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3 m4中型坦克克89元是不是永久

1944年德国人曾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破坏-中新网
1944年德国人曾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破坏
  库尔斯克战役,T-34坦克和红军战士。这是著名摄影师马克?马尔科夫-格林伯格的作品。
  携着大胜的余威,苏军向西发动了进攻,收复了许多地区。德军虽然新败,但战斗力仍然很强。曼施坦因元帅杀了一记漂亮的回马枪,于日重新夺回哈尔科夫。这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
  接下来的春季,战场上出现了带有一些诡异性质的平静。德国已经处在战略颓势之中,为了重新夺回主动权,必须获得一个巨大的军事胜利。德军将领研究地图,发现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克鲁格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之间有一个以库尔斯克为核心的巨大突出部,深深楔入德军战线,于是决定在这个突出部的根部发动钳形攻势,合围突出部内的苏军,抹平战线。这个由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作战计划被命名为“堡垒”计划。
  苏军这一边,一部分将领主张先敌动手,主动进攻。但是最后斯大林还是采取了朱可夫元帅提出的策略:以大纵深的坚强防御消耗德军的突击力量,然后再以预备队发动全面反攻。德军的空中侦察表明,苏军已经预见到了德军的进攻企图,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拥有强大的兵力。而德军兵力则处于劣势,尤其是缺乏重型的坦克装甲车辆。在苏联战场,由于地域广袤,双方空军实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掌握制空权,所以地面作战的胜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坦克战来决定的。这是东线的一个特点。所以,坦克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寡,就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德国研制出了“虎”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重达56吨,拥有厚重的装甲和大威力的88毫米火炮,在与苏联T-34坦克的正面交锋中占绝对上风。德国还借鉴了苏联T-34坦克的优点而开发出了全新的“黑豹”坦克。但是这两种坦克都太少了,为了等待工厂生产出更多,德军不得不把发动战役的时间推迟了2个月。
  到了战役发动时,德国人集中了80万士兵,约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万门野战炮和迫击炮,2000架飞机。而苏军则达到133万人,近3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万门野战炮和迫击炮,约2900架飞机。从数量上来说,苏军占据优势,不过德军装甲部队包括422辆重型战车:133辆“虎”式坦克,200辆“黑豹”坦克,89辆“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苏军坦克完全不是它们的对手。
  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战役正式开始。双方主力都集中在突出部的根部,所以一上来就是钢铁碰撞的恶战。北线进攻的是德中央集团军群莫德尔将军指挥的第9集团军,与之对抗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苏联中央方面军。南线进攻的是德国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与之对抗的是苏联瓦杜丁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作为预备队。朱可夫元帅坐镇指挥整个战役。数千辆钢铁怪兽在草原上奔驰、怒吼、互相撕咬,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的进展十分有限。7月9-11日,莫德尔发动最后一次进攻,仍然受挫。激战多日,北线德军只前进了10-12公里。
  南线德军实力更强。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冲向奥博扬,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奋力抵抗,激战数日,挡住了德军的攻势。霍特无奈之下,命第2党卫装甲军转而攻向东北面的普罗霍罗夫卡,防守那里的是苏军坦克专家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指挥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这次战斗作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成为一个传奇而永载史册。苏联坦克群不要命地冲向德国坦克,以巨大的损失拉近距离。在近战中,德军坦克的厚重装甲也失去了安全性,照样被T-34击穿。战至黄昏,战场上到处都是冒烟的坦克残骸和烧焦的尸体。德军狂奔的步伐被阻挡住了。德军又勉强进攻了几天,无所收获,被迫停止了攻势。
