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泥土配比路沿石,怎么配比合理。

按排行字母分类:|||||||||||||||||||||||||
||联系我们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混泥土 配比数字怎么解释混凝土均有配合比的,按标号可分为C10、C15、C20、C25、C30、C35、C40等等,以C30为例,它的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子=0.56:1.00:2.47:3.25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各种材料的质量之比.以C30为例,它的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子=0.56:1.00:2.47:3.25意思是指:以水泥的质量作为1kg,那么水的质量就是0.56kg,砂的干质量就是2.47kg,石的干质量就是3.25kg.事实上实验室给出的配合比设计是按照每立方米的用量给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各种材料的质量之比。以C30为例,它的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子=0.56:1.00:2.47:3.25意思是指:以水泥的质量作为1kg,那么水的质量就是0.56kg,砂的干质量就是2.47kg,石的干质量就是3.25kg。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意思 C10就代表抗压强度为10MPa 依次类推..
扫描下载二维码谈混凝土的灵魂——配合比!
我的图书馆
谈混凝土的灵魂——配合比!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北京 100101)
[摘 要]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混凝土的性能、质量和耐久性的好坏都与配合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者根据个人经验,作此文来讲解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理论问题和在做配合比时应注意的原则及事项。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理论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混凝土的性能、质量和耐久性的好坏都与配合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工程的设计强度明确以后,现场工程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配合比。怎样才能做好配合比?做配合比时我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对现代混凝土来说,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规范,都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解决?这些是当前困扰混凝土科技界最严重的技术难题。
二十年前,配合比的理论基础就是比表面积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规范,可以说混凝土科学技术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时,依据理论和规范做具体的配合比工作,基本上满足工程需要,也基本符合工程实际。但现在,用二十年前的比表面积理论和规范来指导现代混凝土,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已经是错误很大,相差千里了。比如说,二十年前,以比表面积法为理论基础制定的配合比规范认为,提高砂率,强度就必然会相应降低,可是对现代高性能混凝土来说,却不是这样;加大水灰比,强度也必然会相应降低。对现代低水胶比混凝土来说,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对。以上种种原因,使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从理论到规范,都出现了混乱和问题,以致现在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主要靠工程师们的经验进行,靠老一代传帮带。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建立配合比问题的理论基础,使它能和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相匹配、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工程实际的规范来。但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受太多因素影响。建立新理论,制定新规范,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绝非个人之力所能为。本文是作者根据个人经验,来讲解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理论问题和在做配合比时应注意的原则及事项。以抛砖引玉,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过去配合比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从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天然水泥以后,1824 年,英国利兹的一个施工人员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提出“波特兰”水泥的一个专利,大家认为这是混凝土技术的开始。有了水泥,还要将石头、砂子和水与其混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混凝土,才能进行工作。这四个组分如何搭配,它们各自合理的比例是多少?这就是混凝土配合比问题的实质。
近二百年来,关于配合比在理论上有三种方法,分述如下:
1.1 比表面积法
