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是以生产什么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

当前位置: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0115
(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2)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3)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其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经济:明清虽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是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产生。思想:明清出现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欧洲形成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对外:明清“海禁”“闭关自守”;欧洲地理大发现后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主要考查你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特征及原因:
特征:1、黄河流域: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2、长江流域:以水田稻生产为主。 原因:南方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的生长。北方相对南方干旱,适宜粟麦类作物的生长。总的说来,南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这种农业生产的格局。精耕细作的表现:
&(1)耕作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②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时还发明播种工具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时: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
宗法制定义: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原则:第一,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大宗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第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对周天子负责。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小农经济的发展:1、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3、评价:(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消极性: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概念:
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1、表现微弱、稀疏; 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3、.发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一)产生: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二)出现: 1、条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条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2、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方纺织业。 3、概况:(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出现劳动力市场。(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苏州地方出现以丝织业的”机户”,雇佣机工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4、实质: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三)缓慢发展原因: 1、政治方面: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主要原因)。 2、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 3、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外交方面: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重农抑商的发展: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发现相似题
与“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2720114551156062112856142270134023> 问题详情
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A.主体性产品B.基础性产业C.有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A.主体性产品B.基础性产业C.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D.一般性产业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A.1/3B.2/3C.1/2D.3/42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内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  )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A.交叉B.结合C.组成D.联合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路明;农业是以生产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形成了现代开放式农业生态系统;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困难主要是缺粮、缺钱和缺燃;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养殖业为;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辽宁省开发成;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
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以生产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部门,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具有肥力的土地(含牧场、水面)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所以农业生产既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态原理是自然规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从进化产生,到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都是受生态规律支配的。在远古,原始农业生态体系主要由原始人群、农业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构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劳动和选择使农业自然生物种群逐渐演变为劳动对象和收获物,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古代,形成了传统农业生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精耕细作的种植业,精心饲养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了维持这个体系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人们十分重视农牧结合,使用有机肥。这一时期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封闭性,生产能力较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特点一是以自然有机物质为基本构成成分,没有现代石油化学物质的投入和工农产品废弃物的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二是系统生产功能低下,只能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简单的需要,不可能满足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多种需求。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解决温饱,经常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三是系统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形成了现代开放式农业生态系统,它是由智力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现代人工制造的外源物质、人工选育的农业生物种群、人工干预程度很高的农业资源和环境、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等5部分组成。人们既通过种子、化肥、农药、电力等向系统输入外源物质和能量,又以粮食、纤维、畜禽、水产品等形式从系统输出物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实现高水平的物质平衡。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的干预程度愈来愈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愈来愈大,创造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地下水的富营养化和农产品中残留过量的有毒物质危害人类健康,农作物秸秆的大量焚烧造成土壤养分损失和大气污染,大型畜牧场的粪便不经无害化处理就排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地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白色污染等。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承载大量增殖的人口,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农业由于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环境污染两条战线上作战。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揭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为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学第一定律是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每种生物种群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在自然选择中得到进化以适应环境,求得更好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生物又不断地改变地球的环境和面貌,光合作用使大气圈中的氧气增长和维持平衡,植物的繁荣促使大陆表层土壤生成。生态学第二定律是生物内部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来源,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食物链,完成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与转化。在流动与转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守恒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则可以循环利用。
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原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根据。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一场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生态环境建设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展开。国家已投入巨资,国家计委、林业总局、水利部等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部也积极参加和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应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理论,指导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部职能内的重要工作。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建设生态农业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地