  英美联军于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了登陆作战。希特勒决定抽调东线部队去弥补薄弱的意大利战线,因此打算停止“堡垒”作战。曼施坦因强烈反对,但是在战场上又占不到什么便宜。7月15日,德军统帅部决定将曼施坦因的部队撤回原阵地。
  苏军虽然损失三倍于德军,但是后备实力雄厚,仍然可以按照计划发动反攻,收复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此役德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只能采取战略守势。苏军科涅夫元帅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最后一声鸣叫。”战争的天平彻底倾斜了,此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庞大的俄罗斯“蒸汽压路机”开始不断向西碾压德军。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移,苏联在人力和物资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地展现了出来。苏联在战前所进行的两个半五年计划所打造的重工业基础,在战争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价值。苏德双方工业的风格也是不同的。以坦克为例,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极大,工艺极其精良,但是也正因为太精良,结构太复杂,影响了生产速度和产量。在整个战争中,“虎I”型坦克一共只生产了1355辆,而后续的改进型“虎II”(“虎王”)坦克则只生产了489辆。而苏联则一以贯之地以生产T-34系列坦克为主,并简化生产程序,不断加强性能,以大规模生产的数量取胜。在整个战争期间,T-34系列坦克一共生产了5万多辆。最终的结果证明,苏联模式胜利了。红军的滚滚铁流,最终淹没了日耳曼武士的战车。
  1943年下半年,红军一直在向西进攻,与德军决战于第聂伯河。曼施坦因且战且退。11月7日,红军收复乌克兰首府基辅。
  1944年,红军对德军进行了“三次打击”:
  在北方,日,苏军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座英雄的城市被围困了两年半,60万军民死于饥饿和轰炸,但是始终坚守不退,牵制了大量敌军。
  在乌克兰,苏军越过第聂伯河继续向西猛攻。3月26日,科涅夫元帅的部队到达苏联与罗马尼亚的边界普鲁特河。30日,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两位元帅被希特勒解除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
  在更南边,托尔布欣将军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经过苦战,攻入克里米亚,于5月9日解放了塞瓦斯托波尔。
  在“三次打击”之后,苏军又于6月22日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也就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合围,最终崩溃了,有30万到35万德军士兵阵亡或被俘。苏军收复了丢失的国土,继续向西攻入波兰,抵达维斯瓦河边。
  波兰历史上多次被俄罗斯侵略、瓜分,人民对苏军的再次到来并不很欢迎。其最强大的抵抗组织“国民军”希望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并建立一个共产党政府之前就发动起义,自己解放首都,以建立亲西方的民主政府。8月1日,华沙人民发动了起义。起义遭到了德国人的血腥镇压,而苏军就在不远的地方隔岸观火,并没有真正施以援手。德国人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和破坏,华沙成为一片废墟。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二战T-34坦克埋湖底半世纪居然还能发动(高清组图)- Micro Reading
& 资讯抢鲜报
二战T-34坦克埋湖底半世纪居然还能发动(高清组图)
  T-34坦克是苏联二战时代的一款经典坦克,在卫国战争中,它立下了彪炳的功勋。除了苏联装备这种坦克以外,很多其他国家也非常喜欢它。那么这种坦克为什么深受喜爱呢?看完本图集你就知道了。这种坦克服役的时间可不短,它从1940年就开始生产了。而在今天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有的军队还在装备T-34坦克。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编辑:小微