此法是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粗细骨料都是一种零散体,只有用水泥,如同粘接剂一样把它们粘接起来,才能形成人造石头——混凝土。那么粘接剂(水泥)的需要量,就与粗细骨料提供表面积总量有关。粗细骨料提供的总的表面积越多,在达到一定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水泥的需要量就越大。相反,就会越少。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粗骨料相对细骨料,在同等体积下,粗骨料提供的比表面积比细骨料要少得多,所以,在做一个具体的配合比时,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粗骨料用量,降低砂率,是比表面积法最重要的原则。最通俗的理解是,比表面积法把水泥看成是能粘结砂石的一种“浆糊”。那么砂石提供的表面积越小,达到同样强度所需的水泥“浆糊”就越少。
图 1 表示粗骨料和细骨料,粗骨料越多,在达到一定强度时水泥需要量就越少。
图 1 混凝土内部粗细骨料示意图
图 2 混凝土中由细骨料代替粗骨料引起的表面积变化示意图
如果我们把图 2 中的粗骨料放大,取掉一个粗骨料而用细骨料代替,表面积就会成倍增加。在达到同等强度的前提下,水泥的需要量就会加大。
比表面积法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尽可能地降低水泥用量,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使用粗骨料,减少细骨料用量。
总之,比表面积法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方法。在理论上有简单易懂的特点,但到目前为止,有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还需要经验来补充。比如说,我们在配合比中,根据工程需要,减少了 1kg 粗骨料,那么需要增加多少细骨料,由此而引起增加多少水泥呢?这个问题上百年来一直靠经验解决。
2005 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退休的工程师傅沛兴,提出了骨料的表面积和直径的关系:认为当骨料的直径减少一半时,其表面积就会增加一倍。即当我们用直径为 2cm 的骨料代替直径为 4cm 的骨料时,水泥用量就会增加一倍。以下是傅沛兴工程师对正方体的计算:
以边长为 2m 的正方体为例:
体积 V1 = 2×2×2 = 8 (m3 )
表面积 S1 = 6×2×2 = 24 (m2 )
将其切为8个小正方体时:
总体积 V2 = 8×1×1×1 = 8 (m3 )
总表面积 S2 = 8×6×1×1 = 48 (m2 )
计算结果: V2 = V1
所以,正方体边长小一半,而体积相同,总表面积增加一倍。
同时他对其他多边形和球形也进行了同样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是对比表面积理论很好的补充,如果用于工程实际,还需要有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1.2 最大密度法
此法的核心是,组成混凝土的石、砂以及水泥首先应有合理的级配,以求得混凝土有最大的密度和最低的空隙率。如果组成粗细骨料和水泥颗粒的级配不合理,就会在混凝土内部造成很多空隙,这时候套用比表面积理论必然误差很大。所以,组成混凝土的各种颗粒,必须求得最佳级配和最大密度,才能保证混凝土内部有最小的空隙率。如何保证有最大的密度和最小的空隙率呢?主要根据富勒的连续级配理论,其方程式如公式 (1)。
P = 100 (1)
式中:P——通过某筛孔的百分数,%;
D——粗骨料最大直径,mm;
d——筛孔的孔径,mm。
富勒级配曲线可用公式 (1) 表示,虽然瑞士学者鲍罗米和法国学者费瑞特根据混凝土实际配制情况有所调整,但级配曲线没有根本性变化。
为满足混凝土的需要,意大利学者泰勃勒将富勒连续级配公式修改为如公式 (2) 形式。
P = 100 (2)
公式 (2) 较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的砂石最优级配。
只有符合富勒曲线,由大小颗粒组成的材料才会有最大的单位容重和最小的空隙率。我国许多行业的施工规范中,对混凝土砂石料级配的要求都是以富勒曲线为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做适当修改后形成的。目前我国《公路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中,就以最大密度法为理论依据。
1.3 魏矛斯断档级配法
魏矛斯认为,在连续级配中,直径相邻的小颗粒会对大颗粒形成的骨架带来不利影响。同样,我国清华大学廉惠珍教授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只有当小颗粒的直径约为大颗粒的六分之一时,小颗粒才能完全只起到填充大颗粒骨架形成的空隙作用,而不会对骨料的空隙率起到负面的增加作用。为了不会对孔隙率和混凝土的强度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必须人为地对混凝土中的大小颗粒进行断档级配。
在这个思路的支配下,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一般都是单级配而不是二级配。也就是说,粗骨料只用 2~4cm 石子,人为去掉 0.5~2cm 的小石子,提高砂率,在不增加水泥用量的前提下也能达到理想的空隙率最低而强度较高的质量效果。
以上三种有关配合比的理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任何配合比的依据。
比表面积法以如何减少骨料的总表面积为核心,最大密度法和断档级配法以如何增大骨料的单位容重和最小空隙率为核心。二者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矛盾之处,但仔细分析后就不难发现,最大密度法和断档级配法都是对比表面积法的补充。
比表面积法是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方法。我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它为理论依据的。国外的情况也基本一样。最大密度法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公路、民航使用较普遍一些。在同一个单位,老一代工程师用比表面积法多一些,而中青年一代使用最大密度法多一些。在同一个工地,使用同样的原材料做同一强度的配比,两种方法在粗细骨料的用量上大不相同。表 1 是 2003 年在广州白云新机场、2005 年在内蒙呼和浩特机场、2008 年在天津机场对机场跑道设计抗折强度为 5MPa 的干硬性混凝土,老一代工程师和中年工程师所做的配比。
表 1 广州、天津、呼和浩特机场干硬性混凝土不同配合比对比表
小石0.5~2cm
大小石比例
呼和浩特机场
呼和浩特机场
注:强度值为 28 天 3 组平均抗折强度。
从上面几个不同的配比可以看出,每个机场的第一个配比是按最大密度法做出来的,大小石比例是 5∶5 或 6∶4,砂率是 32%;第二个是按比表面积法原理做出来的,大小石的比例是 7∶3,砂率是 28% 甚至 26%。二者的 28 天强度基本一致,没有高低之分,要让作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点评,根据自己的经验,比表面积法在低强度等级(C30 以下)和大水灰比混凝土中适应性较好,而最大密度法在高强度等级(C40 以上)和较低水灰比(水灰比为 0.45 以下)适应性较好。
