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3D打印企业普遍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着怎样的困境

当前位置:>>>工业4.0系列:细数3D打印面临的四项困境
工业4.0系列:细数3D打印面临的四项困境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理念的3D打印技术,在面对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时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尴尬背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个令人沮丧的难题,而且3D打印技术本身在设备质量、材料属性和服务延伸方面也需要巨大的提升。
  新生事物潜入我们生活的速度越来越超出原有的认知和预期。3D打印,这项本已诞生30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增材制造技术,如今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大战略背景的指引下,引发了从上市公司到学校教学,乃至个人创业层面的热烈追逐。
  但是,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理念的3D打印技术,在面对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时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尴尬背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个令人沮丧的难题,而且3D打印技术本身在设备质量、材料属性和服务延伸方面也需要巨大的提升。
  老牌明星企业面临被收购行业整合蠢蠢欲动
  作为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滨湖机电”)的自然人股东之一,何成(化名)难以掩饰对公司未来的担忧。
  “收购僵持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内部开始互相拆台,已经没办法再专注于做研发”,而且,“这个行业进步很大,本身就很危险,完成洗牌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下去了就永远下去了”。
  资料显示,滨湖机电成立于1996年,它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991年。公司号称是国内最早的3D打印企业之一,曾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
  据何成介绍,滨湖机电这些年依靠自身技术,主攻3D打印工业级设备研发,盈利状况还算不错。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013年公司营收5000多万元,利润率约10%,均比2012年增长50%左右。
  但是,自从去年以来,滨湖机电开始面临来自同一技术背景的竞争对手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科三维”)的收购威胁。2014年年初成立的华科三维是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牵头、联合华中数控等5家公司组建的,旨在实施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项目。也就是说,华科三维和滨湖机电系出同门。
  既然本是同根生,为何相煎太急?收购背后深层的原因是,这几年3D打印火热起来后,华中科技大学想抓住机会,把自身属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快速产业化,而作为校办企业的滨湖机电当年曾经过改制转让多数股权,后期引入的多位自然人股东和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始终难以协同配合,公司管理松散经营缺乏市场化机制。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校方决定清理股权,重组滨湖机电。
  其实早在2013年年初,随着3D打印在国内的风行,据媒体报道已有PE/VC,英国UniversityofExeter、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富士康等各方机构主动找滨湖机电谈投资与合作。还有多家企业对滨湖机电表现出了收购意向,其中包括军工企业、海尔集团等。
  整个行业还未走向成熟,明星企业已俨然像唐僧肉一样被争来夺去。滨湖机电未来命运究竟如何目前难以判断,各方的争夺能否使其拥有的3D打印技术得到施展更令人忧虑。可以作为对比的一个国外案例是,欧盟将在三年内为一个由行业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工业智能化项目提供总额为600万欧元的资助。
  根据国际化工行业巨头巴斯夫公司给网易财经提供的资料,由巴斯夫公司牵头协调,联合欧盟六个国家的多个合作成员正在实施一个名为RECOBA的工业制造智能化升级项目。这些成员即包括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学术机构。
  该项目项目旨在提高各种分批流程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增强欧洲分批生产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项目专注于三大材料体系,以展示以及优化和控制方法的跨行业应用;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耗、优化原材料使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滨湖机电的遭遇也是即将兴起的3D打印领域并购整合的缩影。按照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的观点,虽然表面上还算平静,但是中国3D打印行业的并购整合从今年开始已经是蠢蠢欲动,出现很多苗头,“有新的力量开始在背后布局,掀起新一轮圈地运动。”
  政府助推3D打印升温资本市场跟风热炒
  这一切都源于3D打印从国外到国内、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关于工业4.0、关于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带来的热潮。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中国政府为此专门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确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工业4.0战略内涵中,包括了、3D打印和物流网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产业。
