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 出纳 分工与出纳工作的具体分工

事业单位出纳工作内容
事业单位出纳工作内容一、出纳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出纳是现金出纳的简称。出,指的是现金的付出;纳,指的是现金的收纳。一般讲,出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纳工作,即现金的收进、付出、结存工作;二是指出纳工作人员,即出纳员,是指管理和经办现金收进、给出、库存的专职财会人员。因此,过去有一种倾向,认为出纳人员只管钱,整个财务管理中没有会计员重要,选派人员时也往往把出纳员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其实,这是错误的。出纳员与会计员都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要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二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只是由于现金是具有特殊财富功能的货币符号,并且日常流动性很大,需要有专人管理,与专管帐目的会计员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搞好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当然,二者的业务隶属关系上是有主次之分的,出纳员应从以下两方面接受会计员的监督:1、出纳员主动为现金盘库提供条件,绝对不可认为监督盘库是对出纳员的不信任,因为这是财务会计制度里明确规定的工作程序,是搞好财务会计工作所必需的;2、出纳员同会计员对帐时,要主动报出现库存数,让会计员核对帐与款是否相符。
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纳员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它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各个核算单位,由以往仅仅考虑保证资金和资金运用得当逐步向积极思考资金的营运或增值方面转变。出纳员同银行的业务接触频繁,捕获各种经济信息的机会较多;日常现金的收收支支也使出纳员与外界各种人员发生往来的事情增多。因此,通过出纳员搞好对外“公关”,取得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甚至直接参与相应决策,都成为可能。二是从业务内容上说,也出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趋势。即从过去出纳员只管现金的状况逐步向直接承担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的登记职责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在填写“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时不仅要填写货币资金科目,还要准确填写对应的科目的状况转变。总之,改革正在把出纳员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出纳员应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出纳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金业务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要求出纳员更加自觉地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即严格按照现行《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自觉坚持下述三条结算原则:
第一,恪守信用,履行付款。这一原则要求各种结算凭证和票据的当事人、关系人都必须守信用,严格履行规定的经济承诺和应尽的义务。收款者,必须以提供商定的劳务或商品为前提,按约定给以提供,收取款项,不许套取银行信用;付款者,则必须按规定付款条件及时清偿债务,付给款项。
第二,是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根据结算制度规定,收、付双方实现商品交易或完成劳务服务后,主债权人有权决定应收款项进入谁的帐户,其合法收入不得干涉。对付款者而言,一不应拖欠付款项,二不应强行扣款或代别人扣款。
第三,是维护“银行不垫款”原则。当收款单位委托银行代收款项时,在款项尚未收妥之前绝不可提前支用;而付款单位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款项时,本单位存款帐户内必须有足够余额,绝不允许签发空头支票或空头汇票。银行是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结算服务的机构。各个事业单位在银行存款,委托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应当体现在单位出纳员模范地遵守《银行结算办法》规定的结算纪律上。
三、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
实施现金管理是货币结算方面的一个社会进步。现金管理的重大意义在于:①能够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通过现金管理限制了大量现金流通,而转帐结算的办法则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供了安全、可靠、便利等条件。②现金管理可起到稳
12定货币的作用。商品交易中完全都采取现金结算方式,势必造成全社会性现金流通量加大,导致Mo与社会实有商品量之间的比例失衡,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现金管理可为避免上述经济混乱现象提供条件,起到稳定货币的作用。③搞好现金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从而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这种繁荣中各种交易活动增多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大多数中小型交易又以现金交易为首选形式。出门搞商务,大包小包的现金随身带,特别是少数商人拿成袋现金做交易的时有所见。这种现象给资金安全造成很大隐患,给不法歹徒图财害命、杀人抢劫客观上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管好现金,严格按规定限制大量使用现金,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现金管理的意义如此之大,其具体执行由谁去落实呢?从工作范围上讲,这显然是属于出纳工作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实好现金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以出纳员为主的财会人员身上。
一是要加强法制观念,准确掌握有关法规。
包括出纳员在内的事业单位财会人员都应加强法制观念,和贯彻《会计法》等财务会计法律,准确掌握和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牢固树立起坚决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观念,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这是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的根本基础和保障。
二是自觉执行制度,使现金管理落实到实处。制度的内容很全面,现金的收收支支情况下如何做都有明确规定。能不能执行制度,还要看财务人员能不能自觉地去坚持制度,按照制度办事。
三是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疑难问题。执行现金管理制度过程中往往遇到难解的问题,财务人员特别是出纳员要以清醒头脑正视现实,用积极态度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既不能放弃原则,又不能消极地不解决问题。如有人要求报销规定之外的开支,无论理由多么充足,出纳员都不能擅自做决定而必须请示财务主管或由主管领导审批来帮助解决。
四、做好出纳员选派工作
正因为出纳工作如此重要,肩负的任务如此艰巨,选派一个好的出纳员从事出纳工作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也就成为做好出纳工作的先决条件和保证。笔者以为,选派出纳员的最重要条件应当是:
①为人正派,忠诚可靠。正派遵守规矩,光明磊落,办事公道。忠诚是指忠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要维护单位的合法利益,不是为了维护单位的不合法利益而去做违法的事情。
②思想端正,手脚干净,一尘不染,两袖清风。选拔这样的人非常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财务人员或金融部门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个别经济犯罪案例正是说明这一点。出纳员的每一笔现金收支,无论是对公的还是对个人的,该收的必须如数收,该付给的一定按数付出,不刁难、不变样,更不起贪心。
③岗敬业精神。出纳工作繁琐单调,时间长了有的人很容易变得疲沓起来。所以,开始选派人时就应注意选用那些热这项工作,肯于积极钻研业务,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出纳员工作事无巨细,该跑银行就得跑银行,签发支票、审查凭证、申请批准、填单记(日记)账,哪一项都马虎不得;点钞要准确无误,计算要正确可靠,所有这些要求都靠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和艰苦训练才能逐步具备起来。
④要有经营意识和公关能力。上文已经提过,如今出纳员已不再是与决策无关的只管现金收支之人。要做好出纳工作还必须树立经营意识,具备一定的经营思想和公关能力,为盘活资金,使有限资金在国家法规允许范围内得以增殖而尽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事业单位出纳工作内容”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事业单位出纳工作内容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16:42。您的位置: &
事业单位财务整改措施 正文
