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442一体机加装固态硬盘固态硬盘

穷人救星:丐版2015款Apple 苹果 iMac 27英寸 5K 一体机晒单及动手升级 篇二:加装外置USB-SSD经验谈_生活记录_什么值得买
穷人救星:丐版2015款Apple 苹果 iMac 27英寸 5K 一体机晒单及动手升级 篇二:加装外置USB-SSD经验谈
上一篇里给我新买的乞丐版iMac 27加装了内存,但最终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是SSD。由于iMac内置的那个1TB的机械硬盘实在是太烂,随便点个什么东西都要等半天,忍无可忍,于是把系统装到了64GB的CZ80里面去,发现就算是读180写160的CZ80,使用体验也比机械硬盘好了太多。上一篇的传送门:&Part.1野草拔不尽,春风吹又生自从大学买了第一个苹果产品:theNewiPad之后,便一直坚信苹果产品基本上都是同类产品里性价比最高的。大学生时代穷,并没有多少消费能力,所以走了不少弯路。想买平板,为了贪图便宜买了第一代KindleFire,研究各种刷机包不亦乐乎,后来充电器烧了,寻思着买个输出| 赞184 评论211 收藏583&穷人救星铁甲战将说到加SSD,眼前的可选方案有这么几个:1. 淘宝购入拆机的Apple SSD。只能用比较近期的PCI-E的型号,比较贵,价格和SM951差不多(其实本来就是苹果定制接口的SM951)。拆开整台iMac装进去。可以跟原装的机械硬盘组FusionDrive。2. 购入比较靠谱的SATA SSD,例如Intel的730或者SanDisk的ExtremePro,再加一个2.5转3.5的盒子,拆开整台iMac,替换原来的ST。3. 购入SATA SSD再加Thunderbolt,SATA的SSD还好说,TB接口的硬盘盒奇贵。但好处是在系统中会识别成SATA设备。4. 购入SATA SSD再加USB3转SATA的硬盘盒/转接线,价钱最低,但系统识别为USB外置储存设备。如此会无法使用恢复分区。权衡一下,方案1和2都要拆机,我本来对自己动手能力挺有信心的,但在搜索方法的时候看到有人拆机时手滑将屏打碎,修一下5k大洋就没了。再说毕竟拆过了都是没保修的,实在要实施的话,还是等到保修过了之后再考虑吧。剩下方案3和4,这个网上有不少经验了,我起初是比较看好方案3的,毕竟原生SATA,但搜索了一下,妈妈呀,最便宜的ThunderBolt硬盘盒是700块,而且还是第一代TB,也就是传输速度只有300~400MB/s,第二代和多盘位的TB硬盘盒多数在的价格,若不是不想拆机,这个价格肯定去买PCI-E的SSD啦。无奈穷,只能选最便宜的方案4。USB 3.0的速度并不比初代ThunderBolt差,实测读写可以有420MB/s。尤其需要留意,要选择支持UASP(USB Attached SCSI)协议的桥接芯片。经过一番纠结,最终方案定下来了:&这是天猫里唯一明确写出了桥接芯片是JMS578的产品,这个在网上已经不少人测试过可以开启UASP协议,在Windows下支持Trim、NCQ等多个指令集。比较可惜的是,由于OS X默认关闭外置设备的Trim支持,所以即使UASP启用的情况下仍然是不支持Trim的。但不管怎么说,UASP的速度确实比传统的BOT (Bluk Only Transfer)传输方式要快上不少。 而且之前使用CZ80的经验让我确定,即使是USB桥接的SSD,怎么都要比机械硬盘强多了。再然后就是确定SSD了。我原本有一块的铁甲战将480G,恰好大妈又推了一个:&&值友爆料原文:480G的硬盘,240G的价格!目前京东微信端/QQ端报价599元,使用500-40优惠券后实付559元,历史新低价,需求大容量的朋友可以看看。| 值18 评论45 收藏18&480G的SSD居然只要559!还要啥自行车.... 啥也没想就下单又买了块。联群主控搭配东芝的15nm TLC闪存颗粒。这么便宜的价格,加上这么不靠谱的主控和不知道是不是白片的TLC颗粒,怎么看都不靠谱。不过不管了,反正便宜。两块放在一起刚好组个RAID 0。估计肯定有人忍不住要吐槽我这个做法,白菜价SSD,白菜价USB易驱线,还要组RAID 0,简直不要命了。没错,这做法确实很作死,但我一点也不担心,继续看下去你就懂了。新旧两块连型号都不一样。我们先在Win10里看看,买的易驱线配合这个SSD之后UASP是否正常工作:&不错,已经显示为USB Attached SCSI设备了。换到笔记本的SATA口上,跟USB口对比,可以看到除了接口那一栏是UASP这个不同之外,其他都是一样的。支持的功能也包括了S.M.A.R.T、APM、NCQ、TRIM,一个不少。再对比传输速度:比较慢的那个是USB转接后的速度,可以看出确实有一些性能损失,毕竟SATA3的速度是6Gbps而USB3.0的速度是5Gbps。但比起传统BOT方式来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我有另一个硬盘盒,同样这款SSD读写速度只能到300 MB/s上下。