  3D打印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技术的本质跟传统的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的不是纸张,而是装有液体或粉末等实实在在“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构建模型,再输出数据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3D打印技术具体到产品应用上可以分为桌面级(民用)和工业级(工业生产)两种,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大到、航天,小到牙科、教育,目前都已能看到3D打印的影子,甚至人体器官、食物、衣服和房屋都能打印出来,以至于给人一种几乎无所谓不能的感觉。
  在3D打印业内,目前仍兼任滨湖机电董事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的团队也被认为是国内快速成型系统的五大派系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
  3D打印技术最早发端于1980年代的美国,真正的火热是从2012年下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创立美国“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开始。全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8亿美元,今年出货量可达217350台,增幅高达100%。该机构预测到2018年该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30万台,规模可望达到125亿美元。
  于是,中国政府也将目光对准这一些新兴领域。工信部在3月份正式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年)》。这份文件提出,增材制造(即3D打印)产业销售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速30%以上的快速增长,形成2-3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
  在地方政府层面3D打印产业已经是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追捧热点,包括南京、武汉、珠海、青岛、成都、长沙等地都筹建了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贷款还有难题,而现在有税费优惠,这两年政府和银行对3D打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贾鑫透露。不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显然是热过头了。国内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市场问题最终要让市场解决,政府会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但是要生存下来还是依赖市场。
  实际上,3D打印市场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对网易财经表示,过去3D打印领域炒作概念相对多一点,就像很多上市公司概念股,因为这几年大家并没有看到盈利出现,赌的是未来,而现在有了政府规划,也预示着新一轮圈地运动开始。
  中国资本市场上目前已经一个3D打印概念股群体,据同花顺统计数据,目前涉及3D打印概念的共有37家上市公司。但是,沪深股市至今还没有一家真正以3D打印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以被资本市场热捧的3D打印概念股光韵达为例,实际上该公司旗下做3D打印的子公司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有限公司去年净利润为亏损183.9万元。光韵达年报表示,3D打印是新兴的技术,行业发展刚刚起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积累,公司看好该项目发展前景,但仍然预测短期内不会给公司盈利带来大幅提升。
  另一个概念股金运激光,在推出3D打印战略之后,其股价在去年最高达46元/股,较2012年的最低点5.74元/股上涨了8倍。尽管业务板块还未盈利,海通证券研报也指出,“3D打印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目前3D打印相关公司估值普遍较高,考虑到公司打造3D打印服务全产业链前期投入颇大,业绩恐受到较大影响,可以给予较高估值。”
  低端产品现价格战工业应用市场难打开
  “从2012年10月份开始,3D打印概念突然被炒作起来,我们这70平米的体验馆每天接待的参观者都有100-200人,甚至很多人拉着行李箱从外地专程赶过来”,北京上拓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单丽丽对网易财经表示。
  该公司曾与2012年在北京推出国内首家3D打印体验馆,如今国内体验馆数量已经达到几十家。单丽丽介绍,当初参观者挤爆体验馆时,多数都不是行业内的,有的可以说跟3D打印毫无瓜葛,比如搞房地产的人。
  全民围观、社会科普的一个好处是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群关注并参与到3D打印技术中,比如推动国内创客(Maker)群体的兴起,比如催生出了像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这样针对大众消费市场以桌面级设备研发取胜,年营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但是也直接拉低了3D打印行业的技术门槛,由于部分技术路线专利到期开放源代码,甚至很多兴趣爱好者都可以自己动手攒一台机器,这也导致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如今在网络销售平台中,简单桌面级的3D打印设备套件甚至已经卖到1000元以下。而进口的桌面级设备这两年尽管价格在下降,但是一万元以下的产品也很难找到。
  而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国内热潮迅速涌向相对技术含量不高的桌面级市场,并不是个好现象。上述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对网易财经表示,桌面级市场这几年发展快,因为技术是开源的,随便几个人网上下些东西就可以做出来,做的人很多,但是热潮一过,做桌面级的就会比较迷茫。
  主要代理美国Solidscape3D打印设备的康硕集团营销总监刘致平对网易财经表示,桌面机市场目前就是“应用端还没有形成刚需,供应端的竞争已经演变到价格战的模式”,太尔时代的产品七八成都是用于出口,主要是国内市场应用上开发缓慢,“国外需求多是创客群体活跃,但是国内老百姓有几个愿意买台3D打印机放家里的,又有多少会画三维设计图的?”