事业单位财务整改措施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作者:陈艳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事业单位各项事务实行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根据国家规范使用财政资金,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行政办事的效率,对于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与经营资金的增减与结果的变化。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在性质和属性上与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公益事业而举办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同时,事业单位还是我国政府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事业单位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同时其性质也都各不相同。由于事业单位在运营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计划性,推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对事业单位健康的运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保证事业单位正当的利益不受内外因素的侵害。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应完善和加强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探索和钻研会计核算工作。管好、用好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合理的发展。完善事业单位核算工作还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着不足与缺陷。
(一)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了“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各种数据”。但是有不少的事业单位为了本单位或者个人的利益,隐匿部分收入,将本作为将来的预算资金列作其他用途进行挂账处理。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利用职权代收相关资金,并不及时解交,利用其他应付款项作为长期引流资金的“蓄水池”。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规定使用借记核算的方法,但是在实际中仍然有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的方法。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使得事业单位无法进行准确的预算、核算利息,无法明确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两个相互独立地部门,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在其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提供事业单位采取的情况。基建财务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有的事业单位仅是临时敷衍检查,即使有的事业单位有相关的制度,但是其管理制度明显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始终是会计核算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现行适用的会计核算基础都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时将本期全部的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收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这种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收付实现制往往需要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支出作为会计核算支出,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核算其的收入。这种方式就导致事业单位年度之间的收支极度不匹配。
三、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核算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会计核算工作也是如此。要想做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就应当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并在此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来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同时也可制定出事业单位内部计划接收制度,在事业单位采购材料的过程中,依据制度来执行。
(二)明确核算中心的职能
事业单位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其工作属性仅仅是核算,其实不然。核算中心应当准确定位核算中的职能,将会计职能由单一的核算准变为核算与管理。在对会计进行核算的过程中,执行相关信息的考察工作。核算中心在接到单位预算申请时,应当考察是否可以执行支付,经过考察工作后再通知银行进行付款。核算中心并不是事业单位的一个独立部门,在明确职责的过程中,实现核算与管理的共同完成,在核算中体现支付制度。核算中心执行两种职责,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提高会计资金的使用率。
(三)加强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资产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应当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实务管理。在会计核算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应加强资产清查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盘点,以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保证事业单位“钱物分离、责任到人”的会计工作原则。合理进行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实行双人保管,相互制约,使得事业单位的大宗物品获得规范的管理。在事业单位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应实行公开招标的形式,增加事业单位采购的透明度,完善各项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逐步的推行。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更好地实行。
参考文献:
[1]牛广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23):56-57
[2]苗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中国市场,):26
[3]徐远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N].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14篇二: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改进措施的思考
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改进措施的思考 作者:刘菁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20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讨论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与改进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遵循但是财政部门1998年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该准则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引导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1998年至今我国的市场经济经历了迅猛发展的一段历史时期,国家和政府的财政工作和财政拨款以及补贴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事业单位目前的会计准则在面对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为了能够使得事业单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也有利于政府和国家完善事业单位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目标、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有必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实现会计核算的改革。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定位失准
会计核算的本质目标是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便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是如此。按照为事业单位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这一核算目标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使事业单位实现使事业单位实现有效的会计管理。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目标的定位上还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很多会计工作者不明确事业单位有哪些财务信息使用者,很多单位将财务信息使用者定位在狭隘的几类人中;第二,事业单位对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主体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定位有严重影响;第三,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置、维护和执行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或者对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认识不清,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经营层面上,而忽视了对管理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与实际需求南辕北辙
