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nong里两个批是ssonong什么意思思

杭州话谚语、俗语盘点 | 风清云淡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杭州话里的“62”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昨天,“62”的势头远盖过粽子节。
熟人之间问候的不是“端午快乐”而是“62快乐”。不少人还把头像改成了“We are 62”(我们是“62”)的漫画。
甚至,有网友调侃,“设立6月2日为杭州市民节”,理由是这是专属于杭州人的节日。
他的理由是,“人,只要是人,都会犯二。只是有些人执着于‘二’,‘二’到底,有些人笑而‘二’之。其实生活里只要有‘一’,就会有‘二’,如影相随。所以让‘二’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个“62”,令杭州话闻名于全国。
这个在杭州话里与“盒子”谐音的数字,怎么就成了形容人呆笨的调侃之语?
如此重大的节日,可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一笑而过。昨天,我们刨根问底,请教了杭州方言权威研究专家曹晓波,一揭“62”的老底。
网友众说“62”:
是混混发明的词儿,还是跟民间丧事、周易爻卦有关?
关于“62”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好学的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对“62”津津乐道。
有网友说,这是个新词,20世纪80年代末,从杭州沈塘桥附近流传开来。当时,一帮街头混混学着古文中“老儿”骂人。
跟帖的网友不乐意了,“这个词早就有了。”南宋时期,有个词叫“落魄人儿”,形容人的境遇不济。对此,元代《武林旧事》(详细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风貌,全书共十卷)中就有记载。之后历经演变,干脆简称为“落儿”。
还有网友说,这个词跟杭州民俗有关系。亲人去世,家人以每“七”天为一个单位进行祭奠。“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过了‘断七’丧事才了,这与佛教六道轮回之说有关。”
不过,“头七在亲人去世后的第六天做,第六天一早,拿水果点香烛祭奠。这时杭州人习惯叫‘做头六儿’。”后来,掐去一个“头”,统称弄不清事的人为“六儿”。
接下来的说法,更加神乎其神。“‘六二’源自八卦,根据一个‘爻’排列的位置而得名,意为‘潜龙勿用’,表示低调、谦虚、不张扬、忍气吞声(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些人藏拙,看上去愚笨。“所以呢,大家就以为他们是木头,是傻瓜。”渐渐地,“这种难得糊涂的智慧被误解,留传至今。”
杭州方言专家曹晓波:
“62”正确的写法应是簏儿,古代一种竹编的装书盒
这4种说法都有板有眼,迷惑性还挺大。可是,早报要负责任地辟谣说,他们都错了!
“62”最初可是相当的雅,文化人用来不带脏字地讥人。对此,杭州方言研究专家曹晓波颇有发言权。2005年,他出版的《杭州话》一书,就对“62”有过大揭底。
昨天,他对早报说,“数字‘62’只不过是后来以讹传讹的谐音化罢了。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簏(记者注:音lù)儿’,就是古人用竹编的盒子,最常见的是用来装书。它最早见于二十四史中的《晋书》第六十一卷《刘柳传》。”
“书中这么写道:(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
“‘书簏’就用来形容一人读书读很多却无所用。严重点说,数落一个人脑袋空空,愚笨。”
“后来,‘簏’这个词,在《新唐书·李德裕传》、明话本《三言二拍》中都出现过(记者注:‘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明末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书簏’内部是空的,渐渐地,空这个意义又为簏儿添了几种意思,形容人办事稀里糊涂,形容人说话不靠谱,近代还用来形容人落魄。”
“现在嘛,这个词已没有恶意,倒是有了不少乐趣。朋友之间常会以此开玩笑互相调侃,反而显得彼此亲热。”
有记载的书中出现的“簏”字,都不带“儿”话音。那么,究竟何时从“书簏”演变为“簏儿”?