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困难主要是缺粮、缺钱和缺燃料。根据生态学原理应主要抓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增加种植业的投入,增施化肥,使用良种,推广地膜,解决贫困人口的粮食问题;二是利用秸秆养牛,利用玉米等饲料养猪、养鸡,同时根据不同条件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广沼气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在我国北方以地膜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和塑料大棚+养猪+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南方出现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南北2种生态农业模式都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如果把延长生物链与延长产业链相结合,我国中西部农村不仅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可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联动粮食、甘蔗、烟叶、果业、渔业等产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是户建1口沼气池、人均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0.667hm[2]果。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从而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已在南方得到广泛应用,仅江西省赣南地区就有该模式示范户24.48万户、示范村1053个、示范乡107个,全区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5.43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4.1%,开发荒山荒坡,种植以橙类果品为主的果业面积16.06万hm[2],年出栏生猪400万头。赣南地区实施“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丰富了农产品总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共减少薪柴采伐量140万t,相当于18万hm[2]森林植被得以恢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政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带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生猪出栏量3年翻两番,实现了全县人均出栏肉猪超1头的目标;水果产量3年年均增长50%,人均水果收入达1600多元,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县林木覆盖率由47%增长到70.84%。目前该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桂林市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辽宁省开发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它是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组装在日光温室中,三者相互利用、相互依存。温室为沼气池、猪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湿度条件,猪也能为温室提高温度。猪的呼吸和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CO[,2]气肥,可使果菜类增产20%,叶菜类增产30%,蔬菜生产又为猪提供氧气。同时,猪粪尿入沼气池产生沼肥,为蔬菜提供高效无害有机肥。在1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起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较长、能流物流循环较快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产品无害化。“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庭院为基础,家庭妇女、闲散劳动力都能干,一般1户每年可养猪10头、种植蔬菜150m[2],年纯收入5000元,是一般大田作物的45倍;并使农民用上300m[3]沼气清洁能源,折标煤0.7t。“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北方地区得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目前辽宁省“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已发展到17.2万户,全国已推广21万户。
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70%~90%的农民不再养猪、养牛,传统农业中农牧结合的链条断了。农民的生活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秸秆已不再作为主要燃料,只好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家庭畜牧业逐渐被大型畜牧场取而代之,而集中建设的大型畜牧场牲畜粪便很难像分散的农户那样还田肥地,多是排放到江河中对水体造成污染;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导致农田有机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化肥尤其是N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地下水的富营养化。
这就是形成经济发达地区三大农业环境污染的社会根源,如何适应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北京市留民营村、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和杭州市浮山村等地的实践为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 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生态农场面积145hm[2],共有农户240户860人,该农场是我国最早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与研究的试点单位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运用大系统的观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循环结构。粮食加工的麸皮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送至畜牧场,牲畜粪便和部分作物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为生活燃料。沼渣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大棚温室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过加工制成饲料,鱼塘的底泥又是农田、果园的肥料。这样多层次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蔬菜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耕地平均化肥使用量由1875kg/hm[2]下降到450kg/hm[2]以下,蔬菜生产基本不用化肥。近几年还办起了烤鸭厂、酸奶厂、面粉厂等加工企业,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既服务了首都,又富裕了农民。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生态农业模式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现有291户795人,54.53hm[2]耕地,12.73hm[2]果园,10.4hm[2]山林,4.4hm[2]水面。经过多年生态农业建设,现已建设“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1993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称号,1998年全村完成社会总产值6.12亿元,实现利税372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712元。农业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和园林化,同时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了集体农场、大型畜牧场、果蔬场、花卉园艺场、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农机服务队,发展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特种水产养殖等五大效益型农业。1998年粮食单产1.815t/hm[2],农业经济总收入1118万元,其中效益农业收入1030万元,占总收入的92.13%。耕地机耕面积比重和粮田机割面积比重均已达到100%,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滕头村十分注意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农居“无烟”,工业烟尘得到控制;污水、废水实施无动力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滕头村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浙江省杭州市浮山村生态农业模式 浮山村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城乡结合部,距市中心15km,这个村建立了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体,加工销售相配套,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综合性集团公司,现有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特种水产、饲料加工、量具刃具制造、供销经营等下属企业20家,基本形成了科技、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企业群体。1998年完成总产值2.1583亿元,实现利润56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438元。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对畜禽粪便采取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配套建有日产700m[3]的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用作村民生活用燃气和企业生产用能,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克服了制约养殖业发展的污染问题,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生态效益和能源效益明显,形成了浮山村独有的特色。浮山养殖场养鸡、养猪、养鱼兼营种植业,种植水稻32.47hm[2],茶叶4hm[2],西湖莼菜13.67hm[2],鱼塘7.33hm[2]。年饲养蛋鸡3万只,肉鸡15万只,商品猪8000头。每天排放畜禽粪便15t,冲洗污水70t。为了治理污染,浮山养殖场建成700m[3]沼气工程,处理鸡粪、猪粪污水,所产沼气用作村民生活燃料和炒制龙井茶叶、加工西湖莼菜、孵化小鸡及鸡舍增温等生产能源,沼液用于养鱼、喂猪和用作水稻、
茶叶、蔬菜生产有机肥料,沼渣加工成再生饲料和颗粒有机肥料。通过对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既制取了优质气体燃料,又开发了再生饲料和优质有机肥料;同时治理了污染,净化了环境,使生态农业趋于良性循环。
上述几个生态农业建设典型表明一是根据生物链原理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它体现了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一方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解决中国农业人均资源少,农民难以致富的矛盾,另一方面使人类和自然更加协调,使环境更加优美。通过生态农业的实施还大自然以“碧水、蓝天、绿色”;二是抓住沼气这个纽带可以把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沼气厌氧发酵和沼液生物净化,使之成为水源和肥源,沼气作为高燃烧值的能源,沼渣作为固体肥料还田。沼气是生态农业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点要充分肯定。当前应下功夫推广沼液无土栽培技术;三是解决秸秆利用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当前仍要以机械化直接还田为主。下一步要调研秸秆养牛-沼气还原的组装模式,把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这个生物链联结起来;四是确定了技术路线之后,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将成为重要工作,初步设想采取贴息贷款的办法加以推动。
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07等内容。 
 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 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 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2010 年国家...  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生态...健康发 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 孙后代的千秋...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 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 ...  现代化大农业是垦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洪仁 (宝泉岭分局) 摘要:建设现代化大...必由之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 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 ...  生态经济论文:从生态经济... 7页 免费 生态经济学论文建设生态文... 10页 ...和起因,农业的现状和生态经济本质,生态农业是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方面的...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 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又 是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既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妥、健康发 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 ...  五、简要结论 1、建设生态果园采摘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 有机结合,在...健康发 展和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 孙后代的千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城农业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