另外由于不知道什么原因,AS SSD Benchmark这个程序一直无法正常完成用USB转接后的SSD的跑分测试,总是会到一半就出错中断,我怀疑是程序的问题,跟USB桥接的易驱线的质量以及SSD盘片的质量没有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对比测试的结果了,下图只是新旧两块盘的对比测试而已。&新旧两块盘对比看起来差距甚微,但其实只是因为这个软件测试不出来而已,后面会说到。好了,回到OS X系统,首要还是先测试一下OS X系统上UASP是否还工作,在终端中用ioreg命令,把结果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之后打开那个文本文件,查找USBMassStorage,就可以看到一项:IOUSBMassStorageUASDriver看到系统加载了这个驱动,就意味着这个JMicron的桥接芯片目前工作在UAS的模式下。虽然UASP是工作了,但相比Windows下,还是有遗憾的地方,打开DiskUtility,查看详细信息可以发现,这个USB转接后的硬盘没有被认做是,而且也不支持S.M.A.R.T.,当然就更加不用说支持Trim了。&也就是如果像我这样用外置SSD的话,装Windows可能更合适。但是要问我这个没有Trim支持的USB-SSD在OS X中体验如何,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挺快的。实话说有Trim和没Trim我没有用出太大的区别来,毕竟这块盘是有类似SLC cache的技术的,一定量写入时速度不掉,压力测试之后速度会掉,但过一阵子性能又会恢复了。主控在空闲时自动将SLC缓存中的数据写入TLC区块,被写入的区块是否Trim过其实对实际体验的影响很小。只有极端压力测试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OS X下有一个免费软件叫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这个软件相比Windows下的AS SSD Benchmark之类的测试软件来说,功能比较少,只能测持续读写速度。但这个测试会不断循环,所以可以看作是压力测试。由于这里已经是iMac的环境,所以下面的成绩都是采用USB连接的。首先是空盘的第一次测试,这时候不管是否有Trim,都是最好的性能,写入的区块应该还是SLC cache,所以这个成绩十分接近之前在Windows下用USB连接时的成绩。读425 MB/s写412 MB/s。新旧两块盘表现的差别并不大,我就不作对比了。但是我之前也说了,这个软件是个磁盘压力测试软件,只要我不点停止,测试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SLC cache将被耗尽,主控会直接将数据写入TLC区块中。这样的结果就是掉速,也就是说,闪存的真实速度会暴露出来。这里我留意到一些有趣的事:上图是旧盘(型号GX480L10A121-A1)的压力测试结果,读取速度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420 MB/s上下,但写入掉速掉到了172.1 MB/s。再看这张图,新买的盘子(型号GXTA1C0480A)读取速度依然400 MB/s以上,但写入速度掉到了344.7 MB/s。Interesting。起初我以为,旧盘因为写过数据,因此性能下降,后来我突然脑内一闪就想到了: &&&&&&&&&&&&&&&&&&&&&&&&172 x 2 = 344测了多次,新盘的写入速度都是旧盘的2倍,而且偏差不大。考虑到主控相同,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通道数不一样。也就是在第一批产品里,主控的通道数只用了一半,闪存颗粒只焊了了480G,其余空焊。单颗粒容量比较高,若全部通道用完,应该就能有960G的型号了。但后面批次的产品,单颗粒容量减半,全部通道用完也才480G容量,但是由于通道数多了,写入的时候速度就恰好翻了一倍。然后由于颗粒总体的理论读取速度基本都已经超过了SATA6G的上限,所以在读取速度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写入速度却有了一倍的差别。当然这都是推测,我并没有把盘拆开来看过,所以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颗粒。虽然两块盘体质不同,但并不影响组RAID 0工作,反正有SLC cache,日常使用里真正需要大量数据写入的时候并不多,两块盘应该可以和睦相处。这里插入说一个事情,Apple在El Capitan版本中,更新了Disk Utility,除了界面风格变化外,还删减了许多功能,其中一项就是RAID。