  罗军对网易财经表示,国内目前已经超过200家3D打印设备企业,其中90%是做桌面级设备的,但是这个行业的未来是在工业级市场。北京沃夫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曾冠维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最终不会走向家庭,“这是很专业的技术,是生产技术”,满足老百姓个性化需求的技术肯定不是在家庭里,而是应该在工厂里,有一整套系统生产来完成。
  但是,3D打印走向工厂、走向批量生产恰恰是这项新技术面临的最大难题。网易财经调查的多家公司工业级设备的销售,基本都是进入科研院所、教育部门、航空航天和创意设计等偏重于研发设计领域。
  刘致平介绍,“现在3D打印应用绝大部分都停留在原型打印阶段,也就是用于研发、用于‘第一个’,对于任何工业来说,原型都是需要的,就是产量不高,所以对3D打印机的需求也不大”。
  刘致平表示,目前珠宝行业相对来说对3D打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虽然对于整个珠宝行业来说,3D打印技术应用的份额仍比较低,但是广州珠宝制造厂商约有50%左右已经开始使用3D打印机,而且确实提高了传统工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打印材料成最大制约国内技术差距较大
  刘致平认为,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局限在设备供应端和技术服务端,但是下游终端应用层面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也就是很难找到广泛应用的领域,不能跟工业的传统工艺结合,进而难以运用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而在罗军看来,国内3D打印面临的还是没有找到合适商业模式的问题,有应用空间但是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看得见摸不着”,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再简单地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把设备卖给客户就算拉倒,而是需要中间服务商环节,把设备商材料商和用户之间的断档补上,建立战略联盟,重建商业生态链。
  罗军的所在的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把设备商、材料商和服务商和用户放到一个统一的平台,已经建立全球第一个开放式的3D打印应用服务平台,“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大家利益在一个平台体现出来,这个市场慢慢就打开了”。
  打不开市场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另外就是3D打印技术本身也需提升。单丽丽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技术目前还有局限性,首先是材料应用并不广泛,其次是单个模件打印快,但是不适合批量生产。
  震旦集团3D打印事业部资深总监蔡万全也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技术现实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第一是要求打印精度和高度、质量越高,设备单价就越高,包括材料的价格现在也很高,第二是现在3D打印技术应用的材料已达130多种,但是比传统工业生产能应用的材料还是少很多。
  蔡万全表示,所以“3D打印要是能普及或做替代,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打印技术,技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很成熟,而打印材料的研发应用,可适配的材料才是最重要的发展环节”。
  但是,工业级设备层面国内技术的薄弱仍是个严重短板。前文提到的国内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认为,当前3D打印设备和材料尤其是工业级的跟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打印的精度和稳定性和国外有差距。据专家介绍,比如精度问题,国产技术的精度较低,精度约在0.1毫米,如果能做到0.05毫米,乃至50纳米,就能跟国际3D打印水平就相当。
  另一方面,国内很多材料仍需要进口,尤其是金属打印材料,国内厂家研发的材料无论是种类和质量和国外比都有差距,而进口材料因为适配性和设备很多是绑定的,价格奇高,比如可用于3D打印的进口钛合金粉末售价可能超过每吨100万元。
  滨湖机电内部专家对网易财经表示,这两年3D打印行业发展很好,但是细看之下,包括掌握资源和背景好一些的研究机构,走的方向都比较虚,没有动力去做新的尝试,只是对国外技术简单的模仿,而且多是重复性的研发,存在很多泡沫成分。
  “我觉得国内刚开始都是照抄,做到一定时间做不下去了,就会想着发展自己的东西,比如商业模式、材料、设备、应用,这就逼着大家去想”,上述上市公司董事长对网易财经表示。杭州钱江五金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园园则认为,“很多人并不太了解,觉得别人做我也做,典型的中国特色。过热后一定会有一个阶段会有一大批人被淘汰”。
  对于3D打印行业的炒作和过热,业内也有不同看法。刘致平认为,3D打印需要资本去推动,需要不计其数的投入研发,以供应端的效率提升来打开应用市场,所以需要有一个烧钱的过程。大量的投入就会带来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设备研发、材料研发和应用市场的开发,这是个很好的势头。
  长远来看,目前各方普遍看好中国3D打印市场的发展前景。罗军表示,中国市场目前占到全球市场的10%左右,还不到30亿元,美国则占到了50%,未来到2020年国内市场则可望突破200亿元。
本文地址:/news/d_1ntmtfib7v2r7.html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自动化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工业生产
阅读过该文章的人还阅读过?