&&&1&&&&&&&
24小时热评排行
友情链接: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号京网文[7号ICP:31攒出来的经典武器――二战铁甲篇_博客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攒出来的经典武器――二战铁甲篇
日 10:48:07
】 【】 【】&
“攒机”,是今天大多数人购买第一台个人电脑时的优先选择,所谓“攒”,即利用多个零散的部件,拼装出一台最大化满足购买者性能要求的电脑。和品牌机相比,“攒”出来的电脑尽管稳定性略逊一筹,但整体性价比往往更占上风。无独有偶,在二战的地面战场上,也有一系列这样的武器,它们基本上都是利用现有装备“攒”成的,但在与那些精心打造的新锐兵器的交锋中,它们却常有惊人之举……
&&&&&&&&&&&&&&&&&&
“大脑袋T-34”&&
1944年春,东线――“战报:俄国人刚刚投入了一种新型坦克,其底盘与T-34完全一致,但炮塔明显要大上一圈,这种‘大脑袋T-34’的火力很强,可以在1000米左右的距离打穿
‘黑豹’的前装甲……”&&
日,库尔斯克会战爆发,面对在这场“德军在东线最后的进攻战役”中首度亮相的“黑豹D”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和“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后改进为“象”式坦克歼击车)等德军新式装甲兵器,自开战以来一直拥有坦克性能优势的苏军装甲兵,首次落到下风。由于装备的76.2毫米坦克炮,已无法在对手坦克有效射程外击穿防护能力明显增强的德军新坦克/坦克歼击车的前装甲,苏军的T-34/76中型坦克,只能采用高速接近对手的“自杀”战术与之抗衡。为了对抗这些“希特勒动物园”的成员,研发一种火力更为强大的新型坦克,就成为苏联军工部门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早在1942年初,苏军就已经意识到,随着德国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被批量使用于反坦克作战中,苏军装甲兵主要装备的KV系列中型坦克和T-34/76中型坦克的防护能力,已经显得相对不足。为此,苏军在1942年初正式开始了一种基于T-34而来的新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新坦克代号T-43,由第183工厂的520设计局负责设计。新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设计,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两点:首先,车体正面装甲采用75毫米厚/55度倾角的布局;第二,改用新设计的大型炮塔,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90毫米,可抵御德军88炮在1000米外的射击,炮塔座圈的直径也相应增大,另在炮塔顶部左后位置设置了一个车长用指挥塔,可以进行全向观察。由于设计重点放在了防护能力的强化上,因此T-43采用的还是T-34/76上的76.2毫米炮。按原计划,T-43坦克应在1943年装备部队,但德军新坦克的横空出世,使一切戛然而止。&&
作为对“库尔斯克危机”的直接反应,苏军在1943年12月(另一说为1943年7月),首次将装备新型85毫米坦克炮的KV-85重型坦克投入战场。和科京的KV系列坦克之前的型号相比,KV-85的火力明显增强但防护进步不大,不过KV系列长期信遭诟病的机动性差的毛病,得到了部分的改善。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苏军对于重型坦克定义的KV-85,让苏军装甲兵颇有“鸡肋”之感――将其当做重型坦克使用,其防护与火力均显不足,而用作中型坦克的话,其机动性能又明显逊色于当时苏军已经普遍装备的T-34/76。反复权衡之后,苏军做出了一个折中决定――将KV-85的D-5T型主炮、T-43的新型炮塔与T-34的底盘结合,“攒”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T-34/85。&&
和之前的T-34/76相比,T-34/85在机动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而由原有的85毫米高炮改进而来的D-5T主炮的上车,则使得该坦克在火力上已不逊色于装备了75毫米L70炮的“黑豹”。最关键的是,由T-43继承而来的大型炮塔,让T-34/85首度在T-34家族中实现了炮塔3人乘员组的配置――新款T-34的车长,终于不用像此前采用炮塔2人乘员组的T-34/76上的车长那样,要同时身兼车长和装填手二职了,其工作效率和坦克整体的人机工程与战斗性能均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针对苏联坦克协同作战能力差的弱点,苏军为T-34/85增加了无线电通信设备,由坦克前机枪手兼任机电员,这一改进提高了坦克的“信息化水平”。&&