苹果除了较早期的Mac Pro电脑可以选配硬件RAID阵列卡之外,其他时候使用的都是软RAID技术。但相比Windows,苹果的软RAID卷性能要好很多。不知道苹果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是用的人太少?或者它觉得普通用户用不上?总之这个功能就这么被删掉了,没有任何事先通知,也没有解释原因。但毕竟苹果一向很重视系统升级时候的平滑度,要是这个功能真的不支持了,那从Yosemite升级上来的用户岂不是开不了机?苹果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在El Capitan里,RAID还是支持的,只是图形界面把这个功能隐藏掉了。有两个选择,一是在Yosemite或者更低版本的系统下分区,二是采用命令行工具。由于我另一台黑苹果目前的系统仍停留在Yosemite,所以我就直接将两块USB-SSD盘接到笔记本上,打开磁盘工具,在图形界面下完成RAID 0卷的创建。具体可以参考AKiTiO的网站:&艾客優品 (AKiTiO) 專門從事外接儲存設備的設計與研發。我們的硬碟盒功能包含各種傳輸介面與功能,USB3.0,eSATA 和 Gigabit 網路產品與磁碟陣列(Raid)產品。这个网站很详细的说明了如何在OS X 10.7~10.10中使用图形的磁盘工具建立RAID卷,同时也提供了10.11下通过命令行建立RAID卷的教程。由于是台湾网站,翻译和惯用词跟大陆的不太一样,分区存放的RAID磁碟组就是指RAID 0,对应英文的Stripe。这是建立好RAID卷之后的样子,卷标我就叫USSD了:建立好RAID卷之后,当然先进行一下性能测试。刚开始脑子一时间短路了,居然将两个USB线都插到了桌面上的Hub里,测试了一下,性能相比单盘居然不升反降,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测试结果证明我的智商确实值得怀疑,我不应该想着节约USB接口之类的,更不应该把两块盘接到同一个Hub上.......&& 把USB线换到直插机器后面之后,测试就正常了。炸裂的速度,虽然相比原厂PCI-E的SSD来说,读2.2G写1.7G是遥不可及的速度,但那可是SM951啊.... 单是256G的售价就已经接近1700大洋了。而我这个,960G才花了一千出头... 至少,我获得了超越USB 3.0单个Root端口5G和SATA6G上限的速度,通过RAID 0将读写都堆到了接近800 MB/s,可喜可贺,可喜可贺。而且压力测试也没让我失望,即使在SLC cache耗尽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800 MB/s的读取和343 MB/s的写入速度。接下来就是安装系统了。毕竟折腾了一个这么快的RAID卷,不用来做系统盘就没什么意义了。安装OS X系统要比装Windows容易多了,首先是去Mac App Store下载一个El Capitan的安装程序。通过搜索找到El Capitan,并点击下载,系统会告诉你El Capitan已经安装,是否需要下载安装器。当然这里选择继续。如果搜索到的El Capitan显示为绿色的已安装按钮,试试按住?或者?或者?的同时点击,具体是哪个键我不记得了,反正肯定是这三个键的其中一个,试试就知道了。这样就能把El Capitan的安装器下载回来。下载好的安装器会出现在Launchpad中,似乎下完就会自己弹出来,如果见不到就去Application里找。 & &&&&&继续之后是许可协议,同意之后可以看到安装目标,这里是没有选择USSD这个卷的,点下“显示所有磁盘”之后,就能见到了。到这一步之后就没有什么了,一路下一步之后会重启,等它重启几回之后就可以进到第一次的配置界面了。这时候可以设置语言、账户、iCloud等等一堆东西,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从旧硬盘迁移数据,迁移过程也很傻瓜化。全部完成后就进到桌面了,现在系统已经装到了USSD这个卷上,并从USSD引导了。在关于本机画面里,可以看到启动磁盘已经变成 USSD 了。这样,原来的内置内置硬盘就已经被架空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960G大小的RAID 0的SSD,而且读写速度都有接近800 MB/s,最终花费不到1200元。这可比原来的1TB机械硬盘快多了!机械硬盘要你何用!要你何用!要你何用(回音)....好了,可怜的被主人抛弃的悲惨的机械硬盘君,真的没用了吗?并不!!! 在前面一直被忽略但是却很重要的一点:安全性。这是RAID 0,而且还是最廉价的SSD和最廉价的USB易驱线啊!四个东西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掉盘,数据全毁!如此高风险的方案,为何要这么作死?这里便是到机械硬盘君上场的时候了。