新闻关键词
{#foreach $T.dataList as record}
自动化新闻 热门排行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工业4.0系列策划之二:3D打印面临需求困境
来源:网易财经 翟瑞民 刘宝兴
核心提示: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理念的3D打印技术,在面对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时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尴尬背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个令人沮丧的难题,而且3D打印技术本身在设备质量、材料属性和服务延伸方面也需要巨大的提升。
&&新生事物潜入我们生活的速度越来越超出原有的认知和预期。3D打印,这项本已诞生30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增材制造技术,如今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大战略背景的指引下,引发了从上市公司到学校教学,乃至个人创业层面的热烈追逐。
&&但是,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理念的3D打印技术,在面对未来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时也有点像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尴尬背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个令人沮丧的难题,而且3D打印技术本身在设备质量、材料属性和服务延伸方面也需要巨大的提升。
&&老牌明星企业面临被收购 行业整合蠢蠢欲动
&&作为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滨湖机电”)的自然人股东之一,何成(化名)难以掩饰对公司未来的担忧。
&&“收购僵持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内部开始互相拆台,已经没办法再专注于做研发”,而且,“这个行业进步很大,本身就很危险,完成洗牌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下去了就永远下去了”。
&&资料显示,滨湖机电成立于1996年,它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991年。公司号称是国内最早的3D打印企业之一,曾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机。
&&据何成介绍,滨湖机电这些年依靠自身技术,主攻3D打印工业级设备研发,盈利状况还算不错。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013年公司营收5000多万元,利润率约10%,均比2012年增长50%左右。
&&但是,自从去年以来,滨湖机电开始面临来自同一技术背景的竞争对手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科三维”)的收购威胁。2014年年初成立的华科三维是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牵头、联合华中数控等5家公司组建的,旨在实施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项目。也就是说,华科三维和滨湖机电系出同门。
&&既然本是同根生,为何相煎太急?收购背后深层的原因是,这几年3D打印火热起来后,华中科技大学想抓住机会,把自身属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快速产业化,而作为校办企业的滨湖机电当年曾经过改制转让多数股权,后期引入的多位自然人股东和华中科技大学之间始终难以协同配合,公司管理松散经营缺乏市场化机制。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校方决定清理股权,重组滨湖机电。
&&其实早在2013年年初,随着3D打印在国内的风行,据媒体报道已有PE/VC,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富士康等各方机构主动找滨湖机电谈投资与合作。还有多家企业对滨湖机电表现出了收购意向,其中包括军工企业、海尔集团等。
&&整个行业还未走向成熟,明星企业已俨然像唐僧肉一样被争来夺去。滨湖机电未来命运究竟如何目前难以判断,各方的争夺能否使其拥有的3D打印技术得到施展更令人忧虑。可以作为对比的一个国外案例是,欧盟将在三年内为一个由行业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工业智能化项目提供总额为 600 万欧元的资助。
&&根据国际化工行业巨头巴斯夫公司给网易财经提供的资料,由巴斯夫公司牵头协调,联合欧盟六个国家的多个合作成员正在实施一个名为RECOBA的工业制造智能化升级项目。这些成员即包括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学术机构。
&&该项目项目旨在提高各种分批流程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增强欧洲分批生产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项目专注于三大材料体系,以展示传感器以及优化和控制方法的跨行业应用;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耗、优化原材料使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滨湖机电的遭遇也是即将兴起的3D打印领域并购整合的缩影。按照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的观点,虽然表面上还算平静,但是中国3D打印行业的并购整合从今年开始已经是蠢蠢欲动,出现很多苗头,“有新的力量开始在背后布局,掀起新一轮圈地运动。”
&&政府助推3D打印升温 资本市场跟风热炒
&&这一切都源于3D打印从国外到国内、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关于工业4.0、关于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带来的热潮。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中国政府为此专门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确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工业4.0战略内涵中,包括了机器人、3D打印和物流网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产业。