曹晓波说,“口语上的演变,很难确切地划分时代。”但可以肯定地是,儿话音是从北方传入杭州。
杭州话由来:
南宋的国语,融北方官话和本土越语
说到这,就得讲讲杭州话的由来。
南宋建都杭州,达官贵人、绅士巨商大量涌入。北方官话,随之进入杭州。“它与南宋时杭州本地越语融合,形成了‘国语’。”曹晓波说。
不少明清小说中,就有杭州话的影子。反映最多的是俗语小说,比如《三言二拍》、《金瓶梅》。
“杭州话有一国之大,曾具有南宋‘国语’的身份,亦有一城之小,与周围地道的吴越口音明显不同,其范围之小,出了老杭州城,就是‘乌拉’、‘伊拉’的吴越语音了。”曹晓波说。
明朝杭州本土藏书家郎瑛就说过,“杭州官话保留最差的是城南,就是现在的江干一带,越往城里保留得越多。因为,城南受钱塘江南岸影响大,这里说的是越语萧绍话,越语比较硬。”
如今,能保留下来的越语,已微乎其微。“原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先生说,现在最明显的越语,只是地名。譬如义乌、诸暨,鄞县的‘鄞’,上虞的‘虞’,还有钱唐、余杭。所以,后人说‘钱唐’,‘余杭’的故事由来,好听是好听,只是杜撰。”
北方话在杭州话上留下了不少痕迹,最常见的就是“儿”话音。“加个‘儿’字,可以读得更响亮。北方话里的‘儿’一般加在词后缀,到了杭州话里,还演变出了加在词中间。”
北方话爱在动词加后缀“势”作形容词的习惯,也在杭州话中保留。比如“排场势”、“花头势”。
[头条推荐]
订阅新华手机报
请点击进入&
24小时热榜
>>>>>>>>>>>>10余辆被火烧毁的单车,只剩下变形的钢丝。
“他的妈妈已经受伤了,小孩子千万不能再出事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小辰光,家住在仁和路杭州酒家边上。每到晚快边儿,店旁边会停上好几部三轮车,踏儿哥们边歇力边等生意,三五个人夜饭吃饱聚拢后就开始吹腮儿。嘴巧好讨生意做,他们嘴巴功夫个个厉害,有人会口技、有人会唱戏文、更多的是会说大头天话,还互相别苗头。弄得来我们格批豆儿鬼屋里不蹲,时光一到就围牢三轮车听他们嚼舌头。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说的都是老杭州民间文化精华,但那时我年纪小听不懂。
上世纪50年代太平洋电影院
  读中学时,搬家到三元书场旁边头(也是三轮车兜生意的地点),才慢慢弄得拎清他们那些奇出怪样、杂里古董的花头经。记忆中最有意思最深刻的一毛,一个夏天的晚上,踏儿哥们在小剧场前排队停车,三三两两地歇在自己的车子上。
  老杨师傅挑头说:“从太平洋电影院到斜对面的天香楼,不准过桥,走不走得过去”?大家还在冥思苦想中,杨师傅熬不牢就一古脑儿说出来的:“中间是隔了条浣纱河,源起自涌金门的水城门,流经延龄桥、小木桥、开元桥、泗水芳桥、井亭桥、洪福桥、鞔鼓桥、平海桥后向西经龙翔桥、小车桥而流入湖墅河为终点。不过桥是真当绕不过去的”。我也清楚记得,从前浣纱河的水清澈明亮、潺潺流动、河道弯弯曲曲,是市中心的一道风景。文革期间浣纱河被填改为防空洞,也就是葛毛的浣沙路了。老杨说完桥后,一面孔格神气活老现的。
  老包师傅看不落去,说:“不要抖五抖六的,你们说不说得出杭州含十二生肖的路名”?大家想的吃力活煞,实在是说不全。老包有滴儿海马兮兮了,极粒谷落地一一道来:“六和塔玉鼠、牛坊岭、狮虎桥、玉兔路、龙翔路、白花蛇散巷、马市街、羊血弄、猴市街、金鸡岭、狗儿山、杀猪弄”。听得我们眼乌珠都有点儿定起,两个字“服贴”。
  读过高中的陈师傅从车子站了起来说:“实格种小儿科的东西就鲜龙活跳、竭叫皇天的,来点有文化,杭州十大名菜是啥西?一个不好少的噢”。大家调头翻身的数,总归说不全。老陈装深沉了:“舌尖文化你们是吃不落的,坦悠悠地告诉大家,西湖醋鱼 、东坡肉 、一品南乳肉、叫化童鸡 、清蒸鲥鱼 、龙井虾仁、鱼头豆腐 、太和鸭子 、文龙酱鸭 、西湖莼菜汤 ,这是最正宗的”。
  踏儿哥们都有点儿钉头碰铁头、互不卖帐的。小黄不服气了:“我也读过几天书的,你不要乐乱三千、精头怪脑的。有书为证,因杭州话说起来比较急促,加上“儿”字可以起到缓读作用,便于听识,格你倒想想看,杭州话里三个字中间加儿的食物名,说十个,一个也不能少”。
  有点儿难度,众人好不容易说了几个,就再也想不出来的。我在一边搜肠刮肚也想出了两个,喉咙咣响直叫:“盖儿头、门儿布”。小黄乌珠朝我一瞪:“豆儿鬼,格两样东西好食饥的?”接着小眼睛眯起有趣得瑟的说:“本人公布答案,筒儿骨、瓢儿菜、烤儿鲞、筒儿面、片儿川、棒儿糖、枣儿瓜、芡儿粉、贱儿饭、婴儿糕”。