Time Machine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也是Mac OS X比Windows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的一个最给力的功能。我们只需要将内置硬盘全盘抹掉,将Time Machine功能打开,并指定目标磁盘为内置HDD,一切便可高枕无忧!这1TB的HDD正好拿来做Time Machine的备份盘。同时我还可以将Time Machine备份指向Microserver Gen8上的黑群晖中,这样OS X的系统盘就有了两份备份,虽然不像RAID 1那样,在掉盘的时候可以即时恢复,但有了Time Machine,至少可以保证你的个人文档数据和系统配置不会丢失,包括放在照片库中的相片,以及自己整理好的音乐,等等。相比其风险和廉价的RAID 0卷带来的收益,权衡之后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案。称之为穷人救星一点都不为过~ [删除线]我太他喵机智了![/删除线]&&最后,是将这两块SSD收纳好,这时候3M的双面胶是非常好用的~ 只需要粘上就好了:中间找个厚度合适的东西垫一下就贴好了,也不影响盘片散热。如此贴一下,就可以将两块盘挂到iMac上面了。第一下贴歪了,强迫症发作,掰下来重新贴了一下,这次好了,看着比较舒服了。把线绕一下,从正面根本感觉不到这两块盘的存在,于是,这个丐版的iMac,已经被改造得终于能用了,性能几乎不输给中配版本,而且,我才花了1200块耶!真正的穷人救星!后记:这样第二篇也结束了,用RAID卷的方式还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比如无法使用Bootcamp(对我来说不用也罢),以及无法建立恢复分区。所以以防万一,可以准备一个19.9包邮的16G小U盘,根据网上教程将El Capitan的安装程序放到U盘上面,这样做同时也会让U盘有了等同于恢复分区的功能,同时还能用于安装系统。如果只是为了SSD,不需要RAID的话,一块盘就够了,SanDisk的Ultra II的960G版本也不算贵,这样还可以省事些。至于有没有第三篇,我暂时也无法确定,最近略忙(拖延癌借口),这两篇其实已经拖了一个多月才写出来了。如果有,就说说如何在外置SSD中,通过WinToGo助手来安装Windows10吧,我这恰好有一块160G的Intel G2(Windows不支持装在前面我建立的RAID卷上,所以只能另找一块盘),虽然性能已经比较不中用了,但发挥一下余热还是可以的。事实上我装好了一个Windows10之后,各种操作试用了一下,整体性能还是不差的,虽然我几乎不用电脑来玩游戏,但偶尔偶尔也是有可能需要Windows的,备上一个也无妨。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买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值客原创欢迎您的投稿。
推荐关注:
鼠标移到标签上方,
尝试关注标签~
相关热门原创
作者其他原创(3)
文中提到的商品
pple 苹果 HomePod 智能音箱
小度在家 智能视频音箱
Lynk & Co 领克 01(三天使用权)
SteelSeries 赛睿 Sensei 310/Rival 310 游戏鼠标(随机发货)
森然播吧二代电音版
优必选Alpha Ebot
【轻众测】飞利浦 便携迷你USB桌面旅行插座
赞121评论172
赞50评论97
赞61评论56
赞944评论183
赞418评论180
赞629评论256
赞273评论142
赞254评论60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当前位置 & &
& 新iMac拆解证实 自行加装SSD难如登天
新iMac拆解证实 自行加装SSD难如登天
11:32:53&&作者:Skyangeles
编辑:Skyangeles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4-03][04-03][04-03][04-03]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苹果一体电脑 换 ssd硬盘 怎么安装_百度知道
苹果一体电脑 换 ssd硬盘 怎么安装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找专业人员拆屏 换SSD
自己试都不要试
我干过一打开就断了排线 损失3000多维修费
采纳率:5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的位置:
> Macbook加装SSD固态硬盘+数据转移完全教程
最扫兴的事情,莫过于等快递等到脖子都长了到手马上装上SSD(...
