何落实,新技术怎样落地,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密切相关。推广农技、服务水利,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吃苦多、任务重,然而也面临人手少、待遇低的窘境,常常被人遗忘。关注农村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关心他们的所需所盼,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惠农政策发挥最大效应的关键。  同一地块,同一农民,打的小麦可能是五六百斤,也可能超过1000斤。这样的差别,“奥秘”就在于农业科技。没有农业科技的农业生产,或许难以想象。  越到基层,对农技推广的需求越迫切;越到基层,农技推广的困难也越多。在农业大县山东齐河,我们见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付出,也体味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懂技术种地才靠谱:  100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2万农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能赚钱?  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53岁的赵金诚算盘打了好几遍,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种粮。他的自信,来源于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种地不讲科学,连门都没有。别看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可里面的道道什么时候都学不完。”  外县有个种粮大户,承包了五六百亩地,连着两年都亏本。听说赵金诚会种地,特意跑来拜访。今年4月初,赵金诚去走了一趟,帮着找出了毛病。  “管理不行,技术更不行。比如播种留株,他都不知道一亩地里到底有多少株,这样怎么能长得好?产量怎么预测?”赵金诚的本事,让对方服服帖帖。“今年他来我这至少七八趟了,看我买什么农药,他就跟着买。”老赵说。  赵金诚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科技示范户”,种地的确有一套。他脑子里的这些种粮技术,既有自己的积累,更有农技推广人员的言传身教。禾苗上有了不认识的虫,土壤里缺了什么养分,赵金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把农业专家请到地头。县乡农业部门开设的农业技术讲座,赵金诚几乎每次必到,绝不落下一堂课。  在齐河县,像赵金诚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数量已经达到1000名。向下,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向上,每10个“科技示范户”由1名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派的技术指导员联系;再向上,全县精心选聘一名首席专家、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讲师团”,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就这样,“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得以形成。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与我们粮食生产大县的定位是相配套、成正比的。”齐河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表示,依靠这些力量,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被迅速推广到农民手中。“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乡镇仍是短板:  一个镇仅3名农技推广员,年龄偏大,经费紧张,“有钱养兵,没钱打仗”  从农技推广体系的层面看,乡镇一级依然是短板。  在潘店镇,得益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技培训的教室、用于日常监测的设备一应俱全。不过,镇农办主任李盛斌却忍不住“自嘲”:现在是有能力、有经验,就是岁数大了,没有足够的精力。  连同李盛斌在内,潘店镇有3名农技推广人员。论年龄,3人全部超过50岁;论学历,李盛斌和同事赵善明都算科班毕业,只不过时间都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李盛斌和赵善明都进入了行政序列,技术职称因此受到影响。  “做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得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这活也辛苦,整天风吹日晒的,坐在办公室里肯定干不了。”李盛斌挺忧心,这些年下来,人员一直没得到补充更新。“总体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各乡镇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169;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关注农村基层服务: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来自农业大县山东齐河的调查
本报记者 卞民德
&&&&来源:&&&&
  制图:张芳曼
  编者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好政策如何落实,新技术怎样落地,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密切相关。推广农技、服务水利,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吃苦多、任务重,然而也面临人手少、待遇低的窘境,常常被人遗忘。关注农村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关心他们的所需所盼,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惠农政策发挥最大效应的关键。
  同一地块,同一农民,打的小麦可能是五六百斤,也可能超过1000斤。这样的差别,“奥秘”就在于农业科技。没有农业科技的农业生产,或许难以想象。
  越到基层,对农技推广的需求越迫切;越到基层,农技推广的困难也越多。在农业大县山东齐河,我们见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付出,也体味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懂技术种地才靠谱:
  100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2万农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能赚钱?