市场经济要求会计核算要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目前市场中大多数企业也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依然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入和支出的实际发生期确定其归属期的,不考虑收入和支出是否归本单位所有,只要是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就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这种会计核算基础只能对在某一会计年度内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进行反映,而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利润的真实情况,也不能考核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合理、不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了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不准确、不完整的,使得会计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不堪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最明显和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会计科目设置的混乱不堪,没有层次,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科目时缺少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思维。会计科目设置的混乱导致事业单位的账务管理混乱,导致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最终使得事业单位出具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完整、不准确。会计科目的混乱设置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举步维艰。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杂乱无章
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收支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表述,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阶层和事业单位外部的投资者能够通过会计报告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方便事业单位内部各阶层和外部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杂乱无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没有合理和科学的科目设置和项目的列示;其次,事业单位出具的财务报告在其附录中只揭示了在会计期间内收入和支出的实际发生额,却忽略了将会计期间内收入和支出发生额与预算额的比较工作;第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一直没有现金流量这个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的重要科目,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和用途,资金的结余和短缺的情况难以得到列示,这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严重不完整的。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改进措施的思考
通过前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笔者总结了国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事业单位会(来自: 在点网)计改革的措施,力求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制度和法规应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998年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准则》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供了基础,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它已经渐渐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当前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出台一部适用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制度的法规,新的法规的出现能够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能够不断地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推进一
步。出台新的法规对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并能够将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客观、真实、全面、可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指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实情况下,收付实现制已经渐渐被淘汰。为了弥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我们有必要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上实现双管齐下,以期更准确和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发生的成本、消耗的资源、取得的收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绩效的公正反映。唯有如此,事业单位才能够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财务决策,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也能够根据事业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决定是否投资或者借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改革也才能够顺利进行。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需要改革
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废除“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这两个会计核算科目,完善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的核算,与此同时以“累计折旧”作为反映固定资产消耗状况的会计科目,动态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有效的使用固定资产,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全面推行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在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管齐下的会计核算基础改革之后,为了能够全面真实地反应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发生情况,会计准则应该要求事业单位提供其成本发生的所有原始的、详细的资料,在这种核算模式下,事业单位会明确其成本核算范围,界定成本支出的界限,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严格控制成本的发生。
最后,事业单位应该设置清晰合理,具有层次性的会计科目。事业单位应该注意将那些容易损坏、使用期限短、价值低的资产列入“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实现对资产的正确管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其他事项资产的科目,来保障事业单位各种资产都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需改进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也吸引到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投资者。投资者的多元化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使用者不再局限于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阶层和管理部门,企业外部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投资者也需要利用会计报告了解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首先应该实现简化,使得每一个阅读会计报告的人都能够看懂。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中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预算表和基建投资表。会计报告体系实行简化之后,资产负债表原有的收支类项目应该删除,并将之囊括到收入支出表之中去,这