日,T-34/85获准投入生产,在1943年的最后16天内的产量即达到283辆,次年则猛增至1.1万辆,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并为苏军夺回了坦克性能均势。这款德国坦克兵口中的“大脑袋T-34”,同他们的“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略逊,但机动性更佳,且保留了T-34系列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的传统优点。这种临时“攒”成的坦克,被认为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从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到T-34/85出世,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
嫁接出来的“萤火虫”&&
无独有偶,在苏军推出T-34/85的同时,第二战场的英美盟军也在“‘虎’式危机”的压力下,推出了一种M-4坦克的火力增强版改型――“萤火虫”。早在1942年冬,英国就通过苏联谍报人员陆续获得了德国正在研制新型重型坦克的情报。1943年1月,英军在北非突尼斯境内,首度遭遇了“虎”式重型坦克,火力和防护能力均异常强悍的装甲老虎,一度令英军谈虎色变――在仔细搜罗了一番自己的装甲阵容后,英美盟军发现:竟然找不到一种坦克可与“虎”正面对抗!&&
英军新型坦克的研制启动于1942年初,与苏联强化防护有所不同,英军新坦克把研制重点放在了火力性能的提升上。与苏联研制T-43面临进度压力一样,英军也无暇再去研制一种全新的坦克/坦克炮,因此决定将其当时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17磅反坦克炮车载化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初的计划是:以其装备A27M“克伦威尔”式巡洋坦克作为17磅炮的载车,但因“克伦威尔”的车体无法容纳安装17磅火炮的大型炮塔而作罢。随后,推出的备选是在“克伦威尔”基础上,通过延长车体和扩大战斗室宽度等改造而来的A30“挑战者”式巡洋坦克,但因改动过大,直到1943年春,A30型车的研发工作仍未结束。迟迟得不到新坦克的皇家坦克兵团,最后决定自力更生研发17磅火炮的坦克。由于科研能力和军工部门相比明显不足,颇有自知之明的皇家坦克兵团很明智地把研制方向定在了利用现有坦克与17磅炮为基础,在对坦克基本设计不做大的改动的前提下,“攒”一款“新”坦克。在对盟军装备的各种坦克的搭载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后,皇家坦克兵团在1943年中,最终选定了美制M-4A4作为17磅炮的载车。&&
和地球另一边的T-34进行的“换头术”相比,英军“萤火虫”改装的工作量要少许多,只需将17磅反坦克炮的闭锁机构翻转90°,安装在稍许修整后的M234A1型75毫米火炮炮架上,即可完成。不过,为了容纳17磅炮的大型炮尾及扩展车内战斗空间,“萤火虫”将车载无线电从炮塔内移至炮塔后部的装甲盒中,此装甲盒同时也充当了换装长身管重型火炮后车体的平衡配重。&&
1943年11月开始,“萤火虫”的改造全面启动。M-4A4坦克与英制17磅高速炮嫁接而成的中型坦克,让英美盟军第一次拥有了能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虎”式坦克正面装甲的坦克,也给恶虎獠牙之下战战兢兢的盟军装甲兵注入了胆气。在关于德军头号坦克王牌――魏特曼死因的诸多演绎中,最为著名的一则就是:魏特曼因座车被“萤火虫”击毁而阵亡。由此可见,这种“攒”版兵器对盟军的贡献。&&&&&&&&&&&&&&&&&&
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交战双方都竭力通过装备性能的提升来获取战场优势,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场规模庞大“魔道相争”中,装备更新的速度和数量,在某种意义上被提升到了与性能升级平起平坐的地位――不但性能要好,而且数量要多,更新要快!重压之下,按部就班的装备研制思路已不再适用。而利用现有子系统“攒”“新”装备的做法,开始显露出明显的优势。&&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攒”,重点强调的是:一是利用现有的设备――唯有如此才能满足装备时间和成本需求;二就是要“无心插柳”,这在某种程度上考量的是各国武器设计师此前设计的前瞻性和眼光。以坦克主炮为例,作为最大的坦克研制国的苏德,都将高射炮和舰炮等改装为坦克炮,核心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把握住了同属加农炮家族的3种火炮在主要性能指标上的近似与通用性。&&