  这帮踏儿哥们相互对嫖谁也不服谁,争得来竭叫皇天、死去活来。快半夜三更时,又聚在一起老酒弥弥,一天就快乐过光的。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了杭腔杭调的市井俚语竟深藏着文绉绉的内涵,也透出工人师傅们的灵光、风趣、幽默......
城站火车站
  老杭州话很有节奏感和音律感,但受外来方言的冲击大。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杭州本地话施加影响。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众多的旗人便成了杭州的普通百姓,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杭谚浅显。生动,堪比歇后语,如:头颈什细――只想食饥、黄胖搡年糕――吃力不讨好、蚂蚁扛鲞头――喻人多活少、吃隔夜螺蛳――喻说话罗嗦。还有鸡毛当令箭、藤脖儿当补食、癞痢多花头、城隍山上看火烧等等。老杭州话是北方官话和南方越语的糅合,于是生成为杭式成语。 如:跌煞绊到、神扬舞蹈、腻心刮搭、兜来绷去、急煞拉乌、瞌聪懵懂、精头怪脑、藤吊八韧、牵丝攀藤、花里斑斓、擦骨腊新、杂里古董、竭叫皇天等等。听来寓意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老杭州人聪慧且诙谐,对名不符其实的地名也会自嘲一番。如知名的杭州三大怪: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等。罗列了西湖十大美景外,还自编了:一线天、二凉亭、三廊庙、四眼井、五公山、六和塔、七星缸、八卦田、九里松、十里琅数字风景地。念起来朗朗上口,无须死背。
  老杭州的民间故事世代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和许仙、康熙题匾、尉迟恭造寺、苏堤六吊桥、钱王射潮、六和填江、济公运木、虎跑梦泉等等,有太多的闻名遐迩的传说。
  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羁留下了多少名人雅士匆匆前行的脚步。古代有孙权、苏轼、白居易、岳飞、于谦等,近代有章太炎、李叔同、马一浮等等为西湖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2011年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审议通过,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西 湖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是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西子,有书家画师的美妙水墨,有白居易苏东坡的佳话,有百姓的生活幸福希冀......
  城市在变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铺着石板条的蜿蜒小巷,满城的喧嚣噪声替代了老杭城的幽深僻静,老底子杭州的记忆或许正在被逐渐蚕食。现在很多大人都不教伢儿说杭州话,他们长大后说不定就不晓得这些故事,杭州话、杭州历史就从此慢慢失传了。但我总是固执地怀旧,在过去的世界里不肯离去,迷失在路上的每一寸光阴之中……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行走在异地他乡途中,听到一声熟悉的杭州方言时,心里突然会很激动、很踏实。乡音汇成了感情的交流,寄托着对老底子杭州味道的钟爱。
  作者 盘根错节(李杭根)
  来源:杭州摄影师与模特交流
  西湖之声新媒体整理编辑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2632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杭州话爷爷(音嗲嗲)两个字怎么写? 07:17:08
昨日10:33,陈先生来电:我64岁,杭州人,退休前在机关单位工作,最近没事在家写写小文章,写一些老一辈之间的事。现在我遇到个问题,爷爷在杭州话里念“diādiā”(音:嗲嗲),但杭州话“diādiā”两个字的正确写法又是什么,我在字典里也查不到。你们能不能告诉我?