我相信听到过买SSD要买支持Trim的玩家不在少数,不过我敢肯定大...
ssd固态硬盘越来越得到普及,虽然它比传统机械硬盘要快特别多...
固态硬盘的安装教程分为普通台式电脑的固态硬盘安装和笔记本...
买回来新的固态硬盘第一件事肯定是格式化,那么怎么格式化才...
量产网偶然间在某个网友开箱照里发现OCZ在Vertex 2 产品里竟然使...
最近 SSD 固态硬盘降价非常猛,小编也终于没有能够忍住,最近...
之前坛友寄过来一块Indilinx的32G SSD,反映说突然不认盘了。 拆开...
现在都流行装固态硬盘,很多人会问了,普通硬盘和固态硬盘区...
马年新春到,硬件迷小囧拿着压岁钱购买一块心仪已久的SSD固态...
Macbook加装SSD固态硬盘+数据转移完全教程
最近SSD固态硬盘降价非常猛,小编也终于没有能够忍住,最近入手了一块镁光 Crucial M4 128GB 的SSD固态硬盘。选择镁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镁光本身就是存储颗粒的大品牌,并且使用的是自己的存储芯片,不是像其他一些厂商那样买别人的颗粒套上自己的壳子。 从一些媒体和网友的评测来看,镁光
Crucial M4 所采用的主控芯片在垃圾回收方面表现不错。 根据笔者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从读写性能来说,三星的
830 系列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比镁光 M4 要强一些,但目前比较广泛的一个共识是三星的主控芯片表现不如镁光的
Marvell。而选择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 所以,即便是三星降价了,镁光
Curcial M4 也不一定就失去了性价比。小编对 SSD
固态硬盘研究不深,不好向大家非常肯定的推荐到底选镁光还是选三星,大家不妨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上面的都不是重点。本文的重点是教大家如何给
Macbook 安装 SSD 固态硬盘,并且将原来硬盘的数据完整的转移到新的 SSD 硬盘中,我们的目的是不重装系统,连软件都不重新安装。 有了
SSD 之后,小编打算彻底抛弃 Macbook Pro
原配的光驱,因为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发现光驱使用次数根本不超过15次,摆在那里实在是浪费空间。所以,这篇文章的方案就是将新买的 SSD
固态硬盘安装到原来光驱所在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将
SSD 安装在光驱位而不是原来硬盘的位置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 Macbook Pro
硬盘位拥有一个叫做「SMS」的突然运动传感器,它的功能就是在笔记本意外跌落的时候在瞬间将磁头收回以防止在跌落过程中震动划伤盘片,可以有效的保护数据的安全。SSD
压根儿没有盘片,所以也不怕跌落,因此还是将原来的传统机械硬盘放在原有位置比较好,毕竟数据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该方案也有一个缺点:光驱位的
SSD 硬盘不支持 OS X
的系统深度休眠。所谓深度休眠就是在电池完全耗尽之后自动关机时,系统会将原本保存在内存中的数据转移到硬盘,这样连接电源之后可以从硬盘读取数据转到内存再唤醒机器,让电脑恢复到自动关机前的状态。如果把
SSD 放在光驱位就无法使用这个功能。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所以即使没有这个功能应该影响也不大。 如果你也采用这种方案,记得要在终端里执行两条命令。第一条是禁用系统的深度休眠模式: sudo
pmset -a hibernatemode 0 第二条是删除掉系统中所保留的内存镜像文件,这个文件的容量和内存容量相等,笔者的内存是8GB,删除这个文件之后,意味着
SSD 就会多出 8GB 的可用空间。 sudo
rm /var/vm/sleepimage 其实,部分厂家推出的硬盘有自带跌落传感器,比如希捷的
Momentus Laptop 系列笔记本硬盘就有一个叫做 G-Force Protection