样一方面保证了会计报告内容科学、详实,另一方面也符合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经济师,2009
[2]陈红平,陈琳.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实现途径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
[3]丁玲晔.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业,2012篇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作者:杨蕊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解体,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就会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弱化会计的监督职能,也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损失。怎样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为经济发展夯实会计基础,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就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会计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虽然经历了由会计委派制到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支付等过程,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说,不能简单地认为账有人记了,钱有人支了,单位弄个跑腿的就行了。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必须依托本单位具有一定财务管理水平的财务人员来加强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长期以来,多数单位固有资产管理这一块“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前瞻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许多单位并不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些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流失。二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招标、采购、验收、使用、交接制度,账、卡、物核算制度,调出、调入、盘盈、盘亏、清理制度,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等不健全,或流于形式,造成“家底”不清,尤其是流动性强的贵重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便携式计算机等长期被占用;有的单位根本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出租、出借,甚至变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任何个人无权占有和私自处分。而有的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目无法纪,把国有资产私自作价处理,将非法处置所得转入单位小金库,还有单位的保管员把长期闲置资产随意变价、低价处理,装入个人腰包。
1.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不合法、不真实的发票得以报支的现象随处可见。二是会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单位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核算不伦不类、会计信息大量失真。还有部分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三是一些单位领导人、负责人法纪观念淡薄,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截留财政预算收入、挪用、占用专项资金;有的收入不上账,“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严重违背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容易滋生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工程投资缺乏监督机制、基建项目暗箱操作,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一些单位对投资项目缺乏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盲目决策;对工程项目预决算不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进行暗箱操作,缺乏对决策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况且基建、维修等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这恰恰成了某些单位领导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他们往往利用手中之权做损人利己之事,在表面上制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假象,实际上是内定了中标者,中标者往往不是最有实力的,大量送出回扣的投标者成为最后的中标人。这些拥有决定权的人也堂而皇之地将公款装入了个人的腰包。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2.2、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2.3、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3.1.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2.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3.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
3.2、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促使有关单位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节约使用财政资金,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贪污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3.2.1、加强对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财经法规培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建工程项目监控制度。基建、维修等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所以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一直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必须接受全过程审计监督。对施工、工程用设备、材料的预决算要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并严格落实到审批、采购、付
款、验收、保管、使用等工程物资的各个环节。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构筑以“防”为主的事前控制体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3.2.2、完善资产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盘点,每年必须全面盘点一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三要完善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置制度。防止随意报废和变相低价。四要加强固定资产损坏、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和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区别情况进行按责赔偿。
3.2.3、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职能作用。把行政事业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使审计资料、审计信息的共享。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作用,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审计监督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并要依法执行部门预算,严格按预算批复有计划组织收入,安排支出,逐步杜绝随意变更预算、追加预算的做法。
随着我国财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暴露出重重问题。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现有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研究和总结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的细致和深入,还应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收集所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巫继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J].会计导刊.2010,(3).
2、关静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9).
事业单位财务整改措施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纳与会计的分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