热线侯海铃:身边杭州人给出两个不同答案,有的说写做“嗲嗲”,有的说写做“爹爹”。前者认为,“爹爹”的读音是[diēdiē]不是[diādiā],意思是父亲,非爷爷。
那么“嗲”这个字,意思是指爷爷吗?
首先“嗲”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1.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2.好;优异:味道蛮嗲!
在百度百科上有“嗲嗲”一词条,里面有4种解释,综合一下得出“嗲嗲”在江苏泰州、南通北部、东台大丰等泰如片地区和湖南常德等地,是用来称呼男性年老长辈的俚语;在湖北、四川南充、巴中地区是对爷爷的昵称。
方言研究者曹晓波说,杭州话爷爷[diādiā]的正确写法应该是“爹爹”。
“爹”,在《康熙字典》上标音为“待可切”。这是反切标法的读音,接近杭州话的dia。(反切是古人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该字典引用《广韵》的说法:“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广韵》还载,“羌人呼父也”。所以,在《宋明话本》小说中,“爹爹”一般常见于对老年男人的称谓。
杭州话的“爹爹”[diādiā],沿袭了这个读音和称谓,专指祖父。来源:都市快报&&&&作者:&&&&编辑:郑海云&&&&
我也来说两句: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杭州话”民间儿歌之二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话”民间儿歌之二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杭州民间儿歌,实际上有很多很多,但大多似乎只是好玩,例如“背稻草”、“耍子城隍山”之类,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儿歌是充满童趣的,用杭话说,就是蛮“发靥”的。
◎ “点点罗罗”
“点点罗罗”就是个充满童趣的,蛮“发靥”的儿歌。这是一首小伢儿经常使用的“工具性”儿歌,——为了一点什么,需要在一群伢儿中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就要用“点点罗罗”。——说词有很多种,比较普遍的是:
“点点罗罗,鱼吵鸡窠,
马儿开花,牛儿吃草,
点到拉个就拉个。”(杭话“拉个”意为“那个”)
“鱼吵鸡窠”一说为“油炒鸡窠”,“油炒鸡窠”有点莫名其妙,而且鸡窠再油炒,也太臭了,好像还是“鱼吵鸡窠”有道理些。——鱼儿居然跑到鸡窠(窝)里去吵架,这是颇有些童话色彩的。——杭州话常有异读,“有趣”,有的区块也说成“鱼趣”,所以,“鱼吵鸡窠”误为“油炒鸡窠”,是很可以理解的。
“马儿开花”,马儿为什么开花?也只好用童话去理解它了。——也许是指马儿跑得欢,或者姿势如花,或者尘土如烟?——“马儿开花,牛儿吃草”,另外一说为“马儿吃草,牛儿管稻”。
“点点罗罗”是个说词多种的儿歌,差不多的还有“点点罗罗,老鼠做窠,花猫来拖,叽叽杂,叽叽杂,点到拉个就是拉个”、“点点戳戳,芝麻腊烛,点到拉个就是拉个”等等。
另外,“点点罗罗”和“摇啊摇”一样,并非杭州独有,许多地方都有类似儿歌。现在的那些儿歌网上通行为:“点点罗罗,老鼠做窠,花猫来拖,吱吱喳,吱吱喳,吱喳吱喳,吱吱喳!”——比较比较,好像还是杭州的“点点罗罗”想像力更丰富些,念起来更押韵,更有童趣些。
◎ “蚊子咬我嘞”
二三十年前,杭州的夏天一般并没有奇热,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人们就靠一把芭蕉扇,也度过了夏天。那时候蚊子比较多,需要睡在帐子里,所以就产生了个嗲嗲的儿歌“蚊子咬我嘞”,说得更嗲一点,便是“蚊蚊咬我啦”,哈哈。这儿歌是对话式的:
“哎哟哇……”
“作啥来?”