旧的配合比理论和现代混凝土的不适应性
为什么说旧的配合比理论指导不了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主要原因就是旧的配合比理论是以比表面积法为依据的。而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的配合比工作中,用旧的比表面积法指导配合比工作,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误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旧的配合比理论认为,砂率对强度有直接影响,砂率越高,强度越低
在现代混凝土中,砂率的大小对强度已经没有明显影响。如表 1 中,作者在不同机场做的对比试验,砂率从26%、28% 到 32%,对飞机跑道的干硬性混凝土强度都没有明显影响。在这一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也得出过和作者相同的结论,吴中伟院士和廉慧珍教授合著的《高性能混凝土》一书就认为水灰比为 0.53~0.55 时,砂率在 34%~46% 之间变化对强度无明显影响;何锦云教授认为砂率对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并不大,尤其是在较大水灰比时[1]。
2.2 旧的混凝土理论中,水灰比和强度是最重要的关系式
旧的混凝土理论中,水灰比和强度是最重要的关系式,即水灰比越大,强度就越低。1930 年,瑞士学者鲍罗米就根据以上的观点总结出了经典的混凝土强度公式:
f28 = Af28 ( C/W-B )
式中,f28 为混凝土的 28 天强度,C/W 为水灰比,A 和 B 为与骨料强度有关的经验常数。
在现代混凝土中,特别是对 C40 以上混凝土,这些理论和实际的实验数据找不到相关性。表 2 是作者近些年在几个机场做的部分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从 0.38 到 0.45,试验的结果使作者认为:当水灰比在这个区间时,强度的大小和水灰比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表 2 三个机场不同水灰比抗折强度对比表
2~ 4cm 大石 (kg)
0.5~ 2cm 小石(kg)
强度 (MPa)
呼和浩特机场
呼和浩特机场
呼和浩特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注:强度值为 28 天 3 组平均抗折强度。
2.3 强度和水泥用量的对比关系
过去,我们做配合比时,如果发现强度不理想,一般第一个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增加水泥用量。近几年在每一个工地我们都要做强度和水泥用量的对比关系,发现相关性也很差,几乎找不到规律,如表 3 所示。
表 3 三个机场不同水泥用量抗折强度对比表
2~4cm 大石 (kg)
0.5~2cm 小石 (kg)
强度 (MPa)
呼和浩特机场
呼和浩特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乌鲁木齐机场
注:强度值为 28 天 3 组平均抗折强度。
过去,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是在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下进行的。半理论主要是以比表面积法为基础,最大密度法和断档级配法为辅助;半经验是指仅仅靠理论还是做不了一个实际工程的配合比。比如,我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000 年版)中,要做配合比有两个重要的经验系数——回归系数αa 和αb,就主要靠工程师的经验选取,否则,配合比是做不出来的。现在,根据比表面积理论作出的水灰比原则、砂率选取原则、水泥用量选取原则,根据作者在上面表 1、表 2、表 3 中的分析,都出现了错误,这就说明过去的配合比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混凝土了,也就是说,用老的配合比理论来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000 年版)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在这本规程中,做配合比的第一步就是水灰比的确定,第二步是水泥用量的确定,第三步是砂率的确定。而这三步如何确定,主要是以比表面积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个理论根据作者在施工现场的经验发现,对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
原因和困惑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近二十年来,混凝土科学技术出现了以下的重要变化。
3.1 粗骨料
在 20 世纪以前,加工粗骨料的机械采用挤压式的工作原理(即颚破式)。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远大于规范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而现在我们采用的破碎机械,其工作原理是锤击式(即锤破或反击破)。采用这种方式破碎的粗骨料,针片状含量完全满足规范要求;过去粗骨料粒径一般用 2~4cm,大于当前高性能混凝土中大多数采用的 1~2cm 粒径。粒径的减小使原来粗骨料颗粒内部的软弱面和解理面对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也使水泥石与骨料粘结面,这个薄弱环节对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过去的混凝土粗骨料用量较大,一般在 1200kg/m3 左右,而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其粗骨料用量一般在 1000kg/m3 左右。粗骨料用量的降低也使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
3.2 水灰比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施工工艺落后,高效减水剂未投入使用等原因,我们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混凝土,其水灰比极少有小于 0.4 的。而现在,随着高效减水剂投入使用,各种新的矿物掺合料被大量使用,水灰(胶)比小于 0.4 的混凝土被广泛用于工程中。