&&3D打印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技术的本质跟传统的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的不是纸张,而是装有液体或粉末等实实在在“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构建模型,再输出数据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3D打印技术具体到产品应用上可以分为桌面级(民用)和工业级(工业生产)两种,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大到汽车、航天,小到牙科、教育,目前都已能看到3D打印的影子,甚至人体器官、食物、衣服和房屋都能打印出来,以至于给人一种几乎无所谓不能的感觉。
&&在3D打印业内,目前仍兼任滨湖机电董事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的团队也被认为是国内快速成型系统的五大派系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清华大学颜永年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团队。
&&3D打印技术最早发端于1980年代的美国,真正的火热是从2012年下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创立美国“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开始。全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8亿美元,今年出货量可达217350台,增幅高达100%。该机构预测到2018年该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30万台,规模可望达到125亿美元。
&&于是,中国政府也将目光对准这一些新兴领域。工信部在3月份正式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年)》。这份文件提出,增材制造(即3D打印)产业销售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速30%以上的快速增长,形成2-3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
&&在地方政府层面3D打印产业已经是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追捧热点,包括南京、武汉、珠海、青岛、成都、长沙等地都筹建了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贷款还有难题,而现在有税费优惠,这两年政府和银行对3D打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贾鑫透露。不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显然是热过头了。国内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市场问题最终要让市场解决,政府会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但是要生存下来还是依赖市场。
&&实际上,3D打印市场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对网易财经表示,过去3D打印领域炒作概念相对多一点,就像很多上市公司概念股,因为这几年大家并没有看到盈利出现,赌的是未来,而现在有了政府规划,也预示着新一轮圈地运动开始。
&&中国资本市场上目前已经一个3D打印概念股群体,据同花顺统计数据,目前涉及3D打印概念的共有37家上市公司。但是,沪深股市至今还没有一家真正以3D打印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以被资本市场热捧的3D打印概念股光韵达为例,实际上该公司旗下做3D打印的子公司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有限公司去年净利润为亏损183.9万元。光韵达年报表示,3D打印是新兴的技术,行业发展刚刚起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积累,公司看好该项目发展前景,但仍然预测短期内不会给公司盈利带来大幅提升。
&&另一个概念股金运激光,在推出3D打印战略之后,其股价在去年最高达46元/股,较2012年的最低点5.74元/股上涨了8倍。尽管业务板块还未盈利,海通证券研报也指出,”3D打印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目前3D打印相关公司估值普遍较高,考虑到公司打造3D打印服务全产业链前期投入颇大,业绩恐受到较大影响,可以给予较高估值。“
&&低端产品现价格战 工业应用市场难打开
&&”从2012年10月份开始,3D打印概念突然被炒作起来,我们这70平米的体验馆每天接待的参观者都有100-200人,甚至很多人拉着行李箱从外地专程赶过来“,北京上拓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单丽丽对网易财经表示。
&&该公司曾与2012年在北京推出国内首家3D打印体验馆,如今国内体验馆数量已经达到几十家。单丽丽介绍,当初参观者挤爆体验馆时,多数都不是行业内的,有的可以说跟3D打印毫无瓜葛,比如搞房地产的人。
&&全民围观、社会科普的一个好处是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群关注并参与到3D打印技术中,比如推动国内创客(Maker)群体的兴起,比如催生出了像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这样针对大众消费市场以桌面级设备研发取胜,年营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但是也直接拉低了3D打印行业的技术门槛,由于部分技术路线专利到期开放源代码,甚至很多兴趣爱好者都可以自己动手攒一台机器,这也导致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如今在网络销售平台中,简单桌面级的3D打印设备套件甚至已经卖到1000元以下。而进口的桌面级设备这两年尽管价格在下降,但是一万元以下的产品也很难找到。
&&而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国内热潮迅速涌向相对技术含量不高的桌面级市场,并不是个好现象。上述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对网易财经表示,桌面级市场这几年发展快,因为技术是开源的,随便几个人网上下些东西就可以做出来,做的人很多,但是热潮一过,做桌面级的就会比较迷茫。