“蚊子咬我嘞……”
“快快爬上来……”
从前一户人家孩子一般都两个以上,这儿歌或许是小姐妹的对话,——夏天天井里竹榻上乘凉,小妹妹被蚊子狠狠地咬了几口,不由自主地叫了几声“哎哟哇”,小姐姐就问:“做什么?”小妹妹回说:“蚊子咬我嘞。”姐姐是睡在床上帐子里的,就说:“哦,快快爬上来……”
这儿歌看似平常,其实文学性很强,不仅充满童趣,而且可以作多种联想,真不是一般的“发靥”,呵呵。例如,你可以设想对话的是一对情侣,……
“蚊蚊咬我嘞,”这是只什么样的“蚊蚊”呢?被“咬”了一口,又怎么样呢?哈哈。
————————————————
暮霭冥冥小蚊舞,燕子低低飞。黄昏时分,最多诗意。老民居的老木窗上,黄昏时还常常会有小蜘蛛做网,盯着它,耐心地看着它辛勤地巧妙地织成一面漂亮的八卦网,是很有趣味的,不亚于蹲在老墙边,看小蚂蚁们忙忙碌碌。呵呵,童趣,美好的童年,无限的童趣……
现在的杭州夏天完全是另外的情景了,黄昏时分,火热的马路,火热的高楼,火热的工地,火热的天空火烧的云,终于天下公认,是最出名的“大火炉”了,哈哈,杭州终于与“大”名副其实地联起来了,“大火炉”,“大杭州”,当仁不让啊,哈哈,火热的“大”杭州!……
——————————————————
(1)据官方媒体报道,杭州最高气温达40度4,创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高记录。(又补充:从7月24日开始,杭州连续5天出现40℃以上酷热天气。7月27日下午14时33分杭城气温达到40.5℃,突破了24日的40.4℃的历史最高纪录。8/21再补充:据中新网报道,“杭州持续高温,成为不折不扣的‘火焰山’,8月9日,以41.6度创下历史极值。自8月5日起,杭州连续8天最高气温超过40度。”因台风影响,8/19起酷热渐退。)
(2)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是在历史长河中众人共创的东西,所以就会有许多的异说,它们往往不可能像算术题那样有非常肯定的答案。——在讨论民间儿歌、民间谚语和各种各样的方言词语的来历源流之类问题时,这应该是个常识。——例如民间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年来说词就多种多样,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上说天堂,下有苏杭”、“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等等。但是,这样说,那样说,还不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吗?如果我们硬要去评论它们哪个对,哪个错,不是很有些好笑吗?
民间儿歌和方言词语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会以为自己熟悉的就是最正确的,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点点罗罗”说词多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杭州儿歌“蚊子咬我嘞”,也有不同的说法或玩法。其中有一种流行也比较广,是两人一起“发芊”,轮流扮蚊子(杭话“发芊”,即发嗲。“芊”,意思之一是很嗲很可爱,详细解释请见前面文章《》),且整理如下:
两个小伢儿将左手相叠,下面的装蚊子,用右手指甲轻轻地捏上面的手背,于是被捏的就嗲嗲地叫:“哎哟哇……”捏的故意问:“作啥来?”被捏的装痛苦说:“蚊子咬我嘞……”捏的说:“快快爬上来……”口中念念有词:“飞……”
原来手被压在下面的就把左手“飞”上,压在另外那个的手上。——因此游戏就又循环,新被压的再愉快地装蚊子,“咬”另一个的手背,于是两人就继续“发芊”:
被捏的“芊芊”地叫:“哎哟哇……”
捏人的“芊芊”地问:“作啥来?”
&&& 哈哈……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自《西溪随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话骂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