在 20 世纪以前,工程中使用的基本上是 C30 以下混凝土。那时候 C30 被人们认为就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现在,C40 以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用量已远大于 C30 以下混凝土。建筑物中的重要结构,如板、梁、柱等,已基本上不使用 C30 以下混凝土了。
3.4 水泥细度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受水泥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限,水泥的细度很难达到 300m2/kg 以上。而现在,随着机械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 42.5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30~350m2/kg之间,52.5 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80m2/kg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 400m2/kg。水泥细度的增加使比表面积的大小对强度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混凝土工业方面:高性能混凝土的大量应用,泵送技术的大量应用,大掺量粉煤灰的应用,高效减水剂的应用;水泥工业方面:闭路磨的使用,细度的大幅度提高,高效选粉机和助磨剂的使用等,都使混凝土技术有了彻底的改变。
假如我们把近二百年来混凝土的理论科学比作一座高楼,那么配合比中的比表面积理论、水灰比理论、骨料和水泥使用等方面的技术,就是这座高楼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出现了问题,对混凝土学科来说,还有什么问题比这更严重的呢?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混凝土科技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个有几十年经验的科技工作者、教授甚至院士,指导不好工程现场遇到的、可能是很普通的技术问题;任何权威的著作,或大家公认的结论,都能在施工现场找到反证。
综上所述,二十年前,配合比的理论基础就是比表面积法。可以说混凝土科学技术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时,依据理论和规范做具体的配合比工作,基本上满足工程需要,也基本符合工程实际。但现在,用二十年前的比表面积理论和规范来指导现代混凝土,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误差很大。配合比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式走向完全靠经验的模式。以致现在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主要靠工程师们的经验进行。
所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配合比理论,使它能和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相匹配、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工程实际的规范。
建立新理论,制定新规范,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绝非个人之力所能为。本文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做的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建立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的思考
作者对做现代混凝土配合比时要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先做必要的说明。
4.1 坍落度
首先要考虑的是坍落度,这是最重要的。坍落度的大小当然与混凝土结构的尺寸,是钢筋混凝土还是素混凝土及钢筋的密集程度,地上还是地下及是否是高层建筑,是泵送还是现场搅拌,是冬天还是夏天,水泥情况及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要根据以上情况确定工程所需的坍落度。我们要确定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坍落度越小,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裂缝、抗碳化能力及耐久性越好。具体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决不能说所有情况下混凝土都绝对符合这一原则(比如高温大风等其他特殊情况就不一定符合这一原则),但作者认为,在目前混凝土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这个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们要明确的是,坍落度是我们施工工艺的需要,而不是混凝土或工程的需要。在钢筋密集、体积较小、楼层较高、特别是现在大都采用的是混凝土泵来输送时,我们的施工工艺水平,不能把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注入这些构件,并保证它们的密实性。所以,必须确立的原则是,增加坍落度,是当前施工工艺水平的需要。
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提倡使用干硬性混凝土,特别是在机场、码头和混凝土预制构件这些领域,通过强震成型等方法,大大减少了这些领域里的混凝土裂缝,提高了工程质量。那时候我国的施工工艺原则和配合比原则,也是尽可能地降低坍落度,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但从 20 世纪 70年代末,由于高效减水剂的出现,水灰比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那时候人们认为,强度、裂缝等许多问题,都是水灰比过大造成的,而高效减水剂解决了水灰比问题。并且干硬性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所以,施工中尽可能避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这一原则,除了在机场、少数预制构件等行业还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特别是房屋建筑行业,逐渐放弃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了。工地上逐渐大量使用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其特点就是坍落度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反思这一原则的变化,对混凝土和工程的质量,特别是耐久性,是有利还是无利?