&&主要代理美国Solidscape3D打印设备的康硕集团营销总监刘致平对网易财经表示,桌面机市场目前就是”应用端还没有形成刚需,供应端的竞争已经演变到价格战的模式“,太尔时代的产品七八成都是用于出口,主要是国内市场应用上开发缓慢,”国外需求多是创客群体活跃,但是国内老百姓有几个愿意买台3D打印机放家里的,又有多少会画三维设计图的?“
&&罗军对网易财经表示,国内目前已经超过200家3D打印设备企业,其中90%是做桌面级设备的,但是这个行业的未来是在工业级市场。北京沃夫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曾冠维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最终不会走向家庭,”这是很专业的技术,是生产技术“,满足老百姓个性化需求的技术肯定不是在家庭里,而是应该在工厂里,有一整套系统生产来完成。
&&但是,3D打印走向工厂、走向批量生产恰恰是这项新技术面临的最大难题。网易财经调查的多家公司工业级设备的销售,基本都是进入科研院所、教育部门、航空航天和创意设计等偏重于研发设计领域。
&&刘致平介绍,”现在3D打印应用绝大部分都停留在原型打印阶段,也就是用于研发、用于‘第一个’,对于任何工业来说,原型都是需要的,就是产量不高,所以对3D打印机的需求也不大“。
&&刘致平表示,目前珠宝行业相对来说对3D打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虽然对于整个珠宝行业来说,3D打印技术应用的份额仍比较低,但是广州珠宝制造厂商约有50%左右已经开始使用3D打印机,而且确实提高了传统工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打印材料成最大制约 国内技术差距较大
&&刘致平认为,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局限在设备供应端和技术服务端,但是下游终端应用层面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也就是很难找到广泛应用的领域,不能跟工业的传统工艺结合,进而难以运用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而在罗军看来,国内3D打印面临的还是没有找到合适商业模式的问题,有应用空间但是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看得见摸不着“,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再简单地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把设备卖给客户就算拉倒,而是需要中间服务商环节,把设备商材料商和用户之间的断档补上,建立战略联盟,重建商业生态链。
&&罗军的所在的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把设备商、材料商和服务商和用户放到一个统一的平台,已经建立全球第一个开放式的3D打印应用服务平台,”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大家利益在一个平台体现出来,这个市场慢慢就打开了“。
&&打不开市场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另外就是3D打印技术本身也需提升。单丽丽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技术目前还有局限性,首先是材料应用并不广泛,其次是单个模件打印快,但是不适合批量生产。
&&震旦集团3D打印事业部资深总监蔡万全也对网易财经表示,3D打印技术现实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第一是要求打印精度和高度、质量越高,设备单价就越高,包括材料的价格现在也很高,第二是现在3D打印技术应用的材料已达130多种,但是比传统工业生产能应用的材料还是少很多。
&&蔡万全表示,所以”3D打印要是能普及或做替代,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打印技术,技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很成熟,而打印材料的研发应用,可适配的材料才是最重要的发展环节“。
&&但是,工业级设备层面国内技术的薄弱仍是个严重短板。前文提到的国内某3D打印概念上市公司董事长认为,当前3D打印设备和材料尤其是工业级的跟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打印的精度和稳定性和国外有差距。据专家介绍,比如精度问题,国产技术的精度较低,精度约在0.1毫米,如果能做到0.05毫米,乃至50纳米,就能跟国际3D打印水平就相当。
&&另一方面,国内很多材料仍需要进口,尤其是金属打印材料,国内厂家研发的材料无论是种类和质量和国外比都有差距,而进口材料因为适配性和设备很多是绑定的,价格奇高,比如可用于3D打印的进口钛合金粉末售价可能超过每吨100万元。
&&滨湖机电内部专家对网易财经表示,这两年3D打印行业发展很好,但是细看之下,包括掌握资源和背景好一些的研究机构,走的方向都比较虚,没有动力去做新的尝试,只是对国外技术简单的模仿,而且多是重复性的研发,存在很多泡沫成分。
&&”我觉得国内刚开始都是照抄,做到一定时间做不下去了,就会想着发展自己的东西,比如商业模式、材料、设备、应用,这就逼着大家去想“,上述上市公司董事长对网易财经表示。杭州钱江五金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园园则认为,”很多人并不太了解,觉得别人做我也做,典型的中国特色。过热后一定会有一个阶段会有一大批人被淘汰“。
&&对于3D打印行业的炒作和过热,业内也有不同看法。刘致平认为,3D打印需要资本去推动,需要不计其数的投入研发,以供应端的效率提升来打开应用市场,所以需要有一个烧钱的过程。大量的投入就会带来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设备研发、材料研发和应用市场的开发,这是个很好的势头。
&&长远来看,目前各方普遍看好中国3D打印市场的发展前景。罗军表示,中国市场目前占到全球市场的10%左右,还不到30亿元,美国则占到了50%,未来到2020年国内市场则可望突破200亿元。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 &&-&& &&-&& &&-&& &&-&& &&-&& &&-&&
北京新闻总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杭州市场总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网络工作部
电话:010-
传真:010-
&手机: 皇甫孜
兄弟网站: |
&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版权所有 |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 |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银行业面临的困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