的功能,它也能在你的电脑意外跌落的时候保护数据。如果你原来的机械硬盘就是这种的话,就可以直接将原来的硬盘安装到光驱位,并且推荐安装在光驱位,因为据说硬盘自带的跌落数据保护有可能和苹果的
SMS 功能冲突。这样的话,SSD 装在硬盘位,就可以使用深度休眠了。但是,如果你之前没有升级过硬盘的话,那么 Macbook Pro
原配的硬盘都是建议安装在硬盘位的(没有听说 MBP 原配硬盘有自带跌落数据保护功能)。
SSD 安装在光驱位还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这种托架在淘宝上基本都是几十块钱,笔者这个就只花了75块钱,纯粹三无产品(无包装无品牌无售后)。目前还没感觉到对
SSD 有什么影响。 好,下面我们开始安装硬件! 硬件安装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把比小螺丝刀还小一号的螺丝刀,十字的。建议大家购买一套维修手机的螺丝刀套装,有了这套装备之后,拆
MBP 所有东西应该都没有问题了。将 Macbook Pro 关机并断电之后,拆掉后盖上的所有螺丝,然后将后盖打开,电脑内部就一览无余了。
&接下来小心的拆掉
Macbook Pro
上原配的光驱,注意首先抠掉连接在主板上的数据线(一根是硬盘的,一根是光驱的,建议都抠掉),然后拆掉固定光驱的螺丝,注意扬声器部分的螺丝也需要拆掉并且将扬声器取下来才能顺利取下光驱。
抠下这里的这两根数据线
拆掉固定扬声器的螺丝,注意右边还有一颗,没拍上现在光驱就可以轻松的取下来了记得将这两个小东西拆下来安装到托架上接下来,将
SSD 装进光驱位托架,并将整个儿安装到光驱位,并连上数据线。 将装有 SSD 的托架安装到光驱位,连上数据线 硬件安装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大家可以先将底盖装上不拧螺丝开机测试,进入系统之后识别到
SSD 硬盘再拧螺丝也不晚。下面我们进入数据转移阶段! 数据转移 网上有很多
Macbook Pro 升级 SSD 之后的数据转移办法,比如通过 Time
Machine、磁盘工具恢复等等。这些方法表面上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如此。比如笔者安装完硬件之后才发现,我原来的硬盘容量为250GB,SSD
只有 128 GB,并且之前没有用过 Time Machine,也没有第三块移动硬盘来做数据中转,还不想重新安装系统,因为我装的软件实在是太多了。总之,使用
Time Machine 和磁盘工具进行恢复的方法都不太可行或者很麻烦,我相信大家在升级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用一款叫做&Carbon Copy
Cloner的软件解决了难题。通过这个软件,你可以选择将系统文件或者经常读取的数据,比如应用程序拷贝到
SSD 中,对于一些不常用的目录或者数据,则不用转移(拷贝),继续让它们留在原来的硬盘里,这样就避免了因为 SSD
硬盘容量不足,需要第三块移动硬盘来中转数据的问题。另外这款软件的强大之处还远不仅如此,它甚至可以在 SSD 中创建一个 Recovery HD
分区,这是一个隐藏分区,其目的在于你可以通过网络安装 OS X Lion,或者在系统损坏、不能启动的时候进入这个分区进行恢复操作。
另外,即便是你的
SSD 硬盘容量大于原来硬盘中数据的容量(其实笔者删除掉很多数据之后就已经是这样了),比如你原来的数据只有120GB,SSD
容量有128GB。但如果你原来的250G硬盘只有一个分区的话,也非常不建议使用磁盘工具的恢复功能,仍然推荐你使用 Carbon Copy Cloner
来转移数据。因为使用这个功能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源分区要比目标分区小,而在这里虽然是源硬盘的实际数据比 SSD 容量少,但分区却比 SSD
的128GB大,所以根本不能使用磁盘工具的恢复功能。要想恢复就必须先调整分区大小,根据笔者的测试,调整分区大小非常耗时,笔者等待了接近40分钟发现还没完成,并且也没有进度条显示,就干脆放弃了。
SSD 硬件安装完毕启动电脑进入系统之后,首先需要打开「应用程序&&实用工具&&磁盘工具」,大家也可以按
control+空格键,然后搜索磁盘工具启动。然后在磁盘工具界面左侧选择你的 SSD 固态硬盘,右侧选择「分区」,并点击分区下面的选项,选择第一项 GUID