同时,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面机械化战争,因此“攒”风最流行的领域,自然就落在装甲兵器中。某种程度上,二战中各国特别是苏德,大量生产和使用的自行反坦克炮,基本上都是按照“现有底盘+更大威力火炮”攒出来的应急产品。而此中尤以苏联为甚,仅利用T-34一个型号的底盘,就有SU-85/85M/100/122等多个型号的“攒”品装备部队。与强调工程设计的德军不同,苏军甚至创下了40天之内研发出一种新型自行火炮的惊人纪录。&&&&&&&&&&&&&&&&
“攒”兵器的后续影响&&
1945年9月,柏林胜利大阅兵,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苏联重型坦克,给出席阅兵式的盟军将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们看到的是一款绝对革命性的设计,这种被称为“斯大林-3”的新型坦克,外型极具视觉冲击力,车体正面的焊接装甲是被称为“鹰鼻”的楔型线条,33度斜角的均质钢板厚120毫米,车身上面是一个装有122毫米主炮的半球形铸造炮塔,装甲厚达220毫米,该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性能方面,全面凌驾于盟军装备的所有型号的重/中型坦克之上,曾经让盟军装甲兵夜不能寐的“虎式危机”,似乎在改换门庭和主角之后再度袭来。为了抑制恐怖情绪蔓延,战后西方陆军界甚至开始流传出,所谓德军的1辆“黑豹”中型坦克曾在日的维也纳战役中击毁了“斯大林-3”的弗洛伊德桥神话。&&
而这种让西方同行为之丧胆的新型坦克,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种另类的“攒”版兵器。&&
1944年夏,“斯大林-2”重型坦克后续型号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和以往的“KV vs
T-34”之争不同,新型重型坦克从研发伊始就演化为科京设计局技术人员的内部竞争――返回列宁格勒的科京和艾尔莫拉艾夫负责的设计组,对决仍留在车里雅宾斯克的杜霍夫和巴拉吉设计组。
不知是不是受战时装甲兵器“小步快跑”研制思路的影响,两大小组在启动之初都将“斯大林-2”列为研制基础。其中科京小组的设计基本是装甲增强版的“斯大林-2”炮塔和全新车体的结合,该设计方案将“斯大林-2”的炮塔前装甲和防盾的厚度增加至180毫米。由莫斯科芬和塔罗科负责设计的新车体,车首由2块很大的装甲钢板焊接而成,中间突起成33度角,可以使车首前装甲在面对从正前方入射的炮弹时获得更大的倾角,增加了炮弹的跳弹概率,而成为最大的亮点。而杜霍夫小组新坦克的车首前上装甲,采用的是类似“斯大林-2”的单一斜面装甲,但是其装甲板厚度增加到了160毫米。该方案最杰出之处体现在库切琴设计新炮塔上,这个半球形炮塔装甲厚度高达220毫米!其倾斜的外形容易使敌人的穿甲弹发生跳弹,因此,比“斯大林-2”上侧面近乎垂直的炮塔防弹能力更强。&&
双方的设计基本完成后,科京和杜霍夫小组分别率队向时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的马雷舍夫进行了表演。在对两种样车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对比测试后,个性圆滑的马雷舍夫提出了一个充满了“攒”味的建议:把具有较好防弹外型的科京型车体和杜霍夫的炮塔结合起来,“斯大林-3”号随即横空出世!
从T-34/85和“萤火虫”再到“斯大林-3”,兵器的“攒”道在不断缔造经典的同时,也开始悄然的转变――即从利用现有设备的“无心插柳”,向使用技术储备的“妙手偶得”方向转型。而其最主要的活动领域,也由二战时金戈铁马的地面战场转向了冷战时期角逐最为激烈的海上竞技场。(未完待续&
编辑:岳正)○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
|||||||||||||||||||||||||
查看往日回顾
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二战最好坦克——T-34的不完美之处[图]_军事频道_新华网
二战最好坦克——T-34的不完美之处[图]
日 10:35:33
【字号 】【】【】【】
稿件来源:凤凰网军事频道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首先,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
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
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
其次,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
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
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凤凰军事 战史短评 陶慕剑)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4中型坦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