首先要分析研究,高效减水剂都带来了哪些变化?主要是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现在工地上很少用到水灰比大于 0.5的混凝土,特别是水胶比,就更低了。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也基本上被控制在 160kg 以下,这些都是高效减水剂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混凝土的 28 天强度更高了,施工时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放弃优先使用干硬性混凝土这一原则,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单方混凝土的容重降低了。粗骨料用量同时也降低了。这使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变差了,产生收缩裂缝的可能性增加了。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是目前科技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使用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人通过试验认为,高效减水剂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增加了产生裂缝的可能性。特别是加速了干缩,这些都对耐久性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作者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也赞同这一看法。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尽可能降低坍落度,重新提倡优先使用干硬性、半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尽可能少用大流动性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情况下做好配合比的第一指导原则。过去之所以放弃这一原则,主要是被高效减水剂对强度的提高,对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等正面影响迷惑了,而对它的负面影响很少研究,这一点值得反思。
4.2 粗骨料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粗骨料用量应该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粗骨料的减少就会提高砂浆浆体的体积,而浆体体积的增加就会使裂缝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构件,干缩变得相对严重,耐久性变差。同时也使水泥用量增加,工程成本也随之会增加。
由于作者在工程实践中没有使用过断档级配法,所以,一直提倡使用连续级配。目前,当碎石采用锤破或反击破,而非颚破时,我国 2~4cm 规格碎石的针片状含量已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在此情况下,当构件的钢筋间距在 8cm 以上时,作者认为,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为 4cm,而不是 2cm。
4.3 水泥用量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水泥用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水化热过高,裂缝增多,抗冻抗渗性能下降,发生假凝的可能性增大,耐久性变差,工程成本随之增大,也对环境保护不利。特别是细度大于 380m2/kg、终凝时间低于 3 小时的水泥,负面影响可能就更明显、更严重。所以,我们应考虑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以上是作者认为做好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指导原则。和过去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的指导原则相比,变化较大。作者经过实践认为,对现代 C40~C60 混凝土,砂率和水灰比对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已经变得复杂,是提高好还是降低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已不能作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
以上原则在指导一个具体工程的配合比设计时,意义很大。比如,在试验室做配比时,粗骨料用量由 1450kg 到1500kg、水泥用量由 300kg 到 330kg,进行小量的调整时,对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影响不是很明显,试验室就很难对比出优劣来。但用以上原则进行取舍,就比较方便。
在现代混凝土中,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同时成立:
(1)粗骨料用量越来越大;
(2)水泥用量就越来越小;
(3)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就越来越好;
(4)坍落度就越来越低;
(5)混凝土的单方重量就越来越大;
(6)裂缝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混凝土耐久性就越来越好。
下面以 C50 混凝土为例,讨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步骤。作者经验如下:
第一步: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半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还是高性能混凝土。
在满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构件尺寸和钢筋密集程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使用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半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塑性混凝土,再其次是高性能混凝土。