  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53岁的赵金诚算盘打了好几遍,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种粮。他的自信,来源于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种地不讲科学,连门都没有。别看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可里面的道道什么时候都学不完。”
  外县有个种粮大户,承包了五六百亩地,连着两年都亏本。听说赵金诚会种地,特意跑来拜访。今年4月初,赵金诚去走了一趟,帮着找出了毛病。
  “管理不行,技术更不行。比如播种留株,他都不知道一亩地里到底有多少株,这样怎么能长得好?产量怎么预测?”赵金诚的本事,让对方服服帖帖。“今年他来我这至少七八趟了,看我买什么农药,他就跟着买。”老赵说。
  赵金诚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科技示范户”,种地的确有一套。他脑子里的这些种粮技术,既有自己的积累,更有农技推广人员的言传身教。禾苗上有了不认识的虫,土壤里缺了什么养分,赵金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把农业专家请到地头。县乡农业部门开设的农业技术讲座,赵金诚几乎每次必到,绝不落下一堂课。
  在齐河县,像赵金诚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数量已经达到1000名。向下,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向上,每10个“科技示范户”由1名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派的技术指导员联系;再向上,全县精心选聘一名首席专家、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讲师团”,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就这样,“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得以形成。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与我们粮食生产大县的定位是相配套、成正比的。”齐河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表示,依靠这些力量,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被迅速推广到农民手中。“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乡镇仍是短板:
  一个镇仅3名农技推广员,年龄偏大,经费紧张,“有钱养兵,没钱打仗”
  从农技推广体系的层面看,乡镇一级依然是短板。
  在潘店镇,得益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技培训的教室、用于日常监测的设备一应俱全。不过,镇农办主任李盛斌却忍不住“自嘲”:现在是有能力、有经验,就是岁数大了,没有足够的精力。
  连同李盛斌在内,潘店镇有3名农技推广人员。论年龄,3人全部超过50岁;论学历,李盛斌和同事赵善明都算科班毕业,只不过时间都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李盛斌和赵善明都进入了行政序列,技术职称因此受到影响。
  “做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得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这活也辛苦,整天风吹日晒的,坐在办公室里肯定干不了。”李盛斌挺忧心,这些年下来,人员一直没得到补充更新。“总体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各乡镇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
  新鲜血液匮乏,崔洪亮也有亲身的感受。齐河县农业局引进不久的两个硕士研究生,就让崔洪亮费了不少劲,光山东农业大学就跑了4趟。
  “找过副校长,找过院长,也找过教授,本来定的是选4个人,结果见到面的就两个。”苦口婆心,崔洪亮好不容易说服了对方。“后来还是有一个变卦,没别的办法,我们又重新选了一个来。”
  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选择回到基层,而是热衷于待遇相对较高的涉农外企、私企。即便少数选择到基层工作,往往很快就通过公务员和失业人员招考进入综合管理岗位,极少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都难以吸引他们,更遑论乡镇。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也面临资金难题。前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等硬件得到改善。但是,现有工作经费只能满足生产技术指导,不足以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现象。
  “知识也要更新了,经过这么些年,有的已经用不上了。”李盛斌说,基层人少事多,不少农技推广人员甚至身兼数职,也影响到了在本职工作上的精力。“现在农村变化快,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要求高,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合力拉线织新网:
  期盼定向委培专业人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人专岗
  宋坊良种繁殖场内,大片的玉米长势良好。远看,似乎没什么两样;近看,120亩地里竟然有85个品种,各有各的品相。
  这是齐河县的一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快到玉米收获的时节,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种子经销商、农民,都前来观摩。
  “就是要让大家看看,到底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齐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路永民介绍,过去农民买种子,只能看包装,或是听别人说,相对还是盲目。“现在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可以看禾苗买种子,经销商可以看禾苗卖种子,管理部门可以看禾苗推广指导。”
  类似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齐河县有10个。再比如绿色农业,齐河县计划使用有机肥,改善30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地力。对于此类投入大、示范性好的农技推广项目,齐河县主要依靠上级补贴和县级财力。基层农技推广站,则承担本辖区内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民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技推广,单靠哪一级都不成,关键在于把线拉起来,把网织起来,各级做好各级的分内事。”齐河县农业局农技站长王义表示,在多年的探索中,齐河县上上下下对此已经形成共识。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匮乏的现状,崔洪亮也有自己的考虑。“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曾定向委培过一批农技推广人才。这些人支撑了30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再由农业院校定向委培,培育一批热爱、热心、扎根农业的专家里手,充实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此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也颇受关注。目前,乡镇农技站大多归口乡镇,县级农业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由于乡镇财力和人员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到充足的经费保障和人员配置。
  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出,基层农技推广经费能否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实行专人专岗,“其实很多内容《农技推广法》里边都有涉及,关键还是要真正落到实处”。
  “种地的事,农民还是看周边农民的,听周边农民的,一个村要是有三五个带头户,就能带动大部分农户。”在赵金诚看来,农技推广最终要落实到农民头上,还是要靠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要有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这些人能与县里的、乡里的专家连在一块。”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
(责编:值班编辑、杨波)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公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