分区表,点击「好」之后再点击「应用」,在出现的对话窗口中点击「分区」。
一定要选择 GUID 分区表为 SSD 分区
确认创建名为 SSD 的分区
接下来,在磁盘工具左侧选择你刚刚创建的
SSD 分区,右侧点击抹掉,类型选择「Mac OS 扩展(日志式)」,并确认抹掉,这一步将快速对 SSD 进行一次格式化,并准备好文件系统。
现在就可以使用
Carbon Copy Cloner 软件来转移数据了。如果你使用的是 OS X Lion 并且想要在 SSD 上创建一个 Recovery HD
分区的话,可以启动 Carbon Copy Cloner 之后按快捷键command+2进入Disk center(磁盘中心),左边选择 SSD ,右边选择
Recovery HD,然后点击 Create a Recovery HD on SSD(在SSD上创建一个Recovery HD分区)。如下图所示:
点击 Create a Recovery HD on SSD
SSD 上的 Recovery HD 分区创建完毕
接下来拷贝数据,在
Carbon Copy Cloner 的主界面中,左侧选择源磁盘(笔者这里是
Mac),右边选择目标磁盘(SSD),并勾选需要拷贝的数据。笔者建议首先全选,然后排除掉不必拷贝的目录,比如下载目录(用户/你的用户名/Downloads)、你存放电影、音乐或程序安装文件的目录等等。总之让需要拷贝的数据保持在
SSD 固然硬盘容量之内就行了。选择完毕之后,点击界面右下角的
Clone(克隆)开始拷贝数据。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了,笔者拷贝了97GB的数据共花费时间1小时25分钟。
数据转移完毕
很多果迷觉得数据转移完毕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将
SSD 设置成你的启动磁盘。方法是关闭电脑,按住 option 键再开机。进入 Recovery HD 之后,点击左上角的苹果
Logo&&启动磁盘,将启动磁盘修改为 SSD 再重新启动,之后系统就都会直接从 SSD 启动了。你会发现系统启动速度非常快,从未有过的快。
另外,我们还强烈建议你给
SSD 开启 TRIM 的功能。使用这个功能可以确保固态硬盘在覆写数据时性能不会下降,并且还能提升 SSD 固态硬盘的寿命。关于其原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我们这里只是分享一下在
OS X 中开启 TRIM 支持的方法!
方法其实很简单,下载这个小工具,然后将其设置为开启状态,并重启系统即可。
重启系统之后,可以在关于本机&&系统信息中查看是否已经开启
Trim 支持。
检查 Trim 是否已经成功开启很快!
SSD到底有多快?
我简单测试了一下,使用之前的原配硬盘启动
OS X Lion 系统需要51秒的时间,更换成 SSD 之后,总花费时间为19秒。从系统启动速度上,你立刻就能感受到 SSD
的优势并且爱上他。笔者并没有对我的镁光 M4 128GB 和原配的 256GB 硬盘做详细的性能比较测试,只是简单的使用 AJA System Test
测试了一下。发现使用传统的硬盘读写速度都在70MB/s以内,SSD 的写入速度最低也有160MB/s,读取速度更是接近250MB/s。当然,镁光 M4
实际上远不止这个速度,因为笔者的2010款 Macbook Pro 所支持的 SATA 2 根本发挥不出来 SATA 3 标准的镁光 M4 SSD
性能。并且我测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仅仅是随便测试了一下。
但不管怎样,SSD
都是非常非常值得升级的,性能提升明显比单独升级内存效果好很多(当然现在内存这么便宜,没理由不升级),开应用程序基本都是秒开。尤其是现在降价的这么厉害,SSD
已经非常具有性价比了,强烈推荐近两年的所有 Macbook Pro 以及 Mac mini 用户升级。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匿名? 不会下载请看!
广东省 电信 网友 发表于:
点赞,先收藏了
声明:U盘量产网为非赢利类网站 蜀ICP备号 川公网安备 9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一体机固态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