第二步:确定单方混凝土容重。
根据作者经验,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kg/m3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kg/m3之间,塑性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容重在 kg/m3之间。做配合比时取大值还是取小值,主要与粗骨料的视比重有关。
第三步:确定胶凝材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280~330kg/m3 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20~360kg/m3 之间,塑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80~450kg/m3 之间,高性能混凝土水泥用量在450~500kg/m3 之间。
第四步:确定粗骨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kg/m3 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kg/m3 之间,塑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kg/m3 之间,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kg/m3 之间。
有了以上四个步骤,其他如砂率和用水量就会随之确定下来。对以上步骤的总结如表 4 所示。
表 4 C50混凝土不同配合比材料用量及其他
干硬性混凝土
半干硬性混凝土
塑性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坍落度 (mm)
容重 (kg/m3)
水泥用量 (kg/m3)
粗料骨用量 (kg/m3)
机场跑道、码头、高等级公路、预制构件、体积较大的素混凝土等
一般等级公路、市政道路、停车场等
用吊车、小推车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等
在泵送、商混环境下施工的混凝土等
综上所述,研究建立适应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理论,应该是我们当代混凝土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1] 何锦云,王继宗.砂率对混凝土和易性及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2002,(4): 27-29
[作者简介]杨文科,男,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国际事务部副总经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 111 号(10010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您现在的位置: —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
西安银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业一路80号
销售热线:
传 真 号:
邮&&&&&&箱: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
成型块数:
成型周期:
生产能力:
260-300块/小时
产品价格:
品&&&&&&&牌:
银马(美洲豹2000A牌)
全国24小时销售热线:
银马(美洲豹2000A牌)混泥土路沿石砖机设备性能稳定可靠是保证工厂运行、企业赢利的基础和关键;
本机型研发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大众型客户的需求,采用了上乘的人机工程设计理念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美洲豹2000A牌)介绍&
& & & & 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美化城市空间已成为了当前的迫切需求。新型,科学的彩色路沿石问世,凑响了美化都市生活空间的新乐章,以其高强度,高质感,抗耐磨,不褪色及流畅的线性等特点,已成了当今都市空间的一支主旋律。混泥土路沿石是在路面上区分车行道、人行道、绿地和道路其他部分的界线,起到保障行人、车辆交通安全和保证路面边缘整齐的作用。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美洲豹2000A牌)六大特点
1、本机造型美观大方,使用可靠,维修方便.可实现联动操作,极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设备性能稳定可靠是保证工厂运行、企业赢利的基础和关键。
3、混泥土路沿石砖机(美洲豹2000A牌)在研发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大众型客户的需求,采用了上乘的人机工程设计理念。
4、元器件配置均采用国际知名元器件品牌,整体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工作性能稳定。
5、精巧&傻瓜&式操作理念,简捷而又与众不同。
6、企业小投资,快回报的上乘首选机型。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美洲豹2000A牌)技术参数
小时产量(块/小时)
条形路沿石
390&190&190mm
225*112.5*60/80mm
198&98&60/80mm
240&115&53mm
激振频率:0~65赫兹
托板尺寸:mm
主机装机容量(平均利用率60%):27千瓦
主机外型尺寸:60mm
银马通过IS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欧盟CE认证;荣获AAA级信用企业
混泥土路沿石砖机生产基地
中国领先的混泥土路沿石机生产基地
&出口东南亚、非洲、中东产品与国内销售产品,采用相同标准材料
和制造工艺确保国内外同等高品质
& & & & & &&
看过本文章98%的人还看了以下
西安银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业一路80号
联系电话:
&&&&手机:
扫描二维码
免费获取行业资讯,专家解答
日常维护知识百科了解公司最新动态
版权所有:西安银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号-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25混泥土配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